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全球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变革的趋势

2024-04-27 14:52

1. 试述全球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变革的趋势

一、不同监管模式的趋同趋势
二、监管变革的方向从强化监管到放松监管
三、监管目标从注重衍生金融市场的安全性转向注重效率
四、监管体制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
  
五、监管内容上既放松经济性监管又强化审慎性监管
六、监管方式从以外部监管为主转向内部自律监管为主
七、加强证券监管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我是帮朋友找的  凑合这抄把 不一定对

试述全球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变革的趋势

2. 试述全球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变革的趋势

一、不同监管模式的趋同趋势
二、监管变革的方向从强化监管到放松监管
三、监管目标从注重衍生金融市场的安全性转向注重效率
四、监管体制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
  
五、监管内容上既放松经济性监管又强化审慎性监管
六、监管方式从以外部监管为主转向内部自律监管为主
七、加强证券监管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3. 金融监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调整的原因

你好,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国际化浪潮推动下,跨国金融集团日渐崛起和强大,传统的三大金融领域(银行、保险和证券)及金融产品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很多国家纷纷通过修改金融法律法规回归综合经营。
主要是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许多金融风险。【摘要】
金融监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调整的原因【提问】
你好,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国际化浪潮推动下,跨国金融集团日渐崛起和强大,传统的三大金融领域(银行、保险和证券)及金融产品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很多国家纷纷通过修改金融法律法规回归综合经营。
主要是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许多金融风险。【回答】

金融监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调整的原因

4.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

A正确,通货紧缩出现①供过于求→去产能、去库存→产品结构优化→企业利润回升,当企业利润回升有利于③企业投资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长,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因此,②消费需求增加→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这样有助于预防通货紧缩;
  BCD不符合题意,与上述分析推理不符;
  故答案为A

5. 试以全球金融危机为例说明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本以为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不会波及国内,现在才知道,金融海啸犹如凶猛的野兽一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张开血盆大口开始吞噬我国的实体经济。 

眼下,合俊集团旗下两公司的轰然倒塌,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从全球知名度而言,其影响力和后果都不容忽视,因而,被专家称之为是美国金融海啸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企业倒闭的第一案。 

值得警惕的是,自华尔街风暴发生后,我国专家、学者甚至政府都把目光对准了股市、保险和证券等虚拟经济,而对国内的实体经济关注度明显不够。我国首例实体经济的破产,意味着,美国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冲击,可能远远不及实体经济可怕。 

尤其是现在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美国和欧洲市场占中国总出口的40%,由于美、欧、日陷入衰退看来已不可避免,中国出口也必然会随之放缓,与此同时,企业利润增长和出口相关的投资也将同时收到影响。所以,中国救市,先要挽救实体经济。 

因为,中国面临的问题与欧美有着天壤之别,由于中国对美国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有限,而美国的问题根源在于金融体系,救市当然要直接针对根源,倘若能稳定住金融市场的阵脚,就能减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传导。 

以中国当今的现状,要想抵御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我想,政府必须有超强的管理智慧、管理技艺以及宽阔的国际视野,推出一揽子刺激实体经济的政策。首先,政府应尽快组织有关著名专家、权威学者组成国家“智囊团”,深入研究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危害程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应对方案,然后,报请全国人大审批,履行必要程序,最后公布于众。 

其次,政府不妨考虑推出“启动内需振兴消费”计划。挽救实体经济根本出路,在于启动内需,而启动内需的关健则在于提高居民收入。就目前而言,提高收入的动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提高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这可以从提高工资和提高个税起征点做起;其二,提振农村消费。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公共政策,宅基地和耕地的市场化流转,为提高农民财产收入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通过放开粮价,走市场化路径,最终实现农民增收。 

第三,通过财税、金融标杆,增加国内实体经济的活力。要让实体经济增加利润空间,可以通过减税、减息、有效融资等形式来实现。对于金融也不要“前怕狼后怕虎”,应围绕实体经济更有效率地满足资金需求而进行金融创新。譬如,最近,广东东莞市政府出台一个动用10亿元资金的政策,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就被人们称之为是金融创举,现在,国务院以简报的形式向全国介绍东莞的做法。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等措施,促进内需与增加就业。

试以全球金融危机为例说明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6. 金融监管体系怎么越来越国际化了

 (一)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
  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千差万别。英国的大卫T.卢埃林教授在1997年对73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有13个国家实行单一机构混业监管,35个国家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管,25个国家实行部分混业监管,后者包括银行证券统一监管、保险单独监管(7个);银行保险统一监管、证券单独监管(13个)以及证券保险统一监管、银行单独监管(3个)3种形式,并且受金融混业经营的影响,指定专业监管机构即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在数目上呈现出减少趋势,各国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正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
  (二)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国际化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法制的趋同化是指各国在监管模式及具体制度上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日趋接近。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及法制传统的差异,金融监管法制形成了一定的地区风格,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类:一是英国模式,以非制度化著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即属此类。二是美国模式,以规范化闻名于世,监管严厉,日本、欧洲大陆国家多属此类。历史上,英国对金融业的监管主要采取行业自律形式,英格兰银行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形成了非正式监管的风格,不以严格的法律、规章为依据,而往往借助道义劝说、君子协定等来达到目的;而美国是一个以法制化著称的国家,金融监管制度被视为规范管理的典范,监管法规众多,为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即英国不断走向法治化,注重法律建设;而美国则向英国模式靠拢,不断放松管制的同时增强监管的灵活性。
  随着不断加深的金融国际化,使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跨越了国界的局限,在这种背景下,客观上需要将各国独特的监管法规和惯例纳入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之中,金融监管法制逐渐走向国际化。双边协定、区域范围内监管法制一体化,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一系列协议、原则、标准等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和运用,都将给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法制的变革带来冲击。
  (三)金融监管更加注重风险性监管和创新业务的监管
  从监管内容看,世界各国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转变。过去监管当局一直将监管重点放在合规性方面,认为只要制定好市场游戏规则,并确保市场参与者遵照执行,就能实现监管目标。但随着银行业的创新和变革,合规性监管的缺点不断暴露,这种方法市场敏感度较低,不能及时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有鉴于此,国际银行监管组织及一些国家的监管当局相继推出一系列以风险监管为基础的审慎规则,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等,实现了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转变。第二,从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监管向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并重转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网上银行交易等创新业务,它们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且更易扩散,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也更加直接和猛烈。因此,只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只有“双管齐下”,并重监管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整体风险。
  (四)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世界金融监管的实践表明,外部金融监管的力量无论如何强大,监管的程度无论如何细致而周密,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配合往往事倍而功半,金融监管效果大打折扣。在国外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内控意识很强,他们把这作为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体制工作中。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专门成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仅仅对银行最高权利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建立了健全的内控制度。近年来,由于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以及住友商社等一系列严重事件的发生都与内控机制上的缺陷或执行上的不力有直接关系,国际金融集团和金融机构在震惊之余,纷纷开始重新检讨和审视自己的内控状况,以免重蹈他人覆辙,许多国家的监管当局和一些重要的国际性监管组织也开始对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
  金融机构同业自律机制作为增强金融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各国普遍重视。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比利时、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等国的银行家学会和某些专业信贷机构的行业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监督作用。尽管金融业公会组织在各国监管体系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但各国都比较重视其在金融监管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五)金融监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及不断深化,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也不断加强,各种风险在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便在所难免,如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的危机就蔓延到了许多国家,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受到了强烈的震动。金融国际化要求实现金融监管本身的国际化,如果各国在监管措施上松紧不一,不仅会削弱各国监管措施的效应,而且还会导致国际资金大规模的投机性转移,影响国际金融的稳定。因此,西方各国致力于国际银行联合监管,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的资本定义与资本率标准。各种国际性监管组织也纷纷成立,并保持着合作与交流。国际化的另一体现是,各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趋于统一和规范。

7. 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全球金融治理机制的变革?

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都在致力于巩固金融体系,增加弹性和灵活性,抵御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018)上发表主题演讲。 张亨伟 摄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全面复苏阶段,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会上回顾了近十年中国及国际上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和经验。

就金融治理体系如何建设,周小川以加强监管为例解释道,为了防止这些机构对市场产生过大的冲击,先后明确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各国监管机构也认定了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2014年的G20会议上,又提出了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的监管,类似的方法也推广到了对保险机构的监管上。
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都在致力于巩固金融体系,增加弹性和灵活性,抵御风险。伦敦金融城政府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CatherineMCGUINMESS(孟珂琳)认为,不仅要看现在的监管框架是不是符合发展的需要,另外还要更多关注新出现的挑战,比如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气候变化、污染相关的产品。

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全球金融治理机制的变革?

8. 试述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变化。

1)国际金融监管治理架构发生重大变革。①G20峰会成为国际经济金融治理的重要平台。②建立了金融稳定理事会。③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扩员,目前包括27个国家或地区和7个国际组织。中国于2009年成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成员,这有利于更加有效地维护我国银行业利益,并为国际银行体系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2)巴塞尔委员会对现行资本监管制度进行改革,推动建立了流动性监管国际标准。①提高资本监管标准。主要是修改资本定义,扩大资本监管的风险覆盖面;建立超额资本,缓解亲经济周期效应;对系统重要性机构提出附加监管要求。②引人杠杆率监管标准。③建立两个新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3)美国推出了《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完成金融改革立法。主要内容包括:①改变监管机构框架。主要是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强化对美联储的授权和制约、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②强化单体金融机构监管,主要是限制“大而不能倒”机构过度扩张;引入“沃尔克法则”;建立有序的破产处置和自救机制;增加高官薪酬透明度。③扩大金融监管范围,主要是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限制金融衍生品投资交易;强化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注重保护投资和利益;对抵押贷款发放设立最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