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鸿的科研成果

2024-05-17 03:20

1. 陈世鸿的科研成果

获省部级奖5项,主持和参加项目14项,罗列如下: 1.《知识信息系统环境及系列知识信息系统》,国家863计划项目,1994-1996,71万,第2承担人 2.《归纳推理与归纳法推理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1994—1996,8万,主持人。 3.《系统软件SystemZ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1993—1995,40万,主要承担人 4.《多媒体教学专家系统》,湖北省攻关项目,1994—1996,30万,主要承担人 5.《多媒体智能应用软件系统》,国家863计划项目,1998——2001,72万,第2承担人。 6.《并行归纳与并行归纳法推理》,国家863计划项目,1998——2001,8万,主持人。 7.《支撑Ada的分布并行计算环境》,国防科工委预研项目,1996—2000,50万,主持人。 8.《国家科委办公自动化系统》,国家科委专项,1994-1996,50万,主要承担人。 9.《多媒体远程教育软件平台与多媒体教育软件资源库建设》,国家863计划项目,2000-2003,60万,第2承担人。 10.《面向NC的现代远程教育软件平台与教育资源库建设》,国家863计划项目,2001-2004,150万,主持人。 11.《多媒体智能应用软件中的核心技术研究》,教育部项目,1999-2001,10万,主要承担人。 12.《大学数字博物馆软件平台》,教育部行动计划,2001-2002,120万,第2承担人。 13.《清华大学美术数字博物馆》,教育部行动计划,2001-2002,52万,第2承担人。 14.《多媒体工程中心建设专项》,1996-1999,586万,其中:国家科技部300万,武汉市科技局150万,湖北省科技厅局118万。第2承担人。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1999年以A级成绩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挂牌,2002年以A级成绩通过国家科技部运行评估近5年发表论文20篇。

陈世鸿的科研成果

2. 陈鸿的研究成果

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准周期超晶格的集体激发与光学性质的研究”于1998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发辐射和受激吸收中的量子干涉效应”于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无序材料的低温特性的理论研究” 于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近40篇被SCIEI收录。先后主讲过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热学、固体量子场论、量子统计、凝聚态物理前沿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3. 陈鸿汉的科研成果及奖项

长期从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科学研究方向为地下水污染评价与控制治理。参加完成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的编制,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30余项。近年来,作为负责人先后完成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地矿部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地质行业基金项目、国家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基金资助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  近年来,分别获国土资源部(地矿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七项;完成《沿海地区地下水环境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岩溶空隙位置的定量预测及其连通性的数学模拟》、《多孔介质溶质运移动力学》和《城市人工湖环境地质研究》等四部专著。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2篇)。

陈鸿汉的科研成果及奖项

4. 陈宇的学术成果

 [1]曾质彬;陈宇;康达昌;.BT20钛合金筒形件的UOE热成形[J]金属成形工艺.2003,(06)[2]杨国平;徐文臣;陈宇;单德彬;康达昌;吕炎;.BT20钛合金筒形件旋压组织和择优取向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9,(04)[3]陈宇;康达昌;金晓鸥;.钛合金锥形件温热剪旋热力耦合有限元模拟[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01)[4]陈宇;康达昌;.钛合金筒形件温热强旋热力耦合有限元模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02)[5]杨国平;徐文臣;陈宇;单德彬;康达昌;吕炎;.筒形件强旋变形流动规律研究[J]塑性工程学报.2008,(06)[6]陈宇;徐永超;单德彬;.TC4钛合金锥形件温热剪旋实验研究[J]锻压技术.2008,(03)[7]徐文臣;单德彬;陈宇;康达昌;吕炎;.钛合金薄壁筒形件热旋成形技术研究[J]锻压技术.2008,(03)[8]徐永超;陈宇;苑世剑;.半球底筒形件充液拉深加载路径优化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07)[9]高西成,陈宇,康达昌.锥形件无芯模旋压的静态有限元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02)[10]孟晓峰,陈宇,康达昌.倒锥形芯棒拉拔内螺纹管工艺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04) [1]陈宇.基于PMR模型的电子信息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2]陈宇.大型综合超市流线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康达昌;袁春生;孙红镱;袁海涛;陈宇.大型阀体类零件剪切挤压成形法[P].CN00126178.9.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03-13[2]苑世剑;徐永超;陈宇;康达昌.可以提高板材零件成形极限所使用的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P].CN200610010339.5.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01-31[3]杨春玲;顾春阳;万鹏;李宪全;陈宇.基于SOPC的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远程监控系统[P].CN200910073286.5.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06-09[4]杨春玲;顾春阳;陈宇;万鹏;李宪全.基于FPGA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方法[P].CN200910073288.4.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06-09[5]杨春玲;顾春阳;李宪全;陈宇;万鹏.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IP核[P].CN200910073287.X.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06-09[6]朱敏;杨春玲;陈宇;李洋;刘思久.基于BIST的数据采集系统及其实现采集、自测试的方法[P].CN201010128968.4.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12-29[7]杨春玲;朱敏;李伟亮;陈宇;张振东.高细分多路步进电机片上系统驱动器[P].CN201010523072.6.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02-09[8]陈宇;徐文臣;单德彬;康达昌;吕炎.热旋压机独立数控跟随火焰加热装置[P].CN201010509659.1.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02-16[9]陈宇;徐文臣;单德彬;康达昌;吕炎.卧式旋压机的重型芯模支撑装置[P].CN201010509674.6.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04-06 [1]康达昌;孙红镱;陈宇;杨红亮;.大型高压阀体的剪切挤压成形研究[A].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11-01[2]陈宇;张伟红;张士宏;康达昌;.NiTi形状记忆合金杯形件反挤压工艺研究[A].第九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二届全球华人先进塑性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05-07-01[3]陈宇;张伟红;张士宏;康达昌;.NiTi形状记忆合金杯形件反挤压工艺研究[A].第九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二届全球华人先进塑性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2005-07-01[4]张伟红;张士宏;陈宇;陈威;康达昌;.NiTi形状记忆合金管坯高速热挤压工艺研究[A].中国兵工学会压力加工专业委员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12-01[5]徐文臣;单德彬;陈宇;康达昌;吕炎;.钛合金薄壁筒形件热旋成形技术研究[A].第十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三届国际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0-01[6]陈宇;徐永超;单德彬;.钛合金锥形件温热剪旋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三届国际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0-01

5. 陈鸿宇的介绍

陈鸿宇,男,汉族,1951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今汕头市濠江区)。1984年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教授。

陈鸿宇的介绍

6. 陈世鸿的科研方向

软件工程:软件理论、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构件、软件可靠性与正确性论证、复杂性理论。知识工程: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数据库、知识发现、行业多媒体系统的结构与中间件技术

7. 陈鸿的研究领域

陈鸿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的理论及实验工作。研究领域包括:无序系统低能元激发、复杂系统的弛豫行为、聚合物及无序系统的亚稳态、准一维材料的热力学及输运行为、耗散量子系统、低维强关联系统、光子晶体。

陈鸿的研究领域

8. 陈鸿宇的学术论著

主要著作《区域经济学新论》(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新探索》(中国求实出版社,2002)、《空间视角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五篇》(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学术观点1.在1998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学新论》一书中,探索新古典经济学和国外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结合点,在对“经济区域”的内涵及其生成和运行规律、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布局、区域开发与规划、区域发展差距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新的归纳、界定和阐述,试图以此构筑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该书于2003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及多所大学列为区域经济学专业书目之一。2.在2001年出版的专著《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新探索——广东区域发展差距和梯度推移发展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不平衡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一般形态,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该书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传统的产业梯度推移理论提出质疑,系统地阐明了梯度推移发展战略的理论渊源、定义特征和运行机理,提出梯度推移发展战略适用于任何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空间,正确运用这一战略,最终会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观点。该书是省内外较早和较系统研究梯度推移发展战略的著作。3.在2008年出版的专著《空间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机制》一书中,通过对区域经济梯度发展中的“后核心区”问题和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区域圈层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的分析,阐述了“动态的区域圈层理论”的基本框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机理、特征和效应做出了初步解释,多视角、大跨度地描述了粤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所必需的空间支点、科技进步、人力资本和生态环境等支撑条件。从而丰富了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区域圈层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的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粤港区域经济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比较丰富的资料,对推进粤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明显的参考价值。该项成果被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推介。4.在论文《后工业化时期区域和产业的双重再集聚》(2006,上海人民出版社)中,以英国区域政策的变化趋势为样本,论证区域人口和产业顺次经历工业化成长期的“双重集聚”、工业化成熟期的“同步扩散”直至“后工业化”时期人口和产业“双重再集聚的发展轨迹。,提出广东的区域政策必须原来单一的“区域集聚——扩散”模式,走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二者复合平行推进;由原来一般化和粗略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走向差异化和个性化。对被扭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理念提出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