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有哪些依据?

2024-05-04 06:23

1. 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有哪些依据?

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谋臣,《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而著称于世,向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和“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说,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他写的预言如「烧饼歌」、「百字碑」等,准确的预言了从明初一直到今天所发生的历史大事。“今日灯火朝上,来日灯火朝下”(过去点油灯,现在点电灯)和“今日活牛耕地,来日铁牛耕地”等预言, 也是刘伯温留给后人的。在民间,许多地方把刘伯温当作祖师爷来供奉。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有个天津城,可知道天津城也叫做算盘城的就不多了。天津城墙东西长,南北短,俨然是一只大算盘。
  天津的算盘城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明朝时刘伯温在北京修了里九外七的都城以后,看到北京三面环山,惟独南侧一马平川,好像营门大敞;又看到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是个水陆要冲,盐粮集散之地,正好拱卫京门,便决定在这里也筑一座城。
  刘伯温带领一批人在天津实地查勘多日,对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满意。可是提到筑城,有一件事叫他十分为难,那就是当时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这天夜里,已经鼓打三更,刘伯温心事重重,辗转不能入睡,便披衣出门,向外面悄然走去。走来走去,就走到了三岔河口以南的这个地方。
  这时候,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刘伯温心里静极了,静到一定程度,便有了一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就在这时候奇迹发生了。
  刘伯温突然看到前边不远处有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背朝他坐在地上。这人坐在地上也足有两三丈高,头上金盔,身上金甲,闪闪发光,原来是一个金甲神!
  刘伯温看罢大吃一惊,本想转身退避,又一思忖:这位天神三更半夜坐在此处,定有用意,我倒要弄个明白。于是,他放轻脚步,围着金甲神绕了一圈儿,看了个仔细。只见这金甲神左手托金鼓,右手擎算盘,坐在那里坦然自若,不发一语。刘伯温正诧异之间,金甲神忽地化作一缕轻烟,眨眼间便无影无踪了。
  刘伯温惊异之中,似有所悟。
  第二天,刘伯温即命人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挖掘。挖着挖着,铁掀碰到了一件硬东西上,当的一声。刘伯温叫大家小心,不可损伤挖着的东西。不一会儿,在东西南北四个角上各挖到一块二尺见方的金砖。
  这下建城有资金了,刘伯温大喜。他下令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盖起一座三层高的鼓楼,楼开四门,名为:“拱北”、“定南”、“镇东”、“安西”。接着以鼓楼为中心,在四周照着金甲神擎的算盘模样,建筑了一座长方形的城垣,城东西长五百零四丈,南北长三百二十四丈,城周总长九里十八步,恰恰似一只巨大的算盘。又以鼓楼为中心,辟街四条,街的两端,一抵鼓楼,一抵城门 并在东门城基深处,埋放了一个十三位数的铁算盘,将上方的两个珠和下方的五个珠,全推到靠近中档处,取其“无尽数”的含意,以示这座城建成后,可以保持年代深远,永久存在。可是这座城地当九河下稍,经常发生洪水泛滥,城垣被淹。清雍正年间,天津盐商安尚义资助改建,城垣向西偏移,并加宽城基,缩短高度,使城既能守卫,又可防汛抗洪。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次年将城拆除,发现在深处埋有一个铁算盘,算珠为“495”三位数,如果从1406年建城算起,到1901年拆城时止,实为495年。是不是刘伯温早有预测,到现在还是个难解之谜。

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有哪些依据?

2. 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有哪些依据?

笑谈诸葛亮与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我知道你!你 五百年前知有你, 五百年後知有谁?"刘伯温见後不禁赞叹诸葛亮神算,

3. 西游记中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菩萨是谁。

南海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西游记中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菩萨是谁。

4. 佛说:前生500次回眸换得今生擦肩而过的后面一句是?

佛说:前生500次回眸换得今生擦肩而过的后面一句是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故事来源于:有个年轻美丽的女孩,出身豪门,家产丰厚,又多才多艺,日子过得很好。媒婆也快把她家的门槛给踩烂了,但她一直不想结婚,因为她觉得还没见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个男孩。
  直到有一天,她去一个庙会散心,于万千拥挤的人群中,看见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不用多说什么,反正女孩觉得那个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结果了。可惜,庙会太挤了,她无法走到那个男人的身边,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那个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后来的两年里,女孩四处去寻找那个男人,但这人就像蒸发了一样,无影无踪……
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祷,希望能再见到那个男人。
  她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显灵了。
  佛说:“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
  女孩:“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说:“你要放弃你现在的一切,包括爱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
  女孩:“我能放弃!”
  佛说:“你还必须修炼五百年道行,才能见他一面。你不后悔么?”
  女孩:“我不后悔!”
    女孩变成了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风吹日晒,苦不堪言,但女孩都觉得没什么,难受的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看不见一点点希望,这让她都快崩溃了。
  最后一年,一个采石队来了,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凿成一块巨大的条石,运进了城里,他们正在建一座石桥,于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
  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见了,那个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
  他行色匆匆,像有什么急事,很快地从石桥的正中走过了,当然,他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着他。
    男人又一次消失了,佛祖再次出现。
  佛说:“你满意了吗?”
  女孩:“不!为什么?为什么我只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说:“你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
   女孩:“我愿意!”
  佛说:“你吃了这么多苦,不后悔?”
   女孩:“不后悔!”
    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都在近处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满怀希望的看见一个人走来,又无数次希望破灭。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炼,相信女孩早就崩溃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
  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女孩知道他会来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
  来了!他来了!他还是穿着他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么俊美,女孩痴痴地望着他。
  这一次,他没有急匆匆的走过,因为,天太热了。
  他注意到路边有一棵大树,那浓密的树荫很诱人,休息一下吧,他这样想。
  他走到大树脚下,靠着树根,微微的闭上了双眼,他睡着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边!
  但是,她无法告诉他,这千年的相思。她只有尽力把树荫遮挡起来,为他挡住毒辣的阳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他站起身来,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在动身的前一刻,他抬头看了看这棵大树,又微微地抚摸了一下树干,大概是为了感谢大树为他带来清凉吧。
  然后,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视线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了。
  佛说:“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
  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说:“哦?”
  女孩:“ 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说:“哦!”
  女孩:“他现在的妻子也像我这样受过苦吗?”
  佛祖微微地点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这一刻,女孩发现佛祖微微地叹了一口气,或者是说,佛祖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女孩有几分诧异,“佛祖也有心事么?”
  佛祖的脸上绽开了一个笑容:“ 因为这样很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为了能够看你一眼,已经修炼了两千年。”

5. 为何说刘伯温知前后五百年?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为何说刘伯温知前后五百年?

6. 刘伯温写的那什么,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是什么书

“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是对刘伯温的评价。不是刘伯温写的书。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刘伯温对于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曾经在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一家书店中翻阅一本天文书,翻过一遍后竟然立即能背出来,书店的主人便要将书送给他,他却说:“书已经在我的胸中了,要书何用?”

扩展资料:
刘伯温的主要作品
1、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
2、相关作品
《郁离子》、《复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卖柑者言》、《活水源记》、《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

3、相关诗词
《春蚕》、《五月十九日大雨》、《旅兴》、《薤露歌》、《美人烧香图》、《蜀国弦》、《梁甫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伯温

7. 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为什么不是八百年?

孟子在这一节的结尾处一连为我们创造了两个重要成语,一个是“解民倒悬”,一个是“事半功倍”,我们现在说话、写文章都还常用这两个成语呢。 孟子这一番话,听上去满是那么回事。至于仁政可行与否,我在“梁惠王篇”中已经讲了很多,不再赘述。这里很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关于“时机”的说法。 “时机”这个东西,从远古一直被人们感慨到现在。“梁惠王篇”里我详细介绍过梁武帝,有人曾用“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来评价梁武帝,这两句诗原本是唐朝诗人罗隐评价诸葛亮的。这是英雄式的对“时机”的感慨——时机一到的时候,天地万物全在帮你,绊一跤都能捡个钱包,可如果运气一过,吃豆腐都能把牙崩了。其实,写这两句诗的罗隐虽然是写诸葛亮,其实很可能是自伤自怜——他自己就一直是“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也算个有名的才子,可科举考试总也考不上,落魄得很。说件他的趣事,有次他路过钟陵,见到了十几年前的一位老相识,一位名叫云英的妓女。久别重逢,云英一看,这不是十几年前的大牛人罗隐吗?云英这叫哪壶不开提哪壶,问了一句:“十多年不见,怎么你还是白丁啊?”罗隐心里这个气啊,好啊,你寒碜我,那我也寒碜寒碜你,当下作诗一首:“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就是臭文人的阴损,意思是:我考试确实考了十几年都没考中,丢死人了,可你做妓女也做了十几年了,怎么也还没从良啊?噢,咱俩可能都是一路货,谁也别说谁! 抛开阴损不谈,罗隐确实诗写得好,才气也足,脑筋也快,可就是走霉运,考试考了半辈子,就是考不上。所以他一咏叹诸葛亮,自然羡慕人家当年“时来天地皆同力”,跟着也由人家后来的遭遇感怀到自己,于是乎“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的“时来”和“运去”还仅仅停留在人生感怀的层面上,“时”与“运”的意义可远远不止于此。其实呢,时也好,运也好,好日子什么时候来,掐掐指头是能算出来的。 怎么算呢? 我们看评书中的智囊型高人,比如诸葛亮、刘伯温、徐茂公,都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你在聚会上认识了一个人,和你同姓,你们会套近乎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有谁想过没有,为什么都是“五百年”,为什么不是八百年或者一千年? ——后来人是说“五百年”说顺嘴了,其实这个“五百年”还真是有出处的,“五百年”代表着一个历史周期,这个话头儿在《孟子》里就能找到,《孟子》后文会详细来说,但现在便已经出现苗头了:讲什么时机已到,讲什么一统天下的人很久都不出现了所以不正常之类的话,等我们看到后文孟子来讲“五百年”规律的时候,就会明白这可不是随便一说的,这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周期的,并且是五百年一个周期。 “历史发展周期说”可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说法,这又涉及讲“梁惠王篇”时一再强调的问题——流变。历史周期的说法越来越复杂,被羼杂进去的东西越来越多,五行、八卦什么的,最后神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一般人的心态是,越是神秘的东西就越是容易相信,就像看医生开的处方,如果医生的字你全都认识,医生写的话你全能看懂,那你就会对这个医生的水平产生怀疑了。孟子讲历史周期,讲历史的时来运转,仅仅是一种朴素的历史感悟,而后人把这一思想发展起来那就了不得了,无限神秘。 历史既然存在周期,那相应的,也就一定可以由这个周期来预测未来。像《三国演义》里说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既阐释了规律,也可以作为预测,这倒是有相当的可信度的,孟子这时候感慨的其实也正是“分久必合”,可他在发愁这个“合”的人怎么还不出现啊? 问题就在这里,这种预测是没有任何量化标准的,到底什么时候“合”,一百年也是它,三百年也是它,而且还不是百分之百就一定得“合”,只能说“合”的可能性似乎稍微比“不合”多些。中国人容易相信诸如循环、周期、预测这些概念,不像基督教文化那样认为历史是线性的,是一条道走到底的。与孟子同时代的邹衍已经把历史周期的理论给系统化了,这可给了儒家后学不少的借鉴,没谱的说法越来越多,余绪流入民间,又大大发展了各种算命理论。而算命先生们往前给自己找祖师爷,竟然也会找到了大儒身上,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算命先生找到的这位大儒祖师爷,就是宋代理学大师邵雍邵康节,是理学的五位祖师爷之一,曾经从祀过孔子的。邵康节很好学,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用一种看上去比较神秘的体系写了一部《皇极经世》。对这个书名,很多人可能都会有些印象。有一本被很多人推崇,也流传很广的书叫《了凡四训》,是明朝一个叫袁了凡的人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教人积德行善的。袁了凡说自己年轻时遇见过一位高人孔先生,断命如神,把自己的命运详细批了一遍,详细到以后考试会考什么成绩,做官做多大,工资多高,反正是把种种细枝末节的事都推算得非常具体,后来呢,真是惊人,居然没有一个预测是错误的。读过《了凡四训》的人应该都对这一段印象很深,这位孔先生之所以这么神,就因为他“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通行的权威讲本说,这个“邵子”就是邵康节,这个“皇极数”就是邵康节的《皇极经世》。 这个解释应该说是不错的,而且,邵康节在大众心中也确实是一位算命大师的形象,他精通《易经》,是很多算命先生的祖师爷,他那部《皇极经世》是一部集算命学之大成的天书。 其实满不是这么回事。邵康节要是知道自己被当成算命大师了,非得气死不可,人家是儒家大师,是宋朝理学的五位宗师之一,读书人到庙里拜孔子的时候都得顺便拜拜他,人家可不是在北京天桥混的。邵康节精通《易经》,这不假,可儒家手里的《易经》并不是算命书,朱熹也很精通《易经》,也很精通邵康节研究的易学,也很推崇邵康节,但朱熹就没被人当成过算命大师。《皇极经世》也根本就不是一本算命书,甚至完全跟算命没关系,大体来说,那是邵康节用自己一套特殊系统编纂的历史年表,现代历史专家们搞“夏商周断代工程”来确定古史纪年的时候,有时也要参考一下这本书。邵康节确实用八卦辅助推演过历史周期,想理出一个历史发展体系来,但他这些东西既没能准确说明过去,更加无法准确预测未来。所以,民间传说中的邵康节和真实的邵康节之间的差异就类似于《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真实的诸葛亮之间的差异,民间传说中的《皇极经世》和真实的《皇极经世》之间的差异也就类似于《诸葛神算》和诸葛亮真实著作之间的差异。余绪流传不止于此,风水里面有所谓的“三元九运”一派,也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 多说一句,这个《皇极经世》从书名就能大体知道它不是个算命的玩意儿,而且,我们正好顺便复习一下孟子刚才提到的商朝贤人中非常重要的一位——箕子。 书名中的“皇极”是个什么东西?读书如果不求甚解就容易被蒙过去了,这个“皇极”出自孟子经常引据的那两本经典中的《尚书》。当年,商纣王暴虐无道,用人分不清好坏,把孟子刚刚称赞过的这位箕子给关起来了。后来武王伐纣,灭了商朝,知道箕子是个贤人,就把他从牢里放了出来。过了两年,周武王来看箕子,问了一个很使箕子难堪的问题:“商朝为什么灭亡?”箕子心说:“你这不是得了便宜卖乖吗!”到底是自家丑事,箕子不愿意说,周武王也不好逼问,就转而问他上天安民之道。“上天安民之道嘛——”箕子说,“一共有九大原则。” 周武王赶紧把史官叫进来,“箕子老师要发表重要讲话,快给我好好记下来。” 史官赶紧记录,而这“九大原则”用文言的说法就是“洪范九畴”,后来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经典(至于这些话到底是不是真是箕子说的,这倒真不一定)。 箕子说:“当年鲧治水的时候乱搞一气,上天生气了,不把九大原则(洪范九畴)授给他,天下就乱成一锅粥。后来鲧完蛋了,他的儿子禹接着治水,干得很成功,后来又管理万民,也很勤奋,上天一高兴,就把九大原则授给了他,从此治国有了方法,天下便安定了。” 上天安民这九大原则我就不一一细说了,只告诉各位,这当中的第五项原则叫做“建用皇极”,看到了吧,邵康节《皇极经世》的“皇极”就是出自这里。那么,什么是“皇极”呢?很简单,就是君王的行事法则。箕子对此有具体解释,诸如君王要以身作则,给大臣们做出好表率,大臣们不能结党营私,大家都要走正路,不要走斜路,等等。对这些法则呢,要广泛宣传,要在全国大力掀起学习皇极思想的热潮,让大臣们都以皇极思想指导工作,乃至屠宰场也要宣称自己以皇极的重要思想指导屠宰工作,等等。这就是皇极,是箕子所讲的执政原则。 箕子的这个“洪范九畴”里边还真有一畴是关于算命的,第七条“明用稽疑”,是说有了疑难问题怎么办呢,大家猜都能猜到,箕子是商朝人,商朝最流行用龟甲占卜,甲骨文不就是那时候的吗?所以呢,遇到疑难问题,自然就去占卜,箕子又接着讲如何占卜等等。那么,如果邵康节写的真是算命书,怎么也该叫《稽疑经世》,而不是《皇极经世》。 说一个从“皇极”衍生来的词。谁都知道——新皇帝上台叫做“登极”,电视剧里不是经常有“皇帝登极”这种话吗,皇帝登的这个“极”就是“皇极”,代表着皇帝是接受了上天所授的治国方略的,是受命于天的。 皇帝都愿意接受这种“受命于天”的说辞,这能给自己的身份披一件合法性的外衣,同理,开国君主们最愿意接受历史发展周期论,因为这意味着前一朝的周期结束,该自己这一朝新周期开始了,说到底还是给自己的身份合法化。他们是拿这东西忽悠老百姓,可老百姓有不少人还真就相信这个。 这一类从历史循环、人事循环中找规律的想法,就如同现在炒股的人用K线图去作所谓的技术分析,其准确性就和扔硬币看正反面的概率一样。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以对历史的朴素认知犯了一个值得原谅的朴素的错误,可直到现代社会,这类错误还有不少人一再在犯,这就让人觉得有点儿不可理解了。

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为什么不是八百年?

8.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的下一句是什么??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你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情怀依旧。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朝拥有。
你说,为了今生的这次相遇,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扩展资料: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是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方达。
席慕蓉在《回眸》中也描写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
选段: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那么我要用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
前世,我频频回眸
挥别的手帕飘成一朵云
多少相思 多少离愁
终成一道水痕送我远走
今生,我寻觅前世失落的足迹
跋山涉水 走进你的眼中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我用一千次回眸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
问佛:要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
佛无语,我只有频频回首
参考资料:《前世五百次的回眸》—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