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础货币?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哪些?中央银行能否控制

2024-05-13 01:37

1. 什么是基础货币?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哪些?中央银行能否控制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中央银行能控制。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
(2)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
(3)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
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
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例如,我国1995年的财政借款存量为1600多亿元,对近几年的基础货币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4)其他项目(净额)。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扩展资料
基础货币,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础货币

什么是基础货币?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哪些?中央银行能否控制

2. 什么是基础货币?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哪些?中央银行能否控制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中央银行能控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计算基础货币量的多少,通常所采用基础货币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二者加总求出;计算基础货币还可根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用基础货币方程式进行计算。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包括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倍数放大效应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条件。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又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应量又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即货币乘数)的乘积。

3. 中央银行怎么控制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通过他资产业务的变化影响到负债业务的变化,从而影响基础货币。
(1)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影响基础货币量。如果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即增加再贷款或再贴现,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减少。
(2)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财政的债权可以影响基础货币量。不管是透支还是购买财政债券,结果都是财政支出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如存入银行,存款增加,准备金增加,如不存入银行现金增加,也是准备增加。反之减少。
(3)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外汇、黄金占款规模影响基础货币量。如果中央银行增加外汇黄金储备,如果向个人买入,导致现金增加,如果向企业、商业银行买入,导致存款增加,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如果卖出,会导致现金或存款的减少,基础货币减少。

扩展资料: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来调控经济。
基础货币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是中央银行各政策措施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指标之一。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而中央银行在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时,都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而发挥作用的。
中央银行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它们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可动用的基础货币量相应减少。
信贷规模减少,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减少了货币供应量,造成通货紧缩,抑制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中央银行若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或公众手中买进证券,便向市场投放了基础货币,虽然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但可动用的基础货币较之增加更大。
信贷规模增大,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促进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参考资料来源:基础货币_百度百科

中央银行怎么控制基础货币?

4. 论述中央银行资产的业务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一、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储备、发放债券、证券投资来影响基础货币:1. 发行货币,如此增加了货币供应量2. 发行债券,回收市场的货币,当然,目前央行使用的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调高准备金率,使各大银行留在央行的现金增加,如此削减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二、具体分析:(一)中央银行资产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银行资产的处理,以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包括再贴现业务和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国际储备业务及其它一些资产业务。包括:1、贴现贷款中央银行开办贴现窗口, 承办商业银行所持的未到期的已贴现票据的再贴现业务, 还对商业银行办理贷款业务。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还对政府进行贷款。2、黄金与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为了集中储备、调解资金、调解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汇率和金融市场, 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从事黄金、白银、外汇等资产的买卖活动, 而且这一活动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的资产业务。(二)具体通过以下方式来影响:1、外汇储备是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当外汇储备增加时,基础货币也相应增加;反之,当外汇储备减少时,基础货币也相应减少。2、公开市场业务也是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央银行如果增加持有对政府的债权,就意味着投放了相应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减少对政府的债权,意味着其收回了相应的基础货币。1995年以后中央银行增加的对政府债权都体现在持有的政府债券上,都是中国人民银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的结果。3、再贴现曾经是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但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日益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通过再贷款投放的基础货币规模越来越小。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的再贴现市场不发达,再贴现没能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收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三)中央银行投放资产影响货币的形式:1、直接投放:1)新印的钞票,首先成为政府的收入,再经过政府购买后进入流通领域;2)央行用新印的钞票回购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对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再贴现,以及偿付外债;3)在由国际收支产生的货币兑换行为中,央行用新印的钞票购买外汇;2、信贷投放:央行将新印的钞票存放到商业银行(具体是从央行的发行库存放到商行的业务库),直接增加基础货币,然后通过信贷方式流入社会。但因为是贷出去的纸币,那些钱最终还是要回笼的,这只是政府调控经济,控制货币供应的一种方式三、扩展资料——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被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就会使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2)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因为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平抑汇率,这样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

5.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中央银行能够影响其中的哪一些

 基础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1、央行对商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   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就会使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   2、国外净资产数额   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因为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平抑汇率,这样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   3、对政府债权净额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   4、其他项目(净额)   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条: 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不可兑现的负债,央行通过垄断对基础货币的铸造为政府获取铸币税,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来调控经济,中央银行在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时,都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而发挥作用的。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中央银行能够影响其中的哪一些

6.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主要手段有三种:
1、公开市场操作
指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或卖出财政部或政府的债券或证券,以增减市场上的基础货币量,影响市场的货币的供给。
2、调节存准备金率
准备金率调高,商业银行可以发放贷款的资金量就减少,同时通过货币乘数也会缩小,将进一步的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反之,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则会增多。
3、调节贴现率
通过调节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贴现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贴现资金量,从而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提高贴现率,则减少市场货币供给;降低贴现率,就增加货币供给。

7.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8. 简述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其各自的劣势。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一、作用机理: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
◇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
二、效果和劣势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