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随机漫步的傻瓜》第10章

2024-05-08 08:12

1. 读《随机漫步的傻瓜》第10章

生命是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不公平的。 
  
  随机结果的非线形特质有时可作为打破僵局的一种工具。 
  
  鉴于随机性、概率的原因,被看见变得很重要,因为没有机会,一切都不存在。 
  
 1.沙滩效应——最后一粒沙子破坏了整座沙堡的结构。如“一根稻草压垮一头骆驼”。
  
  延伸: 朱家雄教授曾讲了关于学员说听他的讲课最受益的小笑话,他说:一个人吃第一个饼的时候说没有饱,吃了第二个还是没有饱,吃第三个终于饱了。那你能说,我只要吃第三个饼就可以了吗?
  
 2.混沌理论——讨论七点上的一点小差异最后引起不成比例的反应。
  
 如:
  
 人口模式——起始点很小的差异可能导致某一种爆炸式性的成长,或者使他完全灭绝。
  
 蝴蝶效应——印度的一只蝴蝶山东翅膀,竟可以在纽约造成飓风。
  
  延伸: 演员这份职业所能取得的成就不一定靠积累和努力,很大程度上依赖偶然的因素,譬如:被某大牌导演选中,担任某片的主角,因而一路走红。也许这些被选中的人有某项特质,不过其他的演员也很优秀,甚至更优秀,但因为随机性的原因,没有机会被看见。
  
 信息时代促使人们的品位趋于一致,这导致不公平现象更为尖锐——赢家几乎可掌控全部。
  
 作为个体很难被看见,但是已经成为赢家的人,他们已经赢得了大众的信赖,大众对他/她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于是为了借力,很多人想各种办法见牛人,跟牛人建立链接,貌似是个可行的办法。
  
  特别赞同塔勒布的观点,太成功容易树敌,太失败则叫人气馁。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两者我都不要。

读《随机漫步的傻瓜》第10章

2. 8.31读《随机漫步的傻瓜》第一章

8.31读《随机漫步的傻瓜》第一章
  
 只知道卖力工作的人,会失去注意焦点,脑筋也会变得迟钝。
  
 从小被教导:好好学习,长大成为有用的人。隐含的意思就是: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成为有用的人,那么如何成为有用的人呢?走上工作岗位,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如此的教育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抹煞掉作为一个人鲜明的特点,作为一个螺丝钉,哪儿需要哪儿钉。
  
 曾经年少的自己也因为心中的矛盾而怀疑过自己,心中
  
 老师的职业之所以不受学生们欢迎,因为这是作为学生看得见的重复、无趣的职业,一茬一茬的学生,不管于孩子来说,他们每一个人有多么的个性鲜明,他们每一个个体有多么的特别而独一无二,对于老师来说,他们只有一个身份——学生,只要是学生,他们教授的内容就是循环往复。
  
 不管这是不是偏见,是不是孩子们因为见识短浅而作出的误判,他们只是天然的厌恶重复,厌恶一成不变,所以他们特别抵制老师这个职业,压根就没想过自己以后要成为老师,也从不像一些虚构作品中对于都是的讴歌。
  
 他们是对的,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经过二十多年职业生涯的人,自然是深深的懂得,重复的工作对一个人全方位的损耗,最终每一个成年人都成为面目模糊的螺丝钉。
  
 今天共读的《随机漫步的傻瓜》中,塔利波很早就清楚的知道,他不喜欢拼命工作,那样无聊透顶,但是又需要保证未来无忧,他不需要大富大贵,而要保证足够安全。
  
 所以他先择自营交易,因为这完全符合他的非中产阶级工作伦理。
  
 他不希望自己为了收入卖力工作,这会使他变得迟钝,他需要很多时间追求其他爱好,读书,健身,研究自己喜欢的专业统计学;
  
 选择投资最安全的中期公债,因为这足以确保他未来无忧,且毫无风险。
  
 塔利波是聪明的笨人,他足够聪明,是因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但又是笨人,因为他选择了笨办法去达成自己的目标,他精通概率,不让自己处于一丝一毫的风险下,而能达成目标。
  
 而我们普通人,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完全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我们只知道,我们不要重复的生活,所以我们不当老师;我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从学校毕业后便随波逐流,找一个一般般的工作,谈一段一般般的恋爱,结一段一般般的婚姻,生一个一般般的孩子,然后一般般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一辈子没有像塔利波一样认真思考过,自己要什么,并且应该如何去达成自己的理想。这也不奇怪,因为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理想。
  
 这也怪不了我们,因为我们总以为学校里教的一切都是政治正确,只要读完书,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能达成圆满,所有的家长、老师不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吗?可是等我们读完了大学,读完了研究生,甚至是读完了博士,我们还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学校里从来不会教给你,你应该追求何种生活,你应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于是我们就像是一批一批被工厂复制生产出来的产品,源源不断的流向各种岗位,成为了一颗一颗的逻辑钉,没有个性,没有想法,千篇一律,潦草此生。

3. 阅读《随机漫步的傻瓜》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纽约大学特聘教授,代表作《黑天鹅》。
  
 
  
                                          
 主题:随机性概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核心内容:1.黑天鹅时间的重要性;2.概率思维的重要性;3.存活着偏差的重要性;
  
 1.黑天鹅事件的重要性
  
 
  
                                          
 黑天鹅事件:在17世纪之前,欧洲人观察了上千年,见到的天鹅全都是白色的,于是他们就得出结论,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随后他们在澳大利亚竟然发现了黑天鹅。这种极少发生,而一旦发生就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事件成为“黑天鹅事件”。
  
 黑天鹅事件完全不可预测,唯一能预测的就是它一定会到来。
  
 人类有个习惯,就是在黑天鹅事件发生后,都希望找各种解释,来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和对未来的掌控感。
  
 2.概率思维的重要性
  
 任何事情在发生之前都有一个发生的概率,这个概率既不是百分之百,也不是零。而不管它发生的概率有多小,一旦发生,其在历史中便是百分之百。
  
 赌徒眼中的大数定律:当一个实验次数足够多的时候,事情发生的频率就无限接近于此事发生的概率。例如扔硬币,当连续六次出现“正面”的时候,第七次很多人就会觉得它会倾向于出现“反面”,接着便把全部家当押上去,造成倾家荡产。而事实上,这每次扔硬币实验都是独立事件,没有相关性。
  
 3.存活者偏差的重要性
  
 
  
                                          
 存活者偏差(墓地理论):只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样本,忽视那些没有机会出现的样本。
  
 二战时期,一个英国皇家空军作战指挥官邀请哥伦比亚大学的统计学教授帮助改进飞机。根据所得统计图分析,所有飞机都是机翼中弹最多,驾驶舱和尾部基本上没有中弹。教授指出机舱和尾部中弹的飞机根本没有机会回来,他们不再这个样本内。
  
 人们普遍相信事情会自然而然地往好的方向发展,在短时间内,他相信事物是随机的,但是长时间内他就不相信事物有随机性了。例如某人昨天花1000块钱买了一只股票,今天涨到了1万块钱,这个时候大家会认为是走运的,而如果三年前就买了这只股票,已经投入市场,今天已经赚了1万块钱,很多人便会认为这不是靠运气。
  
 避免随机性误区技巧:
  
 ①避免路径依赖
  
 我们之所以会死守一个观念,仅仅是因为我们为这个观念投入了较多时间,这样,我们觉得很有价值,舍不得轻易放弃。就是这样先入为主的思想,固化了思想。我们主要理性对待外界环境,遇事多角度思考,及时调整,切记不要被所谓的面子绑架。
  
 ②学会屏蔽噪音
  
 投资,在选定投资方式后,要尽可能地少看收益、年化率。整天关注这些的人觉得自己掌控了某种节奏,但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随想
  
 认识了随机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反思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黑天鹅事件不可预测,但一定会发生。而生活中虽然存在着随机性,但黑天鹅事件似乎告诉我们,尤其是有一身本事却没有伯乐的人,应该做好当下的事,积蓄力量,不要相信运气说。

阅读《随机漫步的傻瓜》

4. 《随机漫步的傻瓜》

第9章 买卖证券比煎蛋容易
  
 
  
 一、为什么能力欠佳的经理人中,仍然有少数人的绩效记录很好?
  
 有些人的特质恰好暂时很适合当时的随机结构,因而能够存活。
  
 
  
 即使是停住不转的时钟,一天也有两次正确的时候。
  
 
  
 市场的波动会助长坏投资决策,在波动性的影响下,一群能力欠佳的经理人中,仍会有少数人可以获得极其亮眼的绩效记录。
  
 
  
 
  
 二、原始样本量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原始样本量也就是母群体的原始规模决定了幸存者偏差。
  
 
  
 一个人过去赚到钱这个消息,本身既无意义也不重要。我们必须知道他所属群体的规模。
  
 
  
 换句话说,如果不知道曾有多少经理人尝试过且失败,我们就没有办法评估绩效记录的有效性。
  
 
  
 说得更具体一些,在某个市场中,绩效记录杰出的经理人数目多寡,主要取决于当初选择这一行的经理人数目,至于他们每个人的获利能力,影响其实没那么大,它同样取决于市场的波动性。
  
 
  
 
  
 三、想想为什么人们沉迷于数据挖掘技术?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成功全凭实力,毫无侥幸,只有失败时才会认为是运气使然。
  
 
  
 在这个遍布随机性的世界里,我们总能在没有规律的地方找到规律。
  
 
  
 我们拥有的数据越多,淹没在里面的可能性越高,人们往往漠视归纳法问题。
  
 
  
 运用数据探索,在一组可能行得通的操作法则中寻找幸存者,在运气的作用下,尝试的次数越多,找到一个非常适合过去数据的法则的可能性也越高。
  
 
  
 从根本上来说,人们沉迷于数据挖掘技术,其实是犯了证实偏见的谬误。
  
 
  
 为了避免证实偏见,我们要学会证伪检验,而幸存者偏差使我们只看见赢家,因而对运气持有错误的看法。
  
 
  
 所以,起初的样本数量十分重要,时间会消除随机性的恼人影响。
  
 
  
 
  
 四、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不要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有时候只是时间点上的巧合。
  
 
  
 过去并不代表未来,没有因果链支撑的相关性毫无意义。
  
 
  
 笑来老师在课程里提到过:长期主义是做任何事情的底层操作系统。
  
 
  
 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长期主义者,把宝贵的注意力放在个人成长上,因为,时间会消除随机性的恼人影响。
  
 
  
 
  
 五、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哪句话?
  
 医学研究无法证实鲍林的说法,但一般人对此却充耳不闻,他们宁可相信“诺贝尔奖得主”的证词,即使他没有资格讨论和医学有关的任何事情。
  
 
  
 我的思考:
  
 这样的做法明显是犯了误用权威的错误,就是把权威归属于并不属于它的某个人。
  
 
  
 鲍林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化学研究方面,他是个权威,然而,在医学领域,他的观点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为了避免误用权威的谬误,我们要查实所引用的权威的意见,一定不要被光环效应所影响。

5. 共读《随机漫步的傻瓜》第十天

阅读任务:第9章:买卖证券⽐煎蛋容易
  
  
 打卡任务:
  
 一、为什么能⼒⽋佳的经理⼈中,仍然有少数⼈的绩效记录很好?
  
 答:因为存在幸存者偏差,有些能力欠佳的经理人中,仍然有少数绩效记录良好完全是因为运气。
  
 通过蒙特·卡罗发生器掷出硬币的实验,从1万个经理人中进行实验,发现五年后仍然有313位经纪人连续5年获利。注意,这里的样本数量是10000名投资经理人。其实,这313位经理人良好的绩效记录,纯粹是靠运气得来的。
  
 又如,利用蒙特·卡罗发生器从罐子里取球,第五年仍然有184人取出黑球,从而获利。错存活下来的经理人只占原始群体的2%不到。
  
 因此,这里有两个有违直觉的两个结论:
  
 第一个:一群能力欠佳的经理人中,仍会有少数人获得极其良眼的绩效记录。事实上,由于波动性的关系,其中有些人会赚到钱。由此可见市场的波动反而会助长坏投资决策。
  
 第二个:我们所关心的绩效记录的最大期望值,受原始样本的大小影响较大,受美味经理人运气影响较小。换句话说,某个市场中,绩效记录杰出的经理人数目多寡,主要取决当初选择这一行而没去做牙医的经理人数目;至于他们每个人的获利能力,影响则没那么大。它同样取决于市场的波动性。
  
 但,时间会消除随机性。
  
 二、原始样本量在其中发挥什么作⽤?
  
 答:原始样本量越大,随机性越强。
  
 幸存者偏差取决于母群体的原始规模。一个人过去赚到钱这个信息,本身既无意义也不重要。我们必须知道它所属群体的规模。如果原始群体只有10个经理人,那么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把一半的积蓄交给表现优异者。如果原始经理人有1万个经理人,那么就不必考虑。
  
 三、想想为什么⼈们沉迷于数据挖掘技术?
  
 因为人们一旦遇到数据,尤其是一大堆数据都证明某某方法是正确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失去宝贵的十分强烈的怀疑精神。
  
 四、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答:注意市场的随机性,注意成功的随机性,注意群体规模,越小越好,越小的规模里面出现的优秀者才最有可能是真正的优秀者,注意遍历性的性质,注意市场的波动性,注意逆向选择,不要太依赖数据,不要被业绩数字愚弄,随机现象看起来不随机,癌症被治愈也有可能是运气!认识科学知识中的偏差,意识到书评的偏差,不受书评的影响,更不要受媒体评论的影响。
  
 五、印象深刻的⼀句话是哪句话?
  
 务必牢记,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成功全凭实力,毫无侥幸,只有失败才会认为是运气使然。

共读《随机漫步的傻瓜》第十天

6. 《随机漫步的傻瓜》读后

我是不是可以说了,这是一本好书。
  
 因为到书没多久,就看完了它;因为看完它之后,我还买了作者的另一本著作《黑天鹅》;因为看的时候,在书上划了那么多的线;因为看了一半的时候,忍不住摘抄了三页笔记;因为读完这几天,和别人交流了三次(尽管是单向地);因为我还去豆瓣看了别人对它的评价,去喜马拉雅听了人家的书评。
  
 
                                          
 
  
  
 为了本人这么多的付出,它不能不是一本好书啊。其实,你已经看出来了,上面俺这说法很有问题呢——当然,是人们常犯的毛病,逻辑不通。
  
 当然,人们还会犯固执的毛病,固守自己的观念不敢改变(好像改变自己的看法就是背叛一样。好像你辛辛苦苦养大了的孩子当然要爱他一样。如此说来,付出这么多读一本书觉得这本书很好,居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虽然逻辑不通)?)当然,人们还会犯许多毛病,比如不懂概率忽视概率。
  
 
                                          
 
  
  
 是在读《投资最重要的事》时看到此书,赶紧买了来看,一看就不忍释手,一口气读了完(这一口气是按照俺的标准,用了三个星期而已)。
  
 202页的小书,充满能量。正如书的副标题所说,“发现市场和人生中的隐藏机遇”,发现机遇倒不一定,理解市场和人生中的一些道理,至少差不多是可以做到的吧。
  
 其实,作者一本书就讲了一件事,概率,随机性。它在市场、科研、医疗、日常生活中,是怎么一个表现,如何对待。
  
 
                                          
 
  
  
 人们往往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而看不到没有发生而有可能发生的事,而这两者的加和才是真相。如此,人们就常常以成败论英雄,给已经发生的现象找原因恰好是人的天性,虽然这原因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而成功者就要找到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一二三四五,这一二三四五,不一定是他成功的原因,但这一二三四五一定是容易说出的道理,“容易理解的事情,也容易表达清楚,说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也许,很大可能,他成功的原因只是因为,运气。
  
 玩俄罗斯轮盘赌,总有人走好运,有人走霉运。也许你连续走好运,但不会一直走好运,如果不考察未实现的结果,就不能看懂那些已经实现的结果,在历史下求和,长期来看,所有事物都趋向它本身的性质,概率。如俄罗斯轮盘赌,好运霉运都有相应的概率。而生活,比俄罗斯轮盘赌,邪恶多了。
  
 “神看到未来的事情,凡人看到眼前的事情,聪明人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概率不容易看清楚,即使看清楚了人们也不一定按照适当的策略去行事,因为人还是感性的动物,有感情会冲动(这当然也是动物生存的必须)。当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结果到来时,尽管去优雅有度地喜怒忧思悲恐惊去吧,只需心无挂碍就是了。
  
 听起来多像儒家或佛教的教导,也许它就是了,或者是我读完书想多了?
  
 是了,豆瓣对本书的评价基本上是好评和差评各半。差评的理由里有一条是翻译有问题,我以自己一贯还算挑剔的阅读经历保证,本书的翻译貌似没有任何问题。所以,我对那些差评持保留意见喽。一本能给人如许多启发的一本书,算是一本好书吧?

7. 共读《随机漫步的傻瓜》第三天

阅读任务:第2章:奇特的结算⽅法
  
  
 打卡任务:
  
 一、为什么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王败寇)?思考俄罗斯轮盘赌的例⼦
  
 答:不能以成败论英雄的原因有:
  
 其一,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十分英勇,而不是因为战场上的成败。
  
 其二,历史分为已经发生的历史和未发生的历史。
  
 其三,那些成功的人士其实只是转盘赌博中的幸运儿罢了。不管是战争、政治、医疗还是投资,我们都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而必须以“假如历史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的另类成本来论成败。我们不能单凭结果评价一项决策的优劣。
  
 其四,玩俄罗斯赚钱的赢家和输家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赢家运气比输家好而已,实际上他们成功或失败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人们普遍只看到财富的表象,却不探究来源。俄罗斯转盘的赢家,也很可能被家人、朋友和邻居当作榜样。
  
 其五,通过玩俄罗斯转盘赚来的钱,价值不同于靠辛勤努力和娴熟的牙医技术赚来的钱,虽然两者的金额相同,能买相同的东西,但前者的随机成分比后者高。即我们所看到的成功是分成两类的,一类是随机性的结果,一类是通过辛勤努力的结果。我们需要学会探究其成功的来源。
  
 其六,现实生活比俄罗斯转盘邪恶多了。俄罗斯转盘只有6发子弹,而现实生活却能够装很多发子弹。生活中的陷阱很难通过肉眼观察到,因此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玩上了披着其他事物外衣的俄罗斯转盘。我们看到有人赚取巨额财富,却没看清楚操作原理,因此不知道他们承担的风险,也没看到输家。反过来说,玩俄罗斯转盘的输家变成了赢家,那输家就成为了英雄。
  
 因此,玩俄罗斯转盘的赢家只是运气足够好而已,运气好就是赢家,运气不好,就是枪下的亡灵。这是一个随机事件而已,不能以运气的好坏来评论一个成功的人是否是英雄。我们要培养数学思维,利用数学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我们需要学会另类的计算方式,而不是只看财富的表象,要明白真理和大部分概率的结果完全违背直觉。除此之外,我们不能拒绝考虑历史另类发展的危险性,而是要从严谨的数学角度表现的对市场随机结构和波动性的深邃见解。
  
 二、如何判断⼀个“成功⼈⼠”是真成功,还是假成功?
  
 答:能够通过时间的检验的成功人士才是真的成功。比如洛克菲勒家族,巴菲特,查理·芒格这样的成功人士才是真的成功。
  
 基于本书内容的话,可以从书中列举的两个“老板”来论证着真成功与假成功。
  
 老板一:肯尼。典型顾家男人,在公司赖以成名的金融衍生产品方面一窍不通,太过正经八百,看起来冷静慎重、有话直说,懂得如何在交谈时让对方轻松自在,能言善道,谈吐优雅,善于聆听,深受上司喜爱。尽管他看起来相当保守,但实际上却是一颗完美的定时炸弹。肯尼最后的结局是离职。
  
 老板二,帕特里斯。喜怒无常、脾气火爆、性子很急。他喜欢把部下训练成乐于冒险犯难的人,他只关心发生器,完全不顾成果。他拥有梭伦般的智慧,了解随机性,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他会留意可能导致投资组合炸毁的无形风险,他十分尊重科学,在科学家面前毕恭毕敬。作者与他共事以后约十年,他出乎意料地出现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场,坐在会场后面对作者微笑。帕特里斯“笑到最后”。
  
 从以上两位“老板”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像肯尼一样不懂的尊重科学,不懂的留意风险,不懂的随机性的人只能是一时的成功,是假成功。而像帕特里斯一样拥有个人智慧,了解随机性,崇尚科学,不断成长的成功者才是真的成功。
  
 三、印象深刻的⼀句话是哪句话?

共读《随机漫步的傻瓜》第三天

8. 读《随机漫步的傻瓜》

《随机漫步的傻瓜》是塔勒布的一本畅销书。这本书提醒我们:人的成功到底归咎于运气,还是归咎于努力?其实运气和概率是不容忽视的。很多时候,看似非常确定的事情,也只不过是概率里的随机漫步而已。
  
 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幸运者都可以吹牛皮说是因为自己做了某些事,所以才成功。我们要懂得分辨这些人;
  
 每个人赚的每一块钱价值都不等,我们要考虑历史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
  
 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因为你看待事物的眼睛可能不对;
  
 当我们在判断一件事物的时候,周围会出现很多的噪声,这些噪声每一句单独拆开来似乎都能影响到最后的结果,但其实它们都只是沧海一粟,谁也影响不了结果;
  
 真正好的交易员,是那种熬过数次坏年景也不会有多少收益波动的,所以你在好的年景里几乎发现不了他们;
  
 进化也有可能是随机的,不一定会向着更好更适应的方向发展;
  
 在财务上,正面稀有事件的收入往往是理论上无上限的,而负面稀有事件却往往是毁灭性的;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环境、市场、形态甚至是作弊者,我们将其看成一样,然后统计到一起,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人们真的是够理性,当一种交易规律被统计出来的时候,它早已不起作用;
  
 世上根本没有永远正确的理论,只有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和尚未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
  
 随机性越大的事,参与者越多,就越容易出幸运的猴子;
  
 因果关系非常复杂,就某个结果来说,我们很难说是某个单独的原因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