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024-05-09 09:38

1. 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针对当前形势,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步微调为基调,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好应对准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防止出现大的起落。

  经济运行正在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2010年第一季度GDP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较上年第四季度加快2.2个百分点。4、5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7.8%和16.5%,较第一季度分别降低1.8个和3.1个百分点。依据工业增长水平测算,第二季度GDP增长率在10.5%左右,上半年GDP增长率在11%左右。总体看,尽管出现回落态势,但经济增长仍保持着较高速度。

  ●物价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

  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其中5月份同比上涨3.1%。1~5月份物价同比涨幅呈现逐步提高态势,但主要受翘尾因素推动,新涨价因素趋于减少。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1%。随着翘尾因素减少,加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预计将从6月份开始稳步回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预计7月份以后也将回落。综合来看,价格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较高的经济增长和较低价格上涨相伴随的格局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市场力量明显增强

  1~5月份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0.1%,国内贷款增长33.1%,自筹资金增长32.3%,利用外资下降6.8%。从投资项目划分看,中央项目投资5400亿元,同比增长14.1%;地方项目投资61958亿元,增长27.0%。把这些变化与2009年同期比较可以发现,投资增长已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推动转向由市场推动。由于消费主要是居民家庭自主性的活动,因此内需(国内投资与消费)已经从政府力量推动转为市场力量推动。与此同时,出口持续强劲恢复。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35.2%,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由负转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综合看,经济增长的需求基础已基本由市场主导。

  ●企业效益好转,财政收入增幅提高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15396.5亿元,同比增长81.6%。财政收入同比增幅超过20%。

  经济可持续增长基础尚不稳固

  ●投资增速趋降,持续较快增长基础不稳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第一季度为26.4%,1~4月份为26.1%,1~5月份为25.9%,增速持续降低。如果考虑到价格因素(2009年1~5月份价格绝对下降,2010年1~5月则为上涨),投资实际增长率降低在10个百分点以上。随着政府力量退出,未来投资更多地依靠企业投资支持,但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均显不足。其中房地产企业投资潜伏回落风险。受房价快速上涨影响以及针对性调控政策的实施,房地产企业对未来房地产市场预期不稳,建设投资活动趋于谨慎。4月份以后,城镇住宅用地交易量减少,房地产新开工项目减少。这些可能导致今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的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由于房地产投资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这部分投资的波动必然会引起投资波动。非房地产企业受比较普遍的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前景不确定以及融资难、行业准入管理等因素制约,投资活动均不够活跃。

  ●出口高增长难以持续,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上半年的出口高增长,既有基数较低的因素,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在补充库存活动带动下出现明显恢复。未来看,基数正逐步加大(2009年下半年,月度出口额已接近或超过1000亿美元),发达国家经济有出现反复的可能(在高失业率、高负债率的压迫下,美国居民家庭消费恢复状况不好;银行普遍惜贷约束了房地产市场需求;欧洲债务问题影响不断扩大)。出口的高增长态势将发生明显改变。

  综合上述情况,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求基础还不稳固,内需增长(主要是投资增长)存在下降趋势,市场投资还没有全面恢复,房地产投资存在较大下滑风险;出口高增长难以为继。在需求因素影响下,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持续降低。

  ●下半年经济增长不会出现明显滑坡

  在扩大内需一系列措施支持下,2009年以来居民消费信心持续增强,买房、买车等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趋于活跃。随着人口向城市的持续转移、就业和收入形势好转,居住性的买房需求增加较快,受房价快速上涨及近期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影响,这些需求没有充分释放,但累积的能量在不断增强。如果房价走稳,政策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就会释放较大的买房需求潜力。汽车市场需求可能会出现短期调整,但其持续较快扩大的总趋势不会改变。综合看,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将持续活跃,而且不断趋向健康稳定,在其影响下,消费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增长,全年消费实际增长率预计大体保持在2009年水平。受买房、买车需求拉动,房地产、汽车工业的生产与投资预计将不断恢复;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和出口强劲恢复,也将对各类企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逐步引导其生产投资趋于活跃。综合这些情况,政府投资增量基本消失后,在市场力量推动下,投资增幅将保持在20%左右。房地产投资将成为投资的主导力量,若政策调控得当,有望保持30%左右的持续快速增长。

  尽管2010年世界经济恢复异常艰难,外部环境依然比较严峻,但不会出现2009年的深度滑坡。考虑到基数因素,以及出口竞争力提高的因素,预计我国全年出口可以实现10%~15%的增长。在需求温和恢复、国内产品供求大体平衡、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小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预计新涨价因素较少,全年CPI涨幅不会高于3%。

  关于调控政策的思考

  针对当前形势,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步微调为基调,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好应对准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防止出现大的起落。

  ● 平稳调整财政货币政策

  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和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变,今年年初以来危机应对型政策已开始向常规型政策转变。财政政策由扩大支出和结构性减税并重,开始向稳定支出和增加税收方向调整;货币政策则由着重于“宽松”转向着重于“适度”。随着经济运行特点的变化,预计这些政策调整将进一步推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基础尚不稳固,外部环境仍然比较严峻,因此财政货币政策调整的步伐不应过大,要高度警惕政策调整引起的较大波动。财政政策方面,应逐步收缩政府投资规模,同时预留必要的回旋余地,为应对需求较大幅度下滑做好准备。应主要依靠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严格防止提高税赋总水平的倾向,积极为企业投资、居民消费创造良好财税环境。货币政策方面,今年年初以来控制新增贷款的力度较大,数量型货币调控措施比较集中,货币信贷增长较快向常态方向回归,M2、M1同比增速持续降低,市场利率有所上升。基于资产泡沫风险缩小、通胀压力减轻,以及企业融资难有所发展的情况,货币政策应在目前基础上保持稳定,不应继续加大收缩力度。

  ● 大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房地产业发展既关系到城镇居住条件改善,也关系到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房地产业对重化工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金融等经济支柱性行业有显著带动作用,因此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具有重要作用。房地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共同推动着城市建设,是决定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房地产业发展存在较多问题,面对较大困难,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第一,抑制投机性买房需求与鼓励居住性买房需求并重。市场需求对房地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市场需求剧烈波动则对房地产业发展有很大危害。因为房地产建设周期较长,对未来市场需求和房价的预期是决定建设投资的重要因素。在市场需求剧烈扩张、房价快速上涨时,对未来市场需求及价格的预期一般较差(从经验看,需求和价格大起必有大落),从而会抑制房地产开发建设活动。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对房地产业发展也会产生很大抑制作用。为此必须积极促进房地产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长。从这个目标出发,应一方面坚决遏制投机性买房需求,防止市场需求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自住性买房需求,促进房地产需求持续增长。应一方面加快房产税、物业税实施步伐,从制度完善上抑制投机性买房需求;另一方面适度调整按揭贷款控制措施,对改善性买房活动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自住性买房需求发展。

  第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支持商品房建设并重。我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以来,商品房供给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成为越来越紧迫的任务。协调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商品房建设的关系,就是要在肯定商品房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而不应厚此薄彼,出现政策倾斜。从机制上看,市场增加供给的效率高于政府;从规模上看,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约相当于全部住房建设规模的十分之一左右,商品房居于主体地位。因此商品房建设是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应在大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从土地、资金等多方面积极支持房地产企业的商品房开发建设,有效增加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第三,住房需求管理和住房供给管理并重。受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建设、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等因素限制,城镇住房建设相对滞后。

  房地产市场持续呈现供不应求格局,是引起房价上涨和投机性买房活动增加的基本原因。应以自住性买房需求作为房地产需求主体,通过完善物业税制度限制过度改善住房条件的行为,实现买房需求大体稳定可持续增长。应以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征地补偿制度完善为主有效释放农村生活性占地,增加城市建设供地数量;加强国土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推进;有效增加城镇住宅建设供地,加大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各类城镇住房建设,加快住房供给增长。在稳定需求、增加供给基础上实现城镇房价大体稳定,为自住性买房活动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

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我国201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8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680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6355亿元,增长9.4%。

    2、[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夏粮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138亿公斤,增产74亿公斤,增长7.0%。早稻长势较好。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605万吨,同比增长4.4%。

    3、[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680亿元,同比增长17.7%。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8.5%,轻工业增长15.8%。分产品看,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增长12.0%和12.8%;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20.8%和25.8%;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程控交换机分别增长34.0%和21.5%;汽车增长27.8%,其中轿车增长53.2%。产销衔接较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4%。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加快。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94亿元,同比增长25.5%,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9.7个百分点。
  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695亿元,增长24.2%,加快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2.6%,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增长45.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5%,铁路运输业增长87.6%;轻工业投资增长41.2%,其中,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长65.1%,纺织业增长40.6%。 

    5、[消费需求稳中有升]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8亿元,同比增长13.3%(6月份,6058亿元,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0821亿元,增长13.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929亿元,增长15.3%。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5.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4%,汽车类增长27.7%。  

    6、[市场价格温和上涨]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6月份,上涨1.5%),涨幅比去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9%,居住价格上涨4.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9%,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与上年持平,其它类商品价格略有下降。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7%(6月份,上涨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1%(6月份,上涨6.6%);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6%(6月份,上涨5.8%),涨幅回落3.3个百分点。 

    7、[出口增幅高位回落,进口增速明显加快]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286亿美元,增长25.2%,增幅回落7.5个百分点;进口3671亿美元,增长21.3%,增幅加快7.3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614亿美元。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885亿美元,同比增长2.7%;实际使用金额284亿美元,下降0.5%。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941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222亿美元。 

    8、[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

3. 简述我国2011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8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680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6355亿元,增长9.4%。

    2、[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夏粮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138亿公斤,增产74亿公斤,增长7.0%。早稻长势较好。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605万吨,同比增长4.4%。

    3、[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680亿元,同比增长17.7%。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8.5%,轻工业增长15.8%。分产品看,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增长12.0%和12.8%;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20.8%和25.8%;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程控交换机分别增长34.0%和21.5%;汽车增长27.8%,其中轿车增长53.2%。产销衔接较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4%。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加快。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94亿元,同比增长25.5%,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9.7个百分点。
  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695亿元,增长24.2%,加快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2.6%,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增长45.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5%,铁路运输业增长87.6%;轻工业投资增长41.2%,其中,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长65.1%,纺织业增长40.6%。 

    5、[消费需求稳中有升]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8亿元,同比增长13.3%(6月份,6058亿元,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0821亿元,增长13.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929亿元,增长15.3%。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5.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4%,汽车类增长27.7%。  

    6、[市场价格温和上涨]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6月份,上涨1.5%),涨幅比去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9%,居住价格上涨4.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9%,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与上年持平,其它类商品价格略有下降。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7%(6月份,上涨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1%(6月份,上涨6.6%);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6%(6月份,上涨5.8%),涨幅回落3.3个百分点。 

    7、[出口增幅高位回落,进口增速明显加快]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286亿美元,增长25.2%,增幅回落7.5个百分点;进口3671亿美元,增长21.3%,增幅加快7.3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614亿美元。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885亿美元,同比增长2.7%;实际使用金额284亿美元,下降0.5%。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941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222亿美元。 

    8、[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

简述我国2011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4. 2012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

                           2009年四季度及201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展望  中国经济过快下滑的势头虽得到遏制,经济运行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基础尚不牢固,且外部环境仍然比较严峻。相比之下,资产价格上扬、通货膨胀预期和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短期内不会构成我国经济复苏的压力。   经济持续向好 政策仍然宽松  ——2009年四季度及201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展望  ◎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内需强劲使得中国经济回升向好趋势进一步确立和巩固。我们认为我国经济回升的趋势已经明确,同比增速还会进一步加快。初步预计今年四季度GDP增速为10%,2009年全年GDP增速为8.5%左右;2010年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10%左右。同时,预计11 月CPI 同比将转为正增长,预计2009年全年CPI增幅为-0.8%左右;2010年我国物价将重回上升轨道,初步预计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在4%左右。  展望2009年四季度及201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我们认为,宏观调控将兼顾“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  一、货币政策将以微调为主,回归“适度宽松”  中国经济过快下滑的势头虽得到遏制,经济运行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基础尚不牢固,且外部环境仍然比较严峻。相比之下,资产价格上扬、通货膨胀预期和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短期内不会构成我国经济复苏的压力。货币政策仍需保持一定程度的宽松。我们对未来货币政策的三种主要工具的运用及变动分别有如下预判:  第一,央行票据和正回购等公开市场业务将是央行2009年内货币政策微调的主要手段。在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总体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央行将会通过加大公开市场回收力度、加强窗口指导、加大风险提示等方式灵活动态微调,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同时规范银行信贷行为,堵住银行资金和信贷违规流入资产市场的政策漏洞,使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保证货币政策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的既定方向上“宽松”,推动银行信贷和货币供应增长趋于更合理的水平。  第二,2009年内基本不存在利率上调的可能,2010年上半年存在利率上调的可能性,不过即使上调幅度也不会很大。这一判断的依据是,在全球经济实现全面复苏之前,由于普遍的产能过剩,短期内通货膨胀不会成为经济中的重大问题;相对于西方主要国家,我国利率水平仍然偏高,在美国等国基准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利率水平可能吸引热钱流入,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此外,利率上调具有明显货币政策转向的意味,可能改变市场预期,影响经济复苏的信心。综合起来,我们认为年内不存在利率上调的理由。  虽然如此,明年利率上调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其可能性和幅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经济复苏的情况,如果明年初我国经济如乐观估计所期进入正常的投资——产出周期,将会降低对宽松货币政策的依赖;二是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中较大的变数是,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反弹,可能会形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三是资产价格水平,自去年年底以来,我国股市和房市快速上涨,股市累计涨幅近50%,房市平均价格已超过2007年的水平,市场信心和投资热情明显恢复,不排除继续上涨、再度出现一定泡沫的可能;四是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可能性,从目前已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美国经济也已出现明显的触底反弹迹象,明年有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在上述情形出现的情况下,利率可能做出适当调整,但幅度不会很大,估计明年上半年最多会有一次幅度为0.27%的利率上调。  第三,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先于利率上调,并成为一段时期内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基于与利率相同的理由,年内存款准备金率几乎确定保持不变。但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在利率调整之前,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就会适当上调。因为在经济回落时期,我国企业和居民消费、储蓄及投资决策缺乏足够的利率敏感性,利率调整的政策效果可能欠佳,存款准备金率则相对更有效率;另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改变投资者预期方面的影响要小于提高利率,主要是改变流动性供给的能力,是以低成本冻结流动性最好的手段。我们预计2010年二季度到年底前可能有1?3次调整。这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产生一定压力。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得以延续,并向民生和消费领域倾斜  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的搭配是传统有效的反衰退手段。面对本次危机中产能的普遍过剩,货币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加之前期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过度宽松倾向,进一步刺激的空间已经不大,因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四万亿刺激方案的继续落实会进一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四万亿投资计划中中央投资的1.18万亿中的大部分将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下发(图1)。按照原计划,2009年四季度将安排投资2075亿元,大于前三季度的水平,2010年将安排5885亿元,也大于2009年4875亿元的水平。这将带动地方政府投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会有进一步增长。但受财政赤字扩大及税收收入增幅下降影响,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张受到制约,预计明年大规模发行国债可能成为补充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消费和民生将成为财政政策关注的重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在此次危机中暴露无疑。今年采取的“家电下乡”、“家具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的举措成果明显。目前国内消费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刺激消费将是财政政策的重点方向之一,预计会有进一步的直接或间接消费刺激措施出台,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启动可能成为新消费刺激政策的重要依托。另外,中央投资中对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建等民生领域的倾斜也将会对消费形成有效刺激。  仍会有相关出口促进政策推出。外需不振、出口下降是拖累中国经济复苏的最直接原因,加上近期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我国出口复苏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因此,为有效激活出口,促进经济回升,预计政府仍然会采取一些措施。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虽然去年8月以来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但目前仍有很多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低于17%。为保护一些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打击的出口行业,预计这些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仍有一定的上调空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范围有望继续扩大,相关措施也将更加完善。但是受出口市场需求萎缩制约,出口恢复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不能对其效果抱太大希望。  三、产业政策将更加突出“有保有压”  通过对不同产业实施差别化对待,产业政策在发挥一定直接刺激作用的同时,主要在中长期内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化解目前经济发展中过分依赖外部需求等重大缺陷,从而为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产业振兴规划的落实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但不同产业的受益程度会有明显差异。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表1)。随着这些规划的落实,相关产业都会得到一定发展。不过,对振兴规划的作用要区别看待。在纳入规划的十个产业中,既有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如船舶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业、电子信息业和物流业),也有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如石化业、有色金属业),还有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甚至是夕阳产业(如纺织工业、钢铁)。因此,商业银行对于不同的振兴产业以及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都应该区别对待。  关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政策带来的业务机会。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中国政府决定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这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成效,风险较高,而且部分行业(如风电、光伏等)已出现明显供大于求的状况。商业银行可密切关注其发展,但未必立刻参与。  “压”的要求可能重新被重视。2008年底以来,为实现保增长目标,客观上“保”多“压”少,延缓了相关产业的调整。随着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加之目前要求节能减排的国际压力增加,“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会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应逐步退出这些行业。  四、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步入落实期  区域发展规划布局基本完成,将步入落实期。在国际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实现保增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以来,国务院批准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表2),广泛覆盖中国东中西部的主要地区。从最近国务院连续召开相关会议、强化落实的情况来看,区域发展规划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今年下半年开始将加速推动这些规划的落实,区域振兴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应该重点关注若干主要区域产生的带动作用。对区域经济规划的作用也应该理性看待。在区域规划“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受制于有限的资源,各区域的发展前景将会有明显差异,某些区域规划可能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进一步确立和明朗,未来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当前,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打下更为坚实牢靠的基础。

5. 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今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全年达到9%左右。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今年以来,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2009年我国经济能迅速扭转增速下滑势头,主要得益于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快速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逐步下降,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今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仅增长11.5%和20.33%,而去年同期则高达82.7%和49.72%;内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投资增长29.63%,仅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30.5%);主要依靠市场驱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7%,远远高于去年同期12.5%的增速。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 

  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在汽车、家电、家具、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16.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政策刺激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同比降幅较大,消费实际增长有所回落,但居民自主消费动力依然较强。2月份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稳定在15.2%左右的较高水平。 

  (二)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2月份以后单月出口值达到1100亿美元,前8个月累计出口9897亿美元,同比增长35.45%,高出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8年同期504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出口占比为8.9%。2009年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但降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比不降反升,达到9.7%。今年有望突破10%,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峰值。 

  我国出口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一是占我国出口市场5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经济复苏较快,进口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二是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今年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性质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 

  (三)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000061)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3.5%,但目前已出现趋稳迹象。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从国内看,今年粮食产量较去年略有减产,但储备充裕、调控能力强,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6月以来猪肉价格在淡季出现止跌回升,猪粮比达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四季度猪肉价格虽看涨,但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动应不会超过翘尾因素的减小幅度。 

  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抑制。目前部分城市成交量和房价出现一定幅度回升,但5月份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持续负增长,部分开发商资金链趋紧,库存明显增加,预计年底前后房价水平可能松动,有一定幅度回调。此外,货币信贷已回归适度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节奏较为均匀,经济过热和通胀预期下降,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综合看,今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增长速度高位回调有内在要求,也受到政策主动调整的影响。鉴于房地产投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将带动整体投资增长出现一定幅度回落;出口增速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减缓的影响,5月份以后已逐月下降,三、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逐季、小幅回调趋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 

二、2011年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1年,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景气监测指数显示,虽然8月份部分指标小幅逆转,但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同步指数仍在下降,经济运行将延续短期下行态势。同时,先行扩散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反弹,先行指数降幅缩小,筑底迹象比较明显。根据历史经验和全球经济走势综合判断,本轮短期调整的底部有望出现在2011年一季度。在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同时,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一)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去年三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发生以后,部分欧洲国家开始降低公务员工资和政府福利支出等,以削减财政赤字、化解债务风险,加上刺激性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存在反复的可能。根据历次重大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的一般特点,结合近期美、欧、日等经济指标的表现和政策取向,综合判断2011年发达经济体将保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彼此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预计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局面。 

  总体上看,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今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今年5月份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也将逐步止跌回稳,预计2011年其进口增长将维持在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同时,2010年全年出口达到30%左右的高增长,是在上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出口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15%—20%。 

  (二)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达到较高水平。2009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仅增长7.5%,对下半年和明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5月份以来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长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受此影响,今年三季度以后消费实际增速将稳中有降,预计2011年消费实际增长略低于今年。 

  今年以来,投资增长回落,但降幅不大,全年仍将达到24%左右。2011年,出口和消费实际增长水平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正常、合理水平,为制造业投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需求基础。同时,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1年投资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投资性需求明显回落,房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但房地产成交量的持续负增长,意味着开发商从市场销售中获得的资金减少,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综合看,2011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预计2011年投资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投资增长将达到20%以上。 

  (三)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今年物价涨幅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将趋稳,并有所回落。2011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消费实际增速回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今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明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前期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的消化仍需一个过程;二是目前肉、蛋产品价格已呈恢复性上涨,明年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内投机资金已介入部分农副产品炒作,会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三是工资上涨将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四是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存在贬值的可能,将推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因素不可忽视。总体看,2011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物价上涨压力可能加大。 

  综合上述分析,2011年,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略低于今年。从出口和投资增长可能呈前低后高走势判断,2011年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 

三、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2011年,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济运行基本回归正常增长轨道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因此,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变到更多依靠消费扩张,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转变到更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难以避免。从劳动力供求格局看,近年来城镇就业年均增长接近4%,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与新增城乡劳动力供给大体相当,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压力明显缓解。上述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政策目标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应对增长速度放缓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而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培育和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障碍。应择机推进利率、汇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目前我国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存、贷款利差较大,且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考虑适度提高存款利率,积极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在进一步加强差别化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更多地发挥汇率在优化调整出口结构等方面的综合调节作用。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非农用水价格。 

  (三)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消费 

  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可选择的政策包括: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积极推进房产税征收试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存量财产的税收调节力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民生性转移支付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将政府支出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来。 

  (四)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初步形成了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近期出现的一些情况表明,节能减排对行政管理的依赖程度依然过高,依靠行政命令、实行“一刀切”的管理办法控制能源消耗,已产生一定负面效果,而且难以持续,也容易对一些地区的发展形成不当限制。应该以市场为基础,针对各地区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更加公平合理分配指标,积极探索有利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降低的实现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节能减排成效。可参考国际不同行业能耗、排放标准,逐步建立我国各行业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节能减排制度;改变偏重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排放权交易试点。 

  (五)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投资审批权限,重视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项目的监管职能。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应集中在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标准等准入条件的审核上,并应实行双向监督(项目没有达标,政府监督项目;已经达标而不核准,企业监督政府)。简单地从行业产能规模出发控制新项目建设,落后产能得到保护,抑制了市场竞争对产能动态优化的作用,应当加以改变。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 

  (六)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有限,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房价存在上涨压力,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将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政策措施长期化、制度化;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居民住房供给体系,尤其是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直接增加财政投资是必要的,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此同时,应相应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的体制机制建设,严格杜绝违规占用、谋取不正当收益的行为。

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

6. 我国2011经济形势特点和2012年经济形势的展望 1500字左右

  从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看,2011年我国经济是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运行

  从基年经济增长率的位势看,2011年的起点较高,继续加速上升的空间不大。宏观调控的侧重点是使经济走稳,主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3%,位势较高,“十二五”时期继续加速上升的空间不大。宏观调控的侧重点是使经济走稳,防止各地借“十二五”开局之年盲目大干快上,防止借领导班子换届之机大搞“政绩工程”,防止整个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平稳运行。为此,2011年宏观调控首先使经济增长率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恢复性大幅回升向适度增长区间平稳回落。

  进入2011年后,这一正常、平稳的回落过程却被中外一些人士解读为中国经济已处于滞胀状态,或面临滞胀风险,或将陷入“硬着陆”,经济增长率有可能降到8%以下。这些解读是不符合实际的。说中国经济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滞胀的主要依据是两个指标:一是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近两个月连续回落;二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同比增长率4月比3月回落了1.4个百分点。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的27个月中虽有几次在51%至56%的区间小幅波动,但连续处于临界点(50%)以上的扩张区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过程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有点小幅波动是正常的,不应大惊小怪。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同比增长率来看,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呈现出向适度增长区间回落中趋稳态势,从2010年6月到2011年4月已连续10个月保持在13%左右。这怎能说中国经济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滞胀呢?

  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看,2011年重在稳定物价总水平,“稳物价”与“稳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2011年1月至4月,居民消费价格月同比上涨率分别为4.9%、4.9%、5.4%和5.3%。从近5年来的情况看,2006年物价较为低稳,在3%以下轻微波动。2007年物价开始攀升,连续破3、破4、破5、破6。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8年初,物价上冲到8.7%。随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物价随经济增长率的降低下降至1.2%。2009年,物价在大部分月份中处于负增长。2010年下半年,物价开始攀升,破3、破4、破5,主要是从一些小品种的农产品涨价开始,民间的概括为:“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辣翻天”等。
  物价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是关系民生、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决不可轻视。中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对于今年的物价走势,一般认为,由于2010年物价走势前低后高,再加上翘尾因素的影响,今年可能会是前高后低,经过努力,实现4%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是有可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今、明两年看,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增长态势。今、明两年经济增长会不会出现偏快或过热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物价上涨,都与需求面即经济增长过热的拉动关系密切,而这次物价上涨的一个新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像过去那样过高。在经济增长速度还没有明显高企、经济没有明显偏快或过热的情况下,物价却开始攀升。考虑到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再加上“十二五”开局,各地大干快上的热情很高,所以不能排除今、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偏快问题。因此,当前“稳物价”与“稳增长”的任务是相辅相成的。二是农业自然灾害因素。我国已连续7年实现粮食增产。今年,如果自然灾害严重并影响到粮食丰收,就会助推物价上涨。三是国际因素。如果国际上原油、原材料、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加大。此外,还要关注和警惕工资上涨与物价上涨的螺旋式攀升问题。我国1997年以来物价保持了十几年的低稳状态,与经济增长没有出现严重过热有关,也与劳动成本较低、工资上涨缓慢有关。现在,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结束,物价上涨与劳动成本上涨的关系更紧密了。

  从潜在经济增长率看,2012年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背景下,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中线可把握在9%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数据的计算分析,1979—2009年,我国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视为8%—12%,潜在经济增长率中线为近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较大代价,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可概括为“三高五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由此带来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主要是:内需与外需不均衡,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矿产资源、土地、水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受到各种成本上升的影响,受到国内消费需求狭窄的限制,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等风险的冲击。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2012年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可下调2个百分点即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中线可把握在9%。这对于宏观调控的政策含义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率高出10%时,就要实行适度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8%时,就要实行适度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经济增长率处于8%—10%的区间时,可实行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2012年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2年,我国将发生两大历史性变化:一是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将由中低收入组进入中高收入组;二是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50%。这将为2012年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重要动力。

  关于居民收入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62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70美元,在世界处于低收入组;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上升到190美元;到1998年上升到790美元,进入中低收入组;在新世纪之初,突破1000美元;“十一五”时期,从1760美元上升到4050美元;在2012年的第一年2011年,预计将达到4450美元,开始进入“中高收入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两个同步、两个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可以预见,我国居民收入将加快增长,从而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基础性条件。

  关于城镇化推进。我国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49年为10.6%,1978年上升到17.9%。“十一五”时期,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3%上升到2010年的49.68%。2012年,我国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预防和治理“城市病”。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这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将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012年我国产业结构将有重要变化,主要包括: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7. 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态势未变,增速回落符合预期,物价结构性下降,通货膨胀压力转为温和可控。

  201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形势总体较为明朗,然而连续实施了近七个季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因素也开始抬头,主要表现是财政风险的迅速积聚。尽管各国都认识到了重整财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在经济增长和财政安全之间的抉择异常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分析上半年世界经济的运行,在经济增长、金融风险财政化、政策选择、中国作用等四个方面做出了基本判断。2010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增长态势未变,部分指标增速回落,但这种回落在当前环境下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良性的。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财政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支减收的效果明显。本文的最后,在当前的环境和发展阶段下,对公共财政的性质进行重新定位与解读,以此作为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的依据和取向,并提出未来政策建议。

  世界经济复苏与财政风险

  201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征是经济复苏与财政风险积聚。欧洲部分国家仍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沼,复杂化了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危机本身发展的进程,但从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来看,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仍是复苏。目前世界经济已经恢复增长这一判断基本得到普遍认可,但对经济持续复苏没有充分把握,因为扩张性的反危机政策从实施到现在,积累了较大的财政风险,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造成威胁。所以在财政安全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世界各国都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基本上做到了有进有退、松紧搭配,但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美国等发达国家更担忧经济衰退,面对刺激政策退出较为谨慎;发展中国家更担忧宽松政策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刺激政策退出已经渐入日程;欧盟部分国家由于深陷债务危机被迫收紧财政政策,同时保持货币政策宽松以支持增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成效显著,总体上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短期财政风险不突出的良好发展态势,并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推动力量。

  基本判断之一:世界经济初放晴———已经恢复增长

  各国官方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经济已经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增长;日本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经济步入复苏轨道;欧洲尽管身陷债务危机,但总体来看,并未脱离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大趋势,据二季度经济学家调查报告显示,西欧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评估连续三个季度回升,欧盟委员会也调高了增长预期,欧盟企业经理人和广大消费者对总体经济变化态势也持乐观态度;亚洲继续扮演着全球经济复苏领跑者的角色,与第一季度相比,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强劲回升,创6年来新高。在亚洲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形势变化更为超前,在经历了加速增长的过程之后,部分指标增幅回落,既实现了复苏,又平抑了通货膨胀预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平稳着陆的佼佼者。

  基本判断之二:经济复苏又遇阴霾———金融风险财政化

  经济危机和反危机政策带来的一些现实问题是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掣肘,尤其是目前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困扰,在发达国家表现为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在发展中国家表现为通货膨胀。美国的财政风险主要体现在赤字和债务风险,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分别为10.6%和90%。奥巴马已经认识到,国家要长期保持经济复苏,还必须负起财政责任。日本的财政问题几乎已经走到了财政危机的边缘,目前的国债负担率为189%,预计2015年这一比率将达250%。菅直人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不晓得日本的财政还能够支持多久。”欧盟当前面临的首要经济问题也是各成员国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产生的高额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希腊债务危机将世界关注的焦点引向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据悉,自2008年以来,欧盟成员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额增长了3倍,2010年财政赤字占G
  D
  P的比重将达到7.25%。目前,欧盟27国中已经有20国出现赤字超标的现象。韦伯说:“除了减少财政赤字外,别无选择。”反危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在亚洲表现更为突出。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亚洲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将由2009年的1.5%上升至4%。
  从理论上看,金融风险财政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是由财政宏观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决定的。当金融危机足以动摇整个社会的基本运行时,财政就要实施宏观调控,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在实际中,虽然金融风险财政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金融危机转化为财政危机的结果却并不必然出现。这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金融风险的程度。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只要金融危机的范围和破坏力度还在金融调控的能力之内,金融风险与财政的关联就还是间接的。然而,在这场全球性的大规模金融危机中,市场机制的调节能力已经不能够独立引导经济走出危机,而财政救助措施成为先锋和主导力量,金融风险财政化成为现实,并且正由过程向结果过渡。

  基本判断之三:驱散迷雾的法宝———政策持续、政策退出与政策协调

  后危机时期,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是两难选择———经济增长和财政安全。如果持续刺激政策,将难以保证财政安全,也可能进一步诱发通货膨胀;如果启动刺激政策退出程序,则整个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收效,甚至牺牲经济增长,发生“二次探底”。我们认为,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推动经济持续复苏是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但必须考虑财政安全,财政政策酌情收紧或不再出台新的宽松措施,同时,为了不影响经济复苏,货币政策应保持宽松;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对政策的敏感度较强,经济复苏的过程较短,但也同时诱发了通货膨胀,为了防止其转为恶性,只能将安全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收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但同时必须考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保持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因此,后危机时期,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视情况有弹性地退出,由于遇到的问题不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方向也应有所不同。目前各国的实际做法虽然还没有完全走上这一轨道,但已初露端倪。美国一方面坚持刺激政策持续,另一方面有重整财政的行动目标,地方政府已经启动了紧缩政策。日本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紧缩并列为经济复苏的首要难题,其宏观经济政策只能走结构性调控之路:刺激政策持续和退出并进,一边紧缩财政,一边放松银根,做好政策的协调配合。欧盟集中全力治理财政风险,为了保持复苏势头,宽松的货币政策须持续。威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的是通货膨胀以及高通货膨胀预期,以亚太地区为首,掀起了一轮刺激政策退出的浪潮,收紧的主要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暂时保持连续。
  目前来看,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刺激政策都不应该绝对地退出和持续,应该是科学地“有退有进”,对症下药,同时保持本国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搭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机制,发挥最大化的政策合力。在后危机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艰巨使命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只有齐心协力营造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实现本国复兴。从经验来看,宏观经济政策的国内协调已经成为常态,但国际协调机制还没有搭建起来,直接原因是各国利益分散并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从实际来看,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是一个初步的政策国际协调平台,但是一开始就期望实现多边协调不大现实,难以达成有效一致。此次多伦多峰会各国达成的预算赤字减半目标也未必真正能实现。因此,相对于国际协调来说,地区协调更容易实现,相对于多边协调来说,双边协调更容易实现,所以,可以从地区和双边协调开始,逐渐向国际协调推进。

  基本判断之四:经济复苏迷雾中的曙光———中国的推动
  目前,中国的经济政策较好地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世界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复苏迷雾中的曙光。

  从全球视野中看,中国既没有陷入发达国家的经济低迷和债务危机,也暂时摆脱了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困扰。而中国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来自于内部,可以通过自身的改革来逐渐解决。面对“全球失衡”的现实和全球“再平衡增长”的需求,中国作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员,有能力也愿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桥梁,吸纳、整合、发展、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早日实现“再平衡”和世界和谐做出贡献。在多伦多峰会上,中方提出四点期待: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首尔峰会前完成份额改革目标,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给予发展问题更多关注,为将于9月举行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提供政治支持;继续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说明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尽可能地发挥推动作用。如果这些期待都能实现,世界经济必将稳步向前发展,实现平衡增长将指日可待。

  我就找到这么多啦

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

8. 求2011年形势与政策论文.主要是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准确把握2011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要求1800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全球经济波动与调整的影响,国际金融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大,结构调整态势逐步显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连接国际经济的最直接的纽带之一,国际金融的颠簸不定、结构调整和深化发展,对全球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在反复振荡中渐进调整

  在国际外汇市场,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汇率振荡起伏。由于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基础遭受侵蚀,公司财务诚信危机爆发,股市大跌,贸易逆差大幅上升,美欧日利差逆转,美国吸引外资魅力大减,2002年,保持了7年之久的美元强势开始下跌,强势美元政策的可持续性不断受到质疑。与此同时,欧元区经济呈现出复苏态势,欧元在经历了一度走贬之后,对美元汇率开始大幅度回升。但鉴于欧元区经济复苏态势仍有不确定性,欧元持续走强的基础并不牢固。日元汇率也同样处于波动状态,因为日本经济复苏表现起伏不定,2002年底,日元汇率大幅上升后又回跌。总体来看,一方面,日元和欧元的升值并不是缘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前景有了实质性的改善,而是更多地因为来自美国的悲观消息。因此,美元汇率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汇率的波动势必加剧世界经济的动荡,甚至可能影响到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另一方面,美元汇率的下跌预示着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大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关系开始发生结构性调整,这种结构性变化不仅有可能引起国际投资的重新组合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化,而且还有可能引发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改变。

  在国际证券市场,一方面,以美国三大股票指数为代表的全球股市连续走低,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家数和筹集资金额大幅回落,交易低迷。另一方面,国际股票市场的地位有所下降,债券市场的重要性相对上升。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股票市场呈现同步升降的现象。美国股市大跌带动世界主要股市下跌,随着2000年以来全球股市的大幅下滑,发达国家的对外股票投资随之显著下滑。相应的,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开始显现生机,短期和长期的债券发行均增长迅猛。

  国际资本流动:在持续波动中改变结构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波幅加大,市场活动更趋谨慎。与此同时,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调整较为明显。

  从投资方式上看,跨国并购出现盛极而衰的重大转折。上个世纪末期,跨国并购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导力量,进入2000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开始下降,2001年第一季度,全球合并和收购交易额猛然下降54%,为连续第四个季度下降。2002年第三季度,企业宣布的购并金额总计为2554亿美元,较第二季度的3327亿美元下降 23%。跨国并购盛极而衰与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其自身的发展特征。跨国并购后艰难的业务整合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之间的文化冲突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使得跨国并购所预期达成的协同效应、速度优势和所有权优势等难以实现,失败的案例屡屡发生。种种迹象表明,跨国并购步入调整期。

  从投资主体来看,私人资本代替官方资本占据资本流动的主体地位。1996年,政府的官方发展援助总额达到封顶,为777亿美元,从1997年开始,官方发展援助额开始下降,私人资本逐渐在全球的资本流动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在全球资本流动私人化的浪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机构投资者地位的急剧上升。在工业化国家中,由这些机构持有和管理的资产总量已经超过了GDP的规模。机构投资者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积极参加者,在有些国家,外国资产在机构投资者总资产中的比重非常高,如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份额占其资本化价值的近30%,而在拉丁美洲国家,更要占到60%以上。

  从投资流向来看,国际资本流动的区域结构出现重大调整。1999年到2001年间,从欧元区流向美国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流,2001年以来,国际资本大量向美国集中的势头开始出现逆转。欧元区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和股票投资净流入额自2001年起直到2002年前6个月连续下降,债券投资则由此前的净流入美国转为净流入欧元区。在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全球资金出现“逃往质量”(Flight to Quality)趋势,即追捧经济增长势头较好的新兴市场的趋势,其中亚洲地区仍然备受关注。由于亚洲经济增长走向乐观,许多投资评级机构调高了亚洲国家债券的级别。加上亚洲地区债券发行主体是政府、与政府有关的机构与信贷素质较高的企业,对亚洲地区债券的需求不断上升。与此相反,对拉美地区债券的需求却大大下降,投资者对拉美经济形势仍持悲观预期。

  国际金融监管: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新框架

  1990年代以来,东亚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巴林银行事件等等的爆发使得国际社会对于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构筑一个新的稳健的国际金融框架达成共识,全球范围、地区范围以及双边范围内各个层次上的国际银行监管合作都得到了空前发展。

  国际金融监管的力度在如下四个领域得到显著加强:其一,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其二,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与市场约束;其三,对对冲基金等高杠杆机构的间接监管;其四,对金融集团的联合与协调监管。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是:第一,金融监管将更加着重市场约束的作用;第二,监管当局将更加重视监管的成本与效率,强调监管的灵活性;第三,金融监管将更加重视把监管目标与金融机构的内在激励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四,监管当局将被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由于目前的国际监管合作主要是针对国际银行业而展开的,其基本框架已基本成熟,而对跨国证券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监管问题却亟待加强。因此,未来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在主体上将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在范围上将覆盖所有的金融领域,在深度上将深入到金融活动的各个环节。

  国际银行业:在整合中迎来新商机

  1990年代起,激烈的国际竞争推动了各国银行业的相互兼并。先是美国,而后欧洲,再后亚洲,银行业掀起了大规模、广范围的兼并收购高潮。银行业的兼并收购将银行资本的国际集中化程度再次推上了新的高度,跨国银行已成为市场经营主体和金融巨人。跨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业务开展,有力地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全球化发展。

  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银行业进行巨大变革,电子商务的运营为金融服务业带来巨大商机。1999年底,全球电子商贸市场达111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20%,2003年将升至1.3万亿美元。互联网低廉的投资成本和交易成本,可使网上银行和经纪行提供更具竞争性的产品,从而导致单纯的网上银行和证券经纪行等新竞争者迅速崛起,对传统银行和证券经纪构成强大的竞争。互联网的发展还进一步打破了金融机构跨国经营的壁垒,使新加入的竞争者在全球迅速扩张,传统银行也必须通过增加新技术投资来提高竞争能力,银行业发展网上银行已呈必然趋势,证券经纪服务正成为新的热点。

  金融全球化:在开放与发展中前行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为鲜明和生动的一部分。国际贸易、直接投资、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等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的深入,世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最终将全球金融业融于一体,使得当今的国际金融活动,成为在相同的游戏规则下,采用相同的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筹资者的过程。

  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全球化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地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大大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还使各国的宏观调控能力面临挑战。在缺乏适当的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巨额的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往往会对相关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构成威胁。对于金融体系仍相对脆弱、金融法规不够健全、金融监管比较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定合适的资本市场开放速度和进程是十分必要的,而加强金融领域的建设则是一项紧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