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2024-05-09 21:44

1. 如何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美的影响是不同的。美国消费,中国生产,从另一个角度讲可以说美国不生产,中国不消费。当然并不是这么绝对的,而是说相对于美国的消费完而言,其生产无法支撑其国内消费;中国的生产远远超过其国内消费。在美国不生产中国不消费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有偿”的,中国凭什么去“白送”贸易品给美国人?这当然不可能发生。美国当期的生产没有东西可以跟中国贸易品交换的时候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两种,第一是动用储备,即过去积累的财富。苏联解体前的几年用黄金储备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就是“经典之作”。但美国没有走这条路,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向未来借钱,即通过其本国的强大的金融市场,透支其将来的收入。通俗的讲即打白条。所以对于美国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是:破坏美国的信用,进而破坏美国的金融,进而降低美国向未来借钱的能力,进而使得之前美国能做的事情因为没有钱做不了。而美国这些“想做的事情”就包括从中国进口贸易品以提升国内民众的社会福利。但是现在做不到了,即美国国内购买力下降。
  接下来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中国金融体系相当不发达,所以从信用的层面来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但是上面提到美国的国内购买力降低了,那么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于中国来说相当于需求降低了。但是产能还在,那中国的产能就会被搁置,于是沿海的工厂会大量的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基本面受到影响以后造成经济萧条,影响股市和楼市,导致银行坏账的增加。

如何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2. 金融危机对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对中国的机遇是:中国可以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进行资本输出,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进行生产,象美国在中国办企业一样,利用中国的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中国拥有外汇15000亿美元,对中国对美国而言这都是一笔足以主宰生死的财富,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不敢直接惹怒中国,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说:利用这次经济危机,中国的企业可以直接打入美国市场。
挑战是:经济危机带来的美元汇率变化直接影响中国企业,特别是进出口贸易企业,打个简单的比方,一家做高压锅的中国企业,在年初的时候和全球最大的超市沃尔玛签了60
万个高压锅的合同,以美元为结算货币,采购价格为1000万美元,年底交货时款,可是年底的时候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每元下跌好几个点,这样在付款时1000万美元的实际价值就贬值了300万,损失由中国企业来承担。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经济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随着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金融监管系统的建立,保证了发展中国家能够广泛参与,增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中国在应对经济危机上是很有经验的,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这样可以有效的抑止次贷危机在中国发生的可能。

3.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出口增速放慢 
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减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统计表明,美国经济增长降低1%,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降低4%。另外,中国许多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以对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20%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实际出口增速下滑。9月以后的中国出口月度实际增长率已经从上半年的约20%左右降至10%以下。今年一季度,出口实际增长率已经下降到3%。前七个月,美国的进口需求急剧下降,中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下滑8.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你好,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大致有三点: 
1、直接影响。主要行业是银行等金融业。例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平安保险等机构,购买了很多美国的“债券”,由于美国银行倒闭,损失巨大...... 
2、进出口影响。由于美国(及其他国家)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进口业务大幅缩减,使我国的出口行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于倒闭。为此国家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3、从思想上,应该认真反思“超前消费”的做法。现在美国的国民已经有所认识了。我们更应该正确看待。

5.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 
2)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 
3)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 
4)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6.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出口打击很大。中国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钢筋、水泥等等搞得太多太滥,导致产能过剩。这个数字大概有35%,而中国人的消费水平大概也只有35%,在过去,我们的过剩产能都是靠出口来消费掉的。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靠出口来拉动经济的,我们出口我们的商品,然后换回来外汇储备。可是现在的状况是欧美债务危机导致欧美的消费需求下降,没有人买中国的商品了,导致中国出口面临严重的挑战。出口导向型战略在金融危机下已经失灵,这也就是温总理为什么提出我们要扩大内需,提高供给,要激发国内的消费。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激发我们的消费?2011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我们的GDP增速是9.1%,通货膨胀率高达6%,所以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3%,现在的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大家都有所体会,我们要向扩大消费,必须要提高企业利润,只有企业有钱了,老板才有钱,老板有钱了,底下的员工才有钱。所以现在政府应该帮助以制造业为主的民营经济,通过税收、融资、产业转型、服务来帮助中小企业。

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中国政府投资了相当于中国GDP16%的4万亿资金来救市,当然也不是一次性全投下去,是分批投。这个资金量是很大的,美国政府救市用了7000亿美元,7000亿美元只占美国GDP的6%。我国政府的这4万亿投入,是占中国GDP总量的16%,如此巨款,中国政府是出不起的,没有办法,其中的2万亿都是通过地方政府和银行融资方式取得的,而从今年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也不容乐观。(我们经济学$2老师同样提到了重庆市九龙坡区面临着的财政赤字问题)所以,地方政府的那1万亿,也得靠提高税收和银行融资来得到,这样一来,就更加重了民营经济的困难。使得民营经济更加萧条。 (插一句:中国股市06年牛市,主要原因就是制造业的衰退,导致制造业资金大量流入股市,造成股市的泡沫,同样的泡沫也出现在房地产的楼市,很形象的描述这种现象就是“制造业的回光返照”。)中国政府的4万亿投入,前期主要是投在了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水泥、钢筋等等。但是真正能够吸收中国90%就业的是占中国GDP总量70%的民营经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建的太多太滥了,什么是基础设施建设过滥?就好比三天两头修公路,修桥,以增加工人的就业,修完以后工人们就又失业了,怎么办呢?拆了重新建,凡是旧的,全部拆掉重新建,以此来进一步地激发工人就业,而且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中国GDP的高速增长,所以名正言顺。可是问题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对就业的贡献已经远远达不到前几十年的效果了,不能够充分满足就业需求。当然,中国政府肯定早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已经逐渐在转变这种投资方式了。

中国今天的通胀居高不下,个人认为大概也是由三方面引起的。一、中国的通胀是输入型的。就是说我们的通胀是和世界经济有着密切联系的(尤其是美国)。二、前期中国政府向市场的4万亿货币投入。三、供给不足。

中国目前的三大危机:

一、        财政危机

33%城投债务现金流,政府信贷违约影响银行债权。标普、穆迪预测银行有5%-12%坏账。惠誉预测2013年银行危机。

二、        滞涨危机

我们第三季度9%的GDP增长,但是扣除6%的通胀,实际增长只有3%。我们经济学老师讲中国经济正在复苏,而且已经摆脱滞涨的危险。我粗浅地从数字上认为这种危险还存在。

三、        民企危机

我们的消费、出口和政府投资情况恶化。

总得来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主要是出口和制造业方面。金融危机对欧美国家只是金融危机,而对于中国目前制造业逐渐衰退的情况下,我们产生的恐怕不叫“金融危机”而很有可能直接冲击到我们的实体经济而叫做“实体经济危机”。(再插一句:大家当真以为美国真的希望人民币持续升值吗?这个升值是有限度的,在有限的人民币升值下,可以刺激美国经济的繁荣。但是,如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真的升值到2:1,美国人不吓惨了才怪。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金融大国,这个金融大国是从二战以后,石油仅以美元结算的时候开始的,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美元绝对霸权地位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金融大国,举个简单而又肤浅的例子:美国人缺钱了,他们去攻打伊拉克,然后导致石油价格上涨,这样就使市场上美元不足,这时候,美国只需要启动印钞机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大量印钞票,就造成了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但是美国又不能把印好的钞票白送给你,你只能拿你的商品去换,这样美国就免费拿到了别国的商品,然后美国再通过高工资把这个钱发到每个老百姓手里,就这么简单。但是这种制度看似完美,却有一个弊端,就是会使美国老百姓越来越懒,从而导致美国制造业衰退,会冲击到美国的实体经济。)所以目前的状况非常令人担忧。你不要去看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什么第三季度CPI6%,多看看我们身边吧,反正我不信,在中国超过日本成为GDP第二的时候,日本首相说他们不会再和别的国家争什么数据上的名字,他们旨在让国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其实GDP相比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创新能力是不重要的。想想看吧,中国近几年来发展确实很快,搞“奥运”,“世博”,“嫦娥”,这些东西我们说起来是很骄傲,但是这些东西真的可以树立起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吗?试想一下,我们可以让经济不这么快的发展,而把推动经济发展这些钱全部用在保障房建设、全民免费医疗上面,是不是更好呢?中国2012年的境况和韩国97年左右的情况非常类似,他们也是经历的10多年的出卖廉价劳动力时期,靠代工才实现经济发展,但是韩国跳出来了,韩国顺利实现了产业升级。而现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千万不要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比如贫富差距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我们藏富于民的理念到哪里去了呢?

7. 金融危机下我国如何面对危机

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中国全面显现之后,中国政府立即作出快速反应,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应对方案,立刻将宏观调控的基调由2008年初的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年中的保增长和控物价调整为全力保增长,并且着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政府能够作出这样的快速反应,主要原因在于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重要的判断在几年之前实际已经完成。

  综合已有的情况,中国政府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态度和对策可以从三个层面概括:一是对金融危机发展的趋势和中期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作出判断;二是努力维护开放的国际贸易体制以保护外需;三是通过多种手段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政府意识到,这场金融危机积累的破坏性能量很大,其发展态势仍未见底,因此要做好最坏和延续时间较长的思想准备,力争最好的结果。与此同时,认为短期乱局中的长期判断十分重要。尽管发生了历史罕见和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政府的公共职能、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模式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变化;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变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变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全球化进程虽然曲折,但其深入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政府还清醒看到,这场危机不但是巨大挑战,而且是难得机遇,要充分利用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快结构性调整和改革。这些判断是在2008年的经济工作会上作出的,这是理解中国应对危机态度和政策的重要线索。

  中国政府认为,维持开放的贸易环境和相对稳定的大国汇率,不但对中国而且对全球都有好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但有害于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是灾难性的。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各个国家曾一度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得当时的危机深化,延长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时间。因此,中国决心在本次危机面前,积极提倡自由贸易。所采取的政策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努力,呼吁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全力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G20峰会国家领导人的表态明确体现了政府的立场。第二,鼓励出口和进口。虽然全球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收缩,但国际贸易不可能停止。一方面,继续扩大出口,并加快市场多元化步伐。由于中国出口产品具有需求刚性,但信贷收缩阻碍了贸易商的正常交易,因此采取了增加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促进出口,注意与有关贸易伙伴开展货币互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步伐。同时,在一些国家使用汇率贬值政策时,高度重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防止出现贬值预期,形成可靠的货币锚。另一方面,努力扩大进口。主动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扩大从发达国家的进口,试图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激活实体经济,通过实体经济的复苏稳定投资者预期和资本市场。中国政府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为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机遇,因此着手制定和实施钢铁、汽车、纺织和装备制造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既着眼于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力。

  扩大内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已经采取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施结构性减税。中国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两年计划,规模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的16%,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主要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出台中小企业、房地产交易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预计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大频度降息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中央银行连续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分别下调1.89和2.16个百分点,大幅度减轻企业财务负担。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中小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4个百分点,共释放流动性约8000亿元,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幅增加。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央银行取消了贷款规模限制,11月新增贷款4700亿元,12月新增贷款7700亿元,今年1月则新增1.62万亿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预计三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优先发展教育,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结构。与此同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减缓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除了上述政策之外,政府实施了“家电下乡”政策,补贴农民购买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实施有期限的汽车减免购置税政策,重点支持1.4升以下排量的小车型,还准备实施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面对股市低迷,政府没有出手干预,更没有放弃对非流通股允许流通的承诺,这使资本市场反而有了信心。

    总的看,这些政策措施把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结合起来,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对于应对危机将逐步起到关键性作用。从金融危机全面显现到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政府采取的各项对策及其影响尚需观察。在本文写作时,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第一,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恢复市场的信心尚需时间。目前三个现象同时存在。一是银行从惜贷到超量放贷现象,金融监管体系对扩大内需开始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要求在呆坏账容忍度和实现社会目标之间保持平衡,随后出现了信贷扩张,扩张的信贷注入大企业和政府性大项目,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尚未缓解。二是财政惜税现象。由于税收急剧减少,支出的压力全面加大,政府赤字的规模占GDP的比重也有所提高。面对各方面要求减税的压力,财政和税务部门出现了明显的惜税心态。在房地产界,普遍的呼吁是售房抵扣个人所得税将有可能挽救房地产市场。在汽车和股市上,也有抵扣的强烈要求,对这些财税部门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态度。三是消费者的“惜现”现象有一定显现,特别是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支出明显减少。在出现这三种行为的同时,社会各界特别是投资界还出现了“持币待政”现象。由于诸多政策快速出台,人们都在等待下一个政策,因此推迟了投资决策的时间。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采取的公共政策已经初步显现出积极效果。从今年春节过后,国内资本市场率先出现活跃迹象,国际重金属市场立即作出价格微升的快速反应。公共投资的扩大,使一季度企业库存开始减少,钢材和铜的价格略有上扬,居民消费保持正常增长。除了扩张性经济政策的作用之外,领导人出访的表现受到市场认可,文艺界给大众带来的笑声使人忘忧,虽然国际经济走势存在不确定性,但国内市场信心正在明显复苏。

  另外,短期的政策和长期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怎样通过改革的举措和制度性的安排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重要和需要认真讨论的课题。在这方面,存在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怎样调整,国家福利制度怎样安排,城市化进程怎样推进,中等收入者阶层怎样扩大,产权和劳动者的权益怎样得到保护,金融制度怎样进行创新等一系列重大制度性设计。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讨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不抓紧对这些重要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加快改革步伐的话,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现象。

金融危机下我国如何面对危机

8.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当然会影响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影响较大。政府救市政策出台,会刺激建筑业的需求,从而带动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恢复,但是见效果有一个滞后时间,所以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还不一定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2009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达600多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受影响较大的是财经 类专业,因为企业业务萎缩,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其次是技术人员的需求。其次是建筑、能源、机械、 IT类专业会受影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