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字的来源

2024-05-16 15:13

1. 德字的来源

德  #dé

【释义】 ①道德;品行:品德|公德|德才兼备。②情义;恩惠:功德|积德|感恩戴德。③心意;信念:同心同德|离心离德。④姓。

先解释一下“道德”二字,从战国版本“郭店三本”看,其书名为《老子》,并无“道德”二字连用的写法,而“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则标明《道德经》,如此,“道德”作为一个词的写法应该是老子之后的人所为。从《道德经》文字中,也没有“道德”连用,而是分别讲述“道”、“德”的关联。那这2字分别撒意义呢,这要从汉字成形更为久远的上古时代来看这2字的含义。

"道"字,指可以通达目的地的路,特点是稳定、可以反复使用,让没有方向感的人也能走到要去的地方。最早现于《易经》——“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

“德”字,相对复杂,现最早见于甲骨文,字型跟今日有区别,是左首“彳”表示一个人在走路,右部是“目”字上加一“〡”,表示这个走路的人是眼睛盯着路的前方看着,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之后发展在西周金文中,右部“一目”下又添加了“一心”的象形,强调了不仅要按目光直视,而且必须这样去想。这就是周人对“德”的发展。至此,“德”字大致成熟为今天的样子

“德”字变异分析:最初的甲骨文只表示“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是标准的象形字,走路时为了安全不要东张西望。但是“目下添心”则表示了心也不能乱想,于是出现通过束缚人的心思和思考自由,去实现一些具体的行为约束。其实,这时候跟走路安全原则已经没有了联系了,发展之后的“德”,已经是“是非善恶的标准,意识形态、宗教信仰、良心约束、灵魂拷问”。
现在中文甚至“仁义道德”组成一个词,这是搞笑。中国的《道德经》的书名,是第一次见到“道德”连用成词,《道德经》本身反对“仁义”。
《道德经》对“礼”的儒家文化核心评价是: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礼”最不讲忠诚信义,是导致整个国家动荡祸乱的根本原因。

德字的来源

2. 德字意思是什么

1.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
2.心意,信念:一心一~。
3.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4.姓。

3. 德的字意与缘源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德,𦫵也。𦫵当作登。辵部曰。迁,登也。此当同之。德训登者。公羊传。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曰。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诗。千水千山得得来。得卽德也。登德双声。一部与六部合韵又冣近。今俗谓用力徙前曰德。古语也。从彳。𢛳声。多则切。一部。《韩诗外传》: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德,得也,洋洋得意之得)。“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个部件组成。“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彳”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直”,“值”之本字,相遇相当之义。(洪颐煊《读书丛录》:“值本作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彼此相遇相当曰值…古字例以直为值。”)字形本意为“心、行之所值”,是关于人们的心境、行为与什么水平或什么状态相当的判断。说某人具有某德就是说某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说某德(如清德、和德、上德、下德)什么样就是说到达相应位点的行动者的行为表现会是什么样。德字甲骨文作徝(从彳从直),金文作惪(从心从直)或德(从心从彳从直),字形的演变寓示人们在进行评价时的侧重点的不同,最终写定的“德”字,“心”“彳”构件完整,似乎正寓示着一种综合与折衷。(见广西师大社《老子感悟》)

德的字意与缘源

4. 德字的真正的意义

德字的真正的意义是品德高尚、正道。
德字的寓意是品德高尚、正道,“德”即思想品德、文明礼貌。在圣者老子心目中,凡合乎“道”的思维意念和行为的即为“德”。合道者即为“有德”,凡不合道者即“失德”。大德无德即道,道者无德即全德。道之为源,德之为本。
“德”字的左边是“彳”,表示人的所思所行(腿),“德”字的右边是“惪”(古体为惪),上下拆开是“十、目、一、心”,表示众人(神)的标准。合而言之,德就是人的所思所为符合神的标准,称为有德。

德造句
1、童叟无欺的商德,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应得到真正的发扬。
2、在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等教育不可偏废。
3、德拉忐忑不安地从桌上跳下来,走到他身边。
4、暬学生在德、智、体三个方面应平衡发展。

5、德来塞作为小说家这一地位众说纷纭。
6、古者圣人作易,固有开物成务之德,然亦更需自强不息,方为知易。
7、耳中常有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徳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经生埋在鸩毒中。
8、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

5. 德字怎么意思

问题一:德字的含义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问题二:德字是什么意思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 
  
   问题三:德字意思是什么  1.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 
  2.心意,信念:一心一~。 
  3.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4.姓。 
  
   问题四:德字出处,以及解释  1、“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右。[2]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 
  --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荀子 ・ 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史记 ・ 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袁氏(袁可立)世德其忍谖乎!”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左传 ・ 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 
  
   问题五:名字里面的《德》字的含义是什么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郸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问题六:“德”字是怎么造出来的?它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德”字最初意义是对祖先神的祭祀。在甲骨文中形如一个人瞪着敬畏的眼睛。当周革殷命,德移鼎迁,周人在“天命靡常”的忧患中反思,于是“德”的形义产生变化:金文在甲骨文的形符上增加了一个表意的“心”符。这样,“德”就不单单是一个外在的行为,更是行为所依据的内心准则。或者说,值得敬畏的,除了祖先、天地、神灵,还有心中之德。诚如德国哲人康德所言:“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中国人自古尚德。儒家传统,一个“君子”,必须具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修养。《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文章千古事,功业万年长,然与“立德”相较,皆为其次。孔子半生困厄,周游奔走,道不见用,志不得伸,然其精神已化作巍巍泰山,浩浩黄河,寿比天地,辉映日月。孔子何能?孔子立德! 
  《说文解字》如此释“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清代学者朱骏声说:“外得于人者,恩惠之德;内得于己者,道德之德。”可见“德”有内外,对己为内,对人为外。内者,修身养性,自我提升,此乃“道德之德”;外者,受他人道德力量影响,见贤思齐,或者以道德力量去影响他人,春风化雨,此乃“恩惠之德”。为师之人,当以“道德之德”完善自己,以“恩惠之德”施以学生。不但传授经验知识,更要将其化作学生内在德性。 
  《诗经・小雅》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司马迁借此以赞孔子之德。这是为师的最高境界。正所谓: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为师以德,山高水长! 
  
   问题七:汉字“德”的演变以及寓意  字意与缘源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德,??也。??当作登。u部曰。迁,登也。此当同之。德训登者。公羊传。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曰。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诗。千水千山得得来。得u德 
  德 
  也。登德双声。一部与六部合韵又饨。今俗谓用力徙前曰德。古语也。从彳。??声。多则切。一部。 
  《韩诗外传》: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德,得也,洋洋得意之得)。 
  “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个部件组成。“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彳”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直”,“值”之本字,相遇相当之义。(洪颐煊《读书丛录》:“值本作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彼此相遇相当曰值…古字例以直为值。”)字形本意为“心、行之所值”,是关于人们的心境、行为与什么水平或什么状态相当的判断。说某人具有某德就是说某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说某德(如清德、和德、上德、下德)什么样就是说到达相应位点的行动者的行为表现会是什么样。德字甲骨文作茫ù俞艽又保,金文作浚ù有拇又保┗虻拢ù有拇俞艽又保,字形的演变寓示人们在进行评价时的侧重点的不同,最终写定的“德”字,“心”“彳”构件完整,似乎正寓示着一种综合与折衷。(见广西师大社《老子感悟》) 
  基本词义 
  1、“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右 
  德字由甲骨文到现代字的演变 
  。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这就是“德”。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就是“德”。 
  --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袁氏(袁可立)世德其忍谖乎!”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左传 ・ 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 
  
   问题八:《德》字开头或后面的什么名字好,一个字,有寓意点的,谢谢 5分 宸 
  。

德字怎么意思

6. 德的意思是什么

“德”的本义是登上、升。“德”常用于指道德、品德,引申指有道德的贤明之士。“德”是美好的,故又引申有恩惠、感恩。又引申指客观规律等意义。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通,表示得到。一定社会阶段形成的通过舆论约束人们言行的准则和规范。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品质道德。老舍《四世同堂》三六:“和平与刚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7. 德字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

一、“德”的由来
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有的甲骨文用“行”代替“彳”。
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为便于书写,将“直”略写,于是本为“直心”的字形变成了“十目一心”的字形。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双人旁的写成彳,将篆文字形中“十目一心”规整化。


二、“德”背后的故事
德的本义是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
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
扩展资料
“德”的组词
一、道德 [ dào dé ]
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二、德行 [ dé xíng ]
道德和品行:先生的文章、~都为世人所推重。
三、德高望众 [ dé gāo wàng zhòng ]
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四、明德至善 [ míng dé zhì shàn ]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五、秽德彰闻 [ huì dé zhāng wén ]
丑恶的品质和行为。

德字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

8. 德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

“德”的本义是登上、升。“德”常用于指道德、品德,引申指有道德的贤明之士。“德”是美好的,故又引申有恩惠、感恩。又引申指客观规律等意义。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通,表示得到。一定社会阶段形成的通过舆论约束人们言行的准则和规范。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品质道德。老舍《四世同堂》三六:“和平与刚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