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社会

2024-05-05 16:23

1.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社会

 全国已组成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铁路在国内和国际交通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约承担全部货运量的1/3。全国铁路线总长14226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占14.7%(1983年)。柏林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公路网密布,线路总长达47380公里,占全部客运的85%和货运的60%。内河通航水道总长2319公里,货运量仅占全部货运量的 1.8%,易北河及运河是主要通航河道,承担境内内河货运总量的3/4。1980年全国拥有远洋商船192艘,总吨位187.7万余吨,货运量占全部货运量的1.2%。罗斯托克是全国最大的海港,吞吐量占全国海港吞吐量的76.7%,其次是维斯马和施特拉尔松德,1983年的吞吐量分别占全国的19.5%和3.8%。海港运送的货物主要为矿砂、金属、炼焦煤、石油及其制品、肥料等。空运航线60条,总长约12万公里,民航客运量135.8万人次,货运量28980吨(1983年)。此外,石油管道长1300公里,承担全部货运量的4%左右。 民主德国广播电台(Rundfunk der DDR)是自1952年到1990年期间民主德国的官方广播电台。民主德国官方对外广播电台是柏林国际广播电台(Radio Berlin International)。民主德国的国家电视台是德国电视台(Deutscher Fernsehfunk,DFF),通常被称为民主德国电视台(Fernsehen der DDR,DDR-FS),建立于1952年,有2个电视频道:DFF1台和DFF2台。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社会

2.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历史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帝国,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于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纳粹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战败投降。根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英、美、法、苏四个战胜国占领,并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管制委员会”(英语:Allied Control Council,简称ACC)来治理德国事务。 1948年6月20日,盟国管制委员会对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内原本分别发行的货币进行了整合,却排除苏联占领区,发行了所谓的标记字母D的马克。而苏联占领区也在3天后发行了标记字母F的马克,俨然象征东西德正式分离。东西德分离后,德国苏占区方面在1948年中期开始,对使用西德马克的西柏林地区进行封锁,为期11个月,希望通过此举达到完全控制整个柏林地区的目的,但在西方国家持续以空运方式进行物资支援下没有实现。这就是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为“柏林封锁”。1949年5月12日,德国苏占区当局解除了对西柏林的封锁。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宣布正式成立。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在苏占区的基础上形成的。苏占区位于德国东部,面积10余万平方公里。苏占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战犯和纳粹分子的财产,将部分工业企业国有化。按照苏联模式在苏占区内建立人民民主政权。1945年6月25日,德国苏占区5个州建立了州政府。8月,建立工业、交通、动力等总管理署,1946年4月21日,德国苏占区举行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联合代表大会,两党联合组成德意志统一社会党(德语: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SED)。威廉·皮克和奥托·格罗提渥当选为党的主席。1946年10月,德国苏占区举行州议会选举,德国统一社会党得票最多,成为该区的执政党。此时西占区则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建设。德国西方占领区和德国苏联占领区日益相互对立。1948年2月12日,在美英双占区成立联合州议会和行政管理委员会后,苏占区把各管理署合并,成立了德国经济委员会,管理德国苏占区的经济,并且扩大了它的权限,赋予经济委员会对全占领区发布具有约束力的命令的权力。3月份成立了经济计划总管理署,即后来的国家计划委员会。1948年6月20日,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也于6月23日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把原货币改为东德马克,东西占领区的经济完全被分隔开来,同时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剧。1947年12月7日,由德国统一社会党发起召开第2届德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选出了以威廉·皮克为主席的常务委员会。1948年10月22日,通过了由统一社会党提出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草案》,1949年5月25日,召开第3届德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联邦德国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生效一周之后,德国人民代表大会于5月30日批准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德国人民代表大会还选出了400名人民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柏林(东柏林)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1949年10月11日,威廉·皮克当选为民主德国总统,奥托·格罗提渥为临时政府总理;11月11日,苏联占领区总司令宣布把行政职权移交给这个新成立的国家,苏军占领当局改称为“苏联监督委员会”。这样,德国便正式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1989年,受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宣布开放边境和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思想的影响,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通过匈牙利外逃至联邦德国。10月初,莱比锡等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放宽出国旅行和对新闻媒体的限制等。1989年10月7日,民主德国在柏林(东柏林)举行建国40周年国庆阅兵式。10月18日,民主德国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汉斯·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院实行自由选举,洛塔尔·德梅齐埃任民主德国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1990年5月18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7月1日,东德马克退出流通,西德马克成为两德共同的货币。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沙条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和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行政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德国重新统一。

3.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政治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最高行政机关——政府,即部长会议。它受人民议院委托负责统一执行国家政策,组织完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任务和委托它的国防任务。其工作向人民议院负责,并向人民议院报告工作。部长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国民经济和其他社会领域,保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和谐地安排社会部门和布局,以实现社会主义一体化;根据宪法原则执行外交政策;根据其权限决定缔结和废除国际法方面的条约,并起草国家条约;拟定国家对外政策中有待解决的任务,并向人民议院提交法律草案和决议草案;在人民议院的法律和决议范围内,颁布法令和作出决议等。部长会议由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和部长若干人,以及其他政府机构的首脑组成,任期5年。部长会议主席由人民议院最强大的议会党团提名,并受人民议院委托组成部长会议。 民主德国宪法规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切政治权力由城乡劳动人民行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公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力。凡在选举日年满18周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公民均有选举权和被选入人民议院和地方人民代表机关的权利。民主选举产生的选举委员会领导选举工作,人民讨论重要的政策问题,选民提出和审查候选人。民主德国人民议院议员采取自由、普遍、平等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全国人民选举产生。人民议院的选举采用差额选举的方式,在705名候选人中选出500名议员。按照宪法的规定,民主德国各级地方人民代表机构的选举,由各级地方上的选民依据上述同样的原则选举产生。 民主德国宪法规定,人民议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在全体会议上决定国家政策的根本问题,它是唯一的立宪和立法机关。人民议院行使立法权,制定和修改宪法,通过法律和决议确定国家的发展目标,规定公民、集体和国家机关相互合作的主要原则及其在执行国家的社会发展计划时的任务。人民议院的工作实行议决与执行相统一的原则,保证其法律与决议的实行,确定国务委员会、部长会议、国防委员会、最高法院和总检察长的工作原则,选举并有权罢免国务委员会主席和委员、部长会议主席和成员、国防委员会主席、最高法院院长和审判员及总检察长。人民议院决定国内外政策的根本问题,决定国防事务,批准和解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条约和其他国际法条约。 根据宪法规定,国务委员会是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议院的执行机关,它在人民议院闭会期间执行宪法和人民议院的法律和决议赋予它的任务,其工作向人民议院负责。国务委员会的主要职权是:对外代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批准和废除国家条约及其他国际法方面的条约;决定人民议院和地方代表机构的选举;就国防和国家安全问题作出原则决议,在国防委员会协助下组织国防,任命国防委员会委员;受人民议院委托,对最高法院和总检察长的工作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进行经常性监督;行使大赦和特赦权;规定军衔、外交级别和其他专门称号。国务委员会主席任免民主德国驻外使节,接受外国大使递交的国书等。国务委员会由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委员若干人和秘书1人组成,在人民议院改选后的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国务委员会主席由最大的议会党团提名。1990年4月5日,民主德国第10届人民议院修改宪法,取消国务委员会制。 德国统一社会党是民主德国工人阶级政党,1946年4月21日通过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合并而建立。德国统一社会党在人民议院是最大的议会党团。因此,它有权提名它的成员担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此外,国务委员会的二名副主席(其中一名由部长会议主席兼任)和若干名委员,以及部长会议的多数成员由德国统一社会党党员担任。德国农民民主党成立于1948年4月29日,成员主要是农业劳动者。该党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工农联盟,进一步促进农业的社会主义发展,加强在农民中推广工业式的生产方法,并以此促进农村生活城市化。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于1945年6月26日成立,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非工人阶级政党中成立最早、人数最多的政党。成员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原中小资产阶级中的基督教徒。基督教民主联盟是一个有义务忠于社会主义的政党,它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参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并承担共同的责任和贯彻这些政策。德国自由民主党于1945年7月5日成立,成员主要是知识分子、职员、工商业者以及中小企业家。该党承认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作用,并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该党的成员并以各种形式参与各常设生产委员会、社会主义商业销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手工业联合会、群众组织和其他民主机构的工作。德国国家民主党于1948年5月25日成立,当时的成员主要是手工业者、知识分子、个体商人、小业主、以及当年希特勒国防军中没有战争罪行和正确吸取了历史教训的军官和职业士兵。该党承认工人阶级及其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并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 国务委员会主席  任期  国务委员会主席  1949年~1960年  威廉·皮克  1960年~1973年  瓦尔特·乌布利希  1973年~1976年  维利·斯多夫  1976年~1989年  埃里希·昂纳克  1989年  埃贡·克伦茨  1989年~1990年  曼弗雷德·格拉赫  部长会议主席  任期  部长会议主席  1949年~1964年  奥托·格罗提渥  1964年~1973年  维利·斯多夫  1973年~1976年  霍斯特·辛德曼  1976年~1989年  维利·斯多夫  1989年~1990年  汉斯·莫德罗  1990年  洛塔尔·德梅齐埃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政治

4.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介绍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语: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德文缩写:DDR),通称“东德”,是存在于1949年到1990年的一个中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国苏占区成立,首都为东柏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东德位于现今德国的东北部,面积为107,771平方公里,与捷克斯洛伐克、西德、波兰人民共和国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1该国被大多数人视作苏联的一个卫星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不认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1953年发生了六一七事件,苏联驻德部队参与了镇压。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1950年代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除建立德国国内边境外,1961年东德政府沿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逃往西方,并对越境者加以射杀。另外,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史塔西”对整个社会的异见者和社会活动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和压制。国家教育机构被要求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特性的人才。政治权力在1989年前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掌握,其对各岗位的干部选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他政党仅能通过统一社会党领导的国家阵线参与政治活动。1在冷战时期,东德在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先地位。冷战时期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柏林墙”就在东德境内,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布停止存在,其领土正式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德统一成为当今德国。

5. 德国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德国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6. 德国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德国的经济政策基于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四大国(国际汇率),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第五大国(购买力平价)。从工业革命时期以后,德国一直是日益全球化的经济的先驱,创新者和受益者。
德国是欧盟和欧元区的创始成员之一。凭借其在2012年1.516万亿美元的出口额,德国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出口额占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家输出。在2013年,德国在全球取得了2,7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扩展资料:
德国采取”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原因:
第一、通过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且采取相应保证措施以防止产生专政,国家计划化、经济管理已经由于工业卡特尔化而造成的私人垄断,目标是实现尽可能广泛的经济发展。
第二、建立能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以保证价格稳定。在私人经济创造奇迹的国家应保持货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以及通过不同的国家措施保证市场的竞争和经济的稳定。
第三、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主要手段是,促进经济增长,即不断扩大社会财富,国家对收入与财富进行再分配。同时为加强社会团结,如果由于竞争而产生较大收入差别,则通过累进税率缩小这一差别,而同时又不至于影响贯彻刺激生产的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国

7. 德意志国家的基本情况的怎样的?

德意志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个没有统一行政机构的四分五裂的国家,没有全国性的法律、货币、度量,全国人口达到1500万,分别属于7个选帝侯、十几个大诸侯、200多个小诸侯和上千个独立的帝国骑士。

德意志国家的基本情况的怎样的?

8. 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制度

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资产阶级专政、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军事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色彩后起的国家。德意志帝国的统一道路决定了国家的君主主义、容克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征。1871年4月16日通过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二元制)的联邦制国家。帝国元首是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级官吏、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的权力,同时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帝国宰相由普鲁士首相担任,只对皇帝负责。立法权属帝国国会和联邦议会,后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组成,普鲁士在议会中占有决定性,可以否决帝国国会通过的议案。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其预算权和立法权受联邦议会制约。帝国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容克资产阶级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  德意志帝国前期,内外政策的实际制订者是俾斯麦。其对内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普鲁士和容克的特权,照顾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872年开始反天主教会的文化斗争,1878年公布《社会党人法》,1879年采取高额保护关税政策。外交政策是以争霸欧洲大陆为目标的大陆政策,为此1873年恢复德、俄、奥三皇同盟,1882年订立德、奥、意三国同盟。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仅在位99天即病逝,其孙威廉二世即位后于1890年将俾斯麦解职,以加强自己的决策权。90年代后期,资产阶级同容克之间进一步融合,对外积极扩军备战,赤裸裸地宣扬侵略、扩张、强权和殖民主义,推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瓜分世界。20世纪初,国内矛盾加剧,与英、俄、法等老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在战争中失败,1918年的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德意志帝国终结。   容克原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起源于16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消亡。在德国文献中容克被分为作战容克、宫廷容克、议院容克和乡村容克等不同类型。在德国历史上真正起过较大作用的是乡村容克。乡村容克指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Elbe)以东地区并在那里进行殖民的德意志骑士领主的后裔。他们集领主权与乡村政权于一身。16世纪,容克为了扩大谷物生产,大量强占易北河以东农民的份地,以农奴的劳役经营商品生产性的大庄园经济。乡村容克具有粗犷、暴戾、眼光狭隘的特点。1653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列·威廉赐予容克以“完全支配”农民的权力,并给予免税等大量经济优惠。在1807年开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击。19世纪以来普鲁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经济基础——封建庄园。为此普鲁士王朝把重要军官职位和政府官位赐给容克作为补偿。1848年德国革命后,容克的庄园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大部分容克开始资产阶级化,但仍保留许多封建残余。在容克庄园中,雇农仍然处于半农奴的地位。这种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用资本主义剥削逐渐代替农奴制剥削的方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其代表人物是俾斯麦。1871年普鲁士“自上”统一德意志,标志容克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式。帝国国会中的德意志保守党和国会外的农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军队中的军官也多出身于容克,从而使整个德意志帝国打上容克的烙印。魏玛共和国时期,容克敌视共和政体,支持阿道夫.希特勒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