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兼爱非攻的现实意义

2024-05-13 03:34

1. 墨子兼爱非攻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台湾“选举
“兼爱非攻”,其意义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先从“非攻”谈起:“非攻”的意义可理解为在和平状态下去化解现实存在中的各类矛盾,不论是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还是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与墨子的“非攻”思想不谋而合。“非攻”,首先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矛盾,在对立的双方,至少要有一方有“忍”的态度,宽容并不意味着认可一方,而是给对方一个时间和空间服从于认识到自己需改进的细节。的确,战争或是激进的行为并不能成为解决矛盾的唯一方式,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今天,“非攻”也许会是更有效的一种化解矛盾的方式。
 
 谈到“兼爱”,似乎要比“非攻”有更深层次的哲学涵意。奥运冠军罗雪娟曾语出惊人“要感谢支持我的朋友,也要感谢我的敌人”。博爱,似乎是上帝想赋予人们的一种特性,虽然,每一位生活在现实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的人并不能将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但“兼爱”似乎是在向人们发出一种号召,只有拥有博大的胸怀,才能更加宽容地对待身边的人。也许,只有救世主才能完全地做到兼爱,但有着一颗“兼爱”的心,才释放出人性温暖的光芒。
 
“兼爱非攻”,从内至外诠释了人性中最真实最美好亦或是最需要提高的方面,“非攻”易,以平静的心对待身边的事,“兼爱”难,用热情的心对守候身边的人。

墨子兼爱非攻的现实意义

2. 墨子兼爱非攻的现实意义

兼爱和非攻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现在看去,倒有点像我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了。莫非当年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也是读了《墨子》才受到的启发?这就无从考证了。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兼爱和非攻是体和用的关系。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怨互损将激发矛盾引发祸乱。儒家甚至孟子竟以此攻击墨家,说墨家无君无父,无异禽兽。由此可见墨家的进步和儒家的狭隘。 
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在美国高举霸权主义的今天,重读墨子,重读兼爱和非攻,就知道墨子思想有多么的可贵。

3.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吗?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
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
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扩展资料: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仁爱”、“入世”;道家主张“无为”、“重己”。这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三个流派,相争相轻。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言:“天下之言,不归杨(道家杨朱派)则归墨(墨子) ”,反映出墨家思想在中国曾经的辉煌。
在中国的哲学发展史上,墨家确实是一种传奇。当诸子百家都用自己的学派理念命名时,唯有它是用颜色向世人昭示。
“墨”,一方面指墨家信徒的黑衣、黑肤、黑脸,另一方面代表当时的一种刑罚——墨刑,他代表比社会底层更艰苦的刑徒。
由此可见,墨家和侠客确实一脉相承。墨家的“兼爱”,主张对待任何人都要“爱无差等”,施行平等之爱;墨家的“非攻”,主张各国放下攻伐,和平相处。
所以墨子说:“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的也别欺负小的,强的也别欺负弱的,人多的也别欺负人少的,等等。
墨家提倡“非攻”,但不是体现在放弃武力的基础上,墨家明白只有“非攻”才能达到“兼爱”。所以墨家自身也拥有了一支强劲的武装。
大约公元前440年前后,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就徒步来到楚国郢都,让鲁班停止制造攻宋的武器,并通过鲁班见到楚王。
他对楚王说,好吧,我墨家300弟子已经在宋国城头等着你们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墨子救宋”的故事。
看看,墨家就是依靠这种强大的军事作后盾,让人实现“非攻”,从而达到“兼爱”的。
墨家就是用这种“兼爱”,去教导人们用大公无私的爱,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
但,这种无差别的爱,却遭到儒家代表孟子的批判。孟子在《滕文公》上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意思是说,你的“兼爱”主张虽然坚持人人平等。
但要落实到行动中,还必须从自己的孝亲做起。这话是在墨家的弟子夷子葬父的情况下,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翻史料。
所以,儒家认为墨家就是一种笑话,称这个世界上哪有“无差别的爱”啊,你难得会把一个陌生人当自己的父亲一样来爱吗?那岂不是取消了父亲了?没有父亲的概念,岂不是禽兽吗?
余秋雨称,孟子的这种批评有点上纲上线,脱离了儒家“温文尔雅”的风貌。
其实,孟子的言论反映出儒家“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思想。因为周礼本来就是一套等级分明的价值与行为标准的体系。
它主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君“恕”臣“忠”,这种分等级、讲亲疏的仁爱观念,才是儒家的价值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兼爱非攻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吗?

4. 墨子兼爱非攻的用意及难处

 墨子兼爱 :“兼爱”是要全面而平等地爱护众人。立意之高,使人想起“大同”社会以天下为人人所共有的理想。但是如何实现?墨子认为,要靠上天的意志与鬼神的赏罚,加上政治与教育的合理安排。此一理想虽未能实现,但值得我们表示敬意。  墨翟(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是战国时代初期的学者,工匠出身,学过儒家思想,后来博览群书,自创一家之言。他思辨敏捷、口才过人,在逻辑思维方面有独到贡献;他反对战争、救危扶困,带领一批弟子行侠仗义。《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庄子?天下》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由此可见,墨子勇于实践自己想要帮助天下人的愿望,不论牺牲多大都要全力以赴。他的精神可以感召侠义之士,但是他的学说能否让天下人信服呢?儒家的孟子认为“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这种批判虽然严厉,但在孟子自有一套推理过程。道家的庄子认为“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也。”清楚表示他的思想与天下人脱节,离开治国的王道很远啊。到底墨子有何主张,以下试作介绍。
  一,逻辑推论的方法  依司马迁《论六家要旨》,古代值得传述的学派有六,即是“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其中名家以逻辑思辨见长,但是谈到相关理论,仍以墨子所述较为完备,其中值得学习的有三表法与推类法。
  《墨子?非命》提出三表法,借以检证一套言论能否成立。三表法是:(一)本之者,要根据古代圣王的事迹,并参考天志与鬼神之意。(二)原之者,要考察众人耳目所得的事实,并参考先王之书。(三)用之者,落实在政治上,看看对百姓是否有利。
  这三法分别针对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向度,构想堪称完备,但是也有明显的漏洞,譬如:(一)古代圣王可以治理天下,但是现在未必有圣王,取其法而无其人,效果堪虑;并且像天志与鬼神之意,涉及个人信仰,难以普遍取信于人。(二)众人耳目之实,容易受到迷惑而难以取得共识,这在尚有封建阶级的社会更是如此;至于先王之书,亦有如何诠释与如何取舍的问题。(三)用之者无异于进行某种政治或社会上的实验,实验结果的判断标准是“有利于百姓”,但是“利”字如何界定?这是有待说明的问题。
   
  因此,三表法对于我们提出个人的见解或言论固然有其助益,但是要建构一套学说体系恐怕仍有不足。这一点稍后会加以讨论。
  其次,所谓类推法,是指推论规则而言,在《墨子?小取》列出“辟、侔、援、推”四种。辟即譬,举出类似之物来说明此物,犹如一般所谓的比喻。侔即等同,举出两类相似的语句,说明两者都行得通。援是引,引用对方的言论来证明自己也可以有相似的言论。推是推理,用对方所不赞同的来反驳他所赞同的。譬如,在《墨子?公输》,墨子要公输盘替他杀人,公输盘说自己奉行正义,不会杀人。墨子接着劝阻他,希望他奉行正义,不要帮助楚王攻打宋国。这即是使用了推法。接着,再看墨子的核心思想。
  二, 济世救人的思想  墨子积极入世,也曾周游列国,他认为有能者应该得到高位,才可造福百姓。他在《尚贤》中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但更重要的是,有能者需要一套完整的思想。《鲁问》有一段扼要的话,提出墨子十策:“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谌缅,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这里所列的十策,除了“尊天”改为“天志”,“事鬼”改为“明鬼”,其他八策全都是《墨子》书中的篇名,可见他是有备而言。
  在墨子看来,当时的国家可能陷于五种状况,如“昏乱、贫困、耽溺享受、放肆无礼、侵略好战”。他自信可以对症下药,提供救治之道。他的十种方案其实形成一个完整的架构。
  墨子学习古代经典,相信天是万物的来源,那么人应该如何生活?人们组成国家之后,唯一的选择是“法天”。他在《法仪》说:“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天是广大无私的,施恩而不居功,光明久照不衰。圣王既然效法天,就要做好一件事:“天之所欲则为之,天之所不欲则止。”
  天之所欲与所恶是什么?“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何以知之?因为天对人“兼而爱之,兼而利之”。理由是什么?是天对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在此,“兼”字显然是指“全面的、平等的”而言,“兼爱”一词也成为墨子思想的标签。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政治上各个层级必须由下往上“认同”一个价值标准,使家、国、天下真正统一,而天子则须“尚同一义于天”,以天为价值标准的基础,然后才有可能依此天志来实行兼爱(《尚同》)。在《尚贤》则强调推举贤人来任官。贤良之士的三项条件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这些都言之成理,值得肯定。
  在具体的政治操作上要兴利除弊。墨子昌言“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皆是出于一项考虑:要节省资源,要让现在活着的百姓安居乐业,不然如何达成兼爱的目标?有关兼爱的问题,稍后再谈。现在要问的是:如果有人质疑墨子的想法,他会诉诸“天的意志”。他在《天志》描述天的性质为:至高主宰,无所不知,有意志可以表现好恶,有能力可以赏善罚恶。墨子以三代兴亡为例,证明天之赏善罚恶。但是对当时的人,更有效的例子是《明鬼》中鬼神所施行的赏罚。鬼神成为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他说:“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这些说法已有迷信色彩。因为相信天意存在与鬼神存在是一回事;而相信天意与鬼神会在今生给人公平的善恶报应,则是另一回事。后者已逾越理性所能把握的范围。这也是墨子学说难以自圆其说之处。
  三, 兼爱的用意与难处  在《天志》中,墨子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这即是兼爱说的立场:人与人不分彼此而相爱,交互都可得利;反之,人与人分别彼此而相憎,交互都会受害。这段话前面宣称“天意”,后面警惕“赏罚”,而事实上这两方面皆无清楚而普遍的验证,否则人间根本无须墨子操心,早就国泰民安了。也正因为如此,墨子努力设法说明兼爱“如何”对大家有利。以利害来教导人,在哲学上属于效益主义,需要精确的计算能力,并且只有外在的约束力,而不可能引发主动行善的力量。
  并且,兼爱要人“全面而平等地”爱护别人。这种主张有两点预设:一是人人都有能力做到,二是人人都愿意这么做。这两点预设难免流于一厢情愿。人的时间、力量、资源皆有限,如何有能力全面而平等地爱护别人?更值得怀疑的是:谁敢保证人人都会这么做?连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彼此都未必做得到这种兼爱,何况是一个乡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以至于天下人?
  墨子本人的学生也未必做得到兼爱。《庄子?天下》提及墨子的弟子争夺巨子之位,互相指责对方是墨子的别派。《韩非?显学》也指出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相理氏、相夫氏、邓陵氏),各不相让。墨家学说无法流传久远,已可预见。
  若取先秦儒家、道家、墨家并观之,则可谓:(一)墨家最保守,仍坚信有一拟人论的天,以及负责执行天意的鬼神。(二)道家最具革命性,以道取代天,使超越界得到新名字并展示新意义。(三)儒家较为温和,承先启后,在肯定天命时,也能深入探讨人性,找出天人之际的合理联系,启发人性的内在动力,使完成人性与回应天命形成一体之两面。墨家虽然失传,但墨子的兼爱说现在常被拿来与基督宗教的博爱与佛教的慈悲对比。这也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件美事。
   

5.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观念吗?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
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
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扩展资料: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仁爱”、“入世”;道家主张“无为”、“重己”。这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三个流派,相争相轻。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言:“天下之言,不归杨(道家杨朱派)则归墨(墨子) ”,反映出墨家思想在中国曾经的辉煌。
在中国的哲学发展史上,墨家确实是一种传奇。当诸子百家都用自己的学派理念命名时,唯有它是用颜色向世人昭示。
“墨”,一方面指墨家信徒的黑衣、黑肤、黑脸,另一方面代表当时的一种刑罚——墨刑,他代表比社会底层更艰苦的刑徒。
由此可见,墨家和侠客确实一脉相承。墨家的“兼爱”,主张对待任何人都要“爱无差等”,施行平等之爱;墨家的“非攻”,主张各国放下攻伐,和平相处。
所以墨子说:“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的也别欺负小的,强的也别欺负弱的,人多的也别欺负人少的,等等。
墨家提倡“非攻”,但不是体现在放弃武力的基础上,墨家明白只有“非攻”才能达到“兼爱”。所以墨家自身也拥有了一支强劲的武装。
大约公元前440年前后,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就徒步来到楚国郢都,让鲁班停止制造攻宋的武器,并通过鲁班见到楚王。
他对楚王说,好吧,我墨家300弟子已经在宋国城头等着你们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墨子救宋”的故事。
看看,墨家就是依靠这种强大的军事作后盾,让人实现“非攻”,从而达到“兼爱”的。
墨家就是用这种“兼爱”,去教导人们用大公无私的爱,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
但,这种无差别的爱,却遭到儒家代表孟子的批判。孟子在《滕文公》上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意思是说,你的“兼爱”主张虽然坚持人人平等。
但要落实到行动中,还必须从自己的孝亲做起。这话是在墨家的弟子夷子葬父的情况下,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翻史料。
所以,儒家认为墨家就是一种笑话,称这个世界上哪有“无差别的爱”啊,你难得会把一个陌生人当自己的父亲一样来爱吗?那岂不是取消了父亲了?没有父亲的概念,岂不是禽兽吗?
余秋雨称,孟子的这种批评有点上纲上线,脱离了儒家“温文尔雅”的风貌。
其实,孟子的言论反映出儒家“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思想。因为周礼本来就是一套等级分明的价值与行为标准的体系。
它主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君“恕”臣“忠”,这种分等级、讲亲疏的仁爱观念,才是儒家的价值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兼爱非攻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观念吗?

6.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7. 墨子兼爱非攻是什么意思

兼爱非攻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墨子兼爱非攻是什么意思

8. 墨子的墨家所提倡的“兼爱非攻”与儒家思想理论冲突在哪里?

儒家:(理)仁义 墨家;仁义(道义) 
(情)情感 功利(权利)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认为爱人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之间要互相爱护。但孔子的仁爱是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爱人要以亲亲为出发点,主要是处理宗法家族关系内部的亲戚关系,而且爱人涉及到国家、上下、君臣及国际关系。 

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后期墨家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中”。“义”的内涵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涉及到“志”与“功”的问题。墨家不赞成儒学“仁”为内,“义”为外的看法,认为“仁义”都属于“志”。其实“仁”为“爱”,“义”为“利”,“爱”和“利”都属是价值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即为“功”。所以墨家主张在外功的基础上实行“志”与“功”的统一。(见于《经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