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2024-05-05 14:08

1. 证券市场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积极有序地发展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不仅对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克服通货紧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弱财政、强金融”的格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已经使资本市场的加快发展具有了更为宏观的意义

  一、通过证券市场启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构成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部分,证券市场在这两个领域都可以直接发挥作用。
    1、利用证券市场打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增强投资需求。
    证券市场可以聚集闲散资金,促使庞大的存款转化为投资。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6万亿之多,在中央银行连续7次降息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果仍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是居民缺乏安全有效的投资工具,尽管银行存款利率已经很低,居民还是选择储蓄,以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企业对预期投资的利润回报不乐观,导致即使贷款利率一降再降,仍然缺乏投资的积极性,这是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典型结果。如果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资本市场管理,增加金融商品品种,则完全有可能将储蓄存款部分转化到资本市场,形成一条“居民投资—直接融资—企业资本—企业投资”的投融资渠道,在社会资本和企业投资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证券市场转化投资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个人投资者比例一直占绝对多数,投资者高度分散,投资非机构化。目前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帐户开户总数中有99.7%为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开户数仅为0.3%。在股份制度成熟的证券市场上,都是机构投资者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美国机构投资者已持有50%以上的上市股票,日本的机构投资者也占据了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占重要地位,不仅对稳定股市有积极作用,而且能将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为股市提供稳定巨额的资金来源。1998年以来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建设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有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今后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力度。
    2、利用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扩大消费需求。
    “财富效应”是指资产价格的上升使资产持有者财富增加,并导致消费支出增长的现象。能够带来“财富效应”的既可以是证券资产,也可以是实物资产,这里主要研究证券投资价格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
    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影响居民实际收入来扩大消费。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居民的消费倾向是个定量,消费中最决定性的因素是可支配收入。证券市场的价格上扬使证券投资者获得资本利得,而资本利得虽然不计入国民经济资料中的居民收入这一指标,但它事实上构成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对居民消费发生影响。二是通过影响居民收入预期来扩大消费。居民收入预期的变化将改变既有的消费倾向。即使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收入预期的看好也会促使居民扩大消费支出。证券市场被认为是经济长期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持续的“牛市”状态,配合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必然增强居民、企业的信心,扩大投资和消费的支出,从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并形成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的良性互动效应。三是通过改变供给方即企业的状况来影响消费支出,这一点在我国尤为重要。我国居民目前消费增长乏力的深层原因在于企业资产不佳,导致居民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两方面的停滞甚至下降,而消费支出总量的停滞不前,反过来又导致企业产品销售困难、投资意愿明显不足,企业效益难以提高。于是形成了供给恶化导致需求萎缩的恶性循环。很明显,若只从需求方面着手,内需不足的状况难有根本起色,经济增长也就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股票市场发展能给企业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是适当加速企业上市进程,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资本,同时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二是有助于企业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突破体制约束瓶颈,为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整体效益低下的状况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股市表现出的“财富效应”已十分明显。据有关资料统计,1998年美国有41%的家庭持有股票,其股市财富每上升1美元,就会增加3—7美分消费,这笔支出可使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相反如果股市下跌20%,每季度全国将减少480亿美元的消费,相应地GDP要下降0.6%。另外一个更明显的现象是,股民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消费开支变化约相对滞后于股市变化半年时间。
    我国股市虽属新兴市场,但数千万股民的消费趋向也同样构成了“财富效应”生长的土壤。广东中诚信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在宏观经济政策、形势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1996年8月后,我国东部地区及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大幅上升,与当年3月开始启动的大牛市有直接关系;而在股票投资者比例最高的上海市,1996年1月至今年5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深沪两市指数的正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173和0.6383。应该说这一现象与发达国家所表现出的“财富效应”规律是吻合的。当然,由于证券市场规模和居民金融资产组合中证券比例过小、投资者构成也不尽合理,以及投资者预期不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不可能十分明显。
    二、通过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工具盘活存量资产
    我国企业界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风险巨大,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回升。利用证券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新证券工具,解决不良资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素质。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基础设施收费资产以及出口应收款资产,可以成为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为促进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进程,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大力规范发展国内中介服务。中介服务的质量和中介服务在国际上的声誉,是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资产评估业和资信评级业又是问题的薄弱环节。在完善资产评估和资信评级业务的政策上,应有一定的规范框架,而不能重新成为“政出多门”的牺牲品,有必要进行统一管理,并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在机构的建立上,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走“少而精”的发展模式,培养几家在国内有权威、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资信评级机构。除此之外,对于投资银行、会计师、律师的服务也要加以规范,且其基础已经发展较好,因而要针对资产证券化的新业务和新特点出台一些特殊规范,如具体会计准则、律师业务指导等。
    2、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优质服务。对于向海外发行的资产证券,一般需要由国外的投资银行承销,而且在资信评级上也要求由国外机构来进行。这一点在珠海高速公路案例上已得到充分运用。对于即将在国内发行的资产证券,同样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同样可以采用国外的优质服务,一方面可以保证资产证券化启动的健康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国内中介机构的发展。
    3、积极成立资产证券化有关的机构。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机构,如SPV和担保公司等。目前国内尚未成立。要顺利推行资产证券化,就必须尽快成立这些机构。一是成立SPV,SPV的业务主要是发行资产证券,并向发行人购买基础资产和向投资者派发证券收益。目前SPV主要应该考虑由全国性的大银行和资信实力雄厚的大券商来设立。二是成立资产担保公司,专职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以增强资产证券的信用级别。担保公司可以考虑由大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来设立,以保证担保的有效和信用的高标准。
    三、利用证券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当前国民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并不完全是总量上的原因,经济中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是导致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刺激经济一定要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证券市场可以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现在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过去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靠投资增量调整,由于政府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重较大,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来直接调整产业结构。另外在短缺经济下不存在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通过投资增量调整不会导致市场过剩。现在投资主体已经分散化,政府投资占整个社会投资的比重已经很小,而且在短缺条件下市场出现的是普遍过剩,通过增量调整会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因此在内需不足条件下的结构调整,主要应通过资产存量的调整来实现。在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资源配置越来越依靠市场的条件下,这种存量调整要更多地依靠资本市场来进行。
    其次,从我国长期的结构调整经验来看,利用传统的信贷市场,对结构调整的作用不大。而且事实上在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低时,银行一般不太愿意贷款,观望惜贷的气氛比较浓。这时如果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不仅可以提供债券融资,而且可以提供股权融资,可以对企业甚至某个产业进行长期投资,达到改善产业结构的目的。从财政政策方面来看,我国一直使用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的办法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但是目前财政贴息存在贴息范围狭窄、贴息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一些应当贴息的企业因得不到补贴而得不到信贷支持,一些明确要贴息的项目贴息资金也难以到位,财政投资更是囿于弱财政的现实而捉襟见肘。有资料显示,从1994年到1998年间,我国证券市场共为高新技术产业发行股票筹集资金170亿元,超过同期国家预算内更新改造投资的总和,足见证券市场的重要性。
    第三,产业结构问题主要是整个社会经济资源在各产业之间配置比例问题,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微观经营机制。但是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和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必须着力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上,国有企业可以利用资产重组、股权交易等一系列做法,使存量资产优化配置。
    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为经济增长创造微观基础
    1、利用证券市场促进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目前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重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扩股融资。即选择经营效益好的、在各行业中居于龙头地位的大型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大量吸收非国有投资,扩大国有资产对整个社会资本的控制力和引导力,增强国有企业的实力。二是售股变现。对于国有经济需要退出或收缩战线的领域,可以采取转让国有股权的方式扩大非国有资本的参与,同时抽出国有资本去充实国有经济需要加强的领域。三是收购兼并。收购兼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并借以控制其他企业的经济行为。企业间的收购兼并活动,不仅能盘活资产存量,而且能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国有或非国有企业对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进行收购兼并,并在新的控股企业集团的主持下对企业进行重组,能化解不良企业的困难,优化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是盘活国有资产存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四是债务重组。对过度负债的国有企业,应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权—债券的置换,或者将银行债权以拍卖的方式出售给合格的主体,以强化业主(持有控制权的股东)对企业经营人员的监督,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五是企业托管。国有企业出让产权有时找不到买方,或者因为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其他企业或投资者不愿意买;或者因为买方一时筹措不到必要资金,无力购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按照一定程序,把国有企业委托给非国有企业和自然人去经营,待条件成熟后再正式出让产权。企业托管实际上是实行产权交易的一种过渡形式。六是破产清算。对生产设备老化,基本失去生命力的国有企业,严格依法实行破产清算,促使其存量资产流向优势企业。
    2、利用资本市场扶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非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对国有经济的支持来看,国有经济的战线收缩,必然伴随大量的人员分流,非国有企业将是未来分流人员的主要就业方向。因此支持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也是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的需要。过去我国非国有经济能获得超常发展,主要是在市场化改革初期,非国有经济在体制上有优势,现在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非国有经济要想重新启动,必须进行新一轮体制上的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通过证券市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措施,主要是在政策上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允许业绩良好、又有一定规模和产业优势的民营企业上市。
    五、利用证券市场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1、增加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和上市公司中高科技企业的比重。一般来说,在经济周期启动时,总要有企业技术水平的大规模改进和更新。同时企业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本身就会产生强大的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技的创新和运用一样,股市的发展也越来越取决于高科技企业在股市中的比重和表现。只有不断依靠科技,提高上市公司自身的素质,才能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坚实的微观基础,才能促进股市持续健康发展。
    提高上市公司技术含量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在新增的上市公司中增加高科技企业的比重;二是在已经上市的公司中,提高其科技含量。
    2、有计划地成立大规模的风险基金,支持高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
    高科技是一个创新科技并使之产业化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极强的风险概念。风险基金又称创业投资基金或创业基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基金。风险基金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就投入来说,在研发、中期试验、工业化或产业化阶段的投资比例大体上分别为1∶10∶100;就投资回报来看,美国1965至1985年21年间风险投资的平均回报率为19%,是股票投资的2倍,是长期债务投资的5倍;就风险来说,风险投资的成功率仅为10%至20%,另外有20%至30%失败,60%左右受到挫折。
    企业通过风险基金融资具有许多优点。主要包括:企业通过风险基金融资没有债务负担;企业通过风险基金融资不用担心失去控股权,因为创业基金本身需要分散风险,不会集中投资于某一家创业公司,一般只占有公司股权的10%左右;企业通过风险基金融资不需要资产作担保,因为风险基金是根据对公司前景的预期来投资的,并不需要公司提供抵押;企业通过风险基金融资可以获得基金在财务管理、商业发展、上市等方面的相关服务;同时,风险基金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企业本身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具有一种广告效应。正是由于风险基金的这些特点非常适合高科技企业的要求,因而发展迅速。欧洲1997年募集风险基金220亿美元,是1996年的2倍,亚洲的风险基金1988年以后也稳步增长,1989年到1990年的增长速度为55%,1991年到1993年的增长速度为15%,1994年和1995年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56%和41%。
    我国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公司或由证券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面向居民、机构募集风险投资资金。由证券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可以利用证券公司与企业、政府有关监管机构、投资者各方面的良好关系,充分发挥证券公司在财务顾问、资金筹集、组织上市等方面的优势,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国家则通过法律和税收政策的引导,为风险基金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总之,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质量的提高及其规范健康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将不断显现。

证券市场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2. 证券市场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从证券市场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看,证券市场不仅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还是优化资源配置,进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因此,研究证券市场与四川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出四川在证券市场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扩展资料:
证券交易市场是已发行的证券通过买卖交易实现流通转让的场所。相对于发行市场而言,证券交易市场又称为“二级市场”或“次级市场”。
证券经过发行市场的承销后,即进入流通市场,它体现了新老投资者之间投资退出和投资进入的市场关系。因此,证券流通市场具有两个方面的职能:
其一是为证券持有者提供需要现金时按市场价格将证券出卖变现的场所;其二是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证券交易市场又可以分为有形的交易所市场和无形的场外市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证券市场

3. 证券市场的形成得益于()。

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
答案解析:证券市场的形成得益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的形成得益于股份制的发展,证券市场的形成得益于信用制度的发展。

证券市场的形成得益于()。

4. 证券市场的形成发展

简介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的基础证券的产生已有很久的历史,但证券的出现并不标志着证券市场同时产生,只有当证券的发行与转让公开通过市场的时候,证券市场才随之出现。因此,证券市场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证券市场形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股份公司的产生和信用制度的深化,是证券市场形成的基础。首先,证券市场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家依靠原有的银行借贷资本已不能满足巨额资金增长的需要。为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对资本扩张的需求,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新的筹集资金的手段,以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证券与证券市场就应运而生了。其次,股份公司的建立为证券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传统的独资经营方式和封建家族企业已经不能满足资本扩张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合伙经营的组织,随后又有单纯的合伙经营组织演变成股份制企业——股份公司。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实现资本的集中,满足扩大再生产对资金急剧增长的需要。因此,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公司股票、债券的发行,为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再次,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近代信用制度的发展,使得信用机构由单一的中介信用发展为直接信用,即直接对企业进行投资。于是,金融资本逐步渗透到证券市场,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支柱。信用工具一般都具有流通变现的要求,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具有较强的变现性,证券市场恰好为有价证券的流通和转让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信用制度越发展,就越有可能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的货币收入转化为货币资本,投入到证券市场中去。证券业的崛起也为近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西方证券市场西方国家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在西方国家,证券市场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一)证券市场的形成阶段(17世纪初一18世纪末)回顾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证券市场的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西欧。当时法国的里昂、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活动,最早进入证券市场交易的是国家债券。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即股份公司形成和发展起来。股份公司的形成使股票、债券开始发行,从而使股票、公司债券等进入了有价证券交易的行列。160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1773年,英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乔纳森咖啡馆”成立,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这家证券交易所即为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该交易所的交易品种最初是政府债券,此后公司债券和矿山、运河股票后进入交易所交易。1790年,美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宣布成立,从事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交易活动。1792年5月17日,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聚会,商订了一项名为“梧桐树协定”的协议,约定每日在梧桐树下聚会,从事证券交易,并订出了交易佣金的最低标准及其它交易条款。1817年,这些经纪人共同组成了“纽约证券交易会”,1863年改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这便是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在18世纪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影响下,包括铁路、运输、矿山、银行等行业中股份公司成为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其股票以及各类债券都在证券市场上流通,这一切,标志着证券市场已基本形成。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特点是:信用工具很单一,主要是股票、债券两种形式;证券市场规模小,主要采用手工操作;证券市场行情变动较大,投机、欺诈、操纵行为十分普遍;证券市场立法很不完善,证券市场也较为分散。(二)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19世纪初一20世纪20年代)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已在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并使股份公司在机器制造业中普遍建立起来。如英国的产业革命在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完成。机器大工业取代了传统的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在工业体系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股份公司有了极大的发展。1862年英国有165家股份公司,80年代中期,登记的股份公司达1.5万多家,发生在英国的这一过程,无一例外地发生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产业革命后,股份公司迅速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使有价证券发行量不断扩大。据统计,世界有价证券发行额1871一1880年为761亿法朗,1881一1890年为645亿法朗,1891--1990年为1004亿法朗,1911一1920年为3000亿法朗,1921一1930年为6000亿法朗。与此同时,有价证券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有价证券中占有主要地位的已不是政府公债,而是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据统计,1900一1913年发行的有价证券中,政府公债占有价证券发行总额的40%,公司债券和各类股票则占60%。综观这一时期的证券市场,其主要特点是:第一,股份公司逐渐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主要企业组织形式;第二,有价证券发行量不断扩大,已初具规模;第三,一些国家开始加强证券管理,引导证券市场规范化运行,如英国在1862年颁布了股份公司条例,德国1892年通过的有限责任公司法,法国1867年的公司法,1894年日本制定的证券交易法等;第四,证券交易市场得到了发展,如日本东京证券交易市场形成于1878年,苏黎世证券交易所创建于1877年,1891年香港成立了股票经纪协会,1914年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等等。(三)证券市场的完善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来)1929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深刻和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严重地影响了证券市场,当时世界主要证券市场股价一泻千里,市场崩溃,投资者损失惨重。到1932年7月8日,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数只有41点,仅为1929年最高水平的11%。大危机使各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于是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制订证券市场法规和设立管理机构,使证券交易市场趋向法制化。如美国1933一1940年期间先后制订了证券交易法、证券法、信托条款法、投资顾问法、投资银行法等。其他国家也都通过加强立法对证券市场的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实行全面控制和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各国经济的增长,证券市场也迅速恢复和发展。70年代以后,证券市场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证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证券交易也日益活跃。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特点。1.金融证券化。证券在整个金融市场上所占的比例急剧上升,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在美国,随着新的金融工具的纷纷出现,证券投资活动广泛而卓有成效的进行;在日本,60年代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证券筹资占筹资总额的比重不到20%,而到1978年,发行证券筹资所占比例已上升到44%。同时,居民储蓄结构也出现了证券化倾向。由于保持和增加收益的需要,人们将储蓄从银行存款转向证券投资。2.证券市场多样化。这主要表现为:各种有价证券的发行种类、数量及其范围不断扩大;交易方式日趋多样化,除了证券现货交易外,还出现了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信用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3.证券投资法人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证券投资有所变化。除了社会公众个人认购证券外,法人进行证券投资的比重日益上升。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投资基金的大规模入市,证券投资者法人化、机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法人投资者从过去主要是金融机构扩大到各个行业。据估计,法人投资在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占50%左右。4.证券市场法制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更加重视证券市场的法制化管理,不断制订和修订证券法律、法规,不断推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运行。同时,还通过各种技术监督和管理活动,严格证券市场法规的执行,证券市场行情趋于稳定,证券市场的投机、操纵、欺诈行为逐渐减少。5.证券市场网络化。计算机系统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开始应用于证券市场。1970年初,伦敦证券交易所采用市场价格显示装置。1972年2月,美国建成“全国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1978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创设“市场间交易系统”,利用电子通信网络,把波士顿、纽约、费城、辛辛那提等交易所连接沟通,使各交易所每种股票的价格和成交量在荧屏上显示,经纪人和投资者可在任何一个证券市场上直接进行证券买卖。至今,世界上各主要证券市场基本上已实现了电脑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证券市场的网络化迅速发展,这主要体现在网上交易的突飞猛进上。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网上交易的优势是:第一,突彼了时空限制,投资者可以随时随地交易;第二,直观方便,网上不但可以浏览实时交易行情和查阅历史资料(公告、年报、经营信息等),而且还可以进行在线咨询;第三,成本低,无论是证券公司还是投资者,其成本都可以大大降低。毫无疑问,证券市场的网络化将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发展趋势之一。6.证券市场国际化。现代证券交易越来越趋向于全球性交易。电脑系统装置被运用于证券业务中,世界上主要证券市场的经纪人可以通过设在本国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与国外的业务机构进行昼夜不断的24小时业务活动联系,世界上各主要的证券交易所都成为国际性证券交易所,它们不仅在本国大量上市外国公司的证券,而且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从事国际性的股票委托交易。1990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达500家,纽约证券交易所有110家,东京证券交易所有80多家。越来越多的公司到本国以外的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据有关资料,1975年美国220家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80家在国外的证券交易所挂牌出售股票。证券投资国际化和全球一体化已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7.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证券品种一般仅有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公债券,而在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融资技术日新月异,证券品种不断创新。浮动利率债券、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分期债券、复合证券等新的证券品种陆续涌现,特别是在20世纪的后20年,金融创新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金融期货与期权交易等衍生品种的迅速发展使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融资技术和证券种类的创新,增强了证券市场的活力和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加速了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品种和证券交易方式的创新是证券市场生命力的源泉。实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创新就形成了加速发展的态势并成为金融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随着证券市场物质技术基础的更新和投资需求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会形成新的证券创新浪潮。形成和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有着很久的发展历史,但是我国证券市场有着独特的特点,即旧中国的证券市场与新中国的证券市场之间没有直接的继承和延续关系,其市场发展情况也有着很大差异。因此,研究我国的证券市场必须对旧中国和新中国的情况分别予以论述。(一)旧中国的证券市场旧中国的证券市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几经波折,几起几落,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1.萌芽阶段(唐代——清代)我国在没有证券市场和现代银行业以前,有钱庄和票号,这是封建时代证券和证券市场的萌芽形式。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出现了兼营银、银业的邸店、质库等;到了宋代,已有了专营银、钱、钞行交易的钱馆、钱铺。明代中叶以后,由于政治上相对安定,商品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江浙一带,出现市镇勃兴、商业繁荣、金融业兴盛的景象,产生了证券市场的早期形态——钱业市场,其操作制度严格,业务内容繁多。从清代开始,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大量银元从国外涌进,各地开始使用银元、银两、制钱和铜元等多种货币,于是以银元、银两兑换制钱、铜元成为当时钱庄的主要业务之一。后来,由于各种外国纸币的侵入,市场流通货币进一步增加,货币兑换和买卖业务更加繁忙。这种原始的证券活动开始没有固定的场所,后来随着交易额的扩大,交易场所逐渐固定,逐渐形成有形的交易市场。到清代中叶,这种钱业市场在江浙两省各地普遍发展起来。其中上海、杭州、宁波和苏州等地发展很快,逐渐成为全国早期钱业市场的中心。这些市场同当地民族工商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命力很强,它们不仅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最初形态,而且是旧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形成阶段(清末——1920年)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是以股份企业的成立和政府发行公债为基础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许多特权。在这些特权的保护下,外国列强不仅向中国输出商品,而且逐渐增加了对中国的殖民地投资,外商在中国开辟商埠,建立了大量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并把外国股份集资的方法带入中国,大量发行股票。同时,来华投资的外国人,为了筹集现代大工业所需的巨额资本,迫切要求华商的“合作”,于是,在外商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成为一个显著的现象,从轮船、保险、银行以及纺纱、煤气、电灯各个行业都离不开中国人的附股。据统计,19世纪华商附股的外国企业资本累计在4000万银两以上。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洋务派兴办了一些官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如1872年李鸿章、盛宣怀筹办轮船招商总局,后来的中兴煤矿公司、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大生纱厂等,都采用了募股集资的方法。随着这些股份制企业的出现,从而在中国出现了股票这种新的投资工具。我国最早发行的债券始于1894年,为了应付甲午战争费用,清政府发行了“息债商款”债券,此后,政府公债大量发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巩固权势,加以连年混战、军阀割据,耗资巨大,政府又多次发行了公债。据统计,北洋政府统治的16年内,发行各种公债达5.2亿元。随着股票、债券发行的增加,证券交易市场也发展起来。1869年上海已有买卖外国公司股票的外国商号,当时称为“捐客总会”。1891年外商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股份公所,1905年,该公所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这是外商经营的,也是旧中国最早的一家证券交易所。该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象是外国企业股票、公司债券、外国在上海的行政机构发行的债券、中国政府的金币公债以及南洋一带的橡皮股票等。中国自己的证券交易始于辛亥革命前后。1895年至1913年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民族工商业肇兴,股票发行增多,流通渐广。1913年,上海一些钱商、茶商等兼营证券买卖的大商号成立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证券交易开始走上正轨。1918年,经北洋政府批准,成立了“北平证券交易所”,这是全国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证券交易所。1920年,经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正式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1921年,北洋政府又批准成立了“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这些证券交易所成立后,业务兴隆,盈利丰厚,使投资于证券交易所者蜂拥而至,仅上海市在1921年的半年多时间内,证券交易所就增加到140一150家。但是,由于这些交易所经营的对象除少数国内债券外,多数经营本交易所的股票,而且又是套用银钱业的临时拆借放款,以期货买卖为主,大量进行股票买空卖空。到1921年秋,由于银根紧缩,许多交易所难以维持,纷纷倒闭,从而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信交风潮”。到了1922年,全国仅剩下十几家证券交易所,使证券交易从此转入萧条和衰落。3.“复苏”与短暂“繁荣”阶段(1937——1949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公债交易骤降,公债交易市场日渐萧条。而相反地,股票市场在沉寂了十几年以后,出现了“复苏”的现象。当时,由于日伪当局禁止一切公债、外股、金银、外汇和棉花、棉纱等物资的集中交易和暗中交易,于是,大量游资集中到华股上,使华股交易逐渐兴盛起来,专门经营股票交易的公司猛增,仅上海一地的股票公司、证券贸易行就由十几家猛增到1940年的70多家,天津的证券交易行最多时达到100多家,日伪当局曾查禁股票交易,但未能奏效,从而改为疏导利用。1943年9月,下令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复业,专做华股买卖,上市公司先后增至199种,自证券交易所复业后,股票投机频繁,股市动荡不安,股价剧烈波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证券交易先是明令禁止,1945年8月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被停业解散,但是,黑市交易并未停止。于是,国民党政府转而筹划建立官方证券市场。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决定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额定为10亿元,由原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股东认购6/10的股份,其余由中国、交通、农民三银行及中央信托局、中央邮政储金汇业局认购。当年9月,该交易所正式开业,分股票、债券两个市场。1948年2月,挽津证券交易所开业,该交易所的股本为10亿元,交易一度十分兴旺,场外交易也十分活跃。1948年,国民党政府宣布实行币制改革,通令全国各交易所暂行停业,使短暂“繁荣”的股市走向衰亡。(二)新中国的证券市场解放初期,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黑市猖獗,投机盛行,为了稳定市场,打击黑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天津、北京等城市成立在人民政府管理下的证券交易所。但是,随着国家财政好转,币值开始稳定,交易量下降,不久,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证券投机活动受到控制,证券交易所业务逐渐萧条。建国初期的证券市场,不仅时间短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旧中国的证券交易活动在建国初期被消灭前的一种过渡形式。到1952年,人民政府宣布所有的证券交易所关闭停业;1958年国家停止向外借款;1959年终止了国内政府债券的发行。此后的20多年中,我国不再存在证券市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闲散资金日益增多,而由于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的不断扩大,资金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各方面要求建立长期资金市场,恢复和发展证券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的证券市场也便在改革中应运而生。1.发行市场。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的恢复与起步是从1981年国家发行国库券开始的。此后,债券发行连年不断,发行数额不断增加,债券种类由国家债券扩展到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国际债券的发行。我国的股票发行始于1984年。1984年9月,北京成立了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并发行了股票。同年11月,由上海电声总厂发起成立的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之后,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也面向社会发行了股票。全国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发行了股票。在政府的引导下,随着股份制试点企业的增加,我国股票发行规模不断扩大,股票发行涉及境内人民币普通A股、供境内外法人和自然人购买的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还有在境外发行的H股和N股等。2.交易市场。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始于1986年。1986年8月,沈阳信托投资公司第一次面向社会开办了证券交易业务,之后,沈阳市建设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和工商银行沈阳证券公司也开办了这项业务。1986年9月,上海市几家专业银行的信托部门及信托投资公司开办了股票“柜台交易”,1988年4月和6月,财政部先后在全国61个大中城市进行转让市场的试点。到1990年,全国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已基本形成,随场外交易市场的形成,场内交易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11月26日,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并于1990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成为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91年4月11日,我国另一家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并于同年7月3日正式营业。两家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由分散的场外交易进入了集中的场内交易。与此同时,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如武汉、天津、沈阳、大连等地还成立了27家证券交易中心,接纳多种债券和投资基金交易。一些交易中心还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联网,使两家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活动得以辐射、延伸。不仅如此,199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还建立了全国证券交易所自动报价系统(STAQS),该系统中心设在北京,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国内证券交易比较活跃的大中城市,为会员提供有价证券的买卖价格信息以及报价、交易、交割和结算等方面的服务。该系统1991 年4月开始并网运行,至1994年,已有分布全国的42个城市的189 家会员公司。1993年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又一家证券交易网“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NET)宣布成立。中证交NET系统中心设在北京,以通讯卫星连接全国各地的计算机网络,为证券交易提供服务、交易、清算、交割和托管服务,提供证券市场的投资咨询及信息服务。该系统1993年4月28日正式开业,至1994年,该系统卫星通讯网络覆盖了全国100多个城市,入网证券商达几十家。直到1998年,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一度形成了以“两所两网”为主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层次化特征。当时的场外市场除了北京的STAQ和NET系统,其余大都是地方政府为搞活本地经济、促进股权流动而自行设立的区域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它们主要定位于解决当地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基金证券等的交易流通,而且规则各不相同、机构与管理混乱,一些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极易引发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尽管这些市场对于当地企业的改制和融资确实起了比较好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家一直未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对柜台交易市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致使柜台交易存在不少问题。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出于防范金融风险、整顿金融秩序的部署,地方交易中心和法人股市场相继受到清理,各种形式的股票场外交易被《证券法》所明令禁止,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两所体制,即沪、深交易所并存发展,股票流通集中在交易所的格局。但此后股票内在的流通性要求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各部门的债券融资、投资者投资等现实需要仍推动各类场外市场随中央政府管制力度的强弱而时强时弱,或以地下、半地下市场的方式继续存在。法人股的场外协议转让市场并不因STAQ、NET的关闭而停止,该市场最活跃的形式是以拍卖的方式进行流通,拍卖行成了法人股“交易所”。但到2001年7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否认这一市场的合规性。同时兴起的是各地的技术产权市场,它们承担了场外市场的部分职能。为解决STAQ、NET关闭后的遗留问题,2001年6月12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选择了6家证券公司作为试点单位,通过它们的网点办理原NET、STAQ系统11家挂牌公司流通股份的交易。一些摘牌退市的股票也由中国证券业协会选取合格的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

5. 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证券是多种经济权益凭证的统称,因此,广义上的证券市场指的是所有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一、证券市场的产生 
    (一)证券市场得形成得益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证券市场的形成得益于股份制的发展
    (三)证券市场的形成得益于信用制度的发展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
    1、15 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的`证券交易主要是商业票据的买卖
    2、1602, 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世界第 1 个股票交易所
    3、伦敦柴思胡同乔纳森咖啡馆,伦敦证券交易所前身
    4、美国证券市场是从买卖政府债券开始的
    5、1790, 美国第 1 个证券交所-费城证券交易所
    (二)初步发展阶段:20 世纪初
    (三)停滞阶段:1929-1933 世界经济危机
    (四)恢复阶段:二战后至 60 年代
    (五)加速发展阶段:70 年代至今
     三、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证券市场一体化
    (二)投资者法人化
    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开放式共同基金、封闭式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信托基金、对冲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
    (三)金融创新深化
    (四)金融机构混业化
    1999.11.4 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 1933 格拉斯法案,标志金融业分业制度的终结
    (五)交易所重组与公司化
    (六)证券市场网络化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率先使用 BLOBEX 电子交易系统
    (七)金融风险复杂化
    (八)金融监管合作化
    1、金融机构去杠杆化
    2、金融监管的改革
    80 年代,西方国家以放松金融管制为目标的金融自由化运动
    3、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G20 协调机制
     四、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简述 
    (一)旧中国证券市场
    1、最早出现的股票是外商股票
    2、最早出现的证券交易机构:外商开办的上海股份公所、上海众业公所
    3、1872, 轮船招商局是我国第 1 家股份制企业
    4、1914 北洋政府《证券交易法》
    5、1917, 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设证券经营业务
    6、1918 夏成立的北平证券交易所是中国人创办的第 1 家证交所
    7、1920. 7,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证交所
    8、之后相继出现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天津市企业交易所
    (二)新中国证券市场
    1、新中国资本市场的萌生(1978-1992)
    ①80 年代初股份制试点,股票出现
    ②1981 重启国债发行,82、84, 企业债和金融债出现
    ③1987.9, 中国第 1 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④1990.12.19, 上交所成立; 1991.7.3 深交所成立
    ⑤1991.10,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新中国期货交易的实质性发端
    ⑥1992.10, 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推注中国第 1 个标准化期货合约-特级铝期货标准合同
    ⑦1993, 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
    2、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初步发展(1993-1998)
    ①1992.10, 国务院证券委、证监会成立
    ②1997.11, 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确定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
    ③1998.4, 国务院证券委撤销,证监会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
    ④1991,出现投资于证券、期货、房地产市场的基金,“老基金”
    3、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1999-2007)
    ①1998.12 《证券法》颁布,1999.7 实施,新中国第 1 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的法律,确认了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
    ②1998 建立集中统一监管体制后,实施了“属地监管、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的辖区监管责任制
    ③2002 证监会增设专司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查处的机构,2007 建立了集中统一指挥的稽查体制
    ④2001 起,资本市场进入持续 4 年的调整阶段
    ⑤2004.1.31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未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⑥2006 后,中小板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出现,是中国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⑦2009.10.23, 创业板启动,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⑧2009 末,沪深 300 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制度启动
     五、《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4.1.31 国务院发布,“国九条”,提出了 9 个方面的纲领性意见
    1、充分认识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
    2、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
    3、完善相关政策,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4、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
    5、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6、促进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提高执业水平
    7、加强法制和诚信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8、加强协调配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
    9、总结经验,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六、中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一)在国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
    1、1992, 沪深交易所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
    2、1993, 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
    3、1982. 1,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发行私募债券, 我国国内机构首次在境外发行外币债券
    4、1984.11, 中国银行在东京发行日元债券,标志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债券市场
    5、1993.9 ,财政部首次在日本发行日元债券,标志我国主权外债发行起步
    (二)开放国内资本市场
    1、外国证券机构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直接投资 B 股 (向证交所申请)
    2、外国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所有中国证交所的特别会员(向证交所申请)
    3、允许外国机构设立合营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 33%,入世后 3年内,外资比例不超过 49%(向证监会申请)
    4、入世后 3 年内,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营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 1/3。合营公司可以从事 A股的承销,从事 B 股和 H 股、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发起设立基金 (向证监会申请)
    5、允许合资券商开展咨询服务及其他辅助性金融服务,给予国民待遇
    6、2011.1, 证监会允许 QFII 参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交易
    7、1995, 证监会加入了国际证监会组织,1998 当选执委会委员
    (三)有条件开放境内企业和个人投资境外资本市场
    1、2006.6, 银监会开放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QDII 业务)
    2、2007.5, 银监会将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投资范围从固定收益类产品扩大到股票和基金等非固定收益类产品
    3、2003.6, 保监会许可保险外汇资金投资境外成熟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但仅限于中国企业境外发行的股票
    4、2005 初, 中国平安保险获批运用自有外汇资金进行境外投资
    2005. 9, 保监会允许保险公司将国家外汇局核准投资付汇额度 10%以内的外汇资金投资在海外股票市场,投资对象咸鱼中国企业股票
    5、2006. 8, 国家外汇管理局启动基金管理公司 QDII 试点, 2007.6.20 证监会发布《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
    6、2007.8, 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意天津滨海新区进行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的试点
    (四)对我国香港和澳门的开放
    1、2004.1.1 起,港澳地区已获得当地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在内地申请证券从业资格,只需通过内地法律法规培训和考试,无需专业知识考试
    2、2006.1.1 起,允许内地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3、2008.1.1 起,允许符合条件的内地基金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

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6. 结合我国当前经济,试述证券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一、在过去十多年里,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国企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宝贵的资金,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
它促进和初步实现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原有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通过上市的改制过程,转变为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运营高效的上市公司。
二、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桥梁。一方面,企业上市的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十多年来,一大批国家重点和鼓励发展的、对产业升级换代有重要作用的国有企业成为优先扶持上市的对象,并成功地发行上市,充分发挥了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大量资金流向收益率高的行业和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证券市场上的兼并重组活动也日趋活跃和规范,使社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
三、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减轻了我国国有银行的借贷压力和经营风险。国有企业在"拨改贷"改革过程中,不少呆帐坏帐沉淀在国有银行,加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发展证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化解了银行系统的风险。据统计,境内股票融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从1992年的0.62%增加到2001年的4.25%。境内股票筹资占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从1993年的5.70%提高到18.43%。

扩展资料:
从金融市场的功能看,证券市场通过证券信用的方式融通资金,通过证券的买卖活动引导资金流动,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率。从金融市场的运行看,金融市场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都与证券市场密切相关。
第一,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关系密切。证券市场是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需求者。证券的发行通常要有证券经营机构的垫款,垫款所需要的资金通常依赖于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
当证券市场上买卖兴旺、证券价格上涨时,又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补助交易的完成,引起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增长,利率上升。
第二,长期信贷的资金来源依赖于证券市场。在资本市场内部,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也必须依赖证券市场。作为金融机构的长期信贷资金,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证券市场来筹集的,比如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筹集资本金、通过证券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筹集信贷资金等。
第三,任何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直接或间接与证券市场相关,而且证券金融机构与非证券金融机构在业务上有很多交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证券市场

7. 1、结合我国经济实际,试述证券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证券的作用是证券在运作和使用时功能的具体表现:
  1.能在较短时间实现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大项目得以实现,企业不丧失发展机遇。中外不少大项目的建设,包括我国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都运用了股票和债券等证券积聚和集中资本的方法。我国许多著名的大企业,如四川长虹、青岛海尔、江苏春兰、上海石化等,能在短短几年中不断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是与利用证券积聚和集中资本分不开的。马克思在论述股票、股份制作用时曾指出:“假若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把这件事完成了。”〔2 〕股份公司的成立,使“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3〕。
  2.保证了高效率行业、地区的快速发展。资金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短缺资源之一,有限的投资资金如何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由资金的使用效率决定的。在利用证券筹资时,效率高的企业明显处于优势,它的发行条件最有利,发行和上市容易获得通过,银行也乐意把款贷给上市公司。效率高的行业和地区的证券发行公司比例通常较高,证券发行和上市数量大,品种也多,因而吸收的资金也较高。如此作用的结果,使优者更优,强者更强。
  3.促使企业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加强管理。企业利用证券筹资,也就意味着把自己推向市场,接受公开市场的评价、比较、选择和监督。投资者选择证券进行投资是从本金的安全性、收益的增长性和资产的流动性三方面综合考虑的。能不断开发新产品,主动采用新技术,善于经营,严格管理的企业,其证券必然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得到的选票就多,发行就顺利并不断反复采用;相反,若企业产品老化,技术落后,经营管理混乱,就难以有好的业绩,就不能给投资者好的回报,自然得不到投资者的好评,证券交投就不活跃,价格也不理想,企业增资扩股发行新股也没可能。公开市场这种激励和监督机制,是无法替代的。
  4.减少了社会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证券筹资比银行筹资的相对高成本,使企业更珍惜资金,促使企业努力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②公开市场的评价、比较和投资选择会给企业经营者形成压力,企业要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在证券市场不断筹资,就必须努力提高资金利润率;③企业若发行股票筹资,需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范运作,经营计划、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需经股东大会通过,财务报表需审计并公布,重大事项要公告,这样的法人治理结构、决策体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了企业内外部的综合监督,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违规交易和营私舞弊给企业带来的损失;④有利于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闲置资金。
  5.为广大社会公众参与投资、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提供了机会和拓宽了渠道。当一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时,一方面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形成有诱惑力的投资机会和投资渠道。证券则为无力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内外中小投资者参与投资、分享经济高速发展和企业快速成长的成果提供了机会和渠道。本世纪20年代以来,金融证券化、证券国际化已成为潮流。
  6.为分散投资风险,建立投资组合提供了可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家庭的理财都需要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以分散投资风险,建立理想的投资组合。证券品种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投资者分散风险和建立组合的选择空间更大了。
  7.有利于对宏观经济运行、行业和区域发展、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评价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行业和区域发展水平及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多种方法和多个指标,但都有其局限性,尤其在指标数值的统计计算、时效性等方面。证券的价量指标由于统计的准确及时性和包含了参与者(监管机构、发行人、投资者等)对未来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指标和方法的不足,从而更准确地进行评价。
  8.为政府调控经济增加了工具。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是非常必要的,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然而,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干预和调控又最难以把握。过多干预和调控会破坏市场,降低效率;过少干预和调控会导致经济失衡,影响公平。证券作为政府的调控工具,丰富了政府的调控手段,有利于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实现其政策目标。

1、结合我国经济实际,试述证券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8. 你认为目前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持续低迷后的崛起就是中国股市的机遇!
股市是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一个窗口,股市的兴衰反过来也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快慢。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股市的发展,而不是相反。因此,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因素都将对股市及股市中存在着的各种股票发生显著作用。对这些作用,股票投资者和分析者必须做到了然于胸,不然,他们就没法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分析宏观经济面对股市的影响,其意义十分重大。
在影响股价变动的市场因素中,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或称景气的变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企业营运及股价的影响极大,是股市的大行情。因此经济周期与股价的关联性是投资者不能忽视的。
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说来,在经济衰退时期,股票价格会逐渐下跌;到危机时期,股价跌至最低点;而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又会逐步上升;到繁荣时,股价则上涨至最高点。这种变动的具体原因是,当经济开始衰退之后,企业的产品滞销,利润相应减少,促使企业减少产量,从而导致股息、红利也随之不断减少,持股的股东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当经济衰退已经达到经济危机时,整个经济生活处于瘫痪状况,大量的企业倒闭,股票持有者由于对形势持悲观态度而纷纷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而使整个股市价格大跌,市场处于萧条和混乱之中。经济周期经过最低谷之后又出现缓慢复苏的势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商品开始有一定的销售量,企业又能开始给股东分发一些股息红利,股东慢慢觉得持股有利可图,于是纷纷购买,使股价缓缓回升;当经济由复苏达到繁荣阶段时,企业的商品生产能力与产量大增,商品销售状况良好,企业开始大量盈利,股息、红利相应增多,股票价格上涨至最高点。
应当看到,经济周期影响股价变动,但两者的变动周期又不是完全同步的。通常的情况是,不管在经济周期的哪一阶段,股价变动总是比实际的经济周期变动要领先一步。即在衰退以前,股价已开始下跌,而在复苏之前,股价已经回升;经济周期未步入高峰阶段时,股价已经见顶;经济仍处于衰退期间,股市已开始从谷底回升。这是因为股市股价的涨落包含着投资者对经济走势变动的预期和投资者的心理反应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