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的三种价值取向分别是什么?

2024-05-06 06:00

1. 课程内容的三种价值取向分别是什么?

课程内容的三种价值取向分别如下:
一、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
二、相互适应取向该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三、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选择准则
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使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包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到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
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课程内容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即使在选择学术性学科的内容时,也应该尽可能地联系社会的需要,以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较好地发挥社会效用。此外,课程内容不仅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的相关,而且还要注意与未来社会的相关。

课程内容的三种价值取向分别是什么?

2. 课程实施的三种价值取向是什么?

课程实施存在三种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一、忠实取向
忠实取向即视课程实施为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定的课程方案的程度。这种观点强调课程设计的优先性与重要性,强调事前规划的课程方案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课程情境,特别适用于课程内容极为复杂、困难且不容易掌握精熟的新课程方案,或是学生的理解有赖于配合课程内容的特定安排,因此,课程实施的顺序有必要在事前加以规定。
二、相互调适取向
相互调适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设计人员与课程实施者双方同意进行修正调整,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以确保课程实施之成效的过程。相互调适取向强调课程实施不是单向的传递、接受,而是双向的互动与改变。课程方案有必要因应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境而加以弹性调整。事实上,所有的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经过修正调整才能适用于特定而变化的课堂情境。惟有如此,教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大的效能。
三、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并不是在实施之前就固定下来的,它是情境化、人格化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方案不过是一种供这种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上述三种取向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从忠实取向到相互调适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变革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3. 课程实施的三种价值取向是什么?

课程实施存在三种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一、忠实取向
忠实取向即视课程实施为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定的课程方案的程度。这种观点强调课程设计的优先性与重要性,强调事前规划的课程方案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课程情境,特别适用于课程内容极为复杂、困难且不容易掌握精熟的新课程方案,或是学生的理解有赖于配合课程内容的特定安排,因此,课程实施的顺序有必要在事前加以规定。
二、相互调适取向
相互调适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设计人员与课程实施者双方同意进行修正调整,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以确保课程实施之成效的过程。相互调适取向强调课程实施不是单向的传递、接受,而是双向的互动与改变。课程方案有必要因应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境而加以弹性调整。事实上,所有的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经过修正调整才能适用于特定而变化的课堂情境。惟有如此,教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大的效能。
三、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并不是在实施之前就固定下来的,它是情境化、人格化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方案不过是一种供这种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上述三种取向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从忠实取向到相互调适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变革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课程实施的三种价值取向是什么?

4.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1、 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泰勒及其学生布卢姆等人,他们认为课程评价是将课程计划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这里,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它追求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因而,这种取向的评价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化研究方法,并常常将预定目标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2、 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这种评价试图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之内,强调评价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与教育价值相关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3、 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这种观点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5.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载体价值取向
作者:江苏省通州市金沙中学 周汉平   
新课程标准颁布伊始,笔者曾踌躇满志地给学生上课。没有了往日的满堂灌、满堂问,精心准备的教案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活跃异常,妙语连珠,禁不住洋洋自得。一日,校长有请,心花怒放。岂料一语惊人:家长反映,作业太少,上课没有什么好记,让学生多说,你说什么?一盆凉水浇下,不禁茫然,而后又悟:新课程标准要顺利实施,必须把它与载体价值取向和谐地统一起来,尤其是首当其冲的语文学科。
  首先,语文新课程标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WTO”已成为中国百姓的常用语,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向逼着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问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兴起,随之而来的社会的重要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正迫使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深刻的反思。而语文学科是各科的基础学科,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创新型人才最需具备的品质。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趋向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先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新课程标准是培养载体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案。新标准中的语文是“大语文”,强调“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语文知识只起辅助作用,“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样,打破了传统的语文书和大纲的禁锢,语文书不再是知识的蓝本,而是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语文在学生面前将展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学生们放下沉重的包袱,尽情地在这片天地中翱翔。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一致的。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兴趣,中国教育改革多年,光是课程改革已有8次之多,但从未如此彻底、完全地站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试想一下,面对一张张兴趣十足的求知的小脸,什么知识不能学会呢?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多样化。
  第三,语文新课程标准应力争赢得教育市场。教育是一种服务,教育也是一种商品,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必须符合市场规律。我们的顾客就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家长,教育要发展,学校要生存,取决于家长的价值取向,他们成了执行新标准的最大障碍。
  多年来,“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坚定不移地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恨不能让孩子把语文书吃下去,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于是就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徐力杀母”式的悲剧,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给教育敲响了警钟,可是这股风不仅不减,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事业发展,人是第一要素,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因素,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如果摒弃了这种功能,语文成了地地道道的经书,家长们满意了,我们的教育市场似乎繁荣了,殊不知这种繁荣是没有后劲的,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那就是:有朝一日,我们将要站在世界经济大潮边,望洋兴叹。
  第四、语文教师的观念取向应与课程标准相一致。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彻底解放了教师,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应该说,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师创造了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师善做导游,总是领着学生走固定的旅游线路,观赏既定的旅游景点,学生作为游客,虽然对所见景色有各自不同的体验,但是他们的所见所感是不是太多的强加意识和局限性呢?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理念如何贯彻?其实,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做一做游客,也许会有欣喜发现。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能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果真这样,学生的学习也将是多角度并且富有创意的。
  所以语文课堂需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我们可以体会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想象故事场景,感受环境氛围,锤炼文章词句,再现人物形象,体验生活经历.....帮助学生积累和灵活运用,使知识与技能有如鸟之双翼,车之二轮。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只有反复耕耘,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艺术美与思想美,让学生萌发感受美妙的欲望;才能找准切入点、整合处,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轻捷便通的桥梁;才能深入浅出地化解困惑,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生活的体验却是无限的,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为学生推开课堂教学这扇小窗,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就是“培养学生正常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单纯靠教材和课堂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是禁不住社会生活熔炼的。
  第五、新课程标准必须彻底改变现行评价体系。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且不说高考中的地区差异,单是各省市各级各类考试已让“考”这种让人深恶痛疾而又无可奈何的东西肆意横行。学校和家长不得不作出痛苦的抉择。因此,彻底改变评价制度是全面推开新课程标准的唯一出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我们可以模仿西方国家的评判办法,如学分制、会考制,加大高校建设力度,淡化“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但如何使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尽管我们不能等评价体系得到认可后再去实施新课程标准,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去不断实践、完善。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6.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学生充分展示新课程理念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裎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7.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的改革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去审视数学学具的现实内涵,并以发展性的眼光全面、现实的审读它的价值取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成功的设置了一个支点。它将所有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数学活动就是支撑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数学活动的进行又是学生借助学具发挥潜力,创造性展示的过程。所以,学具的多维度使用是数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学具是知识的载体,它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数学学具就是通过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观察,切实深刻的操作、试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味数学,从而内化数学思维。
数学的创造性开发需要我们多维度的认识数学学具的价值取向:工具性价值取向,生活性价值取向,科学性价值取向,有效性价值取向。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数学学具的价值目标,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体系的建构。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8.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扩展资料:
新课程标准的分科优势:
1、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
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总之,新分科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单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课程组织形式各有其存在价值,因为学科的发展呈现分化和综合并驾齐驱的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