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企业绩效审计的区别

2024-05-07 06:23

1.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企业绩效审计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被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审查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查,是我们开展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和入手点。财政专项资金涉及对象是上级财政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重点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就是为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效益,减少损失,使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第二,寻找差异、分析原因、揭示问题。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差异进行追溯和实施进一步的查证,寻求审计证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采取函证、询问、查询审计相关资料、会议、讨论、实地审查等形式,在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帮组下,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调查取证、加强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服务。
第三,明确责任、提出建议、加强管理。针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提出相应的处理处罚建议,提出加强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对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挤占、挪用、私存、改变用途的事项,要坚决予以披露,提示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进一步做好跟踪审计工作。


企业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效益审计的作用
    企业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效益审计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站的投资者即政府的角度来说,它是重要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二是对企业来说,效益审计则在建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发挥作用。
    
    (一)制约和监督作用。财务审计只能对有关公共资源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充性发表意见,而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也就是投资者,所需要的是有关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性方面的信息,却没有涉及和反映。效益审计弥补了传统财务审计的这一局限。审计机关通过开展效益审计,对有关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有效性方面进行客观独立的审查和评价,向有关政府部门提供有关财政资金有效性方面的信息。另外,审计机关通过开展效益审计,及时发现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不合规、不经济、缺乏有效性的行为,客观上起到了检查、制约和督促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者的作用。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是一种重要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建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用
    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是从第三者角度,对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性及存在问题进行客观的、专业的分析,同时确认问题原因,提出现实的、可操作的解决办法,可以帮助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者认识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寻求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途径,同时加强其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责任感,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确认问题的程度和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改进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增强责任感,这是效益审计的核心价值所在。换句话说,效益审计价值不仅在于那些可衡量的有形利益,更重要的在于它创造了有助于政府部门及项目的竞争气氛,增强了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追求完美意识,从而推动了财政资金利用的有效性。因此,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者来说,效益审计具有建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用的,是富有建设性的。可见,建立审计文化精神层面文化机制和审计价值理念,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建议和提高”的作用。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企业绩效审计的区别

2.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如何确定审计目标

一、把握绩效审计的各个环节,确定审计目标 
    项目是绩效审计的对象和载体,没有项目绩效审计就会无的放矢,绩效审计的对象、内容、范围与目标就无法界定,绩效审计的标准及方法就无法运用。绩效审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一个部门的整体绩效发表意见,而只是对某一部门、某一方面的组织活动、某一项目或某一类项目资金的使用绩效做出评价。因此,项目的确定与选择是搞好绩效审计的首要环节。在确定和选择绩效审计项目时应遵循如下原则:选择涉及到同类资金的项目投资,特别是涉及农业生产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项目。如草原封育改良、土地复垦整理、环保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选择资金较大,项目在农业与资源环保方面长期发挥作用的投资项目;选择以往已进行专项审计且运行几年的投资项目。 
    绩效审计目标定位于“揭示问题,减少损失浪费,提高绩效”。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影响绩效的各个环节入手,揭示出影响绩效的因素,从而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绩效审计可直接从项目投入运行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切入点,看其实际投入使用后经济效益如何,进而对其绩效情况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对于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应调查分析其影响效益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制度、体制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揭示存在的问题,明确责任,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包括立项环节、资金管理环节、施工管理和验收环节、运行维护环节、新问题新情况对效益的影响。

3.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主要指标有哪些

仅供参考:
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的总体要求可概括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是否达到目标。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取向,应围绕这三个要求来进行筹划、组织和实施,并在审计的基础上,提出恰如其分、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首先,是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
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应以财务审查为重点,把握好专项资金的特点和用途,将总体工作目标分解和细化,对项目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评价。
(一)审查和评价制定的项目计划是否符合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是否按照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和立项,是否经过前期论证,是否存在项目过于分散、平均分配资金、投资重点不突出的问题,项目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计划实施,有无擅自调整项目实施地点、实施单位、内容以及项目规模等问题。如对我地2007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审计时,发现2007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5509.39万元,当年结余-1187.32元。支出超标准,违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结余应控制在当年度集资基金总额的10%左右的要求。其主要原因,合管办于2007年初对合作医疗资金补偿标准进行了一次调整,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全面提高了报销补偿比例,使07年医疗基金报销支出较上一年有较大增加。
(二)审查专项资金管理情况,检查资金的接收、分配、会计核算和管理等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重点检查相关部门、单位是否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规章制度;资金分配是否以有关政策和规定为依据并严格把关;对资金的使用、拨付和管理是否跟踪反馈,是否按规定专账管理。我地在对农村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部分乡镇未能按照“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要求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资金在使用范围、使用标准等方面都存在不规范现象,未能发挥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使用效果。
(三)对救灾、涉农补贴等专项资金,要审查款物的发放是否符合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检查分配依据的科学性、标准的合理性。基层发放款、物是否将分配对象和数额公开,发放过程中是否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的程序。
其次,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进行审计评价。
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节约有效,应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标准,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专项资金的经济性作出审计评价。一是依据有关法规、规定、同行业标准、历史对比资料以及市场情况等,尽量使标准量化,以利于定量分析;二是要保证一定的调查量,调查抽样要兼顾好中差等多个层面,以保证评价客观和公正;三是看主流、抓重点,使审计结论切合事项全貌,抓住问题要害。
再次、是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性进行审计评价。
专项资金的效率性审计评价,应分别从建成项目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并如期发挥效益,有无因立项不准、责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或事故隐患的问题;并通过走访、实地查看形式,对未按期完成的建设项目进行调查等,从检查共性、个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入手,检查分析项目立项、建设情况及投资效益。如对我地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审计调查发现,某镇科技示范区蔬菜大棚由于设计不够合理,大棚抗风载及雪载能力不够强,受前期风灾影响,造成48个大棚中有6个坍塌,10个部分损坏。且项目区内还存在排水不畅,灌水设备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灌水管道堵塞等问题。另外一“大口井”项目发挥的使用效益不够明显,主要原因是配电设施跟不上,导致建好的储水设施处于闲置状态,形成了资产闲置及损失,审计后,我们从防止项目资金浪费,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这一目标出发,提出了今后在实施此类项目时,应采取审慎原则,严格管理控制的审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主要指标有哪些

4. 专项资金审计重点是什么

一、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的下达和执行情况
将上级下达的项目计划与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审查财政、计划及专项资金主管部门是否按照国家批准的计划下达项目投资计划和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是否将年度项目计划层层落实到具体实施单位,项目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计划实施,有无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等问题。
二、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和使用情况。
通过对财政部门、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及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检查,重点审查各级财政部门是否按计划筹集、落实配套资金,配套资金是否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无通过虚假报表、虚开发票、虚列支出、虚增工程量或将群众自筹的实物和投入的劳力来抵顶配套资金等方式搞虚假配套的问题,如未配套,应分析原因;资金是否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分配;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下级财政或用款单位,有无截留欠拨、平衡预算及挤占挪用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审查专项资金主管部门是否按规定将拨入的资金及时足额拨付使用单位,是否存在欠拨、出借、放贷、弥补经费、改变资金投向、提取或变相提取项目前期费、吃回扣回流资金等谋取小团体利益问题。审查项目实施单位对拨入的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入账,有无账外设账,是否按规定时间开工和完工,是否按批准的项目和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有无擅自更改项目内容、工程位置、违规提取项目管理费、虚列支出、截留转移、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贪污私分、挥霍浪费等问题。
三、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情况。
通过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审查财政、项目主管部门以及项目实施单位对专项资金是否实行专人专账、专户管理,资金安排、支出核算和管理是否到项目。有无扩大开支范围、将一些不合理的费用列入专项资金支出中;有无改变资金用途、将各项专款调剂使用;工程项目的预决算是否真实,有无高估工程量,高套预算定额虚增造价,虚列支出搞计划外工程套取专项资金等问题。
四、项目实施和效益情况。
重点检查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是否实行了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勘察、设计施工及供货单位是否具备工程建设所需的资质等级;是否存在层层转包;工程建设中有无重大损失浪费及质量隐患等问题;检查项目计划制定是否合理,完工验收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益,有无因立项不准、责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或事故隐患问题,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未达到,应进行原因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改进意见或补救措施。通过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服务于领导决策和管理,提升审计工作自身的地位。

5. 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重点

 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重点
                      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充分发挥公共资金守护者的作用,审计只有把握住公共资金绩效的重点环节和要素,才能深入揭示出影响绩效的主要问题,促进资金绩效的提升。那么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一、公共资金的范围和分类 
    公共资金是指所有公共财政资金以及由政府管理或委托其他单位管理的住房公积金、社会捐赠资金等其他公共资金。根据资金投向的不同,主要可划分为公共部门运转资金、公共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和其他各类公共专项资金等。不同的投向决定了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各有侧重。
     二、公共部门运转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 
    公共部门主要是指机关事业单位,以及联合会、基金会等非政府公益性机构,其运转资金由财政负担,公共部门的履职情况直接反映出这类公共资金的绩效,审计可以将职能履行和资源耗费作为公共部门运转资金的绩效评价重点。
    (一)职能履行绩效
    不同的公共部门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审计可以参照部门法定职能、“三定”方案明确的单位职能、党委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上级机关及地方政府的交办事项、部门年度工作规划或年度目标责任状所述目标任务等,明确各部门应承担的职能。依据单位工作总结、受表彰奖励情况、文件影像资料、行业统计报表数据与行业一定范围内平均值的差距、公众评价和投诉、社会满意度等,对职能目标任务的完成进度、数量、服务质量,执法公平性、执法透明度、自由裁量权使用等要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较全面地部门职能履职作出科学评价。
    (二)资源耗费绩效
    如果说职能履行反映的是效果性,那资源耗费则体现的是经济性和效率性。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约法三章”系列规定执行以来,各部门的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大吃大喝、公车私用、奢侈消费等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公共部门的资源耗费大幅减少。当前的审计工作也应该把握住廉洁高效机关建设这个目标,充分关注部门人力资源、资产资源和资金资源的耗费情况。一是人力资源。可依据单位核定编制,考勤记录等核查是否存在因人员在职不在岗吃空响、超编和编外聘用、借用等造成人员预算执行支出增加、行政成本扩大的问题;分析人员专业知识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与单位职能的匹配性,评价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二是资产资源。重点审查楼堂馆所建设、人均办公用房面积,车辆配备是否符合上级作风建设的相关要求,是否存在大宗资产未经政府采购、车辆未经廉政审批及超标准购置,资产未经既定程序随意处置、资产租赁暗箱操作,以及房产、车辆、设备闲置等现象,防止资产资源的损失浪费。三是资金资源。即行政管理运行成本,审计应重点审查人均运行成本,税费征收成本、三公经费的使用、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的差异,审查违规发放津补贴现象;是否存在中央禁令范围内的相关开支,是否挤占项目经费用于公用支出;并关注与下属单位、关联单位的资金往来情况、资金借贷风险、账户设置和收支内控措施,是否存在截留挪用、私设小金库行为,抵制铺张浪费、滥发滥支现象。
     三、公共投资项目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 
    公共投资项目不仅包括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还包括专项资金投入建设的一些公益性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城建、交通、农田水利、保障房、环境整治,信息系统建设等工程项目。对工程项目资金的绩效审计应围绕项目建设的过程流向,重点从项目的决策、建设管理、后期运营评价其绩效。
    (一)项目决策绩效
    决策不当的项目,即使后期管理再完善也是先天不足。对于项目决策,审计应主要审查决策是否经集体研究和专家认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否充分考虑了各种风险和弊端;项目立项审批有无未立项即开工、先施工后审批、化整为零规避审批等现象;有无因项目规划违反国家产业、土地、环保等政策,或与地方布局规划相矛盾而导致建后拆除的损失浪费现象;有无因项目调研不充分,设计不合理,边设计边施工导致的重复投资、重复施工、建成后无法使用、或使用效果欠佳的问题。
    (二)项目管理、执行绩效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审计应重点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招投标。重点审查违规不招标、肢解项目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串标、陪标、违法分包、转包等现象,中标单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是否存在挂靠和借用资质的现象;二是合同。合同和补充协议是否合法规范,相关条款是否与招投标文件相违背;三是设计变更。当前施工单位常采取先低价中标再故意变更设计达到高价结算的目的,审计应格外关注设计变更是否经充分认证,是否有利于节省造价或提高工程质量;四是隐蔽工程签证。对竣工后无法看见和计量的隐蔽工程,要加强实地勘查,通过查阅图纸、丈量核实和现场询问了解相结合,鉴别隐蔽工程签证的真实性;五是竣工决算。坚持现场勘查,审查建设的规模标准是否符合项目计划要求,通过合理的定额套用和取费核定工程造价;六是资金管理。审查资金是否按工程进度拨付,决算前是否暂扣部分工程款,是否存在挤占挪用,虚列支出套取项目资金,有无拨款不及时造成工期延误损失、或超进度超合同付款问题。
    (三)后期运营绩效
    重点要实地审查工程项目的使用情况,有无闲置;根据工程的各自特点,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功能实现分析,从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产、改善人民生活、资源保护利用、提高工作效能等角度分析工程项目的后期运营绩效。
     四、公共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 
    公共专项资金是政府为完成特定事项而安排或批准征收、募集、提取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大体包括:一是社会保障类,即社会保险、救助、福利资金等;二是公共管理服务类,即教育、卫生资金等;三是政策性补助类,如涉农一折通发放的各种补助、科技、环保、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一般应以政策为依据导向,以业务活动为载体,以资金流向为主线,以目标实现为考量。
    (一)政策执行绩效
    专项资金大多政策性强,特别是社会保障类和政策补助类资金,政策更是纷繁复杂。因而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要搜集好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实施办法、操作细则、奖励补贴规定等,吃透精神,重点审查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下达的偏差。本地区政策的范围、标准、方式等是否因地方利益等与上级的政策规定存在明显偏差,违背政策初衷;二是政策执行的偏差。资金投向是否符合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把各项规定中“应当或禁止”的内容作为分析重点,审查实际执行是否存在扩大政策范围、降低政策标准等偏差。三是政策本身的缺陷。在实践中总结分析出政策有失公平,覆盖不到位、措施不合理等政策本身不完善的地方,促进政策的合理完善。
    (二)资金运行绩效
    专项资金运行绩效应重点从支出管理、业务管理,征收管理、结余管理四方面入手。支出管理重点审查资金流转中分配拨付是否及时,有无滞留截留;支出是否真实,社会保障支出、补助性资金可以采取关联数据比对、电话、实地走访受补助对象等方式,科技环保补助要对照申报项目资料实地查看,谨防资金被违规套取;资金管理账户是否多头开设,有无将变相套取的专项资金置于账外设立小金库现象;支付方式是否按规定执行;业务管理应根据业务办理流程,筛查业务数据,抽查重点、可疑数据的对应业务资料,如参保档案,提退补交审批档案、医疗发票、各类原始申报材料、补助资金银行发放记录等,防止违规审批、编造虚假业务资料骗取专项资金的`发生;征收管理重点审查征收主体、对象、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配套资金能否及时到位,核对征收票据审查收入入库的完整性和及时性;结余管理重点审查资金结余金额是否得当及非正常结余的原因,资金存放或保值增值的途径是否符合要求,规定途径内是否执行优惠利率等。
    (三)目标实现绩效
    针对不同专项资金的特点,从增加就业人数、提高产能、增加利税、节能减耗、扶助困难群众、增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选取恰当的指标如入学率、升学率、死亡率、治愈率、农民纯收入增长率、企业利税增长率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科学评价。评价指标的获取可以根据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预算目标、行业内部上报的基金、专项资金统计报表所列示的指标体系,如教育系统统一上报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人社系统统一上报的社会保险统计报表等等,不仅具有行业针对性、易获取,且易于在同行业内部进行分析比较。
     五、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审计组织方式的把握 
    当前各地审计机关对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都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实践发现针对资金的不同特点,采取恰当的审计组织方式有利于对审计重点的把握,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反映出影响绩效的问题。
    一是开展规模化一条鞭审计。近年来社保和地债的一条鞭审计实践证明,上级机关通过试审,明晰了重点,全面推开实施后,下发相关法规政策的汇编,实施方案,使各地审计人员能更快更好地把握审计重点。今后还可以尝试下发所审行业或所审基金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相关指标的平均值、参考值等,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评价的参考。
    二是开展跟踪式连续审计。对重大工程开展跟踪审计,对重要资金进行三年连续审计,对同一事项持续性的介入,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把握绩效的关键点。
    三是开展组合式多头审计。专项资金来源的渠道多,特别是社会保障类和农口类的资金普遍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使得很多问题只有在对关联资金同时审计、专项资金与对应工程项目同时审计时才能发现。
    
    ;

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重点

6. 审计和专项审计的区别?

审计和专项审计的区别如下:1、两者审计的内容广度不一样常规审计审计的范围很广,所涉及的部门、人员、资源都比较庞大,只要是企业内部所涉及的东西都要进行审计;专项审计就是单独的去审计某个部门、某项业务、或者某个行业,他是比较单一的审计,不用去注意除了它以外的内容。2、两者审计的作用不一样常规审计是从宏观出发,对各项重要内容和环节展开审计,它的作用是有效的控制风险的加剧和发生,可以通过常规的审计去了解公司整体的经营状况。专项审计就有点像挖井,一点一点往深挖掘,审查深入到这个业务的内部,去发现是否存在问题。一般性都会有详细的问题披露,或者调整建议。3、两者审计的结果不一样常规审计的结果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并且是概括来说,有可能并没有很细致的指出具体的问题。专项审计只对一个方面做出详细的问题阐述,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问题的具体处理办法。有审计需求到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于2004年9月正式成立,具有注册会计师及其它中级职称的会计、审计、经济、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近50人,其中注册会计师12人,注册税务师2人,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1人,高级会计师1人,提供专业的审计服务。

7. 审计和专项审计的区别?

专项审计调查,是指审计机关为了及时向各级人民政府提供经济信息,促进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审计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或者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审计署2003-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实行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并重,逐步提高项审计调查的比重,争取到2007年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占整个项目的一半左右。重点调查国家政策法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促进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法规制度”,今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确定的三项重点之一也是要加大审计调查的覆盖面和力度。这表明审计调查作为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而当前审计调查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深感有许多理论尚待探讨,下面就专项审计调查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现实意义
    (一)专项审计调查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宏观决策方面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是涉及改革发展的带有体制性的深层次问题,不能一概以对错评论之,或简单对待这些问题,一般的审计方法有时难以适应,定性处理也不好掌握。而应更多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其立足点在于为领导层的决策和政策法规的完善提供依据,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合理不合法的事项不处理但如实予以反映。最近几年,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绝大多数采用了审计调查的方式,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虽然从微观层面看,审计调查的方式使审计收缴、归还原渠道的资金量大为减少,似乎削弱了审计的力度。然而宏观层面表明,通过审计调查把揭露问题与从体制上、机制上深入分析原因结合起来,更有助于领导的科学决策和政策法规的完善。 
    (二)专项审计调查可以集中深刻地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应该说,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各有侧重点和特点。审计主要是针对各个具体的项目和单位,突出 “摸清家底”,进而揭露问题,促进各单位自身加强管理,具有很强的微观性;而专项审计调查在很多情况下针对的是改革和经济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普遍性、苗头性、潜在性的突出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直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具有相当的宏观性,可以集中深刻地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三)专项审计调查可以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专项审计调查更有效地扩大审计监督面,缓解任务重、人手少的突出矛盾,为日常审计(包括行政事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等)提供基础性信息,减少审前调查,使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更具针对性、科学性,更有利于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善于把握总体概念,注重审计成果的加工提炼,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实践,更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的审计,也应该形成与被审计单位互动的良性循环局面。通过审计调查,从体制上、机制上提出有益于被审计单位的建议或者通过审计的呼吁,帮助被审计单位解决实际困难,而不仅仅是处理处罚,这些措施更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的欢迎,从而形成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的良性互动。
    二、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
专项审计调查是审计工作特有的手段之一。它既不同于其他行业调查,也不同于一般项目审计,具有范围广、覆盖面大、针对性强、工作方式方法灵活等特点。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方式。相对而言,审计主要是针对各个具体的项目和单位,侧重于发现问题,纠正和处理问题;专项审计调查主要是针对改革和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侧重于分析研究,提出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法规制度的建议。专项审计调查的灵活性更强,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专项审计调查与一般项目审计在目的、程序、对象、要求、作用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二者虽然都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职责,但在一些具体方面是有所区别的。
    从目的看,二者是相同的,都是为国民经济的宏观正常运转服务。即从微观入手为宏观服务,但就一般项目审计的目的而言,主要是对某个单位或行业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的确认和评价。而审计调查的目的是针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对一些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目的性更强。
    从程序看,专项审计调查是以审计为基本手段的调查,这是与其他行业调查的区别所在。审计的规范、准则同样适用于审计调查。但毕竟调查不是审计,在程序上是有区别的。审计署关于审计调查的准则规定,调查可征求意见,出具调查报告,相对于一般审计的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意见书、决定书的规定,程序上简化一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如一是在通知书方面。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在实施审计调查前送达被调查单位即可,没有提前3日送达的要求。二是在报告征求意见方面。专项审计调查组可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可以向或不向被调查单位征求意见。三是在审计机关报送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经审计机关审定后,再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无须向被调查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书。
    从工作内容、对象范围看,一般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工作内容比较单一,而专项审计调查,则是对国家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或本级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进行专门调查,对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息息相关的宏观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涉及的面比较广。一般审计的对象通常是一个单位或个人,涉及的对象范围比较窄,具有明显的微观性。专项审计调查客观上要求有一定的量和面,可同时针对全行业或不同法人单位就拟定的内容开展调查,对象范围要广,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如《审计法》第27条规定,专项审计调查不仅可以针对有关地方、部门进行,灵活性较强。 
    从对审计人员的要求看,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规范,项目审计有较固定的模式,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财政财务知识为基础,对各项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正确把握。而审计调查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查账的知识,更侧重与调查内容相适应的管理知识、专业知识、政策水平,要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等等。写作水平相对要求高,调查报告不仅要揭示存在的问题,更要有问题的成因分析,要有调查结论和改进建议。 
    由于存在上述的不同,导致两种方式发挥作用的效果不同。项目审计对问题的处理或评价是具体的,针对某事或某项具体行为,对被审计对象具体行为的纠正有较强的作用。对上级管理者而言,它能较具体地了解某单位某事项的情况,而审计调查涉及的面广,层次高,政策性强。对被调查的个体而言,不出具具体行为的处罚纠正决定,但对领导和决策层而言,可以更好地发挥参谋作用,提供宏观决策和政策调整的依据。 
    此外,两种方式必要时可以互相转换,项目审计发现的突出的、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审计调查扩大信息量,分析深层次原因,为决策提供依据;审计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单位有重大的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行为,审计机关认为有必要进行审计处理、处罚的,可以立项审计,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或移送有关部门。 
    由于专项审计调查目的性强,程序相对简单,建议和结论层次高,所以专项

审计和专项审计的区别?

8. 专项资金审计有什么特征

  专项资金是指各级政府为扶助或支持某一项目拨或贷的资金。
  从分类角度来分析就包括:资金性质分为无偿和有偿;区域分类为国内和国外,国内分类为中央、省、市、县。用途分类为:农、林、工业、能源、交通、教育、卫生、环境、民政、国防等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
  资金渠道分类为:财政拨付与银行优惠贷款。由于专项资金来源广、种类多,使用范围大、数额多,加强其使用的监督,
审计部门首当其冲。因此,必须本着对政府资金安全使用的原则,只有了解专项资金的性质和特征,才能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审计和准确有效的监督。
  专项资金主要具有以下性质和特征:
  1.无偿性:国内(外)政府对某一项目的扶持所拨给的资金不需偿还。
  2.有偿性:国内和国外政府对某一项目扶持的专项低息贷款,需要偿还。
  3.复杂性: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使用广,要层层分解,又层层下拨通过各级财政拨付中转到项目单位。
  4.目标性:专项资金使用后,必须达到预期目标,凸显其作用。
  5.针对性:国家不是普遍拨放,而是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的专门项目而拨或贷的资金,因此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专项性。
  由于审计专项资金具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各级审计人员长期以来认真进行艰苦努力工作,为确保国家资金安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但专项资金审计仍然存在一些盲点而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与国家的目标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其表现为:
  1.专项资金使用前期费用开支。
  每个专项资金的使用,目前通常存在前期围绕项目而发生的前期费用,按说项目单位应当有所投入,但通常都在项目资金到后支付,有的数额较大,而审计时无法界定,其合理性、合法性,甚至出现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审清。
  2.专项资金使用部门上下联手改变用途。
  专项资金来源渠道,从中央到县,要经过省、市、县多个主管部门,因此往往会层层拔毛或变相使用,甚至下级作为项目费用返给一部分上级部门作为对项目的支持,基层审计部门对此望尘莫及。
  3.领导批准,挪作他用。
  有些项目资金到达项目目的地,有的地方领导批准改变使用途径,甚至有内部文件,作为集体研究决定其改变使用途径,审计人员无法审实。
  4.以国家相关政策为由,拨贷私营(外商)企业。
  综上所述,专项资金审计,由于上述的不确定因素存在而难以审实、审透、审清,从而使专项资金审计失真而形成盲点。
  针对专项资金存在的盲点问题,作为审计部门并不能听之任之,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妥善处理好,并立足以下几个方面:
  1.对前期费用,建议项目最高权力的部门作出相应规定,以制度管好前期费用,防止过多、过滥,确保有效资金使用在项目上。
  2.对于各级项目资金经过部门挪用、截留等情况,各级审计部门要密切配合,追回资金,严查处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性。
  3.对于违反专项资金使用的部门和责任人,要加大公告力度,对相关的人员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追究谁的原则,加大处罚力度,增强法律的震慑力。
  4.加大专项资金延伸审计力度,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对有外商(私营)企业使用了这些资金的都必须接受审计监督,取消外商使用专项资金免检的豁免权。随着各级政府对国计民生的专项资金相关投入加大,专项资金审计应当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为专项资金审计消除盲点提供支持,使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