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犹豫: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2024-05-05 05:01

1. 20 犹豫: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这一讲我们展开来聊聊,在认知和决策环节,我们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我要给你讲八个字: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这一讲,我要带你用概率的底层思维,来重新理解应该怎么去认知,如何作决策。有了概率思维,你就能从“理解这件事很重要”,进化成“我知道该怎么做”。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认知和决策。
  
 我说认知要保持灰度,那什么叫灰度呢?灰色是处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中间地带,有深灰、有浅灰。 所以当我们想要准确描述它时,需要给它加上一个百分比。 
  
 要想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我要带你来看一个有趣的案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铜价下跌厉害,加拿大因迈特矿业公司,在美国一个铜矿经营困难。所以,总公司想关闭这个矿,但也面临了很多阻力。这个矿有超过1000名矿工,几乎是当地唯一的生意,要是关了,会给当地经济造成很负面的影响。而且关矿就等于承认决策失误,管理团队为了保全名声也不愿意关。除了关闭铜矿,还有另外两个选择:第一,是不在本地炼矿,把矿石运到加拿大,用新式熔炉提炼。第二,是继续向北挖矿。因为这个铜矿的北部,可能还有很多矿藏。高管偏向于关掉,矿区经理偏向于继续经营,各方吵得不可开交,都想说服对方,会议开了几个小时,毫无进展,大家都很沮丧。
  
 你看,是不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像?一个难题出现,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每个选择都各有利弊,很难一下子理清。这时候,咨询公司有一个叫马丁的小伙子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选择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成为正确的答案?”这就有意思了,小伙子一下子点中了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在讨论选项的时候,都犯了一个错误,每个人都急于证明自己的选项是最好的,然后试图说服对方。
  
  讨论是一个认知过程。我们刚才说了,认知要保持灰度,就是要全面评估各种选项的可能性。如果每个人都固守自己的观点,就变成“黑白认知”了 ,大家死守自己的认知,反对别人的认知,而没有人真正去思考,每个方案的可行性、成本和收益。这个会议当然就没法进展下去了。提出了这个问题的马丁,后来做了罗特曼商学院的院长,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马丁的办法高明在哪儿呢?他提倡对每一种可能性进行分析,我们把不确定的部分尽可能确定下来,罗列出来。这样就能理性地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之处。一旦你开始这样想问题,你的思考方式就会转变。他把我们从立场之争、非黑即白的对错之争,拉到了对事实的判定。认知阶段不要非黑即白,别把讨论方案变成了坚守立场。
  
 当人们从“黑白认知”转为“灰度认知”,局面立即发生了转变,三个选项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把矿石从海上运往加拿大这个选项,听起来不错,但一算账,费用太高了,远超预期,所以只能放弃。另外一个选择是扩大矿区,看起来也很有吸引力,但从技术上一研究,发现新旧矿脉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岩壁,打穿的成本太高了,所以也不可行。到最后大家发现,尽管“关掉铜矿”很艰难,却是唯一可行的选择。经过“灰度认知”这个过程,连反对者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黑白决策。
  
 当我们拥有一个观点时,不管多么自信,不管自己多么喜欢这个观点,都要意识到,这个观点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个观点的可能性到底是多大呢?这个数值,是介于0和100%之间的,这就是灰度认知。 灰度认知的底层是概率思维。不管你的某个信念多么坚定,都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概率数值。 
  
 我们总有一个错觉,认为厉害的人做什么都能成功,其实并非如此。
  
 达利欧的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其实他犯过很多惨重的错误。这使得他重新制定了公司作决策的方法,也就是后来被很多人提及的可信度加权。用了这个方法,桥水基金的投资决策质量大大提高了,而且非常稳定。这个方法非常有价值,虽然《原则》这本书很火,但真正理解这个概念的人很少。我觉得很有必要好好解释一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对灰度估值”的决策方式。
  
 具体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加权”的意思就是“乘以权重”,举个例子,你要开一个家庭会议,就要不要买洗碗机表态,但是每个人的意见权重不一样,比方说太太的权重是50%,老公的权重是25%,小孩的权重占25%。最后统计的时候,太太的一票,就相当于老公的两票。
  
 听起来很简单吧,其实达利欧在桥水基金采用的工作方法就是这样:这群专家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根据每个人过往的表现不一样,给每个人的意见权重也不一样,对于那些能力更强的决策者的观点,赋予更大的权重。最后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一个群体意见。
  
 2012年,桥水基金公司内部讨论关于欧债危机的决策难题,结果意见形成分歧,一半儿的人认为欧洲央行会印更多钞票来购买债券,另外一半儿人则反对。怎么办呢?运用可信度加权的分析系统来打破僵局。这不是无差别的民主,也不是独裁,而是把每个人的可信度纳入考量。
  
 具体办法是,他们先用自己发明的集点器工具,收集大家对一个问题的不同想法,可能会收集好几十种。然后其他人就可以对你的想法打分,比如达利欧就说,一个实习生对他的想法打了3分,而满分是10分,也就是很差的意思。但是因为这个实习生的资历比较浅,他打出来的分数权重不会太高。可能另一个权重高的人,赞同达利欧的这个想法,这个想法的得分依旧会比较高。就这样,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再算出来这些想法的得分,最后得到一个群体决策的结果。这就是一次可信度加权决策程序。后来,桥水基金果然正确预测出欧洲央行会印更多钞票。
  
 独立思考是很重要,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但更好的办法是有一群独立思考者,对他们的判断进行加权。你就会长期得出比任何一个人,质量更高、更稳定的判断。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叫黑白决策。黑白决策就是要敢拍板,作出非黑即白的决定,不要模棱两可、犹豫不决。决策者是要为其他人负责的。就像在战场上打仗,指令必须清晰,黑白分明,不能含糊。这就是领导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对于决策者来说,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告诉伙伴们,这件事做还是不做。
  
 其实,做好了灰度认知,黑白决策也不是什么难题了。从达利欧公司的决策方法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一群专业人士的意见加权,远远比一个人更可靠。所以,我们可以为自己打造出一个专家意见团,在不确定的复杂决策面前,提高我们的胜率。
  
 在现实中,我们要敢于决策,不要犹豫不决。只有作出决策,人生才会在你的面前展开。
  
 首先要给2家医院打可信度分数:打分的维度包括医院的权威性、科室的权威性、医生的权威性这些维度,其次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再找一家医院级别高、科室专业和医生级别高的检查(引入第3方医院)——多收集了一家医院的信息,然后3家医院再行打分,这样很容易就知道是否得了重病了。

20 犹豫: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2.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这是罗胖在60秒语音里提到的一个概念,乍一听,不明觉厉。什么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呢?
  
          认知能力越高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就越是灰度,即不黑不白的。比如一个高水平的经济学家,是不会动不动就做明确预测的,反而是低水平的人什么都敢说。但是一个人想要生活的好,事业好,每天面对的其实是大量具体的决策。决策是不能灰度的,必须在两难中坚持拍板,非黑即白。所以叫黑白决策。
  
  
 
  
         举个栗子吧,看天气预报,预报员会说明天降雨概率80%或者30%,这就是一个灰度认知。但是作为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我们想知道的是明天会不会下雨,我出门要不要带伞,你看,这就是黑白决策。
  
         的确如此,知道是一回事,能否决策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罗胖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他有次去参加一个美术展,认识了吴洪亮,他是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馆长,也是齐白石研究会的会长,是国内研究齐白石的大家,罗胖就问他现在齐白石的画作价值上亿,平时会不会帮别人鉴定真伪?吴洪亮说他从来不干这个,不是因为他清高,而是他觉得自己真的干不了,因为去看画的时候,他只能告诉人家这个画有七分像是真画,但是买画的人是要付出上亿人民币的,这“七分像”让人家如何做决策呢?买对了,皆大欢喜;万一是假的,这个损失谁都无法承担。你看这就是典型的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很多财经记者采访了无数个创业家,在创业方面的认知肯定也积累了不少,但是你让他自己创业试试,还真未必能成功。
  
 
                                          
        今天早上刚听了李翔商业内参中讲的如何让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形成习惯的音频,形成习惯的前提有两点,第一对产品的使用是高频刚需的,第二,对产品有可感知的用途。即明确知道这个产品和其它产品有哪些不同,这个产品有哪些好处。另外还提到一本书《上瘾》,书中提到了一个上瘾模型,包括四点: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谢和投入。
  
  
        简单解释下,触发就是通过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来引发用户的关注,用户产生动机的关键是内部触发。 要想产生内部触发,需要去满足或迎合用户的某种情绪。比如,负面情绪就是一种强大的内部触发。中国互联网界很多产品经理经常讲,做产品就是在研究贪嗔痴,就是这个道理。孤独可以触发用户去使用社交网络;无聊能触发用户去玩电子游戏;压力过大可以触发用户去电子商务网站买买买。 所以,从电子邮件到Facebook、微信,都是成功的习惯养成型产品。用户不断地刷邮件、Facebook或微信,可以逃离眼前的现实,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行动的核心动机是把握住人们内心中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追求希望,逃避恐惧;追求认同,逃避排斥的心理。推特联合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曾经说过:“选取人性中的某种欲望,最好是让人魂牵梦萦的一种欲望,然后利用现代科技满足这种欲望。”有了欲望,就有了动机。产品能满足这种欲望,就有了成功的前提条件;
  
       多变的酬谢包括社交酬谢,猎物酬谢和自我酬谢。比如在网络游戏中,你打怪升级,驰骋疆场,不仅获得了心理上的成就感,系统还会赠送给你武器和金币,让全服的人知道你很牛,还可以去更高级的地图继续打怪,从而获得更多的酬谢;
  
  
        投入是指用户投入时间,精力,情感甚至是金钱,让用户形成习惯和依赖性。心理学上有个“宜家效应”,宜家会让顾客自己选择喜欢的家居产品,自己下单,自己去仓库根据清单拿货,如果你想自己组装,完全ok。因为用户参与并投入到全过程中,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喜爱。所以宜家家居风靡全球。
  
        你看,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对上瘾模型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是你现在敢说我要自己亲手做一款产品吗?相信大多数人是不敢的,做与不做中间横跨的不仅仅是认知,还包括很多,比如资金,时间,精力,人脉,市场容量,用户需求等等很多方面。所以说,有了认知,能否决策还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可能会说,既然如此,有了认知还是不敢决策,那认知升级就没用了吧?其实不然,学习并升级自己的认知是让我们在面对决策的时候不必害怕未知,不必殚精竭虑,不必杞人忧天。所以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学什么都有用,但是无论你学到什么都不能保证你一定可以成功。
  
                                                                        2017.10.22

3.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文/存美
  
 
  
                                    
 很多人认为,那些大佬们,那些厉害的公司,他们做一些重大决策就会比常人容易,且一步到位,认为厉害的人做什么都能轻易达成目标。
  
  
 其实,并非如此。
  
 我之前有就关于做决策,零散的输出过自己的观点,大致意思就是:看起来很牛逼的决策,都是经历了一番激烈讨论,意见对立,折腾,或许在最后一刻才出来的。
  
 今天接触到的8个字,很好的解释了这个内容,那就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有四个重要的点: 感知-认知-决策-行动。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区别,往往就是跳过了中间两个步骤,直接从感知跑到了行动。
  
  
 灰度认知的要点,就是在认知阶段,别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非黑即白的争吵上,而是对每个选项进行灰度数值的确认。
  
  
 说到这里,想到了一本书,叫做《第三选择》,通常,我们在谈判时,都会就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去认同自己的观点,然而,还有一种选择就是第三选择,那就是我们一起去合作,达成一个我们共赢的结果。
  
 这个讨论的过程,也是灰度数值确认的过程,理性确认灰度数值,才有最后的“黑白决策”。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具有不确定性,包括这句话本身。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只有容忍不确定性的存在,用灰度的方法去认知,去尽量测量它的灰度数值,才可能向真理逼近一步。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4. 灰度思考,黑白决策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让人醍醐灌顶的话,尤其一些成功企业家的话,
  
 如任正非说过: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争。这句话好有道理,对呀,一线人员最掌握现场的信息,他们不指挥战斗,谁指挥战斗。
  
 可任正非也说过,“砍掉高层的手脚、中层的屁股、基层的脑袋”,这个好像也很对,局部取胜重要,全局取胜更重要,为了全局牺牲局部也是有的,所以高层负责指挥,基层应该负责执行。
  
 两者似乎都对,可他们却是矛盾的。
  
 于是很多人就陷入了这样的一种纠结,“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亦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很多道理都是矛盾的,人们不知道听那一个好,如很多俗话本身就是矛盾的:
  
 可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其实这个世上,那有绝对正确的道理,或者说,很多事情从来不是对错之争,而是程度的不同、多少的不同,甚至成本的不同。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不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这就叫“灰度思考”。
  
 华为的任正非非常推荐灰度思考,他说:管理的灰度,是我们的生命之树。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合理的掌握合适的灰度,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和谐,这个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灰度思考很宝贵,很重要,它让人开始考虑数量的不同、概率的不同,这是思维更加成熟的表现,但仅仅这些就够了吗?
  
 当然不够,因为你可能陷入另一个低效的状态——犹豫,议而不决,解决这处问题我们还需要:黑白决策。
  
 黑白决策,意味着我们总要选择,而且果断一些,因为这个世上从来没有完美的选择,有选择或不选择才能开启下一步。
  
 选择了才能行动,行动了才有结果。改变命运的不是决策,结果才是。如果我们陷入了选择恐惧症,就谈不上改变。
  
 为了让自己不纠结,可以给自己的选择设置一个时间底线,再等多长时间我一定选择,或者再做多少次我就放弃了等等。
  
 决策,是面对未来的冒险,未来一定是有风险的,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了。决策,是开启行动的钥匙,不行动,人永远是那个怂样。
  
 没有完美的决策,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意味着形成了闭环,犹豫表明你一直在原在踏步。
  
 灰度思考,黑白决策,每个人都应该习得的一种思维习惯。

5. 灰度认知与黑白决策

        近日,看了万维钢老师《佛畏系统》一书中有关逻辑学的内容,其中一小节说的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颇有启发。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其中有很多灰色地带,所以我们必须有灰度认知。但如果要做事情的,却不能是灰色的,比如说公司对个项目的可性研究的结果是有60%的机会成功,最后,投不投这个项目,就必须有一个决定,要么投,要么不投,不能只投60%,这就是黑白决策。
  
 “思圆行方”,思维是圆的,行动是方的,既有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达到这样境界的人,才可以托付大事。但怎样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这里面是有逻辑的。
  
  
 1,要讲原则
  
 讲原则,你才能讲逻辑,你才是讲理的,你的话才值得听,你的行为才是可预期的,别人才会跟你合作。如果一个人没的原则,什么事都做得出来,那是绝对不可信任、不合作的。讲原则,最符合逻辑的做法,是效法数学。数学讲“公理”,就是无须证明的事实,是逻辑推导的起点。比如欧几里德,就是从五条最基本的公里出发,推出整个平面几何学。人生原则也应该构成一个合理的逻辑体系,最好能从几条基本原则出发推导出自己的整个行动指南。怎样找到自己的原则呢?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地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认为?一直追问到没有为什么、我就相信这个为止——这个就是你的原则。这个就是我们的底层逻辑,或第一性原理。
  
 从最底层的几个原则出发,去随时审视和判断自己的决策,你的行事就会非常笃定。
  
  
 2,灰度认知
  
 但话说回来,我们能不能用原则指导我们的一切行为,让每个决策都那么有逻辑呢?答案是不可能,我们要有灰度认知。所谓灰度认知,就是说真实世界上的有些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逻辑。比如说你决心戒酒,碰上对你有知遇之恩的老朋友见面,对方邀你喝一杯,那你喝不喝呢?喝了有违自己的意愿,不喝情理上说不过去,酒喝多了有害,但是不喝与喝多之间有个灰度。哪怕从纯逻辑来讲,这里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3,黑白决策
  
 所谓黑白决策,就是那怕不符合逻辑,也要划线。高考录取要划分数线,比如,清华的录取分数线是680分,679分就不行。这一分之差完全可以用偶然来解释,可能考679分的同学平时学习的成绩比考680分的同学更好。这不完全符合选择高水平学生的逻辑,但是没有办法,大学只能录取这么多的人,就只能有这么一条线。
  
 天气预告今天有40%的概率下雨,你要么就带伞、要么就不带伞。而像喝酒、吃零食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外界要求,都是对自己的约束,怎样办呢,关键的思想叫作“缓冲区”,你划线要白与黑之间留一个缓冲区,由白转灰而再转黑。在缓冲区,你还是安全的。你的坚持、你的原则、你的纪律,应该在缓冲区之外。比如你很喜欢吃饼干,但又怕吃饼干影响你减肥,你该怎样办?如果每天吃三块太多,吃两块在行与不行两可之间,那你就规定自己每天吃一块。一块饼干绝对是安全的,偶尔越线其实也问题不大,但这条线存在会让你越线时感到内疚。
  
  
 4,原则性与灵活性
  
 黑白决策保证了原则性,但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灵活性,划了线就寸土不让,那也不能叫灰度认知黑白决策,因为这跟黑白认知黑白决策没区别。
  
 很多书有介绍过华为的灰度认知黑白决策,讲究的是中庸。中庸就是有灰度认知,就是在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讨价还价。比如说,一方认为应该增加社会福利,另一方则认为应避免滥发福利。表面上双方针锋相对,但坐下来一谈,其中一方虽然反对滥发福利,但其它也是赞同提供一部分福利——最起码来说,对战场上受伤致残的士兵,国家还是要发福利的,事实上,双方的分歧就不是本质的问题,而是怎样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双方就是找灰色地带中的一条线,认识到这点,我们就有了讨价还价的可能性,不至于势成水火。有原则,但可以为了更高的原则可以谈,这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但这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自己斟酌,相当难。

灰度认知与黑白决策

6. 灰度思维 黑白决策

     今天的阅读学到了新名词。马化腾非常崇尚的一种管理理念——“灰度思维,黑白决策”。它的意思是我们在下定论的时候要非黑即白,也就是要有准确的决策指令;但是思考的过程可以是有规律的,有弹性的。李小萌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于亲子教育中,亲子关系也可以“灰度思维,黑白决策。因为教育不该是铁面无私的,总需要有一个柔软的余地,大人要是在适当的时候有所退让和妥协,这样教育的效果回远远好于步步紧和铁面无私。 
  
  
      教育孩子时,给孩子所谓的“开后门儿”,就是给予孩子一种弹性的、宽容自由的范围,以便激发他们的潜力,创造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主动学习的品质,如果我们能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开后门儿,孩子就会觉得格外的感激。他们由此能切身的感受到温暖与安全感,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很疼爱自己的,才能更为自信从容的面对世界,也才有能力更为灵活的处理与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7. 灰度认知与黑白决策

 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有四个重要的点,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区别,往往就是跳过了中间两个步骤,直接从感知跑到了行动。所以,想要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认知和决策两个环节至关重要。可以用概率的底层思维,来重新理解应该怎么去认知,如何作决策。有了概率思维,就能从“理解这件事很重要”,进化成“我知道该怎么做”。
   认知要保持灰度,那什么叫灰度呢?灰色是处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中间地带,有深灰、有浅灰。所以当我们想要准确描述它时,需要给它加上一个百分比。灰度认知,是指你在分析选项的阶段,先不急于作非黑即白的判断,保持一定灰度,这个灰度最好有一个数值。黑白决策,是说我们在形成最终决定时,必须有一个黑白分明的选择,不能模棱两可。
   但现实中,我们恰恰容易把两者弄混,在认知环节非黑即白,在决策环节犹豫不决。
   当我们对某个事项进行讨论时,常常是每个人都急于证明自己的选项是最好的,然后试图说服对方。而讨论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应该保持灰度,就是要全面评估各种选项的可能性。如果每个人都固守自己的观点,就变成“黑白认知”了,大家死守自己的认知,反对别人的认知,而没有人真正去思考,每个方案的可行性、成本和收益。这个讨论当然就没法进展下去了。
   我们应该提倡对每一种可能性进行分析,我们把不确定的部分尽可能确定下来,罗列出来。这样就能理性地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之处。一旦开始这样想问题,思考方式就会转变,就会把我们从立场之争、非黑即白的对错之争,拉到了对事实的判定。认知阶段不要非黑即白,别把讨论方案变成了坚守立场。   灰度认知的秘密是什么?在认知阶段,别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非黑即白的争吵上,而是对每个选项进行灰度数值的确认。当我们拥有一个观点时,不管多么自信,不管自己多么喜欢这个观点,都要意识到,这个观点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个观点的可能性到底是多大呢?这个数值,是介于0和100%之间的,这就是灰度认知。
   灰度认知的底层是概率思维。不管你的某个信念多么坚定,都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概率数值。对此有一个延伸就是 可信度加权 。“加权”的意思就是“乘以权重”,举个例子,有一群专家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根据每个人过往的表现不一样,给每个人的意见权重也不一样,对于那些能力更强的决策者的观点,赋予更大的权重。最后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一个群体意见,运用可信度加权的分析系统来打破僵局。这不是无差别的民主,也不是独裁,而是把每个人的可信度纳入考量。
   就这样,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再算出来这些想法的得分,最后得到一个群体决策的结果。这就是一次可信度加权决策程序。独立思考是很重要,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但更好的办法是有一群独立思考者,对他们的判断进行加权,就会长期得出比任何一个人,质量更高、更稳定的判断。
   黑白决策就是要敢拍板,作出非黑即白的决定,不要模棱两可、犹豫不决。特别对于决策者来说,是要为其他人负责,就像在战场上打仗,指令必须清晰,黑白分明,不能含糊。这就是领导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对于决策者来说,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告诉伙伴们,这件事做还是不做。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具有不确定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具有不确定性,包括这句话本身。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只有容忍不确定性的存在,用灰度的方法去认知,去尽量测量它的灰度数值,才可能向真理逼近一步。灰度认知,就是开放地考虑各个维度的选项,并赋予权重。黑白决策,就是根据计算结果,给出清晰果断的选择。
   其实,做好了灰度认知,黑白决策也不是什么难题了。在现实中,我们要敢于决策,不要犹豫不决。只有作出决策,人生才会在你的面前展开。

灰度认知与黑白决策

8. 灰度认知和黑白决策

在处理事情的不同阶段,要执行不同的策略。
  
 灰度认知,就是在评估选项的时候,保持开放性,不要先入为主,不要急着做非黑即白的判断,保持一定的灰度,这个灰度最好有一个数值。
  
 黑白决策就是敢于在迷雾中做决定,按下按钮并承担后果。
  
 现实中,我们容易颠倒,在认知环节非黑即白,在决策环节犹豫不决。
  
 所以我们常常被束缚,所谓的自由,不是在黑白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可以放弃这样被规定好的选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