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园介绍

2024-05-05 12:34

1. 浙江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园介绍

浙江大学科技园创建于2001年,是经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浙大科技园由浙江省、杭州市和浙江大学联合共建,浙江省和杭州市对科技园给予了极大支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园享受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浙江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遵循“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推动、坚持开放”的方针,坚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宗旨。浙江大学学科综合交叉和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及强大的科技实力,为科技园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企业孵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规划建设用地1700亩(同时按照“一园多点”的原则,在宁波、嘉兴、绍兴、温州及江西省南昌市等地建有科技园分园)。浙大科技园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省、市的肯定。2003年4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技术创新基金小额资助试点依托单位”之一;2003年7月,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对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中,浙大科技园名列全国第四位;2003年10月,被浙江省科技厅认定为首批“浙江省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2003年12月,被浙江团省委和省青联评为 “浙江省青年创业基地”;2004年6月,被认定为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拓展区块;2004年12月,被认定为杭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2006年12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7年5月被科技部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大学生创业项目服务机构”; 2008年4月被杭州市评为“杭州市十佳科技企业孵化器”;2008年6月被团省委、科技厅认定为“浙江青年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在2008年12月召开的全国“纪念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实施二十周年大会”上,浙大科技园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实施二十周年先进服务机构”荣誉称号(获得此荣誉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仅10家)。浙大科技园正在成为区域创新与辐射的重要源头、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浙江大学为社会服务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

浙江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园介绍

2. 浙江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园分园

宁波园浙江大学大学科技园是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以下简称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是按照“一园多点”的建设原则由宁波市政府与浙江大学于2000年开始共建的一个“科技特区”,是浙江大学国家科技园的一个分支机构。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依托浙江大学强大的科技研发和人才储备优势,结合宁波市地区经济特点,旨在走出一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与地方区域经济开展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园区位于宁波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目前,宁波分园已进入二期建设阶段,建成后的宁波分园环境宜人、设施完善、交通便捷,是浙江大学与宁波市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纽带,是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2006年2月在杭州举行了《宁波市—浙江大学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使浙江大学与宁波市的科技合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在这几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宁波市以及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享受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浙江大学与宁波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已成为市校间科技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日趋显著,特别是2005年初宁波分园一期项目——科创大楼的建成投入使用,为宁波的部分地方传统产业走上科技发展的道路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自2002年以来,边建设边招商、孵化,成效显著。现已有入园企业128家,注册总资本8亿7千万元,其中科技型企业89家,技术服务型企业20家,企业累计上缴税收2.2亿元。孵化场地面积2.8万多平方米,其中企业用房1.8万多平方米,服务用房1万平方米。在做好科技孵化器的同时,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得到了学校和宁波市各级政府的肯定。目前,规划面积达450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公里的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的二期项目(暨宁波研发园区)正在紧张施工中。二期项目将主要以引进大院大所为目标,打造宁波区域自主创新的“新航母”,同时为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的一期项目科创中心孵化器功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优势互补。它的建设将更好地把高校科技园纳入到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当中,使大学科技园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以浙江大学为依托,搭建以浙江大学为背景的创业孵化、科技产业、产学研合作、科技交流为一体的多样化服务平台,将成为集聚浙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基地。试图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把浙大的科技优势与宁波市场经济优势有机结合,加快浙大科技成果在宁波的转化和产业化。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以其特有的“高、新、快、捷”的发展模式,旨在成为宁波市和浙江大学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及企业的孵化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基地。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兴分园成立于2009年4月22日,园区将以长兴县经济和主导产业为基点,以长三角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为核心,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科技产业化优势,加强浙江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发挥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创新和科技孵化优势,共同推进长兴及其周边长三角地区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步伐。新建的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兴分园区坐落在发展大道和明珠路交汇处,整个园区占地面积近40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设后的科技园区将成为一个集园区(创业区)、学区(研发培训区)、社区(商贸、人居、休闲区)三区联动的创新载体和融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将成为接轨国际、全国一流、辐射长三角的高科技产业园。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遵循“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推动、坚持开发的建设方针,将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益,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创新创业,大展宏图。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位于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占地面积约600亩,包括浙江大学产品创新设计工程江西分中心、浙江大学南昌技术转移中心、金庐软件园浙大科技园(江西)分园,以及江西凯源科技、江中安可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根据规划,在未来的5年内,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的总投资将达16亿元,其中投资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建设,总建筑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整体建设分三期滚动开发,一期建设项目已于2006年完成并投入使用。上海中凯企业集团凭借雄厚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房地产领域突飞猛进,并稳步扩大业务范围,和浙江大学强强联合,探索高新科技领域的经营,实现科技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等;浙江大学与上海中凯企业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江西浙大中凯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的主体投资建设开发公司,全面负责浙大科技园(江西)的各项开发建设工作。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的产业投资将达9亿元,发展的重点在信息科学与技术、新材料与纳米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目前浙江大学产品创新设计工程江西分中心、浙江大学南昌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江西凯源科技、江中安可等作为首批重点项目已入驻科技园,并开始正式运作。预计在今后的2-3年内,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将达到产值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左右。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位于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占地面积约600亩。科技园实行统一规划、滚动开发,计划三年内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5年时间全部完成。园区的发展重点在信息科学与技术、新材料与纳米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预计3-5年内,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将达到产值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10000个左右。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的建设将遵循“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推动、坚持开放”的建设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力争建设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技术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聚集和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建成的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西)将是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完善、协调统一、形式开放、工作与生活联动的科技园,是科技创业者的乐园,是21世纪南昌城市的新亮点。

3.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简介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汇聚了浙江省高校的优势学科,且与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密切相关。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有效地整合了现有浙江省属高校各类科技资源,实现了多学科汇聚与融合,提高了对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撑密度,促进了各种技术要素、资本要素、人才要素、经营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挖掘了浙江省各高等院校在知识上、技术上的优势,有效地激活了高校科技资源,把人才和智力优势尽快转化为浙江省的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优势。通过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文化的营造、学科力量的汇聚、专业服务水平的提高,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一流的人才在这里汇聚,一流的成果在这里转化与成长,一流的服务在这里展现。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建设成为与浙江社会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体现杭州“创业天堂”特点的高水平大学科技园,成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可持续发展驱动源,成为浙江省省属高校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简介

4. 浙江大学科技园的介绍

浙江大学科技园创建于2001年,是经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浙江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在的浙江大学是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高校于1998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目前中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

5.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依托浙大

浙江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在的浙江大学是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高校于1998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目前中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 学校建有设施优良的计算与信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藏书总量502余万册,是全国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学校还拥有6家设备先进、实力雄厚的省级附属医院。近50余公里长的高速计算机网络形成了校园的信息快速通道。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依托浙大

6.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园区做法

1、紧紧依托浙江大学,利用浙江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学科技园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其根本在于依托大学。浙大科技园紧紧依托浙江大学,充分利用浙江大学的科技和人才等资源优势,同浙江省丰富的民营资本优势相结合,创办了一大批科技孵化企业,转化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浙江大学为加快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于2000年底制订出台了《关于浙江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在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孵化企业的若干规定》、《关于学科性公司的改制意见》、《关于浙江大学研究生停学创业的意见》等政策,鼓励学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及大学生(主要指研究生)到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型孵化企业。同时学校还把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及其他资源对科技园全面开放。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调动了浙江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到大学科技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七年多来,浙大科技园积极为学校科技成果与民间资本嫁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已新创办科技孵化企业300多家,转化学校科技成果300多项。浙江大学的相关教师、科技人员和学生在科技园专、兼职创新创业人员1000余人,为科技孵化企业科技研发、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了孵化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有50多家高新技术孵化企业毕业出园,一批高技术成果通过大学科技园这个平台向周边地区辐射,浙大三色、宇恒科技、图灵信息、辰光科技、国芯科技、科特光电、易纺数码纺织等一批优秀高技术企业成长壮大后不断走向社会,为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2、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创建企业孵化的一流硬件平台和投融资服务平台良好的园区硬件条件是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物理基础,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必须要有一流的硬件条件。浙大科技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市场化运作思路,在努力发挥高校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并利用民间资本,通过委托代建的方式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硬件平台。经过三年多紧张建设,浙大科技园位于老和山启动区块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6.8万平方米创业、孵化楼群已经投入使用。目前浙大科技园已拥有7.2万平方米孵化场地,配套设施和服务齐全,已经成为浙江省、杭州市孵化器建设的一个亮点。浙江大学科技园同时,浙大科技园非常注重风险投融资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建立风险投资联动体系,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首先,浙大科技园成立“风险投资联盟”和“产业投资联盟”。浙大科技园已经与英国君信投资公司、天堂硅谷创投、杭州市高科技投资公司、浙大网新创投、浙江大学创投等多家海内外投资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与华立科技、大唐电信、永利控股等多家上市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建立产业投资联盟,投入到入园企业之中,为入园企业引入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并且,浙大科技园积极促进浙大的科技成果与浙江省的民间资本对接,创办科技企业。目前,民间资本与浙大科技成果结合在科技园注入资金达到十几亿元,占到入园企业注册资金的60%以上。其次,科技园还通过引进民间资本以及自筹资金组建了浙江大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科技园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5000万元和1亿元。同时,浙大科技园还充分利用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引导设立的用于高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投资资金来增强科技园的风险投融资能力。浙大的一批高技术成果已经成为他们在科技园孵化的重点投资对象。3、在政府支持下,整合多方资源,强化服务能力,建立创业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浙大科技园十分注重科技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科技园各职能部门以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为工作核心,强化为入园机构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包括高技术人力资源的引入和人事代理咨询服务、工商注册及税务登记咨询服务、投融资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移及产业化咨询服务、各类科技计划申报及高技术项目和企业认定的咨询服务和落实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一系列服务。同时引进和新建了20余家中介服务机构,在法律、财税、工商、投融资、专利申请、技术交易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杭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府职能延伸到大学科技园,一批工商管理、财税等政府机构对入园企业实施一条龙便捷服务。目前科技园已初步形成了由政府、科技园管委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三方面组成的综合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另外,浙大科技园在浙江省科技厅、杭州市科技局等支持和企业参与下,陆续进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光与电技术开放实验室”和“浙江大学科技园生物医药技术测试中心”两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命科学与现代农业等技术领域的孵化企业技术研发和分析测试提供服务,取得良好效果。4、发挥浙江大学科研优势,促进学科与科技园企业互动,推进入园企业自主创新浙大科技园孵化器在寻求技术成果与社会资本嫁接的同时,积极推进与浙江大学优势学科的互动。通过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的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与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互相补充,从而推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在此方面,浙大科技园作了一些有益探索。浙江大学的一些优势学科,如工业自动化、电力电子、光学仪器、电液比例控制、水煤浆燃烧、信息网络、核农业等,其所属的一批省部级重点研发机构在大学科技园参股创办了20多家以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的高技术企业。目前,入园企业正在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50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300多项,已被批准专利近200项。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0多项,总经费4000多万元(其中数字电视核心芯片、数字背投电视光学引擎二个项目取得了国家发改委2000万元的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正在实施,有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浙大科技园正在成为区域创新的源头。5、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浙大科技园根据科技部、教育部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并为学生实习和创业提供支持,取得可喜成绩。(1)在创业教育方面,浙大科技园与学校研究生院共同创办“浙江大学未来企业家俱乐部”和“浙江大学研究生创业素质拓展班”,吸引学校优秀研究生加盟,邀请科技园内外的创业者、专家和企业家对其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产权等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目前已有300多人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或到科技园自主创业。(2)在推进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浙大科技园专门开辟5000平方米场地,2008年12月6日与西湖区政府共建“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西湖-浙大科技园)”,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工商代办、融资担保、投资融资、项目申报等各种服务。西湖区政府提供房租优惠、创业资金以及免费人事代理等支持。2007年浙大科技园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基金大学生创业项目服务机构,组织申报了8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获得立项7个,每个项目获得政府无偿资助40-80万元,立项数列全国第一。2008年浙大科技园又申报大学生创业项目8个,立项8个,立项率100%,立项率居全国第一,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无偿资助280万元。该园区目前已有71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大部分企业发展势头良好。6、“一园多点”,建立分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辐射浙大科技园根据“一园多点”的战略构想,采取开放的建设原则, 在确保杭州核心区建设高水平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科技园分园,将浙江大学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向外围辐射,推动地方科技进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目前,浙大科技园分别在宁波、长兴和江西南昌建立了分园,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园已有新创办企业85家,注册资本8亿元,建成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场地5万多平方米,转化浙江大学科技成果30多项,为浙江大学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向外辐射创造了良好平台。对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7.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园区发展

八年来,在科技部、教育部、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直接领导下,浙大科技园在园区基本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浙大科技园已累计有入园新注册企业450家,注册资本20多亿元,其中科技孵化企业累计300余家。入园企业员工总数超过8000人。2008年入园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2亿多元。孵化场地面积从刚开始的50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7.2万平方米(包括老和山区块68000平方米和求是孵化楼4000平方米)。已有50多家孵化企业毕业出园,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按照“一园多点”原则,在浙江宁波、长兴和江西南昌建立分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辐射。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园区发展

8.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组织机构

 浙江工业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杭州市,始建于1953年,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杭州化工学校、乌溪江化工学院、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浙江工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发展阶段。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文、理、法、经济、医药、管理、教育等兼容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学位和MBA授予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共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园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学校设有二十一个学院两个部:即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药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健行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之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军训部。学校目前有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8000余人,研究生1600余人。学校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800余人,共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 名。学校现有博士点12个、硕士点71个,本科专业52个。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8.2亿元。图书馆面积3.2万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280余万册,中外期刊17000余种。学校始终把主动适应浙江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办学宗旨,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浙江省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向建成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实现两个转变,即在办学结构上从单一的工科门类向综合性高校转变,学校设有理、工、文、法、经济、教育、管理、医药等八个专业门类;在办学内涵上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现拥有 “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所(中心),7个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1个省级重点学科。 先后有25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发明奖和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获准专利280余项,近五年,科研经费到款数平均以每年近3000万元的速度稳步增长,2005年度经费到款数达2.43亿元。学校在抓工程开发的同时还注重学术研究,2004 年被国际上SCI、EI、ISTP三大索引机构摘录的论文数分别为135篇、72篇、65篇,国内排名分别为第55、62和52位。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培养工程创新人才为核心,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中取得优良成绩,获得国家级大奖。2005年,获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 项,总体成绩列全国高校第11名;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一、二、三等奖58项;获全国大学生田径、武术、定向金牌7枚,银牌12枚和铜牌6枚,并获浙江省首届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团体冠军。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第三批全国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学校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工程技术开发能力强而普遍受社会欢迎,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骨干,为国家特别是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对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已与美、英、法、德、日、比、澳、俄等国家的28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学校招收了来自15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专业课程。学校校办产业走与学科建设和科研开发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以学校科技成果为依托的校机械厂、化工厂、化工设备厂被确定为浙江省校办产业骨干企业,化工部建设司定点产品生产企业。学校后勤顺应社会化改革潮流,优化、调整发展投入,组建了后勤集团公司,按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建立满足办学需要的市场化、社会化后勤保障系统和服务体系。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先进教务处"、"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配先进集体"、"浙江省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现为中央和浙江省共建共管、以浙江省为主管理。学校坐落在经济繁荣、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199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原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前身蚕学馆创办于1897年,为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1995 年开始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同年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1999年获得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多层次以及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学校占地面积2100余亩。学校下设17个学院(教学部)和1个独立学院,现有45个本科专业,其中省重点专业6个,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领域。现有在校研究生和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人,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学生 20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全校教职工1500余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4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27人,有全职在校工作院士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1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1人,省 “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入选者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0人,还有共享院士16人,并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弘扬百年办学所形成的“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和“团结、求实、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形成了“开放式、交叉型、工程化”的办学模式和显著特征。学校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有一大批学生在全国、省、市级各类重要学科竞赛及国际服装设计比赛中取得佳绩。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创新创业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近几年学校本科学生录取分数线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名列浙江省高校前列。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研工作为重点,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学校近五年获各类科研奖励12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在研科研总经费超亿元,并与全国数百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和浙江省属高校的先进行列。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合作科研及参加其他学术活动,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积极探索“3+2”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联合研究中心,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国际化办学特色日益明显。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学校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阔步迈进! 中国计量学院地处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市,始建于1978年,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科学院院士母国光教授任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教授曾任学院院长,现任院长林建忠教授。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一直十分充裕,为第一、二、三批录取院校。现建有14个硕士点,设有13个二级学院和教学部,建有八大学科门类38个本科专业,拥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13900余人,研究生100余人,各类在册成教生3400余人。在编教职工近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800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中有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08%。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两院资深院士王大珩、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旦、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同保等9位院士和知名专家、教授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定期来校讲学,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注重培育学科特色。现有国家局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科技创新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学校还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的科研院校及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师生互培关系。学校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拥有计量、标准化、质量工程、质量管理、检验检疫、安全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实行校际联合选课,举办试点班,致力于培养“懂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和“懂工程技术的管理人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是在浙高校拥有入沪绿卡的5所高校之一,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尤其是标准、计量、检测、质量管理行业、信息产业和军工系统等的好评。校新建校区坐落在杭州市下沙高教科技园区,占地1180亩。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和完善的校园网络,实行自动化办公,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亿多元,馆藏图书135余万册,长期订阅中外文期刊2800余种。校园设计新颖、独特,建筑风格简洁、明快,校园环境幽静、优美。2002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我校时指出:“这是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一定要把它办好。回顾历史,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前景光明。当前,全校上下正朝着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江干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东部,东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西依“水光潋滟、山色空濛” 的西子湖,全区面积210.22平方公里,人口26.64万,下辖4个镇、4个街道。江干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是杭州最古老的城区之一。当年,在烟波浩渺的钱塘 江上,从上游运来的木筏连天,在阳光照耀下金黄一片,无边无际,故有“金江干”之称。江干区是杭州市重要的交通枢纽。萧山国际机场峙江相邻;沪杭甬高速公路和沪杭、浙赣、杭甬、杭长铁 路在此交汇;钱江二桥、钱江三桥在此接壤;杭州火车东站和汽车东站均位于境内;雄伟的三堡船闸,沟通了 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的水运交通;现代化的电力、通讯、供水、污水处理设施,使江干成为投资者的天堂。改革开放以来,江干区经济插上了腾飞的双翼,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杭州市的经济强区。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勃勃生机,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和卫 生等各项事业日益繁荣,物阜民丰,人民安居乐业。杭州“城市东扩”战略的实施和“钱塘江时代”的到来,给江干区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规划建设 中的杭州市政府大楼、杭州大剧院、会展中心等都集中在这里,江干将成为杭州大都市的中心区。杭州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江干科技经济园和杭州私营经济园区以及毗邻的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之江旅游度假区、下沙高 教园区的建设和中心城区的区域优势,为江干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优越的交通条件、坚实的经济基础、 丰富的沿江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展现了江干新一轮发展的广阔前景。“开发的江干、投资的热土”。江干人民将牢牢把握历史赋予的崭新机遇,不断开拓进取,加快发展,把江干建成现代化城市中心区。江干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企业来我区投资发展,携手合作共创辉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