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福利经济学内涵是什么?

2024-05-19 19:45

1. 社会保障的福利经济学内涵是什么?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实现的。我们将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称之为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多层次需要,相应安排多层次的保障项目。

社会保障的福利经济学内涵是什么?

2. 社会保障是一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制度安排对劳动者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1、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社会保障制度可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保证条件。这是因为,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运行。
2、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
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通过社会保障能使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从而为企业竞争和资源优化组合配置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3、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解决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扩展资料:
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2.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
4.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指政府对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废军人予以优待抚恤的制度。
5.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3. 社会保障是一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制度安排对劳动者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以基本生活、生命的必要保障,以维系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能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1.社会保障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社会保障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劳动力再生产遇到障碍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以基本生活、生命的必要保障,以维系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2.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通过社会保障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适当缩小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避免贫富悬殊,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能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3.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总需求的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期,一方面由于失业增加、收入减少,用于社会保障的货币积累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因失业或收入减少而需要社会救济的人数增加,社会用于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社会保障支出也相应增加。这使社会保障的同期支出大于收入,从而刺激了消费需求和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其作用则正好相反。4.社会保障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社会保障制度在产生初期或许主要体现出稳定和与调节功能,但发展到已经明显的具备了促进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二是能够加快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三是能够促进使社会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提高;四是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五是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另外,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透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5.社会保障具有互助的功能社会保障实质上体现了互惠互助以及在互惠互助中的他助与自助。社会保障采用责任分担机制,所以是一种以互助为基石并在互助中使风险得到化解的一种机制。除以上几大功能外,社会保障还具有防控风险、资本积累等功能。此外,社会保障可以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使劳动力流动渠道通畅,有利于调节和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本质是追求公平,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目标是满足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时必须以立法或法律为依据。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并实施的一系列社会保险法令为标志,经历了发展、成熟、完善、改革等不同时期,各国根据各自的政治、经济和人口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内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社会保障是一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制度安排对劳动者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4. 福利经济学理论解释了社会保障制服什么原则

福利经济学理论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什么原则:
普遍化原则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

5. 新福利经济学为什么是社会保障的主要的理论基础?其要点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0年代末期开始,学者们对旧福利经济学学说展开了争论。至50年代,在批判和吸收庇古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纳、卡尔多、希科斯、柏格森、萨缪尔森等。新福利经济学首先在方法论上提出了与旧福利经济学不同的效用序数论、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等分析方法,摈弃了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数效用论、庇古的收入均等化理论,保留了其资源有效配置的建议,认为效用是不能计量的,不同的人之间的效用是不能比较的,收入均等化是不能增加社会福利的。据此,提出了补偿原则、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以及次优理论。
1、补偿理论包括卡尔多补偿原则、希克斯补偿原则、西托夫斯基补偿原则、李特尔补偿原则。补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国家的任何政策变动都会导致市场价格变化,将会使有人受益,有人受损,这不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的福利原则。应该从受益者那里取走一些收入以补偿那些受损者,补偿后如果还有剩余,就说明社会福利增加了。如果受益者的收益大于受损者的损失,那么,对整体国家来说福利也仍然是增加的,有些国家政策会使某些人短期受损,但从长期来看,会使大家都受益,受损者也自然得到了补偿,从而也增进了社会福利。
2、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社会福利和影响社会福利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社会福利是全体劳动者所购买的商品和所提供的要素和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有各种不同的配合,在一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就在于对各种不同配合的选择,帕累托的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仅是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就必须满足充分条件,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进行合理的收入分配。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所谓“合理”的收入分配,绝不等于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因为,对于不同偏好的个人来说,存在着不同的自由选择,平均的收入并不能保证他们的个人福利都能增进。
3、次优理论
由于垄断、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等因素导致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处于低效率,最优化只能趋近而不可能实现,生产与交换的最优条件及其结果只能是偶发事件。次优理论所关心的问题是,在达不到最优位置时,离开所有可能达到的最优位置,就是次优位置,也就是说,只要帕氏最优条件中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就只好离开所有其他的最优条件,这种状态就是次优配置状态。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当实现帕累托最优的限制较多、获取的信息量较大,并必须支付信息成本和行政费用,则应采取第三优政策。现实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效率状态往往是第三优,它不仅允许存在帕累托最优条件,而且还允许考虑信息成本和行政支出,比次优效率更易达到。
(三)福利经济学的平等与效率理论
福利经济学中的平等,一般是指社会成员收入的均等化,不同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平等。效率属经济学范畴,是指技术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也即帕累托最优。
现实中平等和效率是一对矛盾,一方面社会和政治制度要求所有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根据效率向生产要素供给者提供报酬,经济制度体现的竞争原则必然表现为优胜劣汰、贫富悬殊。这种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是通过竞争实现效率的结果;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收入分配的平等,势必损伤人们的积极性,造成整个社会运行的低效率,从而不利于经济发展。福利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平等和效率之间,存在一种互为代价的替代关系,称之为平等于效率的交替。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寻求平等与效率之间最优交替的途径,从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一是增加国家对教育费用的支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有助于缩小收入差别。二是修订福利措施,特别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有劳动能力但无职业或收入很少的人。三是修订税收规则。为避免劳动力和资本闲置,以及人才、财产的外流,停止实行过高的所得税、累进税、财产税等,开征一些既可以促进效率、又不会妨碍平等的税。四是扩大社会流动性,允许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创造均等的机会。
福利经济学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被广泛采用,成为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的理论基础。

新福利经济学为什么是社会保障的主要的理论基础?其要点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6. 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哪些困境 如何进行调整

法国的情况所兆示的西方福利体制面临的财政危机,以及西方学者们对此所展示的讨论,对于正在进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中国来说,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1.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中国在一个较长时期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从某种道德理想出发一味地强调扩大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准,是非常不现实的。在提供新的福利项目时一定要注意起点要低,因为福利水平具有刚性增长的法则,往往是只能升不能降。在目前我国经济高增长时期,社会保险福利费用的增长已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随着经济总量基数的增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有所下降,所以从现在起就要严格控制福利费用的增长,一定要做到量入为出,而不要寅吃卯粮,给将来造成困境。     2.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要有统一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和功能,就是通过转移支付,调整初次分配的收入不平等,它所赖以建立的基础,就是人们在同一社会保障体制下具有享受社会保障的同样权利,如果在行业、地区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那就起不到社会转移支付的作用,反而会使再分配中的不平等制度化,从而背离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并为以后的改革制造障碍。这一原则也适用于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也就是说它是带有强制性的,对所有人和所有的企业都应实行统一的征收标准。     3.社会保障费用要财政独立、严格监督     社会保障费用的征收、管理和支出都要做到财政独立、专款专用,不能政出多门,随意挪用。要建立多方面的严格监督机制,防止将保障费用挪用于基础建设、生产投资、行政开支等。要特别防止社会保障中的各种漏洞和舞弊行为,经验证明这是很容易发生的。     4.要配合体制转轨,变单位保障为社会保障     要通过对所有社会成员(至少在城市)的社会保障税的强制性征收,逐步把目前中国企业和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分离出来,交给统一的社会保障机构。目前城市社会保障费用主要由国有企业承担的做法,不但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率,掩盖和模糊了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而且也难以维持下去。     5.要配合产业结构调整,拯救老工业基地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国家对“夕阳工业”集中的老工业基地实行大规模转产的救援计划和职工再就业的培训计划是通常的必要措施,如当年英国的曼彻斯特、法国的格林地区、德国的汉堡等等,都是如此。中国在进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时,也应注意到配合传统的纺织、林业、军工、煤炭采掘业集中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6.要使社会保障成为效率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工作效率结合起来,如果不干工作的人比干工作的人或出工不出力的人生活得更好,这样的保障体制就是失败的。目前中国国有部门的保障体制仍然有“养懒”的弊病,克服这一弊病的关键是在建立普遍的失业保障制度的同时,在国有部门建立严格的过失辞退制度和解聘制度以及劳聘争议的仲裁制度。     7.社会保障改革要注意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触及到千家万户和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而且这种调整会触及到现有利益格局的刚性部分,因此必须谨慎和稳妥。国际经验也表明,社会保障和税负方面的体制变动往往最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如果社会的基本群体形成一种普遍的感觉,他们在改革中不是获得利益或保持利益而丧失利益,那么这样的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7. 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的稳定有何作用

稳定社会阶层秩序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 “福利国家制度”,虽然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但福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作用 
1、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
2.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
3、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 
目前我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制度雏形。

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的稳定有何作用

8.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福利与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社会有何异同

西方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开始通过立法确定并扩大了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从而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并于20世纪中期建成了“福利国家”。这一制度安排充分发挥了作为资源配置方式之一的政府在再分配领域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来临,西方“福利国家”遭遇严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其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为了迎接挑战、缓解危机,西方“福利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通过改革、调整进行了以社会化为取向的新的制度安排。这一新的制度安排过程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即20世纪70、80年代的改革和90年代的改革。这些改革取得了缓解财政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但改革也存在着导致诸如贫富分化悬殊等严重的问题,甚至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西方各“福利国家”虽然对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具体政策进行了以社会化为取向的改革和调整,但这些改革并没有触及社会保障的根本制度,更不可能改变其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这说明西方“福利国家”对其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部调整和自我完善。同时,也说明了这一制度安排暂时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
     从对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分析中得到的启示是,必须尊重我国的国情,在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