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小说有什么区别?

2024-05-16 14:56

1. 文学和小说有什么区别?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小说只是文学里的一种写作形式,不能如此比较。就好象面食包括馒头,你不能说面食好吃还是馒头好吃一样。

文学和小说有什么区别?

2. 中国著名文学小说?

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等。
1、《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2、《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水浒传》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4、《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5、《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3. 文学和小说有什么区别啊!

一、整体与局部的区别。
1、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
2、小说,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文学这一学科的一个分支,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二、构成要素的区别。
1、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也是语言艺术的一种。
2、小说,构成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

三、表达内涵的区别。
1、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2、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说(文学体裁)

文学和小说有什么区别啊!

4. 推荐国内优秀文学小说。

楼主你好,尽管你的条件提的有理有据,我还是有点自己的看法,自古文以言志,因此而造成的对某种主题的文章选择性不看我觉得还是错过了某些好的风景的。楼上的人说的已经很多了,推荐的也有很多不错的,我只是想就自己看过的文章说一下大概内容以便楼主斟酌。同时希望楼主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部分推荐的书籍。

1.沈从文《边城》,首推边城只因为这本书从头到尾体现的都是淡淡的美,浓郁的中国风,至于别人所谓的小资情调,我觉得这才是中国传承下来的那种美,朦胧中略带硬朗。

2钱钟书《围城》  围城的好不在于那种平淡的剧情,几乎就如普通家庭的磕磕绊绊,但是在钱钟书的嘴里那种普通的在普通不过的事物有了新的比喻,新的理解,出人意料却生动形象。字字珠玑,完全没有冗杂的话,所以也符合楼主所需。

3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对钱钟书的痴迷而去看的,如果没看过大概也在高中的时候学习过《新伊索寓言》,几乎都如那片文章般,透露出钱钟书的睿智和独特的思考。虽然是散文集,但是绝对值得一看。

4 路遥《平凡的世界》  说实话这本书有点跑题了,路遥的文笔虽然好,但走的不是你所需要的路子,但是这本书充满的是对善的追求,对理想的执着,在这个层次上绝对值得一看。

5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 《荷塘月色》和《梅雨瀑》都是上学学过的,匆匆自不必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的也不错,不过最好在无人的晚上细细品味,才能感受那种文笔的芬芳。

6史铁生《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文笔也属于很硬朗的一路,毕竟身体残疾,但是其中对于生命的思考很令人启迪。

7.王小波《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这三本比较值得看,虽然王小波的作品毁誉参半,但是难掩王小波的才气,其中的话语貌似粗鄙,对于描写较多,但是内涵深刻,有兴趣可尝试一下《黑铁时代》较难读懂,可以先不看。

8.陈忠实《白鹿原》 这个属于纪实文学吧,而且按照陈忠实的说法,他是在黄土高原上酝酿感情,在那里写出来的,自然有着黄土高原上的辽阔坚毅。文笔虽然不如钱钟书这种神人,但是作为现代作家,还是很少能出其右的。

9.金庸《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 尽管楼主一再强调对武侠的不屑,但是这三本我觉得还是有上榜的理由,他们都是金庸的集大成作,属于后期思想形成的作品,在刀光剑影中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天龙八部》剧情最好,悬念迭出,文笔也十分优美,在描写山水景色或人物形态上都十分可嘉,非其他武侠小说可比,《笑傲江湖》已经逐渐的把金庸的思想附着在内,而《鹿鼎记》饱含佛家的思考,至今仍未能参悟透,没兴趣的话也可以先别看了

10.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 有很多文学大家都评论张爱玲是文学奇才女,称号自不是随意的来,《倾城之恋》如果说是爱情小说,《金锁记》则饱含人生思考。

11.林语堂《京华烟云》文笔优美,鲜活刻画了当时的老北京的风貌,其中也有人生的思考,也比较值得看

12.曹禺《雷雨》搬上了一部话剧,只因为这本书语句考究,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思考

13,阿城《棋王》差点把这本书给漏掉了,这本书写作言辞优美,关键是对于人性的把握,对理想的追求,描写的十分精彩

,最后总结一下,鲁迅老舍等神人写的书太好,自不必专门推荐,巴金郭沫若之流写的太过政治,不很喜欢,其他的没想到的希望可以参看别人的推荐,很遗憾我没看过三毛的作品,无法给你个人感受。希望楼主可以看一下我推荐的书,因为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华。

5. 有什么好的文学小说?

钱钟书《围城》、王朔《浮出海面》、王小波《未来世界》、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贾平凹《废都》,具体解释如下:
1、《围城》
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钱钟书的《围城》,陆续看了好几遍,少年时代看只觉得搞笑。后来再看,非常不喜欢钱的掉书袋和优越感,再到今年读,只觉得头发麻,满心无奈。
2、《浮出海面》
《浮出海面》是王朔和沈旭佳合作写的中篇小说,这是王朔所有小说里写得最吃力也是最满意的,通篇写的是他们的感情生活。王朔是典型的北京顽主,嘴皮子那个快,痞子气浓稠至极。
《浮出海面》是王朔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王朔对待爱情,其实是很传统很认真的,和他的言行一点也不一样,可能是爱情反应真实人格。

3、《未来世界》
王小波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王小波的《未来世界》基调是沉重的,沉重得没有声音,便用部分诙谐的内容穿插使整个故事进行下去。
《未来世界》小说在人物设置上非常有趣,小说揭示了我们民族历史记忆中那段乌托邦实践荒谬的生存体验。
4、《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张爱玲的一生充满奇异而不协调的内容,虽然身出名门, 早年的生活环境却极端的阴冷和恶劣。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是她的个性。
张爱玲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
5、《废都》
《废都》是作家贾平凹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由于大量的性描写在国内遭禁16年,却在外国赢得声誉。小说还较多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是该小说值得注意的一个艺术特点。
《废都》小说核心人物庄之蝶,在他身上可能影印了作者的痕迹,他集合了现代都市生活赋予一个名人复杂多面的特征。

有什么好的文学小说?

6. 有那些好看的青春文学小说

关于青春文学的书,小说类的,比如,韩寒的,《三重门》,2011年,出版杂文集《青春》。比如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九夜茴的小说《花开半夏》,《匆匆那年》,《曾少年》。还有《梦里花落知多少》,郭敬明的,2005年,郭敬明的校园青春小说《1995——2005夏至未至》正式在市场上发行。2007年5月,郭敬明出版了继《夏至未至》之后又一部校园小说《悲伤逆流成河》。2008年9月27日,《小时代1.0折纸时代》的正式出版发售。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类型,这里只是介绍给你书名。

图片来源于百度。仅供参考。

7. 小说文学常识

小说只要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在小说的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环境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扩展资料:
小说的奠基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当历史进入唐代小说才正式形成。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
二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
三是文人笔记。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明显,文人笔记大都记载一些轶事、掌故、素材。
四是民间娱乐消闲。各朝代都有茶馆饭店常驻的说话人、说书人,以话本为基础,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说一段(小说),以吸引客人每天回来听书,希望保证生意兴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说

小说文学常识

8. 小说-文学-散文有什么区别?!

参考一下以下内容:


wenxue 文学

    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亦称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文学概念的演变

 “文学”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早已有之,但其含义与现代美学中专指语言艺术的概念不同。在先秦时代,“文学”兼有“文章”、“博学”两重意义,即将现代所说的文学、哲学、历史等都囊括在“文学”之中。至两汉,人们开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别开来,称有文采的、富于艺术性的作品为“文”或“文章”,而把学术著作叫做“学”或“文学”——这与现代所说“文学”一词的含义差别很大。到了魏晋南北朝,一方面许多人仍然沿用汉代的说法,把现代所说的文学称为“文章”,把现代所说的学术称为“文学”;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人开始在同一种意义上来使用“文学”和“文章”,即把这两个词都用来表示现代所说的文学,而将学术著作另外称为“经学”、“史学”、“玄学”等等。但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强调“文以明道”或“文以载道”,以至出现了重道轻文的倾向,于是又不大重视“文”与“学”的区别,重新把“文章”与“博学”合为一谈,“文学”一词又成了一切学术的总称。一直到清代,“文学”一词通常都是在这种意义上被使用的。如清末民初的学者章炳麟在《文学总略》一文中就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文学作为专指语言艺术的美学术语,在中国是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才被确定下来,并被广泛使用的。自此,“文学”这个概念才比较严格地排除了非艺术的含义,而成为艺术的一种样式的名称。

  在西方,“文学”〔拉丁文为lit(t)eratura〕这个词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学是指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的思维的一切作品;狭义的文学即指语言艺术。作为专指语言艺术的“文学”这个术语,只是在近代、特别是18世纪之后才取代了以前的“诗”、“诗的艺术”的术语而被广泛使用的。
  人们对文学性质特征的认识过程 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精神现象,当它应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产生(见文学的起源)以后,它就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经历着自身的发展过程(见文学的发展)。而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民族的文学,通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汉赋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汉代产生、繁荣以及后来随社会发展而衰落,史诗这种文学形式在古希腊时代产生、兴盛以及后来随社会发展而消亡,都有它们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必然性,并带有各自的民族特点。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同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之间,既有某种历史继承关系,又有时代的、阶级性质的区别,也都可以找出其内在根据。
  随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文学的性质和特征也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们对文学现象(或者说在当时只是混沌一体的诸意识现象中的文学因素)的认识自然是幼稚和粗疏的,往往把文学(以及其他艺术现象)视为神的赐予。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学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在中国先秦时代,虽然人们还把文学同学术混在一起;但对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诗歌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尚书·虞书·舜典》中就有所谓“诗言志”的说法(见言志与缘情)。稍后,孔子论述了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荀子注意到了诗歌及音乐“入人”、“化人”的审美力量。汉代的《诗大序》和《礼记·乐记》强调了诗乐吟咏情性的抒情性质,并论及了诗乐与时代、现实的关系(见《诗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更在他们的文学理论著作中,进一步深入地把握了文学的性质和特征。他们强调了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诗歌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审美性质;区分了不同的文学体裁的特点;指出了“神思”、“感兴”对文学创作的特殊意义;注意到作家的个性、气质和学识深浅雅正对文学创作及作品风格的重要影响;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诸如“文气”、“风韵”、“风力”、“风骨”、“形似”、“滋味”等,来说明文学的许多特殊品格(见《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此后,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多年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取得的对文学性质和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许多品格把握得更加精细入微。唐代皎然、刘禹锡以及自日本入唐的遍照金刚等人提出了诗“境”的概念,初步论述了诗歌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景、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的特点(见意境),白居易强调文学须“为时”、“为事”而作,韩愈倡导文以明道;宋代严羽认为诗有“别材”、“别趣”,标举“妙悟”、“兴趣”(见《沧浪诗话》兴趣说);明代李贽鼓吹文学须表现“童心”;公安派提倡诗歌要“独抒性灵”(见性灵说);清代叶燮认为诗歌是主观的“才、胆、识、力”与客观的“理、事、情”相结合的产物,等等。他们都对抒情文学的特殊性质提出了各自的理解。而对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的特点,明清的许多文人学者也开始有了较深的认识,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了戏曲的一系列特殊规律,金人瑞、毛宗岗等人在《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等小说评点中,阐发了人物性格的创造法则等等。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许多学者开始吸收西方一些美学思想同中国古典美学相结合,来观察和解释文学现象。如梁启超强调小说与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密切关系,阐述了小说的“熏”、“浸”、“刺”、“提”的艺术感染力量;王国维接受了康德、特别是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宣扬文学的本质乃是“解脱”人生的“痛苦”,并总结了中国历代关于诗的“意境”或“境界”的论述,对这个概念作了全面界说。“五四”以后,对文学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以至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到18、19世纪资产阶级的许多相当完整和精密的美学体系的形成,对文学的性质和特征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不过,它们表现出自己的民族特点,与中国美学大相异趣。


。。。 。。。

  文学的不同体裁和种类

     在整个艺术领域中,文学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种样式。而就文学本身而言,它又具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和种类。

中国古代有所谓“文”、“笔”之分或“诗”、“笔”之分,即分为韵文和散文两类。

中国现代美学通常把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种体裁。

在西方美学中,也有人把文学分为诗歌和散文两种基本类型。

还有人从内在性质上——即以文学所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所用的塑造形象的方法等为标准,把文学现象分为叙事的、抒情的、戏剧的三大类。

文学的不同体裁和种类之间,虽有大体上的区别,但无绝对界限。而且不管什么体裁、什么种类的文学作品,都有着共同性和统一性。它们都以反映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以及融化于其中的作家的认识、评价和思想感情为内容,以内容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及其语言表现为形式。而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总是辩证地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见文学作品)。

                  (杜书瀛)




xiaoshuo 小说

    文学体裁之一。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情感、心理状态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进行具体的艺术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鲁迅说:“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因为原始民族,穴居野外,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象神的生活、动作,如中国有盘古氏开天辟地之说,这便成功了‘神话’。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进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之的话,都是和凡人不同的。这些口传,今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先秦两汉的史传散文,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给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滥觞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和“志人”小说,但这些小说篇幅都较短小,故事情节也较简单,大抵是一些片段。到了唐代的传奇小说,才逐渐形成了比较曲折复杂而又完整的故事情节,宋元时期,出现了话本小说,明代又出现了文人创作的拟话本。经过这样的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五四”以后的现代白话小说,吸收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长处,又广泛地借鉴了外国小说特别是19世纪西欧和俄国小说的创作经验,使小说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小说已成为中国文学中最重要也最繁荣的体裁。

  小说的构成要素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第一要素。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展现人物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和各种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任何故事情节总发生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因而它也是展现人物环境的必要条件。小说的情节具有可叙述性,但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反映丰富的生活内容、描写众多人物的小说,往往交织着多条线索,有主要的中心情节,还有若干次要的副情节。
  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另一要素。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应当通过对人物外貌、人物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直接描写,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小说也有只写一个人物的,但通常总描写一个以上的人物,除了主要人物即小说的主人公外,还描写众多的次要人物。
  对人物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具体描写,也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要素。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
  小说必具备以上要素,但并非具备以上要素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小说。散体文或以散体文为主的形式使小说区别于诗歌;描写内容不受舞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它区别于戏剧文学;而艺术的虚构则又使它区别于纪实散文和传记文学。但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又是从神话、史诗、戏剧、纪实散文和传记文学中摄取营养而发展起来的。
  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中,有些现代主义流派认为小说可以不要情节,不必刻画人物的个性和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也不一定要进行环境的具体描写,他们强调“表现自我”,主张孤立地描写人的某种情绪、某种潜意识心理。

  小说的分类
     小说按其篇幅长短分为长篇、短篇和中篇。长篇小说指篇幅长、描写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的作品。
  小说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区分其种类。例如以题材而论,欧洲中世纪有骑士小说,16世纪西班牙有流浪汉小说,18世纪英国有感伤小说、法国有哲理小说,等等。中国古代,也曾从题材上对小说作过划分,如宋代话本有胭粉、公案、灵怪等类,明清有英雄传奇,清代有才子佳人小说、谴责小说,近代、现代则有社会问题小说、心理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神话小说、惊险小说、侦探小说、反特小说、推理小说等。
  小说在其历史发展中,不但反映的生活内容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而且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以人称来说,多数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故事体,特别是长篇小说,作者对所写的故事,只作客观的叙述。但也有第一人称的小说,作者以“我”的身份向读者讲故事,或者采用书信体、日记体、自传体等。此外,也还有人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法。从语言来说,在中国则有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之分。
  “五四”以来的现代小说,融古今中外小说的表现形式手法于一体,形成了现代中国小说新的体貌。现代小说继承了古代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粗线条的勾勒和工笔的细描相结合”以及结构上“可分可合、疏密相间、似散实联”的特点(茅盾《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茅盾评论文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又吸收了外国特别是西欧和俄国小说心理刻画和意识流的手法,以及在情节结构上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当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方法,等等。随着电影、电视的兴起,还出现了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现代小说拥有的表现手段几乎是无限的,凡是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而语言又能加以表现的,小说都有能力加以描写。除了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和行为外,还可以描写人的感受、幻想以至梦境,这就有可能把存在于广阔的时间与空间的历史画面与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色彩鲜明、维妙维肖地在一定篇幅里刻画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同时,小说还可以利用作者的旁白、议论和抒情,使自己的艺术表现获得哲理的和诗的光辉,由此增强作品的思想容量与艺术魅力。因此,现代小说是文学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体裁。
                  (王淑秧)



sanwen 散文

    文学体裁之一。其概念古今有所不同。古代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起来的,而且它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始终不曾脱离关系。

  中国散文有悠久的历史。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的文字,也是书写文学的萌芽。周代出现了大批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名著,其中有不少著作,或其中的某些篇章,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秦汉散文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至东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各体单篇散文,如书、记、碑、铭、论、序等,原来只是子、史著作表达工具的散文,至此取得了某些独立地位。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散文的发展变化时期。诗、赋和骈文的繁盛,一方面造成散体文的中衰,另一方面也为提高散文的修辞技巧和文采准备了条件。唐宋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实际是一次关于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全面改革运动。在它的推动下,自唐宋迄于明清,逐渐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记、寓言、传记、杂文等文学作品。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是中国古代散文体分类的集大成之作,它将文章分为13类: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文体的状况。

现代散文则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近年来,由于叙事性散文中的报告文学和议论性散文中的杂文越来越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因而人们也越来越趋向于把它们从散文的范围中划分出去。这样,就又形成了狭义的散文概念,即专指以抒情为主或抒情与叙事并重的“散文小品”。
  现代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要求写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散文中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至少也应有相当根据;但它所允许的艺术加工程度要比报告文学大些,它强调人物事件的主要方面符合客观真实,不像报告文学那样,要求所写的人物言行乃至时间、地点、事件都必须准确无误。散文中的“我”,常常是作者自己,与小说中的“我”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散文能真切、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件和问题,直接表达作者的认识和情感,因而优秀的散文作品比起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来,具有“轻骑兵”的作用。
  散文不同于小说、戏剧的又一显著特点,是反映现实生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不要求完整的人物情节,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如鲁迅的散文,就往往抓住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片断,来表达一定的认识和感情,而不求像小说、戏剧那样具有丰满的人物、完备的情节。作者写这个人或这件事,不是为表现而表现,而是要写这个人、这件事给自己的印象、感受和影响,用以感染或启迪读者。散文的这一特点和诗歌很相近,但又不像诗歌那样高度凝炼,表现形式也比较自由、随意。
  此外,由于散文能将叙事、抒情和议论的功能熔于一炉,并且自由灵活,可以有所侧重,所以,它的表现形式也比小说、戏剧文学更为多种多样,举凡杂感、短评、小品、随笔、速写、通讯、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等,都可以纳入散文范围之内。同时,散文能够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便于多方面地反映现实,只要具有健康的内容,丰富的生活情趣,能给人以启示和美的享受,都可以成为优秀散文篇章。所以鲁迅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怎么办》)这里所说的“大可以随便”,是指散文体裁风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既可以叙事,可以描写,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它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生活片断和细节,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也可以像诗歌那样,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法,创造一定的艺术意境。但是,散文体裁与表现方法的灵活多样,不应理解为可以不加思索地信笔写去,恰恰相反,唯其篇幅短小,更要求艺术的精粹,唯其自然朴实,更须注意诗情和文采。散文贵“散”又忌散,是辩证的统一。无论是讲究巧妙构思的散文,还是结构上浑然天成、不需多少熔裁工夫的散文,都应力求通过“形散神不散”的表现技巧,达到一定意境的创造,把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怀,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且要内情与外物相融合,诗意与境界相交织,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同时,为了创造清新优美的意境,在语言方面,散文要求言简意深,短小精悍,精练优美,朴素自然,既要充满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又要具有作家鲜明的风格特点。
              (王振民 褚斌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