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背景

2024-05-10 02:56

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背景

  编辑本段1920年综合大事记
  1月2日 美国禁酒令生效。   10日 国际联盟成立。日本与德国正式媾和。   11日 台湾新民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日 日本就山东问题向中国发出通牒。   24日 周恩来等天津学生领袖被捕。   26日 孙中山说:“二十一”条应作废,日本通牒可置之不理。   年初 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工厂开工。   本月 刘鸿生在苏州创办了华鸿生火柴无限公司。   本月 梅兰芳自导自演的戏曲影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在京上演。   2月29日 总理靳云鹏以“病迫才拙”为由提出辞职。   本月 恽代英在武昌创办利群书社。   本月 女子第一次正式进入北京大学读书。   3月13日 中东铁路工人全线大罢工。抗议霍尔瓦特拖欠工人工资。   14日 北京政府解除霍尔瓦特一切权力和白俄军警武装。   31日 由李大钊组织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正式成立。   4月 八省同盟决议搞垮安福系。   24日 谭人凤去世。   本月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帮助李大钊进行建党准备工作。   5月 1日 上海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   4日 胡适反对学生用罢课解决问题。   23日 近代教育家高阳毁家兴学,创办私立无锡中学。   本月 陈独秀发起成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会见了维经斯基一行。   6月10日 在唐继尧的操纵下,川、滇、黔爆发战争。   28日 靳云鹏内阁解散。   29日 中国参加国际联盟,该联盟以凡尔赛和约签字国为主体。   本月 张作霖赴京作调解人。   7月14日 直皖大战爆发,吴佩孚奔擒段祺瑞未果。   17日 浙江温岭等四县洪潮泛滥,灾情为60年所未有,灾民总计达万余人。   本月 皖系段祺瑞战败。   8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上海问世。   本月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创办《共产党》月刊和《劳动界》周刊。   本月 靳云鹏再组内阁。   本月 周佛海发起东京共产主义小组。   9月21日 中国革命理论家朱执信遇难。   本月 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到中国讲学。   26日 毛泽东预言未来的政治属于工农。   27日 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   10月 2日 日本出兵占领吉林珲春。   14日 唐山煤矿瓦斯大爆炸,数百人死于地下。   17日 谢文达驾驶一架老式飞机,在台北上空飞过,成为第一位驾机上青天的台湾人。   29日 蒋介石得到孙中山器重。   本月 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本月 武汉、长沙、广州组建共产主义小组。   11月11日 邓小平、周恩来等人赴法国勤工俭学。   28日 孙中山逼迫广州重组军政府。   本月 西藏僧俗驱逐英国使团。   本月 陈独秀主持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   本月 苏俄第三次声明废除帝俄时代对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治外法权。   12月14日 世界工人联合会工人执行部总干事致电上海机器工会,表示国际同情心。   16日 宁夏海源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有4城市完全被毁,死亡23万人。   本月 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本年 故宫博物院成立。   本年 直、鲁、豫、晋、陕各省旱情严重。   12月 陈独秀、李 达、陈望道、邵力子等连续发表文章,批评张东荪反对社会主义,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编辑本段1月
  1月4日,黎锦熙到北长街99号福佑寺,访在这里主办平民通讯社的毛泽东。   1月6日,天津国民大会通电全国声讨安福系。   1月10日,国际联盟第一次开会,签署凡尔赛条约,正式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   1月16日,美国开始执行禁酒令。   1月16日,同盟国要求荷兰驱逐逃亡的德国皇帝。   1月18日,毛泽东在陶然亭与邓中夏等辅社在京友人聚会,并摄影留念。   1月19日,美国国会拒绝参加国际联盟。   1月23日,荷兰拒绝驱逐德皇。   1月29日,天津学生为检查日货被镇压事,向省长请愿,又遭军警残酷镇压。周恩来等4人被拘捕。31日以后,北京、上海、南京、唐山等地群众团体纷纷通电和举行游行示威,支持天津学生运动。   1月下旬,梁启超自法归国,抵上海。
  编辑本段2月
  2月2日,爱沙尼亚宣布独立。  陈独秀
  2月5日,陈独秀在武汉讲演,题为:《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7日晚,北上返京。旋即由李大钊护送出京转上海。   2月9日,国际联盟决定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归瑞典。   2月17日,在柏林一个女子自杀未遂,她声称她是俄罗斯安娜塔西亚公主。   2月24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组织纳粹党。
  编辑本段3月
  3月19日,美国国会拒绝签署凡尔塞条约。   3月,李大钊、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斯(思)学说研究会。
  编辑本段4月
  4月19日,德国和俄罗斯决定战后交换战俘。   4月23日,土耳其国会宣布废黜苏丹制。   4月24日,波俄战争:波兰和乌克兰军队进攻俄罗斯,占领乌克兰。   4月,共产国际代表威金斯基在北京会见李大钊,旋经李大钊介绍至上海同陈独秀会见。
  编辑本段5月
  5月7日,波俄战争:波兰军队占领基辅。   5月16日,瑞士国民公投决定加入国际联盟。   5月16日,教皇本笃十五世宣布圣女贞德为天主教圣人。   5月17日,法国和比利时军队撤出它们占领的德国城市。   5月26日,湘南战争开始。   5月27日,托马斯·马萨利克当选捷克总统。   5月31日,吴佩孚部撤防,27日过长沙,今日抵武汉。
  编辑本段6月
  6月4日,匈牙利签署特里阿农条约。   6月11日,张敬尧由长沙逃跑,次日湘军占长沙。   6月12日,波俄战争:苏联红军重新占领基辅。   6月15日,德国与丹麦签署边境条约,北石勒苏益格归丹麦。   6月22日,希腊进攻土耳其。   6月29日,中国加入国际联盟。
  编辑本段7月
  7月1日,北京政府停付俄国庚子赔款。   7月2日,波俄战争:苏联红军开入波兰。   7月6日,冯玉祥率部由湖南常德等处退至湖北境。   7月12日,俄罗斯承认立陶宛独立。   7月14日,中国爆发直皖战争。   7月22日,波俄战争:波兰向俄罗斯求和。
  编辑本段8月
  8月3日,天主教徒在贝尔法斯特暴动。   8月9日,徐世昌再任靳云鹏为国务总理。   8月10日,土耳其签署塞夫勒条约。   8月11日,第一次粤桂战争爆发。   8月11日,俄罗斯承认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   8月12日,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在漳州誓师声讨桂系。10月29日,攻克广州。   8月13日至21日,波俄战争:苏联红军在华沙战役中失利。   8月14日,曹锟、张作霖由津入京   8月15日,《劳动界》周刊在上海创刊。   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帮助下,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李达、施存统、杨明斋、邵力子在上海法租界渔阳里2号陈独秀家中成立“中国共产党”。   8月22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渔阳里2号成立。   8月22日,俄罗斯研究会在长沙成立。   8月23日,第七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开幕。   8月26日,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
  编辑本段9月
  9月1日,《新青年》杂志8卷1号发表陈独秀的《谈政治》。   9月5日,梁启超等创设“讲学社”,邀请各国学者来华讲学。   9月11日,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   9月13日,美国的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9月16日,在美国纽约华尔街发生炸弹爆炸事件,35人死亡。   9月21日,朱执信因调解虎门驻军与东莞民军纠纷,遇难。   9月27日,苏俄政府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
  编辑本段10月
  10月3日,《劳动者》周刊在广州创刊。   10月4日,北京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   10月12日,波俄战争:俄罗斯与波兰停火。
  编辑本段11月
  11月2日,沃伦·G·哈定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   11月7日,《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出版。   11月15日,国际联盟第一次全体大会。   11月17日,国际联盟指点但泽为自由城市。   11月20日,英、美、法、日4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告新银行团成立。   11月21日,血腥星期天:英国军队在都柏林向一场足球赛观众开火。   11月21日,上海机器工会在上海开成立大会。   11月25日,孙中山偕伍廷芳、唐绍仪等离沪去粤。28日,经香港抵广州。29日,重组军政府。   11月29日,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颜惠庆接见苏俄代表优林。
  编辑本段12月
  12月5日,希腊国民公投决定重新设置国王。   12月15日,张东有在《改造》3卷4号发表《现在与将来》。   12月16日,芬兰加入国际联盟。   12月16日,宁夏海原地震。   12月23日,英国和法国签署条约,英国占据巴勒斯坦,法国叙利亚。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背景

2. 奥地利和匈牙利历史上是什么关系?

1、1867年之前:是独立的两个邦国

2、1867:合并为奥匈帝国

3、一战后(1918):分裂成奥地利和匈牙利至今为两个独立的国家。

3. 50-60年代,东欧重大历史事件

  (1)斯大林死了。1953年3月5日
  1953年3月5日,俄国历史上最有权力的独裁者约瑟夫·斯大林逝世。享年73岁。
  1956年2月25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抛出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全世界对共产党产生了“信任危机”。

  (2)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

  (3)波兰波兹南事件 1956年6月28日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在波兰引起强烈反响。6月上旬,波兹南市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减少税收,他们同政府谈判,未获满意结果。

  6月28日,1万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示威,示威者冲击市委大楼和专政机关。当局出动警察于当晚平息了这一事件。波兹南事件中有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波兰统一工人党最初以为它是帝国主义分子挑起的反政府骚动。后来说,工人走上街头,抗议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歪曲”。

  (4)匈牙利 事件1956年
  1956年,匈牙利人民对党和国家领
  导人拉科西照搬苏联模式,经济政策失误以及将进行政
  治经济改革的纳吉撤职开除出党表示不满。苏共20大的
  秘密报告及波兰事件的影响加剧了这种不满情绪

  10月23日,首都10万学生游行,市民、
  工人不断加入。格罗的广播讲话激化了矛盾,发生了流血
  冲突。卡达尔出任党中央第一书记,纳吉任政府总理,纳
  吉组成多党联合政府,释放政治犯,退出华约宣布中立。
  但未能控制流血事态的发展,党政机关、电台报社被冲
  击,党政官员、保安部队官兵被杀害。11月1日,苏军开进
  匈牙利,11月4日控制了首都局势。
  13天的动乱中,仅布达佩斯就有2.5万人死亡,5万人
  负伤,全国有20多万人逃亡国外,直接经济损失220亿福
  林,给匈牙利带来巨大损失

  (5)柏林墙1961年8月13日
  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世界级的笑话)。
  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6)苏联赫鲁晓夫下台1964年
  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斯大林主义回潮。

  (7)布拉格之春 1968年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有脱离苏联控制倾向。
  苏军决定武装干涉。6月下旬,华约在捷境内举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迟迟方撤
  8月20日晚11时,布拉格机场接到一架苏联民航机信号“机械事故,要求迫降”没有
  理由不同意。客机一降落,数十名苏军突击队员冲出机舱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第
  24空军集团军巨型运输机开始降落,一分钟一架。1小时后,一辆苏联大使馆的汽车引路,
  苏军空降师直扑布拉格。21日拂晓,苏军占领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欧聚变的前奏与导火索。

50-60年代,东欧重大历史事件

4.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

  初三世界历史复习提纲
  1.文艺复兴
  时间:14世纪前后
  地点:意大利
  原因:最早出现资产阶级生产关系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后的晚餐》、《蒙娜利莎》)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利叶》)
  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开辟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经济的出现
  过程:
  (1)1487年,葡萄牙的迪亚士从葡萄牙往东航行,到达好望角。
  (2)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到达美洲。
  (3)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葡萄牙支持)到达印度等地
  (4)1519—1522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完成了环球航行。
  影响:
  (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对世界影响)……
  (2)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影响)
  (3)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证明了地圆学说 (同学补充,非重点)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新兴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间:1640—1688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
  领导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文献:《权利法案》(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
  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产阶级扫清了障碍,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革命特点:时间长、过程曲折、妥协(不彻底)
  4.美国独立战争
  原因:
  (1)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做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2)殖民地人民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3)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原因)
  时间:1775—1783
  开始标志:来克星顿枪声
  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领导者: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
  结束标志: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文献:《独立宣言》(革命中颁布)《美国宪法》(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联邦制资本主义国家
  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
  (1)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
  (2)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
  (2)人民群众积极参战
  (3)法国、荷兰等国的支援
  (4)华盛顿等人的正确领导和灵活的战术
  5.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1789—1815
  开始标志:1789年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导火线:三级会议召开
  爆发标志:
  领导者:资产阶级
  结束标志:1794年4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
  文献:人权宣言(革命中颁布)《法典》(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拿破仑在革命后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革命特点:
  (1)过程艰难曲折
  (2)革命最彻底

  6.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840年前后
  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
  特征: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广泛英雄,人类进入“蒸汽世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
  理论指导:牛顿力学
  成就:
  (1)机器的发明与制造:绵纺织业——冶金——采矿
  (2)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3)交通工具的创造:轮船、火车
  (4)新能源:煤炭
  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生产关系:改变了社会面貌;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斗争尖锐
  (3)国际格局: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重点!)
  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
  7.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
  ①宪章运动:
  原因:19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
  时间:1836—1848
  内容: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特点: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影响:
  (1)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3)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②《共产党宣言》
  时间:1848年
  起草者:马克思、恩格斯
  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③巴黎公社
  背景:
  (1)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
  (2)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3)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影响: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8.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根本原因: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缺乏生产力)
  核心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时间:1861—1865
  战争目的:维护国家统一
  领导者:美国总统林肯
  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革命中颁布)
  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局面开始有利于北方,为北方取胜创造了条件
  性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
  北方胜利的原因:
  (1)内战中,北方政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支持。
  (2)北方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历史潮流。
  (3)北方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具有正义性。
  9.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和巩固
  ①俄国1861年改革
  背景:1.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1)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
  时间:1861年
  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统治。
  领导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内容:
  (1)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是,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影响:
  (1)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次改革虽然流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1)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3)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
  时间:1868年
  人物:明治天皇、中下级武士
  内容: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影响:
  (1)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2)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对比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1.都是在国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2.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成为两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4.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改革后实力增强,开始对外扩张。
  ★19世纪中期,美、日、俄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通过什么途径解决?
  面临的主要问题: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俄国——农奴制危机。
  解决途径:
  (1)美国通过1861年—1865年的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2)日本经过武装倒幕斗争,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并于186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
  (3)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
  10.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开始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特征: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注意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的区别)
  理论指导: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
  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2)新机器的创制:“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德国)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
  (3)新能源:石油
  影响:
  (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注意即帝国主义过度
  (3)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化工、汽车、航空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且扩展到材料、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14—1918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结果: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影响: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
  ——接九下——
  12.俄国十月革命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领导者:列宁
  意义: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注意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相同点:领导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尔仁政什维克党领导的。
  不同点:反对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结果不同:二月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进行对外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13.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保卫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2.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总之,从长远来看,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1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如何形成的:
  (1)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定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在美国的倡议下,美、英、法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15.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和法西斯的发展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表现: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部门的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共5个年头;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总额缩减了2/3。
  影响:
  (1)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人大量失业,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2)垄断资本家为保持价格,维持利润的,宁愿大量销毁产品,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3)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罗斯福新政
  时间:1933年
  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影响:
  ①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
  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法西斯的发展
  (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解散了一切工会,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3)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
  (5)德国法西斯政权还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6)对外疯狂扩军备战。

  16.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范围:全球各地的30多个国家
  开始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
  ★慕尼黑阴谋
  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捷方必须在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
  影响: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绥靖政策
  含义: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些侵略活动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它们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它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人们把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想顶峰。
  影响: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特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战开始和扩大
  (1)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了德国飞机的猛烈轰炸。
  (3)1941年6月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之中。
  ★二战的转折点
  (1)1942年7月-1943年2月,俄国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军队的闪击战失败。反法西斯国家由防守转为进攻
  (2)1942年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式
  (3)1942年,英美军队在北非了阿拉曼击溃了德意军队。不久,意大利投降
  (4)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5)1945年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二战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打击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民主
  性质:反法西斯国家的正义战争
  17.美国经济的发展       (不用全背过,基本只考选择题)
  ①战后的繁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又称为黄金时期)
  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3)政府也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表现: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②经济危机和经济调整(20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的原因:
  (1)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经济危机,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西欧、日本的高速发展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70年代经济危机的表现:
  (1)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3)1975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发展缓慢,但通货膨胀)
  80年代经济好转(但负担加重)的原因:
  (1)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2)通货膨胀
  (3)债务负担较重(受美苏争霸的影响)
  80年代经济好转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形式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③美国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
  原因:
  (1)美国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2)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
  (3)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表现:
  (1)经济增长加快
  (2)通货膨胀率下降
  (3)低失业率
  (4)财政赤字逐年递减,出现盈余        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5. 求初中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初中世界历史大事年表神话时代
  传说时代
  半信史时代
  信史时代
  前9世纪(-周-)
  前8世纪(-周·春秋时代始-)
  前7世纪(-春秋时代-)
  前6世纪(-春秋时代-)
  前5世纪(-春秋时代终·战国时期始-)
  前4世纪(-战国时代-)
  前3世纪(-战国时代终·秦·西楚-西汉-)
  前2世纪(-西汉-)
  前1世纪(-西汉-)
  【纪元后】
  1 世纪(-西汉·新·玄汉·东汉-)
  2 世纪(-东汉-)
  3 世纪(-东汉·三国时代·西晋-)
  4 世纪(-西晋·五胡乱华十九国-东晋-)
  5 世纪(-东晋-五胡乱华十九国-南北朝-)
  6 世纪(-南北朝·隋-)
  7 世纪(-隋·唐·南周-)
  8 世纪(-南周·唐-)
  9 世纪(-唐-)
  10 世纪(-唐·五代十一国·宋-辽-)
  11 世纪(-宋-辽-西夏-)
  12 世纪(-宋-辽·金-西夏-)
  13 世纪(-宋-金-西夏·蒙古-)
  14 世纪(-元·明-)
  15 世纪(-明-)
  16 世纪(-明-)
  17 世纪(-明·清-)
  18 世纪(-清-)
  19 世纪(-清-)
  20 世纪(-清·中华民国-)

求初中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6. 匈牙利足球队在历史上很强大吗,4年只输了一场比赛?

50年代初,匈牙利人改造了英国人创立的传统“WM”阵型,首创四前锋打法,开创了历史上第一次足球战术革命。在1952年的奥运会上,匈牙利横扫足坛夺得金牌,“魔幻匈牙利”的名号开始叫响。而且从1950年5月开始,匈牙利队在31场各项赛事中保持不败,27胜4平,1953年在温布利6比3横扫英格兰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普斯卡什、柯奇士、博兹克这些世界级球星令所有对手畏惧。 1954年世界杯的夺冠最大热门是匈牙利队,几乎没有人怀疑他们将夺取冠军。世界杯开赛后,匈牙利表现出强大的实力,9比0胜南朝鲜、8比3胜西德,轻松从小组出线。在通往决赛的道路上,匈牙利以4比2的相同比分连克南美双雄,首先在伯尔尼击败巴西一战,双方展开粗野肉搏,2名巴西人和1名匈牙利人被罚下,赛后在更衣室,普斯卡什被对方投掷过来的一个瓶子击中,这引发了两队球员、队医和工作人员的大规模打斗,这场冲突在世界杯历史上被称为“伯尔尼之战”(Battle of Berne )。之后,匈牙利队又在一场经典对决中淘汰了乌拉圭,后者在世界杯上的不败金身就此告破。匈牙利的普斯卡什: 弗兰奇-普斯卡斯是上个世纪50年代匈牙利最伟大的球星,在世界足坛所有擅长左脚的球员中,找不到比他更出色的球员。他的左脚,不但灵活多变,还能在任何角度以任何方式射门。他射出的球势大力沉、威猛无比。 匈牙利最佳射手普斯卡什 匈牙利史上最佳射手   普斯卡什于1927年4月2日生于布达佩斯郊外的农村。童年时代的他虽然身材瘦小,看上去没有灵气,但是一旦到了足球场上他便变得无人可挡了。二战结束后,普斯卡斯加盟了军旅洪韦德队,在国内效力的11年间,他共计在各种比赛中打进512球,是匈牙利历史上毫无争议的最佳射手。 普斯卡什是20世纪50年代匈牙   利足球改革的受益者。在他出道之前,英国人发明的MW阵式统治世界足坛20多年。   费伦茨·普斯卡什1927年4月2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郊外的一个村庄。童年时代普斯卡什身材矮小,外表又瘦又弱,看上去也并没有什么灵气,但在足球场上他却是一个令 任何对手都悚的人。   普斯卡什从小酷爱足球,12岁时就小有名气,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球星萨伯发现,带到布达佩斯国防少年队,接受严格的正规训练。不久他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控球、左右脚射门的技术和力量等方面都有过人表现,被认定为一个可造之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匈牙利解放,国家重整山河,急需一种娱乐项目调动大家的热情,凝聚民心。作为大众主要娱乐项目的足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迅速恢复与普及。17岁的普斯卡什成为国家队主力队员。1948年他所属的国家队归陆军管辖,普斯卡什既是主力队员,又是一名少校,在百姓眼中好不威风。   1948年,匈牙利国家队主教练西贝斯独创"424"阵型,代替了风行20余年的英式WM阵型。他认为足球比赛是进攻与防守的游戏,因此他将重兵布置在前场和后场,中场只留两名球员。这种新式打法果然奏效。从此,匈牙利队饮誉世界足坛,由普斯卡什、希代古提、柯奇士、齐博尔组成的强大前锋线锐不可挡,秋风扫落叶般地席卷欧洲大陆,连续5年保持国际比赛不败。   在欧洲大陆,匈牙利找不到一个对手,连以现代足球鼻祖自居的英格兰队也只能俯首称臣。匈牙利队在1952、1953年分别在客场6∶3和主场7∶1大胜趾高气扬的英格兰队,将汤姆·芬尼和马休斯领衔的英格兰队杀得溃不成军。不仅结束了英格兰队本土90场不败的记录,而且一举奠定了匈牙利队在欧洲足坛的"龙头老大"地位。普斯卡什作为队长,成为当时欧洲足坛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的英雄人物。   1952年,普斯卡什随队参加第十五届奥运会足球赛,一举夺得金牌。这是他们夺取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这枚金牌见证了他们过去的实力,也昭示着辉煌的未来。   两年后,匈牙利队参加了在瑞士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杯足球赛。处于巅峰状态的普斯卡什和全体将士一路过关斩将,锐不可挡。分组赛中,匈牙利队以9∶0大胜朝鲜队,接着又以8∶3战胜了西德队,形势看好。但遗憾的是普斯卡什被西德队的伤人战术踢伤,不得不离开球场。复赛和半决赛中,匈牙利在缺少普斯卡什的情况下,迎战巴西队和乌拉圭队。全队上下精诚团结,拼抢积极,屡屡向对方大门发起攻击,终于以4∶2的相同比分将南美的这两支劲旅拉下马,取得了决赛权。   决赛当中,匈牙利队迎战分组赛中的对手西德队。伤病缠身的普斯卡什按捺不住自己的求胜欲望,主动请战,大大鼓舞了全队士气。有了普斯卡什的坐阵,匈牙利队攻防有序,进退有节。不到10分钟,匈牙利队就连进两球,把西德队打得头晕脑胀,摸不清东南西北。但西德队毕竟不是一支弱旅,他们以牙还牙,也发动了全面进攻,很快连扳两球。场上气氛紧张。由于前几场比赛匈队拼得太狠,普斯卡什又带伤上场,全队逐渐体力不支。在比赛结束前5分钟,西德队利用匈牙利队的一次后卫失误,从右路又攻进一球。眼看大局已定,普斯卡什仍不放弃,仍在前场积极奔跑,寻找机会。在最后一分钟,普斯卡什在对方禁区内抢到球,他冷静地用左脚打门,球应声入网。场上的队员惊呆了,观众们也惊呆了,过了几分钟,人们才开始欢呼普斯卡什的名字。   但执场裁判认为普斯卡什越位在先,进球无效,匈牙利的夺冠希望就这样被活活地浇灭了。处于巅峰状态的普斯卡什和拥有世界一流球星的匈牙利队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为屈居亚军而遗憾不已。   不过这次杯赛上普斯卡什凭着出色的表演荣获最佳运动员称号。他和队友柯奇士双双被评为世界最佳内锋。   1956年11月,东欧形势紧张,匈牙利政局动荡,陆军中校普斯卡什不得不流亡国外。他先在奥地利效力,后转入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队。在皇家马德里队,普斯卡什再创辉煌,与阿根廷球星斯蒂法诺一起连夺1956~1960年的5届西班牙全国联赛冠军和欧洲冠军杯冠军,夺取一次世界俱乐部赛冠军,在西班牙和欧洲足球史上立下一座丰碑。普斯卡什每个赛季都攻入20多个球,4次成为西班牙联赛最佳射手。   1958年普斯卡什加入西班牙国藉。1966年39岁的普斯卡什告别足坛,走上教练岗位。他先后在加拿大、希腊、沙特、美国、智利、巴拉圭等国执教,战绩不俗。1985年,年近六旬的普斯卡什叶落归根,重新回到梦萦魂绕的祖国匈牙利定居。   普斯卡什踢球技术精湛,活动范围大,穿插能力强,应变快速灵活。他脚法细腻,尤擅长用左脚进行多角度射门和配合,在射程之内连珠发炮,威力之猛无人可以企及。在他漫长而曲折的足球生涯中,共参赛1200多场,进球1100多个。他先后代表匈牙利队参赛84场,进球85个。在皇家马德里队效力长达13年,使该队一时冠绝西班牙,傲视欧洲,达到一个足球俱乐部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7. 匈牙利事件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匈牙利事件  
  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反革命事件。1947年以后,匈牙利劳动人民党 (即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后的名称,事件后改称社会主义工人党)的主要领导人拉科西不顾本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一味照搬苏联模式。匈党和国家领导人听命于苏联的做法,损害了国家利益,伤害了人民的民族情感。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在苏联新领导人的推动下,苏联和东欧国家对以往内政外交做出了一系列调整。在匈牙利,时任部长会议主席的纳吉·伊姆雷实施了“新方针”,比其他东欧国家更早地开启了“非苏联模式化”进程。 
  但由于苏联的干预,“新方针”实施了22个月就被迫中断。此后,纳吉以著述方式进一步提出以匈牙利社会主义道路取代苏联模式、以主权独立与民族平等反对苏联控制,这些思想在党内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共鸣。“新方针”中断后,匈牙利向旧政策复归,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随之恶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但拉科西等人不仅对过去的种种错误一味加以掩饰,甚至打算用暴力手段镇压党内外要求改革的声音。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之后,在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内、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中,要求批判拉科西·马加什的情绪日益强烈。1956年7月 ,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宣布解除拉科西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格罗·艾尔诺接替。匈牙利政治形势日趋恶化。1956年10月22日,裴多菲俱乐部向匈党中央提出实行工人自治、修改第二个五年计划、恢复纳吉的职务、开除拉科西党籍、按平等自主原则调整匈苏关系等“十点要求。布达佩斯从10月23日清晨起,先是由几千名大学生,随后增加到大约10余万市民举行和平示威游行。大多数参加者要求纠正以前的错误,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要求伊姆雷·纳吉出任总理。格罗·艾尔诺发表广播演说指责示威游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当天夜晚,一批暴乱分子武装袭击国家广播大楼,随即攻占电台以及一些武器仓库和警察哨所,进而袭击公安部队人员和共产党人。深夜,匈牙利政府宣布改组,由伊姆雷·纳吉出任总理。伊姆雷·纳吉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声称这次事件为反革命事件,政府已请求驻扎在匈牙利的苏联部队协助平息叛乱,要求闹事者放下武器。此后,暴乱波及全国。10月28日,伊姆雷·纳吉在广播讲话中宣布苏军将撤离布达佩斯,解散国家保安局,成立新政府。 
  10月30日伊姆雷·纳吉宣布取消一党执政。3天后 ,组成所谓四党联合政府。11月1日,伊姆雷·纳吉宣布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实行中立,呼吁联合国进行干涉。 
  以卡达尔·亚诺什为主席的匈牙利劳动党中央六人主席团在10月31日宣布解散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重建新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11月1日,卡达尔·亚诺什等人离开布达佩斯。11月4日,以卡达尔·亚诺什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政府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苏军进入布达佩斯,暴乱逐步被平息,纳吉被捕并被处死。11月7日,卡达尔·亚诺什和工农革命政府其他成员回到布达佩斯。武装暴乱的破坏使匈牙利遭到约30亿福林损失,因生产停顿而造成的损失大约200亿福林,约相当于当时匈牙利全年国民收入的1/4。死亡和逃离的匈牙利人超过20万。

匈牙利事件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8. 初中历史全部的大事年表

看一看每册历史书的大事年表不就得了。