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的发展史

2024-05-09 13:26

1. internet的发展史

网络发展最初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尝试把分别独立发展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联系起来,使得在技术上为今后的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同时建立了一些基础的理论性的概念。这个时期,计算机技术正处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向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过渡期。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语言,以单词、语句和数学公式代替了二进制机器码,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这个时候的通信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雏形了,正是这时奠定了今后网络发展的基础,为网络的出现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有了第一阶段的理论基础,网络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正值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防止其军事指挥中心如果被苏联摧毁后,军事指挥出现瘫痪,于是开始设计一个由许多指挥点组成的分散指挥系统,以保证当其中一个指挥点被摧毁后,不至于出现全面瘫痪的现象。并把几个分散的指挥点通过某种通讯网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终于在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把4台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于是ARPANET网络诞生了,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Internet出现的基础。这个时候,ARPANET技术还不具备推广的条件。所以这个时期,网络仅仅是用于军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冷战促使了网络的诞生。随着网络的出现,诞生了一种新的通信技术,这就是分组交换技术,它是随计算机实现网络通讯而产生的。这种技术是将传输的数据加以分割,并在每段前面加上一个标有接受信息的地址标示,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通讯技术。分组交换技术也是六十年代网络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差不多是每十年就是一个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网络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个人电脑。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局域、广域网发展迅速,计算机生产厂商也开始开发自己的计算机网络系统。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合作,提出TCP/IP协议。  八十年代可以说是网络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十年,首先是1983年出现了可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作为BSD UNIX操作系统得一部分,TCP/IP协议得到了认可,逐步流行起。也就是这时,真正意义上的Internet诞生了。时隔一年,日本建成了JUNe t网络,(Japan Unix Net work)。1985年,美国科学家基金会(NSF)组建NSFNet,美国的许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一些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使得其迅速扩大,1986年,NSFNet网络奠定了其成为今后internet主干网的地位的基础,当时其速度是56Kb p s。三年之后的1989年, internet的速度已经提升为速1.54Mb p s ,也出现了最早的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伴随着www(World Wide Web)全球广域网的出现,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超文本浏览器/编辑器。  1991年,internet开始用于商业用途,internet的商业化,成为internet发展的一剂催化剂,使得它以空前的速度迅速发展,服务器的增多,连入网络的计算机数目的增多以及主干网速度的提升,都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商业的发展也影响着网络的发展。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高速局域网技术迅速发展,传输速率为10Mb p s的Ethernet的广泛应用,IP电话服务,更高性能的Internet2的发展,使得网络已经渗入到了商业,金融,政府,医疗,科研,教育,等各个社会部门。使得网络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internet的发展史

2. Internet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Internet网的主干线由美国国家基金会维护管理,每个相对独立的网络分别由各自地区的相关组织管理、维护和提供财政支持。后来,被称为服务提供者的商业公司看到了Internet的巨大应用潜力,开始对Internet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网络,提供信息等服务,并维护着许多实际通信线路。许多研究院和其他服务公司向这些服务提供者租用线路,这大大加速了Internet的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有1200万台以上的计算机连接于Internet。通过Internet互通电子邮件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50多个。目前Internt网正在以每月12%的速度发展用户。
我国与国际互联网的联系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最初的功能仅限于电子邮件的传送。199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速器中心首次开通了高通量(每秒64千字节)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并于1994年成功接入Internet网,是首先进入国际上最大网络的全功能系统。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机构在Internet亚太地区网络中心(APNIC)注册,申请获得了Internet网网络地址组,并已发展了众多的用户,发展相当迅速。

3. 计算机internet发展史

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有人说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认为计算机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人们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为了把人的大脑延伸,让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正如汽车的发明是使人的双腿延伸一样,计算机的发明事实上是对人脑智力的继承和延伸。近10年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由于计算机的日益向智能化发展,于是人们干脆把微型计算机称之为“电脑”了。
      计算机产生的动力是人们想发明一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机器,因此称之为计算机。它一诞生,就立即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掀开自工业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要追溯计算机的发明,可以由中国古时开始说起,古时人类发明算盘去处理一些数据,利用拨弄算珠的方法,人们无需进行心算,通过固定的口诀就可以将答案计算出来。这种被称为“计算与逻辑运算”的运作概念传入西方后,被美国人加以发扬光大。直到十六世纪,发明了一部可协助处理乘数等较为复杂数学算式的机械,被称为“棋盘计算器”,但这时期只属于纯计算的阶段,要到十九世纪才有急速的发展。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寻求计算机以开发潜在的战略价值。这促进了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1944年霍华德.艾肯(1900-1973)研制出全电子计算器,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这台简称 Mark I 的机器有半个足球场大,内含500英里的电线,使用电磁信号来移动机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计算)并且适应性很差只用于专门领域,但是,它既可以执行基本算术运算也可以运算复杂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ENIAC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百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其运算速度比Mark I快1000倍,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计算机。 40年代中期,冯.诺依曼(1903-1957)参加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小组,1945年设计电子离散可变自动计算机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将程序和数据以相同的格式一起储存在存储器中。这使得计算机可以在任意点暂停或继续工作,机器结构的关键部分是中央处理器,它使计算机所有功能通过单一的资源统一起来。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莫奇利任总设计师,研制成功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图中左为莫奇利)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有1.8万个电子管,用十进制计算,每秒运算500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
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庞大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首先使用晶体管技术的是早期的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科学的大量数据处理,这些机器价格昂贵,生产数量极少。
1960年,出现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业领域、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二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语言,以单词、语句和数学公式代替了二进制机器码,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新的职业,如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与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
 虽然晶体管比起电子管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晶体管还是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会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科学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于是,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
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现在)
 出现集成电路后,唯一的发展方向是扩大规模。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基于“半导体”的发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个人计算机诞生了。所使用的微处理器内包含了 2,300 个“晶体管”,可以一秒内执行 60,000 个指令,体积也缩小很多。而世界各国也随着“半导体”及“晶体管”的发展去开拓计算机史上新的一页。
70年代中期,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机带给普通消费者,这时的小型机带有软件包,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这一领域的先锋有Commodore, Radio Shack和Apple Computers等。
1981年,IBM推出个人计算机(PC)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从桌上到膝上到掌上。与IBM PC竞争的Apple Macintosh系列于1984年推出,Macintosh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
FACOMM-382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明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事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复杂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应用从国防、科学计算,到家庭办公、教育娱乐,无所不在。它的分类从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到工作站、个人电脑,五花八门。但是,无论怎样尖端,怎样高科技,从它诞生之日起,在许多人心目中它就是一部机器,一部冰冷的高速运算的机器。
  从ENIAC揭开计算机时代的序幕,到UNIVAC成为迎来计算机时代的宠儿,不难看出这里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计算机已从实验室大步走向社会,正式成为商品交付客户使用;二是计算机已从单纯的军事用途进入公众的数据处理领域,真正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计算机internet发展史

4. internet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 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有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学院)、Harvard(哈佛大学)、BBN和SystemsDevelopmentCorpinSantaMonica(加州圣达莫尼卡系统发展公司)加入进来。
到1972年1月,Stanford(斯坦福大学)、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Carnegie-Mellon(卡内基梅隆大学)和 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进来。紧接着的几个月内NASA/Ames(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兰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

5. internet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60年代,Internet起源  ·70年代,TCP/IP协议出现,Internet随之发展起来  ·80年代,NSFnet出现,并成为当今Internet的基础  ·90年代,Internet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开始向全世界普及  1、Internet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 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2、TCP/IP协议的产生  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 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至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这两个协议定义了一种在电脑网络间传送报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随后,美国国防部决定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决电脑网络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TCP/IP协议核心技术的公开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大发展。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协议的美国军方的ARPA网,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协议的各种网络。为了将这些网络连接起来,美国人温顿·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诞生,并确立了TCP/IP协议在网络互联方面不可动摇的地位。  3、网络的“春秋战国”时代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说是网络的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络应运而生。  八十年代初,DARPANet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没有获得美国联邦机构合同的学校仍不能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开始着手建立提供给各大学计算机系使用的计算机科学网(CSNet)。CSNet是在其他基础网络之上加统一的协议层,形成逻辑上的网络,它使用其他网络提供的通信能力,在用户观点下也是一个独立的网络。CSNet采用集中控制方式,所有信息交换都经过CSNet-Relay(一台中继计算机)进行。  1982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斯蒂文·贝拉文(Steve Bellovin)创立了著名的集电极通信网络——网络新闻组(Usenet),它允许该网络中任何用户把信息(消息或文章)发送给网上的其他用户,大家可以在网络上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和其他人进行讨论;1983年在纽约城市大学也出现了一个以讨论问题为目的的网络——BITNet,在这个网络中,不同的话题被分为不同的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电脑订阅,这个网络后来被称之为Mailing List(电子邮件群);1983年,在美国旧金山还诞生了另一个网络FidoNet (费多网或Fido BBS)即公告牌系统。它的优点在于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根电话线就可以互相发送电子邮件并讨论问题,这就是后来的Internet BBS。  以上这些网络都相继并入Internet而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Internet成为全世界各种网络的大集合。  4、Internet的基础——NSFNET  Internet的第一次快速发展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的介入,即建立NSFNET。  八十年代初,美国一大批科学家呼吁实现全美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共享,以改进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欧洲和日本先进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挑战和竞争。  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各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与这四台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最初NSF曾试图使用D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线,但由于DARPANet的军用性质,并且受控于政府机构,这个决策没有成功。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出资,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讯协议,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  1986年NSF投资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建立五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56Kbps的通信线路连接形成NSFNET的雏形。1987年NSF公开招标对于NSFNET的升级、营运和管理,结果 IBM、MCI和由多家大学组成的非盈利性机构Merit获得NSF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线路速度升级到T1(1.5Mbps),并且连接13个骨干结点,采用MCI提供的通信线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设备,Merit则负责NSFNET的营运和管理。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真正成为Internet的基础。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某些质的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进入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际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 NSFNET连接全美上千万台计算机,拥有几千万用户,是Internet最主要的成员网。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拓展和扩散,美洲以外的网络也逐渐接入 NSFNET主干或其子网。

记得采纳啊

internet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6. Internet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

阿帕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的计算机网,又称ARPA网。现在的Internet是在APRA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

阿帕网于1968年开始组建 ,1969 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开始时只有4个节点。1970年的ARPANET(阿帕网)已初具雏形,并且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商业部门开始接入,同时阿帕网在美国东海岸地区建立了首个网络节点。
1971年扩充到15个节点。经过几年成功的运行后,已发展成为连接许多大学、研究所和公司的遍及美国领土的计算机网,并能通过卫星通信与相距较远的夏威夷州、英国的伦敦和北欧的挪威连接,使欧洲用户也能通过英国和挪威的节点入网 。1975 年7月阿帕网移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管理。到1981年已有94个节点,分布在88个不同的地点。

7. 简述Internet的形成史。

1960年代开始,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 (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建立阿帕网ARPANet,向美国国内大学和一些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计算机网络和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
   1969年12月,ARPANet投入运行,建成了一个实验性的由4个节点连接的网络。到1983年,ARPANET已连接了三百多台计算机,供美国各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使用。
   1983年,ARPANet分为ARPANet和军用MILNET(Military Network),两个网络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由于这两个网络都是由许多网络互连而成的,因此它们都被称为Internet,ARPANet就是Internet的前身。
   1986年,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通信网络。NSFnet将美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连接到分布在美国不同地区的超级计算机中心,并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与超级计算机中心相连(实际上它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覆盖了全美国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 )。
     随着NSFnet的建设和开放,网络节点数和用户数迅速增长。以美国为中心的Internet网络互联也迅速向全球发展,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纷纷接入到Internet,使网络上的通信量急剧增大。
   1992年,Internet上的主机超过1百万台。1993年,Internet主干网的速率提高到45Mbps。到1996年速率为155Mbps的主干网建成。1999年MCI和WorldCom公司将美国的Internet主干网速率提高到2.5Gbps。
      到本世纪初,Internet上注册的主机已超过1千万台。

简述Internet的形成史。

8. Internet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

Internet是在美国早期的军用计算机网ARPANET(阿帕网)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Internet的起源主要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Internet的雏形阶段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当时建立这个网络的目的是出于军事需要,计划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当网络中的一部分被破坏时,其余网络部分会很快建立起新的联系。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Internet的雏形。

2.Internet的发展阶段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在1985开始建立计算机网络NSFNET。NSF规划建立了1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及国家教育科研网,用于支持科研和教育的全国性规模的NSFNET,并以此作为基础,实现同其他网络的连接。NSFNET成为Internet上主要用于科研和教育的主干部分,代替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1989年MILNET(由ARPANET分离出来)实现和NSFNET连接后,就开始采用Internet这个名称。自此以后,其他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相继并入Internet,ARPANET就宣告解散了。

3.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商业机构开始进入Internet,使Internet开始了商业化的新进程,成为Internet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1995年,NSFNET停止运作,Internet已彻底商业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