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市场的邮票市场的发展

2024-05-17 11:28

1. 邮票市场的邮票市场的发展

1997年集邮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政企不分的中国集邮总公司给分离出去成为邮坛最大的官商企业。邮政部门也从本行业几百万职工利益出发摆出一副与证券业主要是与股票行当竞争的架势在发行邮票与开发邮品方面增套增量增面值每套新邮“一拖十”同步推出原地封片、极限封片、金银册、手绘封等高达数千元的系列产品他们对于邮市的兴旺是又喜又怕。一股邮联手炒做是97行情的主要原因97大潮时违规与股市大鳄联手邮币卡一起动作动用媒体、枪手十八般武艺全套上阵。自年邮市高潮被封闭月坛邮市、增大发行量等措施熄灭之后年的按年号排序的“编年票”因为发行量过大大量打折连一贯看好的小型张也不能幸免“穿着棉袄逛邮市”成为流行语形象地表明了邮市的极度低迷。从年下半年起原邮电部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盖销和销毁部分垃圾邮票宣布“增套减量”政策年发行印量少的“世乒赛”、“桂花无齿”、“龙门加字”三种小型张尤其是桂花无齿小型张印量只有万枚问世即被炒高数倍售价元最高时达到上千元是近年来升值最快的票品之一。年集邮收入达到创纪录的亿元比年增长集邮已成为邮政部门的一项重要收入。年新邮预订呈现前所未有的热火形势要求加入集邮协会的人成倍增加。面对即将回归的香港会员们购买和预订香港邮票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在种种利好消息的激励下许多投资者看到了希望纷纷涌入邮市参入新邮炒作。96年10月中国证券管理部门发现沪深股市行情有疯行之险连发数道规范市场的“金牌”沪深两市盘整。股市迷邮市兴一些精明者很快就从股市抽出资金转投邮市。“文票”中的“毛主席最新指示”一套5枚面值两元市价为21500元整部文票市价55万元整盒“T44齐白石”小型张上海市价73000元“T131三国(一)”小型张达13000元。1997新春伊始JT8591年的低档小型张和异军突起的92—94小型张红红火火。编号票、“文革票”、老纪特票和纪念邮资片都成了抢手货。由于“增套减量”、“销毁盖销”以及炒家介入等诸多原因邮价暴涨中近期票品甚至长期低于面值的“垃圾小型张”也都大幅攀高升势极猛瞬息万变影响波及海外。在新加坡中国邮票市价也日新月异大幅上扬。在上海牛票面世场面火爆各邮局门口凌晨就人声鼎沸热情的邮迷冒着严寒连夜排队。牛票十分紧俏1997年第一个周日上午整张32套面值64元成交价110元下午维持100元购买仍很活跃价格坚挺。封片中节前紧俏的品种、港澳题材及低价位品种行情出现较大幅度上场如梅兰芳特种明信片由节前的28元上升到节后的45元。97邮市特点JP中期片突升短腿型张出尽风头。其中的早期片在JP价格大涨的“示范”作用下均大步抬高价格后期片也不甘寂寞争先上扬基本上消灭了4元以下的JP品种。到了3月邮币卡开始“发烧”。月初—枚测试卡“中国地图”市价为700元“梅兰芳”卡市价为4500元猪卡达市价1250元“茶文化”卡为550无豆腐节为310元“国庆”卡为1900元“长城”卡为1600元。在卡市的鼓舞下纪念币市场长达数月的盘局被打破以珍稀动物、“希望工程”和人物系列币为首币市走出凌厉的扬升行情。3月4日“希望工程”价位从22元涨至25元6日涨至28元。其它被市场看好的人物纪念币如毛泽东、宋庆龄、朱德等及珍稀动物系列币也走出强劲的上升行情。二邮品发行量激起邮市大波年月日《中国集邮报》登出年邮品发行量由于总印数大幅度减少邮市立即激起大波澜几乎所有的邮品都上了一个台阶。如王昭君M从元升到元避暑山庄M由元升到元三峡M由元上到元太湖M从元跳到元。年的四个小型张。按量从少到多排依次是“千手观音”万枚宝鼎万邮政百年万浦东万。邮市上千手观音M上扬得最快不到一个月就与浦东M并驾到元浦东M的印数最多与原先的传闻“不是印数少而是印不出来只好逐步投放”一致。邮票的量耐人寻味。除单枚票外一般套票只在万套左右只比小型张的平均印量多出万考虑到近年的集邮潮流是集版票每版按平均套计万套不过多万版来万集邮者个人才摊到一版。从这个角度看绩优'版票应有上涨空间。新邮生逢其时在杂志炒邮“合情、合理、合法”一文的感召下在大幅减少的总印数面前不少行家鼓励此时不进货建仓更待何时另一引人注目的是“三伟人”TP片TP周恩来故里的印数为万套相当于TP的万套TP朱德故里的印数为万套TP毛泽东故里印数为万套比起TP梅兰芳的万套来印数是令人吃惊地少。由此回想一下最近TP上扬的劲头这些印数只相当于桂花无齿型张的“三伟人”TP片炒作的题材和上涨空间是多么厚实月邮市上“三伟人”片的价格迅即上扬三成每套达元左右。梅兰芳片从元上升到元。3月下旬邮票市场小型张开始走出盘局不为人注目的“太湖”小型张由于受到即将在广州举办的邮展将发行“太湖”加字小型张的刺激价位直线上扬到26.5元。“武陵源”小型张也随之走出强劲的上升行情价位达155元左右。“长江三峡”、“王昭君”等小型张上升至26元左右。YP、TP、JP等品种也异彩纷呈。“潘天寿”邮票在发行首日价格即升至30元/套整张(32套)叫到95O元整整高出面值5倍创下了我国自1979年集邮活动恢复以来单套票(无小型张)价格首日发行升幅之最。全国各地的集邮市场无一例外都处于火爆局面。上海市“卢工”市场由于入市人多每天不得不惜助交通警!察。出售入场券的窗口前几乎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后来入场券的售价上调了一倍但等待入市的人并未减少。1997年初的上海邮市一直处于亢奋之中上海的不夜城、云洲商厦等邮市也远比1991年高潮时更为“疯狂”。综观1997年初的邮币卡市场所有捷足先登者都如心地善良的阿里巴巴对着装满金银财宝的山洞只是叫了声“芝麻芝麻开门吧”就有取之不尽的财宝。邮票一天一个价小型张在邮市中大出风头沉默了多年的小本票开始“价值回归”发行量与小型张相比可谓少而又少的纪念邮资明信片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家喻户晓的T46金猴票借助市场热浪从1996年底的1200元上升到1997年3月的1700元97年高潮时达到2000多元。“炒家”不断创造“杰作”哄抬滥炒使邮币卡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出现了畸形的价值走势。1996年的邮票年册在短短一两个月内翻了四倍纪念币大全套由全册2000元左右炒至4000元左右磁卡都炒过了几倍、十几倍。所有已发行的30个品种价格全线大幅飙升。超过千元的品种已过半数其中“梅兰芳”卡价格竟突破万元大关“试机卡”也接近万元猪卡身价已达2000元。97年高潮过后主要是邮票的发行量增加少则一两千万套多则三五千万套使得本来就不成熟的市场被巨大的发行量打了一闷棍一路跌入低谷走来。2001年拉起的展短行情同样借助于邮政部门的销毁邮票、减量、短腿票等救市利好政策。

邮票市场的邮票市场的发展

2. 邮票市场的概述

中国邮票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总量快速扩张到结构明显升级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市场。邮票市场规模比改革初期扩大了几倍乃至几十倍其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

3. 您如何解读中国邮票市场尚未成熟?

综观20余年邮市的发展,中国邮市像一只小船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即使是广大邮人日益理性的21世纪,在政策层面、管理层面、经营层面,我们仍然感觉到邮市的难于驾驭。究其原因,我们看到当前的中国邮票市场,真的还远未成熟。

  其一,由于人们对邮票的升值期望过高,邮票价格日益脱离其内在价值,越来越成为一种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的内在价值总是让人难于把握的,因此当人们被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或盲目悲观的情绪所左右时,就会引起邮票价格的过度上升或下降,1997年邮市的超常规发展、 1997年后十年的邮市低迷、2007年的春夏虚火和秋收不收都是由这一原因造成。

  其二,邮票价格只有上升,投资者才能赢利。因此,邮票的价格很容易被投资者高估,特别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邮市环境下,人们根本不会去考虑价值规律,总被一种盲目的乐观情绪所支配,头脑中失去了对风险的警觉。邮票的虚拟性特征造成了邮票市场投机行为的盛行,这就使投资者的收益只能主要依靠投机获取差价,结果形成“博弈”心态。人们就像在做“击鼓传花”或者“抢座位”的游戏,谁能在鼓声或音乐突然中止时把东西传给邻座或抢占到一个座位,谁就是胜利者。其结果必然是除极少数人外,多数投资者投资的最终结果是“零”甚至“负值”。 1997年后的十年时间里,这一现象是极其普遍的。本以为“套牢”这个词在2007年不会再次出现,本以为在不成熟的邮市里人们经过十年磨练已经理性得多,但邮市的“一锤子买卖”性征还是让一部分投资者受到了伤害。

  其三,中国的邮票市场,虽然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但从其发展变化特征来看,仍然没有完全成熟起来,特别是管理层还缺乏成功的宏观调控经验,投资者在信息方面还不成熟,人们的投资理念还没有真正完善,垄断者还具有较强的垄断基础,少数拥有资金和信息优势的大投资者还在不同程度地操纵市场和价格走势,投资者的决策还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这样的市场中,“押宝”、“昏头”之人仍不在少数。上述种种,实际上也表现出了邮票市场不成熟的典型特征。

您如何解读中国邮票市场尚未成熟?

4. 邮票的历史发展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1.降低了邮费2.按重量计费3.先付邮费。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邮票是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期。165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用户。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上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可以说是邮票的前身。这种标签随用随撕毁,没有留传下来。  在1836年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奥地利人劳伦斯·科师尔(Lovrenc Ko?ir)向奥地利政府提出建议,引入邮票简化邮政服务。苏格兰书商詹姆斯·查门斯(James Chalmers)在1838年递交了类似的建议。建议可能为罗兰·希尔所采纳,而后者在1835年受不列颠政府委托去对邮政进行改革。希尔因此成为邮票使用的倡导人。在19世纪早期,邮资是按邮件送递路程远近和信件纸张数量分别逐件计算的,即“递进邮资制”,费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规定,邮程在15英里之内收费4便士;20英里内收费5便士;300英里内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邮递条件还会另加邮资。邮资非常昂贵。据记载,一封从伦敦到爱尔兰的信件就要花费一个铁路工人一个月工资的两成。如此高昂的邮资不仅平民望而却步,连国会议员也难以承受,为此国会竟决定议员可享有免费邮件。结果一些议员将这些免费邮件大肆赠送给亲朋好友,免费邮件竟占邮件总数的75%,邮政部门因此亏空严重。而民间也想尽办法逃避邮资,诸如请人代送或拒绝收件等方法层出不穷。  希尔于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叫做为《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的书籍,主张取消邮件免费特权,在英国本土邮件重量在0.5盎司内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并且由寄件人预付邮资,还提出用一种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付邮资,引起广泛回响。1839年7月22日,希尔的邮政改革主张终于在下议院通过。8月17日,该方案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通过,决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实行。1840年3月,第一批邮票240个邮票模版制作完成,4月15日开机印刷,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发行,并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因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称之为黑便士(One Penny Black)。这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邮票图幅为19mmX23mm,无铭记,无齿孔,有背胶,有小皇冠水印,这也是一种邮票。最初的两枚邮票设计也是多得罗兰·希尔。为之他收到数千份设计,最后都为他弃之不用。邮票上的画像来自于一枚他特别喜欢的1837年纪念币。面值1便士的邮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则是蓝底。亨利·科巴(Henry Corbald)为之制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则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厂(Perkins,Bacon Petch)承担。而黑便士邮票也有其不足之处,邮票上的黑色邮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钻空子(漏洞)将其反复使用。为此,之后的1便士邮票改用红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红便士宣告诞生。在1840年邮票诞生以前,出现过有很多种邮件付费形式。巴黎邮局的佃户让—雅各·雷奥尔德·德·维利埃(Jean-Jacques Renouard de Villayer)在1653年发明了一种名为“付款票”(或应付票据,它的法语为:Billet de port payé),这是与邮票类似的纸样收费条,价值“一苏”。这种付款条背面并无粘性,需要用夹子或绳带固定在信件上。目 前这种付款票已很难见到,而且流传至现世的情况不详。在英国也有类似邮票前身制品。自1680年起伦敦芬尼邮局(London Penny Post)的商人威廉·杜克瓦(William Dockwra)和罗伯特·穆里发展出新的邮价统一系统,他们为发信者的邮件盖上邮戳的做法非常受欢迎,致使当时约克公爵在邮政领域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不过公爵向芬尼邮局施压,迫使后者在两年后放弃该项业务,而且被并入邮政总局。而芬尼邮局一些流传下来的三角形邮票(英语:triangular postmarks)依然可在博物馆见到。另外最少有四枚为私人所收藏。19世纪初一些城市出现了所谓的“城市信封”(Stadtkuverts),也可看作为贴在信封上印刷邮票的前身。1818年撒丁岛出现一盖有邮戳的信纸(Carta postale bollata),1821年前后由不列颠报纸发出的回复卡也已经有邮戳印记。世界上第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从悉尼发出的邮简(letter sheets)。三角形邮票,是一种很奇特的邮票。 随着当代盖邮戳机的应用与电子邮件的迅速普及,邮票的使用量在不断减少。即便如此,邮票的每年世界使用量还是数以十亿计的。收藏者是邮票的一大主顾,为了迎合这些用户,邮政当局发行了很多纪念邮票,例如正值世界杯之际发行的世界杯纪念邮票,还有一些仿古制品。一些小国家的邮票已经不再是为了邮政用途,而是向收藏者售卖,作为自身财政一大来源,如梵蒂冈,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还有一些非常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 自2002年起,德国的用户可以通过软件STAMPIT在互联网上下载打印邮票。自从邮政改革之后,邮政事业的垄断开始瓦解,一些私营企业也可以出版自己的邮票。例如柏林的PIN AG2004年就东德喜剧系列的Abrafaxe发行了邮票。2003年荷兰和芬兰邮政(后者显示面向企业用户)引入一些可以由用户自己设计的邮票。他们可以将相片,图片或者是Logo导入到模板中付印。奥地利在2003年也提供该服务,最低印数为200,但2005年后则降至100。而美国则只需20张即可。瑞士在9月6日发行了四张印有手机照片的邮票,所有瑞士公民都可提供这些手机照片。奥地利在1988年引入了全息照片邮票。但该技术花费甚高,所以并未成为主流,这是为了特定场合而制。这种邮票现只有120张左右,而且自成了一种收集方向。

5. 邮票市场的衰落现象,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打开购物网站,会发现所有八九十年代发行的邮票现在都可以买到,1984年之后的邮票年册,定价多在一两百块钱左右。最便宜的1993年北方册只要105块,线下的实际成交价格比这个还要低。如果不要1980年猴票,最多花不到两万块钱,你就可以买齐1980年到2000年,二十年的珍贵回忆——别说一套房,这个价格,在很多大城市连一平方米都买不起。而更多邮票则根本没有升值,1997年,为了香港回归而精心准备的金箔小型张,目前价格也只在其面值50元上下徘徊。

比不升值更惨的是破发。2013年发行的《桃花》是中国邮政发行的首套香味邮票,全套邮票面值13.9元,如今的收购价已经跌破面值;同年的《景泰蓝》《小蝌蚪找妈妈》《海洋石油》等邮票,也跌破了发行价。破发的惨况,在2000年后发行的新票中十分常见。根据邮评人周凤迟在2018年底的统计,2017年和2018年发行的小型张,全部破发,无一幸免。
1991年之后,中国邮市就陷入了「短涨长跌」,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泡沫身后,留下的是长期的惨淡和低迷。是谁让中国邮市疲废不堪?集邮爱好者人数不涨反跌、年龄结构老化,邮票的使用场景少、消耗量不断降低,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大量逐利游资的存在,也是加剧邮票市场混乱的因素之一。

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场游戏中唯一的大赢家——获利甚丰的中国邮政系统。前文提到,猴票因为较大的发行量而成为高价邮票中最「亲民」的一枚。但其实,猴票的发行量和后来的生肖票一比是「小巫见大巫」:猴票大约发行500万套,鸡票的发行量是猴票的两倍,狗票就达到了三倍。发行最多的1986年虎票,印了一亿两千多套。90年代滥发更甚,1992年的猴票发了两亿零四百万张,是12年前猴票的40多倍。现价则是1980年猴票的0.029%——在2.5-3.5元之间。

《XX回归XX》的低迷,也和滥发有关:面值50元的XXX金箔小型张溢价发行价120元,受到了集邮者们的欢迎,排队、一个人限买两张,邮票价格被炒到千元。邮政于是加大印刷力度,最终发行了2000万枚以上,单这一张票,就从市场上「吸」走了20个亿。不仅量大,发行品类也多。有集邮者吐槽:「现在一年要发布25套邮票,发行量动辄就一两个亿,根本就是圈钱。」
此外,制作粗糙也是新邮票的一大槽点,生肖邮票发行了三轮,集邮者普遍认为后面两次的猴票,制作工艺还赶不上80年代。

邮票市场的衰落现象,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6. 邮票市场

T46 庚申年(猴票)  
发行日期: 1980-2-15  
齿孔度数: 11.5度 
全 套 数: 1   
规 格: 26mm×31mm 
 
市场价: 9500 元

7. 邮票的发展史

在1840年邮票诞生以前,出现过有很多种邮件付费形式。巴黎邮局的佃户让—雅各·雷奥尔德·德·维利埃(Jean-Jacques Renouard de Villayer)在1653年发明了一种名为“付款票”(或应付票据,法语:Billet de port payé),这是与邮票类似的纸样收费条,价值“一苏”。这种付款条背面并无粘性,需要用夹子或绳带固定在信件上。目前这种付款票已很难见到,而且流传至现世的情况不详。   在英国也有类似邮票前身制品。自1680年起伦敦芬尼邮局(London Penny Post)的商人威廉·杜克瓦(William Dockwra)和罗伯特·穆里发展出新的邮价统一系统,他们为发信者的邮件盖上邮戳的做法非常受欢迎,致使当时约克公爵在邮政领域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不过公爵向芬尼邮局施压,迫使后者在两年后放弃该项业务,而且被并入邮政总局。而芬尼邮局一些流传下来的三角形邮票(英语:triangular postmarks)现在依然可在博物馆见到。另外最少有四枚为私人所收藏。  三角邮票
19世纪初一些城市出现了所谓的“城市信封”(Stadtkuverts),也可看作为贴在信封上印刷邮票的前身。1818年撒丁岛出现一盖有邮戳的信纸(Carta postale bollata),1821年前后由不列颠报纸发出的回复卡也已经有邮戳印记。世界上第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从悉尼发出的邮简(letter sheets)。

邮票的发展史

8. 邮票市场的介绍

邮票市场从1997年3月高峰跌落后,中国邮票市场步入了持续3年有余的漫漫熊市期间虽有香港和澳门回归、世界邮展在我国举办、国庆50周年、世纪之交等空前的重大历史性题材国家邮政局对邮市也是暖风频吹。主要集中在三点:新邮扩容压力,市场人士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邮市中假冒伪劣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