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会导致原股价下降?

2024-05-10 20:08

1. 股权分置改革会导致原股价下降?

首先是因股权分置形成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分置”,即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试举一例,可以对“利益分置”有更清晰的了解:2000年12月,某上市公司以每股46元的价格增发2000万股股票,由于是溢价发行,增发后每股净资产由5.07元增加到6.72元。也就是说,通过增发,该公司大股东不出一文就使自己的资产增值超过30%。其后该公司股价一直下跌,大股东却毫发无损。可见,正是由于股权分置,使得上市公司大股东有着“圈钱”的冲动,却不会关心公司股价的表现。
目前的大小非解禁套现行为,就是股权分置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是导致股票价格大跌的根本原因所在。

股权分置改革会导致原股价下降?

2. 股市中,股民亏的钱给谁拿走了?为什么有市值蒸发多少亿之说?

  市值蒸发,钱跑到哪里去了?

  http://simongster.blog.sohu.com/101775524.html

  最近看了一个学者的文章,讲到过去一年股市的暴跌消灭了中国刚刚萌芽的中产阶级。他算了一笔帐,从去年上证股指6000多点的高峰,到目前2000点的水平,股市缩水20万亿。以八千万到一亿股民计算,每人损失20-25万,这几乎吞噬了中国中产阶级近十年攒下的货币收入。他的由此产生一些结论我是赞同的,但是这种计算方法本能引起了我的怀疑:首先每个人损失这么多,从直接的判断上讲是不可能的,中国人绝对没有这么有钱。但是缩水的市值跑到哪里去了呢?股民存在证券交易所的钱凭空消失了吗?股民真的损失了这么多钱吗?

  我自己思考了一会,觉得自己大致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但是不能肯定,又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证实了自己的想法。问到这么问题的人很多,各种各样的答复都有,有相当多的人是明白是怎么回事的,举证的例子非常恰当,但是很多人绝对一团浆糊,因而表现得异常地义愤填膺。我又问了身边同事和朋友,市值蒸发真的是股民损失了那么多钱吗?他们有的也炒股,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地回答出是怎么回事。于是,我动了念头写这篇文章,看了五六篇明白人讲述的参考文章之后,我觉得千万不能再看了,不然觉得话被人说光了,就没有写作的念头了的。

  归纳网上的错误的观点,包括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的误解,有如下几条:

  1.股市是一个“零和游戏”的赌场,考虑国家的印刷税和交易费用,甚至是“负和游戏”。

  2.蒸发的市值就是股民的实际损失,股民的真金白银投入到股市,结果打了水漂。损失的市值被上市公司、证券发行商、承销商、境外投资机构、国内大型投资公司和少数先知先觉的人瓜分了,散户承担了大部分的损失。
  3.市值蒸发抵消了等量实际GDP的增长。如有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讲,“股市最近半年的下跌,已经令全国各经济领域在同期创造的财富总和全部化为乌有,意味着中国劳动者在今年上半年全都在白干活,统统做了无用功,甚至还欠了1万多亿元的债。”

  咋一看,似乎全都对,甚至忍不住和被套的股民一样要义愤填膺了,其实事实没有这么糟糕。

  首先,说第一个问题,股票市场是零和市场吗?不一定。

  如果不考虑股市的分红,也不考虑政府的税收以及交易费用,那么股市的确是零和游戏的赌场。每一笔交易,有人买,有人卖,买卖的数量刚好相等,有人赚,就有人赔,数额刚好相等。这个时候市值不管上升,还是下降,钱都在股民内部流动,从一个口袋流到另外一个口袋。哪怕一只值10块的股票,被炒到1000块一股,最后跌到5块,损失的950元也没有凭空的蒸发,只不过相当于最后接手的人替前面赚了钱的人买了单。也可以说,股市确实是一个赌场,合法的赌场。

  再加上税收和交易费用的因素,那这个股市就是负和游戏。不管有没有人加入或者退出股市,依然有人赚,有人赔,但整体而言,股民是损失的,因为股民实际投入的总钱数只会是越来越少,交易越频繁,损失越多,少的钱被国家以税收,以及证券公司以交易费用的形式赚走了。这个过程中,也并没有实际的钱因为市值的波动凭空蒸发。

  再加上分红的因素,如果上市公司派发的红利大于税收和交易费用之和,股民投入的钱增加了,就是正和游戏,反之红利小于税收和交易费用之和,股市就是负和游戏,哪怕外来的资金不断烘托着股市在上涨。

  是不是负和就不好,正和就好呢?不一定。为什么这么讲?好的股市可以创造大量的分红,但是交易量太大导致税收和交易费用高于分红也是可能的。

  但是好的股市能够为真正有活力的企业融资,使资金利用更有效,从而这个股市的企业在实业领域创造大量财富,让企业的职员更富有,让股民的分红更丰厚,有更多的钱投入到股市,也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投入到股市,股民获得股票增值和分红,使消费和投资都活力十足,这对股市而言,未必是正和游戏,但是对社会而言,绝对是正和游戏的。

  相反,股市如果被少数庄家操纵,把散户的钱圈走,转到国外或者非投资领域挥霍掉了,老百姓的消费和投资能力下降,经济就会萧条,同时实业搞不好,老百姓的工资也会下降,一个国家的实力就会大大受损,即使股市是正和的,实际经济则是负和的。

  第二个问题,市值蒸发的损失是股民真金白银的损失吗?不是!二者没有什么关系,大盘下跌,有人损失惨重,但是也有人获利丰厚。刚才上面说的股民隐含了一个潜在的假设,即所有参与炒股的个人、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都是视作股民,然后把所有的股民视作一个整体的概念,他们内部你赔我赚的过程都可以不予理睬,不管市值怎么涨跌,股民整体真正一直在真金白银的损失只是税收和交易费用而已。所以市值的损失和股民的损失没有关系。

  那么市值的增减是怎么产生的呢?简单地说,一只股票有1000股,当前股价50元,市值就是5万元,然后其中的500股以100元交易了,剩下没有交易的500股搭顺风车也涨到100元了,市值就是10万元了,这涨的5万元市值就是虚拟的,即持有股票的人不一定能够顺利地交易出去,若只有价格,而没有人接盘,也就不能换回真正的5万元的资本利得,即使卖出去赚了,赚的钱也是接手的人支付的,这个接手的人也是股民的一分子,股民并没有从股民这个概念整体之外凭空产生出5万的财富。

  然后,其中的500股又以25块的交易价贱卖了,剩下没有交易的500股也跟着倒霉,股票市值跌到2.5万,和最初相比,市值减少2.5万,这也是虚拟的损失,因为股民的钱整体上并没有减少,最后贱卖股票的人的钱亏损的钱到哪里去了?被被高价出手时的卖家赚走了啊!

  股市暴跌的时候,谁手上的股票在高价位套现的就是赢家,砸在手上的股民就是输家。钱不过在股民内部流动,同时单个股民头的钱以存款和股票的形式在转换:我卖掉股票,就换来了存款,我买了股票,钱就流到别人那里,就这么简单。

  在股市上,不出手,一切利润都不能当作口袋真真整整的钱来花;不割肉清仓把股票套现,也不算真正的损失。

  市值为什么会下跌?原因很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来说,暴涨暴跌,说明这个股市的投机成分比较多,本不值那么多钱的股票被炒到完全不合理的高度,泡沫不断吹大,又不断被挤破,财富就在这个过程在股民之间转移,往往是散户的钱往资本雄厚的股民手上转移。

  所以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三个问题的结论:

  1.股市可能是正和游戏、负和游戏或者零和游戏,与股市的健康与否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健康的股市对社会的贡献是正的,它能够优化资金配置,把钱配置给那些能够最有效利用资金的企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的很多上市企业把上市当作圈钱的手段,用圈来的钱来投机,而不是真正地用于实际的投资和生产,这就背离了股市存在的意义了。

  2.市值的变化只是纸面上虚拟的数字变化,对整体股民投入股市的资金不造成任何实际的损失。任何时候,都是有人赔多少,就有人赚多少。那为什么股市下跌的时候,那么多人感觉亏了呢?那些高价进,又没套现把股票砸在手上的是这场赌博游戏中的最大的倒霉蛋,以中国的股市而言,这种角色多次由散户扮演的,人数众多,所以感觉市值下跌,周围的人都在亏损,他们投入到股市的钱凭空蒸发了,其实不然,他们损失的钱实际上多被上市公司、证券发行商、承销商、境外投资机构、国内大型投资公司和少数先知先觉的人赚走了,这种损失其实在高价接手股票,股市高位运行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只不过大家开始恐惧,想套现的时候,才把损失明朗化。

  3.市值蒸发挤掉了虚拟经济中的泡沫,也可能使股票低于实际的价值,但是并没有蒸发任何实际的GDP的增长,然而市值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GDP增长有重要影响,所以政府一般要控制大盘,不能让它涨得离谱,也不能跌得太惨。

  市值高涨的时候,就会有大量外国的钱流入股市,高价进,低价出,或者砸在手上,那么本国的股民就白赚了外国股民的钱,相当于本国财富增加;如果外国的资本流进来,低价进,而高价套现出逃,那么外国股民就白赚了本国股民的钱,就是本国的财富外流。

  市值高涨的时候,股民不管是真赚了钱的,还是只是纸上富贵的人都感觉前景美妙,乐于愿意消费和投资,这样经济就会热起来,GDP也会大涨,但是与市值对应的比例是不确定的。

  相反市值暴跌,股民不管是真的割肉套现亏损的,还是纸上亏损的,甚至包括那些提早套现赚钱的股民,都感觉经济开始萧条,开始压缩消费和投资,这样经济就会真的进一步萧条,GDP增长就会放慢。

  所以市场投机旺盛的时候,市值一再高涨,对经济是很大的刺激,但是同时就连学生和退休的老人也把养命钱拿出来赌博,泡沫不断吹大,造成虚假繁荣,一旦泡沫挤破,成千上万的中小股民将倾家荡产,引发巨大的社会问题,政府这个时候往往会打压一下;至于股市一路狂跌,引发的后果就很明显了,政府往往迫于压力要出来救市。

  最后,我最后想再补充举个例子,说明市值是一个多么虚幻的概念。

  首先要假设一个模型,因为中国的股市太复杂了,有国有股、法人股、员工股、内部员工股等等分法,一部分可以流通,一部分不能流通,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价格还不一样。通过这个简化的模型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实际的问题。

  假设有一个股票市场,交易没有手续费和税收,所有的股票都是流通的普通股,每次最少交易100股, 股票可以任意价格浮动,完全市场调节。股市上有很多上市企业,其中有一家名为甲家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了1亿股,目前股票交易价是10元每股,甲公司市值10亿元。

  假设目前甲公司的股票被两个合谋的大股东张三和李四全部持有了,那么如果法律允许,他们可以肆意操纵甲公司的市值,用很少的钱把对股市市值产生异常巨大的波动,怎么做呢?

  张三只放100股的盘,每股卖40元,价格突然这么暴涨,股民还没有反应过来,李四就接盘买下了,不再交易。当前的交易价就是40元,总市值就变成了40亿,增加30亿,花了多少钱达到这个目的呢,区区4000元而已。如果股票大约只值10元的话,这高出30元就是人为制造的泡沫。

  张三和李四也可以联手把股市做得很低,怎么做呢,只要放出甲公司要破产的消息,股民都被他们骗得不敢交易买入。张三放100股的盘,每股卖0.1元,李四“幸运地”接手,目前的股票市值多少呢?0.01X1亿=1百万,市值缩水了9亿9千9百万,用了多少钱呢?100X0.1=10块而已。

  当然这种极端的情况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但是道理类似。这个过程中,甲公司市值暴涨暴跌,对张三和李四这个股东而言,没有损失一分钱,没有变化的是对他们对甲公司100%的所有权,一直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当然,他们要骗散户的话,交易的量会很大,持续拉高,骗得散户一个个跟进,然后把自己手头的股票悄悄地清空,这样一来,散户就成了买单冤大头。

  希望我把市值涨跌的问题说清楚了,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明白人指正,同时能够以我之昏昏,使不明白的人昭昭。

  明日黄花瘦 西门吹吹牛 http://simongster.blog.sohu.com/101775524.html

3. 中国解决股权分制问题为什么回引起股票指数的下跌?(有追加.谢谢!)

  中国证券市场的股权结构极为复杂,同一上市公司的股份在不同市场上市,就有A股、B股、H股;非流通股比重相差悬殊,从零到占85%,各种分布都有;同为非流通股,有一手的发起人股,也有协议转让来的或拍卖来的非流通股,大家的原始成本相差悬殊;不同时期的上市公司发行市盈率和包装程度也不尽相同,等等。这就告诉我们用统一的包罗万象的方案去处理所有问题必然顾此失彼,所有矛盾都集中到决策者。
  本来就是要一家一户解决的问题,却集零为整,测算需要多少资金来接盘,多少部门得改变政策加以配合,其结果就是没哪个领导敢拍板。因此,由非流通股大股东聘请中介机构制定全流通方案,在股东大会上不仅要求全体股东2/3投赞成票,而且流通股分类计票赞成票应达到50%以上。加上后一条的理由是,在确定两类股东利益划分的问题上,不能由大股东单方面决定。体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证券市场整体利益的原则。有了这一条,非流通股大股东在制定全流通改制方案时就不能不顾及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双方才有讨价还价的基础。

  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管部门,其责任是制定游戏规则并保证游戏能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证监会作为全民的证监会,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它从中国证券市场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规范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制定规则,保证规范的过程得以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至于规范过程中不同类别股东之间利益如何划分,不是也不应当是证监会的职责。

  全流通的目标和原则

  按照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要求,规范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使全部股份都具有可流通性。股权统一了,市价成为衡量大股东资产数量的标准,控股股东与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一致了,市场约束也就自然形成。

  这项改革之所以很难就是因为涉及不同利益集团间利益的界定和划分。每个集团都希望在改革中能获益,至少不受损,要使改革成功,首先要弄清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大利益集团各自的利益边界。

  非流通股的主体是发起人股,通过发行、配股和增发,其净资产成几倍、甚至十倍增长,是旧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有的学者认为高溢价发行是国际惯例,不构成补偿的理由。问题在于我国股市中存在的是大大高于国际水平的、普遍的、长期的高溢价,它不是市场竟价形成的,而是制度缺陷,人为扭曲供求关系和价格体系所形成的。

  考虑到在相当长时间里,政府在股市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让股市为国企解困服务,把大批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国企包装上市,推销给公众投资者,即使从上述既得利益中拿出一部分补偿公众投资者,也不为过。2001年证监会规划委征集的4000份方案在补偿性原则上是一致的,反映了社会各界的呼声。

  对非流通股大股东、特别是直接包装上市公司的地方政府来说,他们深知在这场游戏中获利何其丰厚,但苦于流转不够顺畅。他们并不指望手中的股票能卖到二级市场价,卖到净资产值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协议转让中成交价总是在净资产值附近。

  流通股股东的诉求只有一个,就是使自己的股票成为含权股。无论你是净值配售,还是单方面送股或其他,总之要使流通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降下来,使其相对投资价值提高。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改制使沪深两市的市盈率下降1/3,与国际股市的市盈率基本接轨,就有可能在保持股市稳中向上的情况下平稳转轨。在非流通股获得可流通权的同时,使流通股获得一定的补偿是必不可少的。这实际上是利益平衡的原则。给流通股股东一定程度上的否决权,也正是为了形成利益平衡的机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简政放权、政策优惠。改革初期为了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我们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生产决策权和收入分配权还给农民。为了吸收外资,我们下放审批权,实行两免三减。为了解决四大国有银行坏账,国家出面增资,剥离不良资产。所有这些都暗含了国民收入再分配。

  首先,在改制的审批程序上要简政放权。目前上市公司中属国资委189家大企业。但是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都必须报国资委批。本来这些企业就是地方政府办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就是财政分灶吃饭、谁投资谁受益。十六大以来逐步建立了国资三级管理的体制。地方政府能转让企业集团股权,却不能转让集团下属上市公司股权,逻辑上不通。如果涉及国企的每一个改制方案都必须拿到中央国资委来批,这不符合分散风险、提高效率的原则。建议国资委简政放权,中央企业所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中央国资委批,地方企业则由地方国资委批。

  第二,在全流通改制问题上,决策者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算大账不算小账。非流通股按净值不过1万亿,其中国企也就7000亿,同未上市资产比只是个零头。全流通改制只是要使所有股份具有可流通性,并不意味着非流通股大比例地卖出。在改制过程中,即使付出一两千亿代价,与中国证券市场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一旦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中国股市将进入良性循环,迎来长期大牛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市场规模将以大大超过以往的速度扩张。更多的大型国企通过中国股市融资和改制将成为可能。与此相比,花上千把亿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这种让利一半左右还是让给国企(一半流通市值属于国企、银行和机构资金)。因此,不要怕向二级市场让利。
  目前的股市还很不规范,同时,在解决股权分制后,券商卖掉重仓股,所需要的资金应该比以前大大减少.

中国解决股权分制问题为什么回引起股票指数的下跌?(有追加.谢谢!)

4. 高手答疑:如果现在一只股票跌了3元,我们散户当前肯定亏了,那公司的大股东有那么多股,不是亏完了吗

大家目的不同,我们散户是为了赚取股票差价,别人股东是为了分得红利,控制公司。从长远利益出发的。我们这些散户只是眼前利益所屈动去买的。

5. 假如买的股票退市了,那买股票的钱怎么办啊?

在主板中小板退市的股票,首先会退到老三板市场。这个时候散户必须要去证券公司开三板交易权限,这样才可以确保你能够交易。在老三板的市场依然可以挂牌转让,只要有人愿意接受你的股份,你也可以把股票转让出去换成钱。但是,股票进入老三板之后,转让会非常的困难,流动性很差,不一定能转让出去。只要公司没有破产清算,你就还是股东,但是退市依然会带来较大的损失。

假如买的股票退市了,那买股票的钱怎么办啊?

6. 股权分置改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分置改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5月9日“五一”节后首个股市开盘日,证监会就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4家试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启动,标志着政府开始着手解决股权分置。股权分置是我国证券市场独有的现象,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市场在探索中前进的必经之路。
  一、股权分置成为了我国股市发展的障碍
  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国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占74%。虽然股权分置在证券市场建立初期具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成熟,股权分置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在诸多方面制约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且,这一问题随着新股发行上市不断积累,对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我国股市价格悬空,蕴涵系统性风险,影响投资者信心。股权分置格局下,股票定价除包含公司基本面因素外,还包括三分之二股份暂不上市流通的预期。对于单个公司来说,由于其大部分股份不能流通,致使上市公司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易于受投资机构操纵,股价波动较大和定价机制扭曲。
  2、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分置”。公司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缺乏共同利益基础。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而非流通股股东对此并不热心,二级市场的股价对其经济利益而言并无直接关系,其真正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这样就使得二级市场的股价与企业的业绩不相称的现象时有发生。
  3、影响了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不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由于国有股权不能实现市场化的动态估值,所以形不成对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和增强资产增值能力的激励机制,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购并重组。以国有股份为主的非流通股转让市场是一个参与者有限的协议定价市场,交易机制不透明,价格发现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顺畅流转和估值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只有让市场定价才是杜绝腐败,维护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最有效方式。
  二、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对股市的影响
  作为上市公司则应该把重点放在合理的配售方式上,能够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中小股民的利益,使广大投资者对市场有信心,只要有了信心市场就会稳定,良好的政策在稳定的市场上才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企业在最初用来补偿A股股东的部分利益,必定在今后的市场融资中得到补偿,只要市场上的系统性风险减小,投资者信心没有受挫,那么随之而来的牛市才会使仍然在上市公司手里的部分股票升值。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两个事实:一是对于很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有必要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掌握对其的绝对控股权,这也就是说,尽管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实现了国有股可以全流通,但大部分国有股不会进入市场买卖的,更不会给市场造成压力;二是,由于目前我国上证股指已经跌至1000点附近,比2000年的最高峰缩水50%以上,上市公司市盈率也有了大幅下降,所以股价下降空间已非常有限,相信本轮冲击将很快结束并且不会使市场造成动荡。
  三、从长远看,将有利于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从微观上,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营机制。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将改变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利益取向不一致的公司治理状况,有助于巩固全体股东的共同利益基础,促进上市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减少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成本。同时,有利于高成长性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信心。当然,要真正实现预期的公司治理目标,还需要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监管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和高管人员的诚信建设,积极发挥独立董事作用等诸多方面的有效配合,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从宏观上,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是稳定市场预期,完善价格形成基础,为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创新创造条件,谋求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评价改革得失要看其实施过程是不是符合“三公”原则,运行机制是不是体现了市场规律,改革成果是不是体现为资本市场功能的更有效发挥。赋予国有股、法人股流通性,使国有控股股东面临股权方面的市场竞争,有利于改革国有资本的经营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效率,这对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有直接的作用,这种作用将会提升二级市场的股价。
  总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恢复资本市场的固有功能,即价格发现功能和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约束功能。同时,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也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有利于资本市场创新和国际化进程。

  本文参考网址:http://www.henanstock.com/page.asp?id=31689
  其它参考网址:http://www.kl178.com/tzcl/0525xsdgqfz.pdf
  http://gqfz.p5w.net/gqfz/index.html
  http://www.cs.com.cn/gqfz/

7. 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上市公司的价值有何影响?

一、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
    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国有股份在
非流通股份中占74%。股权分置结构极大扭曲了国内股市的定价机制,加大了投资者预期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大股东很容易控制上市公司.达不到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初衷,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常关联交易以及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弊端。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是解决股权结构不合理,为上市公司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从而保护投资者长远利益。我们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将会对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某些行业以及证券公司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
    (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1、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继续深入,这已经是中国资本市场以及国资围企领域的全面改革,长期来看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虽然在“锁定”期内非流通股面临股票出售的限制,但由于大量非流通股人市的预期,中短期内中国股市
将继续面临下跌的压力。根据政策,部分流通股股东获得了对价补偿,但股权分置改革短期内对资本市场的压力较大,因此低迷的行情仍将延续。
    3、本次股权分置改革本身就是一种金融创新,同时证监会鼓励证券界在具体的股改方案巾采用创新的方法。因此,股改将为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品种进行创新提供机会。在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已经设计使用了新型工具-股票认购权证,认购权证的采用为流通股股东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同时,权证的推出将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为日后发展证券衍生品市场做好了铺垫。据预测,未来几年内,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将逐步出现短期利率期货、ETF期权以及指数期权和个股期权等产品。
    (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解决了殷权分置问题,有利于消除上市公司发展的制度障碍,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高企业的经
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提高公司价值.使证券具有吸引力,就必须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
公耐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对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的考核,主要以上市企业的净资产增长率为标准,而本应很好反映企业价值的市场价格。却由于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使参照物缺失或失真。这种考核机制,使管理者重融资而轻经营,一时间市场中资本运作盛行,损害小股东的事件频繁发生。因此,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对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考核,有机会使大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使经营者注重提升公司业绩。
    2、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启动,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推行期权激励机制也即将推出。证监会明确提出,上  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可以购买公司股票以维护市场稳定.这样就为公司实施经营者期权激励提供了可能。同时,对管理层实施期权激励的方式,将因管理层业绩评估得以通过全流通的资本市场而实现.可以解决近几年来久未解决的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问题。此次,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中有7家借股权分置改革之机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可见股权激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上市公司参与股权分置改革的积极性。
    3、《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
  公司优先安排再融资,同时改革再融资监管方式,提高再融资效率。大批将融资与股权分置改革挂钩的公司已经争取率先股改了.一些原先没有明确提出再融资计划而具备再融资资格的公司,股改后也会提出再融资方案。
(三)对母公司控股股东影响
1、股份的不流动对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十分不利,全流通,解决股份分置的一个最大目的就是为了让大股东的利益与上市公司股份相关。大股东可以通过持股比例调整,一定程度内解决自身的资金周转矛盾,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自主地、局部地持殷和持币的调节来进行。这对大股东盘活资产,改善现金流状况带来正面影响。
  2、在本次股权分置改革中。大股东需要对流通股股东进行扩、送股或者现金类财产补偿。所有的这一切活动,或会造成大股东股权比例稀释,在所投资的公司权益下降:或会影响大股东的现金流量,从而对大股东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某些行业和国资委的影响
    应该看到,本次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国有资产的合理布局,有利于贯彻和执行国务院有关国有资产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不与民争利,同时国有资产又必须控制关系国际民生的非竞争性行业的战略安排。可以预计行业内的整合、购并将趋于活跃。某些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将会打破,而某些行业将进一步得到国有资本的支持。
    近期,国资委发布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意味无偿划转成为重组央企资源的策略之一。
未来的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国资委的角色将格外吃重,股市1400家上市公司巾,1000家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它们股权分置改革的发言权不仅掌握在公司董事手中,更掌握在国资委手里。国资委开始站在股权改革的第一线,而证监会则行使指导督促的权力。该《办法》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行业重组提供了政策保障。
    (五)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指导意见》提出,“将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优化重组和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相结合。积极支持证券公
司综合利用各种可行的市场化融资方式,有效改善流动性状况,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设,强化监管,推进行业资源整合,妥善处理好高风险汪券公司的重组或退出问题,鼓励优质证券公司壮大发展”。股权分置
改革会给证券公司带来大量业务机会,证券公司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得到改善。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在金融市场化的今天,金融体系不能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更不能由于风险过度而出现支付性危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防范风险,下面主要从风险防范角度谈一谈股权分置改革对商业银行业务影响的预期分析。
    1、上市公司覆盖面广,情况复杂,每个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流通股比例)、行业特性(竞争还是垄断,朝阳产
业还是夕阳产业等)、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等都有所不同。股权分置改革会对持有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母公司财务
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将会改变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企业资本总额中的相对比重。因此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将会有所改变。商业银行应对涉及子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客户,以经营现金流量作为偿债能力为核心,综合考虑客户所在的区域、行业风险、企业生命周期、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等条件及时重新测算对其授信水平。应密切关注大股东的现金流量、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以相应调整客户评级。
    对主体一方为已经参与股改或需要进行股改的上市公司母公司的资产业务逐笔进行分析判断,例如:对上市公司的贷款、上市公司母公司的票据贴现业务或上市公司母公司作为担保方的贷款业务等进行详细地分析判断。
    2由于部分企业以质押上市公司股权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对商业银行来说,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就应该重新评估贷款人质押的股权、调整贷款的发放量。
    3、本次股权分置改革对证券市场的中短期影响,商业银行应该加大研究,作出预判。对商业银行向券商发放
的股票质押贷款,应谨慎考虑股票市值的波动,进行重新订钻。
    4、股权分置改革后,包括投资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的发言权将增大,从而可能要求上市公司提高现金分配比例,这将增加上市公司的现金支出。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以相应调整客户评级、客户授信及信贷政策。
    5、权证的推出将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是发展衍生品市场的突破口。据预洲,未来几年内,中国
金融衍生品市场将逐步出现短期利率期货、ETF期权以及指数期权和个股期权等产品。资本市场衍生产品的产生,
也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带来了相应的机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此方面金融衍生品的跟踪研究,适时在人民币理财、外汇理财方面推出相应的创新产品。
    6、通过本次股权分置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急需增强各方经济主体的定价、议价能力。这种定价能力上的缺陷.不仅表现在商品的定价方面,也表现在金融市场之中。因此,作为金融机构要努力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尤其在对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方面,贷款利率既要考虑资金成本.还要考虑风险溢价。

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上市公司的价值有何影响?

8. 2005-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暴涨暴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