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变现损失抵税?

2024-05-12 09:20

1. 怎么理解变现损失抵税?

变现损失抵税就是企业在盈利的情况下,由于这笔业务的亏损,可以抵减你企业盈利,从而企业可以少支付税款,进而算作少付出现金流。
例如现在又一个固定资产原值100万,预计使用年限10年,残值为0,税法规订与会计一致,税率25%,现在已使用6年,打算出售,此时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00-10*6=40万。
1、若出售价格60万,此价格比税法规定按税法规定计提折旧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40万多20万,这20万就要缴纳所得税了20*25%=5万,所以固定资产的变现损益就是60-5=55万;
2、若出售价格20万,此价格比税法规定按税法规定计提折旧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40万少20万,那么这20万是可以抵税的(换句话说买赔了,国家给你减税的优惠,在交所得税时可以少交5万)20*25%=5万,所以固定资产的变现损益就是20+5=25万;
3、出售价格40万,此时出售价格和按税法规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一致,就不涉及变现损益了。

怎么理解变现损失抵税?

2. 怎么理解变现损失抵税?

 怎么理解变现损失抵税?, 怎么理解变现损失抵税==(账面价值--变现价值)*所得税税率,怎么理解它可以抵税呢  变现损失抵税就是企业在盈利的情况下,由于这笔业务的亏损,可以抵减你企业盈利,从而企业可以少支付税款,进而算作少付出现金流。
  例如现在又一个固定资产原值100万,预计使用年限10年,残值为0,税法规订与会计一致,税率25%,现在已使用6年,打算出售,此时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00-10*6=40万。
  1、若出售价格60万,此价格比税法规定按税法规定计提折旧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40万多20万,这20万就要缴纳所得税了20*25%=5万,所以固定资产的变现损益就是60-5=55万;
  2、若出售价格20万,此价格比税法规定按税法规定计提折旧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40万少20万,那么这20万是可以抵税的(换句话说买赔了,国家给你减税的优惠,在交所得税时可以少交5万)20*25%=5万,所以固定资产的变现损益就是20+5=25万;
  3、出售价格40万,此时出售价格和按税法规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一致,就不涉及变现损益了。
   
  什么是损失抵税效应?  符合规定的损失是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会抵减其他收入的所得税。
  变现净损失减税  例如现在又一个固定资产原值100万,预计使用年限10年,残值为0,税法规订与会计一致,税率25%,现在已使用6年,打算出售,此时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100-10*6=40万  1、若出售价格60万,此价格比税法规定按税法规定计提折旧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40万多20万,这20万就要缴纳所得税了20*25%=5万,所以固定资产的变现损益就是60-5=55万  2、若出售价格20万,此价格比税法规定按税法规定计提折旧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40万少20万,那么这20万是可以抵税的(换句话说买赔了,国家给你减税的优惠,在交所得税时可以少交5万)20*25%=5万,所以固定资产的变现损益就是20+5=25万  3、出售价格40万,此时出售价格和按税法规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一致,就不涉及变现损益了
  旧装置变现损失减税??  第一道问题没看懂。感觉现在法律修改之后貌似不用考虑了。第二道问题,现在考虑的是继续使用旧装置的现金流出现值,所以旧装置变现价值是一项机会成本,是现金流出,而旧装置变现损失减税也一样是机会成本,是现金流出
  “免抵退税额”和“免抵税额”又怎么理解?  “当期免抵退税额”,也就是按照免抵退政策计算的当期应抵顶的进项税额,也可以理解为按企业当期出口额以所适用的名义退税率计算的名义退税额。为什么要说是名义应退税额呢?因为后面还有一个实际退税额。 实际退税额,这是与名义退税额即当期免抵退税额相对而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假设不实行免抵退管理办法而是该缴的缴该退的退的话,这部分所谓的免抵退税额就是企业应该收到的退还税款,而在抵顶制下,要先以这部分应退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抵顶之后还有剩余的,才退还抵顶剩余部分的税款。  至于在实际计算的时候,还要再作一个比较,就是看企业当期名义期末未抵顶完的与名义退税额孰低,然后以较低者为限实际退还税款。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确认有无抵顶额以及抵顶额为多少的过程,以进一步确定应退税额。  计算公式: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税额”,免抵税额就是出口应退税额抵顶内销内销税额的部分,这部分是不退税的。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假如这部分退税,那么内销那部分就要交税。这样此部分不退,内销相应的部分也不交,就两相抵了。  由此可见,当期免抵税额是指当期免抵退税额减去当期应退税额之后的余额,其反映的是“免抵退税”企业当期从内销应纳增值税税额中抵减的那部分出口免抵退税额,不是企业期末留底税额,更不是企业次月的期初留底税额。通俗地讲,是指企业的期末留抵税额小于应退税额所产生的余额,也就是说企业的留抵税额不够退。计算公式: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残值净损失为什么可以抵税啊  报废的净损失做分录时要记入营业外支出,而营业外支出要冲减应纳税所得额,所以就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也就可以少交所得税了.
  残值变现收益纳税 、残值变现收入、丧失的变现收入、丧失的变现损失如何区分?  继续使用旧装置方案中,丧失的变现收入、丧失的变现损失是指目前的,继续使用旧装置目前不能出售旧装置,所以失去目前出售旧装置获得的变现受和变现损失抵税额,这两项作为继续使用旧装置0时点的现金流出处理。变现损失=目前账面价值-目前变现收入。  残值变现收益纳税 、残值变现收入这是继续使用旧装置方案预计专案结束时点实际发生的流量,残值变现收入带来流入,残值变现收益=残值变现收入-报废时账面价值,残值变现收益纳税造成现金流出。
  利得和损失怎么理解?  利得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利得和损失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  利得或损失具体会涉及到非常多的业务: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包括的业务有:盘亏损失、非常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盘盈利得、 *** 补助、捐赠利得、处置非流动资产的利得或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利得或损失、债务重组的利得或损失等。一般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来核算。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般用“其他权益变动”科目核算,常见的业务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被投资方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权益变动时投资方按应享有的份额而增加或减少的资本公积。
   

3. "计算设备的变现收益时,是变现收入与账面价值比较,还是变现收入与税法规定的残值比较?"

"计算变现收益时,通用的公式是:变现收益=实际的残值收入-账面价值.
只有当设备计提完折旧时(即没有提前报废),账面价值=税法规定的残值,此时,变现收益=实际的残值收入-税法规定的残值(账面价值).
而如果设备提前报废了,比如说,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为5年,而只用了4年就报废,第4年收到了残值收入,此时,设备的账面价值=原价-累计计提的折旧,就不等于税法规定的残值,此时只能用“变现收益=实际的残值收入-账面价值”这个公式。
"

"计算设备的变现收益时,是变现收入与账面价值比较,还是变现收入与税法规定的残值比较?"

4. "计算设备的变现收益时,是变现收入与账面价值比较,还是变现收入与税法规定的残值比较?"

设备的变现收益=设备实际的残值收入-税法规定的残值。计算设备变现收益有两种情况:1、有当设备计提完折旧时(即没有提前报废),账面价值=税法规定的残值,此时,变现收益=实际的残值收入-税法规定的残值(账面价值)。2、而如果设备提前报废了,比如说,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为5年,而只用了4年就报废,第4年收到了残值收入。此时,设备的账面价值=原价-累计计提的折旧,就不等于税法规定的残值,此时只能用“变现收益=实际的残值收入-账面价值”这个公式。拓展资料: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具体而言,会计是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2、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会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会计工作,二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一、会计工作是根据《会计法》《预算法》《统计法》及各种税收法规为法律依据来核对记账凭证、财务账簿、财务报表,从事经济核算和监督的过程,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二、会计工作人员是进行会计工作的人员,有会计主管、会计监督和核算、财产管理、出纳等人员。三、会计目标也称作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也称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核算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四、会计方法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五、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