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一段话什么意思,

2024-05-12 00:33

1. 鬼谷子的一段话什么意思,

贬抑对方所说,贬 就是说自己的意见跟人家不同吧。
举个简单的例子 大家都无意间在用的。
你朋友过来跟你说,今天请你吃饭。一般情况不会一口答应吧,(这算不上一个纯正意义上的贬抑对方言辞,但可以作为个简单例子)首先你拒绝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请你。如果你一口答应那后面的他就可能不说了,先说不去,如果他真请你,那么他就要说出为什么了。是吧
人家来拉你做件事情,或谈个话什么的。你一口答应,那后面的 为什么要去做 做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他就不会说了吧。
接着说吧,对方后面的话如果你前面完全同意那他不会说,既然你贬抑了,那他就得说。要不白来找你了,他说出了心中的想法,(不管真不真,真假辩证不是这里说的内容。对于这个鬼谷子里面也有研究的)他说了,就相当于打开个门户了。你知道他真正的思想了,就是说对方先是闭合他自己的想法或其他东西的,然后你要他说出来。这就相当于 先闭后开。
开放时使之显现;封闭时使之隐藏。 说吃饭那件事 你先是说不去,对方说出来了。你觉的应当或可以去,那就得说去,要不对方真以为你不去呢,这是开放:两个人思想一致。当然了这里的封闭不是说不说话呢,你意见不同也不是说不说话 总的告诉人家不去。封闭:就是说与对方意见不合 拒绝了 大概意思就是这个 具体的再详细也不好说 要自己多体会下

鬼谷子的一段话什么意思,

2. 《鬼谷子钩沉》——捭阖(二)

作为全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讲通过捭阖的方法来获悉当事人的真实心意和对事情的认识,这是正式开始游说之前的第二个准备工作。
  
  原文: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贤、不肖、智、愚、勇、怯”指的是游说对象的人物特性,游说对象的品性是各有不同的,因而探取其心意的言语方法也各有不同,有的人可以明说,有的人必须暗示,有的人可以慷慨陈词,有的人必须言辞退让,有的人可以贬斥,有的人必须吹捧。总之一个原则,就是顺着对方的脾气性格来交谈和引导。
  
  原文: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顺的前提则是要先摸清当事人的底细,也就是文中“审定有无”之意,不然就有被忽悠进去的危险。知道了对方的底牌,就顺着他的言语,做到“与其实虚”,真假总之不拆穿,让对方尽情尽兴,从而观察对方的心意所在。
  
  原文: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微妙得针对对方刚才的话语,流露出不同的看法(捭反之),从而观察对方的反应,以进一步证实和接近对方的真实意图。顺着对方来的时候就是用阖的方法,而之后稍稍流露不同看法的时候就是用捭的方法。先阖后捭,就是为了看对方的反应,获取对方的意图是游说工作的最大利益所在。
  
  原文: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面对捭反的突然进攻,对方本能的就会做出反应。而他的回应无非也就两种,要么开而示之,这说明说客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要么就是阖而闭之,也既是不认同说客的说法。当然开和阖也不一样非要用语言,有时表情和神态可能更加重要。
  
  原文: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对方虽有最初的赞同或不认同的态度,但还不能简单的采用。说客必须要进一步详查,以明白对方同和异的原因。真正知道对方的心意,那是离是合,就了然于胸了。
  
  原文: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心意相通那就继续游说,也就是捭。心意不相通那就先闭口不谈,也就是阖。捭要捭的周全,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话一出可就回不来了;阖也要阖的严密,千万不能露出马脚。不管捭还是阖都要讲究方法,要不着痕迹,不能生硬,当然这需要一定的修为,不是谁一上来就会的。
  
  原文: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既然阖而捭之已经探实了对方的心意,接下来“捭之者,料其情也”便是要看看对方就当前局面的认识有几分到位了。怎么料呢?当然是考察对方就当前局势的轻重缓急是如何认识和打算的。就着对方的认识进行分析,对方认识到位,能够“皆见其权衡轻重”,那就帮他进行后续的谋划,“乃为之度数”;如果对方的认识完全不合道理,“不中权衡度数”,偏差的离谱,这时筹划的是怎么全身而退了,也就是“因而自为之虑”,也就必须转入“阖”。所谓“阖之者,结其诚也”,也就是买卖不成情义在,不伤和气,好聚好散。(“圣人因而为之虑”之前应该有阙文,意思应该是“其中权衡度数”。)
  
 第三部分待续!

3. 《鬼谷子钩沉》——内揵第三(全)

原文: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这段文章的意思是说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近就一定有优势的,关键是看对君王有没有帮助,顶不顶用,即便原是疏远的、甚至陌生的外人也有可能因为受用而和君主建立密切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理论,是游说工作的基础,如果外人都没有机会成为君主的亲信,那游说也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原文: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
  
 任何事情,都有参与其中和出计谋的机会。而关键在于和事情的主事人,之前就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因而不要担心没机会,担心的事前期工作做的不到位。
  
 
  
  
 原文: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这里讲的是初次结交的途径,结以道德指的知识为对方所需要,比如商鞅的霸道和秦孝公为需要,所以两人一拍即合。结以党友,也就是朋友推荐,比如萧何向刘邦力荐韩信。结以财货,也就是靠送钱贿赂,而建立关系,这个历史上很多。结以采色,那就更普遍,靠送美女建立关系。
  
 
  
  
 原文: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这个是初步建交之后,怎样维持日后的感情。这方面就是文中说的“用其意”,按对方的意图与之相处。但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能太露痕迹,“出无间,入无朕”,要自然而然的进退,进的生硬,对方就会认为你有企图,退的太生硬,对方认为你有意见、在发脾气,他需要你的时候,你刚好就在;他不需要你的时候,你早就离开,这才叫拿捏得当。历史上范蠡、张良可谓是这方面的人才,韩信那就不值得学习了。所以在进退上,不能有所留恋,不要看不开,富贵荣华等等东西都能抛开不顾,达到了独往独来,莫之能止的境界,那自然能和对方维持好关系。
  
 
  
  
 原文: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
  
 无论是内还是揵,都必须依靠说辞,而说话必须要稳妥,言辞要建立在对事情有分析的基础上,而分析必须以循顺为原则,从当前的客观实际出发,既要按照事情发展的规律,又要遵从相关人的心理,切忌自说自话,不合常理。
  
 
  
  
 原文: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在交谈的过程中对方自然会透露其计划(有的计划可能早就已经执行,旁人都已看出),在开口讲话之前,必须先按照“循顺”的方法分析对方当前的措施和安排中合适的与不合适的部分,这是说辞的基础,不然说辞就做不到有的放矢。在讲的过程中,就把对方举措的得失摆出来,还要分析给他听,把利害讲清楚、讲透彻,这样的话才有吸引力,才能打动人心,一旦对方的心被你的言语牵动了,那内的目的就实现了。
  
 
  
  
 原文: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
  
 在揵其谋时,给出的方案必须要合乎时宜,与当前的大环境要适应。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很多,在道理上或许都讲的通,但有的就是纸上谈兵,看上去很美实际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制定合适的计谋是很困难的事情,必须要详查慎思,必须要结合当下的实际。
  
 
  
  
 原文: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如果在求内的过程中,双方并不和合,那原先准备好的言辞都必须暂停,不可强行灌输。
  
 
  
  
 原文: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
  
 求内不得,说明分析出了问题,必须结合时宜,重新审视,新组织的说辞要尽量简洁以追求实效,要达到快速扭转局面的目的,也就是“从便所为”的意思。
  
 游客不死板按照之前的计划,而能在游说过程中随机应对,那求内就像是拿钥匙开锁一样简单了。
  
 
  
  
 原文: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按常理实事求是(顺辞)替对方分析之前(言往者)的举措得失。在给出解决对策时(说来者),要善于就目前的局面出奇计(变言)。
  
 出奇策的基础在于“审知地势”,这里的地势不能简单认为是事发地的地理环境,而是综合的外部形势,强弱对比、优劣分析等等,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间,“以通天时”,天时地利人和皆备,自然使得谋事既出彩又合理,对方自然会言听计从。(牧人民,民古文中就是人的意思,人民的意思就是人,也就是游说的对象)。
  
 
  
  
 原文: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在观察分析对方的措施时,必定会形成对其意图的一个判断,而这个判断就是策士说客揣度和谋划的依据。但如果推断的对方意图与实际的对方意图不合,那肯定是在对方谋事这方面的信息存在不全和缺失的问题。
  
 
  
  
 原文: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事不相合,就会导致双方关系看似和睦,但实质上是阳亲而阴疏,表面上亲近而实质上疏远。策士不可满足这种表面融洽的关系,而无知的为其筹策计谋。只有真正把握对方的意图,知道对方的目的,赢得对方的真心,才可以为其谋划。
  
 
  
  
 原文: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君臣之关系非因距离远近,能符合君主的意志,筹策相宜的计谋,才是双方关系的基础。
  
 
  
  
 原文: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不见其类指的是不知道对方的性格特点,不得其情指的是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意图。对方的性格特点和意图,是必须要事先确定的。所谓的计谋并非仅仅是解决事情,更重要的是为特定的人解决事情,所以不仅要对事,还更应该对人。
  
 
  
  
 原文:得其情,乃制其术。
  
 这里的得其情指的是掌握具体的事实。再根据客观事情,制定相应的计谋。
  
 
  
  
 原文: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计谋始终针对特定的人和特定的事,就可以做到出入自由(可出可入),能参与其中,也能抽身事外,虽已闭合入内亦可开启离身(可揵可开)。
  
 正因为圣人知道能开万物,故而才会揵万物。能脱身离开,参与其中才不至于危亡,如果参与之后不能离开,那将来势必会受其害。
  
 
  
  
 原文: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
  
 作为计谋而言,外在表现就是议论去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核心是论述利益得失,也就是混说损益,做与不做关键就是从利益出发。而具体展开计谋的论述,就要依托经典,因为经典本身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就是先取诗书的含义,其内容要围绕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等,其目的也是为了显示其计谋和分析的合理和正当。
  
 
  
  
 原文: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
  
 身在外而欲内合,那言辞要有入内的性质;身在内而欲外离,那言辞要有出外的性质。
  
 内外的言辞使用,首先必须要掌握其方法和规律。
  
 
  
  
 原文: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内外的选择,必须基于对事情的预料、分析和判断(揣策来事),但是信息总是不完整的,不可能真正知道面对的是怎样的事,所以必定有所疑惑,但也必须要决断,不可首鼠两端,虽疑必决。
  
 
  
  
 原文: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
  
 西汉时陈平从归汉建议刘邦出洛阳击楚开始,不断为其谋划,施离间计令项羽集团内部不合;助刘邦逃离荥阳;南巡云梦,禽韩信;解高祖白登之围等等。而陈平也从一个贫困户最终成为了西汉的丞相,且陈平经历西汉时的高祖刘邦、惠帝刘盈、吕后、文帝刘恒,地位稳固难撼,也得益于其揵而内合。
  
 
  
  
 原文: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
  
 作为君主既不通治世之道(上暗不治),又不能识破乱局(下乱不寤),作为策士就必须选择离开。鬼谷子这里用了揵而反之做为表达,反同返,意指离去;揵而反,那就不仅仅离开这么简单,而是给对方的计谋中把自己给摘出来,从而安然离开。
  
 
  
  
 原文: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已迎而御之。
  
 如果遇到的对象很自大,只迷信自己完全听不进去意见,那就用捧的方法,让对方甚喜而不设防备,从而驾驭他。
  
 
  
  
 原文:若欲去之,因危与之。
  
 身已经在内,而选择离开对方,那较合适的方法是用说辞营造自己会给对方带来危险的局面,这样对方自然会放行。
  
 
  
  
 原文: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不断地变换方式进行试探、诱导,而始终难以获取对方的信息,那就必须放弃入内游说的努力,起身退出为上。

《鬼谷子钩沉》——内揵第三(全)

4. 鬼谷子下面这段话怎么解释?

志气二字,便是说志由人的心气而来。
蓄养志的人,是因为他的气不足。(第一句)
胸中有志,存在心里,志,就是想要做到什么,而不相干的想法(欲望)多了,心就散于多,衰于多了。人的志自然因衰落不能使思想通达。
所以,心气要合一,人的想法就不会散乱,志意也就不衰了。志意不衰了,思想和道理就通达了。
道理都明白了,就懂得了大和。懂得大和,虽然会碰到乱心的事情,但是不会郁结于胸中。
所以,内养气的人,外能识人。志使人的心通明大道,所以看人的时候就能分明如何了。

这里的分职是一个词不能分开讲。和通的意思是为人的大和之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