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到底有多少家产呢?

2024-05-08 13:36

1. 李鸿章到底有多少家产呢?

如果排名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李鸿章恐怕是榜上有名的人之一,李鸿章的功过焦点之一,就是他的财富问题。所谓“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在很多人眼里李鸿章是堪比和珅的大贪官,他的腐化也是清廷快速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那么李鸿章究竟有多少家财?李鸿章的财富到底算不算“富可敌国”呢?我们不妨稍微分析一下。


上图_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巨富宰相李鸿章
“宰相合肥天下瘦”,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有双关的味道,因为李鸿章是合肥人,且位居要职,虽然明清都不设置宰相,但是往往以重要的权臣为真正的宰相来称呼,所以这句话也是影射李鸿章是一个巨贪,掌握了巨额财富。
对于李鸿章有多少财产,历来是众说纷纭,比较有名的说法一共有三个:第一个说法来自距离李鸿章关系很近的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留学生容闳,这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大佬认为李鸿章“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
第二个说法来自梁启超,他觉得“世人竞传李鸿章富甲天下,此其事殆不足信,大约数百万金之家产,意中事也”第三个说法则同样来自于梁启超,他给李鸿章算账认为他病死的时候“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侄私财又千万余元”。
那么这三种说法到底谁比较可信呢?


上图_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
其实综合来看,容闳的说法未免有所夸大,虽然4000万白银和1000万白银在我们看来都是天文数字,但是实际上的差距还是相当巨大的,首先李鸿章财产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尺度来看,才能看的明白,那么是什么尺度呢?
就是我们必须分清,李鸿章的财产与李鸿章家族的财产。
所谓“李鸿章家族的财产”就是包括李鸿章兄弟们的财富,因为李鸿章的兄弟普遍经商,再通过他的权力获得便利所获取的财富,这里我们姑且不能认为这算是李鸿章的财富,尤其是李鸿章家族的财富究竟有多少其实也是个未知数,所以我们得从李鸿章的子孙身上找找答案。


上图_李经方(1855年6月6日—1934年9月28日),字伯行,号端甫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曾经留下过一份财产遗嘱,遗嘱里面包括以下的内容:“住宅、宅基地或商铺等为主的房地产,约有12处,股票证据7张,砖瓦厂等产业3处,银行存单6张,田产5处,清政府收账款5宗,现金2份7.3万元,价值明确的遗产价值总额为72.6万,租金明确的田产租金总额为2.35万石。”
如果按照今天的资产换算一下,其总资产大概在100万两白银左右,考虑到李鸿章有四个儿子,所以估计李鸿章的总资产差不多有400万两白银是比较合理的,当然,要是放在今天有这么多房地产项目,李鸿章肯定是超级富翁了,但是放在清末那年头,这些玩意恐怕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值钱,毕竟当时最贵的并不是土地,而是商品。
所以容闳认为李鸿章留下4000万两白银的家产很可能是放大了10倍的产物,梁启超的数百万到1000万的估算则相对合理。


上图_容闳(1828.11.17-1912.4.21),男,原名光照,谱名达萌,号纯甫
那么李鸿章这么巨大的财富到底值多少钱?又是从何而来呢?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收入肯定不是什么合法收入。
根据清代规定,一品官年俸是180两,这银子在我们今天看来并不算少,因为当时一户农民的一年收入大概是10两银子左右,但是对于官员们庞大的私人开支来说这收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毕竟上到各级官吏,下到师爷账房和佣人,都是需要花银子的。
所以对于清廷的大员们而言,贪就成了一个关键的解决方法,正所谓“年有年敬,岁有岁贡”,各级官吏的孝敬名目层出不穷,贪腐成风,为了遏制他们的不法收入,雍正帝开创了清代最臭名昭著,但是也最引人注目的法令——养廉银。


上图_允礼所作雍正皇帝像
所谓养廉银,就是个各级官吏合法的巨额收入来抑制他们的贪腐行为,这玩意在今天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只不过换了个说法:“高薪养廉”。这个方法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比如新加坡就用这种方法成功的做出了典范。根据养廉银的规定,两江总督除了正常的年收入以外,每年还可以有18000两银子的收入,后来又一再增加,一直加到了30000两。
所谓“养廉之上再加养廉,耗羡之外又加耗羡”本来养廉银的出台是为了限制官员们的吃请受贿,但是时间一长,官员们都认为养廉银是一项正常收入,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除了养廉银之外也是横征暴敛,而且变本加厉。
道光帝之后,清廷的官员们更加贪婪,也更加无所忌惮。发展到了极限我们仍旧以两江总督为例,根据金安清的《水窗春呓》的说法,当时的两江总督合法的能够“以印文解送”的收入就达到了一年30万两。
而且这还不算各地官员们的孝敬银子,也就是说当时的贪腐已经合法化了,而且30万两都算是摆在明面上的收入。

李鸿章到底有多少家产呢?

2. 李鸿章的家族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长什么样子?

李鸿章一生历经清朝四代皇帝,更是清末四大重臣之一。李鸿章曾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李鸿章的一生中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他还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也让李鸿章被千夫所指,背上了千古骂名。照片中就是李鸿章。



照片中就是李鸿章的母亲李氏。李氏是李鸿章的亲生母亲,也就是李文安的原配妻子。李氏与李文安成婚后为其诞下六子两女。其中,晚清重臣李鸿章与清朝两广总督李瀚章就是李氏的亲生儿子。李氏活到83了岁,在其去世后被清朝追赠一品诰命夫人,之后又晋为一品伯夫人。



照片中就是李鸿章的继室赵小莲与女儿李经璹(小名李菊耦)。赵小莲,安徽太湖人,清末进士赵畇之女。在李鸿章的原配夫人周氏病故后,24岁的赵小莲嫁给李鸿章为继室。婚后,赵小莲为李鸿章生了一子李经述、一女李经璹(李菊藕)。李菊藕后来嫁给了同治时期的进士张佩纶,近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就是其孙女。



照片中就是李鸿章的小妾冬梅。李鸿章一生的妻室一共有4人,第一位就是李鸿章的原配夫人周氏,但是在1861年周氏因病去世。在周氏去世后,李鸿章又迎娶了第二位妻子,出身于安徽省太湖县的名门望族的赵家,也就是清末进士赵畇之女——赵小莲。另外李鸿章还有一位侧室莫氏和一名侍妾冬梅。



这张照片拍摄于1896年,李鸿章与哥哥李瀚章以及李家后辈们的合影。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一生有六子,分别是:李瀚章(清朝两广总督)、李鸿章(清末重臣)、李鹤章(光禄大夫)、李蕴章(荣禄大夫)、李凤章(荣禄大夫)、李昭庆(太常寺卿,赠一品封典)。在这六人中,三人做了总督,其他三人非富即贵。



照片中就是李鸿章与孙儿。李鸿章一生有四子一女,分别是:李经方,历任出使日本大臣、出使英国大臣、邮传部左侍郎等;李经述,承袭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后补;李经迈,曾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经商为业,其善理财,遂使资产万贯;李经溥;女儿李经璹,小名李菊耦,后嫁给同治时期的进士张佩纶。

3. 李鸿章同时代的大臣有哪些?

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  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河北沧州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李鸿章同时代的大臣有哪些?

4. 李鸿章死后给后代留下了多少遗产,他的后代有富翁吗?

李鸿章是清末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大清忠臣,也有人认为他是卖国贼。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李鸿章为大清鞠躬尽瘁,卖命卖到最后一刻,这一点是没人否认的。

李鸿章是靠编练淮军起家的。创办之初,李鸿章就清楚地知道,练兵和官场一样,都是无钱不行,所以淮军的饷银比曾国藩的湘军还要高。淮军主要在上海、苏州等苏南地区与太平军作战,这里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地方官、富商哪个不巴望着淮军早日赶走长毛匪,那还不赶紧把孝敬送到位,好让淮军将士们出力死战啊。
太平军占据的苏州,是李鸿章是骗开的。先诱降纳王郜永宽等人,杀死慕王谭绍光,然后把纳王等降将及两万太平军全部杀死。李鸿章对外辩称的是怕太平军反复,所以要斩草除根。

这话看上去挺有道理,不过清军收纳降将也不在少数,连镇南关大捷的冯子材也是天地会出身,为什么偏偏苏州的降兵降将就靠不住呢。纳王等人在苏州驻扎多年,想来一定是积蓄了不少财货,本来他们投降变成清军后,苏州城还是他们的。可杀掉他们后,这些财货和苏州城不就归淮军所有了吗?对于刚起家不久的李鸿章和淮军而言,这笔横财不算小啊。
等到事业节节高升,李鸿章荣升李中堂后,经手的银子就更多了。朝廷要练兵、办水师、招商局、电报局、开煤矿、造军械、建银行等等,银子流水般地花出去。只要朝廷能见到实效,银子倒是不会短少。

摊子大了,用的人也多,什么位子什么价,这也不是李中堂一个人定的,整个大清都是这价。除了至亲,谁也不能坏了这规矩。再说有些要紧的位子,再多的钱也买不来,总要有人把真事给办了吧。
至于底下人和各地方官场的孝敬,中堂要是敢说不收谁的,信不信人家第二天就敢寻死觅活。照单全收才是给人家的面子。


跟洋人办交涉,李中堂是大清当仁不让的顶梁柱。修铁路,办贷款,哪样不是技术活,换别人去谈,那还不得让洋人往死里坑啊。好不容易谈下来,洋人毕竟也是赚了钱,孝敬点好处费也是应当的,李中堂给大清省下的银子可比这多了去。
李中堂银子进得多,出得也多啊。十几万水师陆师,替朝廷守着藩国朝鲜。东洋小鬼子一不安生,整营整营的淮军就要往朝鲜运,开拔费、军械费、运输费、口粮被服、人吃马嚼,还要补齐往年欠饷,大军出动靠的还不是大笔的银子。朝廷仓促间凑不出来,中堂就得自个儿先垫着,平时若没个积蓄,不就耽误朝廷的正事了吗。

左宗棠左大帅,70来岁,抬着棺材出征新疆,可朝廷拿不出银子怎么办?好在左大帅脑子活,胡雪岩路子广,把新疆未来几年的财政收入,还有各地的关税抵押给洋人银行,才借来军饷,把这仗给打了下来。好好地收复国土,怎么像是左大帅为自己打仗似的。
李鸿章确实贪了不少钱,各种统计基本上都在上千万之数。像左宗棠那样,一心为公的大臣,实在太少太少。所以我们也不必苛求李鸿章,毕竟他给大清续了这么多年的命,让洋人少压榨走很多银子,也为国多保留了几分元气,相信历史总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不论如何,李鸿章确实是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庞大家产,而李氏一族也出了不少名人。除了大家最熟悉的张爱玲外,还涌现出了三位亿万富翁。他们是李鸿章之弟李昭庆的四代孙李家昶、李家曙和李家景,年轻时他们一起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打拼,最终都有了自己的庞大产业。

年少不懂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中国已亡,中华不可再亡,是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这些满清士大夫最后的坚守。

5. 晚清四大名臣中,最能贪的李鸿章,究竟有多少家财?

李鸿章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这四个人分别是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和曾国藩。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名臣,是因为这四个人对近代中国做出的贡献比较大。在这四个人中,如果单看谁最有钱,那么就非李鸿章莫属了。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文化殿大学士,能占据这么多高官的位置,可见李鸿章也不是普通人。不仅做官能力很强,李鸿章的贪污能力也很强,官居高位,家产万计。

一、有人认为李鸿章是被污名化的忠臣。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才知真中堂”,说的就是李鸿章,做人做光明磊落,医生兢兢业业,忍辱负重,为国为民。也有人时候李鸿章的才能表现在外交谈判上,虽然被日本刺客打中,但是李鸿章还是据理力争,最终到能将赔款数额减少到一亿。但是认可李鸿章的同时,还有一句话叫做“宰相合肥天下瘦”。

二、李鸿章也是权倾一时的人物。要说晚清时期,朝政那么动荡,晚清屡次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处在这样的朝堂为官,要是只坚定做官不为财的信念,可能早就重生了。李鸿章在当时也是慈禧比较信任的人,可谓是权倾一时,既然能得到统治者信任,又能把持朝政,那么不贪就说不过去了。

三、李鸿章留下大笔产业。李鸿章死后,在他的分家合同中,单单说房产既有22处,还有田产,资产,数不胜数。李鸿章的子孙后辈都不如李鸿章有才华,但是他们却能当上特使之类。而且李鸿章的孙子根本没有做出什么业绩,却能富甲一方,可见李鸿章当时是留了多少财产给子孙后代。

晚清四大名臣中,最能贪的李鸿章,究竟有多少家财?

6. 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他的子孙后代现状如何?

谈及晚清重臣李鸿章大家可能会联想“卖国贼”这样的评价,甚至有人说他是大贪官,贪污指数高过清朝第一贪官和珅,这样的评价似乎对李鸿章来说不太公平,要知道卖国与不卖国并不是他能够决定的,李鸿章只不过替大清政府背负卖国贼的罪名罢了。
李鸿章不但不是大贪官,他反而在政坛上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和作为的大臣。那么李鸿章死后,他的子孙后代现状如何?

李鸿章
李鸿章忧国忧民,抱憾而终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他的父亲李文安由于从小体弱多病,启蒙比较晚,快40岁了才考取进士,所以李文安的政治生涯比较平淡。李鸿章可不甘于平平淡淡度过一生,他要追求功名利禄,为此李鸿章从小艰苦学习,加上他少年聪慧,21岁考中举人,拜曾国藩为师,24岁高中进士,进翰林院工作,但是李鸿章可不想一辈子呆在翰林院舞文弄墨。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当时国家的军队不堪一击,都是靠着曾国藩的湘军平息叛乱,李鸿章也想有一番作为,他请求朝廷准许自己回到老家安徽创办淮军,为国家效力,结果李鸿章训练的淮军远远不如湘军生猛,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淮军屡战屡败,李鸿章也差点丢掉性命。
李鸿章接连吃败仗以后,没脸再回朝廷,于是到湖南投靠自己的老师曾国藩,跟随老师学习为官、治军之道,李鸿章在老师的教导之下学了一身本事。

李鸿章雕像
1860年太平军攻打上海,李鸿章向师叔曾国荃借了一些精兵,再到自己的老家召集一万多人重建淮军,这次李鸿章用自己新组建的淮军在上海击退太平军,并与曾国荃对太平军形成合围之势,自此李鸿章威名大震,他创办的淮军名扬四海。
后来李鸿章先后担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47岁调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51岁授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之所以被人称为卖国贼,主要是因为李鸿章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但其实这完全是他的无奈之举,此时的清政府摇摇欲坠,内政混乱,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作战,只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只有停止战争才能争取时间修内政。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内政不修对外伐战必败,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与外部抗衡。
所以李鸿章积极参与洋务运动,他想通过洋务运动振兴中华,让民族富强起来,可惜的是到他死都没能实现这个愿望。1901年11月李鸿章在北京走完他78年的历程。
如果李鸿章生在盛世王朝,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代贤臣。

李鸿章剧照
李鸿章之子李鸿章生前有两位正室夫人,分别是在咸丰年间病逝的发妻周氏和继室赵小莲。赵小莲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她的祖父赵文楷是嘉庆年间的状元,而且赵家四代都有人中进士,李鸿章把赵小莲看得比原配夫人重要,临死前要求与赵小莲合葬。
李鸿章生前非常注重儿媳妇的家庭背景,他想通过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1.长子李经方
李经方出生于咸丰五年(1855年),娶四川总督之女,是李鸿章的养子,因为李鸿章一把年纪了还没有儿子,因此收养了他小弟弟的儿子。李经方27岁考中举人,成为地方候补官员,协助父亲李鸿章处理一些外交事务,后来担任参赞,跟随驻英钦差大臣前往英国。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李经方奉命与日方谈判,不久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后来李鸿章与列强的外交活动,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李经方几乎都有参与其中。
李鸿章去世以后,李经方先后担任出使英国大臣、邮传部左侍郎等职务。民国元年,李经方加入反清帝退位组织,并为组织出谋划策。民国六年,李经方支持溥仪复辟,复辟失败以后,李经方隐居大连,避不出门,民国二十三年,李经方在大连病逝,享年80岁。

李经方
2.次子李经述
李经述实际上是李鸿章亲生的长子,生母赵夫人,娶张之洞兄长之女张氏,21岁考中举人,后担任参赞,跟随父亲出使欧美国家。李鸿章去世以后,李经述世袭父亲的一等侯爵。李经述是非常著名的大孝子,在李鸿章去世三个月后,李经述悲痛而死,年仅38岁,相传李经述因为父亲的死伤心过度,吞金自杀。
3.三子李经迈
李经迈出生光绪二年(1876年),年轻有为,29岁就担任外交官。后来因为生母病重回国,担任江浙地区按察使。李鸿章去世以后,李经迈陪同领导到日本、欧美国家考察军事。
民国元年跟随大哥李经方加入反清帝退位组织,后来又参与溥仪复辟活动,复辟失败以后,李经迈隐居上海,1938年李经迈在上海走完他63年的历程。

李经迈(中排左一)
李鸿章之孙李国杰李国杰是李鸿章的长孙,李经述的长子,出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李经述随父西去以后,李国杰世袭了李鸿章的爵位。李国杰29岁出使比利时,把自家的房子卖给了首富盛宣怀,等他回国时,清朝已经灭亡。
民国建立以后,李国杰被任命为参政院参政,后来还担任安福国会参议院议员,43岁回到上海,49岁出任轮船招商局董事长。
李国杰运气不好,在他担任董事长的前一年招商局年亏损多达160多万,为了拓展业务,李国杰四处贷款、借钱,欠下一屁股债,后来因无力偿还贷款,被迫将招商局码头卖给美商中国营业公司。
为此他给自己惹来了大麻烦,1933年,上海地方法院判处李国杰八年有期徒刑,剥夺公权五年。1939年,李国杰在上海被军统特工刺杀身亡。

张爱玲
李鸿章后裔现状如何?李鸿章的直系后代中出名的不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她的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二女。
不过李鸿章的旁系后裔出色的人比较多,比如李鸿章四弟李鹤章的第五世孙李道增,他曾经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
除此之外还有李鸿章六弟李昭庆的第四世孙李家昶 、李家景和李家曙,他们居住在海外,个个都是亿万富翁,被称为“三艘航空母舰 ”。李氏家族子孙后代遍布国内外,形成庞大的李氏望族。

7. 李鸿章到底有多少家财,他算不算“富可敌国”?

如果排名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李鸿章恐怕是榜上有名的人之一,李鸿章的功过焦点之一,就是他的财富问题。所谓“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在很多人眼里李鸿章是堪比和珅的大贪官,他的腐化也是清廷快速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那么李鸿章究竟有多少家财?李鸿章的财富到底算不算“富可敌国”呢?我们不妨稍微分析一下。

上图_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巨富宰相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有双关的味道,因为李鸿章是合肥人,且位居要职,虽然明清都不设置宰相,但是往往以重要的权臣为真正的宰相来称呼,所以这句话也是影射李鸿章是一个巨贪,掌握了巨额财富。
对于李鸿章有多少财产,历来是众说纷纭,比较有名的说法一共有三个:第一个说法来自距离李鸿章关系很近的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留学生容闳,这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大佬认为李鸿章“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
第二个说法来自梁启超,他觉得“世人竞传李鸿章富甲天下,此其事殆不足信,大约数百万金之家产,意中事也”
第三个说法则同样来自于梁启超,他给李鸿章算账认为他病死的时候“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侄私财又千万余元”。
那么这三种说法到底谁比较可信呢?

上图_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
其实综合来看,容闳的说法未免有所夸大,虽然4000万白银和1000万白银在我们看来都是天文数字,但是实际上的差距还是相当巨大的,首先李鸿章财产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尺度来看,才能看的明白,那么是什么尺度呢?
就是我们必须分清,李鸿章的财产与李鸿章家族的财产。
所谓“李鸿章家族的财产”就是包括李鸿章兄弟们的财富,因为李鸿章的兄弟普遍经商,再通过他的权力获得便利所获取的财富,这里我们姑且不能认为这算是李鸿章的财富,尤其是李鸿章家族的财富究竟有多少其实也是个未知数,所以我们得从李鸿章的子孙身上找找答案。

上图_李经方(1855年6月6日—1934年9月28日),字伯行,号端甫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曾经留下过一份财产遗嘱,遗嘱里面包括以下的内容:“住宅、宅基地或商铺等为主的房地产,约有12处,股票证据7张,砖瓦厂等产业3处,银行存单6张,田产5处,清政府收账款5宗,现金2份7.3万元,价值明确的遗产价值总额为72.6万,租金明确的田产租金总额为2.35万石。”

如果按照今天的资产换算一下,其总资产大概在100万两白银左右,考虑到李鸿章有四个儿子,所以估计李鸿章的总资产差不多有400万两白银是比较合理的,当然,要是放在今天有这么多房地产项目,李鸿章肯定是超级富翁了,但是放在清末那年头,这些玩意恐怕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值钱,毕竟当时最贵的并不是土地,而是商品。
所以容闳认为李鸿章留下4000万两白银的家产很可能是放大了10倍的产物,梁启超的数百万到1000万的估算则相对合理。

上图_容闳(1828.11.17-1912.4.21),男,原名光照,谱名达萌,号纯甫
那么李鸿章这么巨大的财富到底值多少钱?又是从何而来呢?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收入肯定不是什么合法收入。
根据清代规定,一品官年俸是180两,这银子在我们今天看来并不算少,因为当时一户农民的一年收入大概是10两银子左右,但是对于官员们庞大的私人开支来说这收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毕竟上到各级官吏,下到师爷账房和佣人,都是需要花银子的。
所以对于清廷的大员们而言,贪就成了一个关键的解决方法,正所谓“年有年敬,岁有岁贡”,各级官吏的孝敬名目层出不穷,贪腐成风,为了遏制他们的不法收入,雍正帝开创了清代最臭名昭著,但是也最引人注目的法令——养廉银。

上图_允礼所作雍正皇帝像
所谓养廉银,就是个各级官吏合法的巨额收入来抑制他们的贪腐行为,这玩意在今天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只不过换了个说法:“高薪养廉”。这个方法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比如新加坡就用这种方法成功的做出了典范。根据养廉银的规定,两江总督除了正常的年收入以外,每年还可以有18000两银子的收入,后来又一再增加,一直加到了30000两。
所谓“养廉之上再加养廉,耗羡之外又加耗羡”本来养廉银的出台是为了限制官员们的吃请受贿,但是时间一长,官员们都认为养廉银是一项正常收入,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除了养廉银之外也是横征暴敛,而且变本加厉。
道光帝之后,清廷的官员们更加贪婪,也更加无所忌惮。发展到了极限我们仍旧以两江总督为例,根据金安清的《水窗春呓》的说法,当时的两江总督合法的能够“以印文解送”的收入就达到了一年30万两。
而且这还不算各地官员们的孝敬银子,也就是说当时的贪腐已经合法化了,而且30万两都算是摆在明面上的收入。

上图_印有李鸿章的纸币
考虑到李鸿章任职中央的巨大权力和能量,他的权势还在两江总督之上,所以李鸿章每年至少也得有这30万两的“合法收入”,李鸿章自1865任两江总督,到1901年去世,期间掌握大权整整36年,按照每年30万两的“正常”收入来计算,李鸿章至少也得有1080万两银子的财产才算是“正常”。
所以根据梁启超的估算,虽然李鸿章有1000万两银子左右的家产,但是我们也没必要认为他是十恶不赦的什么超级巨贪,因为根据当时清廷惯例,只要你能够在政坛的顶峰36年屹立不倒,有个上千万两的财富,其实也是很正常的。
当然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李鸿章是巨贪,但是从清廷当时的角度来看,李鸿章也就算是正常官僚,毕竟当时是无官不贪,而李鸿章所拥有的巨大权力可以让他贪的更多。(参考一下后面的庆王贪到连外国人都不能忍的地步)。所以说,实际上李鸿章有财富是真的,但是李鸿章财富大到所谓“天下瘦”的地步,却其实是不存在的。
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其实是:为何许多人眼里那清廉如水的海瑞是明代的异类,贪腐的反而成了正常人,到底什么才是正常呢?

李鸿章到底有多少家财,他算不算“富可敌国”?

8. 李鸿章后人三位是亿万富翁:揭秘李鸿章传奇家族

 导读 :采访中,当谈起家族中最有实力的人,很多李家后代都提到了李家老六房“家”字辈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他们是李昭庆的第四代孙,现居海外,都是亿万富翁,且深居简出,颇为神秘,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 前辈权倾朝野,后人闯荡世界:李鸿章家族,一代有一代的活法
  《环球人物》杂志
  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在《讲堂集》说“水浅而舟大也”,叹息李鸿章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维谷……
  李鸿章从权力的顶峰坠落后,才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只是间“破屋”,而自己只是“裱糊匠”。“裱糊匠”虽有办法把“破屋”裱得光鲜漂亮,但“破屋”是绝对经不起暴风雨的。
  再看李鸿章家族,因为李鸿章的缘故,先是大红,后是大黑,再逐步走出低谷。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李家人有着不同的生存法则。
  李鸿章家族示意图。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不久前走访了位于安徽合肥的李鸿章故居,又在上海、北京拜访了李鸿章家族的几位后人。通过他们的讲述,记者了解到,李鸿章家族中出了不少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如今定居在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地。对于整个家族,对于李鸿章,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和复杂的情感。
  李鸿章家族,前辈权倾朝野后人闯荡世界。
  李文安,把李氏家族带进官场
  在安徽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有一片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这就是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的故居。走进大宅,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前厅、中厅、走马楼(小姐楼),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的恢弘气势。
  李鸿章的先祖原本姓许,明朝时从江西迁到了安徽合肥。百年后,李鸿章的八世祖将自己的儿子许祯所过继给了好友李心庄,从此许承李姓。许祯所成人后制定了李家门规:李许二姓不通婚,但与族外许姓联姻则不禁止。自此,李家人丁兴旺,支派繁多,李祯所算是李家的第一功臣。
  最初,李家世代以耕读为生,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经济状况不好,社会地位也不高。李鸿章祖父当家时,每到年终,上李家要债的人多得“如过江之鲫”。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心地善良,也是一位很不错的诗人。1834年,35岁的李文安苦读多年,参加江南乡试中举。又过了4年,年近40岁的他终于考中了进士,后来在刑部任职。
  虽然李文安的人生此时已过大半,但他却使李家这个淝水边的中农之家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李文安是让这个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是李家有家谱记载的前七代人中,唯一的一个进士。
  但更要紧的还是他的“命”好。李文安这个进士中的不早也不晚,正好与数年后大红大紫的曾国藩同一年考中,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极其微妙又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从“实惠”的意义上说远远超过了同乡、同学,因为同时考中进士就意味着同时做官,有着共同的联系和参照。
  李文安虽然性格内向,“资性中下”,但他万事心中有数,眼力不差,始终把曾国藩拉得挺紧。那时,曾国藩不过是个普通的京官,初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而李文安早早地就安排两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去拜曾国藩为师,跟其学“经世之学”,这大概是李文安对家族的最大贡献。
  李鸿章:生前权倾朝野,死时遗恨犹存
  李家自李鸿章这一代开始发迹。李鸿章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相传,一次父亲李文安出联考李鸿章,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小鸿章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不但工整,而且十分有气势。他七岁启蒙,八九岁就念完《四书》,教书先生很喜欢他,常在李鸿章父亲面前夸他。
  在父亲的一手安排下,师从曾国藩的李鸿章21岁中举人,24岁考取进士,年纪轻轻就进了翰林院。曾国藩“打掉牙齿和血吞”的处世原则,对李鸿章的性格影响很大。更为重要的是,李鸿章创建淮军之初,曾国藩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直接把八营湘军给李鸿章统领,这也是李鸿章创建淮军的班底。之后,淮军成了李鸿章发家的本钱,也是李鸿章在官场青云直上的根基。他是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淮军就是“李家军”。
  李家昶(中排左二长者)与家人在美国合影。
  1870年,李鸿章凭着赫赫战功和淮系集团的支持,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25年,是清代担任此官职时间最长的。在此期间,他显露出与大清国绝大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国外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十分感兴趣。李鸿章创造了许多“第一”: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军校、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1874年,他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1894年又被授予三眼花翎,被梁启超尊为近代史上“当时中国第一人”。
  1874年,李鸿章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和戎”与“变法”都归于失败。李鸿章代表清 *** 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从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1901年,李鸿章在“老来失计亲虎豹”的悲愤中病逝。他死时“双目犹炯炯不暝”。弥留之际,老泪纵横,留下遗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做等闲看。”哀怨沉痛,令人扼腕!李鸿章死后近10年,他为之操持一生的大清王朝也随之灭亡。
  一人“发迹”,全家沾光
  不过,在李鸿章得势之时,李家兄弟多多少少都沾了光。李鸿章兄妹八人,他排行第二。大哥李翰章官至两广总督,是李鸿章及淮系集团的坚定后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