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清事迹观后感

2024-05-17 02:12

1. 张纪清事迹观后感

 张纪清事迹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张纪清事迹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张纪清,男,1941年6月出生,江阴市祝塘镇人,先后担任过生产队会计、农技员、村办企业负责人、镇办企业职工,从事过个体经营。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张纪清从事个体养殖,依靠辛勤劳动成为当地有名的万元户。从1987年起,张纪清化名“炎黄”,每年都会给当地敬老院、学校以及外地的贫困学生捐款寄钱。人们百般寻找却始终查无此人。虽然找不到“炎黄”,但他的善举一直影响着我市人民,“炎黄”精神和“炎黄”现象似星火燎原,在无锡扎根壮大,“炎黄”成了爱心奉献的代名词。但万万没想到的是,2016年11月20日在向鲁甸灾区汇款时突发脑梗“晕倒”,竟将他隐藏了27年的秘密给“倒”了个干干净净。随身带着的几张汇款单,上面虽然只写有“炎黄”和“黄炎民”的化名,但背后隐藏的秘密却在无所不能的网络时代下无所遁形。张纪清就是“炎黄”——那个27年来隐姓埋名做好事,却一直没有被人们找到的好心人。
     年轻时他就喜欢“搭把手” 
    放牛娃出生的张纪清从小由继母带大,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言传身教,用质朴和善良教会了张纪清一个道理:“做人很简单,帮人也不复杂。有时就是搭把手的事。”
    从还是半大小伙儿那时起,张纪清就经常做“搭把手”的事。张家住在江阴市祝塘镇大宅浜河边,从小深谙水性的张纪清是这条河上的“义务救生员”,一年到头,总能从河里救上三五个落水者。
    上世纪80年代初,张纪清把村上的一位落水者救上了岸,结果送到镇卫生院时因条件简陋无法施救,只能送市医院抢救。然而,落水者家属不在,没人垫付50元车费,竟就这么僵持在那了。“老张一看情况不对,人还躺在门板上,再不送就没救了,他硬是自己凑了钱垫付,这才将人送走。”这一幕,张纪清的老伴黄琴芬至今记忆犹新。
    这种出力又出钱的“傻事”,张纪清做得还真不少。有一年,他到上海出差,碰到了一个落魄的瘸子“阿毛”。两人一番攀谈,张纪清获知“阿毛”叫夏福根,浙江嵊山人,家里还有个双目失明的老父亲靠他供养,这次到上海是专程来看风湿病的。张纪清听了夏福根的遭遇后,又想“搭把手”帮一帮。“当时他说祝塘有位老中医陆建元,治风湿很厉害,如果相信他的话,就跟他去祝塘。”夏福根跟着张纪清来到祝塘,在他家里住了一个礼拜,病情好转后就回浙江了。“听说陆建元的药有疗效,等我回去后,张师傅又帮我抓了几帖药,泡了药酒专程送到我家里。”
    除了送药之外,张纪清还给夏福根送去了1000元救济金,后来夏福根家里起新房,他又汇去了5000元。去年,夏福根带着女儿专程到祝塘来看望张纪清一家,这让他十分高兴。
     27载化名“炎黄”演绎爱心传奇 
    有了钱,张纪清想的是不能光顾自己。同时,他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有点不满,很多人一心向钱看,为了钱甚至不择手段。他说当初自己捐款的动机,就是要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不要眼睛只盯着钱。”
    1987年6月28日,张纪清第一次化名‘炎黄’,用‘无锡汉昌路1439号’这个假地址向祝塘镇党委汇款1000元,请其转交给正在筹建中的祝塘幸福院。之所以当时化名“炎黄”,张纪清认为中国人都是炎黄的子孙,助人为乐、济贫帮困是传统美德,起“炎黄”这个名字意在明志,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不懈,将这种美德传承下去。
    之所以当时用化名和假地址,张纪清解释说,是怕让人找到。既然选择了帮助人,就别想着留名,这样也就不会给被资助人留下心理负担了,没想到这一藏就是27年。
    这些年来,光有明确记录的用“炎黄”及其相关化名的捐助记录就有30条,他捐助的对象主要有祝塘敬老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还有贫困学生、受灾地区。
    在张纪清家里,他自己还保留着厚厚的一叠汇款单据和包裹单,上面大多写着“炎黄”、“黄炎民”等寄出人姓名,还有的则写着张纪清的真名。“写真名的是化名为‘炎黄’之前寄出的。”据黄琴芬回忆,张纪清喜欢独来独往,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去中西部贫困地区走动,说是去“旅游”,其实是为后面的捐款捐物“打前站”,确保自己捐出的钱物能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有一次他在外面病倒了,拎着氧气瓶回到了家,可把我吓死了。”虽然有些经历现在想来后怕,但依然没有改变张纪清坚持做好事的信念。
    后来养殖业不景气之后,张纪清到祝塘工业公司经管办当了一名会计,由于不是正式编制,属于民办人员,退休金至今也不过每月78元,加上失地农民的补贴款500元,他的`月收入就是578元。
    收入不多,但捐款照旧。捐出的钱从哪里来?张纪清说,依靠全家人的支持,每年春节,子女都会孝敬给他几千元。平常如果需要什么开销,一个电话,子女们也会立即送上门。家人也都知道他常在做善事,但从不问他钱用到哪里去了。另外,爱人黄琴芬的退休工资也被他支取了不少。黄琴芬说,以前家里人只知道他在做好事,可不知道“炎黄”就是他。直到几年前帮他洗衣服,从口袋里掏出的汇款单据落款上才晓得的。她也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就连儿子女儿也全被蒙在鼓里。
    自己捐款做好事,却从万元户变成了“负元户”,从大房子搬进了现在70平方米的小房子。张纪清却说,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当他一人富裕的时候,却看见周围众多人十分贫困。现在,他帮助的不少人都有了出息,自己虽然不是太富裕,但生活吃穿不愁家庭和睦。“心里很知足、很踏实、很开心。”
    对于家人来说,张纪清是不是“炎黄”倒不是很重要。“父亲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家教就是要助人为乐、行善积德”,张纪清的儿子张虎回忆,早在1987年之前,父亲就经常做好事并资助一些生活困难的人,哪怕后来换了一个化名,也改变不了他做好事的初衷。
    27年来,家人也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张纪清的爱心行动,老伴把自己的退休金拿了出来,女儿把空着的房子给父亲拿去出租。最让张纪清欣慰的是后继有人了,孙子从四年级开始就跟他做慈善,每年他都会把压岁钱和旧衣服捐出去。
    虽然“炎黄”曝光了,但张纪清的爱心捐助还将继续下去。张纪清以前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想牵头把周边地区人们不穿的衣服募集起来,送到他曾经考察过的那些贫困地区去。在他看来,那些地方甚至没人知道,但恰恰是真正需要帮助的。现在自己不用再‘潜伏’下去了,也意味着他以后会光明正大地去做这些事了。
     “炎黄精神”感召下崛起小城大爱 
    其实“炎黄”是谁已不重要,“炎黄”已经从一个名字升华为一种精神,受“炎黄”精神影响,乐善好施不留姓名的“炎黄们”在当地层出不穷。
    祝塘敬老院是“炎黄”首个捐款资助的单位,在敬老院的账本上,记载着历年捐款捐物的数字。除了“炎黄”、“黄炎民”这两个张纪清化名的捐款记录外,还有署名“炎黄姑娘”、“另炎黄”等许许多多其他受“炎黄精神”影响的爱心人士的捐款。学“炎黄”、当“炎黄”的良好风尚在江阴蔚然成风,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特色品牌。
    27年来,江阴也曾数次兴起寻找“炎黄”的热潮。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江阴专门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大讨论,张纪清老人得知此事后,也曾写信或通过公用电话匿名给当地政府和媒体联系过,说他不是为了名和利,希望大家把寻找他的精力用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身上。27年来,“炎黄”的事迹曾被不少媒体聚焦,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曾专程到祝塘拍摄了专题片《谁是炎黄》。受“炎黄”精神影响,乐善好施不留姓名的新“炎黄”在当地层出不穷,江阴也因10万青年志愿者遍布城乡而被誉为“志愿者之乡”。
    人们一次次地寻找“炎黄”,在当地小学有“炎黄大队”,镇里收集了不少有关“炎黄”的信息,有汇款单、新闻媒体的报道……为弘扬“炎黄”精神,表彰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江阴市在1998年专门建了个陈列室,同时被命名为江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4月,又被无锡市委命名为“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炎黄”陈列馆已经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基地,每年有不少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到这里来参观。在这里,“炎黄”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群体代称。
    2013年2月3日,祝塘镇兴塘新村村民朱利兴跳入淤泥池,救出险被淤泥淹没的男孩,谈及此事,朱利兴只是说“我下次还是会这样做”。63岁的祝塘中心小学退休教师丁道昌,以每天一个电话的执着打动了志愿活动的组织方,作为“超龄”志愿者踏上了宁夏支教之路。77岁的退休教师戴玉才连续5年打扫公交站台,扫坏了无数把扫帚。他还和自己的爱人一起,经常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解决生活困难。
    这么多年来,张纪清也会去“炎黄”陈列馆走走看看,听听大家是怎样议论“炎黄”的,而这么多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做着和“炎黄”一样的事,才是让他最欣慰的。

张纪清事迹观后感

2. 张纪清的介绍

张纪清,男,汉族,1941年6月生,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景阳村村民,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从1987年起,他二十多年用“炎黄”名义捐款、捐物,累计捐赠近3万元,直到有一天向灾区汇款突发脑梗晕倒,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3. 张纪清的事迹心得体会2000字论文

为世界正义事业而尽瘁;
是全体文明人类所同悲。
——中华民国外交部部长王世杰搀美国总统罗斯福

大愿宏开,将化万方成一气;
世星忽坠,顿教全世泣千秋。
——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搀美国总统罗斯福

为人类争自由,林肯与还,谁与匹者;
绎大同之绝学,仲尼而后,意在斯欤!
——中华民国行政院搀美国总统罗斯福

是世界伟大政治家,智仁勇兼全,已令民主正义战胜;
为和平机构保证者,功德言俱在,将随人类历史长存。
——中华民国参政会搀美国总统罗斯福

张纪清的事迹心得体会2000字论文

4. 张清的主要事例

张清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没羽箭,彰德府人氏,原为东昌府守将。
他擅用飞石,曾连打梁山十五员战将。归顺梁山后,排第十六位,上应天捷星,担任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征四寇时屡立战功。征方腊时战死于独松关,追封忠武郎。
张清是彰德府人氏,善用飞石打将,百发百中,人称没羽箭。他原是虎骑出身,后镇守东昌府,麾下副将有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

梁山排座次时,张清排第十六位,星号天捷星,职司为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位居第五,与花荣、徐宁、杨志、索超、朱仝、史进、穆弘并列。
两赢童贯时,张清担任巡哨都头领,率领三十余骑哨马负责哨探,在童贯军前连哨三遭。  后又率军截击童贯,与龚旺、丁得孙合力杀死嵩州都监周信。
三败高俅时,张清先后以飞石打伤京北弘农节度使王文德、颍州汝南节度使梅展、八十万禁军都教头丘岳,并协助呼延灼生擒云中雁门节度使韩存保。 
张清梁山受招安后,张清随宋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征讨辽国时,张清以飞石打死番将阿里奇、耶律国宝,击伤洞仙侍郎,立下征辽第一功。

5. 张清的主要事例

您好,张清的主要事例张清是彰德府人氏,善用飞石打将,百发百中,人称没羽箭。他原是虎骑出身,后镇守东昌府,麾下副将有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宋江与卢俊义分兵攻打东平府、东昌府,约定先攻下城池者为梁山泊主。卢俊义率军前往东昌府,结果首阵便被张清以飞石打伤井木犴郝思文。次日再战,丁得孙又用飞叉击伤八臂哪吒项充。卢俊义连输两阵,只得向已经攻破东平府的宋江求救。【摘要】
张清的主要事例【提问】
您好,张清的主要事例张清是彰德府人氏,善用飞石打将,百发百中,人称没羽箭。他原是虎骑出身,后镇守东昌府,麾下副将有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宋江与卢俊义分兵攻打东平府、东昌府,约定先攻下城池者为梁山泊主。卢俊义率军前往东昌府,结果首阵便被张清以飞石打伤井木犴郝思文。次日再战,丁得孙又用飞叉击伤八臂哪吒项充。卢俊义连输两阵,只得向已经攻破东平府的宋江求救。【回答】
张清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没羽箭”,彰德府人氏,原为东昌府守将。他擅用飞石,曾连打梁山十五员战将。归顺梁山后,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排第十六位,上应天捷星,担任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征四寇时屡立战功。征方腊时战死于独松关,追封忠武郎【回答】

张清的主要事例

6. 张清海的主要事迹

张清海从部队退休后,重扬风帆战伤残,心系群众做好事,做到学习雷锋不停歇、帮助他人不间断,被人们誉为“军中铁人活雷锋”。在部队抗灾抢险和国防施工中,张清海为抢救国家财产、救护战友和群众生命,先后6次奋不顾身冲向烈火、洪水和施工险境,致一等重残。1987年退休后,他以顽强毅力自强不息,积极宣传植树造林知识,整编的“林谚”被28个省级以上报刊电台采用1556条。他把自编的《林谚五百条》小册印刷2000本,全部赠给全军和全国各地绿化委,受到全国绿化委表彰。为给本村打机井、修公路和学校建教学楼争取指标与资金,张清海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为启动新建教学大楼工程贷款5万元,并带头捐款600元。多年来,他用微薄的退休金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和群众的事花去6万余元,先后6次到外地,义务帮农民朋友讨回109万元的打工血汗钱和销售苹果拖欠款。他先后57次,行程两万多公里到西安、咸阳等地,陪伴当地74名农民患者求医治病。张清海自费万余元,先后15次到祖国边防部队和战斗英雄生前所在部队,慰问当地入伍新兵。先后受邀为部队、高校师生作报告209场,听众共达13万人次之多,在社会引起良好反响。张清海先后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爱国之星、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军队退休干部,省、市道德模范、学雷锋标兵和爱国拥军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7. 张守清的人物事迹

张守清是元代武当道教中最著名的道士之一,明代任自垣《山志》称其“独冠武当”。守清幼年读经书习儒业,长大成人后曾做过吏员,至元21年(公元1284年)9月,他30岁时,听说武当山道士鲁洞云“仙誉超群,不干名利”,慕名入山拜洞云为师。鲁洞云高兴地说:“我等你很久了”。随尽授其道要,守清得全真派嫡传。后又师事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尽得清微雷法之秘传。很快,张守清全面继承武当派、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等各派之长,创立了以崇奉玄帝为主要信仰特征,以清微道法为主体,兼容各派道法的“新武当派”。真正开创了武当道教兼容并收的武当道派风范,形成了内炼金丹大道、外行清微雷法的、融贯各家为一体的新武当派。并广收弟子门徒,壮大了武当道教的教团组织,此外还命弟子编刊了很多道书,扩大了武当道教在整个社会上的影响。成为武当山道教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武当道教大兴之后,遂隐修于武当山天柱峰南五里清微宫后山,精修无极上道。后无疾而终。卒年不详。

张守清的人物事迹

8. 张纪清的人物影响

1995年2月24日至6月30日期间,《江阴日报》周末版每期头版推出一篇“寻找炎黄、学习炎黄”特别报道寻找“炎黄”。“炎黄”的精神却如星火燎原,在江阴扎根壮大,并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炎黄”,“炎黄”成了奉献者的代名字。20多年来,江阴市多次组织开展学习“炎黄”主题活动,弘扬“炎黄”无私奉献精神;祝塘镇也为此专门成立了“炎黄陈列馆”,表彰在“炎黄”精神影响下,不断涌现的一批又一批乐善好施不留姓名的江阴“炎黄”。江阴因10万青年志愿者遍布城乡而被誉为“志愿者之乡”。此前,“炎黄”的事迹也曾引起了央视、《工人日报》、《新华日报》、《报刊文摘》等媒体的聚焦,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曾专程前来江阴拍摄了专题片《谁是炎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