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捷克和斯洛伐克文学是什么?

2024-05-05 03:59

1. 近代捷克和斯洛伐克文学是什么?

1620年白山之役使捷克30年丧失独立,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知识分子大批流亡国外,捷克进入文化衰退的“黑暗时代”,只有民间文学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


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上半叶,捷克进入民族复兴时期,近代捷克和斯洛伐克文学也随之兴起。布罗夫斯基(1753~1829)、荣格曼(1773~1847)等人提高了捷克语言的科学性和丰富性,为民族文学繁荣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主要作家有浪漫主义诗人科拉尔(1793~1852)、切拉科夫斯基(1799~1852,代表作《捷克歌曲回声》)、马哈(1810~1836)代表作《五月》、哈夫利切克(1821~1856)、小说家聂姆佐娃(1820~1862,代表作《外祖母》),散文剧作家狄尔(1808~1856)等等。

近代捷克和斯洛伐克文学是什么?

2. 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沿革

5~6世纪,斯拉夫人从维斯瓦河、易北河上游西迁至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623年,该地区形成西斯拉夫部落联盟——萨摩公国。9世纪初,大摩拉维亚帝国建立,封建社会开始。906年,匈牙利王国兼并斯洛伐克地区,大摩拉维亚国瓦解。10世纪上半叶,以布拉格为中心建立了捷克公国。11世纪中期,捷克公国的疆域从波希米亚扩大到摩拉维亚,封建制度得到迅速发展。10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以波希米亚(波希米亚是拉丁语、日耳曼语对捷克的称呼)国王称号,从此捷克公国臣服于神圣罗马帝国。12世纪后半叶,捷克公国改称波希米亚王国。14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卢森堡王朝亨利七世之子约翰娶捷克王位继承人艾莉茜卡为妻,约翰遂成为波希米亚国王。15世纪初,捷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1419年7月,胡斯战争爆发,反封建斗争席卷捷克各地和斯洛伐克部分地区。1526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斐迪南一世继承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王位,兼并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区。1617年,奥地利斯捷里亚公爵斐迪南成为波希米亚国王,次年禁止布拉格新教徒集会,引发捷克人民起义。图伦伯爵组成临时政府,捷克暂时摆脱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20年,捷克和巴拉丁联军在白山战役中失败。斐迪南复位,残酷镇压捷克人民,使捷克沦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行省。17世纪末~18世纪末,捷克斯洛伐克资本主义有所发展。1781年11月1日,约瑟夫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诏令,促进了波希米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848年6月,布拉格人民举行起义,迫使奥地利当局废除劳役制。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将统一的奥地利帝国改组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从此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和斯洛伐克谋求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捷克斯洛伐克于同年10月28日独立,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19年初,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东欧出现无产阶级革命浪潮。同年6月16日,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在普雷绍夫成立,7月初为资产阶级政府和外国干涉军镇压。1921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冲击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工人运动高涨。1938年,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次年3月,纳粹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在捷克地区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地区成立受纳粹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的盟友匈牙利(被称为“高地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前总统爱德华·贝奈斯逃亡英国组织流亡政府。捷共则成立中央民族革命委员会,开展游击抵抗运动。 1945年4月,在科希策成立了以捷共为领导的民族阵线联合政府。同年5月9日,在苏联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割让匈牙利的领土重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但外喀尔巴阡州则割让给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6年5月,成立了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为总理的联合政府,贝奈斯任总统。政府没收了外国资本家和官僚的财产,颁布了工业、银行和私人保险公司国有化法令,进行土地改革。1948年2月,发生二月事件,参加联合政府的民族社会党等党派因接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而与捷共发生对立,事件以捷共的胜利而告终。随后捷共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大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封建残余。同年5月9日通过宪法,定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哥特瓦尔德当选为总统。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9年和1955年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1949年~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地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10.9%,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接近完成。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68年1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接替安东宁·诺沃提尼出任捷共第一书记,发动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同年8月20日,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结束了“布拉格之春”。10月16日,苏捷两国签订了《关于苏联军队暂时驻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条件的条约》。1969年4月,古斯塔夫·胡萨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1971年,改任总书记,1975年,任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1987年12月,捷共举行中央全会,胡萨克辞去总书记职务,留任共和国总统。米洛什·雅克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发起“天鹅绒革命”,联邦议会批准修改宪法,取消其中关于捷共在社会中起领导作用等条款,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同年12月,胡萨克任命马里安·恰尔法为总理,组成新政府。同月胡萨克辞去总统职务,联邦议会选举瓦茨拉夫·哈维尔为总统。 1990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决议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4月再次改国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6月举行的全国首次大选中,公民论坛和公众反对暴力组织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组成了以它们为主体的联邦政府。大选后组成的联邦议会先后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法律,规定改变现行经济体制,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11月举行的地方选举中,公民论坛在捷克获得多数席位,公众反对暴力组织和基督教民主运动在斯洛伐克获多数席位。 在1992年6月的大选中,公民民主党和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两个政党分别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获胜。同年11月25日,两个共和国领导人经过协商,决定将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分离,并经联邦议会通过解体法,规定自1993年1月1日起两个共和国分别成为独立的主体国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均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继承国。从此,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复存在。史称“天鹅绒分离”。分裂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国旗由捷克共和国使用。

3.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捷克文学发展是怎样的情况?

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之际,捷克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现代捷克文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发展。反映在文学上的各种流派有自然主义、围绕在《现代评论》杂志周围的颓废派以及未来派。他们多从无产阶级观点出发,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道德观。诗人彼·贝兹鲁奇(1867—1958)在他的诗集《西里西亚之歌》中,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表达了工人群众对社会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强烈反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捷克共产党成立。为无产阶级解放而斗争的作家和诗人成了第一共和国时期文坛上的主力军。伊·沃尔凯尔(1900—1924)、斯·科·诺伊曼(1875—1947)、约·霍拉(1891—1945)、亚·塞费尔特(1901—)等无产阶级诗人,在作品中展示革命的美好未来;玛·玛耶罗娃(1882—1967)、伊·奥勃拉赫特(1882—1952)等共产党员作家努力塑造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兹·尼耶德利(1878—1962)、伊·沃尔凯尔的文艺批评,力图用阶级观点分析一切文艺现象。与此同时,以“旋覆花”社为代表的捷克现代派诗歌开始兴起。现实主义主要作家有亚·哈谢克(1883—1923)、弗·万丘拉(1891—1942)、卡·孔拉德(1899—1971)、卡·恰佩克(1890—1938)的散文,从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抨击了反动的军国主义和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所有这一切,使20世纪20年代的捷克文坛呈现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捷克文学发展是怎样的情况?

4. 看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历史,就能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风卷云舒,惯看桑田变沧海;阅历历史,身入其中,古往今来,多少故事笑谈中!
一、直击人心的“后庭花”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深秋,43岁的杜牧由池州刺史调任睦州刺史,赴任路上途径金陵,正停靠在金陵秦淮河畔。那个秋风清冷的夜晚,目睹着秦淮河两岸灯红酒绿的热闹,聆听着水气里的靡靡之音,却又忧心着大唐王朝的家国命运。百感交集的杜牧,也就当场写下他那首流传后世千年的名作《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身为唐代史学家杜佑的亲孙,亦是享有“小李杜”名号的晚唐大诗人。家学渊源深厚的杜牧,一直把“咏史诗”作为重点题材。他总是能把发人深思的历史往事,不动声色“化入”到情景交融的描述里,比如那“山顶千门次第开”的热闹里,是“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盛唐活剧。那乐游原上“长空澹澹孤鸟没”的景致里,更是“看取汉家何事业”的咏叹。但这首《泊秦淮》,却更是杜牧“咏史”里的大手笔。
而与这充满忧思呐喊的诗风,一道常引起后人热议的,更有诗中的一桩“八卦”:这叫“商女”一个劲隔江弹唱,撞击多少读者心灵的“后庭花”,究竟是啥?
二、“加强版”的“堕落史”
在这昔日南陈王朝的“故都”金陵,写一首“咏史”的诗,杜牧笔下的“后庭花”,就是南陈“亡国之君”陈后主的“代表作”:《玉树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创作的六支“清商乐曲”之一。其词也是以白描手法为主,无论是那“丽宇芳林对高阁”的景致,还是“妖姬脸似花含露”的风情,虽堪称是南北朝诗词史的高峰,但比起后来的唐诗宋词来,却充满着浓浓的庸脂俗粉气,境界差着档次。公认“靡靡之音”的代表。但即使是这“靡靡之音”,却也充满着独特的历史价值——陈后主作死亡国的见证。

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挂了号的“文青”皇帝,“玩文学”上瘾的陈后主陈叔宝,素来很“会玩”。登基后就建造高数十丈的华美宫殿,楼阁栏杆都用昂贵的沉香木打造,楼阁各处布满金银珠宝,楼下种满奇花异草。为这“大排场”,陈叔宝不惜“征取百端”,恨不得把国家掏空。然后就带着宠臣搂着美人,天天在里面唱着“靡靡之音”,变着花样享受人生。也终于不作不死,被隋王朝一顿强攻打得稀里哗啦,他自己连同几个宠妃,也被隋兵从井里活活捞出来……
这全程“作死”操作里,都少不了“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来“助兴”,所以哪怕到了唐朝年间,《玉树后庭花》也十分知名,唐太宗年间的御史大夫江淹,就吐槽这《玉树后庭花》是“亡国之音”,盛唐“诗仙”李白更嘲笑说“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不止生动还原了陈后主的作死现场,还给不久后的大唐“安史之乱”,来了句小小的神预言。
既然李白都用过了这典故,为何近一个世纪后,杜牧还要再用一次?因为在杜牧生活的年代里,比起彼时大唐权贵们的私生活来,南陈后主的“后庭花式奢靡”,早就是小儿科。
杜牧生活的年代,已是大唐日落西山的晚唐。唐王朝的经济军事国力民生,各方面都蒸蒸日下,唯独高官贵族们的私生活蒸蒸日上。唐王朝大小官僚权贵们,常年奢靡成风,大诗人白居易的诗里形容说,长安高官的住宅都是“栋宇相延连,一堂费百万”。李德裕等宰相们一顿饭“其费约三万”。这还都是些“能臣”,至于一般的庸臣,那更是“曾无愧耻”。变着花样享受。

秦淮河上那“不知亡国恨”“犹唱后庭花”的景象,就是晚唐高官富商们“夜生活”的写照。这“不知亡国恨”的生活,谁拿钱买单?当然是不停搜刮民脂民膏。
而与这奢华场面相对应的,却是晚唐年间越发艰难的民生。就是在杜牧写下《泊秦淮》的唐朝会昌年间,“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就看到山东淄博地区的农民,吃的都是“粗硬”的“栗饭”,而且吞咽时“吃即胸痛”。这都还算是晚唐农民里“条件较好的”。更多的贫民,甚至连盐都吃不上。唐穆宗年间的老百姓常“淡食动经旬月”。这,都还是晚唐“中兴”年间的生活水平。
到了更加混乱的唐末年间,以大臣皇甫枚的叹息说,乡村的民妇几乎都“著黄故衣”,老百姓“冻无衣,饥无食”。皮日休笔下的唐朝贫民,竟要把野菜“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一边是变着花样的“豪奢”,动辄一餐数万钱的高消费,一边却是“野菜都吃不上”的寒苦民生。整个的大唐王朝,就在这样的奢华中悄然割裂,直到变成黄巢起义的天崩地裂。

如此一幕幕,对于诗人杜牧来说,可谓刻骨铭心。官宦家庭出身的他,又历经多年宦海的浮沉,既经过无数灯红酒绿的场面,也见识过多少艰难的世态民情。熟知历史的他,在南陈“故都”秦淮河的地界,听到那“熟悉”的“后庭花”,想到大唐接下来的命运,又怎能不五味杂陈?一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多少痛苦的领悟在其中。
三、热血渐凉的晚唐诗人
杜牧能够发出这样的忧思,也一点不奇怪。擅长“咏史”的他,人生的大半辈子,都把忧国忧民当做主题。
他的笔下,何止咏叹过“后庭花”,又何止嘲笑过“妃子笑”?他还曾为河湟光复“听取满城歌舞曲”。他还曾慷慨请战,曾苦学兵法韬略,却是“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他写过边民的苦难,为歌女舞女呐喊,他也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减免过治下百姓的赋税徭役,也满怀“愿补舜衣裳”的壮志。但唐王朝无可救药的衰败,一次次给他泼冷水,更一次次令他挥毫泼墨,以声声犀利诗句,发出痛彻心扉的呐喊。

如果说“诗圣”杜甫写下的,是大唐的“诗史”,那么杜牧的“咏史”,何尝不是晚唐历史的另一种记录方式?一如秦淮河畔那一声“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是正值壮年,历经世事的杜牧,还未曾凉的热血。
但是,这越发不可救药的唐王朝,也终于叫杜牧“心死”。从唐朝大中四年(850)重回长安后,杜牧的诗篇里,就已经少了诸如“不知亡国恨”之类的呐喊。晚年的他,除了日常上朝,就是在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里游赏。两年后,生命弥留时的杜牧,又将自己一生大部分诗稿焚毁,留下结集出版的,只不到三分之一。而在他去世半个世纪后,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席卷了大唐南北,这唐朝,也到尽头……
“后庭花”的背后,不止是“咏史”的感叹,更是一个叫杜牧的大唐诗人,一生的壮志、热血、忧思、心凉。而超越历史的,是一个永远当得起后人敬重的,伟大的诗人形象。

5. 捷克解放后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解放后,捷克文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奈兹瓦尔、弗·什拉麦克(1877—1952)、亚·塞费尔特、弗·赫鲁宾(1910—)以及散文家扬·德尔达(1915—1970)、娅·格拉扎罗娃(1901—1977)等人的作品中的常见的主题,是反对法西斯战争,歌唱解放,赞美新生活和要求和平。50、60年代的散文,大多描写新与旧的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农业合作化等问题,其中以扬·奥青纳谢克(1924—1979)的小说《公民布里赫》、博·日哈(1907—)的《老乡》较为著名。20世纪70年代捷克诗歌与散文的主要特征是进一步探索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维·扎瓦达(1905—)、伊·斯卡拉(1922—)、约·里巴克(1904—)是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家扬·科扎克(1921—)的几部描写合作化运动的小说,展示了广阔的农村生活画面。

捷克解放后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6. 1938年时期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个怎样的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奥匈帝国的基础上新生的国家。根据《凡尔赛和约》,战前的奥匈帝国被6个国家所继承,除奥地利和匈牙利以外,还有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此外,意大利和波兰也从原奥匈帝国得到了一部分领土。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多1族的国家。在1400多万人口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共有950多万。此外,国内还有500多万1数1族,其中又以日耳曼1族为主。当时,捷克境内的日耳曼人大约350多万,集中居住在捷西部与德国接壤的苏台德区。苏台德地区位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的边境,是一个浅山区,这里以及周围的山区在对德防御上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是捷克久已经营的对德小马其诺防线的一部分。

7. 历史上捷克和斯洛伐克本是一家,为何他们最后走向了分裂?

因为两地的经济差别太大,无法调和。作为出身于同一民族的两个国家,其实两地并不是因为什么民族矛盾而走向分裂的。在历史上,两国的区别化历史只有二百年的时间。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捷克的经济重心在工业方面,而斯洛伐克的经济重心在农业,工业的经济发展速度远大于农业,所以二战后虽然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即捷克斯洛伐克,但由于经济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加上后来苏联老大哥的解体,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了非常多的游行。而斯洛伐克的人民认为自己的经济之所以被拉开,是由于被捷克一方占了便宜。捷克方面虽然有心改革经济模式,但是终究也是越改越乱,最终只得走向分裂。
不仅在经济上,在文化和教育水平上,两地也有很大差别。捷克的布拉格作为著名的文化艺术中心,出过许多文人大家,人们的教育水平也要高于斯洛伐克的教育水平,在根本上来说,还是捷克的工业发展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而斯洛伐克作为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教育水平很落后,这也是两地最终分裂成两个国家的一个原因。
长期的经济和文化差距,是导致后面的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长期的差别性造成两地的区别越来越大,而后面的紧急改革也没法一下子改变这种区别性和长期存在的矛盾。如果说在捷克斯洛伐克建国后,可以重视两地的差距,慢慢地调和矛盾,说不定就不会走向分裂了。
究其根本,还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来的太晚了,等到矛盾爆发时,突然的改革已经来不及解决两地的矛盾了。

历史上捷克和斯洛伐克本是一家,为何他们最后走向了分裂?

8. 捷克文学的简介

 扬·胡斯(1371~1415)的《论教会》控诉了教会的残酷剥削。他创造的新的正字法的基本原则在今天还在使用。这一时期宗教诗歌和抒情诗、歌曲的创作十分繁荣。《伊斯特布尼斯基圣歌集》收集了胡斯运动中大部分捷克诗歌,其中《谁是上帝的战士》一首最有名。胡斯运动失败后,文学进一步加紧了同宗教的联系,彼得·赫尔奇茨基(1390~1460)写了《真实的信仰之网》,宣传人权平等的思想。他的信徒组织了“兄弟会”,继承了胡斯派的传统,宣扬精神上的自我完善。1579至1593年,“兄弟会”秘密出版了捷克文《圣经》新译本《克拉利采圣经》,影响很大。15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代表市民阶层政治立场的人文主义文学,其代表作家是维·科内尔(1460~1520)。 1620年的白山战役失败后,捷克丧失了独立,直到18世纪70年代才开始民族复兴。这个时期称为捷克的“黑暗时代”,知识分子大部分逃亡国外。如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扬·科门斯基(1592~1670)的讽刺作品《世界的迷宫和心的天堂》,就是在国外发表的。国内文学趋于衰落,有些作品也仅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于民间。 30年代,在苏联文学的影响下,捷克文学中的社会主义倾向增强了。这时涌现出贝·瓦茨拉维克(1897~1943)、尤·伏契克(1903~1943)等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他们坚持文艺批评中的党性、阶级性原则。玛·玛耶罗娃、玛·普伊曼诺娃(1893~1958)等作家的作品,写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了社会主义理想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揭示了共产党在革命运动中的组织领导作用。维·奈兹瓦尔(1900~1958)、弗·哈拉斯(1901~1949)、约·霍拉等诗人抛弃了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空虚、单纯追求奇特怪诞形式的现代派表现手法,转向以现实手法,描写社会生活。在德国侵略者占领时期,由于法西斯的残酷迫害,爱国作家难于直接地暴露黑暗的现实,他们只好利用历史题材,抒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示他们对捷克民族的光荣历史传统的怀念。这类作品如万丘拉的《捷克民族历史图画》,通过描写捷克历史传说和故事,运用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激发人们反侵略和保卫祖国的斗志。另一部分作家则倾向于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所以这时期心理小说也很流行。但同时也产生了象伏契克在德国秘密警察监狱中所写的《绞刑架下的报告》那样的作品,歌颂了共产党人在同敌人的斗争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解放后,捷克文学进入新的时期,诗人奈兹瓦尔、弗·什拉麦克(1877~1952)、亚·塞费尔特、弗·赫鲁宾(1910~ )以及散文家扬·德尔达(1915~1970)、娅·格拉扎罗娃(1901~1977)等人的作品中的常见的主题,是反对法西斯战争,歌唱解放,赞美新生活和要求和平。50、60年代的散文,大多描写新与旧的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农业合作化等问题,其中以扬·奥青纳谢克 (1924~1979)的小说《公民布里赫》、 博·日哈(1907~ )的《老乡》较为著名。进一步探索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是70年代捷克诗歌与散文的主要特征。 维·扎瓦达 (1905~ )、伊·斯卡拉(1922~ )、约·里巴克(1904~ )是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家扬·科扎克(1921~ )的几部描写合作化运动的小说,展示了广阔的农村生活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