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定汇率制下,为什么货币政策会丧失独立性

2024-04-30 05:50

1. 国定汇率制下,为什么货币政策会丧失独立性

近期中国经济持续放缓,三季度GDP同比增7.4%,创14个季度以来新低,到达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同时受内外需收缩所致,CPI、PPI继续
回落。在经济复苏乏力、政府债务飙升、财政运转失灵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央行普遍走上了量化宽松的道路,货币政策独立性日渐丧失。
  
  货币政策陷入两难
  
  欧洲由于迟迟未能摆脱欧债危机的泥沼,已开始效法美国救助金融危机的做法,改变几十年来欧洲央行不能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主权债券的铁律,针对欧元区二级国债市场进行无限量冲销式的国债购买。
  
  美联储紧随其后,启动了“QE3”,除宣布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外,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曲操作”,压低长期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0至0.25%的超低区间,时限至少延长至2015年年中。
  
  日本央行也不甘示弱推出了“第8轮QE”,增加资产购买规模10万亿日元,使日本购买资产的总额达到了80万亿日元,并将资产购买计划延长至2013年底。
  
  全球经济依然疲弱,发达国家货币争相贬值以支持出口增长,各国之间利益的冲突导致全球经济政策协调变得更加艰难,中国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
  
 
 对中国而言,如果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的风险便难以遏制;如果收紧货币流动性,可能会扼杀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宏观调控变得更加复
杂。而另一方面,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面临升值压力,贸然紧缩货币可能会使企业经营受到双重挤压,不利于经济企稳回升。
  
  中长期考虑应“以静制动”
  
 
 事实上,虽然三季度GDP同比增长再创新低,但是9月数据预示着当前经济已现企稳反弹迹象。无论是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先行指标,还是工业
生产增速、投资、消费、出口等数据均有所回暖。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正在由缓中趋稳向筑底企稳转变,经济筑底企稳态势已经基本确立。
  
  
从货币信贷数据来看,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232亿元,同比多增1539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9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4.8%。虽然新增信贷
略低于市场预期,但社会融资总规模依然增长强劲。按全年信贷投放8万亿和“3:3:2:2”的比例来计算,三季度接近1.9万亿的信贷规模已远远超出央行
的预期。同时,货币供应量数据M1、M2同比增速都创出年内新高,M2增速更是超过了央行设定全年14%的增速目标。
  
  经济出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层面的流动性持续宽松所致的外围市场环境好转,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层面的前期稳增长刺激政策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应该看到,经济企稳回升的信号中仍然蕴藏着中长期通胀的风险。虽然短期内价格有所回落,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仍不容忽视,特别是美国“上
不封顶”的“QE3”激进政策之后,国际市场先后出现了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股价格上涨等动作。目前中国经济减速,大量热钱尚未涌入国内形成冲
击。在这种情况下,如若政府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则国际投机资本就会见风使舵,如潮水般涌入国内,形成资产泡沫的堆积。
  
  因此,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以静制动”,不宜做大的调整。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稳定好转,未来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将会有所改善,这也有助于抵消和缓解货币渗漏下的政策紧缩效应和政策进一步放松的压力,从而舒缓国内市场流动性。
  
  公开市场操作大有可为
  
  此轮货币政策微调中有一个新动向不容忽视,即央行从6月底以来进行的持续逆回购操作。特别是在上月底央行连续两次大规模进行28天逆回购操作,这样的效果几乎可以等同于央行进行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降准”。
  
  央行对于逆回购的运用,反映出央行对于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偏好。央行不仅把逆回购放在调节银根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第一位置,而且央行报告也表明公开市场操作将成为央行管理流动性最为重要的货币政策组合。
  
  相比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带来的强烈的市场效应,逆回购的缓冲效果比较好,调控的灵活性、间接性与精确性程度更高。可以预见,在国内经济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短期未来逆回购将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主要手段。
  
 
 事实上,通过逆回购操作还可以将货币市场的池子进一步做大,作为银行之间的交易,为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做好准备。因为若放开下游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
率,处于上游的央行一定要有对基准利率的形成、调控以及传导的机制。如果央行缺少对基准利率的调控方式,则利率放开之后,下游的利率水平容易使产生混乱,
银行间的基准利率就失去了参照。
  
  此外,由于逆回购与存款准备金率相比,其在价格形成上是根据市场供求来定价,这使其在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市场化程度更高。
  
  减少货币政策干预
  
  在运用货币政策的同时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不是稳增长的救星。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领域缺乏增长点和创新点。仅仅依靠增发货币等外力去刺激经济,结果只能是货币总量的扩大,而无法带来实体经济总量的增大,如此一来,滞胀的发生在所难免。
  
  因此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应立足于调整结构,实现经济的内生性增长,而不能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稳增长或拉动经济的救星。
  
  一方面,政府要提高对于经济减速的容忍度。经济向好时企业部门或其他经济部门缺乏调整的愿望,而经济增长低速阶段往往更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创新寻求出路。
  
 
 另一方面,政府的调控应尽量以推动提高经济内生性增长的方式为主,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为辅,例如减税、社会保障等都是能培育企业未来增长点的
方式。同时,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长期资金的领域,如城市化进程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等领域,提高流动性支持实体
经济的效率。
  
  货币政策应是一个中性的政策,片面强调货币政策作用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虽然能够刺激经济,但同时也会产生通胀和资
产泡沫。鉴于货币政策宽松的负面隐患,未来政府投资项目应当尽量通过招投标方式交给民间资本去完成,不要轻易动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

国定汇率制下,为什么货币政策会丧失独立性

2. 为什么实行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不会影响产出?

因为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不去改变货币供给,而仅仅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就可以达到那种效果,相当于货币政策还是没有用。拓展资料一、固定汇率,是指由政府规定该国货币同其他国家货币的比价,两国货币汇率波动被限制在一定幅度以内。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兑换是以各自货币含金量作为基础,铸币的平价则是它们汇率的标准,此时汇率的波动受到黄金输送点的约束,这是典型的固定汇率制。二、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基本固定的汇率,固定汇率并非汇率完全固定不动,而是围绕一个相对固定的平价的上下限范围波动,该范围最高点叫“上限”,最低点叫“下限”。当汇价涨或跌到上限或下限时,政府的中央银行要采取措施,使汇率维持不变。三、固定汇率是浮动汇率的对称,是在金本位制度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通行的汇率制度,这种制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维持一个固定比率,汇率波动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官方干预来保证汇率的稳定。四、是以某些相对稳定的标准或尺度作为依据,以确定汇率水平的一种制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现实汇率水平受平价的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的范围内上下波动。五、按照“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必须确认美国政府在1934年规定的35美元折合1盎司黄金的官价。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按此价格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当黄金官价受到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炒家冲击时,各国政府要协同美国政府进行干预。六、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基金组织各会员国的货币必须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美国政府根据上述黄金官价,规定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各会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按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确定固定比价,或直接规定与美元的固定比价,但不得轻易改变。

3. 为什么在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特点:
  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贷款
  利率政策
  常备借贷便利

  原因: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背景:
  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信贷总量增加较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
  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上半年累计现金净回笼563亿元,同比少回笼57亿元。2006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位运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现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之间差距加大的趋势有所改观。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影响,企业对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年初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604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年初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6324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610亿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亿美元,同比少增17亿美元。
  2006年以来,存款期限结构出现了活期存款增加较多、余额占比上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05年出现的存款定期化趋势。
  6月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年初增加8052亿元,同比多增2564亿元;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1169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333亿元。6月末,财政存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比年初增加4375亿元,同比多增558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6068.1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外汇贷款余额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年初增加75亿美元,同比少增87亿美元。
  2006年以来贷款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较快,投资项目较多,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续积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流动性充裕,给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三是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后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通过扩张贷款增加盈利的动机增强。
  从投向上看,上半年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多增340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21亿元,同比多增913.2亿元,其中二季度票据融资增加316.1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多增3835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同比多增1553.7亿元。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372.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93.1%。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投向上述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亿元。
  分机构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银行外,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185.3亿元,同比多增4082.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增加4918亿元、1641亿元和350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724亿元、745亿元和587亿元;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444亿元,同比少增274亿元。
  四、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年初下降1247亿元,同比少下降246.3亿元。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3.1%,比上年同期低0.62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2.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4.2%,农村信用社为5.7%。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略有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金融机构2006年第二季度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显示,二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上升1.71个百分点,实行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分别下降1.66和0.04个百分点。
  表1:2006年二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
  单位:%
  注:城乡信用社浮动区间为(2,2.3]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备案表
  受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略有上升。二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5%,为基准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固定利率贷款占比为85.16%,加权平均利率为6.05%,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浮动利率贷款占比为14.84%,加权平均利率为6.01%,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上半年,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有所上升。其中,二季度61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4%,比上季度下降0.0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39个百分点;37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3%,比上季度上升0.2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66个百分点。
  受美联储连续加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影响,境内外币贷款、大额存款利率水平继续上升。6月份,3个月以内美元大额存款(占金融机构美元大额存款全部发生额的73%)加权平均利率为4.39%,比年初上升1.11个百分点;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35%,浮动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23%,分别比年初上升0.9和0.71个百分点。
  表2:2006年上半年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
  单位:%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外币利率备案表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5、6月份受我国贸易顺差数据和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走势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8元上下振荡。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56元,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0.94%。由于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有所贬值,对日元汇率升值幅度收窄,分别为贬值1.16%和升值5.17%。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达7.9956元,最低为8.0705元;共有118个交易日,其中有66个交易日升值、52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波动幅度为0.21%;人民币汇率日均波幅为35个基点,在汇改至2005年底日均波幅17个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6月末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一年期合约报价为7.74元左右,贴水在2500点左右,基本稳定在按利率平价计算的远期贴水附近。

为什么在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4.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下一国实行货币政策的效果有何不同?

货币政策就是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来控制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量。
在固定汇率下,货币量增加和减少是不会影响汇率变化。比如说我们的香港。他的汇率是由香港货币局与三大发钞行的美元储备来确定每年的港币发行量的。
而浮动汇率下,货币量和货币汇率可以相互调节。当汇率下降造成造成本币贬值,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来提升汇率;反之,当汇率上升造成本币升值,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汇率。

5. 为什么固定汇率制下经济政策受到制约,而浮动汇率制不会

不能一概而论,各有各的利弊。
在固定汇率下,进出口商无需承担汇率风险,通常情况下,有利于一国的对外贸易平稳开展。也不必担心热钱流入流出来赚取汇率升贬带来的利益。
浮动汇率下,国家可以灵活的调整进出口策略,当希望扩大出口时,可以适当贬低货币汇率;当希望减少出口时,可适当抬高汇率。浮动汇率下须防范热钱涌动,尤其应避免汇率单边发展。
采用何种汇率政策,取决于一国的外贸政策、综合国力、管理层水平等。

为什么固定汇率制下经济政策受到制约,而浮动汇率制不会

6. 在当期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央银行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实现经济增长?(论述题)

应该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采取像降低重贴现率与法定存款准备,或者在公开市场操作赎回债券释出资金等方式,借以提高货币供给成长率,增加市场的可借贷资金,应付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刺激景气。  首先,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货币供给一是适度增加新发行货币,二是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传递货币政策的作用,推进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随着国债发行量的扩大,给扩大公开业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根据金融机构流动性,不断改进公开市场业务技术和操作水平。三是加强再贷款管理,灵活使用中央银行再贷款,对金融机构合理的资金需求、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合理需要给予政策支持,适当扩大再贷款的对象,探索抵押担保再贷款形式。四是稳步发展再贴现业务,适当扩大再贴现对象,引导商业银行增加票据资产.支持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五是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切买加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存款帐户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进一步推进货币市场建设,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将融资中心清收工作与货币市场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电子交易网络,为中小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网上交易创造条件,同时依托商业银行建立中小金融机构融资代理制度,方便中小金融机构市场融资。  再次,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促进结构调整,刺激经济增长一是增加对农业的信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二是放宽个人消费信贷政策,扩大个人消费信贷规模。三是银行积极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外贸出口,促进经济较快增长。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高新技术发展:六是对已经转变经营机制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的国有企业,银行可以暂时实行降息或停息或挂息,帮助国有企业脱困,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六是做好债权转股权工作,减少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坏帐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七是继续运用出口信贷筹措措施,加快外贸企业结构调整,促进对外贸易。  最后,适度调整货币政策,促进证券市场发展。一是允许证券公司以股票作抵押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券商可以到公开市场融资,证券公司可以发行债券。二是允许国有企业资金进人证券市场,不再视为违规资金。三是允许保险资金间接人市。四是在适当的时机修改商业贷款规则。允许商业银行发放权益性贷款。

7. 一个国家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下,应该采用什么汇率政策更有效?浮动汇率制或固定汇率制?

采取什么样的汇率政策,要综合考虑本国经济实力和经济现状、外汇储备规模、宏观调控政策、就业状况等。
比如:一个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国家,又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外储规模,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采取固定汇率制相对比较合适。由于出口对拉动本国经济有关键的作用,那么采取固定汇率制,给出口商营造一个稳定的汇率背景和可预期的盈利水平,可以促进出口的稳定发展,维持并扩大本国就业。因为外储规模比较有实力,可以有效应对国际热钱对本币汇率的冲击,也有能力采取固定汇率。
而对于经济实力不强、外储规模不足以维持固定汇率的国家,相对而言采取浮动汇率更为灵活。这样可以在不影响本国外储利益的前提下,逐步稳健发展本国经济。但这对出口商的要求明显提高。出口商要经常跟踪分析预测汇率波动情况,善于利用远期外汇交易、贴现、套保等多种手段来应对产品出口,避免利润受汇率波动影响。
至于宏观调控政策,如果本国采取宽松积极的宏调政策,应鼓励出口、扩大就业,那么此时采取相对固定的汇率制比较合适;反之,在经济相对过热之时,采取浮动汇率制。这样通过汇率的波动来熨平经济的冷热。
就业也是如此:相对而言,就业率高时,采取浮动汇率制比较有余地;失业率高时,采取固定汇率制相对有保障。

一个国家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下,应该采用什么汇率政策更有效?浮动汇率制或固定汇率制?

8. 为什么固定汇率制度下,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利率的上升 ?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减税,增加支出,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进一步增加对货币的总需求。而在货币政策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总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
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然可以与扩张的货币政策一起使用,不矛盾。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目的是增加总需求,利率上升只是自然结果,不是其目的。因为反过来,利率下降,不会造成总需求的下降。
在扩张的财政政策下,政府在建设投资方面的支出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高的货币需求导致高的市场利率。而高的市场利率导致高的投资成本,从而产生行业利润的普遍下降.民间资金撤出,寻找新的投资或投机.
这便是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