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是男的还是女的

2024-05-07 20:16

1. 蒲松龄是男的还是女的

看图即知

蒲松龄(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6月5日-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人,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从20岁起开始收集素材,40岁时完成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该书共有十二卷,四百九十余篇。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蒲松龄辞别毕家石隐园绰然堂,其间教学近40年,直到71岁以老归家。

蒲松龄是男的还是女的

2. 蒲松龄笔下都有哪些女性人物?

蒲松龄笔下的狐仙、鬼怪和花妖多是女性,她们有的温婉娇弱,如《青凤》中的青凤;有的坚贞刚毅,如《鸦头》中的鸦头;有的天真无邪,如《婴宁》中的婴宁;有的成熟深沉,如《聂小倩》中的聂小倩;顽皮可人的有《小谢》中的阮小谢、乔秋容;哀怨悲观者如《巧娘》中的巧娘和《连琐》中的连琐;豪爽不羁的像《莲香》中的莲香;羞涩怯弱如《莲香》中的李女。

3. 《聊斋》反应了蒲松龄怎样的女性观?

说良心话,很多人都觉得苦。松龄是当年唯一一个敢站出来为女性发声的作者,因为聊斋之一当中的很多作品都有着非常独特的女性管,但在我看来不中留还是一样看不起女性,这是古代男性根深蒂固的一种传统思想,光靠几个作品是完全无法改变。

如果读过聊斋之一的朋友都知道,在《聊斋志异》当中有很多故事都伴随着光怪陆离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要么就是狐狸成精,要么就是蝎子成精,要么就是一块儿木头,或者一只小鸟儿,这些东西再成了妖精之后,都会化作女性的样子去勾引男性,或为爱情或为阴谋,或为了陷阱,从这一点上就能发现,蒲松龄非常痛恨那些长得妖艳的女子,很可能是在爱情上面受到过什么伤害。

虽然蒲松龄的作品之中,每一个女性角色都非常勇敢的去追逐自己的爱情,但是多数的结局是悲剧,这也代表了人是无法和天命抗衡的,非常清晰的拳术了,蒲松龄的内心思想,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没有什么好值得争辩。

但是这些小的问题都不足以影响到聊斋,聊斋这边儿叔在我心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最优秀的一本神怪小说集。我真心希望现在的那些网络文学家们能好好看看这本书,学习一下故事是怎么样进行描写,不要总是凭着自己简单的意向,就在网络上搞那些乱七八糟的创作。

《聊斋》反应了蒲松龄怎样的女性观?

4. 从《聊斋》可以看出蒲松龄的哪些女性观?

蒲松龄的女性观是认为女性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应该有自己自身的自由,而不是像古代一样,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入,一天到头来都不用几个男生见过他们。

5. 蒲松龄的人物评价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聊斋志异》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马瑞芳称他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

蒲松龄的人物评价

6. 介绍蒲松龄

蒲松龄画像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中文名: 蒲松龄 
出生地: 山东淄博 
出生日期: 1640 
 逝世日期: 1715 
代表作品: 《聊斋志异》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蒲松龄印章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还有初中课本中的《狼三则》《山市》。《狼》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7. 蒲松龄的跌宕人生

  蒲松龄18岁这年,也就是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他与本县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的次女成亲。看来,也是门当户对,都是有文化的家庭。
  
      第二天,才新婚拜堂的蒲松龄就去参加童试,没想到初次应试,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如果将童试以高考举例的话,那么蒲松龄就相当于考了县、市、省的文科状元。大文学家施闰章,更是个爱才如命的山东学道。在看了蒲松龄的考场作文后,施闰章拍腿叫好,大为赞赏,于是拿起笔来就写了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大概意思就是说蒲松龄的文章把人们那种追名逐利的'丑态通过蚤起这两个字写绝了,写活了,并且写起文章来既轻松愉快,又非常流畅。于是,施闰章大笔一挥,便将蒲松龄点为山东秀才第一名。
  
      当时的蒲松龄还沉浸在美好的喜悦之中,对于自己的未来那可是相当自信,因为下一步功名就是要考举人了。于是,第二年,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便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吟诗,即兴唱和,好不痛快。
  
      其后,蒲松龄又年年游学在外。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这段时间的蒲松龄可谓是春风得意。
  
      数十年私塾生涯跌宕起伏
  
      然而,正当蒲松龄春风得意,靠父亲出资到处游学时,家里却出现了变故。由于他的两个嫂子都是文盲,常常闹家庭矛盾。蒲松龄曾在书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可能就是说他两个嫂子,她们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边闹得鸡犬不宁。没有办法,商人蒲磐只好选择给儿子们分家了。
  
      但是,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由于两个嫂嫂能打能叫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这样分家分的结果就是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老屋三间,再加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其实看到这里,很多人就觉得蒲松龄穷了。但是,要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
  
      很多朋友还记得小学曾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松鼠说河水很深,老牛说河水很浅,而小马过河时才发现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为什么呢?因为角度不同。对于富裕家庭来说,蒲松龄分得的这点儿家产肯定是穷得叮当响了。但是,对于自己祖先当过佃户的家庭来说,蒲松龄好歹还能有二十亩薄田,算是不错的了。笔者还记得曾祖父为佃户时,家里一共只有三分薄田,当时他给富农家里打长工,而富农家里的田地也未超过二十亩。因此,蒲松龄所分得的田产,在农村还算过得去,至少可以招长工帮助自己种庄稼,进行分成。但是,这对于从小过惯富裕生活的蒲松龄来说却是一场灾难。之后的他,不得不自谋生路了。于是,蒲松龄再也不能到处游学,只得开始四处找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妻儿。
  
      康熙五年(公元1666),蒲松龄到了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塾师生涯。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在乡村教了四年书后,康熙九年(公元1670)秋,蒲松龄为了开阔眼界,同时也为了多挣点儿钱养家,便应聘到本县的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处,为其作幕宾,帮办文牍。由于路途遥远,蒲松龄于是骑马南行(从此处可以看出,蒲松龄的穷是相对的。要是佃户家庭,多半是走路去了),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县。宝应县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孙蕙自康熙八年(公元1669)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在给孙县令当秘书期间,蒲松龄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但是,给人当秘书是最累的工作之一。蒲松龄觉得自己如果整天忙于写材料,可能会耽搁自己的学业,还难圆自己的科举梦,于是干了一年多之后,他便写了辞职信,并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初秋回到了故乡。但是蒲松龄错了,从孙蕙处离开回到故乡后的七八年时间,他并没有考上举人。由于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自己却少于整理家业,仅凭妻子管理二十亩薄田,家里的日子便异常穷困。这段时间,蒲松龄只得在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处找差事维持生计。同时,他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大意是: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

蒲松龄的跌宕人生

8. 蒲松龄的跌宕人生

  蒲松龄18岁这年,也就是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他与本县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的次女成亲。看来,也是门当户对,都是有文化的家庭。
  
      第二天,才新婚拜堂的蒲松龄就去参加童试,没想到初次应试,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如果将童试以高考举例的话,那么蒲松龄就相当于考了县、市、省的文科状元。大文学家施闰章,更是个爱才如命的山东学道。在看了蒲松龄的考场作文后,施闰章拍腿叫好,大为赞赏,于是拿起笔来就写了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大概意思就是说蒲松龄的文章把人们那种追名逐利的丑态通过蚤起这两个字写绝了,写活了,并且写起文章来既轻松愉快,又非常流畅。于是,施闰章大笔一挥,便将蒲松龄点为山东秀才第一名。
  
      当时的蒲松龄还沉浸在美好的喜悦之中,对于自己的未来那可是相当自信,因为下一步功名就是要考举人了。于是,第二年,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便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吟诗,即兴唱和,好不痛快。
  
      其后,蒲松龄又年年游学在外。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这段时间的蒲松龄可谓是春风得意。
  
      数十年私塾生涯跌宕起伏
  
      然而,正当蒲松龄春风得意,靠父亲出资到处游学时,家里却出现了变故。由于他的两个嫂子都是文盲,常常闹家庭矛盾。蒲松龄曾在书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可能就是说他两个嫂子,她们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边闹得鸡犬不宁。没有办法,商人蒲磐只好选择给儿子们分家了。
  
      但是,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由于两个嫂嫂能打能叫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这样分家分的结果就是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老屋三间,再加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其实看到这里,很多人就觉得蒲松龄穷了。但是,要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
  
      很多朋友还记得小学曾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松鼠说河水很深,老牛说河水很浅,而小马过河时才发现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为什么呢?因为角度不同。对于富裕家庭来说,蒲松龄分得的这点儿家产肯定是穷得叮当响了。但是,对于自己祖先当过佃户的家庭来说,蒲松龄好歹还能有二十亩薄田,算是不错的了。笔者还记得曾祖父为佃户时,家里一共只有三分薄田,当时他给富农家里打长工,而富农家里的田地也未超过二十亩。因此,蒲松龄所分得的田产,在农村还算过得去,至少可以招长工帮助自己种庄稼,进行分成。但是,这对于从小过惯富裕生活的蒲松龄来说却是一场灾难。之后的他,不得不自谋生路了。于是,蒲松龄再也不能到处游学,只得开始四处找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妻儿。
  
      康熙五年(公元1666),蒲松龄到了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塾师生涯。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在乡村教了四年书后,康熙九年(公元1670)秋,蒲松龄为了开阔眼界,同时也为了多挣点儿钱养家,便应聘到本县的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处,为其作幕宾,帮办文牍。由于路途遥远,蒲松龄于是骑马南行(从此处可以看出,蒲松龄的穷是相对的。要是佃户家庭,多半是走路去了),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县。宝应县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孙蕙自康熙八年(公元1669)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在给孙县令当秘书期间,蒲松龄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但是,给人当秘书是最累的工作之一。蒲松龄觉得自己如果整天忙于写材料,可能会耽搁自己的学业,还难圆自己的科举梦,于是干了一年多之后,他便写了辞职信,并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初秋回到了故乡。但是蒲松龄错了,从孙蕙处离开回到故乡后的七八年时间,他并没有考上举人。由于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自己却少于整理家业,仅凭妻子管理二十亩薄田,家里的日子便异常穷困。这段时间,蒲松龄只得在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处找差事维持生计。同时,他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大意是: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