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古人是如何对待蝗灾问题的?

2024-05-17 11:19

1. 在中国古代,古人是如何对待蝗灾问题的?

今年年初东非跨印度的蝗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恐慌,大范围的蝗灾让人们急于保护庄家的同时,也迫切的寻找预防蝗灾、消除蝗虫的办法,那么纵观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蝗灾好像是从古至今都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我们古人是如何对待蝗灾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一看吧。

我国古代可以说是遭受蝗灾的大国,纵观古代史我国的蝗灾爆发频率基本上可以达到2-4年发生一次,所以古代经常闹灾荒也与蝗虫分不开关系。可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非常高超的,它们一直在摸索着灭蝗的方法,并在不断的进步着。
首先,古代老百姓最开始的除蝗办法是向神明祈祷,这种方法用现代科学论来说自然是匪夷所思不能成立的,但是足可以看出古人们对于蝗灾的重视程度和除蝗的迫切心情。
其次,在唐朝的时候姚崇对于除蝗展开了研究,第一种方法就是“飞蛾扑火”。他们利用飞虫喜欢光亮的这一属性,用火光在田园外吸引蝗虫,蝗虫被大量烧死后为了杜绝虫卵后患和衍生病菌,他们还会就地深坑掩埋,可见古人们的想法还是很周密的。

到了宋朝的时候人们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找老窝”直接杜绝成为了他们的目标,但是这种劳民伤财的方式很快就被实践经验所打败,这种除蝗方法并不奏效。
但是劳动人民对于蝗虫的问题可谓是越挫越勇,他们研究出了农药的原型,也就是用醋和一些药汁草汁进行调和,喷洒后的效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也成为了后来人们除蝗的经验之谈。
我们国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比较讲究“追源论头”,从根本解决问题才是原则。于是到了元朝,人们开始从环境入手杜绝蝗虫。因为蝗虫喜欢干旱的环境,所以人们为了杜绝蝗灾,开始大面积植林种树和开辟河源,环境好了蝗虫自然无地生存。

以上就是我们老祖宗对于蝗灾问题的研究,直到今日我们还在吸取着前人的经验。大家对于蝗灾问题是如何对待的呢?欢迎给小编留言,大家一起分享吧。

在中国古代,古人是如何对待蝗灾问题的?

2. 姚崇灭蝗,古代没有农药,古人怎样治理蝗灾

   
        三朝贤相姚崇  
   姚崇字元之,原名姚元崇,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因为要避讳唐玄宗“开元”年号之讳,所以改名为姚崇。是唐朝名相姚懿之子。
   姚崇曾先后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时常还兼任兵部尚书。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姚崇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给唐中宗,并提出《十事要说》,倡导新政,推行改革,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被誉为“救时宰相”,是唐朝四大名相之一。
     
        姚崇灭蝗  
   公元715年(开元四年),山东发生大蝗灾。
   蝗虫多得连绵成片,飞起来像乌云一样遮天蔽日,停下来密密麻麻乌泱泱一大片,所过之处禾苗、树皮吃得干干净净,寸草不生,寸甲不留。
   地方上的官员说:“蝗虫是神虫,不能捕杀。”老百姓吓得烧香、叩头,纷纷祈求上天开恩。
   姚崇得到报告后,下令各地官员带领百姓消灭蝗虫。
   有个地方官叫倪若水,拒绝御史的检查,不组织百姓灭蝗。
   甚至还写奏折给唐玄宗:“蝗虫是天灾,不是人力能够消灭的。皇上应该多做有德行的事,只要感动了上天,上天一定会把蝗虫收回去。”
     
      姚崇看了奏折,气不打一处来,给倪若水写信说道:“要是多做有德行的事就能消灭蝗灾,那你管的地方蝗虫那么多,难道你就是个没有德行的人吗?你眼睁睁看着禾苗被蝗虫吃掉,竟然忍心不救灾,将来闹成饥荒,你打算怎么办?”
   倪若水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得乖乖配合工作。
   即使这样,还是有人有意见。
   姚崇说道:“现在山东一带到处是蝗虫,而河北、河南地区的粮食积蓄不多。蝗灾刚刚开始冒头,现在捕杀还来得及。如果任由它泛滥,等到把禾苗都吃光了,庄稼颗粒无收,再波及河南、河北,到时候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现在如果因为救人杀虫而招致灾祸的话,我姚崇愿意独自承受,绝不牵连任何人。”
   于是,姚崇积极组织人员消灭蝗虫,几天工夫就消灭了十四万担蝗虫,由于采取措施及时,山东避免了大灾荒。
     
        古代如何消灭蝗虫  
   古代科学不发达,消灭蝗虫全靠人力,方法主要有人工扑打法、壕堑掩埋法,还有就是篝火诱杀法,都比较耗费人力。
   据《捕蝗要法》记载,人工扑打法就是在长竹竿上绑上白布,村民聚集起来三面包抄,把蝗虫赶到一堆后用工具扑打。耗时耗力,效果不佳,毕竟蝗虫是活得一赶就乱飞。
   壕堑掩埋法要麻烦一点,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拿铁锹挖一条一丈多长的长壕,三四尺深,浮土堆在旁边,四个人在后面、二个人在旁边,齐心协力用长扫帚把蝗虫轰进壕堑中,迅速用浮土掩埋夯实,其余的人用工具扑打漏网之鱼。
   每个官员带领二百余人,分成二十队,每天可以捕杀蝗虫数十担,效果还是不错的。
   除此之外,还有篝火诱杀法,其实就是利用昆虫的向光性,天黑时点燃篝火数堆,蝗虫被亮光吸引,飞过去就会被烧死。
   这种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可是毕竟科学不发达,操作不成熟,效果不佳没有普及。
     参考资料:《全 历史 》《中国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二十五史 历史 故事》。  

3. 古代也有蝗虫灾害吗?古人是如何抗蝗灾的呢?

历史上,水灾、旱灾和蝗灾,并称为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三种灾害。传统农业讲究深耕细作,同时又不得不“靠天吃饭”。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营,其中便包括如何应对蝗灾。正因如此,前苏联学者曾提出——“最早的治蝗知识起源于中国”。



大家虽然对蝗虫都很熟悉,但却很难想象这种看似弱小的生物,竟是危害极大的世界性害虫。从生物学上来讲,蝗虫属于昆虫纲、蝗科,体长约在5~11厘米之间,身体多呈绿色或黄褐色,善于咀嚼,跳跃性强,且具备飞行能力。世界上的蝗虫种类很多,大概有一万多种,几乎遍布世界各个国家的角落,其中仅我国便有三百余种。
蝗虫靠啃噬植物茎叶为生,繁殖能力超强,一旦环境适宜,蝗虫便会泛滥成灾,迅速吃光一切可以啃噬的庄稼和植物,然后继续向其他地方侵袭。蝗灾一旦爆发,便会给农生产带来巨大危害,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于绝收!更为可怕的是,古代粮食产量原本就有限,一旦出现大范围的减产或绝收,将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因如此,古代一直重视防治蝗灾。



查阅史书可知,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蝗灾,而蝗灾最为频繁的地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尤以今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最为多发。由于蝗灾严重影响历代的农业生产,会引发饥荒和瘟疫,因而如何及时有效地消灭蝗灾,一直备受历代统治者重视。
在应对蝗灾的方式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和不同认知的人们,自然也是有区别的。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人们对蝗灾产生的原因曾长期费解。与面对其他灾害一样,缺乏相关知识的人们,在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时,有时会跑去庙宇烧香祭拜,祈求神祇保佑。当然,这种做法显然是与救灾背道而驰的。



通常而言,古人与蝗虫之间的对抗是“粗暴”的。面对啃噬庄稼的蝗虫,最简单的法子便是扑打。这种法子也是见于文献记载的。比如在《吕氏春秋》中便有“蝗螟,农夫得而杀之”的记载,只是书中没有讲述具体的捕杀方法。但考虑到春秋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体应该是靠人力扑打了。
西汉时,官府在应对蝗灾时,还想出了一个法子:命人捕捉蝗虫,然后根据捕捉到的数量来给予奖励。这算是古代发动人力对抗蝗灾的一种新举措了。到东汉时,王充提到了一种大规模捕杀蝗虫的方法——“掘沟阻隔,驱蝗入沟,聚而歼之”。这是建立在对蝗虫生活习性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扑杀方法。在山西运城稷益庙中的《捕蝗图》中,还颇有些古代捕杀蝗虫的影子。



明代《捕蝗图》·局部
但是,这种单纯靠人力扑杀蝗虫的办法,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仅应对小规模蝗灾尚可,一旦蝗虫泛滥,人即便是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捕杀殆尽。
除了扑打之外,古人还善于用火杀。个体的蝗虫是很脆弱的,比起野兽更怕火。因此,古人在于蝗虫对抗时,还有一招“火烧法”,或是用烟火驱赶,或是成片焚烧,只要是能驱杀蝗虫,即便是毁坏掉部分庄稼也在所不惜。毕竟,任凭蝗虫肆虐,人们会连野菜都没得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古代没有高效杀虫剂与农药,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药理知识,并将其运用于驱杀蝗虫上。古人用于对抗蝗虫的“药物”很多,诸如艾草、苍耳、巴豆、桐油、鱼腥水、石灰、白矾、硫磺、砒霜、雄黄等等。当然,在具体的使用方法上,就更加多样而复杂了。有些是浸泡或煮沸后喷洒,有些是点燃来进行烟熏,还有些是置于田间草丛,来诱杀蝗虫。
除了上述应对蝗灾的方法外,古人还想到了一种十分机智的手段——利用鸭子捕杀蝗虫。这个方法见于明代陈经纶所著的《治蝗笔记》一书。按书中所讲,陈经纶经过细心观察,发现鹭鸟善于捕食鱼子和蝗虫,应该是消除蝗灾的有力助手。不过,人工捕捉、驯化鹭鸟困难太大,并不现实。最终,陈经纶又发现鸭子与鹭鸟的生活习性相近,且能够人工繁殖和运送,所以便试着用鸭子来对抗蝗灾,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陈经纶的法子,后来又被后人沿用。有一位叫陈九振的人,就曾在芜湖使用鸭子捕杀蝗虫,最终战胜了蝗灾。陈九振成功后,又将这个法子继续推广,最后传到了许多州县。在陈世元所著《除蝗记》中,还曾具体描述了具体案例:
“(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蝝顷刻尽,亦江南捕蝝一法也。”
文中的“蝝”【音yuán】,便是蝗虫的幼虫。鸭子虽然不及鹭鸟灵活,捕食成虫时显得较为笨拙,可十分善于捕食蝗虫的幼虫。



事实上,成功扼杀了蝗虫的幼虫,是控制蝗灾的关键。所以,这个办法曾在清代广为使用。按照清代官员许宝书的评价,用鸭子治蝗是一件十分便捷的法子:
“蝻(按指蝗虫的幼虫)初出土五日内,跳跃尚未能远,其在旱谷田内,多雇鸭户纵鸭啄食,最为便捷。”
利用鸭子捕捉蝗虫,可以说是一个两全之法。一方面,趁着蝗虫尚未长成,危害不大,且跳跃能力较弱时,可以很快地将其捕杀掉;另一方面,田中的这些幼虫,成为了鸭子的饲料,而鸭子的粪便又反过来肥沃土壤,以利于庄稼的生长。
因此,除了靠人工扑杀、火烧和药熏,用鸭子对抗蝗灾,才是个便捷有效的法子啊!可以说,古代蝗灾来袭时,有些愚昧之人还忙着烧香祈祷时,那些聪明的早已跑去抓鸭子了!毕竟,抓一群鸭子放田里,算是当时最好的法子了!

古代也有蝗虫灾害吗?古人是如何抗蝗灾的呢?

4. 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处理蝗灾的?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五千年灿烂历史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努力和贡献,而在有史可查的近四千年内,也可谓是灾害频繁,其中最为频繁的莫过于是水灾、旱灾和蝗灾了。由于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留存下来的记载最为准确也数量最多,因此我们今日便以清代看蝗灾。
据《清史稿》、《清实录》记载,仅清朝一朝268年的历史,便记录了各类虫灾200余次,可以说近乎是一年一次虫灾,而清朝的蝗灾不仅频次高,而且范围大,危害强,常常一场灾害覆盖数个省区,呈现出极强的跨区域性,其中尤以乾隆年间最为严重,而这或许也是得益于乾隆朝对蝗灾的重视以及相对积极迅速的抗灾态度,所以对蝗灾的记录也尤为详细。 

遇蝗治蝗
那么,既然蝗灾严重,那便需要治蝗了,所以朝廷对此也是十分重视的。此前的朝代由于受到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影响,认为蝗灾的发生是上天的旨意,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因而人们在对待蝗虫一事上有着不一样认识。尤其是在一些非太平盛世的时候,人们更会认为蝗虫是“神虫”,它的出现是表示当代帝王不行仁政的惩罚。不过,由此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人民和大臣可以通过这样的自然灾害劝勉君主而减少了直谏的风险。
那么既然蝗虫是“神虫”,自然也就不能随便捕杀了,而只能烧香祈祷,希望虫灾早日退散,这样也就导致了在中国历史上的个别朝代在灭蝗问题上是比较被动和无力的。
到了清代,这样的天命主义思想大大减弱,虽然蝗虫仍然被看作上天派来的惩罚,但只要经过了一定的祈祷仪式之后,人们还是可以扑杀蝗虫。 
朝廷的重视
长期的蝗灾侵扰也让清朝的治蝗体系相对比较完备,具有系统性的治蝗方法,甚至通过立法来确保地方官员尽职尽责。对蝗灾预防不力以及发现蝗虫后隐匿不报、申报不详、奏报不实、捕除迟缓等酿成严重后果的各级官员,一经发觉,则重治其罪。

不过即使在清代已经有了一定体系的处理蝗虫灾害的措施,政府各级官员也十分重视,但是由于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的捕蝗方式仍然还是以人力为主。

扑杀蝗虫,减少有生力量
01.器具捕杀
在农耕文明,虽然直接人力捕杀效率并不高,但是胜在比较直接方便。在清代《捕蝗要诀》一书中便介绍了几种捕杀蝗虫的方式:布围式、鱼箔式、合网式和抄袋式。
布围式:用一块长条型的粗布,两头各套一根木杆,遇蝗虫来路,迎面插入土中,将其碰落予以捕杀。
抄袋式:用类似今天捕虫网的小鱼斗或菱角小口袋捕捉蝗虫。
02.以火诱杀
古人在长时间的农耕生活中发现蝗虫遇明火时容易扑火自焚,而这便是我们今日所说的飞蛾、蝗虫等虫内的趋光性。清代的人们为了以火灭虫,通常会将器具捕杀、挖沟陷杀等方式与火相结合。即通过在地面挖沟,晚上之时燃火,蝗虫见火自然便会扑入沟中,随后再加草助旺火势,最后用土掩埋,以此达到扑杀蝗虫的效果。

5. 除了火烧、药杀,古人还有哪些方法应对蝗灾?

其实古人应对蝗灾的方法还是非常多的,除了火烧、药杀之外还要很多的方法。不太靠谱的方法有求神拜佛、巫师法师跳大神等,靠谱的方法有人工捕捉以及生化队伍。其实古代的蝗灾一直都是让统治者十分头疼的事情,毕竟几十万几百万的老百姓没有了收入不仅朝廷的赋税不能征收,还有对灾民们进行很多的补贴与救济,再一个就是灾民极有可能会变为匪盗而威胁朝廷的统治。所以,如何有效的消灭蝗虫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最简单、最原始同时也是见笑最快的方法就是用人工进行捕捉。我们历来都讲究多子多福,一直都是一个人口大国,发生了蝗虫灾害的时候,依靠人海战术也能获得不错的成效。当发生蝗虫灾害的时候,老百姓们可以使用包括笤帚、渔网等常见的工具来捕杀蝗虫,尽可能的降低蝗虫造成的损失。虽然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但是面对小面积的蝗虫灾害时还是一个非常靠谱且有效的方法。

面对大规模的蝗虫灾害,那就要出动生化部队了,即生物武器鸭子。用鸭子消灭蝗虫是在明朝的时候开始使用的,那时有人在蝗灾的时候无意中看到鸭子能吃掉大量的蝗虫,便用起了这个方法,结果还非常的不错于是就慢慢的推广开来了。在蝗灾严重的地区,人们便出动了大量的鸭子来对抗蝗灾。

鸭子是个直肠子的动物,喜欢群居且食量惊人。由于刚出生的小蝗虫飞得不高跳的不远,所以根本逃不出鸭子的掌控。再一个就是鸭子可以大量的食用和破坏蝗虫卵,使得蝗虫“后继无人”,便能快速的把蝗灾给压下去了。而且鸭子拉在田地里的粪便还能成为庄稼的肥料,所以人们也非常的喜欢用这种方法应对蝗灾。

除了火烧、药杀,古人还有哪些方法应对蝗灾?

6. 古代发生蝗灾的话,人们是怎么消除的呢?


7. 古人们治理蝗灾时,都有过哪些令人称赞的办法呢?

我国古代对于蝗虫的防治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将蝗虫杀死。其次还有用器具捕杀的方法。到了后期开始在农业上进行发展,培育特殊的种子来避免蝗虫灾害的发生。还有一些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来减少蝗虫灾害等。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主要赋税来源也来自农业,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依靠农业。因此水灾、旱灾和蝗虫并称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随着华夏五千年的发展,蝗虫曾多次威胁过华夏大地。为了战胜这一灾害,古人主要采取了
政策+技术两种措施来处理蝗灾。

一、封建王朝为治理蝗灾所采取的政策
据记载我国蝗虫灾害最早在周幽王时期,《诗经》中有云“田祖有神,乘畀炎火”可见在当时祖先们已经懂得用火来消灭蝗虫。
不过封建社会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人们便对蝗虫这种灾害进行了神化,像孔子,董仲舒,班固等人都认为蝗虫灾害发生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恶政,他们认为蝗虫是上天给统治者的惩罚,他们也坚信蝗虫是“神虫”,不能杀死,在这种思想下很多人对于蝗虫采取了消极态度,任由蝗虫,啃食庄稼。在唐朝前期,很少出现有官府组织的灭蝗运动。
到了唐朝后期,这种思想逐渐转变,唐玄宗时山东爆发了蝗虫灾害。宰相姚崇主张灭蝗,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最终还是得以实行。最后山东地区的蝗虫灾害得到了控制,此后,朝廷还设置了专门的“捕蝗吏”来管控全国的蝗虫治理工作。
自此,我国封建社会对于蝗虫灾害的治理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统治者推出了很多政策:
首先完善了奖励制度,鼓励民众捕蝗。比如宋朝规定凡是捕获蝗虫一斗的人,就给钱100文。
其次,官府还制定了相关的捕蝗法来惩治治理蝗虫灾害不力的地方官员。比如说清朝乾隆年间就有规定,地方官员遇到蝗虫灾害,没有尽早去除的,革职查办。
第三,开展治理蝗灾的宣传鼓动工作。清朝时就印发了,很多有关治理蝗灾的小册子广为散发。

二、古代治理蝗虫灾害的主要技术
据研究表明,蝗虫繁殖的条件主要有三个,首先要有大片荒地,其次,土地要留有空隙,最后就是植被覆盖稀疏。
从这三个条件我们可以看到水位是否稳定是影响蝗虫灾害的关键的因素,水位的稳定就会出现大批的荒地促使蝗虫产卵,引发蝗灾。
所以,蝗灾爆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黄淮海平原的生态环境渐渐萎缩。
隋唐以后,黄河中游的峡谷被大量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到了黄河下游的安全问题。至此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平衡被严重破坏,气候灾害频繁。
到了北宋时期,黄淮海平原已经失去了过去经济重心的地位,与此同时蝗灾日益频繁。 蝗虫治理技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完善,劳动人民对于蝗虫灾害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很多治理蝗虫的技术:
(1)采取人工防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方法。比如说,利用蝗虫的激光性用火烧灭。《诗经》中曾经记载“夜中设火,火边掘坑。”这是最古老的一种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法也渐渐完善,到了明清时期成为了全国各地最主要治理蝗灾的方法。
(2)根据蝗虫的进化过程,分阶段地进行防治。比如说开沟陷杀蝗虫的幼虫蝗,这种昆虫没有经过羽化不能飞,于是便把它驱赶到水沟中,用土将它掩埋下去。在古代常常将50人为一队,一个人打鼓,其他的人紧随其后用扫帚,铁锹等,将若蝗赶到沟中。
(3)用专门的器具进行扑打。这种方式比较单一效果也比较有限,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形成了多种形式,主要有布围式,用一块一丈宽,1.2尺的粗布,两头各套一根插入土中的木杆,等到蝗虫来的时候,迎面将布落下就可以将蝗虫困在布里。
(4)挖掘蝗虫虫卵的方法也很盛行。
唐朝五代,时期人们认识到消灭虫卵可以减少蝗虫灾害的发生,于是便把这项工作推广实施开来。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在田地里寻找是否有像蜂巢一般的小孔用土锹挖起,查看是否有蝗虫的卵,如果有的话便用打火烧去。
最后,根据蝗虫喜欢鲜艳色彩和强烈声波的习性进行驱赶。

(5)农业防除法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方法。首先人们会对粮食的种子进行特殊的处理,比如说将马骨,附子,蚕粪等有微弱毒性的东西和种子共同搅拌然后再进行耕种,这样可以避免蝗虫灾害。
(7)通过翻耕来消灭蝗灾的。徐光启认为秋天的时候进行翻地可以把阳气埋在土里,这样可以杀死蝗虫的卵。
(8)种植蝗虫不喜欢吃的农作物来避免蝗虫,比如说,黄豆,绿豆,黑豆,芝麻,棉花,荞麦等。
(9)生物防治法。利用自然界食物链的规律来抑制消灭害虫,比如说保护那些以蝗虫为时的益鸟,饲养家鸭等。
(10)痘毒治蝗法。明朝时期,湖北曾有一种方法在捕获的蝗虫身上刺孔点痘浆,然后放出这样便会在蝗虫中进行传染。这可以说是我国病毒治理蝗虫的先例了。
(11)通过化学方法来去除蝗虫。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矿物质和油性化合物,或者是毒烟来防除蝗虫,首先,利用石灰和稻草灰来进行防治,徐光启在《除蝗疏》,中就记载过这种方法,把草木灰和石灰碾压成细末撒在粮食上面,蝗虫就不会啃食农作物了。
(12)油化物驱除蝗虫。清朝时期常常用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撒在农作物的枝叶上,蝗虫不会啃食这种沾上油的农作物。
(13)熏烟驱除蝗虫。清朝《除蝗备考》记载过这种方式,用木杆,稻草杆等东西燃起浓烟,借助烟雾中的有害物驱除蝗虫。

三、蝗虫灾害带来的影响
结合历史史实,我们可以发现,蝗虫灾害一般会发生在封建王朝的末期,这绝不是历史的偶然。一般来说,如果社会安定,蝗虫灾害也会被治理住,可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战乱贫乏,蝗虫灾害很难得到根治,于是便会引起大爆发。
这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据史料记载后晋天福七年。山东河南等地爆发了大蝗灾,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引发了社会动乱,很多农民揭竿而起。
蝗虫不仅破坏庄稼,甚至还吃人毁物。明朝崇祯十七年,河南地区爆发的蝗灾,就出现过蝗虫攻击民间小孩的消息。乾隆五十年有记载蝗灾发生时,有路人看不清路,被蝗虫吃掉。

在我国古代,治理蝗虫的方式有很多,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劳创造的结果,蝗虫灾害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我们不能够过度开发破坏大自然,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古人们治理蝗灾时,都有过哪些令人称赞的办法呢?

8. 古代对蝗虫的防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汉隐帝乾祐年间,鉴于鹆鸟能吞食蝗虫,曾敕令禁捕,以加强或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虫害繁殖的环境条件。
古代用于防治害虫的药物种类范围颇广:植物性的有嘉草、莽草、牡蘜等;动物性的有蜃灰、蚕矢、鱼腥水等;矿物性的有食盐、硫黄、石灰、砒霜等。
施用方法也多种多样,用饵诱方法除虫的记载,包括混入种子收藏,拌同种子种植,浸水或煮汁洒喷,点燃熏烟,直接塞入或涂抹虫蛀孔等。
此外,古代还有许多通过收获物处理等方法以防虫害,如汉代王充《论衡》提到麦种,必须烈日晒干然后收藏;《农政全书》提到棉子用腊月雪水浸可以防蛀;《豳风广义》和《农圃便览》等提到用沸水和雪水冷热交替浸种可以防病防虫等。
总之,我国古代人民对蝗害有一定的认识,历代政府不仅在防治技术上采取了多种措施,说明已知根据害虫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进行防治,而且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治蝗的法规,如选择抗虫品种、精耕细作、清除杂草、轮种间作到药物防除等。其中的很多经验,至今仍有参考意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