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1:为什么读这本书?

2024-05-05 13:28

1. 《原则》1:为什么读这本书?

今天开始阅读《原则》这本书,这本书中文版于2018年出版,作者是瑞·达利欧(Ray Dalio),桥水创始人,华尔街投资大神,书中的原则来自作者白手起家40多年来的生活和工作经验。
                                          
 购买这本书时在网上看到对本书的评判好坏不一,有人认为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者因为是作者个人的经验不可复制,所以不适合精读;有人认为作者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经历并总结出做人做事的原则,提供了很好的人生操作系统。当然也有很多名人对本书的推荐。张瑞敏认为对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创造出独特完美的自我?《原则》一书对此给出了可行的方案”。
  
 我读这本书,因为我认为原则是一个人生活工作中方方面面的核心,就像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一样,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根据恒久不变的原则建立高效能的思维定式,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比方说,当一个人面对单位加班这个问题作选择时,可能会很纠结,以家庭或享乐为中心,可能不会选择加班,以工作或金钱为中心,又想加班。如果以原则为中心,不管选择加班与否,他们不会抱怨和纠结,因为温柔而又坚定的内核将给予他们定力和安全感,从而积极选择,从容生活。我希望从《原则》这本书发现不同的视角。
                                          
 《原则》导言中提到“ 我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是它帮助我发现真相是什么,并据此如何行动 ”。假如没有原则,面对每天纷至沓来的各种情况,我将被迫孤立地一件件应付和反应。
  
 如何拥有自己的原则呢?
  
 第一, 独立思考并决定: (1)你想要什么?(2)事实是什么?(3)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原则头等重要。
  
 第二, 以可信度加权的方式做决定 :懂得对不同人的观点进行加权,从而选择最好的观点,降低犯错误的可能性。
  
 第三, 遵照原则做事----: 每次记下自己的决策标准利于提炼和总结自己的原则,原则要以清晰的方式列明并且逻辑可以评估,做到知行合一。
  
 第四, 以系统化的方式来决策 :同时运行两套决策体系——头脑中一套,计算机中一套。计算机对于不需要带感情的决策,能处理的更全面。
  
 这本书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的历程(最重要的是失败的经历)
  
 第二部分:生活原则(本书核心部分,包括决策的五步流程)
  
 第三部分:工作原则(介绍桥水的运营方式,团队1+1>2的效果加权决策。主张工作原则要以生活原则为基础)
  
 作者提到,在分享这些原则的同时,希望读者不要盲目遵循,相反希望质疑每一句话,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原则组合。作者认为自己的成功在于知道如何努力学习与思考,知道如何“正确地失败”,即在失败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本书除了纸质书还有8集短视频,体验更多的学习经历。
  
 (待续)

《原则》1:为什么读这本书?

2. 《原则》阅读一

      原则是根本性的真理,它构成了行动的基础,通过行动让你实现生命的愿望。每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纷至沓来的必须做出反应的各种情况,假如没有原则,我们将被迫针对生活中的各种难以预料的事情孤立地做出反应,就好像我们是头一次碰到这种事一样。拥有一系列良好的原则就拥有一系列成功的秘诀,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意味着总是依据可以清晰解释的原则做事。
  
      作者第一条原则,独立思考并决定,一你想要什么?二事实是什么?三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保持谦逊和心胸开阔以便你能动用自己的最佳思维。
  
       书中的第一部份描述的是作者的经历,首先他学会冥想,这对他的作用非常大,非常有帮助,这让他拥有更平静的开放思维,可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地思考。其次,作者在赚钱的过程中发现,拥有有意义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比赚钱好得多。有意义的工作很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作者的主要目标,他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实现这2个目标赚钱只是附带的结果。做事有效的方式是每天把想法写下来,以便其他人理解自己的逻辑,并帮助一起改进,这可以迫使自己每天进行研究和反思,也成为企业内部一个主要的沟通渠道。
  
       在作者人生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认甚至接受自己的弱点,才能做出对自身有益的改变,而且想要追求卓越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如果失败了就会造成很大的痛苦,尽管如此,还是要总结失败的教训,学会谦逊和极度开明的心态,从而增加成功的概率,然后继续挑战自己极限。从其儿子的蜕变悟出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由心理因素决定,他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的大脑困住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在作者进入晚年时候,他悟出喜爱自己的痛苦,这是一种健康的事情,就象学会喜欢锻炼身体让。而且明白和感受到人拥有更多的东西所产生的边际收益,会很快的下降,事实上人得到适量的东西比得到太多的东西会更好,因为后者会伴随着沉重的负担。
  
       作者强调坚强比软弱好,拼搏让人坚强。发现自己的性格,过与自己相适应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3. 《原则》这本书怎么样?

在2020年5月15日李彦宏和樊登的直播中,推荐了一本书叫《原则》,这本书讲述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全书贯穿了作者生活和事业中的事例来说明一个人生哲学:相信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并不断地强调和总结,读起来非常生动,对于刚步入职场的年轻来说,值得一读。
作者瑞·达利欧是全世界顶尖投资家、企业zhidao家之一,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桥水创立至今为客户赚取的收益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家对冲基金。达利欧认为桥水的成功源自他所奉行的一套原则,而这些原则也是他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达利欧认为,我们可以像看待机专器一样看待生活、管理、经商和投资,并将其系统化为一系列原则。书中500多条原则将帮助我们保持开放心态,看清现实,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从容面对做决策、打造强大团队等问题,更进一步深入认识自我,实现不断成长。

扩展资料: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瑞·达利欧的个人自传,讲述了他从一个美国中产家庭走出去白手起家一路创造了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故事。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以方法论的形式讲述了瑞·达利欧多来年生活和工作的经验与原则,配合达利欧多年来的各种真实案例,它不仅是一本金融管理的指导属手册,更是一本对人生有着深度思考的哲学书。

《原则》这本书怎么样?

4. 《原则》其书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原则》的作者是一名商界大佬——瑞·达利欧,他是华尔街投资人、桥水创始人,1975年,他在自己的两居室内创办桥水。2015年,桥水管理资金超过1500亿美元,累计盈利450亿美元,远超史上所有对冲基金。
  
 《原则》这本书,是作者集毕生见识,将自己白手起家4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凝结成一条条可执行的原则,供我们学习参考。
  
 书中给了我们21条高原则、139条中原则,365条分原则。
  
 印象最深的几个原则是:
  
 做决策时,必须躲过不良决策的第一个陷阱是:在潜意识驱动下做的决策,然后挑选与决策相符的数据;
  
 影响好决策最大的威胁是有害情绪;
  
 情绪和逻辑相符时才行动等。
  
 每个人读,都能形成与自己相符的原则,都能给自己本来无序的工作生活,建立起秩序、建立起原则。
  
 比尔盖茨说它“能提供非常宝贵的指导和忠告”、张瑞敏称它告诉我们“如何创造出独特完美自我的可行方案”,李笑来称它为“开源的人生方法论。
  
 而我想说,《原则》这本书是我们个人生活管理、工作管理甚至是企业管理的宝典。

5. 《原则》读后

       近日在阅读一本书,叫做《原则》,是美国著名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的作品,有感于部分金句,摘录分享于此。
  
          1.要有效行事,你就绝不能允许“想要自己正确”的需求压倒“找出真相”的需求。 
  
           其实这句话的背后,是影响我们决策的一大误区,那就是自我意识障碍,是指我们大脑中潜意识的防卫机制,它会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这一点,时常会让我们并不能准确的看待事物,其他人也会如此。
  
          2.认识到决策应当分成两步:先分析所有相关信息,然后决定。 
  
           决策都有两步,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的前者常常会忽略,这一点是提醒我们,当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分析时,不要盲目做出决策。人们通常在其实没有办法的时候试图证明自己有办法。人为什么会做这种毫无成效的事情?这一般是因为他们相信一种常见的荒谬观点:厉害的人知道所有答案,没有任何缺点。如果信息不全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比较更多信息带来的价值和不做决定造成的成本,决定优先顺序。
  
           3.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 
  
           这也是一个误区,那就是我们时常会将自己的答案最优,当成了解题的唯一方法,而很多时候换一个视角来看问题,能够达成目标的方法和答案,来自于打破自身局限保持开放的头脑后能得到的答案。
  
          4.制定规则时,要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则。 
  
           这一点在工作中感触很深,很多规则的发布与制定,产品的迭代与更新,少有作者尝试将变化的动因,规则的由来和意义抛出来,从而带来了更大的误会。
  
          5.一个人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不能直面自己的错误。 
  
          假如你与大多数人一样,面对毫不掩饰的事实就会使你感到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紧张情绪,你需要从心里明白,谎言比事实更可怕,所以要经过实践锻炼,习惯与事实为伴,即使这个事实与自己的决策背道而驰。
  
          6.公平与慷慨是有区别的。 
  
           有时候,人们错把慷慨大方当作不公平。比如说,你为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购买了一件生日礼物,其中一件比另一件贵,如果得到较便宜礼物的那个朋友指责你不够公平,你该说些什么呢?大概会这样说吧:“我不是非得送你礼物,你别抱怨了。”要清楚界限在哪里,并站在公平的另一端。这条界限要依据各方之间的交换关系,在区别于什么是慷慨大方之后再确定什么是公平、什么是适当、什么是必需。
  
          7.对发言的可信度进行加权。 
  
            当出现分歧时,不要盲目的听从,也不要封闭自己的大脑,而是尽量理解对方的推理过程而非单一的结果。当大家都不一致时,需要结合意见和可信度加权综合评估,在作者眼里,以下两类人更容易产出可信的观点。 (1)至少曾经三次成功解决过相关问题;(2)对所得结论的因果关系分析很有道理。 做不到上述任一点的人,就不是可信的。对于能做到其中一点的人,可以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两点都能做到,那就是最可信的。要特别当心有些并无实践经验而只是夸夸其谈的人,以及没有较好的逻辑的人,这些人对其自身、对他人都很不利。
  
          8.比做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找对做事的人 
  
          作者认为,所有的事情背后都是人的因素,如果你有一个目标,你可以分为几步去实现它。1.记住目标是什么。2.把目标布置给能胜任它的人(这是最佳情况),或者告诉他们怎样做能够达成目标3.让他们尽职尽责。4.如果在你培训他们并给其时间学习之后,他们还无法胜任工作,就辞掉他们。而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开放心态更多雇佣那些比我们更为强的人,“ 我年轻时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如今,经过数十年的用人、管人和裁人之后,我才明白,要真正取得成功。我需要做员工的指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演奏乐器都比我强,如果我真是个伟大的指挥,我就能找到比我更强的指挥,并招募过来。我的最终目标是创建一部运转得极好的机器,我只需在一旁坐享其成 。”
  
         9.不要纠结于“埋怨”还是“赞美”,而要专注于“准确”还是“不准确” 
  
          这一点其实很有意思,它直接指向于我们看到的是哪一个层面的东西,所谓的对事不对人,看内涵还是看外延,是手段还是目的, 抛除埋怨和赞美,而关注内容的准确是否,才是真正的刨根问底。在意他人的“埋怨”“赞美”或者“正面”“负面”评价,不利于你从反复的工作流程中学习。要记住,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除了作为未来的教训,不要再纠结。
  
         10.考虑好你要扮演老师、学生、同事中的哪个角色,你应该去说教、提问还是辩论。 
  
          这一点也是最后一点,我们的着眼点不同,扮演的角色也就不同。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变成了“只产出不吸纳”,一味的输出而忽略输入,它将导致我们的盲区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窄,更容易陷入自己的经验误区。
  
 
  
  
  每期三张图,脑洞比你足。(119期) 
  
  1.体重+公交座位 
  
 
                                          
        这个广告很有意思,它的点不仅在于作者将体重与公交站点结合了起来,而在于将重量和座位结合了起来,假设我们将每一个不同类型的座位都变成了体重秤,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可怕,甚至有一些有趣。讲一点最近生活中的启发,去吃一家串串香时,发现其串串的数量居然是先称重一根签的重量,然后称整根签的数量然后除以单个质量算出的数量,这与平时的数串串方法不同但是目标相同,却节约了很多人工成本和时间,不禁让人惊奇。
  
 2.广告牌上的快递箱
                                          
       这则巨大的快递广告,其实是异曲同工的表达了快递的重,如果你有很重的快递,可以找我们DHL,文案和画面因为这幅巨型广告有了更新的形象体现,从而达到了观众路过深刻的场景记忆感。
  
 3.比较类的连环广告
                                          
        这则广告更像是一个过程稿,双面叠加的画面是其中的过程之一,而左右的画面不同程度的揭幕是过程二,左右与双面两层的对比,直接揭示了产品的效果,而与此同时,各类皮肤,化妆类的广告,凡是掺杂着变化在其中的,都可以尝试这种过程双面稿试试,一方面揭示对比,另一方面揭示过程与结果。

《原则》读后

6. 从《原则》这本书里读到了什么

本书分为前中后半部,分别从个人经历、生活和工作三个角度,阐述作者认为行之有效的“原则”,以及背后的思考。这些思考让“原则”的阐述更为饱满。
  
 本书语言简明扼要,例子浅显生动。具有很高的说服力,诚为鸡汤之中的上品。(鸡汤类型的书适合在个人阶段性调整时作为参考补充思路,是一种自省的工具。)摘录一些有共鸣的观点。以下来自生活部分。
  
 下面一句描述了如何解决这种因为 过度产生的负面情绪 。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人喜欢提高已经通关的游戏难度,有些则喜欢探险、极限运动,前者可以“深入地探索旧东西”而后者可以“探索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对自己的能力要求不断加深,明显对应了作者所提到进化的过程。
  
 对待他人而言,给予“严厉的爱”要比溺爱更为之受用。
  
 能够真实展现自我的人是最快乐的。面对缺点,保持乐观,把它们摆在台面上,改掉它们。
  
 如何看待 分歧 ?
  
 但是作者也提到不需要和所有人讨论观点,而是找那些可以信赖的人。
  
 记得某位前辈在分享经验时也提到过“你怎么认为你的同事,你的同事就是怎么样的”。个人往往很容易看到消极的一面和视短。
  
 看到别人的成功也不代表你的成功。债台高筑去消费买来炫耀品也不是成功,而且快感来得快去得也快。
  
 
  
  
 重大问题上合理的时间要花15-60分钟。切忌操之过急,做了无用功。
  
 有类人对于周围的环境总是很敏感,无论何种突发的事情总是能够打断之前的计划。他们把正在发生的事情看得很大。但如果跳出当时所处的场景,放眼全局,可能过段时间再处理或做决定更好。
  
 遇到突发事件已定要警觉,警觉地思考它不要影响到你的行事计划。
  
 
  
  
 观点很廉价,许多人会把观点和事实混淆。个体需要区分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
  
 完美主义者舍本逐末。切忌花太多时间关注边缘性的微小因素,从而影响对整体局势的考虑。列出5-10个重要的因素,其他的因素则考虑研究的价值是否低于了边界成本。
  
 与之相对应的在工作上的态度
  
 避免在小节上过于自恋。
  
 
  
  
 后半部工作篇更多描述了一些带团队的看法和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容易迷失和彷徨的人很可能是缺乏目标的人,或者有目标但是不敢于向着目标前进的人。因此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不在乎一时的成败。不要在意别人的批评或者奉承。
  
 同时评价别人也有对等的要求。
  
 “下沉”干事情是需要的,但是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此。
  
 什么是 优秀的人 ?
  
 因此,能问出好问题的人不简单。
  
 人才难得所以要考虑怎么留住他们。
  
 反映了一个现实“较大的公司往往人情味淡一些”。
  
 如何放心让人做事?
  
 但也需要仔细。工作上的回应可能是迫于压力凭空捏造(这在官僚机构里非常容易发生)或者基于错误的理论(看他能不能拿出来证明其理论的依据)。
  
 如何让员工成长?
  
 很少有人愿意从失败的事情中吸取教训和做出改变。锻炼和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刺激感比较弱的。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改变。
  
 内化需要讨论、写作、演讲和对团队授课。
  
 
  
  
 不能忽视的前提是“在创意择优下”。一些公司会推行联合CEO制度,比如华为“有轮值CEO”的制度。
  
 如果不能处理问题而又未把责任提交给上级,那才是最大的失败。
  
 不要过度消耗精力,适当强迫自己或团队休整。

7. 《原则》阅读

拥有你自己的原则
  
  
 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得到自己的原则。有时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反思总结出原则;有时我们从其他人,比如从父母那里接受原则;有时我们接受一整套的原则,例如宗教原则、法律框架等。
  
 因为我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性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选择最适合自己目标和性格的原则。尽管使用他人的原则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但不假思索地采用他人的原则有可能将你置于风险之中:你的行动方式将与你的目标和性格不符。同时,像我一样,相对于你需要知道的东西而言,你真正知道的东西也许是有限的,承认这一点是明智的。如果你能独立思考,同时保持开放的头脑,清醒地寻找并发现最适合你的事情,如果你能鼓起勇气这么做,你将会让自己的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应当思考为什么,因为这很可能是你面临的实现自己人生愿望的最大障碍。
  
 因此我总结出了我的第一条原则:
  
  独立思考并决定:(1)你想要什么;(2)事实是什么;(3)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而且要保持谦逊和心胸开阔,以便你能动用自己的最佳思维。清楚地知道你的原则很重要,因为这些原则将影响你生活的所有方面,这会日复一日地频繁发生。例如,当你培养人际关系时,你的原则和别人的原则将决定你们如何互动。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原则的人才会相处融洽。没有共同价值观和原则的人之间将不断产生误解和冲突。想想和你关系最紧密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你一致吗?你是否知道他们的价值观或原则是什么?在人际关系中很常见的是,人们的原则是不清晰的。在那些成员需要有共同的原则才能成功的组织里,这尤其会造成问题。我在写作本书时为何要字斟句酌?就是因为我想明白无误地展现自己的原则。
  
 只要原则是真实的(即能够反映你的真实性格和价值观),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定自己的原则。你在生活中将面临无数的选择,而你做出选择的方式将反映你的原则,所以用不了多久,你身边的人就将明白你依据怎样的原则为人处世。最糟糕的情况是你很虚假,因为假如你虚假的话,你将失去自尊和人们的信任。所以你必须清楚自己的原则是什么,并且“知行合一”。如果知与行之间似乎存在矛盾,你应当解释这些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写下来,因为这样一来,你将能够改进你写在纸面上的原则。

《原则》阅读

8. 《原则》读书笔记003

个组织,一个集体,包括个人,我都认为,在作出某个决定或者决策的时候,可以遵循下面的一个原则来做。
  
 1,需要说出大家的真实想法。
  
 2,允许大家讨论,针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一定要有包容的心,能够去包容那些不同的声音。
  
 3,听从团队中最权威的人给出的最后决策,或者是根据民主投票的结果来决定最后的决策。
  
 4,决定如何做了之后,一定要落地。
  
 同时呢,我认为要想达到最佳的决策,或者说是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去排除一些其他的下行风险,还要具备两个条件。
  
 1,大多数人是出于公心去思考这个问题。
  
 2,决策之后,少数不同意的人也要去坚持决策路线。
  
 这两点,就非常考验这个团队的领导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团队方向的把控了。如果能够达到一个这样的位置,应该是比很多普通员工要强很多的。这个或许还牵扯到团队信任度的问题,那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毕竟现在很多的团队,中心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便是在一些小细节上有所偏差,总体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大方向不错,就不太会有偏差。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前面的几点。
  
 a,需要说出大家的真实想法。
  
 在决策开始的讨论时,应该要让大家把话说出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检验的第一个标准就是:无论想说什么都能说。检验的第二个标准是:讨论中说的话,一定是可以摆在台面上说的。如果某些不能让在座的各位都知道,那么,这话就是上不得台面的。这样的话,那就不必说了。
  
 对于个人决策而言,我认为我是个比较笨的人,只能在做出决定的时候,把内心不同的声音都写下来。现在草稿纸上开始我的内心讨论。一定要敢于去把内心的每一个想法都写下来。
  
 b,允许大家讨论,针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一定要有包容的心,能够去包容那些不同的声音。
  
 针对一个或者某几个将要讨论的决策,应该遵循毛主席说的一句话“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是香是臭,让群众讨论嘛”。
  
 一定要经过激烈的讨论,至少在讨论层面上,用所有的争论或口头模拟,达到一个预先推演的目的。
  
 并且,不论是领导还是参与讨论的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基本的包容的心,其实这个还是那么难达到,在保留自己观点的同时,能够让他人发言,这个已经是很不错的品质了。至少在我看来,职场上能做到让人说话,已经是很难的了。最难得的就是能够让人家说话,还能接受人家完全不同的观点,朝着大方向去改变。这个很难。
  
 如果在初期讨论的时候,不让大家说话,是一个组织危险的信号。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讨论,一旦哑口无言,就完全开始了“暴力沟通模式”。
  
 c,听从团队中最权威的人给出的最后决策,或者是根据民主投票的结果来决定最后的决策。
  
 团队中的权威来做出决策,并不是盲从的进行权威崇拜,很多时候,讨论不会达到某个平衡,最权威的人,绝大对数时候,都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在这里,还是要说到上一点提出的,权威人士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一定要能够听得进那些很反对的声音,即便这声音不能改变最终他自己做出的决策,但是,我还是相信,这个不同的声音,可能是避免某个风险的哨声。
  
 d,决定如何做了之后,一定要落地。
  
 不落地的决策是毫无意义的。
  
 至于如何做。或者怎么做。就要看当时的情况来决定了,我只是想提醒自己一点,如果是自己管控这个决策的落地,那么,随时要跟进执行落地的节点,如果在落地的过程中再次出现了需要决策的时候,重复开始的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