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刀中曹操为什么要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的使者

2024-04-28 17:51

1. 捉刀中曹操为什么要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的使者

因为曹操觉得自己貌丑,不足以威慑匈奴。
典故: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站在坐榻旁边拿起笔做史官。已经接见完了,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的那个史官,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

捉刀中曹操为什么要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的使者

2. 曹操见匈奴使者,为何让人假扮自己去见面呢?

曹操让崔琰代替自己去使者的原因一是曹操疑心比较大,害怕其中有诈;第二个原因是曹操想借机观察匈奴人的诚意。这是因为匈奴自古以来,匈奴人向来比较狡诈,经常对曹操使绊子,所以曹操对匈奴人是没有那么信任的,才会让崔琰代替自己去会见匈奴使者,这也充分说明曹操考虑问题比较周全,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

其实曹操这么怀疑匈奴不是没有道理的。匈奴自古起来都比较奸诈,是最令政府头疼的势力。曹操平定汉中以后班师回朝,匈奴很快派人来进谏。但是曹操,生性多疑,觉得这件事情并不会这么简单,以匈奴的性格不会轻易称臣的。于是,曹操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就是让高大帅气威猛的崔琰代替自己去接见前来朝拜自己的匈奴使者。

崔琰这个人,生的人高马大,很有将相的风度。所以这一次曹操才会选择崔琰作为自己的替身,去接见前来假装臣服的匈奴使者。而曹操并没有闲着。而是自己穿上士兵的衣服手握大刀,作为崔琰的随从,伴随左右。可以见得匈奴使者的真实目的,毕竟在阅人方面曹操的心智比一般的人都要高许多的。

但是,连曹操自己都没有发觉他自以为高明的伪装早已被匈奴使者看穿。这次的会见结束之时,崔琰问,匈奴使者这次的谈判怎么样?使者微微一笑,主将勇猛帅气,但是我更倾向于您身边的带刀侍卫。随即转头对曹操说,此人面有帝王之像,还望君能引荐。曹操一惊,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计谋早已被匈奴看穿。此事给曹操内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他的多疑性格里经历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这也就是曹操要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的原因吧。

3. 代人捉刀的主人公曹操勇猛过人,却为何让崔琰代替自己面见匈奴?

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
出处:南朝宋国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释义:曹操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威慑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曹操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曹操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扩展资料:
曹操的其他典故
1、悬棒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释义:后指严正执法。
东汉末年,曹操官拜洛阳北部尉。他执法严明,不避豪强。造五色杖棒悬于官署四门,对违法乱纪者严厉处罚,连皇帝“爱幸”也不放过。唐韦应物《示从子河南尉班》诗:“立政思悬棒,谋身类触藩。”
2、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释义:后以“望梅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以空想安慰自己。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没有水,带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们渴得要命,纷纷停下乘凉,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没发现水源。
曹操急中生智,说道:“前方有大梅林,结满梅子,甘酸可以解渴。”传令下去,兵士们顿时口皆生津,士气大振而快速前进。宋赵长卿《好事近》词:“犹胜望梅消渴,对文君眉蹙。”
3、挟天子以令诸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
释义:后比喻打着领导的旗号实际上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东汉末年,汉室日渐衰弱,董卓废汉少帝拥立献帝。曹操迎献帝到许昌,并以皇帝的名义对诸侯发布号令。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来对付曹操,刘备采用诸葛亮的智谋联合东吴抵抗曹操。
清袁枚《续子不语·麒麟喊冤》:“朕命白虎驮邱生来,原恶其自矜汉学,凌蔑百家,挟天子以令诸侯,故有投畀豺虎之意。”
4、想当然耳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
释义:后以“想当然耳”指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东汉末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一举攻占了袁绍的老巢邺城,年已十八岁的曹丕见二十三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美丽,就霸占为夫人。孔融知道真情真相后就给曹操写信,说武王伐纣的时候,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赐给了周公。
曹操问这出在什么经典上,孔融说: “从今天的事情来看,想当然耳。”意即据推想应当是如此。
5、生子当如孙仲谋
出处:《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释义:形容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赏析:东汉末年,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孙权亲自率领七万军队迎战大败曹军,曹操屯兵江北见孙权军纪严明,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表之子不过像猪狗罢了。”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羡孙权之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代人捉刀

代人捉刀的主人公曹操勇猛过人,却为何让崔琰代替自己面见匈奴?

4. 曹操为何下令追杀匈奴使者?

东汉末期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曹魏基础,名声大振。以至于的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都因此惧怕曹操,当时有这么一个事,匈奴派了一个使者,带了大批奇珍异宝要面见曹操。
曹操听到后自然很开心,将要接见来自匈奴的使者,但他想以自己的身材相貌,不能扬我国威,万一让匈奴人看到长这样不行,怎么办呢?得找一个帅哥假扮自己,当时找了手下一个文官崔琰来假扮自己,崔琰相貌俊美,虽是文官但长相威武。于是就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者,自己就拿把到刀装侍卫站在崔琰身旁。后来曹操想探测下自己计谋成功与否,他就派人去追这个使者,问使者:“你对魏王有何看法?”结果使者说了这么一句话,使者说:“魏王威武非常,然而身旁持刀而立者却是个真正的英雄。”曹操得知后,马上又派人追杀匈奴大使。
持刀之人是个生性多疑的人,作为一个城府极深的枭雄,最反感能正确揣测出他的内心意图的人,例如杨修,看透门里加活、一人一口酥、鸡肋这些事上看透了曹操的心思。那位匈奴使者可见阅人之多,才华过人,可怜的匈奴使者只能看清人的外表,却看不透人真正的内心。一方面曹操因为使者眼光独到,具有真才实学,曹操恐怕使者回到匈奴以后会对自己不利,以绝后患。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匈奴使者竟敢直言不讳谈论一个天朝人物,且说魏王不如身边带刀侍卫。
暂且不说曹操派人追杀匈奴之事,就匈奴使者说的那一句话,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名望、地位是可以替代,而一个人的举止气质是怎么也不可替代的。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必删。)

5. 曹操为何要杀崔琰?

崔琰是东汉末年名士,也是冀州士林领袖。由于他影响力很大,各路豪杰都想得到他,为何爱惜人才的曹操千方百计得到他后,却杀了他呢?
崔琰出身于东汉名门士族清河崔氏,自幼勤奋好学。到了23岁时,突然研讨《论语》《诗经》,后来又师从大儒郑玄,由于他天资聪颖,很快成了郑玄的得意门生。
崔琰身长八尺,声姿高扬,眉目疏朗,妥妥是个英气十足的美男子。再加上他有大才,为人直爽,许多文人志士都喜欢与他交往,很快他就成了冀州士林的领袖人物。
曹操一直仰慕他的名气,听说他正为袁绍服务,有心招徕他。
正逢袁绍起兵,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攻打袁绍,袁绍战败病死,崔琰由于不肯服务于袁绍的几个儿子,遭到了囚禁,幸亏曹操及时行救,才逃过一死。
崔琰获救后,在曹操这里受到了极为隆重的礼遇,不久便成了曹操身边的顾问。
平定了袁绍,曹操得到了冀州,曹操查看了冀州百姓的户口后,很高兴地对追随他的大臣们说:“冀州居然是个大州,可以征到三十万兵马。”大臣们听后连连恭喜曹操。
崔琰却冷冷地指责道:“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崔琰这意思是说天下分裂,生灵涂炭,你得到冀州不去考虑如何施行仁政,却先关心能召集多少兵马,你这岂不让冀州百姓失望?
崔琰的话颇有些打曹操的脸,搁一般人都会暴跳如雷。大臣们都吓得脸色发白,准备迎接曹操的暴风雨。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曹操只是愣了一下后,便当着大伙的面,向崔琰道歉,称赞他有伯夷的风范,史鱼的耿直,于是请他担任次子曹丕的老师。
曹丕喜欢打猎,建安十一年,曹操出征并州,让曹丕留守邺城。
曹丕见老爹不在,马上就换了行头,备了马车,兴冲冲地出城打猎去了。
崔琰是个非常严谨的人,他认为曹丕应当学习如何心怀百姓,于是他专门追上正在打猎的曹丕,狠狠地把曹丕训斥了一顿。
曹丕是个懂得掩饰情绪的人,再说他又正和曹植争世子之位,需要得人支持,于是他立刻脱下了打猎的衣服,并诚恳地对崔琰说:“我若再犯这样的错误,希望老师能再次教诲我。”
崔琰看曹丕知道悔过,非常满意,认为他有明君之贤。
建安十八年,曹操年事已高,立世子的事情迫在眉睫。但曹操却一直不知是立曹植还是曹丕,左右犯难,只得秘密地给朝中重臣们发出调查问卷,想征询一下他们的意见。
本来,大臣们都填完了,并且将问卷封在信封里,再还给曹操便是。可是崔琰却非要公开表态:自古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曹丕是长子,又有美德,理应被立为世子,我当誓死捍卫他。
崔琰这一嚷嚷,闹得曹操很被动很尴尬,本来他还可以暗中多多考察曹植和曹丕,这下公开化后,不仅必须得立,而且还会因此激化二人的矛盾。
再说,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按理,崔琰势必为家族势力考虑才对,居然公开表示立曹丕,这不合常理啊!
曹操一向猜疑心重,虽然表面上感叹崔琰正直不阿,大公无私,但他心里对崔琰却百般猜忌。
崔琰在任的时候,主要负责人才引进,考核官吏等事务。由于他铁面无私,与同僚关系很一般。
崔琰也曾为曹操引荐过一个人才叫杨训,杨训资质平庸,曹操认为他不足为用,所以不想起用他。崔琰劝道:“杨训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他却遵守礼法,为人廉洁。”曹操这才给杨训安排了个小职务。
不久后,曹操称魏王,杨训立刻上表为曹操歌颂丰功伟业,字里行间极肉麻之词。朝臣很是瞧不起杨训这种没有能力光知拍马溜须之徒,于是在嘲笑他的同时,连带着也揶揄举荐他的崔琰。
崔琰也看了杨训的上表,不过此时崔琰和杨训就像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所以崔琰给杨训写了封信,在信中他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是说,你的表章我已经看了,写得很精彩,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本来崔琰的意思是要他耐着性子,不要理睬别人的嘲讽,可是有人却将这封信呈给了曹操,曹操早就发觉崔琰虽在他手下办事,但不光没有给他引荐得力的人才,反而借着考核的名义,将他好用的一些官员给罢免了。但由于崔琰每次都能有足够的理由,一直让曹操找不到理由处理他。
这下曹操立刻在这封信上大做文章,非说他这是对自己的不满,于是判他髡刑,停职反省。髡刑也就是把他头发剃光。这在东汉时期可是很羞辱人的惩罚。
崔琰解去职务,果然在家足不出户。
冀州的士林们听说后,纷纷去拜访他,以至于他家门口车马不断,宾客络绎不绝。
不光如此,有大臣还向曹操上报,说崔琰每天与这些人在一起时,双眼直视,似乎有愤懑之意。
曹操听后,也觉得崔琰不合情理。按说受了惩罚,应该低调在家反省,他却成天在家大宴宾客,这不是故意和自己唱反调吗?于是命崔琰自杀谢罪。
可怜崔琰什么错也没犯,就死在了曹操手里,曹操为何容不下他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
崔琰是个儒家士大夫,他坚守的是君臣礼法,仁义道德。而曹操是个政客,曹操想做的是以曹代汉,崔琰想维护的是汉室王族的正统,这就是矛盾的中心点。再说他的确也没有为曹魏事业做出什么贡献,反而是故意举荐一些没有能力的人,可见其心有异。因此,曹操想除掉崔琰的心,是早已有之,只不过一直找不到理由。

曹操为何要杀崔琰?

6. 曹操为何要让崔琰假扮自己去接见匈奴使者呢?

史载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这么看来,他小时候就是个闷葫芦,而且崇尚武功。
他到了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
这个正卒是什么概念?就是服徭役。
汉制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卒。
崔琰到了京师,眼界大开,才感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于是发奋研读《论语》、《韩诗》。
服役期满,在外面交友求学,离家四年后才归。但恰逢乱世,也没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于是窝在家里以弹琴读书来自娱。

当时袁绍正在扩充实力,到处挖人才。他了解到崔琰的情况,就把他征招到自己麾下。
这几年的苦苦求学,还有在外面的交友,使得崔琰眼界大开,也性格大变。由过去的闷葫芦几乎变成一个话痨了。
当时袁绍扩军的速度很快,可是军费的筹措赶不上队伍扩充的速度,于是欠晌的情况经常发生。
没有了饷银,士兵们就没有了作战的动力,于是开始自己想办法。他们挖掘坟墓,求取钱财。这种挖坟盗墓的勾当向来为人所不齿。
于是崔琰就规劝袁绍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他们取得作战的胜利。’如今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的爱心,追随周文王的仁慈之举。”袁绍听了崔琰的建议,并让他作了骑都尉。
在袁绍和曹操进行官渡决战时,崔琰又向他进言,这次袁绍却没有听从,后来在官渡大败。
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夺领导权,他们都认为崔琰是个人才,抢着要把他拉到自己的阵营。
崔琰一看涉身于这种权力争斗中,是一件非常凶险事情,于是推说自己有病,坚决推辞。
但有句俗话说得好,上了贼船还想安全撤退,那有那么多的好事。因此而获罪,被关进了监狱,依靠陈琳等人的大力营救,才免于一死。

公元205年,曹操打败袁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
当时曹操下令,让人统计冀州的人口。
一听说冀州还有三十多万人,曹操十分高兴,认为这里的人口打完仗之后还剩这么多,将来征兵的话兵源就不成问题了。
听了曹操此话,崔琰马上进行了反驳。
他认为刚刚得到这里,一场战争打下来,死伤是非常严重的。丞相现在的做法应该是去拯救和安抚百姓,而不是去统计这里有多少人可以去当兵。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在杀鸡取卵,那样会失去民心的。
这句口无遮拦的话出口后,在场的的官员都非常的害怕。因为他们知道,丞相这个人性情多变,而且内心非常高傲,他虽然十分看重崔琰,但对于一个刚来的人,还没有取得完全的信任,就敢这么随便胡言乱语,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曹操肯定要大发雷霆。
但曹操的表现实在令人大出意外,他严肃的向崔琰表示歉意。当时的宾客都在心里嘀咕,今天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曹丞相居然没有发火问罪。
其实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处,目前正是用人之际,他还要暂时借助崔琰的才干和名望来夺取天下呢,所以就容忍了崔琰的指责。
可见曹操的心胸,有时也很大度的,并不是斤斤计较之人。

《三国志·魏志·崔琰传》中描述崔琰的长相:“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
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标准的帅哥,简直是帅呆了,酷毙了。
有一次匈奴的使臣来觐见曹操,曹操自觉形秽,有点配不上大国的威仪;也可能是故意要“涮一下”这位来自异族的使者。
别管出于什么心理吧,反正他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让崔琰替自己接见匈奴的使者,而自己则在崔琰身边假扮成带刀的护卫。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手下人去问匈奴使者,让他们说说对刚才拜见的魏王有什么感觉。
匈奴使者照实回答道:“魏王非常儒雅,有君子风度;但他身后拿刀的那个人不一般,一瞧他那个眼神,就能看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有卓尔不群的气质。”
后人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感情真是这么回事。

7. 崔琰是如何归顺到曹操麾下的?关于崔琰的评价

?崔琰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字季,是当时曹操手下的著名谋士。在后人的记载描述中,?崔琰是个相貌俊美的美男子,据说其须长四尺,眉目疏朗,声姿高畅,就算是曹操也是对其相当敬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崔琰简介,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崔琰吧。崔琰的出生年月不详,然而少年时期的崔琰和大家印象中的崔琰完全不一样,那时的崔琰崇尚的是武功,喜欢的是击剑,而且是个言辞拙劣、迟钝的朴实少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崔琰才开始奋发读书,在二十九岁的时候更是到了郑玄的门下求学。只不过由于黄巾之乱,崔琰的求学生涯也只能被迫中断,并且因为归家之路全是贼寇,还有家不能回,只能在几个州际之间游历、流浪。在崔琰回到家中后,也只是弹弹琴读读书自我娱乐。
  
 
 袁绍在知道这么一个人的时候,立马就让人去征召崔琰,崔琰也就到了袁绍的阵营。崔琰在袁绍这里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给袁绍分析天下形势,也教袁绍该怎么管教、训练士兵,很受重用,马上就成为了骑都尉。但是后来由于袁绍没听从崔琰的话,导致了官渡之战的惨败,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深知崔琰的能耐,便争相抢夺他。崔琰推病便被他们关进了牢里,后来被陈琳等人相救。在崔琰进入曹操阵营之后,更是将自己的刚正不阿以及真言直谏发挥了出来,在曹操阵营中发挥了大作用。然而曹操后来却因曲解了崔琰的一番话语而将崔琰打进了牢里,之后更是赐死了他。看完了崔琰简介,相比大家对这位敢于真言直谏的名士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崔琰原先是袁绍阵营的,在袁绍阵营被曹操打败之后便来到了曹操阵营,崔琰有着很高的学识,再加上他本身又长得丰神俊貌,因此十分被曹操所器重,那么崔琰的成就有哪些呢?崔琰的学识是否配得上他的成就呢?崔琰身为东汉末年的著名谋士,自然引起了当权者的注意,袁绍便是其中之一,在袁绍的邀请下,崔琰便进入了他的帐下。有次看到袁绍的士兵十分暴虐专横,崔琰因此上谏袁绍,告诉他仁慈之军的道理,袁绍听后便让他做了骑都尉。袁绍的官渡之战败北,也是没有听从崔琰规劝的缘故,因此在战败之后袁绍的两个儿子便争相抢夺崔琰,崔琰却称病不愿再辅佐,因此被打入牢狱。
 
 之后曹操打败了袁绍的所有残余军队,让崔琰做了别驾从事。曹操对崔琰讲,说自己前几天查冀州的户口,总共有三十万人,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个大州了,但是崔琰却是面不改色地跟他讲,现在天下大乱,你注重的竟然不是增强自己的实力、用仁义安抚军民,反倒是先关注户口夸耀自己的实力,难道这就是老百姓所期待的明君么?崔琰说完这些话的时候,曹操帐下的其他人都是大惊失色,但是曹操却很受感动,连忙向他道歉。在曹操去征讨并州的时候,崔琰流了下来辅佐曹丕。有一次曹丕用极其奢华的行头外出打猎,便被崔琰教育了,之后曹操想要做魏王,又被崔琰反抗了,但是这次曹操却是动怒了,把他丢尽了牢狱,最后崔琰被杖死在狱中。
 
 崔琰是东汉末年魏国的名士,也是曹操曾经十分敬重钦佩的人,但是后来却因为一些误会将崔琰打入了大牢,还赐死了他。关于崔琰的故事有很多,包括崔琰在早年时期求学的故事、在袁绍阵营里时发生的故事以及在曹操阵营里的故事等。但是最为著名的崔琰的故事则是一个叫做“床头捉刀”的典故。那时候的崔琰已经是在曹操的阵营之中了,这时候的曹操也已经统一了北方,在所有的游牧民族之中有着很高的声望,那些游牧部落纷纷依附曹操,所以也会经常派使者出使而来,面见曹操,给予礼物。一次匈奴的使者便带了很多礼物来看曹操,曹操担心自己的样子不能将匈奴人威震到,便让崔琰来扮演自己,而自己则在坐榻旁边扮演一个侍卫。为什么会选择崔琰呢?因为当时的崔琰是一个著名的美男子,不仅风神俊茂,还有着出众的学识谈吐,由他来扮演自己,是曹操心目中最合适的选择。然而在这个匈奴使者会见完假扮曹操的崔琰之后,曹操马上就派人去问这个使者对自己的印象如何。谁知这个使者却说这个魏王长得是十分俊美,但是那个在坐榻旁边提刀而立的人,却是气度非凡,是个真英雄。所以后人便把“捉刀”这两个字来形容代替别人做事,比如“捉刀代笔”一词,便是用来形容文人们代人作文的情况。从这个崔琰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曹操对崔琰很是信任。
 
 后世对于崔琰评价如何呢?崔琰是东汉末年魏国的著名谋士,在他待在袁绍阵营中的时候,便将自己的才华与远见展露出来了,然而因为袁绍不听从崔琰的意见,导致了官渡之战的败北。从他的所有事迹中可以看出,崔琰是个很有胆识的人,擅长儒家之道,并且能够正确地分析局势,然而他更多做的是有关于“礼”的事迹,少有布局谋略。曹操口中的崔琰评价是这样的,他认为崔琰是一个完全继承了古风的人,有着古人那种风骨,敢于直言不贪名逐利,而且以礼守身,是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人,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有着对于崔琰评价的话语,他认为在这个《三国志》中,崔琰是品格最高的,但是由于过直易折,不懂弯曲,而使得崔琰不能长寿,最后还是被枭雄曹操给杀死了,十分可惜。
 
 在所有后世对于崔琰评价中,大抵都认为崔琰是高风亮节的一个代表,也绝对是魏晋风骨的一个代表,认为他如此砥砺名节的做法是后世身为一名文人最应该去学习模仿的。当时的崔琰也确实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之一了,他有一身的道理来支持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行之事全部问心无愧,初次遇到曹操,以为遇到良主,却不知枭雄与英雄虽然只差一个字,但是这其中的心狠手辣与冰冷无情皆在那一个字中。顺了心意,便是忠臣,惹我不快,便是乱臣贼子,不服自己,那便杀之而后快。

崔琰是如何归顺到曹操麾下的?关于崔琰的评价

8. 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自己认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于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

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