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模型思维的三本书

2024-05-06 12:53

1. 关于多模型思维的三本书

 思维方式会决定我们做事的效率和效果。好的思维模型就像导航一样,可以指引我们在通往正确地道路上不断前行。 很多人的思维模式过于的单一,信息不足,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从而,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需要多元思维模型。 关于多元思维模型有以下几本书。
     
                                                                                    
    《穷查理宝典》 
   首先是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此书除多元思维,还有不少内容是关于投资,这里仅谈及多元思维。查理•芒格也是最先提倡多元思维的人。书中对思维模型的论述是,每一个思维模型其实就相当于是你大脑中用于做决策的工具,你拥有的工具越多,你就越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
   而单一的思维往往就只是从一个方向,或者说某个维度上进行思考,仅仅只是从单一的对错,好坏去思考分析问题,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人的思考习惯。实际上,现实中的很多问题是复杂问题,需要涉及到很多的方面,而不是只靠着套用一种固定的理论思维模式就能解决的。芒格提出必须认真学习这些模型,让它们变成你随时能够使用的本领。
   进一步地芒格提出客观和理性的态度需要独立思考;通过广泛的阅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终生自学者;培养好奇心,每天努力使自己聪明一点点;熟练地掌握各大学科的思维模型;如果你想要变得聪明,你必须不停地追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思维方式的追求。
   在此书中芒格的普世智慧是必须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由此必须拥有多元思维模型——因为如果你只能使用一两个,你将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或者至少到你认为它符合你的模型为止。然而当你的认知与事实冲突的时候,该改变的是你的认知而非事实。所以这就是拥有横跨许多学科的模型的重要性。
   查理•芒格说,如果我们掌握了多元思维模型体系,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具体该怎么做呢?芒格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只使用学过的一门学科的思维模 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并引用谚语,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笨方法。在这段话里,芒格对如何洞察事物本质,给出了以下两个建议:
   (1)我们应当构建一个基于思维模型的知识体系。
   (2)这些思维模型应当是来自多个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
   对于这些模型,芒格认为首先要掌握的是数学。很明显,你必须能够处理数字和数量问题,也就是基本的数学问题。哪些思维模型最可靠呢?答案很明显,那些来自硬科学和工程学的思维模型是地球上最可靠的思维模型。我认为第二种可靠的思维模型来自生物学/生理学,因为我们大家毕竟在基因构造方面都是相同的。接下来当然就是心理学啦,它更加复杂。但如果你想拥有任何普世的智慧,心理学是太过重要了。原因在于,人类的感知器官有时候会短路,芒格由此引出误判心理学的概念。
   我们需要的是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由各种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然后将我们的实际经验和间接经验(通过阅读等手段得来的经验)悬挂在这个强大的思维模型架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们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现实的认知。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的核心知识,并且了解其之间的联系,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而不是成为谚语里的铁锤人。
   而每个学科又存在着诸多的认知世界的模型和工具。多元思维模型就是通过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不同的维度,来观察事务,分析问题,往往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地结论,多元思维是一整套解决问题的工具集合。“芒格先生把那些持续有效的方法总结起来,这就是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模型。”芒格看似简单的回答,直指学习思维模型的要害——一定要深刻理解一个模型在什么情况下,解决什么问题时是有效的。对查理•芒格而言,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称为思维模型。
     
                                                                                   《好好思考》 
   思维模型最早是由查理•芒格提出的。不过,对于所谓100种思维模型具体的定义是什么,芒格并未详细说过。网上流传的100种思维模型只是别人提出,未得到芒格的认定。对此成甲认为思维模型就是我们每个人做决策思考问题时的“思维模板”,哪怕这个模板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曾经深入钻研芒格思想的《好好思考》的作者成甲认为,更全面的思维方式,往往来自涉猎更多的学科,也就是查理•芒格说的要掌握“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在众多学科中,有四个学科是我们应该掌握的。
   1)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数学、化学等;
    2)理解群体系统规律的学科,如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3)理解复杂系统规律的学科,如复杂性科学、人工智能、哲学等;
    4)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学科,如心理学、美学、宗教、历史等.
   关于如何搭建多元思维模型,成甲提出以下观点:
   1.了解主要学科的基本常识与模型。 首先要对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核心业务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然后才是其他通用学科相关领域的深入学习。
   2.联想与归纳:在生活中遇到事物,要尽可能多的联想不同学科的常识与模型。 当你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尝试多想一想,如果从其他的角度思考会怎么样?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任务涉及到了哪些学科和领域,如何有效地联系起来,完成该项任务?
   3.搭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把这些不同的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看问题,做事情的高效系统。刚开始不需要你做的如何完美,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复盘,升级系统,把各个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框架。 每一次做项目的时候,就可以套用上一次的框架模型,减少了决策的时间,提高了思考的效率。你需要做的是:通过搭建多个模型,不断在大脑中固化这些经过归纳和整理的经验。而每一次的事后复盘,又会进一步地完善整个思维模型。
   成甲进而提出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 一、 通过读书,有三种读书方法很适合来积累思维模型,分别是查字典法、关键词法和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 二、 通过工作积累思维模型,五星笔记法。工作中快速进步的关键:找到别人的优势策略,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三、 内化思维模型:超一流学习法。
   在这基础上,成甲阐述了综合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他认为我们遇到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简单问题、局部复杂问题和全局复杂问题。与其对应的思考方法是线性推理、结构化思考、系统性思考。其中系统思考的关键是研究系统目的、要素和关系在不同层次、不同时空尺度下对应的特点,进而寻找到问题的杆杠解。解决复杂问题的三个关键思维:降维攻击、变换尺度和聚焦关键。
   成甲将思维模型带进生活,推开了一扇思考的天窗。
     
                                                                                     《模型思维》
   芒格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
   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由智商决定的,而取决于思维模型的多样性。——斯科特•佩奇
   密歇根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掌门人”佩奇在此书鼓励人们应用多模型思维像芒格一样智慧地思考,此书提出更高级的模型思维。
   为什么要建立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思维模型只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他并不能减少问题的数量。而问题是解决不完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模型能够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佩奇认为如果没有模型,人们就会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我们会对近期发生的事件赋予过高的权重、会根据“合理程度”分配概率、会忽略各种基本比率。如果没有模型,我们处理数据的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有了模型,我们就能澄清相关假设且更有逻辑地进行思考,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来拟合、校准、检验因果关系与相关性。总之,有了模型,我们的思考会更有效。
   所有模型都有三个共同特征。第一,它们都要简化,剥离不必要的细节,抽象掉若干现实世界中的因素,或者需要从头重新创造。第二,它们都是形式化的,要给出精确的定义。第三个共同特征是: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正如统计学大师乔治•博克斯(George Box)所指出的那样。所有模型概莫能外,即使是牛顿提出的那些定律和法则,也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成立。通过同时考虑多个模型,我们可以实现多个可能情况的交叉,从而克服单个模型因严格而导致的狭隘性。
   智慧需要多模型思维。智慧包括选择正确的知识或模型。成为一个多模型思考者,必须学习掌握多种模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实用的知识,需要理解对模型的形式化描述,并知道如何应用它们。
   佩奇提出构建模型的3种方法: 构建模型的第一种方法是具身法(embodiment approach)。用这种方法构建的模型包括重要部分,同时对于不必要的维度和属性,要么剥离,要么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考虑。 构建模型的第二种方法是类比法(analogy approach),可以对现实进行类比与抽象。 构建模型的第三种方法是另类现实法(alternative reality approach),也就是有意不去表征、不去刻画现实。
   模型的7大用途
   推理: 识别条件并推断逻辑含义。 解释: 为经验现象提供(可检验的)解释。 设计: 选择制度、政策和规则的特征。 沟通: 将知识与理解联系起来。 行动: 指导政策选择和战略行动。 预测: 对未来和未知现象进行数值和分类预测。 探索: 分析探索可能性和假说。
   佩奇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各种精确的模型,我们就可以做出准确的预测和估计,并选择正确的行动。这些定理验证了多模型思维逻辑的可靠性。然而,构造许多模型来满足这些假设并不是这些定理能够或应该做的。成功的一对多思维依赖于创造性地调整假设和建立新的类比,将为特定目的开发的模型应用于新领域。因此,要成为一个多模式的思考者,不仅需要数学能力,更需要创造力。
   由于面临着多样性、社会的影响、认知错误、目的性和适应性等多种挑战,我们的模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正是需要采用多模型方法的原因。 人是多样性的、易受社会影响的、容易出错的、有目的的、有适应能力且拥有主体性的,一定会有差错。我们的目标是构建许多模型,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将是有用的。因为每一种模型都是有缺陷的,不同的模型可以给人提供不同的视角,完全不用模型则无法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佩奇认为,在给定情况下不仅使用一个模型,而要使用多个模型。面对现实的复杂挑战,创造一个包容更广的世界,你需要的不是单个模型,而是多个模型构成的格栅。
   书中的24种模型,是应对复杂世界的思维工具箱。模型将帮助我们所有人从掌握信息提升到拥有智慧,思考正规化,决策更精确。有些需要一些统计学知识读起来会有点烧脑,不过正如佩奇在最后说的此书揭示建模的乐趣,通过这种合乎逻辑的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变得聪明才是正道。
   对于思维模型的学习与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快速、更透彻的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优秀的人可以在自己的脑里容下更多元化复杂的知识,并能合并交叉地使用这些知识。

关于多模型思维的三本书

2. 世界十大顶级思维书籍

1、《少有人走的路》


这本书从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四个方面,为我解决了人生的大多疑惑。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是承受苦难的过程,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困难,正是成长路上所需要的肥料,能够让你变得强大。


2、《刻意练习》


书里不仅有方法论,它还能给你十足的信心,让你看完后,会觉得自己也能拥有无限潜力。因为不管你普通人还是天才,都需要刻意的练习,而不是单纯的重复。


3、《金字塔原理》


这本书从头到尾围绕思考、表达、解决问题的逻辑3个方面,来改善你的思维方式,非常适合想要快速变强的同学。刚开始看这本书会有些许不适应,因为我们的思维逻辑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等渐渐养成了系统的思维习惯时,就会非常享受这种过程。



4、《原则》


翻开这本书,你一定会被它的“全面”所折服。书本覆盖了梦想和现实的生活,想成功,你就得先成为一个现实的人,然后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5、《人生的智慧》


这本书容易理解,不会像工具书一样生涩难懂。有让人信服的力量,会让你觉得有道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给人很多启发。




6、《百年孤独》


这是一个家族七代的传奇故事,作者马尔克斯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手法,构造了一个宏大的魔幻现实主义世界。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即使大家同时去读,读后的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人读出了现实,也有人读出了虚幻,有人读出了人性,也有人读出了生命。


7、《三体》


这本充满科幻元素的经典之作,不仅呈现了作者刘慈欣的文学格局,更写出了对生存文明的思考。


8、《苏菲的世界》


从主人公苏菲收到一封信开始,整个哲学的世界也开始了。


9、《时间的秩序》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物理学和哲学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细节上运用得栩栩如生。与其它的科普书很不同的是,它的意义不单纯是向人们讲述理论和实践。它更多是给人启发,引人思考,留给人们一个想象的空间。




10、《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作为处于战乱时期的古罗马皇帝,竟然能写出如此冷静客观的文字。它就像一本答案,当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时,总能从这里找到解释。


3. 世界十大顶级思维书籍

亲,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开心]。世界十大顶级思维书籍分别有定位、能力陷阱、增长黑客、从0到1、关键对话、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铁军团队、反脆弱、刻意练习、创新者的窘境,《定位》是200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艾里斯 ,杰克特劳特。本书阐述了定位观念的产生,剖析了满足需求无法赢得用户的原因,给出了如何进入用户心智以赢得用户选择之道。《定位》本书提出了被称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定位,改观了人类满足需求的旧有营销认识,开创了胜出竞争的营销之道。本书阐述定位观念的产生,剖析满足需求无法赢得顾客的原因,给出如何进入顾客心智以赢得选择的定位之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它揭示了现代企业经营的本质(争夺顾客),为企业阐明了获胜的要诀(赢得心智之战),是商业人士的必读之作。本书是特劳特成名作,深入阐述了定位理论和操作方法,并配有丰富的实战案例解析,指导企业家成功企业定位,获取商业成功。《定位》一书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史上百本最佳商业经典第一名。【摘要】
世界十大顶级思维书籍【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开心]。世界十大顶级思维书籍分别有定位、能力陷阱、增长黑客、从0到1、关键对话、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铁军团队、反脆弱、刻意练习、创新者的窘境,《定位》是200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艾里斯 ,杰克特劳特。本书阐述了定位观念的产生,剖析了满足需求无法赢得用户的原因,给出了如何进入用户心智以赢得用户选择之道。《定位》本书提出了被称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定位,改观了人类满足需求的旧有营销认识,开创了胜出竞争的营销之道。本书阐述定位观念的产生,剖析满足需求无法赢得顾客的原因,给出如何进入顾客心智以赢得选择的定位之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它揭示了现代企业经营的本质(争夺顾客),为企业阐明了获胜的要诀(赢得心智之战),是商业人士的必读之作。本书是特劳特成名作,深入阐述了定位理论和操作方法,并配有丰富的实战案例解析,指导企业家成功企业定位,获取商业成功。《定位》一书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史上百本最佳商业经典第一名。【回答】
亲[开心],《能力陷阱》是一部由【美】埃米尼亚伊贝拉所著书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内容简介:我们很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于是就会一直去做,最终就使得我们会一直擅长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长,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这样的一个循环能让我们在这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但却容易陷入能力陷阱,在其他方面无法突破。每个人都要特别警惕这种能力陷阱,避免把大量时间花在日常琐事上。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就要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转变到进行更多策略性思考、在日常工作外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提升影响力等能够给你持续带来价值的工作上,这样你才能在各领域获得更好的发展。【回答】

世界十大顶级思维书籍

4. 思维训练的相关书籍

《思维训练》书 名: 思维训练作  者:王向东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ISBN: 9787309068764开本: 16开定价: 18.00 元内容简介《思维训练》编写力求体现素质教育新理念、新思维,通过有效的训练来提升大脑智慧,让思维变得更快、更高、更强,在激烈的竞争.中智商、情商高人一筹,领先一步。本套教材全一册,共六章,分章设节,每节内容大体按广角镜—七嘴八舌—自我探秘—训练场—迷津点拨—思考题来编排,努力做到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学生喜爱,富有教育性、启迪性。《思维训练》课程开设一学年,每期36课时,总计72课时。各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灵活安排,不必受此限制。图书目录第一章 走进神秘的大脑第一节 原来我们是“巨人”第二节 走进神奇的脑世界第二章 开启智慧之门——注意力训练第一节 天才就是不断的注意第二节 全神贯注——注意稳定性训练第三节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广度训练第四节 一心二用——注意分配训练第三章 火眼金睛是这样炼成的——观察力训练第一节 观察是智力之母第二节 有的放矢——观察目的训练第三节 明察秋毫——观察细致性训练第四节 独具慧眼——观察敏锐训练第四章 敲开你的记忆力之门第一节 探索你的记忆力第二节 联想记忆训练第三节 图像记忆训练第四节 数字代码记忆训练第五节 口诀记忆训练第六节 词语串联记忆训练第七节 复习巩固记忆训练第八节 音乐记忆训练第九节 其他记忆技巧第五章 思维盛宴第一节 探索你的思维第二节 创新思维训练第三节 逻辑思维训练第四节 发散式思维训练第五节 聚合式思维训练第六节 逆向思维训练第七节 空间思维训练第八节 思维与想象力第六章 情商是智商的助推器第一节 我是一个情商高的人吗?第二节 我是谁——认识自我第三节 原来我很棒——自我激励第四节 管理自己,也可以管理他人——情绪认识和情绪管理第五节 你、我、他在一起——人际关系和沟通第六节 做一个坚强的人——意志力训练参考文献……《思维训练》(第二版)作 者: 张掌然,张大松著出 版 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5-6-1字 数: 340000页 数: 443I S B N : 9787560933856包 装: 平装定 价:¥21.80内容简介《思维训练》(第二版),既是“创造性人才素质训练教材”,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课教材”。本书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多视角多层次地透视思维训练,力图把对思维训练的特点和规律、途径和方法、原则和技巧的揭示建立在现代科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之上;在批判地继承中外思维训练的优秀成果的同时,注意开拓思维训练的新思路,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主干,循序渐进地、全面深入地进行思维训练和现代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用材新颖、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既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思维训练或思维科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企事业单位人才培训和素质教育的教材;既可以供教育工作者参考,也可以供思维训练研究者参考;既可以作为教学资料,也可以作为自学教材。目录导语 让智慧之光照亮新世纪的征程第一章 透视智慧的晶核——思维训练导论第一节 思维与思维训练一、思维训练概观二、思维概述三、思维的特性第二节 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一、思维训练的原则二、思维训练的方法思考与训练第二章 发现问题的艺术——问题的特点、类型与发现方法..第一节 问题的特点与功能一、何谓问题二、问题的特征三、问题的功能第二节 问题的分类一、闭合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二、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三、单域问题与跨域问题四、科学问题与日常问题五、常规问题与反常问题六、良结构问题与不良结构问题七、哲学问题与科学问题八、悖论与佯谬第三节 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一、发现问题的途径二、发现问题的方法思考与训练第三章 解决问题的艺术——解题过程与方法第一节 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二阶段模式二、三阶段模式三、四阶段模式四、五阶段模式五、六阶段模式六、七阶段模式第二节 解题方法概述一、什么是方法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论原则第三节 解题方法分类一、语义上升与语义下降二、状态描述与过程描述三、形式化方法与经验方法……第四章 发散与转换的艺术——创造性思维训练(一)第五章 想象与综合的艺术——创造性思维训练(二)第六章 启发原则与辅助条件——创造性思维训练(三)第七章 去伪存真的艺术——批判性思维的特征、类型和标准第八章 升华经验的艺术——归纳思维训练第九章 深化原理的艺术——演绎思维训练第十章 追溯原因的艺术——溯因思维训练第十一章 超越对立的艺术——次协调思维训练第十二章 把握全局的艺术——系统思维训练第十三章 把握矛盾运动的艺术——辨证思维训练后记主要参考书目《逻辑思维训练1200题》作 者:于海娣出 版 社 :华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2-1字 数: 764000页 数: 418I S B N : 9787507530100包 装:平装定 价:¥29.80内容简介黑格尔曾说过,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现今社会,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被人重视,不仅学生应试要具备必需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考MBA、考公务员也有逻辑测试题,世界著名公司的招聘面试中,逻辑能力训练题目更是必考内容。那么,该如何使大脑“动起来”,轻松提高逻辑能力呢?本书介绍了排除法、递推法、倒推法、作图法、假设法、计算法、分析法、类比法、推理法、判断法、综合法等11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并精选1200道世界上最顶级的逻辑思维训练题,既有简单的谜题,也有复杂的游戏,每一道训练题都是为全方位培养和训练读者的逻辑思维方法专门设计的,引导读者亲身实践这些方法的应用。同时,编者还按照不同的难易程度将题目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等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训练,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和训练,从而激发推理潜能、活跃思维、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挑战公务员、MBA等各类考试,突破世界500强面试,让你的人生更上一层楼。《思维训练教程》《思维训练教程》是一本由夏晓编写的教材,2008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各章通过各知识点的讲授和大量训练以培养并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本书还引用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选编了国内外较流行、较有效的训练方法充实其中,并综合有关思维训练方法作为整体构成要件。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或成人素质教育的教材。版权信息书名: 思维训练教程作 者:夏晓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ISBN: 9787111136545开本:16定价: 18.00 元内容简介本书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编写,强调可操作性。内容安排以基础知识为引导,重在思维技巧的训练,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全书分三篇,包含30-40学时共12章的教学内容。“基础篇”由三章构成,主要对思维训练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做出整体性的描述。“技巧篇”由七章构成,主要对常用的思维方法与技能作较系统、具体的介绍与训练。“训练篇”由两章构成,主要将前述思维训练所得延伸于创造性写作之中,并对思维过程中易出现的思维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强调与剖析。各章通过各知识点的讲授和大量训练以培养并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目录序前言基础篇第一章思维训练导论第一节思维概述第二节思维的特性第三节思维的分类第四节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思维力的培养第一节注意力的培养第二节直觉力的培养第三节分析力的培养第四节想像力的培养第三章思维训练原理第一节简单与复杂第二节低级与高级第三节过程与结果第四节方法与训练第五节潜能与技能第六节思维与知识技巧篇第四章形象思维训练第一节形象思维的概念第二节形象思维的特性第三节形象思维的方法第四节形象思维的运用第五章逻辑思维训练第一节逻辑思维的概念第二节逻辑思维的特征第三节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种类第四节逻辑思维的运用第六章发散思维训练第一节发散思维的概念第二节发散思维的特性第三节发散思维的方法第四节发散思维的运用第七章辩证思维训练第一节辩证思维的概念第二节辩证思维的原则第三节辩证思维的方法第四节辩证思维的运用第八章逆向思维训练第一节逆向思维的概念第二节逆向思维的特性与原则第三节逆向思维的类别与方法第四节逆向思维的运用第九章联想思维训练第一节联想思维的概念第二节联想思维的特性第三节联想思维的类型与方法第四节联想思维的运用第十章创造思维训练第一节创造思维的概念第二节创造思维的特性第三节创造思维的方法第四节创造思维的运用训练篇第十一章写作与思维第一节审题中的思维第二节立意中的思维第三节结构中的思维第十二章走出思维误区第一节以偏概全第二节墨守成规第三节主观武断第四节坐井观天附录参考文献

5. 思维模型

什么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就是 用简单易懂的图形、符号、结构化语言等组成的可视化的模型 ,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 可视化的“心理结构” 。是 概念的连接 ,是 模块化的知识 。是 解决问题的思维公式 。
  
 思维模型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金字塔顶端的蓝宝石,是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是知识海洋中的“尖货”,是顶级高手每天都在刻意练习和使用的思维工具。
  
 比如: 第一性原理、复利理论、决策树、纳什均衡、金字塔原理、不确定原理、贝叶斯定理、幂次法则、框架效应等等。
  
  如何形成  思维模型  ? 
  
 思维模型的形成一般需要以下四个步骤:
  
 点状思维:零散的知识点,相互没有关联、散落在大脑的空间里,随时会忘记
  
 逻辑思维:通过归纳和演绎方式对知识进行的线性连接,可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结构思维:把多个逻辑知识进行结构化整理,形成稳定的结构思维,可以解决复杂问题
  
 模型思维:以结构思维为框架,碎片化知识填充,形成了稳固可视化模型,左右脑协同记忆,牢记不忘,提高提取效率和使用效率,思维更完整更快速,可以快速解决复杂问题
  
  为什么学习思维模型? 
  
 1.避免思维误区
  
 常见思维误区:
  
 非黑即白绝对思维:思维绝对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没有折中,例如:不是好人就是坏人。
  
 主观臆断情绪推理:没有证据,感觉对方不是什么好人,所以认定对方是坏人。
  
 以偏概全点状思维:经验主义,碎片化思维,点状思维、考虑问题单维度,抓不住解决问题本质规律,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不会模型思维、不会思维建模。例如:身上有刺青的人都不是好人。思维懒惰宿命论者:懒的思考,喜欢跟风,相信所有的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2.解决实际问题
  
 简单问题:比如写一篇论文,可以运用金字塔原理模型
  
 复杂问题:涉及多个学科,例比特币(IT,密码学,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心理学、等)、股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投资学、概率学等等)、房价预测等,高手可以组合跨学科模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极端复杂问题:不如说教育子女,充满了无数个变量和不确定性,涉及学科非常广泛;顶级高手可以针对问题,组合模型和自创模型去分析解决问题
  
 3.构建思维模型
  
 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从单纯的拍脑袋决策,转化为理性思考。
  
 从点状思维到模型思维:从单维度的点状思维,转化为多维度的模型思维。 
  
 建立自己的底层思维框架,打造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如何学习思维模型? 
  
 1.向高手学习
  
 像诺贝尔奖得主这些世界顶级高手,花了一辈子时间,研发出一个思维模型,只要想学你可以免费得到,而在古代,武林高手为了《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
  
 ,争的你死我活,具备超强的学习动力。有句号说的好: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光靠自己的经验,自我摸索,进步会比较慢,别人都已经研究出解决方法了,为什么不可以拿来就用呢?除非人家不给你用。只有先学习模仿,然后再创新超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刻意练习
  
 知识没有经过折腾就不是自己的,针对每一个思维模型要去研究作者提出这个思维模型的历史背景,基础假设、逻辑推理、实验数据等,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包治百病,知道什么时候用,怎么用,非常重要。不然吃错药就很麻烦,不是药不好,而是不对症。用思维模型去分析自己身边的案例或者实际问题,刻意练习,反复思考。
  
 3.联脑思辨——讨论分享(联机学习)
  
 托马斯.爱迪生、特德.特纳、杰夫.贝索斯、斯蒂夫.乔布斯等,他们能提出重要的新见解是由于他们将自己置于一个极具活力的开放式交流网络中。这些重大的见解都是通过和许多多样性的人群进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不是他们凭借个人的智力水平凭空想像出来的,所以要不断的去和更多跨学科的人交流分享,不断的迭代自己的思维方法,才能思维升级。
  
 4.学以致用
  
 思维模型的价值在于你使用之后解决了什么问题,很多问题都是跨学科,需要组合应用,所以要不断的使用,组合验证,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实现1+1大于2效应。可以参考LPDA学习圈模型。
  
    
  
  【附】 
  
  LPDA学习圈: 
  
 
  
                                          
 第一步:学习模型:跟随图文音频或视频,一周学习一个思维模型,布置作业 第二步:刻意练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进行刻意练习
  
 第三步:讨论分享:定期在学习班级群和线下进行跨界交流、讨论分享、思维激荡
  
 第四步:学以致用:制定行动计划、执行实施、反馈改进
  
 特种兵为什么厉害?是因为掌握了最少50种以上武器用法,并且模拟真实场景刻意练习,组合应用,才能应对未来复杂的战争场景。
  
  芒格四部学习法: 
  
 第一步:跨学科学习
  
 第二步:只学习重要学科重要思维模型
  
 第三步:把思维模型进行跨学科组合,打造多元思维模型
  
 第四步:刻意练习,组合进化,学以致用,不断验证迭代
  
  启示  :  只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

6. 思维模型

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永远是从一个角度在看待问题。-- 芒格
   
  
 比如我一个很红很专的同学,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远是从政治的角度去解读,但是这么做有一个极大的弊端;
  
 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理论”一提出来,直接就在世界炸开了,几乎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都在贯彻这样的思维。
  
  多元思维模型: 世界在一个铁锤匠人手中,有的只是钉子;要避免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股市看似简单,只有升和降,就像针灸一样,只有下手和离手简单,但背后的世界却是非常复杂和有其原因;当中的实质需要我们不断的突破自我去了解和发现,运用多种思维不断的准确的认识它。查理的多元思维模型,本质就是一种多维组合思想,把不同的跨学科的知识汇集在一起,解决一个问题。不同问题,不同学科占的权重不一样,综合起来考虑问题就更全面,正确概率就更高,可以对一个问题看得更全面,避免陷入查理·芒格口中的“铁锤人”思维。
  
 ------------------------------------------------------------------------------
  
  心流模型: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这是关于人幸福快乐的理论,让人沉浸在心流中的条件需要:1、明确的目标,合适难度的任务——既不会焦虑也不会无趣。2、及时的反馈——对进步的满足感。为何游戏如此受欢迎,就是游戏的设计满足心流理论,如果游戏的定义扩大,把学习、工作、运动、教育包含进来,去评估自己在做的事是否满足心流三点,这样一生都会过的幸福快乐。3、发挥自己的某种能力4、精神完全集中,对手上的事情有控制力;   心流状态是我们能够在工作中达到的最美好、最平和的状态,由一种心流状态又会产生新的心流状态,那些充实的人们能够成功地将它们的一生变成一种单纯的心流状态。它们生命中各个部分紧紧地连接到了一起,所有活动都有了意义。
  
  奥卡姆剃刀:  简约法则    这个原理最早至少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选择最短的道路”。核心内容为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1、依据最小能量原则,我们的生活应更尽可能简单,而简单的有效途径就是养成好的习惯。2、自动挡汽车在逐步替代手动挡汽车,也是因为自动挡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满足“简单有效原理”。3、投资领域的应用:面对复杂当投资市场,应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化自己的投资策略,对那些消耗了大量金钱、时间、精力的事情加以区分,然后釆取步骤去摆脱它们。简单是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控制论模型: 这是对设定的目标,对行动过程通过多次输入和输出,反馈调节,最终达成目标的方法。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反馈的周期长短决定了调节精度的大小以及达到目标的速度。反馈结果与目标背离的立即纠正,反馈结果与目标一致的立即复制。控制论是关于把控过程的科学方法,过程之所以重要在于过程错了可以修正,对了可以复制,有了好点子还可以对过程优化处理,做过的过程可重复。过程走好了,结果不会太差在个人成长中,反省就充当反馈调节的作用,一个懂得常常自省的人是成长迅速的人,不懂自省或很少自省的人基本进入稳态,论语中就有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教诲。
  
  系统回顾: 巴菲特研究股票,就把5000家美国上市的公司都研究了一遍。那如何在金融领域有提高,找到行业中超过30个顶级人物,列出他们的名字。收集大量他们沟通的具体案例。分析他们的沟通套路,也就是思维模型。自己尝试练习他们的思维模型,应用到不同场景。每一次操作时,尽可能模拟这些思维模型。复盘自己和他人每一次的沟通,思考其中的思维模型和可能更好的思维模型。
  
  解构模型 : 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一个事物一个人没法研究时怎么办,各个击破就是一种有用的方法。一个苹果,可以从颜色、质量、密度、形状、温度、味道等多方面分解开来研究;一座建筑,可以从外部美观、结构、材质、平面剖面立面、造价、装饰、与周围环境关系一一研究;一个人,可以分器官研究。当把每个分项研究清楚之后,综合起来重新构建成一个整体,让各个部分协调组织起来,融合在一个系统里,达到比之前更优的效果
  
  概率模型:  事件的发展途径包括所有的排列组合,单次结果具有随机性,但统计结果符合高斯分布,趋向与概率多者;你的决定,准确率越高、发生的概率越高,越容易产生;
  
 打麻将玩德州扑克买股票也会按概率最大的方式出手,不管这一把是输是赢,保持这一原则,玩多了一定是赢。假如你连续多次遇到的都是自私的人,也不会对人生失望透顶,只要接触的人足够多,会发现给予者和索取者分列高斯分布两端,遇到最多的还是处于中间的回报者。从实际应用来看,有概率思维,能够更坦然面对生活,练就沉稳的心态。 然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防止单次不确定对自身造成的毁灭性打击,甚至要防住连续多次的不确定性,创业投资想过平稳的一生皆如此。 不可防的意外总会有,天上掉花盆啊,地震啊,一定有人遇上,谁遇到了都请坦然接受,算是为全人类做贡献,别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概率就小了。
  
  复利原理: 爱因斯坦书说:“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同时理解复利的力量和获得它的困难,是理解许多事情的核心和灵魂;在有限的时间,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富,持续而反复地投入到某一领域,长期坚持下去,最终产生的积极影响如雪球越滚越大,它带来的回报一定超过你的想象。这就是经济学中典型的复利思维。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去运用复利,也体会不到复利的威力。复利思维需要我们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对立分析模型: 要明白决定事情的结果,首先去逆向思考,要确定它的反面痛苦;避免痛苦衰退与损失失败,就得到正向的选择。当明白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就知道事物运动的轨迹,何时开始、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停止、何时反转。这也是认识真实世界运行规则的一种方法;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先研究企业如何衰退;想在股市投资成功,先研究为何大部分人失败当明白了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生活工作将更有针对性,并且更轻松。会用20%精力集中解决80%重要的事,既能很好达成目标,又能省出时间享受生活。为何有的人看起来举重若轻,轻松惬意,有人却举轻若重,总是忙忙碌碌却没个好结果,就在于是否对矛盾主次分得清楚,是否能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没有外界因素参考的,都是自我意识的主观世界,低级自我实体欲想,可以忽略,大脑它只是一个被动联想器,随时会被环境和外界信息变化所改变,听取它的决定往往是偏离正确框架;所以一个错误开始的决定,会需要三倍的力气和精力才能重新回到出发点。而继续顺延错误的事情,相对来大脑会告诉你更容易,所以大部分人一天都失误在错误的开始就浪费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我们要强行建立优先排序,形成习惯,坚决执行!
  
 
  
  
  把背包扔过墙理论: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虽然为自己的承诺后悔,却想到自己已经承诺,所以会拼尽全力去做。这种现象,就像在翻墙时,先把自己的背包扔过墙,那么自己也就不得不用尽全力实现翻墙的目标。人本身就是一个复合体,有爬行脑掌管的欲望部分,有边缘系统决定的情绪部分,也有大脑皮层控制的理性部分,时态判定时往往比提前选择更加理性和果断;理性我想实现翻墙的目标,但发现没动力欲望也不足。不管三七二十一,理性上进的我先把背包扔过墙,把自己置于一个可能有些风险和损失的地方,可以更好的激活自己。
  
 
  
  
  归纳优化模型: 个人认为这是所有方法论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凭借我们信息点,不断收集并处理外界信息,以此认识世界,现代电脑以及网络都可以提高素材收集加工效率,单位时间收集更多能量。演绎的出发点,定律定理公理,无不是收集大量素材,从中总结不断优化得出的,当然随着素材范围的扩大,这些定律还会得到修正,比如牛顿力学三定律,可以说演绎不具有稳定性想提醒大家的一点是,要想自己变得更强大,要用好归纳这个方法,收集自己领域内历史上做的最出色的大师的思想,当今最顶尖佼佼者的做法,吸取其中精华,并融合于自身。归纳就是尽可能收集所有的概率,让统计结果最大程度接近真实。
  
 
  
  
 
  
  
  真实世界系统: 你必须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而不是你以为的样子、或者你希望的样子,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费马帕斯卡系统就是认识真实世界的基本工具(概率论),事件发生的真实比例和原因;在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诱惑和陷阱。通过对事情发生的实际概率,再做决定将更加理性,才不会犯基本错误。保持理性,把这些基础数学概率方法,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才不会将自己的优势拱手送给别人。
  
  确认偏误: 指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
  
  易得性性偏差 :   是启发式偏差的一种。指人们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如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过于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关注的进行深度发掘,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
  
  能力范围:  投资成功最重要就是了解自己能力的边界,在这个边界里做事,就能比别人更有优势。人最可怕认知偏差是盲点偏差,这种偏差会让人看不到自己盲点的存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最愚昧也是最危险的状态。
  
 
  
  
  多维视角思维: 除了用自己本能的视角看待问题,还会用360度其他人的视角,对立面的视角,特定方式视角等。你看待问题会更全面,更包容,更立体,综合评估分析也会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并事后模拟验证 这样的视角看待的事物是否正确;利用整合的信息流,汇聚收集每个人的观点,像无数小溪汇聚成了奔腾驶向大海的河流!虽然每人观点不同,但每个人都被大趋势,大环境所影响,是一个非线性生态环境中变化的分子;
  
  非线性思维: 具有系统辩证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五种基本形式。有哪些事,你的看法和大多数人不同,而且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跟随主流去选择,为什么大多数最终的结果是错误的;我们在思考时,往往只是朝着一边去想,很少去论证每一步的合理性。而反过来反对的角度来找所有的缺点和漏洞,可能会发现事情的真实本质;
  
 
  
  
  认识世界(或称世界观) :能量三原理模型:能量数量、能量转移、能量转化。
  
 能量数量,是拥有的能量绝对量,物体能量越大引力越大(资本越大,影响越大)
  
 能量转移,熵增定律,热量可自发从高温传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
  
 能量转化,质能方程表明物质与能量可以等价转化,且宇宙能量总和是常数(价值只会转移,不会消失)
  
 能量几乎是研究宇宙应该首要研究的内容。这个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很多物质现象,也能解释人类社会,
  
  弦理论 :  波的能量取决于它的振幅和波长,而不同的波发生共振时能量会加大。波是能量三原理的结合体,同时还描绘出能量的运动轨迹;
  
 自然界物质都有波的特征,符合它的运行。股市中也完全体现了它的特点,往往波长越长的公司,频率周期越慢,自身能量越低;而波长越短的公司,频率周期越快,自身控制的能量越高;
  
 人类社会同样有波的形态,经济学中有不同时间长度的经济周期,地球有春夏秋冬,国家有朝代更迭,行业有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我们做人做事都要顺应大势,从波谷到波峰,到达波峰转势也得及时调整方向,一个人的能量在大势的巨大能量面前微不足道。而首先要顺应的是最大能量的波所指示的方向。波之奥义,雄浑宽广;
  
 
  
  
 
  
  
  黑天鹅理论: 黑天鹅说明的是,会发生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影响力极大。从熵增原理来看,事物总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进入混沌。往往事物在有序阶段抵抗力很强,不易受外界干扰,黑天鹅发生概率很低,到了无序的混沌阶段,免疫力下降,黑天鹅事件就会发生,只不过并不知道发生的时间和影响力。
  
  墨菲定律: 只有事物有可能发生,就一定会发生;任何事物如果具备偏离轨道的可能,那么就一定会发生;而风险评估就是应对常规风险和黑天鹅时间所制定的理论;鸡蛋不要都放到一个篮子里;
  
  量子理论: 只要你认为可能产生一个结果,那么世界就会偏向这个趋向,所以,不要对事物有一定的期望,也是避免蝴蝶效应的一种方式;不要偏信一个未来的趋向和走向,那么它存在概率就会降低;
  
  复制理论 :创新往往就是在已有经验、理论、模型基础上进行迁移,广泛联系;借鉴,防范的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羊群效应: 当头羊去一个方向时,其他的羊由于不了解全局,都会跟着去做同样的事情; 就是应用了这样的原理,他会预测自己的一个行为对人内心的影响,他会拼命买进股票,然后突然卖掉很多,很多不知怎么回事的人就会突然恐惧,然后也开始抛售自己的股票。而中国之所以在亚洲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幸免就是看透了这个战术,大陆准备用全国之力接着,这样索罗斯必败,所以索罗斯不再敢对香港出手。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多元思维模型及其相互间的联合作用。一个表面的事物本身可能极其复杂,把事物想简单,就会让我们误判。
  
  破窗效应: 一个事物在公众中发生利益趋同行为,如果大家了解并有相同行动力,那这个行为会不断放大;
  
  马太效应: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质量控制: “工程学的质量控制理论对你我这样的非专业工程师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核心部分,其基础恰好是费马和帕斯卡的基础数学理论。一项工程的成本这么高,如果你付出这么高的成本,你就不会希望它垮掉。”质量控制的本质其实是精益化管理,使用各种统计学工具,不断优化迭代,持续的提高质量,减少成本消耗,最后就能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创业领域的MVP模型也是类似的思想,小步快跑,迅速迭代,持续优化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最经典的莫过于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这四个阶段有先后、有联系、头尾相接,每执行一次为一个循环,称为PDCA循环,每个循环相对上一循环都有一个提高。
  
  冗余备份系统: 工程学中,典型的工程冗余(rǒng       yú)指的是向系统添加“额外”的关键组件,它是利用系统的并联模型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种手段,通常使用备份或者自动防故障装置。从火箭的控制和动力系统,到数据中心大量使用的额外硬盘和备用电源都会使用。也运用于生活和家庭的风险防范,冗余备份是抵御风险的工程学思维模型
  
  断裂点理论: 工程学里的断裂点理论也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思维模型,工程学中会设计一些保护机制,用小的损失去防止大的损失。比如电路系统中的保险丝,汽车的保险杠,爆破帽,压力系统的爆破片,都是断裂型的安全保护装置。断裂点这个模型理解起来还是比较的容易,就是用一个很小的可以承受的损失去,去避免无法承受的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查理·芒格提到的工程学的四个主要思维模型中有三个都是保护系统安全的。冗余备份和安全边际模型都,但这个断裂点模型如何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和投资过程中,用一个可以承受的小的损失来,避免重大的风险和损失。一个人在投资的时候要设定止损点,在必要的时候止损,以防止巨大的损失。股市中也有熔断机制。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也需要用到这个思维,适时的“忍痛割爱”是明智的选择。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风险决策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型,描述和预测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过程中的行为理论。前景理论分析框架: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具体为:确定效应: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落袋为安心理。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损失规避: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   迷恋小概率事件: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5、参照依赖: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
  
 
  
  
  护城河理论: 安全边际率模型主要用于企业分析其经营的安全程度,一般说来,当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率较大时,企业对市场衰退的承受力也较大,其生产经营的风险程度较小,而当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率较小时,企业对市场衰退的承受力也较小,其生产经营的风险程度将较大。巴菲特在寻找投资对象时,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具有安全边际的投资对象,看它是否有这样一条经济护城河——这条经济护城河的河面越宽、安全边际就越大,投资这样的股票就越安全。投资最重要的就是寻找确定性,只有确定性才能让投资资金更安全,也只有确定性才能让投资收益更高。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长期持有股票最重要的安全边际就是确定性,安全边际也是价值投资者的灵魂。
  
  鸡蛋不要放到一个篮子里: 风险均衡理论,两个未知风险同时发生的概率远远小于一个未知事件;
  
 
  
  
  马斯洛需求层次: 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需求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的。人基本上是永不满足的动物,一个需求被满足了或快要满足后,对另一个层次需求的追求欲望随之而来。理解需求是有层次的,个体之间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最高级的“自我实现”是“少有人走的路”,只有那些低级需求真正满足的人才容易走上自我实现之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我们来说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就要去实现更高的需求和目标。
  
  价值指数思维模型: 一个事物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其中的一部分会在大多数人反应过来之前,价值呈现指数增长。在呈指数改变前,这样的事物大多价值是被低估的,它本身的价值由于具体解决问题的独有性,稀缺性,服务能力的广泛性而存在,却因不被理解
  
 
  
  
  规模优势: 规模优势理论的本质是,你生产的商品越多,你就能更好地生产这种商品。那是个巨大的优势。它跟商业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规模优势首先会带来一种信息优势,也能带来强大的社会认同,巨大的规模优势使企业内部能够进行更为专门的分工,从而在生产产品或服务上具备更大的优势。
  
  微观经济学: 考虑稀缺性是理解价值的根本; 机会成本: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激励至关重要;  经济学思维是边际思维,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获取信息是有代价的,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巨大的优势;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隐形之手无处不在
  
  反熵增思维模型: 一个系统,一个组织,一个星球,一个宇宙,再到一个人都符合熵增定律。会变得混乱,无序,僵化,没有活力直至在这种混乱中走向消亡。值得庆幸的是,宇宙是平衡的,在熵增的大前提下,给了我们一条不同的路,反熵增,也即自组织,生命化。就如道家所说,人老了后最好的状态就是复归婴儿,大道自然。一个企业,要让自己反熵增,就是让自己更有活力,就要让自己开放,更多的适应外部的变化与环境,让其在环境中自我进化。同时,可以不断生出独立的新的业务,新的业务也可以不断进化。从本质上来讲,延续的发展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而要想突破非连续性,必须要“生”出新的曲线,这才是对抗熵增最好的办法。
  
 
  
  
 
  
  
  刻意练习: 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在一件事情上反复打磨,坚持。不断的吸收新的东西,也不断的坚持几件最重要的事。
  
 
  
  
  费曼学习法:  把一个东西讲给别人听,会极大的加深你对这个东西的了解。
  
 
  
  
  存量思维 : 现代互联网把我们的大脑变成了一个垃圾场。我们一股脑门的接受新的信息、知识,但是缺乏整理和归纳,它永远不可能回炉重造,最后变成一个完整的机器被我们所利用;它的原理就是:建立专门的知识处理机,当新知识被大脑吸收进来之后,能够被自动的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断的把新知识填充进去,之后验证并完善它;一旦你建起了一个最底层的模型,后面你就会在这个领域越来越厉害,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越来越深,你会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一个完美无缺的知识体系
  
  期待的力量 : 现实>期待=幸福,现实<期待=失落;期待本质是欲望,生存和繁衍的需要成了欲望的原罪。在历经了无数代的自然选择之后,我们的生化系统不断适应变化。为的是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不是幸福快乐的机会。只要是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化系统就会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但这不过是一时的营销伎俩;但商业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则就是商业的原动力;

7. 模型思维

丨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首先是我对《模型思维》这本书的理解。
  
  
  
  
  
 《模型思维》这本书是广受欢迎的“模型思维课”主讲人、密歇根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负责人斯科特·佩奇教授的著作。《模型思维》和斯科特·佩奇的另一本著作《多样性红利》可以称得上是姊妹篇。《多样性红利》讲述了多样性认知工具和多样性思维的重要性,之前檀林老师在湛庐阅读精读班上领读了这本书,欢迎感兴趣的读者聆听。与《多样性红利》相比,《模型思维》这本书则往前更进了一步,从思辨走向准实操。这一点正如这本书英文版的副标题所言:让数据为你工作,你需要知道这些——关于模型的知识。
  
  
  
  
  
 说起模型,相信你不会陌生。模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讲,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模型都蕴含着一种世界观。模型思维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超越具体的模型而存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世界观。
  
  
  
  
  
 模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每个模型又都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更确切地说,每个模型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模型的适用范围误用或滥用模型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还会使我们陷入模型迷茫综合症——知道很多模型却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它们。模型的这个特性促使我们——或者说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多样性的模型思维,从而在规避单一模型固有局限性的同时,充分利用模型多样性的红利,实现对复杂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这也正是我对模型思维的理解:模型思维实质上是多模型思维。
  
  
  
  
  
  
  
  
 丨这本书在讲什么?为什么值得精读?
  
  
  
  
  
 在充分理解了模型思维的重要性之后,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模型,丰富自己的“模型”工具箱,并通过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式,提升自己灵活运用模型的能力,让自己从一个模型思考者走向模型智者。《模型思维》这本书正是为此而写,为你而来。
  
  
  
  
  
 说到这儿呢,可能你会关心,能不能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这应该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简而言之,《模型思维》是一本关于模型的书,书中一共介绍了二十多个不同类型的模型,从简单的线性模型到复杂的博弈论模型,从传染病模型到系统动力学模型,从随机游走模型到路径依赖模型,从学习模型到多臂老虎机模型。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本书是否很硬核?是否很枯燥?是否很难啃?会不会兴致盎然而来,悻悻而归?我非常理解这些疑问和顾虑。这也是这本书需要精读的原因之一。
  
  
  
  
  
 如前所述,多模型思维要求掌握多个模型。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懂得非常多的模型细节和深奥枯燥的数学,只需要知道每个模型提出的背景和适用的应用场景。要成为一个模型智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建立模型的数学能力,更需要的是灵活应用模型的创造力。
  
  
  
  
  
 《模型思维》一书,就是本着这样的认知过程,由浅入深、形象具体地介绍各个模型及其应用场景。通过精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成为真正的模型智者——熟知各个模型并能灵活运用,做到“无招胜有招”。
  
  
  
  
  
  
  
  
 丨我将如何领读?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我会用什么样的精读方法领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分享一些我了解到的读者心声。在湛庐文化发起的读者调查问卷中,75%左右的读者希望通过阅读本书掌握通过模型理解世界的方法并提升决策能力,超过80%的读者目前阅读了《模型思维》一书不到一半的内容,接近60%的读者希望有领读者一起交流和分享阅读体会。有读者将自己阅读本书的过程比喻为 “带着文科生的好奇推开了理科生的大门”,更有部分读者直呼“太难”、“烧脑”。
  
  
  
  
  
 透过这些来自读者的心声,我们从抽样调查模型的思维来看,大体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直观印象或简单结论:(1)读者对于《模型思维》寄予厚望,希望通过阅读此书掌握多模型思维,增强利用模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相当一部分读者在学习具体的模型时,会面临一些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不易入手和灵活掌握;(3)在掌握具体的模型之前,不了解书中不同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难以把握阅读本书的主线,做到对模型的融会贯通。
  
  
  
  
  
 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两个层面:(1)这本书适合哪些人来读?(2)不同知识背景或阅读目的的读者,该如何阅读这本书?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是这本书的读者,并通过阅读本书获得收益。问题在于如何阅读。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体验,并能事半功倍。为此,我制定了精读本书的详细计划。
  
  
  
  
  
 本书从结构上整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模型思维,第二部分分章节介绍各个具体的模型及其应用场景。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阅读第一部分应该不会太费力。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一部分的认识角度和深度决定了你阅读本书所能获得启迪的上界。因此,虽然这一部分内容不多,我在精读计划中足足安排了两讲(第1-2讲),深入介绍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应第1-4章)。
  
  
  
  
  
 在介绍具体模型之前,安排了一讲(第3讲)专门介绍模型中经常用到的两类分布——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对应第5-6章)。
  
  
  
  
  
 接下来便是具体的模型了。乍一看目录和模型名称,这二十多个模型似乎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一方面,弄清楚这些模型的关系能够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另一方面,理解这些模型的关系又需要知道每个模型是做什么的。这便进入了一个“鸡和蛋”的怪圈。
  
  
  
  
  
 为了打破这个怪圈,让读者提前理解这些模型的关系,并有针对性地选读相应的模型。作为领读者,我会专门安排一讲(第4讲),总体介绍这些模型的关系,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接下来的14讲,我将书中讲述的模型进行归类,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逐个介绍各个模型。具体到每个模型,我首先会用通俗的语言概述模型的本质内涵和适用范围,随后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加深对模型的理解,最后介绍如何灵活运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模型运用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丨为什么我来领读?
  
  
  
  
  
 介绍完这本书的整体内容和精读计划之后,我相信你对这本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我自己,这样便于你了解,为什么由我来领读这本书。
  
  
  
  
  
 我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几乎每天都在和模型打交道,对于《模型思维》这本书中介绍的模型可谓是熟稔在心。这里没有自吹自擂的意思,只是陈述一下我的日常工作,便于你了解我。
  
  
  
  
  
 我的研究兴趣跨度相对较大,包括大数据分析、网络科学、社会计算、深度学习、信息传播、智能金融、科学计量。如此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经历,使我有机会深度接触和使用来自不同领域的模型。在与形形色色的模型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叹服于每个模型对复杂研究对象的简洁抽象,以及模型背后的深刻洞察。同时,在使用这些模型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了每个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些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多模型思维的重要性。
  
  
  
  
  
 在日常科研工作之余,我喜欢阅读和推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著作。应湛庐文化之邀,我翻译了网络科学领军人物巴拉巴西教授的《链接》和《巴拉巴西网络科学》两部著作。另外,我还翻译了通过大数据研究历史文化的《可视化未来》一书。作为教师,我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授《高级人工智能》和《网络数据挖掘》,获得同学们的广泛好评。作为讲者,我两次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杰出演讲者荣誉。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一个简单介绍。
  
  
  
  
  
 接下来,我想聊一聊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坦白地讲,在收到湛庐文化邀请我领读《模型思维》的时候,我有些犹豫。一方面,我日常科研工作繁忙,担心没有足够的精力完成这份责任。另一方面,通过隔空对话的方式讲述模型,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全新体验和挑战。思考再三,我决定还是试一试,不为别的,只为与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在和湛庐文化多年的交往中,我感受到了湛庐“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这一信念的力量,阅读使我们充实,阅读使我们愉悦,阅读使我们虽相隔千里而心照神交。为此,我选择来到这里,开启一扇门,和你一起精读《模型思维》这本书。
  
  
  
  
  
 最后,欢迎你加入《模型思维》精读班。衷心希望通过我的领读,能够帮助你领略多模型思维的价值,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掌握丰富类型的模型,在成为模型智者和模型思维实践者的道路上乘风前进。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期待在接下来的6个星期里,与你共同阅读、共同进化

模型思维

8. 13个经典思维模型

13个改变世界观的经典思维模型:
1、遗憾最小化框架(Regret Minimization Framework)
提出者:杰夫·贝索斯,亚马逊CEO
遗憾最小化框架是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提出的,它能让你在面向未来的基础上看待当下的现实,从而帮助你完成困难的决策。比如说,它会让你放弃现在的工作,去追求你已经想了两年半的一个梦想。杰夫在做决定时会将自己想象成80岁的模样,思考自己在一生中会感到遗憾的事件。

2、创意迷宫(The Idea Maze)
提出者:Balaji S. Srinivasn,A16Z基金成员
创意迷宫是一种思维框架,能够帮助你思考并计划公司可能会走上的多种道路。成功的创业灵感通常会经过大量的优化,考虑到未来世界的变化而预测出多种发展道路,形成一个框架后再着手实施。
一个优秀的创始人应该能够预测到,在这个迷宫中,转哪些弯会为公司带来财富,哪些会将公司带向灭亡。一个糟糕的创始人则只会盲目地奔向一个写着电影、音乐、文件分享、P2P或者是图片社交的迷宫入口,丝毫没有考虑这一产业的历史、迷宫内已有的玩家、过去的伤亡人数,也没有考虑是否有能够打破围墙、改变现状的科技。——Balaji S. Srinivasan
Balaji认为,在开始工作前必须要完成这个迷宫,可以从历史、类似物、数据理论和直接经验等方面入手。此外,将这种计划比喻为迷宫,能让人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你需要担心的,就是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浪费太多时间。

3、厌恶性事务盲区(Schlep Blindness)
提出者:Paul Graham,YC创始人
厌恶性事务盲区会让创始人忽略各种创业点子。“Schlep”一词来源于意第续语,意思是乏味的、不受欢迎的苦差事。它的危险之处在于,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些事务的存在,仿佛下意识地将它忽略了,这就是“厌恶性事务盲区”。
一个企业将要从事的“苦差”也正定义着这个企业。苦差事就像是一个冰冷的游泳池,唯一的处理办法就是:跳进去。——Paul Graham

对他来说,成功只是一种习惯。
4、目标问题(Jobs to be Done)
提出者:Clayton Christensen,《创新者的窘境》作者
目标问题能帮助你明白为何用户要选择你的产品,由此让你能够更精确地发展产品,更好地进行营销。
目标问题框架是在商业背景下看待用户动机的有效方法。传统的营销技巧要求我们把客户按照年龄段、人种、婚姻状况等项目分类,但这一分类太关注公司想要销售什么,而非客户需要什么。客户的购买决定很少是因为自己属于某一类别,而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必须解决某个问题。
如果你能理解那个问题,那么找到改善产品的方法就不在话下了。——Clayton Christensen

5、最小化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提出者:Frank Robinson
最小化可行性产品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测试你的猜想,保证产品需求的过程。开发产品时,先做出一个简单的原型,在通过测试收集反馈,快速更新,不断修正,最终得出一个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一过程中的原型就是最小化可行性产品。
这一过程包括:
我最有风险的猜想是哪一个?
要想测试这个猜想,我能做的最小的实验是什么?

6、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
提出者:Thucydides,古希腊历史学家
证实偏差是一种思维习惯,人们有一个既定认识的时候,在求证时会倾向去找和他们的认识相符的答案,并且忽略掉相反的证据。这种思维习惯对于创意迷宫和最小化可行性产品都是有害的。
人类的认识有着一种独特而永恒的错误,他们因受到肯定而引发的感动和兴奋远比受到否定的多。——弗朗西斯·培根

7、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 Market Fit)
提出者:Marc Andreessen,A16Z基金创始人
当你处于健康的市场之中,并且你的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时,就可以算是达成了产品与市场的匹配。这种匹配非常重要,因为缺乏市场就是最大的公司杀手。
Josh Porter曾提出过一个利用用户来评估产品与市场匹配度的方法,当你的用户开始主动推销你的产品时,这种匹配就可以说是很完美了。
反之,要想达成匹配,你需要做的就是注重与用户的交流。你得将产品/市场匹配作为首要工作,不计一切代价去追求它。要记住,这不仅仅是产品团队的工作,这是应该是公司上下一致的目标。

8、“百名脑残粉”(100 People Love)
提出者:Paul Graham,YC创始人
与其让一百万人对你的产品有好感,不如有一百名忠实的脑残粉。这一百名热爱着这一产品的客户或用户会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宣传你的产品,并且会持续给你带来反馈或建议,让你能够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让一小部分人开心比让一大群人半开心来的好。——Paul Buchheit

9、生命周期(AARRR)
提出者:Dave McClure,500 Startups创始人
AARRR是一个用户生命周期的框架,由获取用户(Acquisition)、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提高留存度(Retention)、传播(Referral)和获取收入(Revenue)组成。
获取用户也就是让用户注册你的产品。例如,在SaaS领域,你通常会让用户注册来获取一次“免费体验”。
但有些人注册了之后就再也没有碰你的产品了,这时候你就得提高他们的活跃度。你的目标是让他们很快了解产品的价值和功能,让他们意识到这个产品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
现在,你希望这些用户能够常常回来用你的产品,希望他们能投入更多的数据。这样他们才会考虑购买。如果你没法留下用户,至少要和他们保持联系,让他们知道你还在等待。
如果你能轻易地让用户主动谈论你的产品,并向他们的朋友推荐这个产品,那你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传播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更多的有机用户。
最后,人们开始使用你的产品,理解产品的价值并且开始购买的时候,你就算完成了这个周期的最后一环了。当然,用户数量虽然重要,却不能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健康状况。在这之外,你还得做出更多努力。

10、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
提出者:Robert Metcalfe,以太网发明者
网络效应,就是指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用户越多,价值越大。网络效应能够帮你建立一个更好的、发展更快、价值更高的产品,是许多软件公司最关键的动力所在。
Metcalfe法则的核心在于,当网络中的用户数增长时,这一网络的价值将会出现更加大量的增长。简而言之,在一个十人的网络中加入一个新用户,这个网络的增长不是10%,而是将近20%。网络效应的强大之处在于,一个新用户带来的新连接能够放大整个网络的潜力。

对他来说,成功只是一种习惯。
11、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提出者:Adam Smith,经济学家
规模经济是非常著名的经济学理论,是指随着产量的提高,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降低。Facebook、Amazon、Apple和Google都有着强大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件好事,如果没有规模经济,我们可能仍处于原始状态下。——Jamie Dimon

12、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提出者:Clayton Christensen,《创新者的窘境》作者
颠覆性创新是指你的产品或服务从根本上动摇了现有的市场或领域,最终完全替代了现有的竞争者,并且重新定义了这个产业。
颠覆性创新的最好例子就是电脑。苹果公司最初于七十年代末开始销售电脑,与当时的迷你电脑相比,苹果公司的这款产品并不能与之抗争,但却以其低廉的价格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渐渐的,创新层出不穷,不断优化,不出几年,更小巧、更便宜、性能更好的电脑就问世了。它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崭新的市场,最终颠覆了现有的产业。
要记住的是,颠覆性创新的目标并非开发出能够优化产品的突破性科技,而是能够让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更加低廉、能够让更多的用户得以享受这些产品的方法。

13、成功之连体大三角(Conjoined Triangles of Success)
提出者:‘Action’ Jack Barker,美剧《硅谷》中的角色
成功之连体大三角能够很好地帮你认清这个创业圈子到底有多滑稽。现在这两个大三角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一个盒子。它们组成了一个盒子。你可没办法做出这么个傻逼玩意儿。(注:此处带有恶搞成分)
正如硅谷里大多数的公司和想法一样,成功之连体大三角是一个虚假的、带着嘲讽的、看起来又很真实的理论。这两个相连的三角(大多数人称它为矩形)是想体现出一个理想CEO的素质。一个三角形上写着制造和策划,另一个三角上写着增长和销售,中间写着妥协⋯⋯这玩意儿真的没什么意义,不过反正在硅谷大多数事物都没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