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悦广的个人经历

2024-05-12 13:47

1. 魏悦广的个人经历

1992年6月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6月—1994年底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1995年1月—1998年8月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后1998年8月—2000年8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00年8月—2001年3月 美国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2001年3月—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8月—2002年11月 美国加州大学客座研究员200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魏悦广的个人经历

2. 魏悦广的学术贡献

(1)在材料及结构的跨尺度力学研究方面(Top-Down):在国际上首次且到目前为止唯一地提出了适合应变梯度理论的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可压缩应变梯度理论,在国际上首次预测出金属材料的微尺度断裂强度可达其宏观屈服强度的十倍以上的重要结论,对应变梯度理论(作为一种跨尺度理论)在国际上的建立和发展起了核心推动作用;(2)在纳米结构材料的跨尺度力学表征方面(Bottom-Up):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微结构演化观测,首次获得偏位错形成、演化及其与晶界及孪晶界的作用机制、孪晶界的演化机制以及最终的纳米材料的强韧力学机制等,对揭示纳米结构材料力学行为尺度效应的微观机理提供了基础;(3)在固体的弹塑性断裂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求解给出了裂纹尖端20阶的弹塑性应力应变渐近场并证明了只有3个独立参数,依此为基础建立了弹塑性断裂准则;首次为“内聚力模型可作为材料的断裂准则”提供了数学物理基础;(4)在复合材料压缩破坏研究方面:从弹塑性稳定性理论出发预测出了复合材料的压缩破坏折曲带模式,其被《国际损伤力学杂志》长期设计为封面;(5)从摄动理论出发求解给出了防护工程中承受不同地压作用的巷道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场,并以此建立了巷道的失稳判据。 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名称“固体的微尺度塑性及微尺度断裂研究”;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名称“纳米结构金属力学行为尺度效应的微观机理研究”;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四完成人),名称“裂纹顶端弹塑性应力应变场和断裂准则”;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参加人),名称“固体材料的宏细观本构理论与断裂”; 1993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获国家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与Scott Mao 合作);2004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颁布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期刊全国优秀论文奖;2007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强度及灾变的跨尺度力学研究》优秀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11年起:国家科技部《纳米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起:中国科学院海外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魏悦广研究员已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共被SCI杂志引用2000余次,单篇被引用的最高次数为200余次。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并数次担任分会主席。承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已结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已结题)、海外杰出青年合作基金项目(已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微米/纳米尺度测量”(已结题)、中国科学院三期创新方向性项目(已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国科学院海外创新团队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部纳米973项目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