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第七天》

2024-05-12 12:59

1. 我读《第七天》

余华的《第七天》在面世之初,就引发了人们的争议。批评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有人质疑他的语言风格,有人声讨他的叙事模式,更多的人则把目光盯在了他的现实性上,说他只是“新闻串烧”。
  
  
 其实,很多人的评论并不客观。他们依着《活着》的模式和分量给余华定了一个框架,他们希望余华能创作出比《活着》更震撼人心的作品。而《第七天》是一个与《活着》截然不同的作品:《活着》是在写历史,《第七天》是在写现实。历史是已成定论的过去,小人物在历史中对命运的挣扎无疑会带给我们难以言说的沉重。现实尚在向前发展,对于很多现象,作家的笔都不能挥洒自如,必然会有所节制。而这种写作技巧——轻触淡摸地描写人们正在经历的事件,是无法让那些余华迷满足的。真可谓是“成也《活着》、败也《活着》”。
  
  
 但如果抛开余华的光环和《活着》的厚重而言,《第七天》仍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是我作为一个小小的读者的看法。
  
  
 喜欢这部作品,首先是因为它的荒诞色彩。
  
  
 自从上大学的时候,读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我便不可抑制地喜欢上了魔幻现实主义。就连给女儿买的《哈利波特》,也是我先睹为快。《第七天》很明显有《百年孤独》的影子,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安葬之地的灵魂在死后的七天里飘荡于阴阳两界的故事。杨飞的灵魂飘荡了七天,这七天的所见所闻就是故事的情节。这里,不是尸体去火化,而是灵魂去火化。而生前没有安置墓地的灵魂只能到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处所,作品的荒诞主要就集中在这里。这里的人们平等而友爱,再不用为生计而奔波,再不用与不公平抗争。
  
  
 喜欢这部作品,其次是因为它对现实的讽刺意义。
  
  
 现实中的种种腐败和丑恶的行径,以及小人物生存的艰难,在作品中俯拾即是。强拆、瞒报事故人数、丢弃死婴、杀警察、太平间塌陷以及非法卖肾等事件,在作者的笔下,以凄凉而感伤的方式展示出来。所有的人物最终集合在“死无葬身之地”,所有的不公平在这里一一消失。这是对现实最大的讽刺,因为人世间已经看不到希望,只有绝望,绝望到死。
  
  
 喜欢这部作品,更是因为它描述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
  
  
 最感人的莫过于杨飞和他养父的父子之情。他的养父为了他——放弃了婚姻,与乡下的亲人断绝了来往,并在自己得了绝症之后,为了不拖累他而悄然离去。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子之情,而这样的情感竟是用在了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身上。善良的人从未想过要做高尚的人,但却成就了“高尚”这个词。
  
  
 爱情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较为夸张:鼠妹因为男友的善意欺骗而跳楼自杀,男友因为愧疚,居然卖肾为鼠妹买到一块墓地,自己却因为术后感染而也去了“死无葬身之地”。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此重情之人简直是凤毛麟角。相比之下,杨飞与李青短暂而现实的婚姻生活显得更为真实。也许作家的用意是借夸张的情节来讽喻现实的冷漠,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残酷的现实是浪漫爱情的杀手。
  
  
 友情虽着墨不多,但也有几处亮点:警察与死刑犯,生前是仇人,死后却是兄弟;郝强生夫妇与他的养父,几十年不变的交情,没有渲染和煽情,只有每逢难处伸出的一双手。
  
  
 我们因《活着》而喜欢余华,因喜欢余华而高度期待《第七天》,但却不应该因此而诋毁余华。也许只是我们的期望值过高。试想:假如《第七天》不是余华之作,我们是否还会如此狠批?一定不会,或许还会褒扬一番。客观冷静地想一想:并非作品误我,而是我误作品。我相信:若干年的读者读《第七天》的感受会同我们读《活着》的感受一样。因为那时,他们读到的也是历史。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我读《第七天》

2. 《第七天》这本书怎么样和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上一次读了余华的《活着》后,我心情沉重压抑了好多天,感觉都喘不过气来。那种对生活的无望,那种将一个人所有的希望都给扼杀的绝望。那种纯粹活着的活着,让我感觉太沉重了。。以至于这本《第七天》我都是等心情平静后,才又静下心来读他的书。

这本书以一个“已亡人”的身份,写尽了世间的种种不平,如果活着里面的每个人,死了之后,至少还有一个安身之地,还能够一家人埋在靠近的地方,能够在一起。而《第七天》里,则写了另外的一个世界里,如果你没有墓地,那么就没有办法火化,而无法火化,则你的灵魂只有漂浮游荡。。。。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叫“杨飞”的已亡人,死后没有墓地,所以当他去了殡仪馆之后,都没有办法火化。在殡仪馆里,他用他的眼睛描写了在我们天朝存在的严重的等级分化。侯烧区分贵宾区,普通区,还会VVIP区。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多么的贴切啊。。

当他因为没有墓地,没有办法火葬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流浪,在这流浪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从铁路上捡了自己,然后为了自己,一辈子连婚都没有结,到后来生病得了癌症之后,为了不拖累自己,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世间的温情与爱意,在这片段里描绘的淋漓尽致。让人心底有一种温情在流动。这也是整本书,让人读起来感觉没有那么沉重最大的原因。作者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将毕生的爱,毕生的心血与精力,都给了一个弃儿,好温情。。。

在这七天里,他遇到了因为强拆而死亡的夫妻;遇到了因为男朋友欺骗自己而跳楼自杀的少女;遇到了为了给女朋友买一块墓地而卖肾导致自己感染致死的男子;遇到了因为政府部门吃霸王餐而生意连连亏损,当遇到火灾的时候,堵在门口让食客给钱,结果自己一家人被大火烧死的饭店老板一家子;遇到因为商场发生火灾,被相关部门瞒报死亡人数,导致死无葬身之地的38口人,家人拿了封口费,也就保持缄默了;遇到了因为发现了27个死婴,而可能被人为导致车祸而离奇死亡的“妈妈”;还遇到了在人世间的两对头,一个杀死了另外一个,结果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两个人竟然传奇的在一起。也遇到了因为被警察打得死去活来,屁滚尿流而屈打成招的人。。。

这些所有的故事,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仔细想来,就是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新闻里面,随时都充斥着的这些报道。作者用一种已亡人的身份,将这些故事,巧妙的连接在一起,在主人翁不断的一天又一天的记忆里,有爱情的温馨甜蜜,也有当爱情遭遇现实时的无力与刺痛,还有社会底层的人们在为了生活苦苦挣扎的心酸与无奈。。。当穷人死后,没有钱买墓地,只能够做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人。。。

《活着》写的可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人的生活,而《第七天》则描写的就是现在,当下中国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读着余华的文章,竟然有一点让我生出来曾经读鲁迅的文章的感觉来,都是描写的社会最现实,最基层,也最原始的现象的存在。。。

读完之后,其实心情也特别的压抑,不过相比较而言,这里面至少还有许多温情所在。也许这就是现实,有那么多的不堪,但是至少也有少许的温情不是?

3. 《第七天》读书感悟

    这本小说的写作手法非常新奇,主人公杨飞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因为他没有墓地所以不能被火化。于是他便像一只孤魂一样在人间四处游荡。
  
     他去到了许多生前去过的地方,去了他结婚时住的小屋里,在那里遇到了同样已经死去的前妻,他们共同回忆之前相遇、相恋、结婚和离婚的经历。
  
     杨飞便是在读到前妻自杀身亡的报纸消息时,被失火倒塌的房屋砸中死去的。他们生前没有再见过面,死后却再次重逢,又可以坐在一起聊天,相互拥抱爱抚,谈起离别后各自的生活境遇,化解了彼此之间的隔阂,仿佛了却了一件活着时不可能实现的夙愿。
  
     杨飞之后又去了父亲捡到他的铁路旁,也是他从小长大的家。他回忆起自己的身世,如何出生,如何长大,如何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又如何回到了养父的身边,他的养父为他所付出的所有,几乎涵盖了他人生的一切。
  
      但是他的父亲却在重病之时不辞而别离他而去,他至死也不知道父亲是怎样离开人世的。他非常想再见父亲一面。
  
     在寻找父亲的途中他又遇到了许多生前认识的、也同样死去的人,他们都有着令人遗憾的故事,似乎每个人都留着对人间的牵挂,有未完成的事,有放心不下的人,有没来得及交代的话,可惜他们已经死了,他们离生活过的世界也越来越远了,更是再也回不去了。这真的很令人绝望。
  
     最后杨飞被鼠妹带到了一个地方,那里的人都没有墓地无法安息,那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没有恩怨,没有仇恨,没有利益的关系,他们像亲人和朋友一样生活在那里,那里的一切和谐又美好,那里便是死无葬身之地。
  
     我看了书评说这本书是由社会新闻和网络段子拼凑起来的故事,既不荒诞也不新奇。但是我看这本书之前不知道这些,我在书中看到那些故事时仍然觉得惊讶和不可思议。
  
     即便是这样,看新闻的感觉跟把新闻加进人物写成故事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吧!我们看新闻时往往会有着事不关己的态度,但是如果从当事人的角度再去解读它就会有着更深刻的感触,你会发现新闻往往是一些被曲解了的现实。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面,其实每个新闻的背后都有不被了解的前因后果。
  
     而看新闻的人往往就会只凭借着那些道听途说,随意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正是这些言论可能会对当事人的生活和心理造成深深的伤害。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吗?
  
     不过我看这本书的故事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我有了对死亡的思考。
  
     按理说,人死之后什么都没有了。但我还是忍不住会去想:我会在何时死去?会以哪种方式死去?死之前我会想些什么?我的身边会有谁?会不会有遗憾?会不会是一种圆满?死后我会去到哪里?会不会遇到我生前无法再见到的人?能不能再回到那些回不去的地方看一看?
  
     但最好是不要吧!不要把遗憾留到死亡的时候,我们要在生前就做好这一切,去做喜欢的事情,去想去的地方,去用力爱同样爱我们的人。不要做有愧于心和伤害别人的事情,这样我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不会留有不甘。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书里的情感表达、故事描绘和写作手法都非常吸引我,让我既不舍得看又想一口气看完。我也喜欢余华,我一定会把他所有的书都看一遍。

《第七天》读书感悟

4. 浅读《第七天》

“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初次见面,书皮上的这句话便引我注意,心里想着究竟《第七天》这本书会有多荒诞呢?
  
  
 不得不说,即便小说的情节确很荒诞,但也有其足够的合理性。余华用他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不同性格不同境况的人,在他们身上,更多的是一个缩影——一群人一类人的缩影,并在这些缩影背后,反映出的是更为人值得思考的问题。鼠妹为了一部iPhone4S伤心欲绝想要跳楼自杀,紧接着她想通了后即将抓住警察手却不小心从楼上坠下去,以及后来男朋友为了给她买一块墓地卖掉一颗肾等等,一个接着一个的荒诞,却用着夸张表现着我们屡见不鲜或是渴望的事物。在他们身上,我们也许看到了两个人应该多一份理解,又或是他们所表现的不离不弃,还可能会想两个人在一起不容易要好好珍惜……总之,他们的故事也许令人遗憾,也许令人几分感动。
  
 小说中的“我”平生也是充满了荒诞,在火车上出生到铁轨被父亲捡到,大学时被生母寻到,和李青的故事,最后意外爆炸进入另一个世界。而作者也有意对前后两个家庭进行对比:父亲对我的无私关爱、家中的贫穷、家里的宁静祥和、我与父亲的爱和幸福,这一切似乎都与另一个家庭大相径庭,于是最后“我”还是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而后来父亲重病“我”一直在寻找,最终也荒诞地在另一个世界与父亲相遇重逢。在他们身上更多有着彼此相依为命不可或缺的那份纯粹。同时小说也以“我”和父亲以及为线索展开,随着各种各样的回忆和人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情节。
  
 小说也有意揭示社会现象。“我”的母亲李月珍发现弃婴后被车撞死,医院态度的恶劣,各种背后势力的操纵等等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纷杂和不公平。与此相比,也许进入那个世界更是一种解脱和开始。作者也完整地塑造了另一个世界的样子:张、李放下恩怨,餐馆没有人欠账,每个人足够公平,以及最后所有人对鼠妹安息的祝福,似乎让我们不禁思考,到底哪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渴望的,什么才是我们最后的归宿……
  
 总的来看,小说用了“我”死后七天时间,写出了许许多社会现实和人生思考。小说情节扣人心悬,语言简练,故事引人思考。作者也通过渲染和讽刺等,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同情,对官场恶势力的批判,对世间美好感情的赞美。
  
 小说的最后,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5. 《第七天》感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2022年的第二天1月2日,我半躺在妈妈出租屋的客厅角落里的床上,我打开了想要看了很久的书——余华的《第七天》。
  
 整本书讲述着人死后的世界,像游魂般,他们看得清这个世界,也想得起自己的死因,活着的人却看不见他们。
  
 故事的主人公叫杨飞。
  
 第一天,他回忆着自己的死因,寻找他死后该去的地方,去了殡仪馆。杨飞发现就算是死后火葬也分三六九等,官比钱大,钱比民大,等待火葬所坐的场所都因生前的角色而分布,没钱买墓地和骨灰盒便挥洒大地亦或是继续当个游魂。
  
 第二天,杨飞想起了自己的死因,因为看见自己前妻自杀的报道太过入神而错过了逃生的最佳时间,从而在面馆里因煤气爆炸而炸死。
  
 也正是如此,杨飞想起他和前妻的相遇,相爱,相守以及最后的离别。她的前妻在死后找到他,他们相互诉说着自己死亡的原因以后,相互告白。
  
 最后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他们相伴而去,而是在依偎过后,前妻告诉杨飞已经有人为她准备好了盛大而隆重的丧礼,他们,到此为止了。
  
 第三天,杨飞苦苦寻找着他的父亲却一直没有找到,只想起了诸多的往事。
  
 在杨飞的心里,养父就是他的亲身父亲,想起自己是被养父在火车下捡起来的,想起成年后母亲来找,并把他接到身边,但在亲身父母身边的日子并不好过,每天睡沙发,母亲和父亲时常吵架,姐姐和姐夫也时常吵架,为了各自的利益谁也不让谁。
  
 养父的邻居,李氏夫妇,他从小喝李妈妈的奶长大,在杨飞的心中,李妈妈就是他的母亲。李妈妈热于助人,她的热心与善心滋养着杨飞长大。但因为她的善良与政府的利益有所冲突,杨飞再见到她时,便是在医院里的太平间里。她与她想要拯救的27个死婴一起相互环抱着。
  
 第四天,杨飞走着,听说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墓地和骨灰盒的死后的人的聚集地,走到那里杨飞遇见了他出租房的邻居——鼠妹,鼠妹和她的男朋友在理发店上班。
  
 鼠妹的死是因为男朋友给她买了山寨版的苹果手机,她受不了男朋友的欺骗,恰逢男朋友的家人重病回家,她联系男朋友无果便想用自杀引男朋友现身,当鼠妹想将站在天台上的脚收回时,脚底打滑,她便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等待着男朋友给她买个骨灰盒和墓地。
  
 第五天,杨飞从鼠妹那里了解了她的死因,接着鼠妹问有没有为他悼念的人。杨飞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向所有人问了起来,想要找到他的父亲,他走进那里,那个属于这些没有埋骨之地的人的世外桃源。
  
 杨飞发现了二十七个婴儿,接着,他看到了李妈妈,他们俩各自诉说着死后的所见所闻,偶然间杨飞好像知道了父亲在哪里了,那个在殡仪馆敬业工作的叫号员,是他的父亲。
  
 第六天,伍超是鼠妹的男朋友,他知道了鼠妹的死,也想要给鼠妹买块墓地,但是他没有钱,于是他打算把自己的肾卖了。那里的人请来医生给他做完手术,给了他30万,然后便把他抬走,没有好好的护理导致了刀口发炎。
  
 伍超便拜托朋友帮鼠妹买块墓地,鼠妹有了墓地,所有的人都在为她庆祝,给她净身。
  
 第七天,鼠妹净身好了以后,来到殡仪馆,杨飞也在这看到了寻找很久很久的父亲,相互问候以后,鼠妹便走进馆内,准备火葬了,鼠妹刚进,伍超便捂着肚子虚弱的走来询问鼠妹的去向。杨飞告诉伍超,他们错过了。
  
 伍超和杨飞讲了和鼠妹的爱情后,杨飞带着伍超走向那世外桃源,并告诉伍超,那里人人平等,友爱和睦,伍超问那是什么地方,杨飞回答“死无葬身之地”!
  
   乍一看,这是很可怕的地方,充满着死后的阴郁,但细看又处处藏着真情,父亲对儿子的父爱,夫妻间的相守,邻里间的友善帮助,对陌生孩子的关心,还有情侣间的至死不渝。
  
 在那处处是贪官,处处是阶级的计较的攀比,让无辜的孩子丧命,让年轻的生命逝去,让敬业的人们失望,真情就像阳光一般,温暖整个人世间!

《第七天》感

6. 《第七天》

大晚上一次性看完之后,果然就失眠了……
  
 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但是没有过多的去关注,余华在我心里一直是娘亲口中那个写许三观的人。或许正是因为没有过多去了解,所以才会有此刻的失眠……
  
 混迹二次元的时候,《火影忍者》中的佩恩有一个理念:
  
 看书评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说这本书不好,太肤浅不深刻,如果是韩寒的会获得一个好评。
  
 单从故事内容上来说,确实是一些新闻堆砌。很多故事都看过,但是忽然想起当初看这个事件报道时的嬉笑谩骂。如今就当作这书是死后人的世界,面对着他们还能否将当时那些的不以为然表现出来。
  
 前几日看《北京折叠》看过之后是满满的焦虑感,看完《第七天》之后,除了焦虑感还有深深的悲哀感,害怕现在的自己会没有选择的变成一只渺小蚂蚁,被这世界无情碾压。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甚至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社会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好像除了深深的无力感之外,也并没有别的什么东西。
  
 感受到这些痛楚,所以可以建立和平世界,我对佩恩的话深信不疑。
  
 《第七天》这本书里,除了主角与父亲之间的亲情,还有警匪之间以及贫贱夫妻,而死无葬身之地其实就是我们所有人最想要得到的,和亲爱的在一起,享受这天地之中的一切。
  
 死无葬身之地里的每个人都是友好和善的,每个人都会笑,每个人都会放下另一个世界的恩怨。
  
 老李老张的对弈……鼠妹和自家男朋友的自述……饭店老板说我让你快跑……父亲说,我在这等着,三四十年之后总有一天会看到他……
  
  
 最后再来说一下作者文笔的问题。
  
 其实余华在我思维里是老一代的文人,所以翻开书的一瞬间觉得好惊奇。对于知乎上大神们说的种种,我是体会不出来。但是自从自己重新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摒弃了一切像是诗词鉴赏一般,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语句,毕竟写小说是要给人看的,大家更在乎事情发展,而不是你这句话用了几个典故。
  
 好的故事,应该是平白易懂的,并且能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有人跟我说过,写作水平的高低,是看你对一件事情描述的是否清楚。
  
 愚见就是,我觉得这本书还不错……

7. 《第七天》

应该是第二次读余华的这本书了,比较遗憾的是。两次都是电子书。并不排斥电子书,只是相对来说,读纸质书更有感觉一些,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深刻。之所以第二次重读,便是因为不记得是否读过了,在读的过程中,有些情节有模糊的印象,才确定自己是读过的。
  
  
 《第七天》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故事性很强,是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主人公杨华因为一场爆炸死了之后,由于没有墓地,不能去到安息之地。只能随处游荡,遇到了很多人。过往的回忆与当下所发生的交织在一起,一个人的故事引出另一个人的故事。
  
 《第七天》应该属于荒诞派的类型。然而正如余华所说:
  
 书中涉及到了很多当下社会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暴力拆迁,贪污腐败,滥用私刑,当官的只想着保住自己的位置,出了事情都是靠钱往下压,毒馒头,毒奶粉,毒大米,假鸡蛋,地沟油等等食品安全问题,金钱至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等等问题,很贴近我们的生活。
  
 有钱有墓地的人,都得到了安息,而那些死都死不起的人,则聚在死无葬身之地,
  
 那里远比这个现实的世界更为美好。当我们不再人人生而平等,当这个世界拜倒在金钱,权势之下的时候,死亡也许是唯一平等的事,死亡一视同仁。正如圣经中说,人人都有一死。
  
 《第七天》给我的感觉是很冷漠的,好像只是在冷眼旁观一样,就像我们每天打开电视,新闻头条的时候,充满了各样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一样,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我们看得多了,似乎也就麻木了,没什么感觉,好像离我们很远,和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尚且不易,哪有闲心去管别人。但是当事情落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却又总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希望更多的人站出来为我们说话。
  
 在《第七天》中,也有感人的故事。生命中总会有一些温暖的瞬间,总会遇到爱我们的人。
  
 这个男人,将自己的所有都给了一个从铁路上捡来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很多本该有的幸福。可他从来没有后悔,这个孩子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鼠妹的生活很贫穷,住在城市的地下,温饱都很难,但是她的爱情是富有的,她有一个甘愿为她卖肾的男友,一个愿意为她倾尽所有的男友。可是活着的时候,就算是倾尽所有,他都给不了鼠妹阳光明媚的生活。
  
 我们孤独的行走在城市的道路上,如同影子一般,每个人给彼此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既没有时间认识自己,也没有时间去了解别人,我们忙忙碌碌的奔波在没有方向的路上,不知道要去往哪里。我们对谁都可以微笑,却只对自己的影子哭泣。等到突然有那么一个人,能够隔过所有看透我们的伪装,那也许就是我们生命中对的人,我们愿意舍弃所有抓住他,孤独久了的人爱起来更为疯狂。
  
 还有那些聚在死无葬身之地的人们,彼此相爱,互帮互助,如同是一家人。
  
 现实是残酷的,但让我们自己能够来学会温暖自己。不论世界怎样变换,还是要有我们的坚持。尽量的去真实一点,哪怕一个人也要勇敢的生活。试着去爱,试着去关心周围。愿自己可以做到。 
  
 
  
  
 书中内容的摘抄:

《第七天》

8. 《第七天》

再看《第七天》,有新的感受。
  
  
 终于看完这本书,最后有点像完成任务一样草草收尾;
  
 最初接触余华的作品是《活着》,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这本书也没有让我失望,余华总是透过小人物悲苦无奈的人生娓娓道来,朴实但深远,像一颗小石子丢进大池塘,乍看不起眼,泛起的水波却一圈圈扩大散开至更深更远的地方……
  
 “第七天”里的杨飞在死后的七天里回顾了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
  
 铁路边抱起他的养父杨金彪,
  
 从襁褓时喂他第一口母乳的李月珍,
  
 爱上他又抛弃他的爱人李青,
  
 死后前往天地混沌之地路上碰到的鼠妹,
  
 终于,在茫茫的另一个世界找到死后的养父,杨金彪。
  
 我们总是很渺小,却又感恩而执着;
  
 杨金彪这一生都为了更好的抚育杨飞没有娶妻;
  
 李月珍更像一位亲生母亲一样关怀着杨飞,尽管她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女儿,尽管自己的家庭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
  
 我们微不足道,却坚韧而善良的对待这清苦的人世间;
  
 最让人放不下的就是亲情,情之一字,让人又恨又爱;
  
 所以杨飞最后卖掉房子辞掉工作也要照顾病重的杨金彪,即使不知道自己最后如何死去的,死后第一个念头却依然是寻找突然离家出走的父亲;
  
 终于,在死后的第七天,父子在另一个世界里相遇,互相找寻,灵魂有了安放之处,不再萧凉又茫然的寻找在这无望的天地间……
  
 原来,人死后,有另一个世界,那里无痛无病,没有富贵贫贱之分,没有悲苦恨怨之念,人人平等而尊重,在那里,可以找到先去的亲友叙旧,等待在世的亲人团聚,那里绿草清河,芳花摇曳,树枝上永远结满果子,林子里总有婉转歌声;
  
 也许,或许,真的有这样一个地方,死亡即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