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介绍

2024-04-30 04:24

1.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介绍

武大早期建筑群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包括工学院、图书馆等15处26栋建筑,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介绍

2.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建筑现状

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公布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为武汉市保留的历史优秀建筑。校园充分利用其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人工造景与天然景观有机结合,人文景点与自然景致相得益彰。武汉市在2000年7月划定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保护范围为建筑物周围20米至48米,建设控制地带为武汉大学珞珈山主校区。近年来,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委员会,制定了保护措施和维修方案,坚持适用于保护并举和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但实际上,武汉大学校园内新建的部分建筑与校园内的早期建筑之间以及其内部不同的建筑之间没有很好的保持协调一致的风格。早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未能真正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部分建筑的局部被风蚀或由于人为原因毁坏严重,需要良好的维护和修缮。还有长在屋顶上的树木,时刻危胁着文物的寿命。再如维修樱园四舍时,只是敲去不牢固的墙皮,然后敷上一层新石灰,极不协调。还有十八栋的修缮也把老建筑修成了新别墅。

3.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建设的历史背景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叶雅各、张难先、石瑛、王星拱、麦焕章等为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成员,李四光为委员长,叶雅各为秘书。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建设的历史背景

4.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建筑布局与风格

 首先、她记载了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设的艰辛足迹。武汉大学的建设过程无不饱浸着当时的教育者、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和对教育的热爱,体现了他们求真务实,尊重科学,艰苦奋斗等精神。其次、她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证。珞珈校园的建设时期,正是欧风美雨向中国内陆逐步渗透的时期。珞珈山的武大校园是中国人自主创建的第一个大学校园,是中外建设者的共同努力的结晶,建筑既没有完全西化,也没有完全的中国化。而是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西方建筑的技术,规划设计中了中西合璧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第三、国立武汉大学的新校舍为培养高级人才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武汉大学的学术地位和教学水令世人瞩目,为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第四、这里也是弘扬爱国思想的圣地。抗日战争时间,蒋介石和周恩来因国共合作一起在这里居住工作过。 1、校园选址科学,有山有水,自然风光优美。2、建筑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设计师面对山水,没有一开始就大动干戈,而是尊重自然、依山就势,运用中国园林、殿堂建设的惯用布局方式,在散点、放射状的自由式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利用山体山势、地形地貌,精心布置建筑群。3、建筑设计思路上,建筑风格独树一帜,中西融合,科学地将装饰性与实际性巧妙的结合。 1、尊重自然,融合自然,因山就势,大量运用“地不平天平”的设计手法,建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2、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理念着力营造珞珈校园建筑群,建筑丰富多样,富于变化,杨正的格局中渗透着自由的布局,自由的布局中存在着严整的片段。3、运用西方建筑手法,单体建筑造型宏伟高大,多姿多彩。把西方的水泥、钢结构、西式的双立柱与中国的歇山顶屋檐结合,使单体建筑有了西式的宏伟,群体建筑有着中式的宫廷楼阁。4、建筑的装饰考究,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相结合,重复体现了建筑的艺术抽象性、象征性的特征。

5.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建设阶段

李四光是地质学家、秘书叶雅各是林学家,对武昌郊外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叶雅各认为“武昌东湖一带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然风景不唯国内各校舍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经全体委员实地考察后,1928年11月确定以武昌城外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远离闹市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狮子山一带为新校址。依据了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疏远相地选址理念。工程于1929年3月18日开始勘测规划,主轴线为李四光勘测所定。缪恩钊带领助手沈中清及另外4名测工开始新校舍的测量绘图工作,经过5个月艰苦努力,按时完成勘测任务。开尔斯构思图纸时,常常在山上一站就是数小时,半年后完成了总设计图。8月,省政府公布校园范围,东以东湖滨、西以茶叶港、北以郭郑湖为界,南面自东湖滨切至茶叶港桥头,总计面积三千余亩。学校用七块银元一亩水田、五块银元一亩山地的价格买下校舍用地。1929年10月,建筑设备委员会正式聘开尔斯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同时通过总设计图,此外还聘有结构设计师为莱文斯比尔(A.Levenspiei)、萨克瑟(R.Sachse)作为助手,聘请凯尔斯在哈佛大学的同窗好友缪恩钊为新校舍监造工程师、工程处负责人,负责施工技术监督及部分结构、水暖设计。在他严格认真的技术监督下,保证了这些工程的施工质量,主体结构至今仍坚固如初。工程分别由汉协盛、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及上海六合公司承建。1930年3月新校舍工程开工。汉协盛营造厂老板沈祝三坚信“质量就是根本”,要求武大工程均着眼于保固期百年上,进料选优质材料,处处严格检验把关,即使在他遭到双目失明的沉重打击后,仍坚持主张双方均派工程师及监工随时监督检查质量。施工中一旦发现问题,则不惜代价,返工重来。1930年5月,六十高龄的开尔斯在上海病倒,病中仍坚持工作。1932年3月7日,王世杰校长在新校舍礼堂里讲演时说:“在这里我们最要感谢的是开尔斯先生,他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他不计较报酬,而完全把兴趣寄托在艺术方面……他给予我们的帮助实在大得很!”为感谢和纪念开尔斯对新校舍建设的贡献,武大授予他名誉工程师称号。沈中清后来也成为武大建筑设计室第一任室主任。1932年5月26日,王世杰在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上讲:“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经设想,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设一所大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最后指出:“本校的工程,尚只完成一半,此后需要中央及地方的指导与帮助正切。我们的建设不仅是物质的建设,还有最大的精神建设,无论在学术建设方面或文化事业方面,我们都在努力。请大家看看我们所走的路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出路,是不是人类向上的路!”同时,王世杰与叶雅各亲自带领师生在珞珈山造林,半年植树50万株,使园林化的校园里的中西合璧建筑群更为秀美壮观。1933年,一期工程完工后,曾昭安组织编印了《国立武汉大学建筑摄影集》,含有41幅精美照。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建设阶段

6.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建设完成情况:

一期工程耗资150万银元(因通货膨胀,实际耗资170万),中央政府与湖北省政府各支持75万,李宗仁拨款20万资助;二期工程,中央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又各支持75万。余下部分,由委员们通过各种渠道筹得,如中英庚款、汉口市政府、湖南省政府、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捐资等,总计400万银元。一期工程(1930年3月-1932年1月):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教工第一、二住宅区、运动场、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等共13项;二期工程(1932年2月-1937年7月):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珞珈山水塔、实习工厂、电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农学院(未竣工)等共17项;未完成工程:医学院、大礼堂、总办公厅因经费不到位未建。

7.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介绍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位于湖北武汉东湖湖畔,完工于1936年,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之一,仍在作为教学基地沿用至今。武汉大学的校园建筑坐拥珞珈山,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一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宋卿体育馆、樱园老斋舍、老图书馆、半山庐、十八栋。武汉大学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群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1,使这座享誉一个多世纪的中国顶尖学府熠熠生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之美,是一种壮美:仿布达拉宫的琉璃瓦建筑,“老斋舍”依山而建的磅礴气势,珞珈山麓最高建筑“老图书馆”人必仰视的八角飞檐,“行政楼”坐落半山的雄伟体量,均有让人敬仰的巍峨气度。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介绍

8.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是武大校园建筑的精华,也是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的十个游览区之一。  这组建筑于1930年动工,1936年竣工,一气呵成。包括武大牌楼,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大楼,宋卿体育馆,老图书馆及广场,男生寄宿舍(樱园学生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半山庐,周恩来故居,郭沫若故居,华中水工试验所……  当年由科学家李四光骑着毛驴带着干粮选址规划,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设计,代表了当时一流校园的理想模式。  建筑群整体上遵循“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团组,又引入西方古典式样,融合了中西建筑之长。  “它气势恢宏,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轮美奂,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完整规划和统筹设计,并在较短时间内一气呵成的大学校园,是全国最大最美的一组近代高校建筑群,堪称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和典范。”武汉大学档案馆原馆长徐正榜说。  2001年,该校15处、26栋建筑面积为54,054平方米的早期建筑,被列入国务院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8年夏,国民政府聘任李四光、叶雅各等名士筹建武汉大学,李四光骑着毛驴实地勘察,相中了东湖之滨、远离闹市、山丘起伏的罗家山(又名珞珈山、落驾山)一带。  李四光聘请美国建筑师开尔斯(F.H.Kales)为武大校园总设计。开尔斯构思时,常常在山上一站就是数小时,半年后完成了总设计图。他不法常可,西体中用,铸就经典:外观是道地中式样貌,内里是西方钢筋水泥结构,因此有中式建筑所不具的宏伟。1930年5月,60岁的开尔斯在上海病倒,仍坚持工作。王世杰校长曾动情地对师生说:“开尔斯先生,他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他不计较报酬,而完全把兴趣寄托在艺术方面……他给予我们的帮助实在大得很!”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并任命李四光为学校建筑设备委员会负责人。学校早期建筑群建设分为两期:第一期1929年3月动工,校长王世杰、地质学家李四光、林学家叶雅各等位主要负责人进行总体规划,同时聘请美国建筑设计师凯尔斯、结构设计师莱文斯比尔主持设计,工学院缪恩钊教授负责建造,汉协盛、袁瑞泰、上海六合、永茂隆等营造厂竞标承建系列工程。1932年1月,第一期建设完工,主要项目有老斋舍、文学院、理学院主体,一区教授别墅群、珞珈山水塔等。  第二期工程于1932年2月开始至1937年7月结束。主要工程有半山庐、图书馆、宋卿体育馆、理学院侧楼、工学院、华中水工实验所、法学院、农学院(未完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