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2024-05-19 02:24

1.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控制 货币供给量 或 调控利率 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对经济发展影响至关重要,货币政策也主要通过影响这两个变量达到政策目的。
货币政策总要通过一些具体操作手段实现的,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等手段,中国还有一项国情特色的手段:利率手段,即通过直接指定银行存贷利率来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例如买入债券,可以达到投放货币,增加货币供给的目的。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比率越高,货币政策就收得越紧。
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贷款可以增加货币供给。
利率政策:如前面所述,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和浮动比率影响市场。利率越高,货币资金成本就越高,政策就越紧,反之利率低则货币政策松,货币供给增加。

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货币政策专栏了解我国货币政策情况:
http://www.pbc.gov.cn/publish/main/2954/index.html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2.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其如何运用?

货币政策有三:法定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现在一般采用的还是凯恩斯的相机抉择,就是逆经济形势操作,通货膨胀厉害的时候用紧缩政策,通货紧缩时要刺激经济就用宽松的货币政策。
1、法定准备金:如果央行要收紧流动性,把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一提高,商业银行就得把钱拿出来存到央行,相当于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达到了紧缩的目的。这个东东很有效,威力也很大。中国这种金融不发达的国家就好这一口。2010年内上调了6次。2、再贴现:首先解释贴现,贴现就是商人把未到期的票据拿到银行去兑现,因为没到期,就打个折扣卖给银行拿到现金,然后商业银行把未到期的票据打折扣卖个中央银行的行为要再贴现,如果央行要紧缩的话,就提高再贴现率就行了。再贴现率一般高于银行同业拆解利率,是一种惩罚性的措施。3、公开市场操作:就是中央银行公开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债券、国库券。如果要收紧流动性,就把国库券卖出去呗,这不现金神马的不就哗啦啦流进央行手里了么~~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而且对商业银行没有伤害,发达国家喜欢用这招...

3. 央行货币政策

 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中央银行用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以及信用量的一些政策、方针。中央银行通过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调控市场利率,影响资本投资和市场的总需求,达到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简介    
    
   1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来控制货币供给与利率的行为。经济过热时,央行卖出债券来减少货币流通、提升利率、减少投资,从而压缩总需求;经济过缓时,央行买进债券来投放货币到市场、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  
   2 、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主要是用来控制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和调节货币乘数;  
   3 、再贴现政策:央行为调节货币供应量而对再贴现利率、业务对象以及票据种类等的适时调整。  

央行货币政策

4. 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

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
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是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扩展资料
当货币政策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央行会慎用降息降准这样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更倾向于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保持市场流动性,以及利用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与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简称SLF),这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短期流动性。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有回购、现券交易以及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个品种。央行回购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者都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吞吐货币的行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货币政策工具

5.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有哪四个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货币政策的最终实施结果,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依据。货币政策的诸多两标之间常常有冲突,政策可以达到一个目标,但却也使另一个目标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扩展资料
关系:
1、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2、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有哪四个

6. 三大货币政策指的是什么

三大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具体如下:1、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7. 三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1、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
3、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三大货币政策

8.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整顿,我国的货币政策

  2011年我国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国内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这表明我国此前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刺激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退出,也是对央行此前提出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政策注解。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名义上执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2009年,实际执行的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虽然是真正的适度宽松,但由于2009年投放的货币基数较高,因此执行效果上是令过剩货币进一步增加。目前,虽然全球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复苏之路仍比较崎岖,但中国经济形势与欧美有较大区别。因此我国将正式从金融危机后特殊情况下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中退出。2008年末提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原定于2010年末执行完毕,在房地产方面,无论是投资性购房信贷需求还是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都将被持续抑制,这是货币政策转向的经济基本面基础。

  在我们看来,稳健而不是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说法,在未来的实际执行中将会是适度收紧,并且给货币政策的相机微调保留了空间。明年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国内的通胀形势的发展,调控之下的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2011年货币政策的执行可能有一定的变化。因此不宜在今年年末就估死明年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

  关于明年货币政策最关键的指标,即新增贷款规模,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夏斌日前的表态可作为参考。夏斌表示,明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信贷增速将放缓,预计全年信贷规模为7万亿元人民币。他还表示,明年的信贷政策将会偏紧,而货币供应量M2增长则控制在15%。

  从十多年新增贷款的历史来看,某一年贷款大幅增长后的两三年,都会有新增贷款规模的下降。1997年新增贷款从1996年的10612亿猛增至13757亿,随后的1998~2000年持续下降为11610亿、7210亿和5636亿。2003年新增贷款从2002年的18979亿猛增至27702亿,随后2004~2005年分别降至18367亿和17326亿。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高达9.63万亿,今年预期降至7.5万亿~7.8万亿,明年降至7万亿甚至更低的水平也很正常。2003~2007年,我国经济连续五年增幅在10%以上,同期贷款余额分别增长了21.10%、11.55%、9.77%、15.71%和16.16%,复合增速为15%。在经济转型的关口,我国经济明年没有必要实现10%的增长,则贷款增长15%这个曾实现我国经济复合增长10%以上的速度,完全可以满足明年经济增长的需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今年要求,在明年末之前,我国商业银行要将表外贷款全部转入表内,估计多数银行今年执行的力度较小,则明年表外信贷的收缩,将导致实际新增贷款的减少。另外房地产信托明年继续收紧的概率较大,这都会令信贷供给偏紧。

  具体的贷款投放,预期银监会仍会遵循类似于今年四个季度新增贷款3∶3∶2∶2均衡投放的调控思路。与今年信贷总量可能被突破近3000亿元不同的是,明年的总量控制将更严。这虽然不利于银行“早放贷早收益”的经营思路的实现,但偏紧的额度仍有利于银行利差的提高。

  在整体适度从紧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具体执行时,将因产业结构、区域不同而有差异,比如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关照。而西部重点发展区域,也会得到差异化的政策“关照”。节能减排的继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今年新开工580万套保障房的后续建设资金和明年1000万套保障房新开工计划等,都可能在货币政策中得到体现。

  我国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非常有必要,较少的新增信贷规模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偏紧的信贷供给不光是对冲2009~2010年过度投放的货币的必要,而且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