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荣誉和成果

2024-04-30 05:41

1.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荣誉和成果

作为研究型学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直秉承追求卓越的办院宗旨,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生科院的毕业生以其素质高、基础厚、创新性强赢得海内外的赞誉,很多人已经成为欧美主要大学的终身教授。生科院具有从事创新研究的优良传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原生物系汤佩松教授就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和Science不断发表学术论文;我院杨弘远院士八十年代创立的植物离体受精技术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院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众多在欧美国家学有所成的年轻学者加入到生科院建设的行列,学院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主持3项国家“973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学术成果不断获得重要奖项,如杨弘远院士主持的“植物性细胞、受精及胚胎发生离体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朱英国院士主持的“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发现与马协CMS(马协A)选育和利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 目前全院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姿态,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武汉大学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荣誉和成果

2.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院院士1名,珞珈学者6名(特聘教授5名,讲座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湖北省创新团队3个,教授5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2人),副教授35人。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生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和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省一级学科优势学科,1993年获准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获准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面向农业、医学和环境重大问题的生物学研究”项目为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项目;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创新平台是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的两个科技创新平台;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命科学导论等5门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专业为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4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3.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简介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基础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承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较强,与企业和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联系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路。新生命科学大楼内建有200平方米负压达到P3级的专用实验室、100平方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GLP实验室,建有达到较高水准的发育生物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物技术和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省莲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氨基酸研究所和湖北省氨基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室;我院在该大楼之外还建有被国际专利组织认可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海南水稻繁育基地、植物温室、花山植物繁育基地等机构或基地。全院仪器设备总值已超过1亿元。  学院近5年来承担国家973、86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级各类项目400多项,获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专利30余项。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简介

4.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哪些教学设备?

学院建有仪器设备共享中心,拥有一流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条件,包括质谱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及分选型流式细胞仪、激光显微切割仪、膜片钳、微量热分析仪、超速离心机等大型仪器设备,建有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有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认可的国际保藏机构(IDA)--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还建有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室、植物生长温室,为进行生命科学各领域研究搭建了优良平台。

作为研究型学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直秉承追求卓越的办院宗旨,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所培养的毕业生以其素质高、基础厚、创新性强赢得海内外的赞誉,很多人已经成为欧美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学院具有从事创新研究的优良传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原生物系汤佩松教授就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和Science不断发表学术论文;杨弘远院士八十年代创立的植物离体受精技术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院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众多在欧美国家学有所成的年轻学者的加入,使学院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7项国家“973项目”,还承担数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项目等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学术成果不断获得重要奖项,如杨弘远院士主持的“植物性细胞、受精及胚胎发生离体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朱英国院士主持的“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发现与马协CMS(马协A)选育和利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舒红兵教授等完成的成果“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反应的信号转导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全院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姿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武汉大学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5.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什么演变历史?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93年武汉大学建校之初设立的培养博物学人才的格致学部,1922年成立生物学系,1978年成立病毒学系,1992年生物学系、病毒学系和生物工程中心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努力,特别是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生物学家,如汤佩松、何定杰、钟心煊、张挺、高尚荫、孙祥钟、余先觉、吴熙载、杨弘远、田波、朱英国、舒红兵等在此辛勤耕耘,使学院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学院。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院风和学风。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什么演变历史?

6.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介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93年武汉大学建校之1922年成立生物学系,1978年成立病毒学系, 1992年生物学系、病毒学系和生物工程中心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努力,特别是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生物学家,如汤佩松、何定杰、舒红兵等在此辛勤耕耘,使学院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学院。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院风和学风,现任院长宋保亮1。

7.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有哪些教学成果?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基础教学,突出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素质,激励个性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先后获得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6项,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

本院学生获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金奖和银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优秀奖1项,本院学生作为学校辩论队主力队员获得2010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总冠军,本院学生还获得第19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个人世界总冠军。学院现有本科生13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600余人。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有哪些教学成果?

8.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什么时候成立的?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93年武汉大学建校之初设立的培养博物学人才的格致学部,1922年成立生物学系,1978年成立病毒学系,1992年生物学系、病毒学系和生物工程中心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努力,特别是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生物学家,如汤佩松、何定杰、钟心煊、张挺、高尚荫、孙祥钟、余先觉、吴熙载、杨弘远、田波、朱英国、舒红兵等在此辛勤耕耘,使学院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学院。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院风和学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