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在灭掉袁氏家族后把自己的大本营搬到邺城?

2024-05-10 22:47

1. 曹操为什么要在灭掉袁氏家族后把自己的大本营搬到邺城?

众所周知,曹操在建安元年(196年)迎奉汉献帝到了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此后曹操便与汉献帝一起住在许昌,许昌成为汉朝名义上的首都和曹操集团的大本营。

但奇怪的是,建安九年(204年),正在征讨袁氏的曹操突然将大本营从许昌迁至刚刚占领的邺城。此后汉献帝居住的许昌除了还保留汉朝首都的名义之外,邺城成为曹操集团的大本营。

曹操在建安九年(204年)之后便常住邺城,著名的铜雀台就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邺城的古都史由此开始。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大本营从经营多年的许昌搬到刚刚占领的邺城呢?

曹操的基础班底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以曹氏宗亲为主导,庶族占大多数的武将;二是以颍川士族为主的文臣谋士,著名的荀彧、荀攸、郭嘉、陈群、司马懿、钟繇都是颍川士族的成员。

许昌就位于颍川郡内,这也是当年曹操放弃东都洛阳而把汉献帝迎奉到许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许昌很快成为颍川士族的大本营,而颍川士族的代表荀氏家族的政治影响也迅速发展。

到了建安九年(204年),荀彧是仅次于曹操的二号人物;曹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是荀彧侄子荀攸和荀彧举荐的郭嘉;荀彧举荐的钟繇坐镇长安;后起之秀则是与荀家关系密切的司马懿。

曹操集团当时基本上是“曹家天下荀家班”,以荀家为代表的颍川士族控制了曹操集团大部分重要官职和地盘。这种情况对曹操的统治是巨大的潜在威胁,奸雄曹操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只不过在消灭袁绍之前,曹操能够真正信任的士族集团只有颍川士族,真正稳固的根据地也只有颍川郡。因此在袁绍被消灭前,曹操无法对颍川士族采取制约措施,只能保持愉快的合作。

但在袁氏灭亡后,曹操获得了广阔富庶的河北之地,北方各地的政治势力也都断了二心,颍川士族和颍川郡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于是曹操便开始考虑如何打压以荀家为代表的颍川士族。

曹操将大本营从许昌迁往邺城就是打压颍川士族的措施,因为颍川士族在邺城的实力远不及许昌。在大本营迁往邺城后,荀彧的政治影响也逐渐下降,这也是荀彧后来抑郁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曹操为什么要在灭掉袁氏家族后把自己的大本营搬到邺城?

2. 灭掉袁氏家族后,曹操为何不留在许昌,而是迁往邺城办公?

灭掉袁氏家族后,曹操为何不留在许昌,而是迁往邺城办公? 
                                          
 
  
 
  
 在郭汜,李傕内部争相斗争之时,汉献帝决定带着群臣东归洛阳,这一路历经磨难,终于回到了以往帝国首都洛阳,但是等着汉献帝的依然是傀儡的生活。
  
 在沮授建议袁绍迎接汉献帝,控制在手里时,袁绍因为不想要受到约束,加上自己的野心,所以就拒绝了这一提议,同时给了曹操机会。 曹操迅速的把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地盘许昌,许昌也成为了临时首都。 
  
 这时的曹操实力还不是很强,但是他能够做出迎立汉献帝的举动,足以反映出了他的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在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之后,曹操却把自己的大本营搬到了邺城,汉献帝居住的许昌也就成了名义上的首都,真正的政权在曹操居住地邺城,为何曹操会做出这一举动呢?其实曹操这样做是有着三层意义的。
  
  第一、 真正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时曹操虽然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只是曹操的实力并没有很大,汉献帝自己并不甘心受曹操的摆布,但是能做的事不多。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大批忠臣在汉献帝的周围,这样对曹操就有很大的制约。
  
 对此 《资治通鉴》 里就有说,曹操每次在觐见汉献帝的时候,总是会担心自己突然被汉献帝杀掉,毕竟在皇宫里,侍卫还是听皇帝命令的。所以说在这段时间,对于曹操来说是最艰难的,内有忧虑,外有外患。
  
 北方的袁绍势力庞大,对曹操的地盘虎视眈眈,最终发生了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从此一蹶不振,很快就去世了。让曹操的实力得到了扩大,曹操这时加封自己为冀州牧,也就在这时把大本营从许昌搬到了邺城。
                                          
 
  
 
  
  一方面可以摆脱汉献帝等人的制约,一方面又可以控制朝政,可谓是一箭双雕,并没有冲突。 
  
  第二、 袁绍长期经营,邺城根基深厚 
  
 我们知道,邺城一直是袁绍的地盘,袁绍在这里经过长期的经营,经济和民生相对都已经很成熟了,根基也就很深厚,对于政治机构的运转是很有好处的。
  
 在灭掉袁绍之后,曹操就直接可以坐享其成,而邺城的城墙坚固高大,城内的布局也是很严密,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并且 在219年,关羽围困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让曹操不得不避其锋芒 ,准备把汉献帝也迁到邺城,只是后来东吴袭击荆州,导致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麦城被杀。迁都的事宜才没有执行。
  
  第三、 改变“曹家天下荀家班”的状况 
  
 曹操手下有谋士,但是这些基本都是以荀家为代表的颍川士族为首, 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钟繇都是荀彧举荐的,曹营的重要官职基本都掌握在颍川士族手里 ,还掌握了曹操的选官权,这对曹操来说潜藏着巨大的政治威胁,曹操不可能放任不管。
                                          
 
  
 
  
 只是在消灭袁绍之前,让曹操真正信任的还是颍川士族,而许昌正好就在颍川郡,这也让曹操没有办法对颍川士族采取制约措施,只能保持现状。
  
 后来在袁绍灭亡之后,曹操得到了北方富庶的土地,就有了资本,所以颍川士族的影响力就降低了, 迁都到邺城也是为了打压以荀家为代表的颍川士族 。也就是在曹操把大本营迁到邺城之后,荀彧的政治影响力也逐渐下降了。

3. 官渡大战以后,曹操为何非要除掉袁氏一族?

公元199年,当时势力最为庞大的袁绍亲率十万精兵,准备南下攻入许昌。此时的曹操,实力还十分的弱小,其兵力也是非常的匮乏,所以只能调集几万人的大军与袁绍作正面的对抗。就在同年的年底,刘备突然起兵攻曹,为了预防腹背都受到重击,曹操便击中兵力一举打败了刘备,之后又跟袁绍大战于官渡。最后通过关羽的出手,直接帮其解决了白马围以后,曹操有亲自领军五千奔袭乌巢,最终让袁绍的粮草大本营遭到损毁。于此同时,张郃又投靠了曹操,这一连串的操作,袁绍的十万大军居然就这样败给了曹操。这一战,曹操直接是斩杀了袁绍大军7万余人,而袁绍也是在这之后病倒,最终盍然而逝。

就在袁绍去世以后,曹操并没有放下自己的警惕之心,而是开始想办法除掉袁绍的那几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已经跟他搞好关系的袁谭。此时的曹操直接给袁谭写了一封信,并斥责袁谭跟其父亲一起来攻打自己,随后还与袁谭断绝了关系,并将其女儿送了回去,之后便掉转枪口开始讨伐袁谭。此时的袁谭明白自己打不过曹操,于是便率军出逃,并将军队驻扎在清河地区,但是这样依旧避免不了曹操的追杀,最后袁谭被杀,其家眷也无一幸免。

除了袁谭以外,袁尚和袁熙也都没能躲过这一劫。就在袁尚被曹操打败以后,没有落脚去处的他,只好去投奔了自己的哥哥袁熙。就在之后袁熙被自己手下的将领所反叛,最终在无奈之下,兄弟二人只能出逃到乌丸地区。一直到第二年,曹操又率大军讨伐乌丸,袁熙兄弟得知以后,只能再次逃亡辽东地区,最后兄弟二人被公孙康所诛杀,而他们的头颅则是被送给了曹操。

官渡大战以后,曹操为何非要除掉袁氏一族呢?就算是不是亲手除掉他们,也要找人逼死他们,其实道理也非常的简单,那就是他要真正的统一北方。虽然此时的袁绍已经是死了,但其残余的势力依然还是存在的,袁家身为四世三公的家族,单单是袁绍死了并不能说明什么,只要袁绍的几个儿子站起来挥动手臂,依然是有很多势力会支持他们。而且这三兄弟有十分的仇视曹操,就算是曹操不除掉他们,他们也不可能为曹操效力。

而且在曹操的阵营之中,有不少将领和谋士都来自于袁绍哪里,假若曹操不对袁氏斩草除根,那么曹操一天都不能放下心来,因为他没有办法保证袁绍的旧部不会突然的反水。曹操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发生,当然要提前预防这一情况的发生。我以为,在乱世期间曹操的这一手斩草除根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打倒,还是那句话,对敌人的仁慈,那才是对自己的残忍,细细想来,这番话也是不无道理,所以曹操此举也没有做错什么。

官渡大战以后,曹操为何非要除掉袁氏一族?

4. 袁绍死后,曹操是如何彻底消灭袁氏家族的残余势力的

官渡之战后第二年,即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袁绍于平丘渡河,意图袭取陈留郡,再由陈留攻取许昌,欲击败曹操。曹操方面,谋士荀彧准确判断出了袁绍军的意图,于是建议曹操主动北上迎击,遂破袁绍仓亭军。
两次战胜后,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绍元气大伤,已无力与之争衡。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忧病而死,,其子袁谭、袁尚争位,互相火并。在几年中,曹操攻下邺城,杀袁谭,占有了幽、冀、青、并四州。袁尚投奔乌桓王蹋顿。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大军出征,大破蹋顿和袁氏的联军,斩蹋顿。袁尚奔辽东,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至此,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5. 曹操统一北方之战,袁氏父子最后让出了哪几个地区?

公元201年4月,曹操军官渡、袁绍军黎阳,得胜之师的曹军,再接再厉,在仓亭(今河南浚县东南)大破袁军。
连连兵败的袁绍,在公元前202年吐血而亡。
于是,北方形势逐渐明了:曹操彻底扭转被动局势,而河北式微,所以北方一统便指日可待。


1.袁绍给曹操送的大礼
这个大礼就是兄弟隙墙相杀的河北四州。
袁绍一直在立长立幼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到底立长子袁谭还是立幼子袁尚,他一直拿不定主意。
既然举棋不定,那袁绍就这么一直不定着走棋争霸。
而袁绍阵营就逐渐分裂为两股势力:
一股是以袁谭为首,辛评、郭图为辅,这是长子势力。
一股是以袁尚为首,逢纪、审配为辅,这是幼子势力。


而且这两股势力,已经势同水火,有袁绍在,还仅是兄弟隙墙暗斗;而袁绍不在,那就是兄弟相杀了。
袁绍到死也没有把立长立幼的问题定下来,这就为河北四州埋下了隐患。
自古都是近水楼天先得月,从来都是先下手为强,于是陪王伴驾的审配就假称袁绍遗命、立幼子袁尚继承袁绍之位。
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
于是,袁绍死后的河北局面就是:自封车骑将军的长子袁谭,屯兵黎阳;袭得袁绍之位的幼子袁尚,驻守邺城。


还有第二子袁熙据守北地幽州,但这个人无足轻重。
所以,河北方面主要是袁尚和袁谭这两股势力在表面相安而内里暗斗。
2.退兵示弱比侵略如火更有杀伤力
曹操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杀伐果断,该动手的时候从来不吵吵。
袁绍死后的河北局面如此混乱,以整攻乱,这是老天赐予的机会。
于是,公元202年5月,袁绍死于冀州;公元202年9月,曹操便兵临河北。
屯兵黎阳的袁谭既无重兵又无利器,所以急向邺城袁尚求援。


外敌来攻,隙墙兄弟也只能先玉帛再干戈,所以黎阳之战得打、哥哥袁谭得助。
但是,袁尚仍旧疑虑满满,他担心派过去的士兵、送过去的辎重,都会被哥哥袁谭据为己有,索性就亲自领兵援助。
兄弟联手,与曹操大战黎阳,但两兄弟都不是曹操的对手。
公元203年,曹操打败袁谭和袁尚,而后兵临邺城。
同时,河东战场也发生了逆转。
司隶校尉钟繇联合马腾击败郭援部、平定南匈奴,袁尚试图以郭援部牵制曹操的战略企图彻底破产。


所以,曹操行兵,自是侵略如火,直接打到了袁氏老巢邺城。
邺城之外,是曹操大军;邺城之内,是河北大军,曹袁两军在邺城僵持。
但是,曹操不打了,兵临邺城而后旋即撤兵。
曹操撤兵,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正如谋士郭嘉所言,急攻则二袁联合,而缓攻则二袁必斗。所以,等待比行动更重要,于是曹操退兵。
另一个原因便是曹操穷啊,他没粮食了,从官渡到黎阳、再从黎阳到邺城,战线拉得太长,曹操的后勤运输以及粮食辎重已经捉襟见肘。
两相计算,所以曹操选择撤军,而不是邺城攻坚。
果如曹操所算:曹操的大军刚一撤退,袁谭袁尚两兄弟就打了起来,而且根本就没出邺城,直接就在邺城的外城刀兵相向了。
曹操退兵,这是曹军示弱。于是,袁谭要追杀,所以向袁尚要兵要甲。
而袁尚疑心袁谭,所以要兵没兵、要甲没甲。


于是,啥也不用说了,直接开打。结果是袁谭被袁尚赶出邺城、逃至南皮。
曹操攻战杀伐、费了大半年的劲,也仅是把二袁打败。
而曹操大军一退,二袁之一的袁谭便被自己的弟弟打成了丧家犬。
3.曹操大军这只狼外婆再扣邺城
袁谭不是一个人在作战,他是有一股势力的,而他的势力就在青州。
见主公被追杀,青州别驾王脩立即带领一众援兵前来解救。


杀红了眼的袁谭,当头就问别驾王脩:接下来怎么办,怎么去打袁尚?
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曰“我必胜若”,如是者可乎?
王脩此言,既讲政治又合形势。
政治是袁谭袁尚既是兄弟又是同盟,不能自相攻杀;形势是曹操这个狼外婆就在黄河那边,随时都能过河吃掉你们这两只小白兔。
所以,王脩的建议就是斩杀佞臣以亲兄弟,然后御敌四方、横行天下。
但是,被仇恨冲昏了头的袁谭,早已管不得什么曹操、什么四方以及什么天下了,最大的敌人就是袁尚,所以攘外必先安内。
邺城袁尚袭得了父亲袁绍的夯实家底,所以青州袁谭根本不是对手。
公元203年5月,穷得叮当响的曹操替河北袁氏割了邺城外的小麦,然后带着麦子回许昌磨面了。
这之后,袁谭袁尚兄弟俩也不修城、也不抢麦、更不种庄稼,一直相恨相杀。
公元203年8月,袁尚大军便把袁谭包围在了青州平原,
见此危局,缺兵少将的袁谭竟向曹操求援,与曹操约为儿女亲家,约曹操出兵邺城以解平原之围。


所以,曹操这个狼外婆再次兵抵河北,但是他可不是帮袁谭“围邺城救平原”的,而是要占据整个河北四州。
于是,曹操大军自是稳扎稳打,出兵黎阳、威胁邺城。
见曹操兵锋凌厉,袁尚赶紧放弃平原、回防邺城。
到了邺城的袁尚发现,曹操并未挥兵邺城,而是搞起了工程。
公元204年正月,曹操大军变成了工程队,他们要开凿自朝哥至邺城的沟渠,准备通过运河来运兵运粮。

曹操统一北方之战,袁氏父子最后让出了哪几个地区?

6. 河北袁氏被消灭,曹操初步统一北方

    官渡一战,袁绍元气大伤,逃回冀州,整顿人马后与曹操再战,其三子袁尚自告奋勇,领军赴  黎阳  与曹操军队对战。
  
     黎阳一战,袁绍方袁尚率队,曹操方张辽统兵,甫一交手,袁尚不敌张辽,大败,逃回冀州,袁绍受此刺激,旧病复发,吐血而亡。
  
     至此,曹操打败了他在北方的最大对手。
                                          
     袁绍尚有三子——  袁谭、袁熙、袁尚,  还有一个外甥  高干  ,他们四人各有军马,仍在抵抗曹操,于是曹操继续攻伐他们四人。
  
     袁谭、袁尚兄弟不和,尚且自相残杀,只有在曹操大军重压之下才暂时罢兵,袁谭先是投降曹操,后来又统兵与曹操对抗,最后被曹洪击杀。
  
     袁绍外甥高干守并州,亦被曹操所败,高干逃跑,想去荆州投刘表,半路被骑都尉王琰所杀,王琰将高干头颅献于曹操。
  
     袁尚、袁熙畏惧曹操,不战而逃,投了辽西乌桓,曹操远征乌桓,连乌桓首领蹋顿也被曹操斩杀,袁尚、袁熙只好又逃到辽东。
  
     曹操听从  郭嘉  遗计,屯兵易州,大军引而不发,最终辽东太守公孙康杀了袁尚、袁熙,将头献于曹操。
                                          
     河北袁氏被曹操所灭,曹操初步统一北方。

7. 曹操与袁氏兄弟之间有什么恩怨,为何要花费七年消灭他们?

大家都知道“官渡之战”,它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不过“官渡之战”的意义更多的在于阻挡了袁绍南下吞并曹操的势头,给曹操留下了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不是说“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就平定北方了。即便在袁绍去世后,还有很多袁氏的残余势力需要曹操来处理,挨个放血。下面小编就来说说曹操消灭袁氏兄弟的过程。




袁绍埋下的分裂祸根袁绍做过的最失误的事情,小编以为一是没有处理好自己麾下的人才的关系;二是没处理好自己的家事。前者让本来还占据巨大优势的“官渡之战”一败涂地;后者导致自己去世后,袁氏的势力陷入分裂的局面。



古代为了避免贵族之间的内斗,衍生出“嫡长子继承制”的继承方式。这样虽然不能保证继承者都是贤明的人,但好歹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除继承人外的其他子嗣的野心。袁绍有袁谭、袁熙、袁尚三个儿子(还有一个有争议的袁买)。按照传统的观念,继承者应该是袁谭。谁叫人家是老大呢。不过袁尚长得帅,比较受袁绍和妻子刘氏的喜欢,袁绍就想将袁尚立为继承人。一些投机者也嗅到了这种想法,站在袁尚这边。到时候袁尚一上位,他们也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于是在袁绍军中隐隐形成两派:袁谭、辛评、郭图一派;袁尚、逢纪、审配一派。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



袁绍也知道,自己废长立幼的做法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即便袁尚上位了也可能得不到众人的支持。所以袁绍搞出一个竞争上岗。他把袁谭过继出去,派到青州、袁熙派到幽州、高干(外甥)派到并州,最喜欢的儿子当然留在了冀州。袁绍美其名为让他们四个竞争,但其实还是有利于袁尚。一来这样看上去比较公平,能够堵住那些反对者的嘴;二来虽然袁绍名义上占据四州之地,但实际上冀州才是他的大本营,青州、并州、幽州的控制并不完全,袁尚上来就有优势。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出长子谭为青州……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
这样做虽然满足了袁绍想立袁尚为继承人的想法,但是也促成了袁氏内部的分裂。袁绍在世的时候,他有足够的威望,能够控制住局面;袁绍一病死,实力强劲的袁氏也就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局面。这种分裂主要集中在袁谭和袁尚之间。




袁谭与袁尚之争在建安七年(即公元202年),袁绍在郁闷中病死了。他的目的也达到了,袁尚成为新的袁氏集团的领袖,但袁谭和袁尚的争斗也随之而来了。
一、袁谭与袁尚的短暂联合



袁绍死后,袁谭也来到邺城,但是没有办法,于是自称自己为车骑将军,兄弟之间产生矛盾。袁绍暴毙,让曹操认为这是一个进攻袁氏残余势力的机会,于是率军北上。当时袁谭的军队在黎阳,充当袁尚抵御曹操的前部。袁谭找袁尚要兵,袁尚因为猜忌袁谭,于是亲自来到黎阳,共同对抗曹操。曹操先是取得了一场胜仗,夺取了黎阳,一路攻打到邺城。结果在邺城,袁尚成功击败了曹操。这个时候郭嘉献计说袁谭和袁尚之间存在矛盾,不如先把他们放在一边,转头去打荆州,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内斗。曹操采纳了这个意见。
《后汉书·袁绍传》:“操进军,尚逆击破操,操军还许。”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嘉曰:‘……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太祖曰:‘善。’”
二、袁谭与曹操联合
果不其然,曹操这个敌人一走,袁谭和袁尚就开片儿了。袁谭先是以在黎阳被压制为由,跟袁尚要兵要钱,声称要追击曹操。袁尚要是相信了袁谭,他就是个傻子。袁尚一个子儿也没给袁谭,袁谭气急败坏,率兵进攻邺城,结果反而被一顿暴揍,退回到渤海郡南皮。



袁尚又主动进攻南皮,袁谭抵挡不住,又向西南逃到平原。袁尚继续去攻打平原,袁谭实在是顶不住了,干脆和曹操联合吧。于是袁谭听从郭图的建议,派辛毗找曹操投降并且求援。本来曹操是想先取荆州再管袁氏兄弟之间的破事的,但是辛毗很有口才,加上袁氏兄弟相争的局面确实对曹操非常有利,谋士荀攸也建议这么干,于是曹操决定对袁尚用兵。
《英雄记》:“郭图说谭曰:‘……愚以为可呼曹公来击显甫……’谭始不纳,后遂从之。”
《英雄记》:“郭图说谭曰:‘……愚以为可呼曹公来击显甫……’谭始不纳,后遂从之。”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
曹操进攻袁尚的老家邺城,袁尚只能放弃平原,回去守邺城。他手下两个将领吕旷、吕翔背叛袁尚投靠曹操,屯兵在东郡的阳平。而袁谭暗中拉拢吕旷和吕翔。曹操为了巩固和袁谭的关系,安抚袁谭的野心,和袁谭结成了儿女亲家。
《后汉书·袁绍传》:“尚将吕旷、高翔畔归曹氏,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以子整娉谭女以安之。”

曹操与袁氏兄弟之间有什么恩怨,为何要花费七年消灭他们?

8. 曹操花了多长时间才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从而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发生大战,把袁绍打得大败。曹操乘胜向袁绍占据的地区进军,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病死了,他的几个儿子和他的政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裂。曹操利用这个机会,分别击破他们。经过六七年的战争,曹操肃清了袁氏的残余势力,占有了袁绍原来统治的冀、青、幽、并四州,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又亲自率领大军,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在白狼山(今辽宁凌源东)一带打败了乌桓,解除了东北边境上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