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老人与海鸥那样的故事还有哪些

2024-05-17 01:29

1. 像老人与海鸥那样的故事还有哪些

狗和人的故事
一天,一个盲人带着他的导盲犬过街时,一辆大卡车失去控制,直冲过来,盲人当场被撞死,他的导盲犬为了守卫主人,也一起惨死在车轮底下。
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门前。
一个天使拦住他俩,为难地说:“对不起,现在天堂只剩下一个名额,你们两个必须有一个去地狱。”
主人一听,连忙问:“我的狗又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能不能让我来决定谁去天堂呢?”
天使鄙视地看了这个主人一眼,皱起了眉头,她想了想,说:“很抱歉,先生,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你们要通过比赛决定由谁上天堂。”
主人失望地问:“哦,什么比赛呢?”
天使说:“这个比赛很简单,就是赛跑,从这里跑到天堂的大门,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可以上天堂。不过,你也别担心,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灵魂的速度和肉体无关,越单纯善良的人速度越快。”
主人想了想,同意了。
天使让主人和狗准备好,就宣布比赛开始。她满心以为主人为了进天堂,会拼命往前奔,谁知主人一点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着。更令天使吃惊的是,那条寻盲犬也没有奔跑,它配合着主人的步调在旁边慢慢跟着,一步也不肯离开主人。
天使恍然大悟:原来,多年来这条导盲犬已经养成了习惯,永远跟着主人行动,在主人的前方守护着他。可恶的主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他只要在天堂门口叫他的狗停下,就能轻轻松松赢得比赛。
天使看着这条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难过,她大声对狗说:“你已经为主人献出了生命,现在,你这个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领着他走路了,你快跑进天堂吧!”
可是,无论是主人还是他的狗,都像是没有听到天使的话一样,仍然慢吞吞地往前走,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离终点还有几步的时候,主人发出一声口令,狗听话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视的眼神看着魅恕?
这时,主人笑了,他扭过头对天使说:“我终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帮它决定,请你照顾好它。”
天使愣住了。
主人留恋地看着自己的狗,又说:“能够用比赛的方式决定真是太好了,只要我再让它往前走几步,它就可以上天堂了。不过它陪伴了我那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会儿。如果可以的话,我真希望永远看着它走下去。不过天堂到了,那才是它该去的地方,请你照顾好它。”
说完这些话,主人向狗发出了前进的命令,就在狗到达终点的那一刹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地狱的方向。他的狗见了,急忙掉转头,追着主人狂奔。
满心懊悔的天使张开翅膀追过去,想要抓住导盲犬,不过那是世界是最纯洁善良的灵魂,速度远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
所以导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狱,导盲犬也永远守护着它的主人。
天使久久地站在那里,喃喃说道:“我一开始就错了,这两个灵魂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分开……”
好了。

像老人与海鸥那样的故事还有哪些

2. 老人与海鸥的故事

  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nì)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您给海鸥取了名?”我忍不住问。
  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您认得出它们?”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zé)啧……”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引得路人都驻足观看。
  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diān)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样。
  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
  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3. 老人和海鸥的故事

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一位老人的青铜雕塑日前在昆明翠湖公园落成。他是一个普通的老者,人们都叫他“海鸥老人”。10年前,他的故事感动了昆明。10年后,人们为他塑了一尊像,让这座城市从此记取了他平和而卑微的笑容。 这是昆明市第一座由市民捐钱为一个普通人塑的雕像----一个曾被历史压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雕像。
他叫吴庆恒,昆明市的一名普通退休工人。他一生历经磨难。1985年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开始飞临昆明,一辈子孑然一身的吴庆恒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儿女,他说,海鸥一来,我就知道,我的福气来了,昆明人的福气来了。从此,有红嘴鸥的日子,吴庆恒心满意足。 尽管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308元,但吴庆恒总要拿出一半钱来买饼干、面粉合着鸡蛋喂海鸥,而他自己一天只吃两个馒头一碗饭就点咸菜;他穿自己缝制的粗糙布衣、抽3角钱一包的香烟;他从不舍得坐5角钱一趟的公车,他每天走3个多小时从城郊的家到市中心的翠湖公园去喂鸥;他背上那个破破烂烂的布包里,装着他沿途捡的、带回家当燃料的煤渣和树枝,还有一瓶用旧饮料瓶装着的茶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鸥认识了这个脊背佝偻的老人,只要老人一来,它们就会围绕着他久久不散。 一些人也开始注意到这位老人。摄影家李志雄是其中之一。他拍老人,并和老人成了朋友。他答应给老人一组照片并带他到滇池去看海鸥的夜间栖息地。可是,这两个简单的承诺却没能实现。一天,李志雄发现老人几天没来喂海鸥,他立即和朋友驱车去看老人。当他们终于找到老人的家时,却被告知老人已于头天去世。在老人那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的穷酸屋子里,李志雄伤感地看见一张散落在地上的海鸥照片,那是老人花3元钱请人拍的。 几天后,李志雄和朋友们在老人常喂海鸥的地方发布了讣告,并摆上了一张老人生前喂鸥的照片。这时,无数海鸥飞了过来,它们围着老人的遗像盘旋数周后,竟在照片的前后,纷纷落地整齐地肃立成两行【摘要】
老人和海鸥的故事【提问】
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一位老人的青铜雕塑日前在昆明翠湖公园落成。他是一个普通的老者,人们都叫他“海鸥老人”。10年前,他的故事感动了昆明。10年后,人们为他塑了一尊像,让这座城市从此记取了他平和而卑微的笑容。 这是昆明市第一座由市民捐钱为一个普通人塑的雕像----一个曾被历史压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雕像。
他叫吴庆恒,昆明市的一名普通退休工人。他一生历经磨难。1985年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开始飞临昆明,一辈子孑然一身的吴庆恒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儿女,他说,海鸥一来,我就知道,我的福气来了,昆明人的福气来了。从此,有红嘴鸥的日子,吴庆恒心满意足。 尽管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308元,但吴庆恒总要拿出一半钱来买饼干、面粉合着鸡蛋喂海鸥,而他自己一天只吃两个馒头一碗饭就点咸菜;他穿自己缝制的粗糙布衣、抽3角钱一包的香烟;他从不舍得坐5角钱一趟的公车,他每天走3个多小时从城郊的家到市中心的翠湖公园去喂鸥;他背上那个破破烂烂的布包里,装着他沿途捡的、带回家当燃料的煤渣和树枝,还有一瓶用旧饮料瓶装着的茶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鸥认识了这个脊背佝偻的老人,只要老人一来,它们就会围绕着他久久不散。 一些人也开始注意到这位老人。摄影家李志雄是其中之一。他拍老人,并和老人成了朋友。他答应给老人一组照片并带他到滇池去看海鸥的夜间栖息地。可是,这两个简单的承诺却没能实现。一天,李志雄发现老人几天没来喂海鸥,他立即和朋友驱车去看老人。当他们终于找到老人的家时,却被告知老人已于头天去世。在老人那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的穷酸屋子里,李志雄伤感地看见一张散落在地上的海鸥照片,那是老人花3元钱请人拍的。 几天后,李志雄和朋友们在老人常喂海鸥的地方发布了讣告,并摆上了一张老人生前喂鸥的照片。这时,无数海鸥飞了过来,它们围着老人的遗像盘旋数周后,竟在照片的前后,纷纷落地整齐地肃立成两行【回答】
什么时候可以【提问】
可以了【回答】
我想介绍吴庆恒老人 100-150子【提问】
"吴庆恒——\"海鸥老人\"\
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他被人们称为\"海鸥老人\"。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冬天,昆明的滇池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老人总会出现,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每来一次都会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喂它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这群海鸥。"【回答】

老人和海鸥的故事

4. 老人与海鸥之间还有什么故事

文学作品《老人与海鸥》来源于真实故事:一位老人吴庆恒,为了海鸥,每天徒步十多公里到昆明的翠湖,去给他心爱的海鸥送吃的.老人和海鸥成了朋友,也成了翠湖的一道风景.后来老人去了,好心的人们为老人做了一尊雕像,安放在翠湖边,好让老人永远望着他的海鸥.该作品作为范文选入教科书
海鸥:海鸥是人类最熟悉的海鸟,有5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在北半球繁殖.它对各种环境都有非凡的适应能力,根据海鸥羽毛、体形,一般把它分为两个种类.一种是黑头或是有头兜的鸥,体形较小,夏季头部颜色会有变化;一种是头部与身体颜色均呈白灰色的鸥,重90克至2 000克.“海鸥老人”塑像铭刻人鸥深情 新华网昆明2006年1月18日专电“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身边蹁跹环绕……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他与红嘴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独脚”,有“老沙”.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最牵挂的依然是红嘴鸥.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断追忆和怀念,认为他代表了昆明人与红嘴鸥和谐共处的精神及爱鸥护鸥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市民学习.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倡议下,昆明《都市时报》社、翠湖公园、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带头为海鸥老人塑像捐款,并出资为海鸥老人塑像

5. 老人与海鸥背后的故事

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冬天,昆明的翠湖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总有一位老人,每天徒步二十多公里从城郊到翠湖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去呵护这些美丽的海鸥。 老人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泛白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他总是微笑着凝望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给它们食物吃。据老人讲,这些海鸥是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它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它的海鸥离开。曾经有一个海鸥,因为游客的抓捕,导致骨折,老人很小心地呵护着这只受伤的海鸥,从1992年起,老人每年都能看到这只受伤的海鸥来昆明,仿佛,海鸥很惦念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飞临昆明,也是一种探望纪念吧。 
  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但没有一个人知道老人的家境,只是听他自己说每一个月只有320元的退休金,而他要用其中的二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要有穷办法。 云南电视台的记者们知道了老人的情况,请老人讲述自己和海鸥们的故事,老人很激动,也许是寂寞太久了,看着老人激动忘我的讲解,心里升起了莫名其妙的伤感。临到最后,记者和老人约好,要带记者们去看海鸥晚上栖息的地方,那是海鸥的一个临时的家。临别之时,老人一直很客气的道别,连说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和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 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 
  又隔了几天,作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只是用手无力的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病倒了,几天的时间,只吃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 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看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后来昆明的人渐渐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情况,由护林局组织自发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这算是对老人的告慰。纪念海鸥老人——吴庆恒先生。如果有来生,希望他永远拥有微笑。

老人与海鸥背后的故事

6. 老人与海鸥故事背景

《老人与海鸥》背景介绍:
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冬天,昆明的翠湖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总有一位老人,每天徒步二十多里从城郊到翠湖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去呵护这些美丽的海鸥。 
老人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泛白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他总是微笑着凝望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给它们食物吃。据老人讲,这些海鸥是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它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它的海鸥离开。
《老人与海鸥》作者介绍:
邓启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
现在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同时担任中山大学飞天创意工作的指导老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

扩展资料:
文学作品《老人与海鸥》来源于真实故事:
一位老人吴庆恒,为了喂食海鸥,每天徒步二十余里到昆明的翠湖,去给他心爱的海鸥送吃的。老人和海鸥成了朋友,也成了翠湖的一道风景。后来老人去世了,好心的人们为老人做了一尊雕像,安放在翠湖边,好让老人永远望着他的海鸥。这尊雕像叫做“海鸥老人”。
该作品作为范文选入教科书。人教版6年级上册语文书21课(课文朗读人为霍然、陆洋 )  、鲁教版5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课以及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9课。
原文的作者是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而课文《老人与海鸥》则是在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一文的基础上改编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人与海鸥

7. 老人与海鸥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大家好!

文本解读一直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的一大难题。文本解读的是否恰当,关系到我们课堂的成败,关系到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关系到学生的体悟是否真切。文本解读是我们课前的有效准备,是我们备课的重中之重。今天我们以《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为例,一起来分享我是如何进行文本解读的。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大家可能都不熟悉。如果我们不是从课本上读到这篇文章,而是从《读者》或是《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中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想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一定会被深深打动的。文中的老人竟能十年如一日,在每个冬日的早晨步行二十余里到翠湖给海鸥喂食,与海鸥相伴。在老人的眼里,海鸥已不只是一只只披满白色羽毛的鸟,他们早已成了老人亲密的伙伴,成了老人需要照顾的儿女,成了老人的亲人。而海鸥呢?这种我们最熟悉的海鸟,在与老人的长期相伴中,在老人的悉心照料下,竟然那么富有灵性。他们竟能听懂老人的呼唤,他们竟能在老人呼唤声中应声而起。他们与老人那么默契,那么和谐,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极为动人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读到这里,我感觉这已经够神奇了。

可是,接下来的场景,不但出乎我们的意料,更让我们为之动容!没想到老人去世后,海鸥看到老人的遗像,竟然那么反常,他们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令在场的人们不得不退开,为他们让出一片空地。于是,我们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面对老人的遗像,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的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他们站在那里肃立不动,怎能不让人觉得那就是为老人守灵的亲人,那就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呢?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仿佛感到那一只只海鸥心中的悲痛。他们虽然没有人类的语言,他们虽然不能失声痛哭,可是,他们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为老人举行了一场最为隆重的葬礼。

这是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心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振颤起来。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我又想走进作者,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感人的故事的。

这篇课文的作者邓启耀先生是南京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我曾经登陆他的博客,看到他在这篇文章的原文后给许多读者的回复,他说:“我和老人的接触虽然短暂,却让我十分感动。他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有灵性,遍及天地的爱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希望。”我想,我们从作者的这句话中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篇课文的主题了。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他们和我们一起组成了丰富、美丽和谐的世界,我们要与它们和谐相处。

这样的课文,让所有读到的人耳目一新,让我们突然感觉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竟有这么和谐动人的情景。读来真的能荡涤我们的心灵,给人以熏陶感染。

我怎样让学生也读出这样的情感,心灵也如此地受到震撼呢?作为老师,我又该怎样做?一个个问题在不停的拷问自己。

当我静下心来,站在老师的角度要引导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时,却感觉非常茫然。我们六年级的孩子阅读水平到什么程度了?读到这篇课文,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能否感悟其中真谛呢?他们的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哪些语文能力?让他们学到阅读的什么方法?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在语言训练中能得到哪些提升?从中,他们能汲取哪些人文的内涵?作为老师,我们要抓课文的那些点?怎样抓才能体现语文的特点?这一系列的问题纷至沓来时,我竟觉得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

于是,我又像学生似的捧着课文大声朗读起来。我感觉越读越感人。我细细地读了三五遍后,才感觉到这篇课文的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令人为之动容。同时,我还发现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动人的细节描写,比如,老人简朴的外貌,老人与海鸥的默契相伴,最后的送别,这几段话都写的极为细致动人。尔后,经过反复的默读思考,我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的题目为《老人与海鸥》,这个“与”字,点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老人与海鸥的关系我们该如何定位呢?

2、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老人外貌的描写中,“褪色”一词,连续出现了三次,从

这个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老人的生活很简朴,这与海鸥有什么关系呢?

3、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老人给海鸥喂食,最后一句“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句话写得很美,在形象地比喻中展现了老人与海鸥极为和谐、生动的场景。这句话应该是引导学生重点朗读的句子。句中的“有声有色的乐谱”又该如何感悟、如何朗读呢?

4、在十三自然段中,我还发现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它点出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朋

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应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难点,我们又该在教学中如何突破呢?

有了这些发现,我才认识到对于这种篇幅较长的文章,对于许多有内涵的文章,只读一两遍是难以体会其真谛的。我们只有沉下心来,细心地读,边读边思,看看能否把握文本大意、看看文中有没有不懂的词义,看看文本中真正有价值、有内涵的问题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真正的走进字里行间,不只要读课文,还要看课文插图,读课后思考题,真正“钻进去”“潜心会文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出文本中的精彩,才会发现文本的特点,找出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

我想,这就是在我们作为普通读者读了文章后,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后要做的首要工作:细读文本,抓住文本特点,读出疑点。

接下来,我们应该多角度审视文本,明确目标,寻找切入点。

有了上面的疑问,我就结合课标,明确了高学段中有关“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阅读了参考书中的有关解读,向其他老师请教,随着交流和思考的深入,我感觉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细致起来,教学目标也越来越明确、具体了。

确立好了目标,我们又该如何切入文本呢?要快速而准确的切入文本,不但要考虑文章自身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跳出教材,从多种角度审视文本,从文本自身的特点,从学生的疑点等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文本的切入点找的好,我们的教学可以如行云流水,反之,则会一路坎坷,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难以引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更难有独特的体验和我们期待的生成。

这篇《老人与海鸥》的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如果我们提出:读读课文,看看老人与海鸥是什么关系?同学们一定能迅速找到13自然段,然后,以这段为衔接,联系上下文,走入文本。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讲老人给海鸥喂食,呼唤海鸥,与作者谈论海鸥,展现了老人与海鸥极为和谐的场景。后半部分主要描述老人去世后,我们把老人的遗像安放在翠湖边,海鸥为老人送别的一幕。如果再深入思考些就会发现两部分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可以说正是老人辛勤的付出,才会出现后面感人的一幕。课后的思考题中也把它作为一个题目单独列了出来: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想,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一定也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也可以此为切入点。先重点学习第一部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付出,体会他们的默契,再学习第二部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抓文本的中心句,抓文本的关键词等作为切入点。只要用心发现,我们就能成功地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再就是:围绕目标,抓住突破点,读中感悟

走入文本之后,就是如何感悟的问题了。我们在这个层面往往缺乏具体的措施与策略。如同工人做工一样,我们的技术水平往往不能让我们游刃有余。

这篇《老人与海鸥》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的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何时运用快速阅读?让学生找到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就行吗?我想这还远远不够。关键是,我们找到这些句子后,让学生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其中感情,经过一个什么过程,通过什么方式反复体味、揣摩,从而“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如老人喂海鸥的句子:“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从“很小心地”、“退开一步”“撮起嘴”这几个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老人对待海鸥就像朋友那样亲切、恭敬,。“应声而来”则体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

怎样引导学生感悟呢?我是这样设计的,不知是否合适?请大家帮我思考:请同学们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几个词语中体会到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样的交流,能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抓住重点词语,用心体会,并能说出自己的个性体验,在碰撞交流中更加深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

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几处,我们自己首先能够“批文入情”,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顺学而道,以学定教。

再如,“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一句中,“顺着”、“边走边放”这两个动词是对老人喂海鸥的细节描写,老人的动作是多么娴熟,而从“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海鸥与老人之间的配合是多么默契。“海鸥有节奏的翻飞”,那场面该是多么的壮观而美好!

这个优美的句子我们又该让学生如何感悟呢?我在阅读教学参考书的过程中,看到教参的解读中说:“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副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个联想是从当时的场面中生发的,这不就是作者所描写的老人喂海鸥的场面吗?联系下文,可以知道,这美妙的歌不就是老人对海鸥亲昵地呼唤吗?想到这里,我想与学生交流这句话时,提这样两个问题:

1、“你透过这‘有声有色’的乐谱,看到了什么?”在对话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起起落落”这个词语。这个词语很形象,联系句子,可以让学生体会的更好。因为,当时,老人一边放食,随之退开一步,海鸥就会飞过来吃,吃完了它们会飞起来,老人再放,海鸥再落下来吃,这不就是“起起落落”吗?

2、“透过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你听到了什么?”这个问题,能让学生联系下文,探究学习老人亲昵地呼唤海鸥的段落、句子,深入体会老人与海鸥的默契。

有分就有合,我们把这句话分开了,还要整合起来,那就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你觉得这‘乐谱’演奏的是什么样的乐曲?”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联想当时情景,感悟更深刻。

可是,如何读呢?还像往常似的:“把你的感受读进去。”“读出这首乐曲的美妙、和谐。”

似乎都不太理想。

于是,我就上网找课堂实录。终于,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毕然老师的课上,我看到了毕然老师的朗读指导。她采用了一种穿插引读的方式,可谓匠心独运。毕然老师请一名同学读写老人外貌的句子,然后毕然老师一句引读:就是这位老人顺着栏杆(齐读)……;一名同学读写老人呼唤海鸥的句子,老师引读:“就在老人亲昵地呼唤声中,他顺着栏杆……(齐读);一名同学读写老人深情企盼的句子,老师再次引读到这句:他顺着栏杆……(齐读);在我看来,当时的读书声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真是一曲美妙的乐谱。其实想想,这位衣着俭朴的老人,他在喂海鸥、唤海鸥、望着海鸥在空中盘旋企盼时,都是那么和谐优美,不正是这句话的意境吗?这样的朗读才称的上是艺术的朗读啊!

关于其他地方如何处理突破,我不再多举例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最后:回归整体,拓展延伸点,提升人文内涵

处理完课文的突破点后,文本的精华基本挖掘出来了。我们仍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以赏析的态度,寻找文本的延伸点,提升其人文内涵。

这篇课文的主题,我们很明显得感觉到,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可是,回忆作者在博客中的那句话,“我和老人的接触虽然短暂,却让我十分感动。他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有灵性,遍及天地的爱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希望。”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我们如何让他们体味得更深入呢?我们可以,把这句话送给同学们,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体会。如果有条件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登陆作者的博客,阅读原文,给读者留言。我想,在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中,他们一定能领会作家意在告诉我们:要让我们这个世界更美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样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这样的解读也不知是否合理。在这里,说出我的一点个人体会,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与老师的批评指正。

最后,我想借用别人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我们教师而言也一样,多读文本,才会读明白,读透彻,才能自信地走向课堂。多读文本,让课堂少一点形式,多一份平实;多读文本,让课堂少一点模仿,多一份创新。

老人与海鸥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8. 海鸥老人的故事

  海鸥与海鸥老人的故事


  红嘴鸥又来了的时候,我们又会想起了“海鸥老人”,一位普普通
  通的老人,他已去世几年了。

  在云南昆明的护国桥、翠湖、大观楼、滇池,每天从清晨到黄昏都有许许多多的热心人在给红嘴鸥喂食。人们已习以为常了,谁也不会去认识谁。然而一些海鸥爱好者却会发现有一位衣着十分朴素的老人,他是那样的喜欢海鸥,他天天都会来的,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的爱护红嘴鸥。老人给红嘴鸥细心地喂食,又看着它们在蓝天里飞翔。年复一年,红嘴鸥来了昆明多少年,这位不知姓名的老人也给他心爱的鸟儿喂了多少年的食,于是他们便把这位常来给红嘴鸥喂食的老人叫做“海鸥老人”。

  红嘴鸥来昆明“做客”已有10多年了。但在10多年前红嘴鸥年年岁岁南迁的落足之点并不是在云南昆明。那是1987年的一个寒冬,一股强大的寒流改变了红嘴鸥向南方迁徙的方向,红嘴鸥不得不降临到南国边陲美丽的城市——昆明。红嘴鸥的突然光临,春城人民惊喜若狂,于是政府和市民便展开了双臂热情地欢迎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的不速之客。人们自觉地放弃了多年节日喜庆的烟花和爆竹,行驶在大街上的车辆也不鸣喇叭,人们从四面八方争先恐后地来到了护国桥、大观楼、翠湖和滇池给这些十分可爱的天外来客喂食。这些天性聪颖、灵气的红嘴鸥也惊奇地发现这里——昆明的人们是那样的友好、和善和好客,这里有它们成千上万的“人类朋友”,于是红嘴鸥便从此以后年年岁岁来昆明御寒“做客”。

  护国桥、地处昆明市繁华中心的“五一”广场,这里每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成群的红嘴鸥每天清晨从滇池飞到护国桥下的护城河嬉戏争食,10时许它们又飞回到了滇池。人鸟和谐共处于护国桥,多么奇妙的人鸟同乐的自然景观选红嘴鸥也吸引了不少的游人,冬日里不少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昆明旅游观光、更要与红嘴鸥合影留念。昆明自从来了红嘴鸥,更为云南昆明这座驰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增辉不少选

  有几位昆明红嘴鸥的爱好者,发现了这位不知名的海鸥老人,老人年复一年每天都会来给红嘴鸥喂食,而且无论是晴日、阴天;无论刮风下雨,老人都会准时来的。老人轻轻地呼唤着他的“海鸥朋友”——“雪花”和“跛脚”的名字,于是这几位青年摄影工作者便拍下了这位不知姓名的老人生前的留影。老人已经很衰老了,一些日子这几位青年发现了海鸥老人不再来了,又过了好久好久,这几位青年还是没有看到这位爱鸟护鸟的老人的身影,他们猜测海鸥老人从此也许不会再来了。为了纪念这位可尊可敬的老人,他们把老人生前的照片放得很大很大,安放在湖畔用这样的方式来寄托他们的哀思选他们惊奇地看见:一群群红嘴鸥在老人生前的照片上空久久地盘旋,低声地鸣叫,“雪花”、“跛脚”海鸥也飞来了,它们站在老人的遗像前久久地凝视着……。

  海鸥老人虽然已去世几年了,人们至今也不会知道这位老人的名字芽但是人们却不会忘记这位爱鸟护鸟的老人。今天,昆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海鸥青年”、“海鸥少年”……加入到了爱鸟护鸟的行列。今秋岁末红嘴鸥又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到了昆明,这里即将举行本世纪末最后一次在我们中国举办的世纪盛会——“1999年云南昆明世界

  园艺博览会”,人们热情地欢迎这批最早的远道而来的“客人”。

  春城会更加美丽,希望这些十分可爱的鸟儿——红嘴鸥会永远把我们人类作为它们的朋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