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师资实力

2024-04-30 09:26

1.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师资实力

同济大学力学专业历史悠久,师资雄厚,专业排名居全国前列。
1958年,同济大学开设力学专业,隶属于数学物理及力学系。1985年,数学和力学分别独立建系,成立了应用力学系。1986年,力学系更名为工程力学系。1998年7月,同济大学重建理学院,工程力学系隶属理学院。1999年,更名为工程力学与技术系。2003年11月,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后,学校于2004年1月7日在原工程力学与技术系及上海航空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2005年7月,学校成立同济大学理学部,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隶属理学部。
同济大学航力学院位于彰武路校区,资源独厚,住宿条件较好。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师资实力

2.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学科介绍

力学同济大学力学学科创办于1958 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工程力学专业之一,李国豪、徐次达、朱颐龄、翁智远、徐植信等是早期的学术带头人。2000 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和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设计五个二级学科,其中工程力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  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1、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应用   2、神经网络复杂动力学及其应用   3、动力学、振动与控制  4、车辆动力学 固体力学 1、先进复合材料工程制备与性能测试   2、复合材料纳米结构的力学行为 3、复合材料界面力学  4、结构工程与岩土工程分析   5、实验力学与信息处理  6、多场耦合力学 流体力学1、流体力学数值计算  2、水动力学与模型设计3、微细流动   工程力学1、复合材料纳米结构的力学行为   2、工程结构的风振力学与振动控制  3、计算力学与软件设计  4、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   5、特种结构工程力学   6、土木工程中的耦合力学与施工力学   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设计 1、飞行器总体设计   2、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3、飞行器材料与结构  4、飞行器可靠性工程  5、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多学科设计优化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同济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于2011 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建立在原力学一级学科下设的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设计二级学科基础之上。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已形成了飞行器复合材料与结构制造、飞行器结构设计、飞行器总体设计和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等四个明确的研究方向。

3.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介绍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成立于2004年1月,是学校为了适应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上海将航空航天作为支柱产业的需求,在同济大学工程力学与技术系基础上,发挥学校学科交叉,人才集聚的综合优势而设立的。工程力学与技术系是在1958年全国最早设置的力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迄今,除了承担全校的基础力学教学工作以外,在本专业教学、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实力。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介绍

4.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人才培养

万钢曾任上海同济大学校长。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1979—1981年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实验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1—1985年 同济大学数力系光测力学研究室教师。 徐植信我国地震波与爆炸波传播研究的开拓者。 1945—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1962—1964年同济大学应用力学专业攻读研究生,1965—1978年任同济大学教员。1978年任同济大学教授、副校长,兼结构理论研究所所长等职。 周慎杰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6月毕业于山东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于山东工业大学获机械制造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于同济大学获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徐幼麟 198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力学系应用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结构动力学和风工程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讲座教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5.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工程力学和飞行器制造工程( 含飞行器制造工程、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两个方向)2 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设计等二级学科)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飞行器复合材料与结构制造、飞行器结构设计、飞行器总体设计、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四个方向)。其中工程力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力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设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专业设置

6.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历史沿革

1958年,同济大学重建理科,成立数理力学系。20世纪70年代末,重建力学系。1998年7月,同济大学重建理学院,邵嘉裕任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周祖翼任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院委员会书记。重建后的理学院下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工程力学与技术系、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声学研究所6个单位。2000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工程力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4年1月,学校撤销理学院工程力学与技术系,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成立。2004年学校将原隶属于力学系的材料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理论力学实验室与实验力学研究室合并组建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2005年7月,为进一步理顺校、院、系管理体制,学校撤销理学院,成立同济大学理学部。学部下设3系2院1所,即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和声学研究所。2006年,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被评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工程力学专业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力学》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4年,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从1992年开始,承办了上海力学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力学季刊》。学院还积极参与学校“985工程”二期建设,负责“城市建设与防灾”大平台的子平台“面向工程的计算仿真”和“城市立体监测系统”的建设。 学院以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为依托,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结构工程虚拟仿真CAE中心,软件平台为世界一流的MSC软件系列以及流体、动力和有限元自动生成软件,保障了一个现代化的科研与教学环境。发展科学研究是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已形成的研究方向包括: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结构抗风、抗震与施工力学;实验力学;非线性动力学;计算力学;细观力学以及特种结构的力学分析等。 近几年来,该学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科研总经费2497万元。其中本学科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4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3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作为第二单位参加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863子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2006年新立项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海军装备部“十一五”预研项目1项。学院的发展以培养高级航空航天和工程力学人才为目标,同时推进以航空航天科技和工程力学为核心的学科发展,以满足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学院加强了与澳大利亚的合作交流。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合作,采取“2+2”或“2.5+2”模式,培养具有中、澳双学位、双文凭的优秀人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12年12月18日,我国首架纯燃料电池无人机试飞成功。该无人机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联合上海奥科赛飞机公司经过一年时间研制。该飞机翼展5米,起飞重量20公斤,有效载荷1公斤,巡航速度30公里每小时,续航时间2小时。使用一个1千瓦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作为动力。  院长  仲政  副院长  李岩  陈硕  党总支书记  陶伟忠  党总支副书记  朱启荣  办公室主任陈洁

7.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教学建设

学院十分重视基础力学的教学建设,所承担的全校基础力学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和弹性力学等,其中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院内设有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基础力学的基础实验和创新实验。2006年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2009 年起,通过本科生进校时的二次招生,选拔各专业优秀学生进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的“工程力学实验班”进行拔尖人才培养。学生在完成工程力学专业工学学士学位的四年培养计划后,将推荐直升硕士研究生,完成本硕连读培养计划后,可获力学相关学科工学硕士学位。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也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从2012 年开始选拔部分学生进入中欧合作双学位联合培养。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教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