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概括

2024-05-06 00:18

1. 高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概括

 在学习上,我们可以先培养一个学习  爱好  ,有了爱好,也有助于培养学习上的兴趣。爱好决不是占用学习时间没用的东西,它有利于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及其他一些事情的效率。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一政治  易错易混知识点概括,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概括1 
  1.什么是商品?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用于交换;都凝结了一定量的人类劳动,都是劳动产品
  2.如何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对立的关系?
  统一:两个属性相互依存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无法形成价值;②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是不存在的
  对立:任何人都无法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①对生产者而言,要想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②对消费者而言,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付出价值
  3.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商品——商品与商品——货币——商品两个不同公式的区别。
  5.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6.为什么说纸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好的?
  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就可能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通货膨胀的发生;如果纸币发行过少,则会引起物价下跌,社会需求不足,可能引起通货紧缩的发生
  7.什么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有什么危害?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
  8.汇票与支票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支票汇票
  不同点含义不同由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票据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指定时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票据
  形式不同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电汇和信汇
  使用范围不同作为支票形式之一的转帐支票适用于办理同城转账结算主要用于外埠结算
  相同点同为一种票据,都是目前我国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都要求见票人无条件付款,其使用都能减少和避免现金交易所带来的诸多麻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9.如何正确对待货币?
  第一,贷币并不神秘,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任何社会只要存在贷币,贷币都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功能。
  第二,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货币作用的范围、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不同的。
  第三,对待金钱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第四,正确对待货币,应该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10.保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有何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概括2 
  1、坚持效率优先:①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仅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伞兵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①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率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②兼顾公平,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如何体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得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高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概括3 
  1、资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P93第二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市场中好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P93第三段。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棉队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6、市场规则
  (1)市场规则的含义: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市场规则的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3)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4)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是什么?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高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概括相关  文章  : 
  ★  高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 
  ★  高一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一二易错易混知识点 
  ★  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  高一政治必修四易错易混知识点 
  ★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 
  ★  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  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  高中政治必修二易错易混点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一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概括

2. 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点整理归纳

 爱因斯坦曾说过,公民自由意味着人们有用言语和文字表示其政治信念的自由;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可能有的任何信念。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点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点整理1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主权属性。( × )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 )
  3、社会主义民主是全民民主,具有全民性,不具有阶级性。( × )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人民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 )
  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 )
  6、在我国,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
  7、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是不能放弃的;公民的义务是法定的、庄严的,是可以不履行的。( × )
  8、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立法平等、守法平等、司法平等。( × )
  9、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因此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 )
   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点整理2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民主,差额选举比等额选举更优越。( × )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具有决策权。( × )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 )
  4、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 )
  5、村委会和居委会是我国的基层政权机关。( × )
  6、在基层自治中,村(居) 委会是最高机构,决定村(社区)一切重大事务。( × )
  7、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能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 )
  8、通过网络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扩大了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 × )
   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点整理3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中国共产党、人大、人民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行使政府职能。( × )
  2、政府公正司法,保障公民的民主决策权。( × )
  3、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或管得越多的政府越是好政府)。( × )
  4、我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应该弱化政府管理职能。( × )
  5、社会一切事务都由政府决定。( × )
  6、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 )
  7、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就是要满足人民的一切要求。( × )
  8、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就是政府为人民服务。( × )
   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点整理4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政府对人民负责,政府要依法执政。( × )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 )
  3、法制的完善意味着减轻了政府的责任。( × )
  4、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 × )
  5、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 )
  6、最大程度地放权就能提升政府的权威。( × )
  7、政府的权威就是使人民服从政府。( × )
   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点整理5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 )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 人大代表的权利 = 公民的政治权利。( × )
  3、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相互监督。( × )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 )
  5、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 )
  6、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 )
  7、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可以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 )
  8、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可以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 )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石。( × )
   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点整理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可以依法行使政府职能。( × )
  2、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 × )
  3、人民政协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职能。( × )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 )
  5、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 × )
  6、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 )
  7、中共中央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
  8、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 )
   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点整理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 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  文化  等方面实现了平等,因此各民族之间已不存在差异。( × )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 )
  4、国家和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 × )
  5、新中国成立后,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
  6、在我国目前,宗教主要起积极作用。( × )
  7、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国家支持、提倡、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 )
  8、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 × )
   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点整理8 
  走进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唯一成员。( × )
  2、构成主权国家最重要的要素是政权。( × )
  3、国家的主权是由国际社会赋予的。( × )
  4、我国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参与联合国的一切活动。( × )
  5、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 )
  6、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 )
  7、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 )
  8、任何国家进行对外活动都只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 )
  9、国家之间之所以合作,是因为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 )
   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点整理9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1、国际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 )
  2、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 )
  3、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意味着当代世界已经实现了多极化。
  4、各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主张是一致的。( × )
  5、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 × )
  6、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 )
  7、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 )
  8、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实质是一种结盟关系。( × )
    
  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点整理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点汇总 
  ★  高中政治生活易错知识大全 
  ★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知识点整理 
  ★  2020高考政治政治生活易错知识点 
  ★  高考政治《政治生活》易错知识点及答题模板 
  ★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2020高考政治《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 
  ★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知识点 
  ★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知识点 
  ★  最新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汇总 

3.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一总结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一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易错题必修一1 
  投资理财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增加。( × )
  点拨: 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居民存款的利息收入增加,但存款的实际收益不一定增加,存款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提高幅度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流通中的货币量会增加。( × )
  点拨: 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减少,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减少。
  3、储蓄存款信用度高,比较安全,没有风险。( × )
  点拨: 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4、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 )
  点拨: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但没有存款,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基础开展其他业务,就没有商业银行。因此,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5、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 )
  点拨: 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是正确的。 但是,债券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股票则是股东持有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证书。
  6、股票的收益来源是股息和红利。( × )
  点拨: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7、商业  保险  是避免风险的投资,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和人身保险。( × )
  点拨: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途径,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8、作为一种投资,居民购买商业保险与购买股票、债券的目的是一样的。( × )
  点拨: 居民购买商业保险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其目的不仅是获得收入,更重要的是保障生活;而购买股票和债券的直接目的都是获得收入。 可见  ,购买商业保险与购买股票、债券的目的还是有所不同的。
   高中政治易错题必修一2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在公有制范围内只有按劳分配。( × )
  点拨:在公有制范围内,存在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两种方式。 公有制下非按劳分配有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等。
  2、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都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 × )
  点拨:  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都属于合法收入,但不是劳动收入,而是非劳动收入。合法的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各种劳动报酬,包括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指通过劳动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获得的收入,主要包括按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3、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 )
  点拨:  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因此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但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
  4、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 )
  点拨: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需要合理的分配政策、宏观调控。
  5、工人的工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 × )
  点拨:  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工人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工人的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
  6、收入分配公平是指收入分配没有差距。( × )
  点拨:  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没有差距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7、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 × )
  点拨: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的内容,不属于再分配。
  8、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 )
  点拨: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9、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 )
  点拨: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高中政治易错题必修一3 
  财政与税收
  1、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 )
  点拨:  财政收入受分配政策的影响,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2、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货币政策。( × )
  点拨: 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属于财政政策。
  3、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  措施  是大幅度提高税率。( × )
  点拨: 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还可以调整分配政策。 “大幅度提高税率”的说法不科学,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适当地调整税率。
  4、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 )
  点拨: 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5、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 × )
  点拨: 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当然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6、财政收入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财政支出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 )
  点拨:  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增加社会总供给;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增加财政支出会扩大社会总需求。
  7、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 )
  点拨: 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提高企业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8、营业机构不给消费者发票属于一种骗税行为。( × )
  点拨: 营业机构不给消费者发票属于偷税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  方法  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9、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 × )
  点拨: 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减少偷税行为和税收流失,增加财政收入。
  10、税收具有固定性,税率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 )
  点拨: 税收具有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不是不能改变,国家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通过修改税法调整税率。
  11、我们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都包含了税,因此每个人都是纳税人。( × )
  点拨: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一个人能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以及单位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 我们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不一定包含税,即使我们购买的商品中包含税,我们也是负税人而不是纳税人。
  12、树立纳税人意识就是要自觉履行依法诚信纳税义务。( × )
  点拨: 树立纳税人意识,既包括自觉履行依法诚信纳税义务,也包括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高中政治易错题必修一4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 )
  点拨: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法律法规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
  2、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
  点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3、加强法律制裁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 )
  点拨: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4、只要有了市场竞争,就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
  点拨: 竞争虽然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但盲目的竞争也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垄断现象。
  5、价格、供求和竞争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 )
  点拨: 价格、供求和竞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但要想发挥价格、供求和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6、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
  点拨: 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信用经济。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讲诚信,因此诚实守信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 )
  点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8、财政补贴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同步富。( × )
  点拨: 财政补贴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等”“同时”富裕。
  9、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属于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 × )
  点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也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10、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消除市场调节的弊端。( × )
  点拨: 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但不能消除市场调节的弊端。
  11、政府是超越市场的中立者。( × )
  点拨: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也应通过对市场主体利益的调节来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12、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宏观调控比市场调节更有效、更优越。( × )
  点拨: 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各有优点和不足,不能说谁比谁更有效、更优越。
   高中政治易错题必修一5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1、经济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 )
  点拨: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量”;经济发展不仅强调“量”,更注重“质”,强调科学发展,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我国经济增长由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
  点拨: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
  点拨: 2020—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 × )
  点拨: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
  5、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 )
  点拨: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一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必修一易错点总结 
  ★  高中最全政治必修一易错知识点汇总 
  ★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总结大全 
  ★  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易混易错点总结 
  ★  高中政治易错点知识大全汇总 
  ★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 
  ★  高中政治知识点易错点的归纳 
  ★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一总结

4. 高中政治这个知识点是不是写错了

这个知识点是写错(写反)了。这里所说的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是指对商品需求的影响。
正确的是,排除其他因素,在互为替代的商品中,价格变动对双方的需求影响是反向的(如鸡肉和鸭肉,一方的价格上涨,其需求减少,会引起另一方的需求增多;反之,一方价格下跌,其需求增多,会引起另一方的需求减少)。排除其他因素,在互补品中,价格变动对双方的需求影响是同向的(如羽毛球和羽毛球拍,一方价格上涨,会引起其需求及其与之互补商品的需求均减少;一方价格下跌,会引起其需求及其与之互补商品的需求均增加)。

5.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         一、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的共性,决定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3) 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1))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其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2))民族文化是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3))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1))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属于这个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
         2))各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三、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备知识         一、文化是什么
         1. 文化:是相对于 、 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
         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二、文化的特点
         1. 文化是 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 所创造、为 所特有的。纯粹“自然
         2. 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 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 载体,需要通过 呈现出来。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 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四、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相互 、 相互
         经济是 , 决定
         (1)相互影响
         文化 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即 文化促进经济
         (社会)的发展, 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 、相互
         政治 文化
         (1)相互影响
         文化 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即同经济。
         (2)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1、文化的继承性
         (1)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归纳

6. 高中政治知识点整合归纳,急求!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关税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有对内职能(依法打击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科文卫事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治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兴办公共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和对外职能(防御外敌入侵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并且必须自觉履行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3)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 
(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认真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各方面的各级因素);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方式)。 
(6)我国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都得到发展和不断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首先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需要国家、发达地区的帮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7)我国的宗教政策: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9)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0)我国的对外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支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哲学常识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三部分 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家制度
(1)我国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职能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国家职能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3)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依法治国
(4)我国公民与国家: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与政权:政党的特征 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基本特征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我国的宗教政策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 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2)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3)我国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含义、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目标
(2)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运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西部大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 
2、发展的观点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3、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2)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和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9、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即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10、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角度一: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也不会有飞跃和发展),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角度二: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原则。
角度三: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是,就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角度四: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优化结构”,研究事物的结构
11、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就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避免或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认识论部分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联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区别:含义、阶段、可靠程度不同。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原理: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断扩展。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的分析。
  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五、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含义、本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哲理内容: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
  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方法论要求: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原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活动。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推动社会发展。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哲理内容:人生价值的含义(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6、理想与现实的辨证关系:(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哲理内容:理想与现实是辨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把握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意义:要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利益二奋斗;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走与人民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7. 高中政治知识点啊···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想一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你认为下列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1、自然界的空气  2、母亲为你织的毛衣  3、雪山上待售的氧气  4、回收的啤酒瓶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职能的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的含义	执行方式
价值尺度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大小的职能	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职能	现实中的货币
流通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在哪些方面优于金属货币:纸币制作成本低,更便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发行的影响: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通货膨胀的含义:指经济运行中出现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它表现为物价全面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竭的出现。
信用卡: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信用卡的优越性:集存款、取款、消费、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支票:支票时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消费水平主要受影响的因素:居民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消费分类	最常见的	按消费对象	按消费目的
消费方式	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有形商品消费
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理性消费的正确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为什么说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影响:(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现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相矛盾。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好处: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
              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
              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
              用。
集体经济好处: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2)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的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经济特点:个体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
营灵活等特点
个体经济好处: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
              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营经济好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
              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
              收。
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区别: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
                          率比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外资经济好处: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背景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优越性	(1)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样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的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有三个部分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机构等优点。
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依据是什么?
答: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公司经营成功取得的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
                            住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兼并好处:可以扩大优势企业,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
              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企业破产的好处:(1)有利于强化企业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2)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为什么要就业:(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
              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4)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
              其实现自生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择业观:(1)树立自主择业观(2)树立竞争就业观(3)树立职业平等观(4)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力,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力,休息休
                  假的权力,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力,接受职业技术培
                  训的权力,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力,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的权力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权益受到侵犯时采取的手段: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
                          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 贷款业务 结算业务
债务分为:国债 企业债券 金融债券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答: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
    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
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的
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的好处: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
                   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
展
除按劳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公平收入分配的好处: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
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社会公平的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
社会公平另一重要举措
社会公平的优越性: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
                  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健康发展。
效率与公平存在什么样的矛盾?
答:(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
    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3)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
    精神。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税收分类:流转税 所得税 资源税 财产税 行为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
          很大的两个税种。
税收特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经济手段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是国家队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2)由我国社会主义性
                      质决定(3)社会主义共有知己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人们的消费分类:温饱型 小康型 较富裕型
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新要求: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
长方式、消费模式。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3)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有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不利影响(实质):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作用:
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经济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1)	非歧视原则
(2)	市场准入原则
(3)	互惠原则
(4)	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的原则
(5)	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我国于2001.12.11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对外开放成为我过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如何利用外资: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完Ⅰ

高中政治知识点啊···

8.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汇

《经济生活》
专题一 生活与消费
1.商品价格:
是什么—商品价格变动的具体影响
对生活:总体上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升;具体的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大,A、B互为替代品,A价格上升,对A需求下降,对B需求上升,A、B为互补商品,A价格上升,对B需求下降。
对生产: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为什么—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怎么办—如何稳定物价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稳定物价、调节供求关系;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
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人们的生活消费
是什么—衡量消费水平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
为什么—影响消费的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来说,消费与收入成正比;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消费与收入差距成反比。
怎么办—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国家:根本途径:发展经济(生产力),增加收入;
      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稳定物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企业:提供适销对路、高质量的商品、服务。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是什么—金钱是什么(起源、本质、职能)
起源:商品交换的产物;
本质:一般等价物;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为什么—钱可用来做什么、不可用来做什么
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怎么做—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专题二 生产、劳动与经营
1.企业经营成功的要素
    是什么—企业信誉的含义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为什么—企业信誉的重要性
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怎么做—成功的要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就业问题
    为什么—就业的意义(国家、劳动者个人)
对劳动者: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保障权益,生活水平提高;
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目标:促进就业);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社会稳定,和谐社会。
    怎么办—如何解决(党和政府、劳动者个人)
党和政府: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为创业和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基础作用,完善市场就业体制;大力发展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完善保障制度,解决后顾之忧。
企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3.投资问题
是什么—常见理财方式的特点
储蓄:便捷的投资;
债券:稳健的投资;
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商业保险:规避风险,保值增值。
怎么办—理财的原则
收益性,安全性,多样性,适当性;规避风险,保值增值。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1.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是什么—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收入公平的意义
对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局限性,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对个人:有利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怎么办—如何解决
根本途径: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收入;
制度保证:坚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提高效率同时更加注重公平;
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是什么—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资源节约,社会财富的增加,经济发展;
公平: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两者关系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怎么办—如何处理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依法纳税
    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的原因
原因:社会主义税收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集体、个人根本利益一致);
意义:为国家职能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怎么办—依法纳税的要求(个人、国家)
依法自觉纳税、诚信纳税;坚决反对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增强对税收征管使用和监督意识。

专题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国家的宏观调控
    是什么—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含首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为什么—加强宏观调控
共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个性:社会主义性质(公有制、共同富裕)。
    怎么办—宏观调控的手段
主要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政策、经济计划
          法律手段:经济立法、经济司法
辅助手段:行政手段:行政命令、行政指示规定
2.科学发展观
    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式:统筹兼顾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
实践: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联系当前建设中诸多问题)
理论:指导方针、战略思想
    怎么办—如何贯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经济全球化
    是什么—经济全球化含义
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为什么—双重影响
积极: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加剧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风险全球化,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怎么办—如何对待
双刃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政治生活》
专题五
1.公民的政治参与:
是什么—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有哪些
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
是什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四个环节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为什么—公民为什么可以也必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意义:政府:有利于政府改进工作(职能、原则、宗旨);
      公民: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素养、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
      国家:体现国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怎么办—参与的原则、基本要求
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基本要求:依法有序。
2.政府的职能:
是什么—政府的职能有哪些
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服务。
为什么—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和原则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权益的捍卫者;
地位:
宗旨:为人民服务;
原则:对人民负责。
怎么办—如何正确履行职能
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3.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是什么—监督体系具体内容
行政体系内部:上级政府、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国家预防腐败局;
行政系统外部: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协、司法机关、社会与公民、党。
为什么—政府权力需要被监督和制约的原因、意义
原因:公民:国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有权监督
      权力:双刃剑,缺乏监督会导致腐败。
怎么办—制约的关键
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专题六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人代会的地位、组成、职权、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地位:国家权力机关
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地位和关系
中国共产党发扬民主、集中民意,召开政协会议,将党的主张、政策依照法定程序建议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上升为国家意志,然后由政府贯彻执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我国的政体
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代会;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为什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原因
原因:适合国情,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意义:优势显著。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怎么办—坚持和完善
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总之,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
3.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党的性质、地位、作用、宗旨
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地位:执政党,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作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怎么办—指导思想、、加强党的领导(领导方式)、完善三种执政方式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民族关系
    是什么—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为什么—民族团结重要性
见民族问题专题
    怎么办—如何坚持民族团结
国家:坚持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公民:珍惜、巩固、发展新型民族关系;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专题七 当代国际社会
1.国家利益
    是什么、为什么—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及理解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国家冲突的根源。
    怎么办—如何对待本国国家利益和他国的国家利益
维护自身利益,尊重他国正当利益,寻求和维护共同利益。
2.我国的外交政策
    是什么—宗旨、基本目标、基本准则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什么—奉行这一外交政策的原因
根本原因:我国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对外活动出发点、落脚点);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
          国际竞争实质: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怎么办—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既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又促进和平与发展。

《文化生活》
专题八 文化与生活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作用
是什么—文化的含义、形式
含义: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形式: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
      动态形式:文化生产、传播、积累
为什么—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个人:内容: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性质:文化塑造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对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原因
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普遍的规律,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各民族存在多种因素的不同,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差异。
    怎么办—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因、态度、原则)
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3.传统文化
    是什么—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传统文化的特征
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特征: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为什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根基、精神纽带。
    怎么办—如何对待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文化创新
    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创新。
    为什么—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怎么办—文化创新的途径
主体:人民群众
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具体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专题九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华文化
    是什么—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如此基本特征的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
    是什么—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为什么—重要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怎么办—如何处理
尊重各民族文化。
3.民族精神
    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怎么办—如何弘扬和培育
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大众文化
是什么—大众文化的内涵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大众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文化需求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怎么办—如何发展
遵循原则:弘扬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是什么—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因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根本保证。
怎么办—如何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什么—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什么—必要性与重要性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多种文化并存,人们思想的独特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增强。
怎么办—如何建设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为什么—必要性与重要性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怎么办—具体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直面思想道德冲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8.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什么—荣辱观主要内容
八荣八耻
为什么—地位、作用
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梵音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9.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是什么—两者关系
相互促进,两者统一。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为什么—现实冲突及解决途径
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怎么办—如何处理及提高
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希望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