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政策是指哪三农

2024-04-30 21:00

1. 三农政策是指哪三农

三农政策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具体内容如下:1、农业,具体指的是粮食问题和农业的产业化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问题很重要,现在我国的这一个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时好时坏。产业化问题是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经营,中国有九亿多的农民,农村人口问题解决不了,产业化问题就实现不了;2、农村,是指农村的户籍问题和其他存在的问题。户籍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限制农民的流动。其他存在的问题,像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治安问题等;3、农民,是主要指的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温饱已经解决了,可是却没有钱去买商品,更可怕的是没有钱去治病,还有没有钱去改善生活质量,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一条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本法。第三条  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三农政策是指哪三农

2. 三农政策是指哪三农

三农政策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农
具体内容如下:
1、农业,具体指的是粮食问题和农业的产业化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问题很重要,现在我国的这一个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时好时坏。产业化问题是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经营,中国有九亿多的农民,农村人口问题解决不了,产业化问题就实现不了;
2、农村,是指农村的户籍问题和其他存在的问题。户籍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限制农民的流动。其他存在的问题,像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治安问题等;
3、农民,是主要指的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温饱已经解决了,可是却没有钱去买商品,更可怕的是没有钱去治病,还有没有钱去改善生活质量,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等。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第一条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本法。第三条  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3. 三农政策是指哪三农

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三农政策是指哪三农

4. 三农,政策,指的是什么?

三农政策指的是: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扶植政策。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拓展资料:
三农政策是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度百科_三农政策

5. 三农政策有哪些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三农政策有哪些

6. 中国三农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有关“三农”工作的新理念和新举措,概括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点,思想认识的升华。在党的十六大以后,2003年1月召开了第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胡 锦 涛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6年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胡 锦 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又强调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  第二点,指导方针的转变。在2002年1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 家 宝总理提出,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即多给予、少索取、放开放活农村政策。在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 锦 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判断,并强调指出,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第三点,发展观念的创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四点,支农政策的强化。从2003年到2008年,中央连续召开了6次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了6个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支农、强农和惠农政策措施。2003年下发的3号文件,明确了19条政策措施,是对十六大部署的具体化,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全面的要求。2004年下发的1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下发的第六个关于“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也是十六大以来下发的第一个1号文件,提出了22条政策措施,明确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径。2005年下发的1号文件,围绕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提出了27条政策措施。2006年下发的1号文件,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和基本思路,并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32条政策措施。2007年下发的1号文件,围绕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个主题,提出了35条政策措施。2008年下发的1号文件,提出了43条政策措施,明确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一个3号文件,五个1号文件,围绕着加强“三农”工作这个主线,分别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方面,提出了178条政策措施。

7. 国家三农政策是什么

【法律分析】三农政策是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法律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一)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人口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必须以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来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各地区各部门要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坚持耕地管控、建设、

国家三农政策是什么

8. 三农政策是指什么

法律分析:三农政策是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
法律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一)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人口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必须以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来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各地区各部门要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坚持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二)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水热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和发挥比较效益的关系,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决定耕地用途,必须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三)坚持共同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举全国之力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大事。各地区都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粮食主产区要努力发挥优势,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为全国作贡献;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共同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