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024-05-16 13:39

1. 地震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百科有,我直接复制了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 地震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百科有,我直接复制了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3.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地震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波的性质不一样,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所以横波遇到地下水、或者河流、海洋,就会“过不去”。不论是纵波和横波,其传播速度都因介质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准确的说,应该是地震纵波或横波在某某介质下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例如:纵波和横波在地表附近被认为是匀速传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9100m/s和3700m/s。

我们就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来分析地球内部构造和寻找石油等矿产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4.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纵波是推进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简介: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5.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纵波是推进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简介: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6. 地震波传播速度是多少?

地震波传播速度是每秒钟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震中的远近。

地震波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在破坏性地震波尚未到达地面前的数秒或数十秒的时间内,将震中区或极震区接收到的大震信号迅速用电信号向外界发布警告,则距震中一定距离之外的人们可以获得一个宝贵的避难时间,地震预警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地震发生时断层破裂处发出的不同地震波的速度差以及地震波与电磁波的速度差异。

7.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地震波传播速度

一、层中的传播速度

1、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表1.3.1
 

 

б
 0
 0.1
 0.2
 0.25
 0.3
 0.4
 0.5
 
Vp/Vs
 1.41
 1.50
 1.63
 1.73
 1.87
 2.45
 ∞
 

 

Vp/Vs与б泊松比的关系

① 对于岩土介质来说,越坚硬致密б越小,越松软б越大,液体的泊松比最大б=0.5;多数岩石б从0.2到0.3。当б从0—0.5。

② 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低,横波分辩薄层比纵波深;岩层富含水或油气时,纵波速度影响大,横波无影响,可利用Vp/Vs来判断岩土介质的含水性。

③ 面波速度VR对瑞利方程分析可知 ,VR和Vs较接近。

б=0.25和λ=μ时, ,

VR=0.9194Vs=0.5308Vp

分析可知б增加,VR与Vs愈接近。

2、 与岩性关系

(如楼上!)
3、 与密度关系

    加德纳公式: 
4、 与构造历史、地质年代关系

                  

     5、与孔隙率和含水性关系 


 

 
 

 

 

Vf为波在孔隙流体中的速度。
 
Vr为波在岩石其质的速度。
 
φ为岩石的孔隙率
 
c为压差调节系数 
 

   图1.3.9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8.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介质的一种特性。在地震勘探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只有求得速度参数后,才可计算反射或折射界面的深度、倾角及地层的位置,人们还期望通过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参数来提取岩性和孔隙流体的信息。理论模型研究和实验得到的速度规律如下。
1.据理论模型得到的结论
模型研究表明,孔隙度既影响弹性常数,也影响介质密度,所以孔隙度是影响速度的重要因素。另外,孔隙流体也影响速度,因为气的压缩率比液体高很多,孔隙中充气的岩石速度比充水的岩石低得多。由于横波不在流体中传播,所以孔隙流体的性质对横波的影响小于对纵波的影响。不过,孔隙流体影响密度,所以对转换波仍有很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随着埋深、年代的增加,孔隙度变小。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公式(1-37)和(1-39),似乎速度与密度成反比,但由于地层密度的变化会使有效弹性常数变化更大,实际上密度增大时速度也增大。
2.实验结果
(1)岩性的影响:岩性是影响速度较重要的因素。实际岩层并非由“纯”的岩石组成,由于沉积环境、沉积年代的不同,是同样的岩石也会在颗粒大小、胶结程度、密度、孔隙度以及充填物等方面有很大变化,导致某一类岩性的速度值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不同岩性的速度范围却互相重叠。如图1-23。

图1-23 各类岩石的速度分布

由于不同岩性的速度值可以有不同的速度范围,因此岩性地震勘探单纯用速度作为区分岩性的唯一标准是不合适的,必须采用多参数的综合解释。
有实验结果表明,横波和纵波的速度比vS/vP是指示岩性的参数(例如砂岩在0.56~0.66,白云岩在0.54~0.56,石灰岩在0.50~0.54)。
(2)孔隙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部分岩石是由呈颗粒状的各种矿物组成的,最简单的沉积岩岩石模型假设由相同大小的球体颗粒堆积而成,小球之间具有孔隙,一般粗颗粒结构的岩石其孔隙度大些,如砂岩;而细颗粒结构的岩石其孔隙度相对小些,如灰岩。因此,一切岩石从结构上说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矿物颗粒本身,称为岩石骨架(或基质);另一部分是被流体(油、气、水等)充填的孔隙。由于波在流体中传播的纵波速度要低于在固体骨架中的速度。因而在岩层中传播的速度与孔隙度呈反比。1958年Wyllie等人通过对砂岩和灰岩的大量样本实测,得到如下速度与孔隙度的统计与经验公式(称为时间平均方程):

地震勘探

v是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vf和vm分别是波在孔隙流体和岩石骨架中的传播速度,φ是孔隙度。要注意的是,此式没有考虑岩石骨架的结构、孔隙空间的连通性、胶结程度和沉积发展史的影响。
根据时间平均方程对某些岩石作出了理论关系曲线,发现孔隙度由3%增大到30%时,速度变化可达90%,说明孔隙度是影响速度的最重要因素。
孔隙度的变化意味着岩石密度的变化,孔隙度变小,密度相对增大,据此也证明速度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孔隙度与密度也存在如时间平均方程的经验公式:

地震勘探

1974年Gardner等对主要的沉积岩样本测得密度与速度的经验公式:

地震勘探

当速度的单位是m/s,密度的单位是g/cm3时,a=0.31。
(3)孔隙充填物的影响:岩石中的空间不是被水充填就是被油、气充填。如果油替代了水在孔隙中达到饱和时,速度可降低15%~20%;而当气饱和充填时,速度下降会更大。这种速度差异,也使油、气、水之间以及它们同上下围岩之间形成波阻抗差界面,尤其是含气砂岩与页岩之间可形成较大反射系数的波阻抗界面。这些情况说明,利用较灵敏的反射系数变化代替速度变化有可能预测油、气、水的分界面以及指示油气的存在。振幅、速度、频率和其他特征的横向变化有时是油气聚集区的重要指示。
孔隙流体对横波速度影响不大,故可将纵横波速度比(vP/vS)作为判别孔隙流体的参数。
砂岩孔隙内一般充填有一定比例的粘土,Han,Nur等(1986)认为,如果岩石孔隙内充填的是粘土,其纵波速度要比充填流体的速度小30%,会使横波速度降低40%。
(4)其他影响因素:岩石埋藏得越深,一般情况下其年代越老,承受上覆地层压力的时间越长和强度越大,使岩石的孔隙度越小,速度升高。
Faust1953年对大量地震测井和电测井资料进行计算后,提出了用埋深Z与电阻率R表示的速度经验公式:

地震勘探

式中vP的单位是m/s,Z的单位是m,R的单位是Ω·m。T为地质年代,单位是年,a=46.5。但对个别测量结果,此式估计值的偏差很大,说明不够成熟。
Gassman1951年也给出了速度和深度、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公式为

地震勘探

式中v0为Z=0的速度值。孔隙度取小数表示。
温度对速度略有影响:温度升高100℃时,速度会减小5%~6%。但重质原油的速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水饱和岩石在温度低于冰点时速度会明显提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