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阻力之路》笔记:所有人生都是最小阻力之路

2024-05-06 20:02

1. 《最小阻力之路》笔记:所有人生都是最小阻力之路

今天开始分享《最小阻力之路》一书的笔记。
  
 最近在看这本书,收获很多,以笔记的形式输出,对内容梳理一次,看自己get了多少。
  
  
 作者所说的最小阻力之路,是指能量总是会沿着阻力最小的路面持续传递下去,这是主宰大自然的一种重要的结构性原则,但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如何应用。
  
  
 围绕最小阻力之路,作者介绍了自己的三大洞见:
  
 1、所有人生道路都是最小阻力的。
  
 2、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的潜藏结构所决定。
  
 3、人生的根本潜藏结构是可以被改变的。
  
 以河流来比喻。河流的流向由河床决定。河床的形态就是河水流向的最小阻力之路。如果河床没有改变,河水就会持续沿着河床的路线流动,因为那是最自然的行进路线。如果工程师想要让河水按照他的意愿流动,那就需要改变河道地形,也就是改变河床的形态。
  
 这也就得出了本书的指导性原则:你可以找到决定人生的潜藏结构,改变它们,建立新的最小阻力之路,带你抵达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创造出你自己真正想要创造的东西。
  
  
 结构是指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每一部分如何在与彼此及整体关联的情况下运作。
  
 结构内各个部分彼此关联相互作用,蕴含着动力,这让结构内部带有一种趋向于运动的特性,也就是说,结构会从某个状态变成另一个状态。
  
 而这种变化的趋向,是由潜藏的结构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有怎样的结构,结构内部就会出现怎样的行为。
  
 比如,你的欲望、信念、假设、抱负,与客观现实结合,形成对你影响最深远的基本结构,这些结构也会决定你的最小阻力之路。
  
 这里还会有两个特别原则,一是你的行为与生活的潜藏结构是相符的,二是某些结构比其他结构更能够促进你想要的成果。
  
 我们通常会陷入一个来回摆荡的人生模式中。我们改变行为,向前移动,接着会后退,再度奋力向前,继而再度后退。这种模式有时候会持续重复。
  
 问题就在于结构。我们企图通过改变行为然后改变人生,会陷入一个奏效-失效-奏效-失效的循环当中,关键原因是我们陷在导致摆荡模式的结构里。
  
 作者在此提出了他的核心理念:改变不是靠解决问题,而是靠创造出新的结构。创意历程所利用的,是一种不会来回摆荡,直接往最后解决方案前进的结构,创造者才能够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成果。

《最小阻力之路》笔记:所有人生都是最小阻力之路

2. 最小阻力之路

本书的作者是罗伯特·弗里茨。目前,本书还没有简体中文版,我看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版。(网上搜到的《阻力最小的路》,作者是廖之坤,属于二手资料。)
  
 昨天刚刚看了第一章,书中的观点就把我惊到了。我们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都是从问题本身出发,寻求解决方法。比如肥胖,采取的解决方法往往是运动、节食。这样的方法初期确实有用,能让体重下降。但是以前下运动、节食,体重又会恢复,生活照旧。
  
 书中给出的方法是改变结构。我的理解是改变环境。如果你要改变体重,改变环境比运动和节食有效。在我身边,有几个朋友,毕业后,或者结婚后,体重发生很大的变化,并没有刻意的去改变。(大多数都是变胖的,偷笑!)
  
 本书的观点建立在三个基石假设上:
  
 1.你的生命就像一条河。你所走的人生道路,都是阻小阻力的。大多数人都是沿着前人走过的道路前进,这样的路阻力最小。如果你的父母是明星,你要成为明星就比其他人要容易得多。
  
 2.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的潜藏结构决定的。更简单的说是有你生活的环境决定的。沙漠中可不会出现瀑布。
  
 3.人生的根本潜藏结构是可以被你改变的。这个就是本书的关键假设,你的人生的结构可以被改变。至于如何改变,接着往下看。

3. 《阻力最小之路》

之前收到一封简友的评论,说,“每个光鲜亮丽后面都有一段汗水浸透的路!”我其实不太认同,付出努力、汗水、意志力,就一定会成功吗?或是,成功一定需要非常努力吗?我觉得,成功,在于我们的选择。
  
  
 《阻力最小之路》的作者罗伯特•弗利茨认为,在某些“结构”的地形上,“意志力”是无效的,用作者举的例子来说,就是:一个结构是叫做脚踏车的东西,并不能因为你很拼命地去骑它,就能让它飞起来。因为它的结构不叫做直升机,你再多加马力也不是这么一回事。
  
 或以我们公司为例,公司最多只愿意给我们员工涨到一万的工资,再多,就舍不得了,宁愿再招新员工重新培训。当员工羽翼渐丰,看不上这点工资,提出涨薪被拒后,就会选择离开,公司再招新人。于是,我们公司就变成:不成气候的新员工来此寄生,功力有成的老员工退而求去,其他还未离开的老员工也没啥干劲,整个公司就这样松松垮垮地维持着…在这个结构中,就是会制造出这样的情绪——你再努力,得到的也就这么多,还不如不努力,就这样维持就好。
  
 在《庄子》里面,也有表达类似的意见的,有个小故事,叫“庄子不庭”(庄子心情不好),大约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而黄雀身后又有大鸟要捕黄雀,庄子看到了就忍不住想捕大鸟,结果就被人以为是要偷瓜而被瓜农追打…连庄子陷入这种结构,他的超然物外的心境都显得无效。所以心灵并不总是可以超然于物之外,而是严重受“物”的世界所掌控。
  
 而什么才是阻力最小的路呢?答:创造!
  
 当陷入问题之中,我们不应该困在这结构中,拼命地去解决问题,想办法跳出这一结构,进行创造。我国古代大贤荀况在《劝学》中有这样的话: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人的这种顺势而为、借助外物的行为,就是创造。
  
 人和其他动物比起来,也是肉身凡胎,论游泳,比不上鱼类;论速度,比不上猎豹;论搏斗,比不上老虎……但是有了创造能力之后,人就可以借助外物的力量,延伸自身的能力,比如汽车、电话、武器…
  
 借助外物的力量,需要了解外物有什么力量,依照其特性,如庖丁解牛,顺势而为,让它自然而然发挥作用。所以要实现这一目标,人必须改变僵化单一的思维方式,用更灵活的眼光看待事物,多角度、全方面认识事物。
  
 创造也不是一项令人望而却步的技能,当你足够热爱和专注某项事情,你就能赋予其生命,创造奇迹。就像孩子,“我们没有办法走进子宫里把孩子塑造出来,他们就是在那里形成,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完整的。”当从创造走到最后慢慢完成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创造出来的东西,他会完成他自己。
  
 所以,当发现我在我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无法再解决我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我选择学习写作,尽管我读书的时候,语文成绩不怎么好,写的作文往往不知所云,但是当我真正愿意去了解它的时候,深深被它吸引。原来我自己也有表达的欲望,想主动去了解掌握更多写作知识,将我多年积压在内心的想法,通过写作创造出来,哪怕只有我一人欣赏…

《阻力最小之路》

4. 最小阻力之路

1.意志力解决不了改变生活的问题,只会产生“来回摆荡”现象;
  
 2.两点之间不是直线最省事,而是阻力最小之路最省力;
  
 3.成为一个创造者,而非一个解决问题者。
  
 1.明确自己想要的愿景,清晰地认知自己的现状;
  
 2.去做那些有利于你走向愿景的行动;
  
 3.不纠结过往,眼里盯着目标。
  
 《最小阻力之路》可以分成四个步骤,我们应当直面现状:
  
 第一、描述自己的处境并如实地报告给自己,避免分析和评论;
  
 第二、描述你想要去的地方,创造的成果说出来;
  
 第三、边走边想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审视自己、继续前行;
  
 第四、不忘初心,一直朝着目标前进。
  
 这本书就是与查理芒格所提出的“想成功,避开失败比模仿成功者之道更好”。比如我想考取一个证书,每天都想着怎么学习,看着那几本厚厚的参考书,心里就有些发慌,畏难情绪不能使自己继续看下去。一直想着自己的目标,有些太遥远,路上的石头挡着去路。后来我改变了策略:每天就看一个小时的参考书,有空看看相关的视频。时间长了,觉得自己的收获比每天盯着那几本厚厚的参考书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