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可惜的大臣,李鸿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2024-05-09 05:12

1. 晚清最可惜的大臣,李鸿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在历史长河中,李鸿章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我为您讲解。
  说起晚清时期最可惜的大臣,那么这位大臣肯定就是李鸿章了,估计大家看到李鸿章的名字,第一时间想到就是卖国贼,因为他代表清 *** 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尤其是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让他背负了上百年的骂名,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单凭他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这一条,其实也就已经注定了李鸿章会被骂,毕竟这一个条约可就让清 *** 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那么,李鸿章真的就是一个卖国贼吗?下面,我就跟大家说一说,晚清最可惜的大臣,宁愿被世人误解上百年,也愿意背负卖国的名义。
  其实,李鸿章还真就不是卖国贼,别看他跟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赔偿了2亿两白银,如果不是李鸿章去日本签约的话,估计当时清 *** 赔偿的就不止2亿两白银了,因为当时李鸿章去日本签约的时候被日本人打了一枪,当然这并不是日本 *** 所为,而是日本的右翼激进份子所为。李鸿章被打这一枪影响很大,不仅对李鸿章个人有影响,对日本 *** 有影响,对当时的世界来说也有影响,也就是因为影响太大的原因,所以李鸿章才会说他这一枪挨的太值了。只不过可惜的是,当时并没有谁能理解李鸿章,即便是挨了一枪还是被国人骂成了卖国贼,而且一骂还就是上百年。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还真就不一定非要去,即便是他不去清 *** 也会派别的人去,当然清 *** 之所以让李鸿章去,无法也就是想找一个人背锅罢了。很显然,这样的条约谁去签谁都会背负骂名,清 *** 明白这个道理,李鸿章同样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为什么李鸿章最终还是去日本签约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李鸿章是真正的爱国的,他并不在意所谓骂名不骂名,即便是会被世人误解上百年,他也愿意背负卖国的名义,不是他没有选择而是他不想选择。
  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因为李鸿章老了,而且还是真的老了,签约回来之后没过多久他就死掉了。当然,这个所谓的真的老了,并不是因为李鸿章的年龄老了,而是因为他的心态老了,因为当时的清 *** 他早已经无力回天了,可见晚清的这位最可惜的大臣到底是有多可惜。大家又是怎么看,李鸿章到底是不是卖国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晚清最可惜的大臣,李鸿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2. 世人对晚清名臣李鸿章是如何评价的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政治、军事和外交的代表人物,在国内李鸿章为国家的统一安定对农民起义势力进行军事镇压,为国家的富强而主张改革,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科技,引进外来科技和先进军工民事。在国外李鸿章主张和谈,对列强绥靖,以换取中国在世界的稳定。
  李鸿章照片
  近代末期,李鸿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然而他桎梏于封建帝国的思想,无法摆脱洋务改革的局限性,改革未能达到目的。李鸿章逐渐从洋务运动的强国转为富国,开始构建朝廷的国有民生企业,洋务运动带来的富裕最终只被少数满清贵族所有。
  洋务运动带来的新风却让近代中国拥有追赶列强的基石,一部分程度上解放了民众的思想,促进了未来革命的成功。轮船招商局等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加快了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汉阳兵工厂等则成为近代中国武装革命的重要力量。
  清 *** 在世界列强面前任人鱼肉,李鸿章作为外事交流的重臣,为保清朝的稳定,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的渗透因此不断增强。李鸿章临终前签订的《辛丑条约》让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国家陷入混乱。
  李鸿章于清 *** 而言是中兴名臣,于国家民众而言是卖国罪人,于历史时局而言是改革伟人。李鸿章才能卓越,而满清的腐败让他的施展空间大为限制。水浅船大,让人扼腕。
  李鸿章政改笔记  李鸿章的政改笔记出自雪珥,全面分析了李鸿章利用洋务改革拯救腐朽的帝国,在这段时期李鸿章的敌人内有封建政敌和满清贵族,外有帝国主义压榨,而李鸿章通过“以夷制夷”和培养军方后人来扩大洋务运动的影响力和改革进度。
  李鸿章政改笔记
  在政改笔记中,我们看到李鸿章是如何成为清 *** 的一代权臣,在国内的反对中通过政治斗争在夹缝中求生存,利用贪官污吏达到国内各大势力的平衡,经历低潮仍旧不改初心,从而完成洋务改革的既定目的。
  李鸿章并非汉奸,国内逼迫希望谈和,国外列强进行压迫恐吓。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李鸿章甚至遇刺,同时父子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因为李鸿章扩建海军、修建铁路等试图保护清朝的海疆安全,此事让日本对李鸿章极为忌惮。然而这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陷入了政治低潮,洋务运动也开始偃旗息鼓。
  李鸿章曾经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西行,为政改积攒知识。在各国游览期间,李鸿章受到了各国的惊叹,对于这个没落的东方大臣拥有近代其他人所没有的眼光和政治手腕表示认同,这让李鸿章受益匪浅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外交卖国罪名埋下灾祸。
  在李鸿章低潮时期,他对中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民主或君主立宪表示认可,认为这极有可能会发生,同时他也期望未来的政治领袖谨记国家统一对于崛起的必要性。
  李鸿章访美  李鸿章一生多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引起国内外轰动的还是1896年8月底的那次访美。当时的李鸿章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为了宣传他的洋务运动,为了能使大清的国力昌盛,也为了保护中国人在国外的利益,他访问了美国。
  李鸿章画像
  当时李鸿章出访美国举国关注,国际上也很关注此事,美国朝野也把他当做一件大事,作为东方第一位高官来到美利坚,《 *** 》跟踪报道了李鸿章的活动全过程。
  李鸿章此次出访美国,行程紧凑,除了例行公事外会见外国使者,看完在美华人外,还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 美国的排华法案及美国歧视华工的做法,并接受了记着访问,讨论了清朝的对外政策,欢迎外国人在中国来进行友好的经商和投资,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 *** ,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
  为期十天的访美活动结束后,李鸿章离开华人自发送行,在访美的十天里,这位古稀老人不卑不亢的展现了中国人的气节,展现出了一个高官特有的风度,他虽然是一位老人,但是却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国家尽自己可能的力量,也许对于他的功过历史早有明说,但是在不同人的心里,这位老人爱国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爱国老人。
  李鸿章书法  作为封建帝国终点的重臣,李鸿章仍旧留存着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嗜好,友好学子同乡,和睦亲邻师友,拟写对联诗作表明心意。李鸿章留下来的书法,也大都证明了他在中国传统文学的造诣颇具功底。
  李鸿章书法
  李鸿章的书法作品处于近代,留存较多,然而价值却远超一副古字画。古代常常以字观人,以文取官。李鸿章曾经做过翰林庶吉士,这表明他的文学功底是值得肯定的。他的墨宝多赠以同袍将士或同窗官员,以书法表明自己的心迹。
  “常将令德表风俗,不以外物摄天和”,这段不过最简单的对联表明了李鸿章下笔时的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朝中重臣,李鸿章意在富国强兵,他已经不需要甚至不想要通过争权夺利来保障自己的权位。
  “天”字在联中锋芒必露,李鸿章的个人荣辱被清 *** 和列强的外交践踏,他不再在意这些身外名声,以忠君爱国贯穿自己的一生。
  李鸿章晚年时的书法已经逐渐藏锋于内,他的落款已经由原来的“合肥李鸿章”变为“仪叟李鸿章”。他已是垂垂老矣,已经将毕生奉献了国家。他为官做事从不脱离朝廷法度和帝后旨意,他下笔成书极为顾全纸张大局布置。
  至今为止,李鸿章所有的文字姿态极低,无论是隶书或是行书草书,谦让而恭谨,处处避让,循规蹈矩,然而在字里行间的距离和字体的大小,我们也能看到这个老人有时下笔的无奈和决心。
  李鸿章后人  李鸿章画像
  在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死后不久,长子李经述在守孝期间也逝世了,唯有李鸿章的幼子李经迈承担起李家朝中的力量。李鸿章对于幼子极为喜爱,因此李经迈受到李鸿章余荫清 *** 做到驻奥匈帝国大臣、民政右侍郎等职。李经迈是最为理解父亲的人,所以他曾一度为父亲鸣不平,深悔看错他人、错信朝廷。
  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极为颓唐,家中唯有长孙李国杰稍缓他的情绪。李国杰极为著名,和军阀段祺瑞等人交好,在北洋时期和民国初期占据高位,长期掌握轮船招商局。李国杰出手阔绰,与杜月笙、黄金荣等相交甚密,曾经救济抗日志士王亚樵。蒋介石上位后,李国杰因洋务运动和满清遗产与蒋介石交恶,且并未看透政治大局,在日军侵华后不久,被蒋介石指使军统暗杀。
  李鸿章的曾孙一代随着李国杰的死亡和日军侵华而逐渐没落,或隐姓埋名,或专于学术,多数生活在上海或安徽合肥。在现代中国,李鸿章的后代多为道字辈和永字辈。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这句古人的谚语在李鸿章后人身上完全应验,自李鸿章的从孙开始,他们不再拥有贵族的骄傲,依靠自己曾经受过的教育、知识素养,为自己而活。
   

3. 同为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为什么最恨他?

说起我国的近代,那的确是一段让人不愿提起的岁月,尤其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社会秩序混乱,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情况。羸弱的清朝,让我国受到了莫大的屈辱,各种领土被那些帝国主义势力给侵占,甚至当时的清朝已经成为了那些帝国主义的走狗,至今让我们提起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痛人心弦。

不过哪怕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之中,也是有着人才产生的,人们常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朝作为我国的最后一个朝代,那么他自然也是有着能臣贤将的,最让人们熟悉的莫过于清朝的四大名臣了吧?我想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李鸿章吧,尽管人们对他的是非功过评价不一,但不得不承认,他也的确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说起李鸿章在晚清的时候,他的权力可以说是非常大了,已经能够权倾朝野了,是作为四大名臣之一的他,也不是做什么事都有顾忌的。而在这四大名臣之中,有一个人却是李鸿章最恨的,你知道他是谁吗?如果你听说过汉阳铁厂,那么我想您一定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了,没错,它就是张之洞。

而且张之洞他对清朝可谓真的是忠心耿耿,在清朝的末期,朝堂已经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两派人经常在朝廷上互相指责,张之洞和李鸿章就分属不同派系的人,因此两个人也经常是在朝堂之上有着较量。
大家都知道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这件事情吧,虽然伊犁等地被收回来了,但是清政府却又赔偿给了沙俄更大面积的土地,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国内也是引起了人们的愤怒。
拿回自己的领土,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却又赔偿给别人土地,这本身就是一件有辱国格的事情,张之洞对于此事也是大力抨击。

在这个事情上,李鸿章,张之洞两人就出现了分歧,李鸿章觉得要讨好俄国,毕竟如果能讨好俄国,对清朝也是有帮助的,而张之洞却不这样认为,他还痛声指责李鸿章没有作为,虽然最后此事有了一些更改,但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能隐隐看出张李两人之间的不合。
当时的两人都是重臣,权力是不相上下的,而且因为两个人思想的不同,在有些事情上难免会出现冲突。当时因为有着那些外国势力的侵犯,清朝内部也是形成了两个派系,一个是以张之洞为主的主战派,有了主战派那么自然,就有主和派。
在当时的一次战争中,张之洞力排众议决定运用冯子材作为指挥官,冯子材也确实带来了战争的胜利。

眼看势头正好,张之洞也是想给敌人予以更大的打击,然而李鸿章作为主和派的代表之一,在这个时候他也是叫停了张之洞想要接着打的想法,并且点明告诉张之洞,如果出现了意外的变故,责任全部要算在他的头上。
在这个时候,张之洞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的成就明显要比他更大,而且李在朝中的势力也是比他更强的,虽然选择了同意,但是张之洞的心里也是憋着一团火的。
为了在洋务运动中争一口气,也是为了能够在朝中有着与李鸿章分庭抗礼的话语权,张泽栋对于洋务方面也是更加的卖力了,或许是不想在这个方面输给李鸿章,也是想让大家看一下他创办洋务的能力,张之洞在这件事情上的确是非常卖力。
在历史教科书上,我们也能看到张之洞也的确是一个人才,他也是开创出了许多洋务企业的,要说最著名的,我想大家都会想到汉阳铁厂吧!

而汉阳铁厂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张之洞的得意之作了,毕竟那时的汉阳铁厂已经是全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了,而且在汉阳铁厂中制造出来的汉阳造也是有着很大的名气的,这把步枪也是被我国的军队一直沿用了很长时间。
张之洞的名气也是随着汉阳铁厂等他开办的洋务企业,而一路飙升,所以说现在的张之洞已经有了,能与李鸿章五五开的实力了,这让他在朝中的时候也是底气十足的。
再觉得自己能和李鸿章分庭抗礼的时候,张之洞也是有一些飘飘然了,此时的李鸿章看到张之洞这样意气风发,也是有些看不过去了。于是两个人就在朝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如果两个人中的一个人提出了一些意见,那么另一个人一定会提出反对意见,这就是当时张之洞和李鸿章之间的关系。

说起张之洞的能力,也的确是令人佩服。要知道张之洞当时在发展实业,可谓是各个行业都有涉及,而这可是需要一大笔钱的,当时的清政府内部已经是腐朽不堪了,贪污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指望清朝拨款更是不可能了。
清政府拨下来的那些钱还不够塞牙缝的呢。这就需要张之洞自己来想办法了,当时张之洞的地盘在湖北,而那么多的厂子,张之洞硬是凭借自己的能力给建了起来了,足以看出他在经济方面也是有着非常高的天赋的。
而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李鸿章等人也是去世了,这下子再也没有人能够限制张之洞的发展了,但是李鸿章却是把袁世凯给提拔起来了,因此当时的矛与盾之争,又成为了袁世凯与张之洞之间的斗争。不过两人之间却没有像李鸿章那样与张之洞在明面上剑拔弩张,其实在暗地里两个人也是有着一番较量的。

在张之洞看来,袁世凯还是一个晚辈,所以自己对他的态度也是非常傲慢的。但是袁世凯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泥人还有三分火气,更别说是袁世凯了。因为种种事情,两个人的关系也是不断恶化。
但好在双方都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而张之洞的年纪也是越来越大,到了72岁的时候,他便撒手人寰。在年龄方面,袁世凯可以说是占尽了优势,袁世凯最终也是通过一些手段登上了当时权力的巅峰,也算是代替李鸿章赢了张之洞吧。

结语:
其实说起李鸿章,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复杂的,有人夸赞她,也有人呵斥他是卖国贼。但抛去这些不说他的能力,还是得到人们的肯定的,作为当时四大名臣的他,却经常遭到张之洞的针对,耳机是一种新老观念的争斗,也是权力的争斗。所以在四大名臣之中,张之洞也是李鸿章最恨的人了!

同为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为什么最恨他?

4. 清朝大臣李鸿章的洋务生涯是怎样的

李鸿章之功:
1。组建淮军
太平天国成立后,一路如尖刀利刃,乘风纸破,势如猛虎。清军一路败退,到后来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这个时候的江南士绅,已如抱团老鼠,危在旦夕。李鸿章就是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组建淮军,前往抵抗太平军。当时是两淮地区,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民间纷纷结寨自保图存。当听闻李鸿章招募之后,纷纷上前投靠,而李鸿章也通过他在两淮地区的关系,使得淮军顺利组建,以致后来成为一支雄师。
2。镇压天平天国运动
也许在现在许多人看来,太平天国起义,是一群被清朝压迫到底,进而奋起反抗的无辜平民。李鸿章率军强势镇压,实在是助纣为虐。但首先李鸿章是清朝大臣,自然为清廷效力。
再者以当时的情况,长期内耗只能加快列强瓜分中国的脚步,镇压是必然的。最后如果不镇压,真让一群什么也不懂的平民,领导一个国家,这以后的事情会如何,便无需多说了。
3。领导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
清末积弊,整个国家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昔日以铁骑征服中原的大清帝国,抵不过列强的船坚利炮,成为实实在在的“东亚病夫”。在顽固派死守祖宗规矩,不图维新之时,李鸿章顽强的站了出来。带头创办实业,领导洋务运动,与守旧派作斗争。也许在今人看来,洋务运动并不是彻底的革新,并没有真正的挽救国家于水火。当在当时能够站出来,足以证明李鸿章的前瞻性,事实上后来与列强周旋,很大部分都是依靠洋务运动的积蓄来斗争的。所以李鸿章功绩极大,更不用说他创办的北洋水师了。
4。外交上的一力周旋
李鸿章代清王朝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诸如《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这是他后世最大的骂名。可是如果静下心来细思,李鸿章已经做到了最好。“弱国无外交”,并不是一句空话。

5. 李鸿章晚清著名大臣,是历史最憋屈的人物


李鸿章晚清著名大臣,是历史最憋屈的人物

6. 晚清名臣李鸿章,最后的结局有多惨?

说到晚清历史,就不得不说到李鸿章,因为李鸿章对晚清时期各方面的影响都太大了;在军事上,他是淮军的创建者,而且他还是北洋舰队的统帅;在政治上,他是直隶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在商业上,他是北洋通商大臣。总之,清王朝的各方各面,李鸿章都参与了,而且都做得还不错。

但慈禧太后为何视他为“再造玄黄之人”呢?首先要了解“玄黄”是什么意思,玄黄一词出自《易经》,是天地的意思;也就是说,慈禧太后认为李鸿章是再造天地之人,对江山社稷有极为突出的贡献。为何慈禧太后会对李鸿章有如此高的评价呢?这还要从清王朝当时面临的局面开始说起。
当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而且病入膏肓;先来说说这内忧,内忧指的就是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部队,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席卷清王朝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为了平定这些起义军,清王朝是真的耗尽了所有财力和物力。而李鸿章,也就是在平定太平天国期间崛起的,尤其是在曾国藩主动裁军之后,李鸿章却没有裁军,而是拥兵自重。

后又顺利平定让清王朝头疼不已的捻军,先后出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等,可能成为总督对无数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这绝不是李鸿章的终点,因为当时的李鸿章,才四十余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手上时刻握着一支数量庞大的精锐部队。
在当时,清王朝为了摆脱困境,已经开始了“洋务运动”,而李鸿章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在他担任地方总督的时候,就曾办过多个厂,尤其是军工厂,他一人就办了三个,分别是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以及天津机器局;而这些军工厂的存在,为之后北洋舰队及新式陆军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不久,李鸿章就调任为直隶总督,这直隶总督乃是天下九大总督之首,权势极大,已经是清王朝权力的核心人物之一了;而且,这李鸿章还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的确为清王朝富强做过很多努力,如创办工厂、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建设军队等等;但可惜的是,“洋务运动”的本质,就是一场浮于表象的“作秀”,本质还是和以前一样糜烂。
所以在甲午战争的时候,被日本轻松击败,在北洋舰队覆灭和赔偿两亿两白银后,“洋务运动”彻底宣告失败。所谓再造玄黄之人,最终还是没能再造玄黄,这其中有李鸿章自己的一部分原因,而更多的原因是清王朝的统治阶级不希望发生权力变更的现象,说白了,他们就是不想失去既得利益。

这一点,还是曾国藩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就开始韬光养晦,始终没有进入真正的核心圈;可能很多人认为,曾国藩裁军是愚忠之举,毕竟当官,谁不想向上爬。但是向上爬就一定好吗?看看李鸿章,一生签订了多少丧权辱国的条约;虽然他可能是“背锅侠”,但仍是无法避免在死了数十年之后,遗体被扒出来,挫骨扬灰。
可能,李鸿章只有在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曾国藩的大智慧吧,因为人这一生的追求,除了生前的荣华富贵,还有去世后的名声;固然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杀了不少人,但后人对他更多的是追捧和赞誉;而李鸿章呢?虽然他对清王朝是有大功,但后人记得的,只有他签订了屈辱条约,所以注定他遗臭万年。

7. 晚清重臣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
  
 1901年11月7日,晚清重臣、“中兴元老”李鸿章,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李鸿章于1823年2月15日出生在安徽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一个“耕读之家”,1847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初从师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1853年回籍办团练,镇压太平军。1861年11月,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1864年,卒部克常州,赏骑都尉世职,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赏戴双眼花翎。1865年,署两江总督。旋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1867年授湖广总督,赏加一等骑都尉世职。1868年加太子太保衔。旋任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1870年,兼署湖北巡抚,继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首领。1873年后,授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抱定:“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方针参与发起洋务运动,先后开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1872年,选送幼童赴美国学习,又向英、德、法诸国派遣留学生,并在国内设立学堂,聘用洋人教习,有广方言馆、北洋水师学堂、电报学堂、西医学堂等。同时购买军火和军舰,扩充淮军势力。1888年,建立北洋海军。1896年负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李鸿章多次代表清廷办理对外交涉,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
  
 对他的去世,慈禧“震悼失次”,清廷特旨予溢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候爵;大祀贤良祠,原籍及“立功”省建立专祠,并将生平战功政绩,宣付国史馆立传,伊子李经述承袭一等侯爵。遗著辑为《李文忠公全书》。临逝前,李鸿章力荐袁世凯,他在遗折中附片奏闻:“环顾宇内人材,无出袁世凯右者”。因而于李鸿章逝世当天,袁世凯即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标榜“自强”,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同时筹办北洋海防,加强军事力量。为了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式新式学堂,派人留学欧美,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 社会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这又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李鸿章家族示意图。

晚清重臣李鸿章

8. 晚清中兴名臣李鸿章的可悲人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