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政治单元知识归纳 急要,谢谢

2024-04-27 21:57

1. 高一必修一政治单元知识归纳 急要,谢谢

政治模块(1)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Chen Jinnan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作用: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4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了进行社会生产经营而必须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 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由我国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2


    
              




2、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与公平:
   ○1定义:效率是指经济生活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公平的含义)。
   ○3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之以分配原则的体现,它由朱幼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兼顾效率与公平,要顺序和鼓励一部分的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以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1财政的定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财政的本质:一种分配关系
     财政的目的:为了履行对内外职能
   ○2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3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5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增加财政收入: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大力抓好税收工作,加强税收征管。
  2)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可分为经济建设指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指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近年来,我国实施“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2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又赤字;收支相等。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财政的巨大作用:
     A国家财政支出基础建设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分配的作用;
     B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C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D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E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F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主体:国家                  税收的特点:无偿取得
   税收的目的:实现国家职能          税收的内容:货币和实物
   税收的手段:凭借政治权利          税收的地位: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依据:税法
 ○2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证。
 ○3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五场戏有觉醒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4根据征税的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影响最大的是税种: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7‰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包括:○1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2工资薪金所得○3稿酬所得○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5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6偶然所得○7财产转让所得○8劳务报酬所得○9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10财产租赁所得○11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5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实惠公平的有效手段。
2、依法纳税:
 ○1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有之于民。
 ○3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国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的方法会的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交纳税款的行为。
          政治模块(1)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Chen Jinnan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3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在引导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德全社会的配置。
  ○5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获利增加  
      生产缩小                                 生产扩大
            获利减少      价格下跌      供过于求
 2)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的重要性:只要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规则的内容: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价格、供求、竞争。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2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市场交易必须是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3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4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应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共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作用。
  ○1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共性主要有:经济关系市场关系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
  ○2社会主义经济特征:A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基本标志)。
                      B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C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内在要求)。
 2)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有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1宏观调控(一种国家行为)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代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反应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过多使用)
   ○3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小康: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经济建设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项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的主要内容和基础),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树立科学发展观:
  ○1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树立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四位一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各环节、各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2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六大提出的)。
  ○3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三农”):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全国经济日益互相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使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跨国公司的定义: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型企业。
    跨国公司的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跨国公司的作用:A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B 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C 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A 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B 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C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D 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
                            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
                         成了极大的威胁。
  ○3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4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但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2、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成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3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视原则等。
    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指一个缔约方指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基于另一个缔约方的优惠、特权,应当无条件的给予所有的缔约方
      国民待遇指在民事权利方面,缔约方保证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船舶同等的待遇。
  ○4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5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意义:
   A 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B 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C 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
  ○1对外开往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对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基本形成,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资质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往水平,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引进来”和“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5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往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6“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主要内容: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动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合作。
  ○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出、自力更生的原则。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往。

高一必修一政治单元知识归纳 急要,谢谢

2. 谁有高中政治必修一每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必须是劳动产品;②必须用于交换。)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理解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的特征: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理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由于货币是商品,本身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表示为一定的价格);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4.了解货币的其他职能。
货币除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支付工资、利息、税款、租金等)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5.了解纸币产生、含义、优点及发行规律。
产生:纸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含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不是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其本质是价值符号。)
优点: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发行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及每种面值的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发行过多,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反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阻碍商品流通,易导致通货紧缩。
6.了解货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速度)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7.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信用卡具有存款、取款、消费、结算和查询等功能。
优点:使用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8.了解支票的含义、类型。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类型: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9,了解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跌落,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
10.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11.正确理解金钱及其意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如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金钱?)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3)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理解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即供求影响价格)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即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3.理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单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4.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生产的商品仍然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
5.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分析相关问题。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评述价格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③相关商品价格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一般来讲,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集中表现在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指个别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了更好的实现商品的价值)。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其中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水平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方向变动)。
2.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消费方式(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产品类型)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上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理解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地加入。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夸耀性心理。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操作是否简单,等等。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5.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就要践行正确的原则: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不超前也不滞后,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趋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但不限制消费,不是提倡过于节俭)

3. 谁有高中政治必修一每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必须是劳动产品;②必须用于交换.)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理解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的特征: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理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由于货币是商品,本身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表示为一定的价格);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4.了解货币的其他职能.
货币除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支付工资、利息、税款、租金等)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5.了解纸币产生、含义、优点及发行规律.
产生:纸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含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不是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其本质是价值符号.)
优点: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发行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及每种面值的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发行过多,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反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阻碍商品流通,易导致通货紧缩.
6.了解货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速度)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7.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信用卡具有存款、取款、消费、结算和查询等功能.
优点:使用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8.了解支票的含义、类型.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类型: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9,了解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跌落,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
10.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11.正确理解金钱及其意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如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金钱?)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3)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理解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即供求影响价格)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即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3.理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单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4.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生产的商品仍然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
5.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分析相关问题.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评述价格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③相关商品价格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一般来讲,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集中表现在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指个别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了更好的实现商品的价值).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其中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水平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方向变动).
2.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消费方式(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产品类型)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上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理解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地加入.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夸耀性心理.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操作是否简单,等等.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5.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就要践行正确的原则: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不超前也不滞后,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趋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但不限制消费,不是提倡过于节俭)

第二单元 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3.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 
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现实原因: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
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怎样发展生产力?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二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尊重人才,尊重劳动;三是加快科技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四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原因是: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国有经济的含义、作用及表现?主导作用
7、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 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9、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的性质及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意义?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
10、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什么?比较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作用是什么?
非公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的含义?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制
2、公司的含义,法定的公司形式及两者的比较.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3、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 、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4、股东的权利义务? P38
5、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1)正确的经营战略;(2)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6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不善的企业会? 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7、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就业的意义是什么?我国的就业形势怎样?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1)就业是民生之本(2)就业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不断在生产(4)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势严峻:解决就业问题:P42
8、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P44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1、我国居民的投资方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储蓄存款(便捷)、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债券(稳健)、保险(规避风险)

2、商业银行的业务有哪些?(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作用是什么?利息的计算,储蓄的种类及特点.

3、股票的含义、股票投资的收入来源(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发行股票的意义.P53
4、债券的含义,分类(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及各类债券的特点.
5、商业保险的含义、分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1、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必要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其他分配方式包括(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
分配方式与所有制相适应:公有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一定有按劳分配;个体经济一定是按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
现代公有制经济中往往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4、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什么?P66效率与公平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一致性表现为:(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5、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P66 效率优先: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兼顾公平: 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1、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有哪些?税(最主要部分)、利、债、费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是什么?P69 经济发展水平(最根本) 和 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按用途分为哪些内容? 经济建设支出(占首位) 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各种费用
4、财政的作用是什么?P74-75
(1)集中力量办大事:A促进资源合理配置;B调控经济平稳运行;C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A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B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C 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 征税与纳税 
1、税收的特征是什么?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什么是增值税?征收的意义是什么?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征税对象:增值额
意义:避免重复征税,防止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生产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3、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对象:个人所得额 意义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 纳税人与负税人关系?P70 公民不一定是纳税人
5、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公民应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公民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

6、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欠税,拖欠税款;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抗税,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计划和市场
2 、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不起基础性作用
3 、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 、市场交易原则?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5、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具体要求: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6、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法律和道德(诚信)P80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依法办事,又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应该树立诚信观点,遵守市场道德.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国家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后果是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两极分化③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9、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10、为什么要把两只手结合起来?(1)市场调节是无形的手,宏观调控是有形的手(2)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3)但是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4)所以需要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克服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 20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
2、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原因?P98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危害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P98-99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解)
以人为本是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生态;
协调:五个统筹 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经济建设怎样实现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P99-100
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4、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实现载体?(跨国公司)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有弊 利有三: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各国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有二: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风险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威胁
3、 世贸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最重要:非歧视原则).我国入世的时间:2001.12.11
4、 如何评价我国入世的利与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
利有二: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弊有二: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结合一起;我国面临的经济风险增加.总体评价:入世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5、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引进来”:我国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积极意义: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谁有高中政治必修一每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4. 高一政治必修一(一到四课)知识点

一、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决定了不同商品需要交换,反映出人与物的关系;
②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了不同商品能够交换成功,反映出人与人的关系;
2、货币的概念、本质【A】
(1)货币的概念:
①从产生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B】
(1)价值尺度
u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v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w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u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v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w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4、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A】
(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5、信用卡的含义、功能【A】
(1)信用卡的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信用卡的功能: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
6、外汇和汇率【A】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例如美元、欧元等。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C】
(1)如何看待金钱:
①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③     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④     总的来说,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如何获取金钱:取之有道
(3)如何使用金钱: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B】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因素有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引起价格下降,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升
9、价格与价值的关系【B】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0、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总要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11、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B】
【理解】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1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C】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B】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而言,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互为替代品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也减少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也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4、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A】
(1)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2)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预期收入非常乐观,人们的消费需求量会加大;反之,人们会减少消费需求量。    
③人们收入差距大小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也有影响。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3)一般说来,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
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15、          按消费对象分    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  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16、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恩格尔系数【B】
(1)消费结构的含义: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会相应发生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加。
(3)恩格尔系数的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4)恩格尔系数大小与生活消费水平的关系(恩格尔系数变化的规律)
①恩格尔系数增加,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②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加。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
17、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A】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18、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坚持理智的消费原则)【C】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理解:绿色消费的含义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B】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B】
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固基)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优)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位)
3、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B】
(1)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A】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    )
A.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B.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B】
(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②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实行这一制度的意义:①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 高一政治必修一(一到四课)知识点

一、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决定了不同商品需要交换,反映出人与物的关系;
  ②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了不同商品能够交换成功,反映出人与人的关系;
  2、货币的概念、本质【A】
  (1)货币的概念:
  ①从产生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B】
  (1)价值尺度
  u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v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w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u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v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w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4、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A】
  (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5、信用卡的含义、功能【A】
  (1)信用卡的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信用卡的功能: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
  6、外汇和汇率【A】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例如美元、欧元等.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C】
  (1)如何看待金钱:
  ①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③     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④     总的来说,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如何获取金钱:取之有道
  (3)如何使用金钱: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B】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因素有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引起价格下降,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升
  9、价格与价值的关系【B】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0、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总要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11、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B】
  【理解】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1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C】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B】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而言,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互为替代品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也减少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也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4、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A】
  (1)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2)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预期收入非常乐观,人们的消费需求量会加大;反之,人们会减少消费需求量.    
  ③人们收入差距大小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也有影响.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3)一般说来,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
  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15、          按消费对象分    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  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16、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恩格尔系数【B】
  (1)消费结构的含义: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会相应发生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加.
  (3)恩格尔系数的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4)恩格尔系数大小与生活消费水平的关系(恩格尔系数变化的规律)
  ①恩格尔系数增加,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②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加.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
  17、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A】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18、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坚持理智的消费原则)【C】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理绿色消费的含义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B】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B】
  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固基)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优)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位)
  3、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B】
  (1)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A】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    )
  A.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B.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B】
  (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②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实行这一制度的意义:①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高一政治必修一(一到四课)知识点

6.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必须是劳动产品;②必须用于交换。)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理解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的特征: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理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由于货币是商品,本身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表示为一定的价格);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4.了解货币的其他职能。
货币除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支付工资、利息、税款、租金等)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5.了解纸币产生、含义、优点及发行规律。
产生:纸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含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不是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其本质是价值符号。)
优点: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发行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及每种面值的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发行过多,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反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阻碍商品流通,易导致通货紧缩。
6.了解货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速度)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7.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信用卡具有存款、取款、消费、结算和查询等功能。
优点:使用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8.了解支票的含义、类型。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类型: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9,了解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跌落,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
10.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11.正确理解金钱及其意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如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金钱?)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3)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理解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即供求影响价格)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即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3.理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单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4.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生产的商品仍然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
5.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分析相关问题。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评述价格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③相关商品价格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一般来讲,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集中表现在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指个别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了更好的实现商品的价值)。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其中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水平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方向变动)。
2.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消费方式(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产品类型)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上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理解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地加入。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夸耀性心理。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操作是否简单,等等。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5.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就要践行正确的原则: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不超前也不滞后,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趋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但不限制消费,不是提倡过于节俭)

7.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结构图,急急急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1、(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哪些?这些作用是如何产生的?
答:(1)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作用:市场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的变化,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3)方式:通过价格的变化与供求的变化实现对资源的配置;
(4)优点(特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市场通过利益杠杆,刺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理解)怎样规范市场秩序? 
答:(1)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2)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有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存在,包括市场准入规则、禁止地方保护的竞争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市场交易规则等。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了解)市场调节有哪些局限性?
答:(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某些领域市场调节不了,某些领域不能靠市场调节。
(2)在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存在自发性(不择手段自发追求经济利益)、盲目性(盲目扩大或减少生产)、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等固有的弊端。
(3)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波动、收入不公等后果。因此要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结合起来,以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4、(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优越性)?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也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 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理解)什么叫宏观调控?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分别是什么?
答:(1)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调节经济活动。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
③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等措施调节经济活动。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理解)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答:(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8、(了解)什么是经济全球化?有哪些主要表现和影响?
答:(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通过跨国公司实现。
(2)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贸易全球化(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和劳务交换之中)、资本全球化(资本在国际间流动)。
(3)积极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消极影响: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更严重。②风险全球化: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9、(了解)世界贸易组织有哪些作用?遵循哪些原则?
答:(1)作用: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2)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10、(理解)我国在对外开放中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答:(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3)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①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引进来”是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走出去”是指我国的资金、技术、商品、劳务到国外去。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结构图,急急急

8. 高一政治必修一一共有几个单元

高一政治上下两个学期共学两本书,分别是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一和必修二均有两个单元。
   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