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有什么办法,能解决三大自然灾害之一的蝗灾?

2024-05-02 10:32

1. 古人都有什么办法,能解决三大自然灾害之一的蝗灾?

自2019年12月以来,东非经历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灾害,现在蝗灾已经蔓延至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场大规模蝗灾的爆发,已经严重威胁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成为了2020年世界上重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多个国家因为蝗虫的入侵而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蝗灾不但是现如今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我国古代,蝗灾就位列农业社会三大灾害之一(水灾、旱灾、蝗灾)。

蝗灾在中国历史上时有发生
蝗灾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从夏商时代开始,中国就有蝗灾的记载,特别是到了宋朝之后,蝗灾爆发的频率也越来越快。
根据《中国飞蝗生物学》一书统计,在近代以前中国的2000多年历史里,“大规模的蝗灾达到804次,平均3年发生一次。”
根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一书统计:“秦汉时期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蝗灾困扰的地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也有分布,灾情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
小小的蝗虫给古代人类社会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公元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九年,这一年年初,北宋各地就时不时传来发生蝗灾的消息,最后连京畿重地开封府周围也没能幸免。“京中蝗蝻颇多,闻城西隅有田家粟止数亩,睹蝗至相顾而泣。”——《续资治通鉴长编》
—张师正在《括异志》中所描述1074年蝗灾发生时的惨状:“熙宁甲寅、乙卯岁,天下蝗旱,至父子相啖者,真禽兽之不若也。悲夫!”
爆发大规模蝗灾后,接下来的就是粮灾。农民没有粮食就容易造成流民现象的发生,产生巨大的社会问题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在古代社会,大灾之年更容易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所在。
古人对蝗虫的认知
“螽斯,蝗属,长而青,长角长股,能以股相切作声,一生九十九子。”——《诗经·螽斯》
蝗虫是群居的害虫,单个的蝗虫并不可怕,之所以会成为古代农业社会时期的三大灾害之一,是因为它们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大学者朱熹认为蝗虫一生能繁殖九十九子。

古代有鱼虾化蝗虫和戾气化蝗虫之说
鱼虾与蝗虫互化之说:古人觉得蝗虫在外形上与水里的鱼虾是非常相似的。汉代时,就有蝗虫化虾的说法,“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东观汉记》
“鱼螺变为虫蝗,故以属鱼孽”——《类书集成》
“前年大旱河草黄,草中鱼子化飞蝗。”——晁补之《跋遮曲》
到了科技比较发达的宋朝,这个观念更流行,我们可以在很多书画中看到蝗虫与虾互相“化身”的记载,例如在祝穆《事文类聚》、在彭乘《墨客挥犀》、李昉等人《太平御览》中的都有这种现象。
戾气化蝗虫之说:东汉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提出了战争是造成蝗灾的主要原因,因此一些古人相信“干戈之后,必有螟蝗”。
“蝗之为孽也,盖沴气所生”——《太平广记》
“蝗灾每见于大兵之后,或云乃战死之士冤魂所化。”——《鹤林玉露》
蝗虫被神化之后,人们在遇到蝗灾的时候,竟然用祭神的方式来乞讨蝗灾快点结束。因此在宋朝的时候还专门有祭“蝗神”的
“庆历四年六月,天下螟蝗颇为民物之害,乞京师内外并修祭酺。”——《宋会要》
祭祀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消灭蝗虫还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办法,古人想出了各种消灭蝗虫、预防蝗灾的办法,我们一起去看看。

古人在没有农药的情况下,是如何对蝗灾进行治理的?
①:诱杀火烧蝗虫法
古代人在最初是用扑打方式来对付蝗虫,但这种方法不利于对付大规模爆发的蝗灾,因此人们想出了用火焚烧的办法。用火焚烧是对蝗虫以及蝗虫卵和幼虫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蝗虫的幼虫在还没有长翅膀之前,为了生存,它们会拼命地咬食植物叶茎活命,在蝗虫幼虫密集处放火焚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而来的大蝗灾,姚崇下令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内就遏制了蝗灾。
②:以蝗易粟法
为了调动老百姓积极参与到治蝗灭蝗的行动中来,宋朝时推行了一种制度——“以蝗易粟法”
宋仁宗时规定:“去岁飞蝗所至遗种,恐春夏滋长。其令民掘蝗子,每一升给菽米五斗。诏诸路募民掘蝗子,一升给二十钱。”
宋神宗时规定:“有蝗处委县令佐亲部夫打扑。如地里广阔,分差通判、职官、监司提举。仍募人得蝻五升或蝗一斗,给细色谷一升;蝗种一升,给粗色谷二升。”
宋朝时期推行的“以蝗易粟法”,明码标价了捉到多少蝗虫可以换取不等的钱财或者粮食,这极大地调动了老百姓们参与到灭蝗行动中来的积极性。

③:利用蝗虫天敌进行灭蝗
宋朝时期颁布过许多“禁捕蛙令”这样的禁令,目的就是为了要保护蝗虫在自然界里的克星,防止蝗灾的发生。
公元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9年,发生了一场蝗灾,大臣李士衡在上朝时上奏说:“河北螟虫多不入田亩,村野间有蚁食之。又蝗飞空中,有身首断而殒者,有自溃其腹,有小虫食之者。”——《续资治通鉴长编》
蝗虫主要天敌非常的多,例如:鸟类、鸲鹆、蛙类、蟋蟀、蚁、蛾、鸡、鸭等都能成为“食蝗”大军中的一员。这些蝗虫天敌虽然不可能让蝗虫绝迹,但却可以让蝗虫繁殖速度减慢,达到预防蝗灾发生的效果。
④:种植预防蝗虫的植物
蝗虫除了害怕天敌之外,还不喜欢接近麻类以及各种豆类植物。贾思魏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86个粟的品种中有14个是“免虫”品种。董渭的《救荒活民书》中提到蝗虫不食豆苗的特性,让民众广范种植豌豆,以避蝗害。

公元1016年蝗灾爆发后,宋真宗与宰相王旦讨论蝗灾的情况。当时他对王旦说:“诸路使臣言,飞蝗多不食豆苗。”王旦回答:“前月蝗飞度河北,乡民方备焚扑,连夕西北劲风,由是不及远自澶以北少害稼者。今麻、豆坚实,不复为虑矣。”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就有意识地多种这类作物以对付蝗虫。

古人都有什么办法,能解决三大自然灾害之一的蝗灾?

2. 蝗灾属于重大自然灾害,治蝗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目前治蝗灾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飞机喷洒农药,这种办法杀虫效率极高。
一、喷洒农药,杀灭蝗虫
相对于其他办法来说,选择用飞机来喷洒农药,灭掉蝗虫的方式是最有效果的。因为这种办法杀虫效率极高,灭杀的范围比较广,能够大面积的覆盖蝗虫出没的区域,农药又是经过科学家研究专门针对蝗虫的农药,所以杀虫的效率会比较高。但是这种办法的弊端也很凸显,那就是成本比较高,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采取这种办法,这种办法只有让国家进行组织才能采取。

二、使用天敌来防治
相对于用化学武器来防治蝗虫,还有一个办法是使用天敌来防治蝗虫,这个办法比较健康高效,对于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太多的破坏。比如曾经内蒙古出现蝗灾的时候,我国就出动了一大批鸭子去内蒙古灭杀蝗虫。这个办法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不需要购买大量的农药,不用担心化学物品对土地产生的伤害,而且灭蝗虫的速度也挺快的。弊端也比较凸显,那就是鸭子不一定只吃蝗虫,有可能也会损害到周边的一些农作物。

三、环境保护
蝗虫只能够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有个地方环境很好,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这种环境下蝗虫根本就不会繁衍。所以要想防治蝗虫就要从根本做起,虽然保护好当地的植被和土壤,在短期之内是看不到效果的,但是从根本的角度上来讲,是可以轻松的防治蝗灾的。因此想要杜绝蝗虫的出现,还是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一个区域之内,没有任何裸露的土地而又有蝗虫的天敌存在的时候完成就很难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

3. 蝗灾是如何形成的?

干旱
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灾引起的。
生活习性
从其生活习性上看,主要是:
(1)它有群居的习性。
(2)它有很强的繁殖力。
(3)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种植物。
(4)它的飞翔能力很强,难于防治。
(5)它的卵深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
暖冬后蝗灾易泛滥
全球变暖,尤其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卵”;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产地,而且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因此专家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未来蝗灾发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蝗灾是如何形成的?

4. 应对蝗灾的方法有哪三种

环境保护。蝗灾的发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现在有些地方的生态意识不强,有的单纯认为治理污染才是保护环境,而对于改善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工作,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并不重视。所以,要从根本上防治蝗灾,应该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2药剂防治。对于蝗灾的防治,建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如5%锐劲特悬浮剂,每亩用20—3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施。也可以在蝗蝻(蝗虫若虫)出土10日内,用敌百虫粉撒于小竹、杂草上,或用敌敌畏烟剂熏杀。施药后还要加强监测,在一周内迅速检查防治效果,对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时补施药一次。还可使用诱杀法,将稻草切成四五寸长,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湿性敌百虫0.05-0.l公斤配制的药液中,浸没8小时,于晴天早晨分散堆放于蝗虫多处。3目前,最有效的灭杀蝗虫办法是用飞机喷洒农药,该法杀虫率高、灭杀范围广,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应一时之需,不能保证长治久安。4天敌防治。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8种蝗虫的天敌,包括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它们对控制蝗虫的数量具有重要作用。5广大农民应尽量保护农田蜘蛛以防止蝗害发生。具体做法是:收割后不要把稻草随便烧掉,而将其放在田里,为蜘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种做法是:在收割前后将发现的蜘蛛卵囊集中到安全地方并加以保护。对于蝗虫的泛滥,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相当一部分人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所以小编建议大家做好生物防治,保护环境也是在保护我们自身的利益。

5. 什么条件才会有蝗灾?

大旱之年有蝗灾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 000~5 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防治蝗虫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这些防治要达到的目标都是消灭蝗虫,避免蝗虫对庄稼的为害。 防治蝗虫要以预防为主,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

详见   百度网页

什么条件才会有蝗灾?

6. 什么是蝗灾?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极喜温暖干燥,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
蝗灾是世界性的灾变,而且渊远流长,《诗经》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日本在《日本后纪》一书中首见蝗灾。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蝗虫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是否有某些触觉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结果发现,当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它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
科学家认为,在某一自然环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虫后腿彼此触碰,可能导致其改变习性,开始成群生活,其成员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进而形成蝗灾。如果能发现到底是哪些化学信号刺激了蝗虫的神经系统促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就可能研制出防止蝗虫群聚的新型农药。

7. 蝗灾是如何形成的?

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蝗虫,主要分布于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蝗灾往往和旱灾脱不了干系。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很大的好处。
干旱使得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最终酿成灾害。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则对蝗虫的繁衍有很多不利的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直接延迟蝗虫的生长和降低其生殖力,另外,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间流行疾病,还有蛙类等天敌的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当蝗虫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很胆小、喜欢独居,所以危害也是有限的。但它们一旦喜欢群居生活,集体迁飞就形成了令人生畏的蝗灾,会对农业造成极大的损害。
台湾稻蝗俗称蚱蜢,是植食性昆虫,大部分不挑食。台湾居民又称它们为草螟仔,有首民谣《草蜢弄鸡公》,歌词描绘的是这种小昆虫与大公鸡相互逗弄的情形,这在台湾早年乡间常见,也是最有趣的画面。“蝗虫过境”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灾难情境。
蝗虫家族的另一位成员——棱蝗,习惯栖息于潮湿裸露的地面,主要食物是苔藓类植物。它有典型的保护色,在草丛中有绝佳的隐身效果,后脚粗壮发达,有良好的弹跳力。其交配行为和其他昆虫相比,较为有意思,它们交配的时间比较久。因此雌下雄上、夫妻档的画面屡见不鲜。

蝗灾是如何形成的?

8. 蝗灾是与水旱灾害并列的重大自然灾害,蝗灾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蝗灾会让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赤地千里。
蝗灾是与水旱灾害并列的重大自然灾害,蝗灾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蝗灾的频繁发生可以把原本肥沃的耕地变成不毛之地,人民生活贫困。蝗虫吃掉所有能吃的食物和草根。当然,蝗虫所到之处,不仅危害农作物,还会进入屋内将里面的纸张、木质桌椅、横梁等吃掉,甚至一些农民饲养的家畜也会被成群包围,很多家畜也会被这些成群轮流攻击吃掉。蝗虫能到的地方,寸草不生,植被和农作物损失最大。当然,如果蝗灾造成的伤害只是在过境期间,人们是可以避免的,但往往是蝗虫过境的后遗症——饥饿,往往是最绝望的。在古代,农民本身是靠天吃饭的,蝗虫吃光了农民的粮食和庄稼,就会造成大规模的难民潮和暴乱。
蝗灾爆发后,怎样治理?如果仅靠喷洒药物消灭蝗灾,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除了农药,抗击蝗灾有三招:一是珍珠“斗鸡”,这种鸡并不非凡,珍珠鸡体格健壮,肌肉发达。训练斗鸡的方法是把它饿着,然后把食物挂在高处让它跳来跳去啄来啄去,这样可以锻炼肌肉,增强抓蝗虫的能力。一只斗鸡每天可以杀死上百只蝗虫,成群饲养然后派队战斗,几天之内就可以清除农田里的蝗虫。
鸭子是蝗虫的天敌相比斗鸡,鸭的体型稍大,食量也大。在与蝗虫的斗争中,鸭和鸡是相辅相成的,鸭子有自己的绝活。在高草的战场上,它们可以灵活地伸长脖子完成战斗动作。再次,改造土地,从源头上遏制蝗灾,把土地改造成不适合蝗虫生存繁衍的状态。方法是保护植被,50%以下的植被覆盖率是蝗虫繁殖的条件。如果没有光秃秃的土地,它就无法繁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