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中下游的问题和措施是什么?

2024-05-06 06:00

1. 长江上,中下游的问题和措施是什么?

一、问题:
1、上游:森林面积减少,冰川萎缩,水土流失。
2、中游:洪灾,荆江河段的地上河。
3、下游:湖泊面积减少,主要是围湖造田。
二、措施:
1、上游:植树造林,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2、中游:兴修水利枢纽工程。
3、下游:退田还湖。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该区成为中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同时该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著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等。

长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
中下游河道整治与洞庭湖治理、加强防洪管理和非工程防洪措施、加强中下游堤防建设、在支流上兴建水库、防止水土流失。 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我认为是最重要的,虽有三门峡水电站以及伴随建立的巨型水

长江上,中下游的问题和措施是什么?

2. 长江上,中下游的问题和措施是什么

长江:
1上游
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2中下游
支流多导致洪涝,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河道弯曲泄流不畅,洪涝。
治理:
1上游
多植树,建防护林,保持水土。
2中下游
河道整治,建水库,加固大堤,退耕还湖.
航道疏通,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建防洪蓄洪工程。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成因和表现:
梅雨,又称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国人称这种气候现象为“梅雨”,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梅雨季节过后,华中、华南、台湾等地的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成因:
每年大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表现: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3. 长江中游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

有利因素:
一。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
二。城市密集,市场广阔,利于经济发展。
三。中下游地区河网密集,河流流量大,水域宽广,水流平缓。利于发展河路运输和河流养植。
不利条件:
一。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旱季易出现浮旱天气,不利于农业发展。雨季多暴雨,易引发洪涝灾害。
二。人口过于集中,地少人多,劳动力得不到合理分配,形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三。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料不足,以及能源不足,阻碍了工业发展。

长江中游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

4. 长江上,中下游的问题和措施是什么?

长江:\x0d\x0a1上游 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湖泊调蓄能力下降\x0d\x0a2中下游 支流多导致洪涝,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河道弯曲泄流不畅,洪涝\x0d\x0a治理:\x0d\x0a1上游 多植树,建防护林,保持水土\x0d\x0a2中下游 河道整治,建水库,加固大堤,退耕还湖. 航道疏通,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建防洪蓄洪工程

5. 长江上,中下游的问题和措施是什么?

长江:
1上游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2中下游支流多导致洪涝,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河道弯曲泄流不畅,洪涝。
治理:
1上游多植树,建防护林,保持水土。
2中下游河道整治,建水库,加固大堤,退耕还湖.航道疏通,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建防洪蓄洪工程。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成因和表现:
梅雨,又称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国人称这种气候现象为“梅雨”,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梅雨季节过后,华中、华南、台湾等地的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成因:
每年大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表现: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长江上,中下游的问题和措施是什么?

6. 针对长江中下游不宜发展的是什么?

A.长江中下游地带江阔水深,适宜发展内河航运,故不符合题意.
  B.长江中下游水量丰富,适宜发展淡水养殖,故不符合题意.
  C.长江中下游河阔水深、风景秀丽,适宜发展旅游业,故不符合题意.
  D.长江的上游河段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应发展水电业,中下游水流平缓不适宜发展水电业,该说法不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7. 长江中下游什么问题严重应采取什么措施

设原计划每天生产x吨纯净水,
  1800x=18001.5x+3,
  x=200,
  经检验x=200是原分式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
  原计划每天生产200吨纯净水.

长江中下游什么问题严重应采取什么措施

8. 长江上,中下游的问题和措施是什么?

长江:
1上游 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2中下游 支流多导致洪涝,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河道弯曲泄流不畅,洪涝。
治理:
1上游 多植树,建防护林,保持水土。
2中下游 河道整治,建水库,加固大堤,退耕还湖. 航道疏通,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建防洪蓄洪工程。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成因和表现:
梅雨,又称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国人称这种气候现象为“梅雨”,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梅雨季节过后,华中、华南、台湾等地的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成因:
每年大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表现: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