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捐2000亿是谁?

2024-05-09 11:52

1. 中国捐2000亿是谁?

中国捐2000亿的是庄世平,庄世平( 1911年~ 2007年6月2日),广东潮汕人。
在他晚年将自己2000亿的资产全部捐献给了国家。自己选择生活在一个小房子里,而他的4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没有得到父亲的任何财产,其中一个儿子还是靠开出租车为生。

庄世平,当时他没有雄厚的资金,几近白手起家。他在主持南洋商行36年期间,使银行由小到大,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经济多元化、有规模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南洋商业银行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新中国成立,它是香港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机构,它对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庄世平,1986年退休后荣任南洋商行名誉董事长至今。澳门南通银行则成为澳门主要银行。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在2007年庄世平在香港去世,享年97岁。

中国捐2000亿是谁?

2. 中国捐2000亿是谁

中国捐2000亿的是庄世平。庄世平(1911年~2007年6月2日),广东潮汕人,1911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府普宁县果陇村(今属广东省普宁市),早在1949年就在香港创办南洋商业银行,第二年创办澳门南通银行。
庄世平几近白手起家,他在主持南洋商行36年期间,使银行由小到大,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经济多元化、有规模的现代化商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新中国成立,它是香港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机构,它对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澳门南通银行则成为澳门主要银行。

3. 那个捐了近百亿元的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陈一丹和同事在农户家。
      2018年12月,第二届一丹奖颁奖典礼上,陈一丹(右四)与获奖者、评委等合影。
      陈一丹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
   我们听过太多在金钱的幻觉中迷失的故事了,但陈一丹的故事却仿佛是个例外:作为腾讯公司的5位创始人之一,他很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21年前,他和马化腾等5个年轻人合伙创业,不过6年,腾讯上市,他获得财富的速度只能用令人眩晕来形容,“就知道有个数字,会不断增长”。
   谁也没想到,在从 科技 创业的浪潮之巅下来之后,他接下来的人生会以这种方式打开:先是分期捐资20亿元人民币给民办的武汉学院;紧接着,捐赠25亿港元设立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一丹奖:单笔奖金3000万港元,比诺贝尔奖金的3倍还多。他最新一笔关于教育的捐赠价值高达40亿港元。迄今,他已陆续捐出90多亿港元。
   谈到他,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告诉我们,即使在美国,教育学者也没那么受重视——“他们觉得我们是在和小孩子打交道。”而一位中国富豪愿意为全世界的教育设置这样的大奖,让他有一种“早该有人这么做了”的感觉。
   在此之前,他从没听说过陈一丹这个名字。
   今年5月,在一次论坛上,美国西北大学教育与 社会 政策学院院长大卫·菲戈甚至有些激动,“我们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认可。因为您,一丹先生,您相信教育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他在致辞时说,“我向您致敬。”
   过去几年,全球不少教育学者,都想见一下这个中国人。既有好奇,也有怀疑;几乎每一个被邀请担任这个奖评委的学者——都是国际顶尖的教育学者,也都要求和他见一面。他们想看看,要做这么一件事的,到底是怎样一个中国人?
   5月底的一天,我们目睹了一连串这样的见面。那是在芝加哥,陈一丹刚刚抵达这里,时差还没有倒过来,见面就已经开始了,先是芝加哥大学校长,然后是打着一条金色领带的詹姆斯·赫克曼——200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连坐了13个小时飞机后,尽管非常疲惫,但陈一丹的皮鞋锃亮,西装笔挺,领带也系得一丝不苟。
   第二天,见他的人更多了。一丹奖基金会和西北大学合办的那场教育论坛上,陈一丹在第一排正襟危坐。开始之前,大卫·菲戈召集了教育学院的15位教授和陈一丹见面,每个人轮流向这位中国来客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院长的重视其来有自——去年,一丹教育研究奖得主就出自他的学院。
   陈一丹身材瘦削,面容清矍。他48岁,但头发已经白了。他非常擅长一条一条地把事情说清楚,谈到设立这个国际大奖时,他的说法出乎意料地简单——“所有 社会 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可以回归到教育。教育进步了, 社会 也就发展了。”他希望通过教育提升人类福祉。
   最初,没有人愿意轻易相信他,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天真的玩笑——投身到这样一个宏大的事情,对一个学者来说,意味着赌上自己的声誉。程介明这样评价:愿意设这么一个奖,在中国这样的人不多,“或者有些后来变成笑话的也有。”
   程介明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首席教授,港大原副校长,之前没见过陈一丹,但最后选择相信了他——他不像一般的企业家,没有多余的客套,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他越是口才不好,我越觉得他不错。”
    稳定 
   即使是陈一丹自己,似乎也很难说清楚他在哪个节点开始作出决定。从腾讯退休,他的人生站在一个分水岭上:在此之前,他主要是一个企业家;在此之后,他主要是一个慈善家,或许还会成为一个教育家。
   退休后,陈一丹先是到斯坦福大学游学了半年。回忆起那段日子,他就像是回到了大学时代——不肯住豪华公寓,而是搬进学生宿舍,在室友的大音量音乐和臭袜子味道里,乐此不疲地选课。他关心食堂怎么样,图书馆怎么样。
   对于他当时的这个决定,外人感到惊讶。那正是腾讯高歌猛进的时候,公司成了真正的巨人。没人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退下来。但熟悉他的人并不吃惊,他已经铺垫了两年——还是在2011年,他就给腾讯总办的人写了邮件,表明退意。这符合陈一丹的风格,很稳,整件事情就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站在今天往回看,他的创业故事无疑是当时中国最激动人心的故事之一。按照中国互联网高歌猛进的剧本——但凡一个人,只要他干过互联网,就会知道很多这样的剧本——不用说,主人公往往都有一个动荡的传奇,需要一次巨大的挫折,充满冒险、起伏和野心。但陈一丹显得非常不同。假如要把他的故事搬上舞台,大概会叫人感到失望:他是反戏剧的。
   不是没有挫折,腾讯和奇虎360的“3Q大战”曾让他陷入深刻的反思。但作为一个主人公,在他的故事里,很难发现那些戏剧性的撕裂和冲突。
   创业最紧张的时候,他形容,那时候身体很忙碌,“思想都是在跳,总是在跳、总是很激烈、很激烈”,但心很安。
   他退下来时,曾有人问,甘不甘心?他还是这样回答,“我非常开心,安心。”他认真地说,“我真的很开心。”
   腾讯高级副总裁郭凯天觉得很神奇,在他看来,腾讯几位创始人的个性都特别罕见。他们给人的感觉,“个性都非常稳定,似乎很早就形成了。”尽管每个人都很不同——马化腾的敏锐、前瞻,张志东的真实、客观,许晨晔的超脱、睿智,不同个性反而促使他们能从更多角度去看问题。
   而在整个团队中,陈一丹的作用就像是稳定剂——他擅长的是,“把大家的都平衡平衡,都综合综合。”在他的语言中,很难发现突转、变化,一切都是顺畅汇聚到一起的。
   郭凯天和陈一丹认识十几年了,他是陈一丹招进来的腾讯第100号员工。那时,他就觉得陈一丹有点少年老成,“当年他长相也是这样,胖瘦也是这样,当年头发就是白的。”即使是现在,陈一丹从腾讯退休6年了,但几乎也没有什么变化。
   他是“超稳定”,郭凯天这样评价。
   这种平衡感和稳定感贯穿到他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家庭。他很忙,但即使是在斯坦福读书的时候,他一个月也要回国一次,陪伴家人。
   日常工作中,他也很少因为什么事发脾气,他情绪起伏不大,不会叫人难堪。如果有人办事不力,他不会直接指出来,而是提醒“你还该再考虑另外的因素”。他的助理回忆,最生气的时候,“也就是整个面部的线条是往下走的”,显得很愁,但不会发火,“他care(在乎)的人,他不想让他不开心”。
   因此,当他开始全力投身教育时,这种稳定感叫一切都显得是自然而然的——脱离了熟悉的赛道,对任何人来讲都意味着一次冒险;但发生在他身上,好像没什么特别。
   一开始,他打算分期捐资20亿元给武汉学院——在别人看来,这已是天文数字,但陈一丹明显有更大的想法:当他准备设立教育奖时,他已经想了一两年了。
    格局 
   2015年的一天,陈一丹的助理被叫到办公室,说有事想和她商量。助理感觉气氛有些神秘。“他前面铺垫了很久,就是讲自己一直在想教育要怎么做。”她甚至觉得老板有些紧张。她说,陈一丹有一个习惯,如果是谈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他就会很自然地交谈,“有时候手舞足蹈的”。如果是谈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就习惯性不看对方的眼睛,自己使劲盯着空气中的一个点。
   她意识到,老板要说的事可能“有些大”。
   “我要办一个全球性的教育奖。”陈一丹说。
   这个决定“好像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当时,他已经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去办武汉学院,“我一直以为他就是想办个学校而已。”助理说——直到2016年一丹奖对外宣布,她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老板的想法——但在之前,她承认自己没有想通:可能因为我觉得做事情要落到最终的一个受益方,“对那种倡导性的、影响性的,一下子串不到我脑子里来。”
   助理回忆起那次谈话,她对这个决定的理解是——办一个学校还是太窄了,但设立一个教育奖,可以影响到更多人。
   早在腾讯创业时期,郭凯天就发现了陈一丹性格中的一些特点:比较有“ 社会  情感 ”。他本科学的是化学,研究生学的是法律。他坚信法治对 社会 的价值。
   这种 情感 ,最主要的体现就在公司的管理上。现在腾讯的管理文化,是他在的时候创立的——“首先是很自由。强调员工的工作快乐,这都是跟Charles(陈一丹)、跟Pony(马化腾)他们的性格是有关的。”
   郭凯天说:“可能法律是一个太具体的工作,还不能满足他进一步的普世情怀。”这或许可以理解他为什么投身教育——教育是对人的塑造,任何时代都不会变。
   翟红新对陈一丹的评价是:格局很大,睿智、有大局观。她是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和陈一丹是10多年的老同事了。她对陈一丹的回忆,能一直追溯到腾讯刚刚成立的时候。那时,碰到用户上门投诉,法律专业出身的陈一丹会拉上一个女同事——理由是,从概率来讲,客户不会对女性发火,大家容易平心静气。
   但当时她只是觉得陈一丹很聪明,直到他从事业的高峰退下,专职做公益、办慈善,她才发现他睿智的一面。翟红新说,“他没有这种特质的话,很难坚持下来,或者把这个事情有步骤地推进下去。”
   设立这个奖的目的,4年前,陈一丹写在本子上——“旨在鼓励倡导人类对宇宙人生的领悟和贡献。”最初,奖金定在1000万港元,但陈一丹后来坚持,将这个数字乘以3。
   不是没有人提出过挑战,即使是用最高的标准来看,这个数字也太大了;教育不能立竿见影。陈一丹非常清楚——他告诉我们:“它很慢,它很慢,它最慢。”事实是,其他的一切变化都很快:陈一丹经历过中国互联网起飞的关键时期,那是信息革命的玫瑰色黎明,它改变了商业、媒体和慈善——人与人之间、各种功能之间,一切都是信息化的。
   从退休开始,甚至更早,陈一丹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到今天,没有网络化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只有教育。因为它是复杂体系,“stakeholders,持份者太多了”。他的结论越来越接近那个宏大的目标:教育体系一定会改变,整个信息革命决定了它迟早要变。那么,在这个时刻,他的角色是什么呢?——他曾成功引领中国的互联网公益,使捐赠的效率和热情迅速提升,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现在轮到教育。
   他想清楚了,“教育是最重要的,值得这么高的奖金。”
   在陈一丹的计划里,3000万港元:一半奖给个人,一半是项目资金,用于获奖者推进研究。但提高之后,原本计划的10亿港元基金池不够了——和诺贝尔奖一样,陈一丹在香港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基金会,计算发现,如果要保证奖金能够逐年发放,他必须捐出25亿。
   到陈一丹这个位置,金钱只是一个工具,他的注意力早已不在这上面了。对股价的涨跌,他并不介意。助理甚至怀疑,老板知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
    传统 
   甚至,陈一丹会因为捐款被人知道而不知所措:大学毕业时,他捐钱给希望小学,觉得做了很自然,因为没人看见。后来,向母校深圳大学捐赠奖学金,他觉得好大压力,“这个压力不是捐钱啊,是捐钱被人知道了怎么办”。
   今年5月,他在一次会议上对外宣布:捐赠股票,价值逾40亿港元——如果不是赶上那时候股票下跌,捐赠的计划金额是按50亿港元打算的。但是,跌了就跌了。事实是,这笔钱早在去年就完成了捐赠,只是一直没有公布。原因是,他不知道怎么说。
   他重视荣誉,但不是这一种,而是另一种更大的东西:他将自己设立的教育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将捐赠给武汉学院的图书馆命名为“陈一丹伉俪图书馆”。“一丹”有一片丹心之意,“陈一丹伉俪”,则纪念他和太太当初在大学图书馆学习和谈恋爱的日子。
   这是一种矛盾的 情感 。但发生在他身上,就和他退休时的决定一样,一切都显得是自然而然的。熟悉他的人觉得,陈一丹受到传统的影响很重。
   传统对他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一次,他和一位西方学者谈起教育,对方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谈起0到3岁在成长过程特别重要。陈一丹高兴地接过去,“对啊,中国有句老话,三岁定八十。”
   他仿佛抓到了一只兔子。就像在一个最新的系统中,找到了文化的坐标。回顾自己的少年时代,陈一丹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家庭。在那些遥远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祖母,那是个没文化的老人,但即使没什么钱,也喜欢帮助别人。她的本性如此,这种朴素的感情能够给人力量,对他的影响很大。
   和他聊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被他带入传统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词语,在今天已经显得很陌生了。他喜欢谈儒家和道家,也喜欢谈佛陀的教育。他读原典,书架上摆着《论语》《大学》《中庸》。他也读佛教经典,不仅是《金刚经》,还包括《净土五经一论》《净土三经》。
   谈起自己捐资教育的想法,他把它归结到:“我觉得是有朴素的情怀,但是没有系统去整理。”他说的最多的是随缘——“人就这一辈子,万般带不去啊,只有业随身。”
   这句话太老了——互联网增加了语言的维度,我们被分割在一个个部落。当一个人带着一种非常古典的态度走来,往往显得不合时宜——就像是透过一层层的纱布去观察他——这或许增加了理解的困难。
   评价自己时,他使用的概念也是传统的。最好的状态是超越善恶,平静如水。但他是凡人一个,做不到,“只能儒家比例放大一点,入世,走正道都做一点,有错就改,好事就多做一点。”
   投身教育实际上困难重重,陈一丹回忆起打算分期捐资20亿元办学时,心里还是犯憷的:教育是做不完的,好像无底洞一样。但他当时已经想好了,希望有一颗心去 探索 。
   他把这个朴素的想法告诉妻子。他觉得妻子是他的力量之源。妻子的回答很简单,“你也知道,你做什么事情我都是支持的。只要家里孩子跟我有碗饭吃就行。”
   “我当然不能让她只有饭吃啊!”陈一丹说。
    纯粹 
   在学者眼中,他大概是最不像商人的一类。很淳朴,很纯粹。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这样评价。他见识过一夜暴富的人,大牌企业家也见过不少,“要让我一个学者去说一个企业家很好,坦率地说也是不容易的”,但是,陈一丹是个例外。
   他们见面不多,但每一次都印象深刻。有一次,陈一丹在办武汉学院的过程中,想要征求他的意见,给他打了电话。武汉学院过去是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举办的一所民办学院。两人见面地点设在深圳的一个茶室。几年以后,吴汉东回忆起那一刻:陈一丹当时看起来有点沮丧,他说,我作为一个企业家非常成功,作为一个慈善家也很有理想。然而,“作为一个教育家,为什么就办不好?”
   吴汉东很少见到一个企业家的这一面。他对教育的理想和情怀,叫他很感动——他觉得他们理想相同,一拍即合。但是,办大学和办企业不一样,百年名校不是一两步就能成的,“有曲折才有前进”。吴汉东说,陈一丹在办学的过程中,有耐心,有决心,甚至叫他感到惊讶。而那次聊天,陈一丹像个小孩,一开始很失落,谈过以后又很释然,很振奋,喜怒哀乐都在脸上。
   “我见到陈一丹的时候,他展示在我眼前的形象是一个慈善家,一个未来的教育家,他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形象我见得还不多。”吴汉东说,但没有以前叱咤风云的企业家陈一丹,就不会有现在的陈一丹。
   “所以他首先是创富,我相信也是艰难的。他代表的是这个时代这个 社会 发展的积极因素,靠知识创造财富,而不是政策牟取财富,不是靠权力去掠夺财富,这是我的一个判断。”吴汉东评价说,“他和一般企业家不同的地方是,他把后半生放在了公益事业,这两点我非常肯定。当然,不是所有中国企业家都要投身教育。”
   陈一丹身上的这种特质吸引了不少人,武汉学院现任校长李忠云退休前是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当初,陈一丹邀请他加盟武汉学院,他考虑再三,拒绝了。对他来讲,退休意味着功成身退,没必要再冒险。陈一丹不死心,专程到武汉请他再谈谈。设宴的地点选在一家酒店的斯坦福厅。厅里面有斯坦福大学的很多照片。
   他站起来,手指着这些照片,侃侃而谈:现在中国的民办教育还比较落后,他相信将来民办教育和民营企业一样,一定有长足的发展。他希望武汉学院将来能够像斯坦福一样。
   李忠云说,他有些感动,搞得不好意思拒绝了。
   为了请一位校长,陈一丹三顾茅庐。他的个性告诉他,要往前看。陷入困难时,他会独自一人唱《渔舟唱晚》——这是一个传统的“药方”。
   有人是这样认为的,作为一个亿万富豪,他把自己的退休搞得太过苦涩。事实是,他的性格中有一种可以称之为乐观的东西,他把自己的选择归结为“纯粹的情怀”。事实是,他还明白更多的道理:教育只要你投身其中,就会一点一点进步,过程就是最大,“不是说一定要什么结果”。
   偶尔也产生困惑。你到底是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还是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他问过自己,“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只有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建立一个权威的国际大奖,和办大学同样面临困难,不是砸钱就能办成的——即使是诺贝尔文学奖,2018年也曾一度陷入丑闻,甚至因此推迟颁发。
   纯粹和权威。这是陈一丹必须要坚持的。最关键的是:建立顾问委员会和独立的评审委员会。
   陈一丹相信机制,他希望把机制建立起来,这需要工作做得非常细。在腾讯创业时期的经验帮了忙,他对细节的把控非常到位。助理觉得,在日程工作中,陈一丹会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当时看着很小,但最后在推进过程中是有决定性的。”
   陈一丹开始去世界各地拜访教育学者。有时在香港,有时在欧美。退休之后,他似乎变得更忙了,这是助理的看法。经常是:他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中间几乎没有休息。3个助理轮流陪同他参加各种活动,已经感觉疲于奔命,但出现在人前的陈一丹,状态却显得很放松——10月19日,他刚刚结束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交流,连续飞了20个小时赶到四川邛崃,没有休息。活动一个挨着一个。
   他的日程被排得很满。苦恼在于不懂得拒绝的艺术。有时候在车里,他会问身边的人,“接下来要去哪儿?”这种强度甚至叫郭凯天感到惊讶,“我对他说,我感觉你比上班的时候还忙。”
   开始筹备一丹奖后,程介明受托成了顾问委员会的召集人,吸引他的也是陈一丹身上的这种特质:我还是相信一丹先生,他话不多,说出来的也够我们判断了,“而且这笔钱这么大数目,这么多钱,这不是假的啊。”
   为了找到合格的顾问,程介明也开始四处打电话:比如,贾米尔·萨尔米(Jamil Salmi)博士,世界银行负责教育项目的前首席顾问。
   “你现在在哪儿?”程介明问。
   “飞机上。”萨尔米说,他已经去过100多个国家考察教育项目,这一年就飞了145次。
   谈起一丹奖的顾问和评委,程介明有些骄傲:一丹奖的顾问,是对各国的教育现状和教育项目都有所了解、有所参与的人,由他们来把关;而评委,是那些深耕在教育领域的各国学者。
    开奖 
   2017年,第一届一丹奖正式启动,30多个国家的候选人角逐最后的奖项,到了第二届,这一数字就增长为92个国家,候选项目遍及151个国家和地区,一共收到近1000份提案。候选人既有欧美的教育学者,也有人来自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这样的国家。
   得知自己获奖时,拉里·赫奇斯正在科罗拉多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是西北大学教授——关于他,大卫·菲戈这么介绍:“如果你的论文被100个人引用,那表明你做的不错,如果被500个人引用,那表明你做得很好,如果是1000个人,那你就真的有所建树。拉里,噢,他的论文被引用了5000次。”
   那是个大早上,电话突然响了。他有些吃惊,“我一般不会这么早接到电话,而且那天开会时我竟然忘了把手机静音,所以你知道吧,当时我其实有些尴尬。但我拿起电话,发现这通电话来自中国。”
   拉里·赫奇斯说,“我很高兴能获得一丹奖,因为我自己就是通过教育改变了人生。”他出生在加利福利亚,但不是那个有海滩和蓝天的地方,而是远离海岸的加州中部。每到冬天,农民们烧荒产生的烟雾就会遮蔽天空。
   他的父亲,直到退休都拿着最低工资,母亲则是大学厨房的洗碗工。小时候,他总是从橱窗里看着吵闹的大学生。但母亲会告诉他:“像我们这样的人是成不了他们的。”
   另一个获奖者是阿南特·阿格瓦尔,他出生在印度的一个海边小城,当年,还是高中生的他试图报考印度最好的大学——印度理工学院。他不像大城市的同龄人能够接受优质教育,“有300个考生参加了第一轮的考试,其中两个人失败了,我就是其中之一。”第二次,他成功了,这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们现在都成为新世界的一员。或许,这也是陈一丹的起点:祖母很重视教育,正因为这样,他父亲才有机会走出乡村,成为一名大学生。而到他这一代,他在深圳的繁荣中长大。
     每年开奖那一刻,是陈一丹期待的时刻。他在门外,等着那道门打开——有时候要等一天,有时候要一天半。门内是9个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家,作为评委,他们专程聚到一起,先是和他简单交谈一下,“今天怎么怎么样。好。谢谢”,然后门一关,一切按照流程,开始陷入紧张的讨论、投票。
   评委们会产生激烈的争论。但不管他们吵成什么样,陈一丹都感到愉快。他有时候在门外踱步,仿佛置身事外。尽管这个奖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是它的设立者,但在评委们打开门之前,他也不知道答案。
   就像是一个人等着孩子出生——“医生打开门,来了。是男孩,六斤八两。”陈一丹说,结果是完整的,有一套清楚的解释:评委们“不仅是抱着孩子给你,还要讲清楚六斤八两:特征,耳垂有一个什么,头发是黑色。”
   这就是他期待的时刻,“每次我在门外是很开心的。”(张啸柏 金赫)

那个捐了近百亿元的人

4. 中国网友半年捐了18亿!这些钱最后都会捐到哪里?

根据支付宝的公益统计,网友在该平台捐出的善款98 %用于扶贫帮困,覆盖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灾害扶贫,社会基本设施建设,基本福利和保障等等。
第一,扶贫帮困。很多地方相对比较落后,中国贫富差距也挺大,我们通过捐款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走出困境,拉近贫富差距,这样,也算是帮助国家做点政治和经济上的事情了。

第二,教育扶贫。你也知道,落后地方的教育也更加落后,包括教师的招收问题都是问题,要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就必须加大关注力度,提升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让贫穷地区的孩子走出困境,用知识改变命运。

第三,健康扶贫。我们国家的医疗相对世界来说非常的落后,老百姓经常会出现有病没钱医的困境,所以,把这些钱用在医疗上是非常必要的,能救一个是一个。
第四,灾害救助。不说往年,就今年,浙江地区连续下了多天的暴雨,快递都停运了,可见是多么的严重,也有人在这次灾害中丧失了性命。这些人是多么的可怜,他的父母子女怎么办等等,需要我们的帮助。

第五,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基本福利保障。
等等……
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很多,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很贫乏,我们要互相帮助,帮助国家解决这些问题,让祖国的步伐与我们同步,让有困难的人不再愁眉苦脸,天堂和地狱的对战,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

5. 哪个人死后把2000亿全捐国家?


哪个人死后把2000亿全捐国家?

6. 马云向中国捐了多少亿

2020年的一场疫情给我们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民众的凝聚力。
在慈善捐款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娱乐圈众多明星的善举,也有不少知名企业在此次行动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比如在百姓眼中,知名度很高的腾讯和阿里,分别捐出了15亿和10亿的资金,不仅赢得了好评,也增加了企业的知名度。
许多企业家通过各种渠道向疫区捐款。这些企业家的慈善行为通过一个榜单——中国慈善榜,向人们展示了他们的慷慨。
排名第一的是老百姓最熟悉的马云。他的个人捐款高达32.3亿元,不愧为中国首善。在慈善榜上,有很多老百姓熟悉的企业家,比如恒大的许家印,捐赠了30.4亿元。排在第三位的是马,他捐赠了26亿元。榜单前十名中,有四位捐款超过十亿元,捐款总额为245.1亿元。
在国民印象中,马云从去年5月10日开始,一直处于半退休状态。5月10日是阿里总部的阿里日,马云当天作为创始人出席活动。没想到,之后,他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通过中国慈善榜,马云再次以中国首善的头衔回到大众视野。这一次带给马云的光环,不再是他慷慨激昂的演讲,也不再是过去艰苦奋斗的辉煌历史,而是一个无声的数字——32.3亿。但这个数字给他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灿烂辉煌的光环。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383661878/1000

7. 中国本土企业家,捐款达60亿,身价超百亿,后来怎样?

"国家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因为有你而富足。做到这三点,才能无愧于企业家的称号。"
这是中国的玻璃大王曹德旺所说的一句话,他创始的福耀玻璃集团,是当今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的供应商,自1987年集团建立至今日,它已为曹德旺创造了百亿的财富,令人不禁为止赞叹惊愕。
然而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并非简简单单地一日可铸。
惊人的成功背后,俱是曹德旺辛酸的过往。
但是,那无数困顿贫穷的日与夜,那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那对肉体与精神不尽的打击,却没有丝毫压垮曹德旺,而是于这些苦难中磨练出了坚韧的意志与强大的魄力,使他能在日后的企业生涯中,越走越远,越做越大。

家道中落,东山再起
1946年,曹德旺出生在了福建的福州福清。他的祖辈世代经商,曾祖父是福清首富,父亲则是永安百货的大股东,可谓是家底殷实,不愁吃穿。
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生世事无常。内战时期,曹旺德的父亲携妻子和几个孩子举家至上海迁回北京,然而不幸的是,途上一枚炮火袭来,击中了曹家的运输货物与财产的货轮,致使曹家原本拥有的一切从有到无。
曹德旺作为富少爷的安逸生活也因此远去,剩下的唯有为生计的不断奔波。
他9岁才读上了书,却又为家中的贫穷被迫辍学。14岁的少年,在我们现在看来,应是坐于课堂好好学习的时候,他却已成了家里的支柱之一,随着父亲做起了贩烟丝和卖水果的小本生意,寒暑照旧,每天辛辛苦苦地进货销售,得到地却也只是一点微薄的收入。
就这么持续地干了四五年后,他的父亲在买烟丝时,被发现,没收了所有东西,生意也就此完结。

自此之后,曹德旺就开始一个人出去闯荡。
孟子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德旺的一次次失败经历,或许就是老天为将成大事的他,安排的诸多考验。从卖白木耳到种果苗,毫不认输地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摸爬滚打,他总算是小有成就,并迎来了真正属于他的春天。
1976年,政府采纳了曹德旺的提议,办了一家玻璃厂,由曹德旺担任采购员。但是由于管理方法的错误和体制缺陷的缘故,玻璃厂自建成之日就不断亏损,几近破产。就在这个时候,曹德旺承包了这个乡村小厂,并发挥了他通过多年打拼后积累的才能力挽狂澜,改革了体制与工人的福利,不仅挽救了这个小破厂,还反而净赚了22万元。
自此之后,曹德旺的人生便于玻璃产业开始挂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汽车大量涌入中国。而国内尚未完善的基建建设使汽车玻璃频频损坏。
当时汽车维修所用的玻璃都是采用国外的进口货,制作成本虽低,售价却极高。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使曹德旺心生愤慨,并立志要生产属于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
决心既定,曹德旺就着手开始引进先进设备与高端人才展开研究,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我国自主研发的汽车玻璃终于诞生了。

这种玻璃质量好,价格低,很快就受到国人的追捧。自此以后,福耀玻璃的创始人,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的传说就这么展开了。
心怀般若,广施善行
2011年,曹德旺荣登中国慈善排行榜榜首,获年度“中国首善”称号
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在书中说,佛教强调慈悲和智慧,而慈悲与智慧,就是佛经中常谈的般若和菩提。曹德旺信佛,并以自身的行动去践行他的信仰。
他说过:"企业家若是没有责任感,充其量也只算一个富豪。"
金钱名利没有淹没他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淹没他的慈悲善心,而是促使他对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自1983年起,他就开始捐款。从亲自前往武汉考察灾区,捐款300万起到创立下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公益慈善基金会——河仁慈善基金会起,他捐出的累积数目已达到60亿。
没有人能像他一般奉献出如此庞大的数额,他也从未因此而骄傲炫耀,对待此事的态度反而平静如水。

在采访时,面对他捐款数十亿的事情,他没有夸夸其谈他的捐款经历,只是淡淡地回复一句,"捐了,卸下负担,反而一身轻松。"
视钱乃身外之物,而是满足对自身信念的追求,不虚伪,不做作,如此旷达,如此豁然的心境,是诸多企业家,是身为企业家的我们,所达不到的。
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曹德旺的妻子名叫陈凤英,没读过书,在还是少女的时候,就嫁给了曹德旺。
那时候的曹家依旧很穷,生病的母亲更是为这个家庭雪上加霜。但是陈凤英却什么话也没说,而是默默地照顾起他的母亲,并任由丈夫卖掉自己的嫁妆出去闯荡。
夫妻二人间一年相聚甚少,通常都是曹德旺在外头奔波打拼,陈凤英在家中伺候照料一家老小,他们二人之间连增进感情的机会都没有,也就更别提甜言蜜语和所谓浪漫的事了。但即使如此,夫妻二人也依旧共患难,共甘苦,不离不弃,至死不渝。
曹德旺在外做生意失败,不仅赔了钱,还欠了一屁股债。家中的财物都给赔光了,就连仅剩的一间小屋也留不下来。一贫如洗,一穷二白。

生怕拖累妻子,增加妻子的负担,曹德旺劝妻子改嫁。但陈凤英没有答应,而是选择相信自己的丈夫,坚守在他的身边,相信他总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
"女子莫欺少年穷,男子莫嫌老来丑。"
陈凤英蹉跎了自己的青春,一直陪伴着曹德旺,在背后为他无言地奉献。就算曹德旺遭遇了失败,连累了家庭,她也从未有过半分怨言。
这使曹德旺对他的妻子心怀感激,即使今后飞黄腾达,也没有抛弃这位自他年少时就相伴至今的结发妻子,还把他所有的财产都转到了妻子的名下,这足矣显现他对妻子真挚的爱情。
曹德旺夫妻间的感情,不像炙热的火焰,缠绵悱恻,深刻强烈。而是如涓涓的溪流,如煲在锅中的汤,初尝平平淡淡,但经岁月的小火熬煮后,才方可尝出其各种滋味。
唯一能够检验感情好坏的事物,向来只有时间。所谓一时心动的片刻,也并不能体现感情的坚固。数十年风雨走来,只有始终如一站在你身后的人,才是那个最爱你的人。
曹德旺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才能与妻子陈凤英,共同携手,渡过难关,走至今天,也不会分离。
曹德旺虽为中国的玻璃大王,但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并非只有他如何发展企业、建立企业的方法。

他常对人生思考反省,领悟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嗜书如命,并不因为自己的成功而自满,而是虚心地向书请教,以书为师,提高自身的涵养。他珍惜感情,重情重义,从不忽略对妻子付出的一切,也不将她当做附属品看待,而是真心地把她作为挚爱,作为亲人,在成功后以自己的一切回报妻子。
坚毅、勇敢、感恩、智慧、慈悲。这些品质才是身为玻璃大王的他,所重要的东西。
希望我们能从曹德旺的事迹中得到感悟,并怀揣着我们自身的志向勇往直前。
"不负初心,砥砺前行。"

中国本土企业家,捐款达60亿,身价超百亿,后来怎样?

8. 给外国捐款最多的中国富豪,刚捐完7000万元,为何转眼就破产了呢?

许多人经常会用名人刻苦研读,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作为激励自己的心灵鸡汤。一碗碗的喝下去,可能自己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反倒是自己对于这些名人的事例倒是能说的头头是道。要知道,单单给自己灌鸡汤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为每个人取得成功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有人可以完美复制别人的事迹,最后取得成果,天下也没有那么好的事情。

不过,一些名人身上优良的品质与习惯,还是值得我们许多人,为止参考并且发扬广大的。成功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才是最可贵的。
一个人的内在决定了他究竟能走多远。作为与人交流沟通的基础,诚信乃是与人交往的前提。季布一诺千金,足可见古人对于诚实守信的重视程度了。作为现代社会立足的基石,一个满口谎言的人,注定会被所有人孤立,而这个人也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曾经号称中国“电池大王”的商人钟馨稼给美国捐款7000万后,公司却在不久后破产,他本人也因此背负了1.82亿的外债。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钟馨稼,家境平凡。祖上三代老中医,耳濡目染,钟馨稼自小便跟随父亲学习中医。由于三代医学单传,所以父亲希望他能继承家业,继续悬壶济世。并且医生这个职业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这也算是父亲为他铺就的一条人生道路。
虽说医术绝佳的医生绝对不缺一口饭吃,甚至衣食无忧,但是钟馨稼自己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打小他就对艺术十分痴迷。并且在高考那年如愿进入了艺术类大学,虽然学习的进程并不算顺利,但是钟馨稼还是努力克服了这些困难。

虽然执迷梦想,但是满足当下的生活才是重中之重。身为一个穷学生,钟馨稼做过最疯狂的事就是兼职配资员与画师,并且在两者间来回徘徊。生活不易,但是钟馨稼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挚爱的画画。但是事实证明,他确实并不适合美术这条路。发展到后期,他甚至连饭都吃不起!因为对自己的资质有自知之明,所以钟馨稼果断放弃了梦想,决心先活下去。

当时钟馨稼在做出决定前,计划将7000万捐给美国的一所大学。而这笔钱在当时可谓一笔天价巨款。所以在事情传回国内时,钟馨稼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声讨。随后钟馨稼对外宣称道:钱都是我自己赚的,我想捐谁就给谁,中国穷又不是我造成的!原本许多人就对他十分看不惯,此言一出,钟馨稼在国内的名声基本就算扫地了。当时就有无数人斥责他:若非有国内市场的帮助,他又如何富的起来!太嚣张了,简直没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