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 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

2024-05-04 17:59

1. 月亮与六便士 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

Booklist 2022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
  
 书中描述的是银行家查尔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他深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对梦想却愈发坚定执着。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
  
 在经历种种离奇遭遇后,他来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同当地一位姑娘结婚生子,成功创作出一系列惊世杰作。就在此时,他被绝症和双目失明击倒,临死之前,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查尔斯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
  
 生活让我们学会了苟且,却不忘给我们诗和远方。为了所谓的梦想,我们或许根本学不来思特里克兰德的决绝,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夜深人静孤独自处之时,抑或紧张的工作之余狂热地追逐一把。能否实现交给时间去裁决,我们只需要享受追逐梦想的美好过程。
  
 .
  
 如果你自己内心深处埋藏着一个美好的梦想,那么请推开自己的逐梦之窗,你会发现,逐梦的人真的很美。
  
 .
  
 .
  
 更多书单移步收藏夹Booklist
  
 我的悦读频率是每周一本,欢迎读书交流

月亮与六便士 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

2. 《月亮与六便士》|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月亮

前言:  
  
 
  
                                          
 在高中时,这本书和这句话突然在一个时间段甚为流行,起初因为 求异心理 ,想着那么多人都看,我就不是很想去看了。而后,机缘巧合地,这本书被放在了同桌的桌上,知道了这本书的全名。
  
  
 书名很美,一看到书名,就仿佛看到,一轮明亮的月亮在夜晚悬挂于天空以及被皎洁的月光照耀的闪闪发光的便士。
  
 我不否认这本书的书名比较吸引我,但月亮和六便士,像是两个怎么也拉扯不到一起的东西,除了它俩都是圆的,并没有什么牵扯了。并且在书中甚至没有提到过一次的月亮和六便士,但也许你看了本文后就能找到也说不定。
  
 
  
  
   书名由来:  
  
  
 绝大多数人的观点是, 月亮是代表了梦想、美好的精神追求,而六便士则是世俗与物质的的代名词,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根据毛姆的用意,月亮和六便士更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梦想与现实的针锋相对。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译者傅惟慈老师在序言里的最后一段提到过:
  
 译者序随后又提到:“但笔者的一位海外好友——也是一位毛姆研究者——有一次写信来却提出一个 鲜为人知 的解释。
  
 他在信中说:‘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菲利普·嘉里)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
  
 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   毛姆本人对此没有具体的说明,按自己的理解也没有什么不妥。
  
 
  
  
   作者介绍:  
  
  
 毛姆(1874-1965)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874年出生于巴黎,不到10岁成为孤儿,童年的经历给其后期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毛姆一生作品很多,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人类枷锁》,短篇小说集《叶之震颤》《木麻黄树》等是它的代表作,它是20世纪上半叶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1874年1月25日生于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却也让他变得坚强和富有同情心。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此后创作的多篇著作中无不透露出对人生、艺术、信仰的深刻剖析。
  
 
  
  
   本书的背景:  
  
  
 1919年,世界文坛诞生了一部光彩夺目的经典之作——《月亮与六便士》。这部作品首先在英国与读者见面,然而当时的英国人并未领略到作品的伟大之处,刚刚上市,即遭到了媒体的一片嘲讽和市场的冷漠对待。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在英国惨遭滑铁卢的《月亮与六便士》却在美国于同年7月出版后大受追捧,首印5000册很快就销售一空,截至年底,销量攀升到了近10万册,继而它的作者毛姆拥有了成功的剧作家的身份,又获得了畅销小说家的头衔。
  
 而且,到现在这本书的争议也略大,因为其主人公身上所具备的极其矛盾的人性特点,对画画艺术的热忱和对妻子阿美和对施特略夫太太勃朗什的冷漠与绝情,道德意识的混乱与艺术追求的清晰,就像文中“我”所提到的,“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人物——高更: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他的绘画,初期受印象派影响,不久即放弃印象派画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明丽色彩的装饰性。他到法国西北部突出大西洋的半岛——布尔塔纽,与贝纳、塞柳司尔等先知派画家一起作画,成为这个“综合主义”绘画团体的中心人物。他也到过法国南部的阿尔,与梵高共同生活两个月,但却导致梵高割耳的悲剧。1903年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伊瓦。
  
 《月亮与六便士》的素材取自高更,他便是斯特里克兰德的原型,高更一生坎坷贫困,在励志从事绘画之前也是做过经纪人,后来高更也到了塔西提岛并葬生于此,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
  
 但除了生活的大致轮廓外,毛姆创造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物。这篇小说是毛姆在游经塔希提岛后,回到欧洲后写成的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故事梗概:  
  
  
 一位四十岁才学习绘画的证券经纪人,放弃优裕的生活,疯狂迷恋上了绘画。 为了追求艺术理想,他饱尝贫穷与饥饿的煎熬,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最终遁迹与世隔绝的塔西提岛,成为一个自成一格的画家。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 小说中的“我”是一名作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一家。思特里克兰德是伦敦的一名证券经纪人,拥有不错的收入、漂亮的妻子和健康快乐的孩子,在外人眼里这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按常理,思特里克兰德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与平静。 然而,在他和妻子结婚的第十七个年头,思特里克兰德毅然决然地离开伦敦,去往巴黎寻找自己的“艺术”。 “我”受思特里克兰德夫人之托,前往巴黎寻找思特里克兰德,却发现他坚持创作艺术的决心不可动摇。而思特里克兰德夫人之后也找到了谋生的技能。
  
 思特里克兰德没有绘画基础,画画只是他的兴趣爱好。在外人眼里,他无疑已经疯了,生活日益窘迫,甚至有几次险些死于饥机饿和疾病。在很多人看来,他画的画根本谈不上任何艺术性,但是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无悔地为之奋斗,慢慢地他得到了认可。思特里克兰德一直都在流浪,最终来到了塔希提岛,与当地的土著姑娘爱塔成婚。此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满足,有一个爱他的土著妻子,不愁吃穿,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作画。
  
 然而,不久他便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的双目失明了。深爱他的爱塔对他不离不弃,一直精心地照料他,直到他完成了最后的巨型壁画,全身溃烂而死。然而,他最后的佳作未能流传下来,他的妻子爱塔遵照其临终嘱托,将画满壁画的房子付之一炬,从此这幅旷世巨作俨然化为灰熔。
  
 
  
  
   推崇本书的地方:  
  
  
  追逐月亮的勇气以及对人性的认识。 
  
 1.追逐月亮。
  
  勇气与信念。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选择了月亮。文中提到,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名字如雷贯耳的原因,主要是取决于世人大多数都认可他的神话传说。人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在有着着个贤惠的夫人甚至儿女双全的情况下却毅然决然地奔赴巴黎,开启他的理想征途。无疑他的经历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因为很少人能够做到像他这般决绝,特别是到了他这个年纪,很多人迫于世俗的压力和诱惑,不可避免地屈服于物质生活。
  
 结合现实来说,很多人到了四十岁的人就已经基本上没了很大的追求,有的甚至开始沉迷于舒适的生活沟槽,开始甘于平庸,他们与自己和解了。又或者可以说是,他们认命了。当初的梦想与追求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搁浅在记忆深处,从当初的我命由我变成了听天由命。
  
 而思特里克兰德到了40岁却说,
  
  热忱与纯粹。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思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的纯粹,除了他的梦想,他可以将任何人、任何世俗规范视为无物。他追求艺术的至高至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世人的追捧与崇尚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 ,他想要的是艺术,纯粹的艺术 。 
  
 2.对人性的认识。
  
  欲望。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随着欲望伴着灵魂而产生,衍生出了必要的的需求。
  
 根据 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 ,理论有着六个阶段,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以及更高需求。
  
 可以将这多个阶段笼统地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本的需求,另一类是成长需求。 只有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会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自然,思特里克兰德还在伦敦时的日子是完全满足了他的基本需求的,可是他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抑或是更高需求一直在被世俗规范这座大山所压迫着,压迫了整整四十年。正所谓,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他和妻子结婚的第十七个年头,思特里克兰德毅然决然地离开伦敦,去往巴黎寻找自己的“月亮”。
  
  灵魂。 宽阔的大海总是波澜不惊,总是保持沉默寂静地流淌,面对如此的静谧,会让人由心底产生一种焦虑。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焦虑,是什么?这种一直堆积在心头、得不到排遣、仿佛缺少了些东西的感觉是什么?这种在灵魂深处躁动的,使你更渴望惊险刺激的探索冒险,使你惊恐平淡宁静的生活方式,这是你的欲望。
  
 在超脱世俗,追求纯粹的理想这一点上来看,思特里克兰德是非常成功的。他是个人,该有的欲望一样不少,甚至他比我们多了更高的自我追求。在去巴黎之后,他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了。
  
 但是,他丝毫不介意,因为他要的是更高的需求,基本的需要拮据不会影响到他对月亮的追求。
  
  思特里克兰德注定在灵魂的召唤下,在驱之不散的自我实现意识的驱使下,在追求美的诱惑下,冲出世俗的樊篱,走向了艺术的至境。 他的灵魂隐藏着无所畏惧的魄力,最终他实现了灵魂的自由。
  
 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 你灵魂的欲望,是你命运的先知。 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怕后悔,不留遗憾,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才算活得有意义。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
  
   
    
  
   不推崇的地方:  
  
  
 仇(厌)女心态、无视责任的利己主义。
  
  第一点,仇女心态。 书中较为明显的对女性的丑化实在让我不敢恭维,在文中的描写,因为他的理想而被抛弃的阿美是虚伪且自命清高的,因他而失去美满家庭而且后来草酸自杀的勃朗什是愚蠢且作茧自缚的,甚至在后期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他的爱塔只是为他提供“饭票”的保姆。笔下的女子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于文中,反复轻贱女性的地位,类似于“她们的脑子里除了爱情没有别的东西了”“女人小肚鸡肠,物质的东西充斥着他们的大脑”这样的语句。
  
  换个角度来看, 斯特里克兰德除了是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更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渣男。并且,文中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外貌描写是比较邋遢猥琐的,然而却有一波一波的良家女子向他投怀送抱,就这一点跟网络上的一些杰克苏小说有的一比。 
  
 恕我肤浅,我看到“工具”“需要”等字眼一直有种隐隐约约不舒服的感觉。当然,我不喜欢男主人公的这部分所作所为,不能代表我不喜欢这部作品。不过,毛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 “令人讨厌、却又伟大的艺术家” ,无疑这个作品是出色的。
  
  第二点,无视责任的利己主义。 不是所有的道德都合乎常理且应该被遵守,就像以前封建社会的陋习,裹脚这种恶臭的习俗当然要被掘弃,但人类的基本同理心应该要遵守。思特里克兰德已逾不惑却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追逐月亮是值得敬佩的, 但是前提是不要以别人的六便士作为代价 ,这与我的价值观不太相符。
  
 文中在思特里克兰德贫困潦倒、饥寒交迫、重病缠身之际,一位资质平庸却有洞见的艺术家施特略夫救了他。对他的救助相当于是给了他一条命,然而因为他的到来却将原本温馨和谐的美好生活变的支离破碎。他鸠占鹊巢、恩将仇报,间接性的导致勃朗什死亡,而他却没有任何忏悔,简直是 农夫与蛇的翻版 。
  
 他的绘画作品之所以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方面是世人对他个性的诟病,另一方面也是处于对他悲惨命运的怜悯。 都不谈他个性的问题了,从另一面来讲,他的悲惨命运是他自己造成的,当然他也不后悔, 寻求艺术的火种的路途上势必会牺牲一些东西的。 他在没有成为画家之前只是一个平凡无奇的人,不是什么伟人。与普罗米修斯相较。伟大的抗争者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不惜承受众神之父宙斯的残忍惩罚,偷取火种带到人间。
  
 斯特里克兰德他也愿意牺牲,不过他更甚,他为了带来艺术的火种,不仅将自己变成燃料,还像个贪婪的魔鬼吸取他人的一切当作氧气燃烧殆尽。
  
 
  
  
   思考: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理,对于追求月亮还是六便士,一千个人都有一千个不同的观点。
  
 用毛姆文中“我”所思来讲,这得取决于这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了。
  
  有人愿意去捡地上的六便士,过着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生活,也有人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为天上的月亮而神魂颠倒,愿意牺牲一切孜孜不倦地寻找一个或许难以到达地神庙。 
  
 或许,说不定,六便士和月亮我们都能拥有呢。
  
 
  
  
   结语:  
  
  
  除了月亮与六便士之争,我对本书最大的印象就是看客——“我”的存在。 作为看客的“我”基本上算是将思特里克兰德奔赴艺术的道路上的经历了解的清清楚楚了,一直在尝试较深的人性解读。
  
 “我”一直站在上帝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这种广阔的生命视角,更直观的表达作者观点—— 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本书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展现的极为精彩。
  
 以上是我的书籍分享和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或者各抒己见。

3. 《月亮与六便士》:这世界上有一种浪漫,叫做枕着月亮前行

合上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是地上的六便士,还是天空的明月。似乎从未有过理想与现实的分界线,可追寻理想往往比因循守迹要困难。因为难得,所以浪漫。
                                          
 一位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一夜之间突然抛弃一切,远走他乡,从伦敦去了巴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人们揣测包括他的妻子都认为他是有外遇,假如故事这样发展似乎也情有可原的,可却偏偏是一个令人无法相信的理由,他要去画画。没有任何迹象,就那么发生。
  
 这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他不再是少年,不再是青年,他人生的最好年华已经逝去。可在一股神秘力量攫住他后,义无反顾已是他余生的宿命。
                                          
 你当然无需对他心生敬仰,他勾引朋友的妻子,导致她自杀。对家人、朋友和一心爱她的情人都非常残忍冷酷,对世俗的一切表现得冷嘲热讽、傲慢不屑。如果这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成功追求理想的故事未免太过无聊。所以,斯特里克兰,从来便不是个圣洁的追求者。
  
 但唯此才更显真实。他在巴黎穷困潦倒,吃尽苦头,没有一天不陷入窘境。他忍受饥饿,他偶尔也找活干,只为了继续画画,他从不在意外在的环境,不追求享受,进食与性的欲望在它看来不过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如果可以不进行,他一定会舍弃。
  
 即使到达他的理想乡,他的生活在外人看来也绝非惬意。或许,在他娶了阿塔之后的生活可以称之为幸福。在那个世外桃源,他无需为生计谋划,这里有最美的星空,最宁静的户外。可最大的幸福一定是不受打扰的画画。哪怕是最穷困潦倒时,只要能画画,这就是幸福。
                                          
 或许这才是现实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写照。永远深陷泥泞,在微尘中一次又一次拾起理想。在最深切的困难中,感受着最深入灵魂的温度。比起斯特里克兰,我们都应该少了些决绝。
  
 动摇永远是理想主义者的致命毒药。来自外界的评判,来自自身的怀疑。在斯特里克兰去巴黎画画之前。人们煞有介事的编造着他带着他的外遇对象在豪华酒店里寻欢作乐的事实。相比起去画画,这个才是人们心中认可的“正当理由”。“也许,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很看重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别人是否重视我们对他的看法很重要,如果我们对他的看法没有影响到他,我们就很讨厌他,我想,这正是人性虚荣最痛的创伤”。斯特里克兰全然不在乎,这是理想主义者最珍贵的品质。
                                          
 《月亮与六便士》从未指定我们要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或许通读全篇你依旧无法理解斯特里克兰的追求。可生活永远不止理想,你可以拾起六便士。正如书中所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做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娶一名漂亮的妻子,一年赚一万英镑,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我最感动的是,在最后得知自己患麻风病后,斯特里克兰让阿塔走,可阿塔说道“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在与阿塔结婚的几年里,阿塔完美的尽着妻子的责任,孩子她养,帮斯特里克兰采购。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她依旧不离不弃。于是,他亲吻着这个淳朴善良的女人。斯特里克兰,这个说着不需要爱情,连结婚都是为了更好的画画的男人,最后是否深深爱上了这个无条件支持他理想的女人?无人可知。
                                          
 生活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的荒谬和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走在既定的路上无疑省心省力,地上的六便士也比天上的月亮好拾起。你大可以惧怕,你大可以迷茫,你大可以不再忍受。你更可以嘲笑一些人。
  
 当你从理想的道路撤离。永远不要忘记,这世界上绝不止一条路。高挂天空的也有人触及。有一种浪漫,叫做枕着月亮前行。有一种幸福,是在最微末处拾起。有一些人,可以实现理想。
  
 最后,理想这个词似乎被人过分抬高了,他并非过分的触不可及。每个人对于生活都应有着最热切的渴望。而这,就是你的理想。你,也可以在漆黑的夜里,枕着月亮前行。
  
 只是不愿想,不愿做。因为难得,所以浪漫。

《月亮与六便士》:这世界上有一种浪漫,叫做枕着月亮前行

4. 《月亮与六便士》:点亮人生的三句话

-1- 
  
  
  如果我写作这些东西别有所为而不只是为了自己娱乐,那我可是一个  傻瓜的傻瓜的傻瓜了。 
  
 这句话是我在书里第一句喜欢上的话,似乎给我最近零散的生活做了一个总论,所以看见它时,颇为惊喜和奇妙。
  
 我最近的生活有了一些细小、零碎的改变,就像在生活得大浪中,翻起的一朵朵小浪花儿。
  
 比如,我开始跑步了。
  
 这算不上是一个决定,因为我没有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跑多少公里,也没有壮志豪言地告诉身边的人说,从明天开始,我要跑步减肥了。
  
 起初,我也找不到一句刚好恰当的话来形容自己竟然做了跑步这件在我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说它在我的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呢?
  
 因为,我真的很讨厌运动,跑步算的上是最讨厌的。
  
 大一体测八百米的时候,跑完就又吐又发烧,四肢酸软的在床上躺了两天;大二体测的时候,跑完一圈之后,直接让记录测试的同学给我写十五分钟;还有好几次体育课边跑边擦眼泪的场景。
  
 所以,跑步变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我的身体里住的可能不是我。
  
 如果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个去做最不喜欢的事情的理由的话,就是为了自己娱乐吧。
  
 想去看看逼仄恐惧的道路上是否有没有被我注意到的鲜花,嗯,还真有。
  
 如果,我打着减肥、锻炼、装逼、坚持的幌子,而去跑步的话,那我真的是一个傻瓜的傻瓜的傻瓜了。
  
 毕竟,拿最讨厌的事情来装逼受虐的事情,是会傻到哭的一件事。
  
  -2- 
  
  这些东西是他生活中无关紧要的部分,却能如此悲剧性地影响别人,真是一种讽刺。 
  
 书里有几次提到女人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全部,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爱情、男人、幸福的家庭之中。
  
 而书里的男主人只是把爱情当作是他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一部分,他并不认为他的一生应该过得像世人口中“有得体的收入、可人的妻子、乖巧的儿女、美满的生活”那样。
  
 所以,抛弃掉无关紧要的东西之于他来说,是没所谓的,但刚好也是这些在他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东西,让他的妻儿幸福的生活破碎、让布莱克为爱自杀。
  
 这是悲剧,也讽刺。
  
 罗丝.沃特福德在书里说过这么一句话:“牛奶很好喝,尤其在其中加上一滴白兰的话。不过呢,家养的奶牛巴不得把牛奶挤出去。奶穗胀起来是很难受的。”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很贴切。
  
 有人觉得一些东西很重要,但是在另一些人眼里,这真的无关紧要。
  
 生活中就曾遇到过一件我印象蛮深刻的事情。
  
 支教的时候,和朋友夜聊,谈起她在中学时代有一个很看重友情的好朋友。
  
 那个女孩很在乎她,吃饭要打一样的菜,买衣服要同款,座位要坐在一起,但凡朋友和其他女生的关系好一点,她就觉得吃醋,觉得自己的东西被抢走了一样。
  
 而朋友觉得朋友是生活中无关紧要的部分,人与人迟早会走散,开展自己人生轨迹,偶尔电话联系就足够了。
  
 所以,当毕业之后,朋友面对那个女生在QQ上日常报备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分享自己的心情的时候,选择冷漠视之。
  
 这无疑也会给那个女孩造成一些悲剧的影响。
  
 而讽刺的意义就在于:没有谁有义务替别人的悲欢喜乐买单。
  
 我很喜欢这句话,以之警示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悲欢喜乐,尽量不为他人所影响。
  
  -3- 
  
  一个人偶然来到一个地方,他莫名其妙地感觉他是属于这里,这里就是他苦苦寻求的故乡。 
  
 这一句话是在书靠近结尾的地方出现的,有点像这场暴风雨过后,空气中散发出泥土混合着青草的香气。
  
 亚伯拉罕医生是一位医学界的天才,在一所颇有声望的医院过五关斩六将,达到了坐拥名声与金钱的高度。
  
 但是,在就职前的旅行中,偶然来到这么一个让他产生归属感的偏远小地方,让他觉得这里的环境似曾相识,这就是他要度过余生的地方。
  
 于是他抛弃了让许多人都羡慕不已的生活,在这里定居,找到了内心真正的快乐。
  
 这让读者情不自禁的觉得,书里的男主角在四十几岁的年纪,放弃掉一眼可以看到尽头的美好人生,转而去追寻一种完完整整做自己,不去在乎世俗的准则与他人的眼光,是可接受,并且高贵的。
  
 男主角最后到达了南海的一个小岛,在这里,曾经遭巴黎憎恶愤恨的人格和行为都被包容了。
  
 他在这里寻找到了宁静,并且终其一生。
  
 在世俗的生活中,大多数人寻求一种“优秀”,那是一种向车子、房子、票子、体面看齐的生活。
  
 似乎有了这些东西,就会变得非常的开心、快乐、幸福。
  
 然而,真的幸福吗?

5. Day1《月亮与六便士》: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关于《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想必很多人就算没看过,也听说过。其中,六便士代表现实和卑微,月亮代表崇高,这本书讲的大体就是理想和现实的问题。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是已经被说烂的话,但是关于理想和现实的讨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无法将理想与现实接轨。
  
  要生活,就要踏踏实实上班 ,领工资,不要总想着遥不可及的梦想; 要理想,就要 拿出 逆流而上 的勇气,“苦心智,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家境殷实、家人支持另当别论。
  
 找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这是父母对于孩子最常见也最正常的规划。这些事情代表的就是“稳定”二字。你只需要和大部分人一样,按着规划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的完成即可。 所有的可能性被框在规划蓝图之外 。
  
 人生多艰,哪里有那么多一帆风顺。所以,当你完成任务时,你就已经是一个成功者。就算你有所谓的、虚无缥缈的梦想还未实现,又怎样,人们看到了你的成功,你的出类拔萃,世俗的眼光看来,你生活无忧,家庭幸福。但只有你知道,自己想要的并非如此。
  
 因此,当那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出现在网络之后,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因为她是一位老师,老师基本上就是铁饭碗,多少人想得不可得,她却主动放弃。
  
 也是因为有她那种魄力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才显得可贵。她做了我们想做不敢做的事情。而我们,“ 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可钱包那么小,哪都去不了 。”
                                          
 近年来,公务员辞职引起公众的关注。道理也是如此。 当我们还在为养家糊口去上苦逼的班时,有人已经去追求梦想,实现理想去了。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尔斯.斯朱兰,是一位以高更为原型创作的画家。事业有成,妻子优雅美丽,儿女双全。可他竟莫名消失,开始大家谣传他和一个女人私奔了。
  
 但是后来,故事的讲述者“我”去巴黎找到他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第三者,他是丢下一切,只为了学画画。非常让人想不通吧,任谁也得问一句,“ 非画不可吗? ”
  
 “ 我说了我非画不可,由不了自己。落水的人不管泳技好坏都要游,不游出来就会淹死。 ”这便是斯朱兰的回答。
  
 这就是对自己想要的东西特别清楚的人,有的人可以画画,但我必须画画。追求艺术理想的人,或许都有些偏执,或许说执念更好。他们比一般人更爱坚持,那理想便是灯塔。海上的航行就算再苦,只要看着远处灯塔的微光,便会重新给自己注入能量。
  
 刚刚看了《超级面对面》对歌手赵雷的访问,赵雷从地下走上地上,在《歌手》中以《成都》一跃成名。可是我最早听到的是《画》,是《南方姑娘》。他也曾默默无闻,可一直在坚持,才得到了“台上一分钟”。他说, “有些人是可以唱歌,但我是必须唱歌。” 这样认认真真,明明白白的人,有谁会不喜欢?
  
 再说回小说当中,斯朱兰有家有孩子,很多责任都需要他承担,但是斯朱兰却就算背上抛妻弃子的骂名,也觉得无所谓。难道就不怕别人效仿吗?
  
  
 不怕,因为 “不会人人都照我这样,多数人甘愿循规蹈矩。” 
  
 斯朱兰在40岁时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放弃了很多东西,最后破衣褴褛,胡子拉碴,也完全不在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注重心灵的自由与沟通。
  
 世俗是浮云, 理想是食粮 ,诱惑他,驱动他,达到无我之境。
  
 只是有点苦了她的妻子。她妻子宁愿给别人说是一个女人把丈夫抢走了,也不愿承认丈夫是被理想勾了魂。到后来,丈夫写的书信里,也是写的,“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希望让她下地狱”。可怜至极。
  
  在斯朱兰眼里,可能妻子便是那六便士,而画画便是那白月光。 
  
  如果是你,你会抬头望月,还是低头看满地的六便士?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哦。
  
 这本书才刚刚看,以后会陆续更新的。

Day1《月亮与六便士》: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6. 谁心中没有一个“月亮”,但“六便士”才是我们的现实生活

文/浅浅风
  
 
  
                                          
 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学的专业有关设计,便同艺术专业在同一个学院,有自己专业单独的教室,但很多时候,可以说整个学院各个专业的教室通常都是一片狼藉。我是一个特别讨厌一切乱糟糟的人,很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明几分钟就能收拾好的桌面,却能一直乱的让人不能直视。
  
  
 后来明白了,有一部分人的确是因为懒,且忍受能力极强,可以对自己杂乱的学习环境视而不见,但同样也有这样一些人,在他们眼里,不修边幅、散漫凌乱才是艺术家该有的气质,同样的,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真的这样认为,还是只是在跟风模仿,毕竟就算不能理解,也不得不承认,大部分艺术家确实是常年不修边幅的,那时就在想,看来我是真的没有成为艺术大师的潜质。当然,关于艺术家的这个印象,一直到今天,都是我的未解之谜。
  
 也许,艺术大师确实举止怪异,且常人难以理解,就像梵.高会割掉自己的左耳,就如《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原型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保罗·高更,年轻时毅然决然放弃优渥的生活去追求自己绘画理想,即使潦倒半生,依然从不言悔。也或许,正是只有这样的“怪癖”,才是他们最终实现理想、扬名于世的原因?
  
 《月亮与六便士》是我读过的第二本毛姆的书,虽然辗转读了两个月,但确实是一本优秀的作品,即使一直断断续续的看,但每次打开书籍,都有看下去的欲望。最初想读这本书,是被它很特别的名字吸引的,完全想不出月亮和六便士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名字命名?只有读完本书,才能理解作者的寓意,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说的更具体一点,这本书主要表达的就是主人公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的抉择,以及选择理想后颠沛流离的一生。
  
 本书的结构和基调很清晰,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述叙事者在伦敦生活时所了解到的斯特里克兰;第二部分讲述叙事者在巴黎时与斯特里克兰的交往;第三部分讲述叙事者打听到的关于斯特里克兰旅居塔希提时所发生的的故事。按照时间线,整篇小说的情节极为流畅和易读。
  
 其次,本书在记叙上有一个特别之处,以第一人称的我来讲述第三人称的主角,以至于关于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故事,大部分是根据“我”听到的来写的,所以文中也提到,有些情节不一定就是事实,即使是写“我”亲自与斯特里克兰接触的部分,对于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的评价也是主观情感居多。也就是说读者对斯特里克兰的理解也许并不是正真的斯特里克兰,毕竟他到底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本书中一点都没有对斯特里克兰的心理描写。不得不称赞,毛姆的这个写法很棒,毕竟以大众的眼光来看,即使斯特里克兰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但他也确实是一个自私、浅薄的家伙,以他为第一主人公来写,未免会受到一些道德上的诟病。而以第一人称来讲述他的事,既客观又规避了这个问题。
  
 最后,再来谈谈“月亮”和“六便士”,这两个词可比理想和现实高雅和形象多了。理想确实如同月亮那样遥不可及,看到很多的读者都对“月亮”推崇备至,这是好现象,但千万不要被“月亮”迷了眼,不要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毕竟美梦总有苏醒的一天,还是该脚踏实地,要知道“六便士”才是我们的现实生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